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练案5概括新闻内容,分析报道角度

合集下载

【文库精品】高中语文 第五章 5.12 社论两篇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

【文库精品】高中语文 第五章 5.12 社论两篇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

第五章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12.社论两篇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瞩.目(zhǔ)耻辱.(rǔ)收讫.(qǐ)不屈不挠.(náo)B.外侮.(wǔ)腐.败(fǔ)拜谒.(yè)举国欢腾.(ténɡ)C.崇.高(chónɡ)碣.石(hè)栖.身(qī)恢.宏气度(huī)D.抵御.(yù)奠.定(diàn)同胞.(pāo)巍然屹.立(yì)解析:A项,“讫”应读“qì”;C项,“碣”应读“jié”;D项,“胞”应读“bāo”。

答案:B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棘手寰宇扬眉吐气优柔寡断B.夙愿联袂如雷灌耳前赴后继C.不懈安祥高瞻远属功垂青史D.哗变睿智壮志难酬真知卓见解析:B项,“如雷灌耳”应为“如雷贯耳”;C项,“安祥”应为“安详”,“高瞻远属”应为“高瞻远瞩”;D项,“真知卓见”应为“真知灼见”。

答案:A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市中小企业局认真落实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帮助转型升级企业解决融资瓶颈问题。

(2)这一成就的取得,与剧本情节的紧凑集中、结构安排的巧妙周到、矛盾冲突的紧张激烈是分不开的。

节选部分就是极好的。

(3)有些人认为,许多社会经济问题都是市场化改革惹的祸。

其实, 问题出在市场化,出在市场化改革不彻底、不完善。

A.机制证明不仅/并且B.体制证明与其说/不如说C.体制佐证不仅/并且D.机制佐证与其说/不如说解析:机制: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

体制:国家、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

证明: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佐证:证据。

不仅/并且:表递进关系,又更进一层。

与其说/不如说:表让步关系。

答案: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云岭学院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为当地百姓义务投递邮件,几年来从没有丢失一封信,推动了村民之间的联系,弥补了山区交通发展的不足。

2025届高中语文统编版高考学案考点:学会压缩与概括语段

2025届高中语文统编版高考学案考点:学会压缩与概括语段

学会压缩与概括语段(答案在最后)压缩、概括语段是一种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是指通过对一个句群或几个内容关联的自然段的信息进行筛选、提炼、整合,以达到概括信息的目的。

压缩主要有概括要点、提取关键词、下定义和新闻概括等题型。

掌握压缩语段四题型“压缩语段”常见的考查题型主要有:新闻类、下定义类、提取关键词类、带句式概括类。

【知识图解】,【备考建议】1.掌握除带句式概括以外的主要压缩题型要点。

2.重点掌握新闻类压缩。

题型一新闻类语段压缩新闻类压缩语段题旨在考查辨识、筛选、提炼所给新闻材料重要信息的能力,它是一种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表达技能题,涵盖了多方面的知识点,体现了多方面的能力,并且较好地反映了高考命题贴近时代生活的走向。

新闻类压缩语段题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类型一拟写新闻标题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它提挈全篇,浓缩文意,因此,新闻标题必须简洁、准确、醒目,即要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所报道的主要内容,点明其意义并富有吸引力。

标题往往不需要时间,只要求两个必备要素:人物、事件。

新闻标题的主标题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副标题用以补充说明情况或指出内容范围,作出内容提要等。

试题中通常要求拟写主标题,有的要求同时拟写主标题和副标题,但单独拟写副标题的题目不大常见。

【知识精讲】拟写新闻标题“五注意”1.题文一致标题所揭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完全一致。

2.紧抓要素拟标题要能够概括最主要最核心的信息,新闻类语段的标题可以抓住导语来拟写。

抓住新闻五要素,即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结果这五方面来拟写标题。

只保留核心部分和事情发展的结果,省去那些不必要的过程、细节、消息来源和不必要的议论,即一般只出现两个必备要素——人物(或单位、事物等)、事件,并且还应通过锤炼字句和适当采用简称等办法使标题简洁明快。

