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布局概述

合集下载

第三产业的地域差异

第三产业的地域差异
——摘自《中国年鉴》
材料四:
三个地带的产业结构编辑(pp1t 999年)
15
我国第三产业的差异性表现在 : 1、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质量不高,
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低
2、国内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
编辑ppt
16

二、第三产业的地域差异性 地理位置
自然人文景观
影响地 域差异 性的因 素
优越的自然条件:有着一年四季都能进行旅游的绝佳气候 独特的旅游资源:
编辑ppt
5
独特的旅游资源——风景名胜
编辑ppt
6
独特的旅游资源——动植物资源
滇金 丝猴
亚洲象
编辑ppt
7
独特的旅游资源——民族风情 苗族的芦笙节 彝族火把节 傣族的泼水节
编辑ppt
8
独特的旅游资源——文化、古迹
玉玉龙龙大雪傣雪理山族山南下文丽下诏化江丽国古—江建城—古筑的孔城—纳雀的—西族纳崇民西圣居族寺民三居塔 舞
3、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分别采取适合各自特点的产业转移顺序, 以促进第三产业快速、高效的发展。
4、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规模、服务质量和经济效 益的显著提高。
5、重视国际服务贸易问题,促进第三产业的开放和外向发展。
6、要重视第三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粮食问题等的关系。
编辑ppt
18
科技、人才素质 历史基础 基础设施
经济腹地
商品经济发展程度 ……
编辑ppt
17
三、第三产业发展的关键 ———— 因地制宜
1、要从区位条件、自然人文景观、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经营人才素质等方 面综合,寻找和培养那些具有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的行业作为发展重点。

区域产业发展产业部门结构与产业组织

区域产业发展产业部门结构与产业组织

区域产业发展产业部门结构与产业组织区域产业发展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基于当地的资源、技术和市场等条件,通过合理布局和组织优势产业,推动本地经济的发展。

在实施区域产业发展战略时,需要形成合理的产业部门结构和产业组织,以实现整体经济效益最大化。

一、区域产业发展的产业部门结构1.第一产业: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产业。

在区域产业发展中,第一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本地的自然资源优势,提高农业的产能,保护和开发区域内的森林、草原和水域资源,促进区域农业和农产品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2.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是指工业和制造业等可获得资本投资和技术的产业。

在区域产业发展中,第二产业的发展要依托当地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和引进有竞争力的制造业企业,推动工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3.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指服务业和消费业等直接为居民提供服务的产业。

在区域产业发展中,第三产业的发展要注重提升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满足居民和企业的不同需求,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

4.第四产业:第四产业是指现代服务业和知识经济等新兴产业。

在区域产业发展中,第四产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手段,培育新的产业,推动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发展。

二、区域产业发展的产业组织1.产业协同发展: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着互补和关联性,通过产业协同发展可以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值。

例如,在农业发展中,农业和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形成农业产业链;在制造业发展中,各种制造业企业形成制造业集群,共同提供生产和配套服务。

2.产业转型升级: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各种产业也需要不断转型和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组织创新等手段,推动传统产业的降本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区域经济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3.产业政策引导:政府在区域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中国餐饮数据分析报告(3篇)

中国餐饮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餐饮行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餐饮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就业、拉动消费、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报告通过对中国餐饮市场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揭示行业发展趋势,为餐饮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二、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烹饪协会、艾瑞咨询、中商产业研究院等权威机构发布的行业报告、统计数据以及公开的学术论文。

2. 分析方法本报告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餐饮行业的发展现状、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区域分布、消费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三、中国餐饮市场发展现状1. 市场规模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餐饮业总收入为4.67万亿元,同比增长9.4%。

其中,限额以上餐饮业收入1.75万亿元,同比增长9.5%。

预计2020年我国餐饮业总收入将达到5万亿元。

2. 市场结构我国餐饮市场结构以中餐为主,占市场总量的70%以上。

其中,中式快餐、中式正餐、中式火锅、中式烧烤等细分市场发展迅速。

此外,西餐、日餐、韩餐等异国料理市场也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

3. 消费趋势(1)消费升级:消费者对餐饮品质、口味、服务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追求健康、绿色、环保的餐饮消费观念逐渐成为主流。

