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小学语文课本比现在的好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小学语文课本比现在的好吗

目录:

1、热捧一本上世纪30年代的教科书

2、小学教材古稀《开明国语课本》蹿红

3、开明国语课本好在哪儿

4、民国教材热销让出版方忐忑不安?

5、小学课本“念旧”呼唤教育价值回归

6、语文课本还剩多少经典味儿?

7、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小学新文学教育

8、“老课本”80年后依然有魂(组图)

9、上世纪30年代的民国老课本脱销,打了谁的耳光?

星岛环球网消息:近日,一套上世纪30年代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插画的小学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受到家长热捧,以至于卖断货。同时,一本名为《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的新书引起广泛关注。该书以教材点评的方式,刊发了一个名为“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的民间研究团体的研究报告,提出了现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存在的诸如内容失实、篡改经典等问题。他们痛批现有小学语文教材“有毒”,甚至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

近年来,教育问题已经成了中国的最大问题。

那些所谓的教育专家,大多是误人子弟的官僚。星岛环球网消息:近日,一套上世纪30年代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插画的小学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受到家长热捧,以至于卖断货。同时,一本名为《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的新书引起广泛关注。该书以教材点评的方式,刊发了一个名为“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的民间研究团体的研究报告,提出了现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存在的诸如内容失实、篡改经典等问题。他们痛批现有小学语文教材“有毒”,甚至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

近年来,教育问题已经成了中国的最大问题。

那些所谓的教育专家,大多是误人子弟的官僚。热捧一本上世纪30年代的教科书

近日,一本出版于上世纪30年代的《开明国语课本》受到了广泛关注。出版社重印卖断货,家长学者持续热捧,媒体引发热议……这本由叶圣陶编写,丰子恺插画的语文课本在时隔70多年后重新走进公众的视野,它勾起的不仅是人们对那个久远年代的回忆,还有对语文学习最本真的一种期待。(《新京报》11月30日)

热捧一本上世纪30年代的教科书,这是荒谬的,这和我们拥有了飞机和汽车而去羡慕马车的速度一样荒谬。以当代的科教水平,出一部超越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旧教科书还是有余力的,虽然人们长久以来有一种名人情节,但是人们是不会傻到认为飞机和汽车跑不过马车的。可是事实却是当专家、家长和老师看到这本书时无不“热泪盈眶”,如获至宝。

这本教材到底有什么魔力?教材中渗透着公平、正义、自由、爱与被爱等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处处体现生命间的微妙关系,展示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联系。而反观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发现教材中知识性的东西太多,趣味性的东西太少,高高在上的东西占主

流,贴近孩子身心的在减少。作为一个有理性和有情感的人来说,我们都会选择旧教材。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我们的教材反倒比不上以前的了,不得不说这是对当代教科书的讽刺,也是对当代教育的讽刺。

现在我们的教育“等级制”现象越来越明显。重点大学、重点中学、重点小学,甚至重点幼儿园在国内比比皆是,这些个“重点”成了孩子和家长身上一种无形的压力。读书就是为了上“重点”成了很多孩子和家长的教育观和成才观。面对激烈的竞争,增加小学教材的“知识性”,希望这样能够让孩子早日“成才”的做法不足为怪。

复旦附中校长郑方贤说过,“超越知识的教养,才是教育的根本”,笔者深表赞同,也就是说在教育中学生修养的提高要比获得知识重要得多。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提高学生的素养为目标,而不是“以知识为本”。“以知识为本”的教育能培养出有知识的人,但是它不能保证能培养出有素养有德行的人,教育中以知识为中心的做法实属本末倒置。

热捧这本渗透着公平、正义、自由、爱与被爱的教材,其实是人们对当代教育的控诉,是人们对明确以提高学生素养为教育目的的一种呼唤。

/10104110/viewspace-306199.html

上世纪30年代叶圣陶编写的小学教材古稀《开明国语课本》蹿红[zt]

