会计学基础 重点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会计目标

总体(最终)目标:提高经济效益

具体目标:(1)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建立在核算真实的基础上)(2)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2.会计对象

以营利组织(企业)为原型来说明会计对象

3.会计要素

(1)资产与权益(静态会计要素,反映财务状况)

①资产

1.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2.由企业拥有并控制的3.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②权益

负债(债权人权益):1.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2.负债金额能可靠地记量3.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在现有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分为流动负债、长期负债

所有者权益: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投入的资本以及在经营中形成的盈余。

所有者权益的特征:1.所有者仅对企业的净资产享有所有权2.投资者有权按比例分享企业利润3.投资者有法定的管理企业的权利。

会计恒等式:资产=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与权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侧面,两者辩证统一)是复式记账的基础,也是资产负债表结构的理论基础。

(2)收入、费用与利润(动态反映经营成果)

①收入

1.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2.可增加资产或减少负债或二者兼而有之

3.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利润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4.仅指属于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代收款项等。(不是所有的经济利益流入都是收入,收入与费用对应)

②费用

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流出(本质是资产的转化形式,是企业资产的耗费)

特点:1.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的,耗费已发生或已成为事实

2.引起资产减少或负债上升或二者兼而有之

3.减少利润,最后减少所有者权益

③利润

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④会计等式

收入—费用=利润

资产=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转入所有者权益)

4.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会计假设)

①会计主体:空间界定

1.会计人员服务的特定单位(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单位)

2.法人(法律主体)一般都是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并不一定都是法人(法律主体)

3.将会计主体作为会计的基本前提条件,对会计核算范围从空间上进行了有效地界定

②持续经营:时间上的假定

③会计分期

④货币计量(包括币值稳定前提):用货币来反映一切经济业务,大部分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

5.会计记账基础依据:会计分期

①权责发生制:会计主体在一定期间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凡是符合收入、费用确认标准的

本期收入、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到,均作为本期的收入、费用处理。

(核心:按交易或事项是否影响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和受益情况确定其归属

期,又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企业应以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

②收付实现制:收入费用按照款项的收付日期确定其归属期。(现金制或实收实付制)

③权责发生制可正确地反映本期收入和费用,计算本期损益。收付实现制不符合配比原则。

6.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①可靠性(客观性、真实性)

②相关性(有用性)

③可理解性(明晰性)

④可比性

⑤实质重于形式:应当按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处理,不应仅以法律形式为依据

⑥重要性

⑦谨慎性(稳健性):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不低估负债和费用

⑧及时性

7.会计方法——会计核算

将经济信息转换成为会计信息的过程就是会计核算,是会计的主要方法,是其他各种方法的基础。以货币为尺度计量。

8.会计确认——初次确认和再次确认

①初次确认:对输入会计核算系统的原始经济信息进行的确认(原始经济信息的载体:原

始凭证),初次确认实际上是经济数据能否转化为会计信息并进入会计核算系统的筛选过程。标准: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能否用货币计量。

②再次确认:对会计核算系统输出的经过加工的会计信息进行的确认。标准:会计信息使

用者的需要。

9.会计计量——会计计量单位:本国法定的名义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10.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

①历史成本是指按照形成某项会计要素时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计量。

②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买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买资

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11.会计记录

方法:1. 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2.复式记账3.填制与审核凭证4.设置与登记账簿5.成本计算6.财产清查

12.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的具体项目(标志)。)

①系统、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内容的需要;

②满足信息使用者了解会计信息的需要;

③设置会计账户,核算经济业务的需要。

P41,45会计科目表

13.账户的格式

账户的基本结构:账户的全部结构中用来登记增加额、减少额和余额的那部分结构。

会计账户和科目的关系:

联系:①账户根据科目设置,科目是账户的名称

②反映经济内容(会计要素)相同:科目——规定了核算内容和方法;账户——用以具体反映特定经济内容。

区别:①外表形式不同:账户有格式,科目无

②发挥作用不同:账户——具体记录经济业务,科目——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分类

14.账户的分类

⑴按会计要素分类:P45

⑵按提供指标详细程度分类

总分类账户(一级账户):提供总括核算资料的账户

明细分类账户(二、三级账户):提供明细核算资料的账户

15.复式记账原理

⑴记账方法——根据一定的原理、记账符号、记账规则,采用一定的计量单位,利用文字和数字记录经济业务活动的一种专门方法。

⑵单式记账法: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登记的方法。

复式记账法:对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方法。

⑶复式记帐法的特征:

需要设置完整的帐户体系。

对每项经济业务都要在起码两个账户中进行等额记录。

可以对一定时期会计账户的记录进行试算平衡。

⑷复式记账的作用:

能够全面、系统地在账户中记录经济业务,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能够清晰地反映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便于对业务内容的了解和监督。

能够运用平衡关系检验账户记录有无差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