3.旗帜鲜明标题要是非明确,爱憎鲜明。

新闻中所报道的事实,有的令人气愤,有的令人欣喜,有的令人同情,有的令人悲哀,拟写新闻标题时不能无动于衷,要明确表达作者的立场。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5章 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 13 短评两篇精学精练 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5章 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 13 短评两篇精学精练 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

13 短评两篇[语言运用层]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下岗失业并没有阻挡她前进的脚步,坚定的信念和与生俱来的拼劲儿使她________,创办起自己的家政企业。

②印度和印尼最近遇到了大麻烦:资本外逃,货币贬值,股市下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

亚洲金融危机________。

③美国是创新和领导力的发动机,与之相竞争的是二战后________、充满自信的日本以及工业、科技基础强的欧洲。

A.重整旗鼓卷土重来东山再起B.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卷土重来C.东山再起卷土重来重整旗鼓D.卷土重来重整旗鼓东山再起【解析】重整旗鼓:指失败之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

卷土重来: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

东山再起:指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

【答案】 A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代艺术博物馆近日举办名为“风物”的展览,展出了几位画家、摄影师的作品。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启发我们发现身边的奇景和诗意。

①因此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事物都可变成艺术主题②展出的作品大都体现出用细节带出重点的风格特点③彰显出艺术独具的神奇力量④作品展示的都是他们在美国南部腹地、新西兰北岛旅行时留下的记录⑤内容从自然环境、建筑、各类标志,到人物、室内布置,覆盖面很广⑥而且带有叙事意味,每件作品都像日常世界的一个短篇故事A.②⑥⑤④③①B.②③①④⑤⑥C.④⑤②①⑥③D.④⑥⑤①③②【解析】本题从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

解答本题首先要着眼于考虑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④⑤是说摄影的地点和内容,应连在一起。

②是对这些作品的风格的总体评价,①是对“细节”的进一步说明,所以②①应相连。

⑥是这些作品的又一个特点,“而且”表递进关系,⑥应在①之后。

至此,便可得出答案C项。

【答案】 C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一年比一年多,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国内研究开发水平和社会公众专利意识在不断提高。

第306练_2022年高中语文_语言文字运用_古诗词鉴赏_现代文阅读_文言文阅读_专项练习题

第306练_2022年高中语文_语言文字运用_古诗词鉴赏_现代文阅读_文言文阅读_专项练习题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306练)【基础训练】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来,关于青春的话题持续引发社会热议。

有声音批评,本是最富朝气锐气、最有权利做梦的年轻一代,不少人却陷入利益的羁绊。

当物质的欲望填满生活,利益的喧嚣遮蔽生命的星光,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也会怅惘:为什么,我们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考量利益,并非让利益的追求绝对化。

表面上看,精致的利益计较未必无益于社会的进步。

相反,它有可能在短期内创造出经济奇迹。

利益最大化的风轮,很容易一时鼓荡物质的城堡遍地开花。

然而,这样的城堡却精神凋敝,缺乏良性演进的可能。

一旦利益的巨浪吞噬了理想情怀,我们的身边便会充斥利己主义的铁杆粉丝,责任能够淡忘,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丑。

不是吗?毒奶粉泛滥,地沟油盛行,在唯利是图的利益尽头,是良知的出局和底线的崩塌。

志愿服务,却被猜测其中掩藏着利益动机;企业献爱心,却被揣度背后有着利益交换。

不与实利挂钩的理想不是“做作”便是“矫情”,利益于是成为时代价值的“粉碎机”,让我们的社会只剩诛心之论,难言感动信任。

“唯意志论”者固然举步维艰,只有利益的人生同样苍白无力。

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的当下,尤需在物质利益之外,多一份理想情怀。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这伙人竟然将毒品藏在自己的体内,真是太“聪明”了!B.如今大力提倡“光盘行动”,你却还在乱扔食品,太不识时务了!C.“僧敲月下门”“蝉噪林逾静”是古代文学以动衬静的典范。