近日,一本出版于上世纪30年代的《开明国语课本》受到了广泛关注。出版社重印卖断货,家长学者持续热捧。据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发行部主任王明海介绍,来自全国各地要求订购《开明国语课本》的电话越来越多,有的学校一次就订购几百本。记者昨天在当当网、卓越网等网上书店查询,《开明国语课本》一书均显示无货,可以接受预定。这套由叶圣陶编写、丰子恺插画的语文课本时隔70多年后重新走进公众的视野,有专家认为它勾起的不仅是人们对那个久远年代的回忆,还有对语文学习最本真的一种期待。

儿童田园诗意象优美

引起社会关注的这套《开明国语课本》最早出版于1932年。5年前,它作为“上海图书馆馆藏拂尘”系列图书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印。在社长赵炬的记忆里,最早发现这套老课本是在上海徐家汇的藏书楼里,同时发现的还有1917版《商务国语教科书》和1930版的《世界书局国语课本》。这三套共6本书作为“老课本”被收录进馆藏拂尘书目中,每套书各印了8000本。

在这三套书中,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的《开明国语课本》最为著名。这套书在1949年前共印了40余版次,发行逾7000万套。“我们当时看到这套书时也被吸引了,我们一位编辑两只手指掂着黄脆的书角,啧啧称奇:‘这种书编得太用心了,小孩子怎么会不喜欢。’”

老教材走红戳到痛处

时光荏苒,70多年前的老课本系列为何不胫而走在网上收获好评一片?老教材的走红究竟比照出现行教材的哪些痛处?

在采访中,一位长期从事教育研究工作的高老师给记者说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一次,他看到某学校的一份语文考卷,说一只蚂蚁掉进墨水瓶里,然后爬出来在白纸上留下了很多花纹,其他的蚂蚁看后很高兴,为它鼓掌。于是,得意洋洋的蚂蚁又爬回到墨水瓶里

想继续创作,不料被淹死了。”在这段文字后面有一道问题是:“蚂蚁为什么会死?”

“当时很多学生是这么回答的:‘因为蚂蚁骄傲,失去了自我’或者是‘蚂蚁在同伴的欢呼中失去了自我’,我觉得这个答案很好,但是标准答案是:‘蚂蚁死去是因为它又回到了墨水瓶里’。”就是这个答案把高老师“雷”得不行,同时也意识到了语文教育背后的问题。在他看来,如今语文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越来越像数学”:“答案都是标准化的,错一个字、少一个字可能都不得分,这极大地摧毁了孩子天马行空的思考能力。”

还有一位出版界的王先生以自己孩子在学校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为例现身说法。一次,其儿子学校考语文造句,要求用“蓝天”,“风”,“小鸟”3个词语连成一个句子。儿子当时写下了“小鸟快活地飞过蓝天,把风留在身后”。这个具有诗歌意象的造句,最终被老师判为错误。因为标准答案是“小鸟迎(乘)风飞上蓝天”。事后,其儿子回家一脸疑惑地问爸爸,为什么他的答案不对呢?“我的表情瞬间凝固,因为我也不知道该怎样跟孩子解释!”王先生无奈地说。

据悉,现行语文教材的弊病已引起共识。就在上个月,由20个一线语文教师组成的“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出版了一本关于现行语文教材批判的新书。《陈毅探母》查无实据,《乌鸦反哺》不符合自然规律,《小蝌蚪找妈妈》里面的“青蛙妈妈”抛弃子女,是不是过于冷漠……这些伴随着几代人童年的课文,近日在一部新出版的研读报告中被计上负分、低分。报告作者认为,尽管它们讴歌了亲情美德,但是,要么编造痕迹太重,要么思想老旧,并不适宜现在的孩子和教育。

有些无唯一正确答案

据悉,“开明”等三套老课本再版后,曾被上海市高安路小学、上师大第一附属小学作为课外读本。一篇名为《绿衣邮差上门来》的课文这样写道:“薄薄几张纸,纸上许多黑蚂蚁。蚂蚁不做声,事事说得清。”

同样涉及蚂蚁,如何贴近小孩子的心理,似乎是那个年代小学课本编写的一个共识。“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