D.中铁电气化局接触网工在60米的高空作業,被誉为高铁“蜘蛛侠”。

2.运用排比可以增强气势,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进行简要分析。

(4分)3.如果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换作“为什么,我们收获了很多,内心却很空虚”,你觉得哪种表达更好?为什么?(4分)4.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4分)勤俭节约是提升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但环顾我们身边,很多人陷入“挥霍浪费”“透支消费”的怪圈,“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流行,这与我们所需要、所期待的社会风尚大相径庭。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练案5 老人与海(1)含答案试卷分析解析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练案5 老人与海(1)含答案试卷分析解析

练案5老人与海(1)满分50分,时间40分钟一、打牢语言基础(36分)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A.积攒.(zǎn)鱼鳍.(qí)舵.柄(duò)鳐.鱼(yáo)B.两颚.(è)攥.住(zǎn)嗜.杀(shì)黏.液(nián)C.吞噬.(shì)脊髓.(shuǐ)蹂躏.(lìn)撬.开(qiào)D.榫.头(sǔn)打鼾.(hān)残骸.(hái)拽.拉(yè)【解析】B项,“攥”读zuàn;C项,“髓”读suǐ;D项,“拽”读zhuài。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A.老头儿看见它来到,知道这是一条毫无畏惧而且为所欲为....的鲨鱼。

B.老头儿用鱼叉攮到鲨鱼头上的时候,他听得出那条大鱼身上皮开肉绽....的声音。

C.好吧,他又自言自语....地说。

望一望绑刀的绳子,看看断了没有。

D.他不忍朝死鱼多看一眼,因为它已经给咬得残缺不全了。

鱼给咬住的时候,他真觉得感同身受....。

【解析】不符合语境,感同身受:心里很感激,就像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

现在多比喻虽未亲身经历,却如同亲身经历过一般。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C)A.真正的贵族并不是名车豪宅的代名词,良好的修养、优雅的举止,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才是家长送给孩子真正的最好礼物。

B.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在旅游成为很容易实现的事情的同时,令人堪忧的是旅程中暴露出的诸多不文明现象,甚至违规违法事件也时有发生。

C.风吹向空寂的海面,一个孤独的老人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漂泊在茫茫的海面上,活像个一场激战后的勇士。

D.《老人与海》是一个讲述发生在海洋上的故事,你不免会问,书中的老人、海洋、马林鱼又是代表什么呢?【解析】A.主客倒置,应为“名车豪宅并不是真正的贵族的代名词”。

高中语文新高考考点复习20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文中形象

高中语文新高考考点复习20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文中形象

练案二十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文中形象一、对点练(2021·广西南宁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好树如诗王剑冰云蒸霞蔚的浮来山①,有一棵庙宇香烟供奉、雷电风涛朝拜的大树。

它托高了浮来山的天际线,冠荫近千平方米。

人们说它是四千岁的“银杏之祖”。

我的目光从日光初照的时刻开始,远远望见那片金黄的绚烂,如十万旌旗迎风。

站立其下,又感觉它像一只昂首展翅的鲲鹏。

那鹏鸟世上罕有,这老银杏树也是人间少见。

它立于浮来三峰之间,根系深扎灰岩之地,一直伸向崖下的清泉峡与卧龙泉。

凸露的根脉,如虎踞龙盘,定力无限。

它那磅礴的气势,如何不是从浮来山上腾起?“绝云气,负青天”,朝着东方逍遥地飞翔。

庄子再生,也会重新发一番“若垂天之云”的慨叹。

数万年前,海浪退却,山脉隆起。

再后来,距今最近的一次冰期结束,大地回暖,新的生命随之诞生。

仿佛身负历史使命的老银杏,人们说它是冰川时代留下的树种。

因而,要以神圣的基座托起它,要以东方的第一缕晨曦映照它,要以大海的波浪推涌它,还要以雄浑的史诗与思想陪伴它。

仰望这棵老银杏树,它是沂蒙的映衬,是日照的地标。

鸟儿们飞过蓝天,到这里会猛然惊讶,或停留,或绕过,或再努力一把,让翅膀越过它的辽阔。

伴随着金黄色的钟声,落叶像鸟儿一般纷飞。

身临其境,有一种隆重的感觉。

落下的一片,是那巨大羽翅的倒影。

这棵老银杏树是雄性的,粗壮、粗狂而放浪;它又是母性的,慈悲、慈爱且安详。

许是命运的安排,以《文心雕龙》闻名的刘勰的故居就在近旁。

刘勰在树下读书,在树下徜徉。

他和树互为知己,他吸收了树的精神,树也带有了他的气息,那是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信念与信念的碰撞。

或是因了老银杏树,才有了庙宇。

从数十级的台阶上去,首先看到的,不是殿堂,而是一棵树,就让人先感受到了一种神圣的威严。

它只在下面是一柱躯干,到上面已分不出哪些是干哪些是枝,枝干互绕,横出旁逸,交错纵横,完全一座层峦叠嶂的奇伟山峰。

风吹过来,树浪推涌,叶片翻飞,萧萧的声响威震四方,不禁让人想起那波涛起伏的大海。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课题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别了,“不列颠尼亚”》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教材分析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重温了香港回归那一刻的激动与自豪。

作者没有直接写仪式现场的庄严,而是选择了末代港督和“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一角度,耐人寻味,独辟蹊径,成为我们写作新闻的典范。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新闻的特点和基本要素,梳理文章结构。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思考本文是如何将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有机融合的。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培养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新课导入(展示香港的图片):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

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

观看《1997年香港回归中英防务交接仪式》纪录片任务情境:作为历史的见证人,新华社的数位记者不辱使命,不负众望,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时刻,写下《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

此文曾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别了,“不列颠尼亚”》为何能在众多的报道中脱颖而出?请走进文本,一起重温那激动人心的场面,探究其获奖理由。

活动一:导读明体回到历史现场,梳理文章脉络了解作者:《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

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它是由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片段练习(内容概括分析+翻译句子)(共11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片段练习(内容概括分析+翻译句子)(共11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片段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选项]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2019·全国Ⅰ卷)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选项]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

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3.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20·全国Ⅱ卷)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

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

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

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

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

[选项]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

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

4.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2020·全国Ⅲ卷)永和末,多疾疫。

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练案五 概括新闻内容,分析报道角度 一、对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材料一: 3月24日,在渭南师范学院,汉阳陵博物馆工作人员向大学生讲授穿着汉服的礼仪。 当日,一场主题为“传承历史文化 培育人文情怀”的穿汉服、学礼仪活动在渭南师范学院举行。大学生通过学习汉服文化知识、汉族礼仪、汉服展示等活动,感受中华文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实际行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身着汉服在汉阳陵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汉代体育游戏——投壶,在互动与交流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渭南新闻网记者崔正博报道) 材料二: 我们小组就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与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展开了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楚雄师范学院在校学生。在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进行评价时,选择“比较大”的比例(37%)最多。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最主要的途径是课堂教育,我们选取了三个历史典故——“闻鸡起舞”“投笔从戎”“三顾茅庐”进行调查,有67.5%的同学仅仅是“了解一些”,还有16%的同学甚至“不了解”。我们还就大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进行了调查,以“对武则天评价”为例,选择“没考虑过此问题”和“不清楚的”分别为15%和17%,“完全否定”的占16%,“完全肯定”的占20%,而选择“功过参半”的占31%。对四大文学名著,“都没有看过”和“没有看过并且也不打算看”的受访者共计5%,而“多次看过”“都看过”和“看过其中一两部”的比例分别为20.7%、31.5%、42.8%。 (摘编自《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 报告——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 材料三: 我不赞成对民国文化和上海30年代文化的简单肯定和赞美,特别是虚构出来的关于民国文化和上海30年代文化的美丽“神话”。我并无意于简单地彻底否定什么,只是想提醒,我们应该用一种更全面的眼光和胸襟,去对待文化,去看取历史。 2003年参加上海城市精神大讨论,我在《城市:寻找精神的力度》一文中写道:“当我们赞美着名门淑媛从豪宅楼梯上风情万种款款而下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到杨树浦走在瑟瑟寒风中面黄肌瘦的芦柴棒、小珍子。” 其后,我在各种文化研讨中不断提出,民国文化和上海30年代的文化有其鲜明特色,也有它值得肯定的历史业绩,特别是作为民族历史进程的一个环节,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简单、粗暴地否定,不是科学的态度。但我不赞成对民国文化和上海30年代文化的简单肯定和赞美,特别是虚构出来的关于民国文化和上海30年代文化的美丽“神话”。 “民国神话”把民国政治虚幻成一个民主自由的乐园。一位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把民国描绘成“民主受尊重的时代”,具体就是“记者在报上骂了当政者,骂也就骂了,当政者硬着头皮,装不知道。学生上街游行,抗议政府行为。不管做得多么过火,都欺负到警察头上了,就是不敢镇压”。当时文化是不是有想象中那样大的自由尺度,其实只要稍微查查资料,就可以搞得明明白白的。略举一条:1934年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在上海查禁文艺图书140余种。鲁迅先生在《且介亭二集》后记有非常详细的记载。1924年到1934年,前后禁止发行887种书刊。 (摘编自毛时安《学者:我不赞成对民国 文化的简单肯定和赞美》) 材料四: 3月19日,《光明日报》和山西省委宣传部、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伦理学会主办的尧舜禹文化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研讨会在京举行,40多位专家学者,就尧舜禹与“古中国”、尧舜禹与核心价值观、尧舜禹与德孝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李学勤在会上作了题为《德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的精彩发言。发言中,他说:孔子编《尚书》为什么从《尧典》《舜典》开始?是因为《尚书》不是一个单纯历史事实的教材,而是对于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文化根源的一种阐述、一种陈述,尧舜禹体现了德孝基本范畴的起源,特别是大舜在中国历史上被认为是德孝这种精神范畴的典型代表。 2

尧舜禹在中国妇孺皆知,他们身上寄托了中国传统文人,特别是儒家的最高政治力量和人格追求。尧舜禹文化以强劲的生命力和号召力滋养着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塑造着中国人的历史意识、天下情怀和人格气象,激发了中国人追求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责任感、使命感,成为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更好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需要我们不断地在理论和实践、宣传引导上进行探索总结,丰富完善。新时期尧舜禹文化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资源、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有赖于政府的精准决策、积极推进,有赖于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伦理学、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有赖于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 (摘编自《在传统文化中探寻当代社会核心价值的内涵—— 尧舜禹文化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研讨会内容摘要》) 1.(概括内容要点)阅读材料二,请就调查的四个方面补写出调查结论。

2.(比较新闻的异同)材料三与材料四就如何看待传统文化所持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二、仿真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5题。 材料一: 进入十月,高校的校园招聘陆续升温。与此同时却出现了一种被媒体称为“慢就业”的现象,即部分毕业生不急于求职和求学,而是让自己暂时处于待定状态。 事实上,“慢就业”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的客观趋势。面对日益激烈的求职竞争,部分大学生“错峰就业”,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积蓄力量,或者四处走走、多看看就业市场,这应当是一种多元选择的权利。有些主动“慢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比如,他们会更加注重专业是否对口、薪酬是否合理,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宁愿再等等看,毕竟“入错行”的代价可能会很大。还有一些毕业生选择继续考研、考公务员,或者准备各种资格考试,提升自己的就业含金量,等等。这些选择,都很正当,也大都值得支持。和“拣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就业心态相比,这其实是成熟、理性的表现。 如果说“慢就业”已经成为就业现实的一部分,那么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家长和用人单位,应该给毕业生更多的选择。在保证大部分人顺利就业的同时,也应该允许部分毕业生更加从容、自主地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给高校和学生都“松绑”。 (摘编自《人民日报》《大学生就业,观念须“松绑”》) 材料二: 高校类别与毕业选择 3

(摘自《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材料三: 面对复杂而困难的现实,不去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却千方百计地生造一些看似浪漫新奇实则容易麻痹大众的新词。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甚至会激化一些矛盾。新近流行的“慢就业”和“待定族”,就是典型例子。这两个词其实是在经济就业遭遇双重压力的现实背景下,一些媒体重新包装出来的伪概念。 大学生毕业后出去旅游、支教、当志愿者或在家陪伴父母,只要是自主选择,皆无可厚非。人们常说中国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动手能力不足,用一段时间学习、充实、调整,作为个体选择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相关职能部门以此作为说服或者麻痹社会的依据,那就有些令人担忧了。 尤其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不断遭遇“最难就业季”,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不难看出,许多所谓的“慢就业”和“待定族”实际上是被动无奈地处于无业状态,而非有底气、有雅意地主动选择。不管是叫“下岗”“待岗”还是“创业人员”,没有工作就是没有工作,不会因为称呼变了,家庭就凭空多出一份收入。同样,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也不会因为他们被贴上“待定族”的标签,就得到任何改变。 没有多少家庭能够承受孩子不工作的现实,也没有哪个问题会因为造出了新奇的概念就得到解决。有关部门最该做的,是正视现实问题并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 (摘编自新华社《“慢就业”“待定族”本质是掩耳盗铃》) 3.下列对大学生毕业后择业状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论其所在的学校类别如何,“就业”都是毕业生排在第一位的选项,这毫无疑问。 B.选择“考研”“创业”“出国”等的比例不高说明“慢就业”不是毕业时的最佳选择。 C.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心态各异,有些毕业生主动选择“慢就业”体现了其就业理念上的成熟。 D.某种程度上“慢就业”有其进步性,因为这种方式带给了毕业生自由多元化的选择空间。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慢就业”并不是大学生的主动选择,而是在经济和就业双重压力的客观形势下毕业生的无奈之举。 B.一些媒体重新包装“慢就业”和“待定族”这样的概念,掩盖了有关部门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事实。 C.缺乏自主设计和目标规划的“慢就业”是不被支持的,毕竟无论“求学”还是“求职”都要有所追求。 D.承受“慢就业”压力的各方,既有迷茫的毕业生,也有所有学生的家庭,还有高校和社会相关部门。 5.(比较报道的角度)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针对大学生“慢就业”问题《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发文的立足点有什么不同。 4

练案五 概括新闻内容,分析报道角度 1.参考答案 ①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是持肯定态度的;②从调查结果看,课堂教育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③在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评价方面,大学生主观性比较明显,客观性和理性化有待提高;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典籍还是有较大兴趣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抓住调查的内容,注意调查的对象,侧重于归纳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2.参考答案 ①材料三的作者不赞成对民国文化和上海30年代文化的简单肯定和赞美,但也不简单地彻底否定什么,而是主张用一种更全面的眼光和胸襟,去对待文化,去看取历史。②材料四着眼于今天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主张尧舜禹文化在新时期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解析:这两则材料中均有明显的观点句。如材料三中“我并无意于简单地彻底否定什么,只是想提醒,我们应该用一种更全面的眼光和胸襟,去对待文化,去看取历史”,材料四中“尧舜禹文化以强劲的生命力和号召力滋养着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更好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比较分析的重点。 3.B 解析:B项,“‘慢就业’不是毕业时的最佳选择”属于妄加推论,“慢就业”对部分人来说是最佳选择。 4.C 解析:A项,“‘慢就业’并不是大学生的主动选择”理解有误,原文是说“慢就业”是部分大学生的主动选择。B项,“掩盖了有关部门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事实”夸大事实,文中只有“如果相关职能部门以此作为说服或者麻痹社会的依据,那就有些令人担忧”这样的说法。D项,“所有学生的家庭”概括不当,扩大范围。 5.参考答案 ①《人民日报》立足于扭转人们对“慢就业”的看法,肯定其客观可行性,认为“慢就业”可以给高校和毕业生都“松绑”。②新华社立足于批判媒体用“慢就业”一类新词麻痹社会的做法,认为提倡这种观念于事无补,有关部门应该实事求是想办法解决问题。 解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仅可以从材料的关键词句中把握,还可以从两则时评的标题上看出,《人民日报》的标题是《大学生就业,观念须“松绑”》,新华社的标题是《“慢就业”“待定族”本质是掩耳盗铃》,因为标题本身就是时评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