(2)线上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线上餐饮市场迅速发展,外卖、团购、预订等线上服务逐渐成为餐饮行业的新增长点。

(3)个性化:消费者对餐饮的个性化需求日益明显,餐饮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口味和需求。

四、中国餐饮市场区域分布1. 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餐饮市场成熟,消费水平较高,市场容量较大。

其中,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餐饮市场发展迅速。

2. 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餐饮市场发展较快,消费水平逐渐提升。

其中,武汉、长沙、郑州等城市餐饮市场潜力巨大。

3.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餐饮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但近年来增长迅速。

产业结构的演变

产业结构的演变
三五时期的大三线建设,国家投资重点集中 在西南、西北和部分中南地区,大批工厂进 山进洞,基本建设投资由东北及沿海压下来 投向内地。进一步改变了沿海与内地产业布 局不均衡状态。
东部地区有大批油田建设投产。
2020/3/1
14
三线建设
依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 战略方针,1965年9月初国家计委重新草拟了《关 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明确 提出:“三五”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 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 位,加快“三线”建设。
2
第二节 旧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布局
一、封建经济时期的产业结构与布局 (1840年以前)
二、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时期 (1840~1949年)
2020/3/1
3
一、封建经济时期的产业结构与布局 (1840年以前)
1、农业: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最大最早的农业生产中心 少数民族分布的边疆地区以牧业为主
2020/3/1
12
一、1949~1965年:
“一五”期间,提出重点发展重工业,同时工业上强调发 展“五小”企业;新建了鞍钢、包钢、武钢等工业基地; 改变了沿海与内地的产业布局不平衡状态;加强了内地的 铁路建设。
“二五”期间。1958年,在“以钢为纲”、“全民大炼 钢铁”的号召下,中国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为期3 年的“大跃进”,使经济结构遭受严重破坏,一、二、三 产业之间比例严重失衡,国民收入连续三年出现负增长。 1959年-1961年出现三年自然灾害。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 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 工业;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 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产业结构历史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的产业结构历史演变

案例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的产业结构历史演变交通经济08170111 孙小明 08170101 李玉府08170201 陈冠锦 08170122 李新08170215 马澜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数量比例关系。

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不仅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着联系,而且各种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以及由此综合形成的产品产量或产值也存在着数量比例关系。

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都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新中国成立61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经过了由“重、轻、农”到“农、轻、重”,再到一、二、三产业的调整优化演进过程, 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大大增强,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历史性变迁。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过程新中国成立50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变化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重、轻、农”产业结构指导思想的形成及其实践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提出: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国家工业化,尽快建立大体完整的工业化体系。

从1953年开始,以大规模工业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启动。

到1957年,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7.3%上升到45.0%。

重、轻、农之比由1952年的15.3∶27.8∶56.9上升为25.5∶31.2∶43.3。

从1958年开始,中国进入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经济发展被简单化为工业发展,工业发展被简单化为重工业发展,重工业发展被简单化为只发展钢铁工业。

工业化强攻集中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全民”强攻。

1959年初,产业结构失衡已非常严重,到年底重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48.1%,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上年的53.5%上升到58.5%。

1960年,决策仍要求“大跃进”再掀高潮,集中全力保钢。

到年底,轻工业产值大幅下降了9.8%,农业下降了12.6%,重、轻、农之比达到52.4∶25.8∶21.8。

2、“农、轻、重”产业比例关系的调整针对“大跃进”时期国民经济结构出现的严重失调,从1961年起,我国开始调整经济结构。

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
第一、分析对象为一个孤立国和特定的地区,对工业区为只探讨其经济因素; 第二、孤立国或特定地区的气候、地址、地形、民族、工人技能都相同; 第三、已知的主要生产条件不变; 第四、分析生产条件和交换时均就同一产品进行讨论; 第五、运输费用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 (2)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 第一、根据区位因子作用范围: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第二、根据区位因子作用方式:地方因子和集聚因子 第三、根据区位因子属性:自然技术因子和社会文化因子 (3)确定合理的工业区位
1.市场机制 2.计划机制
5.2 产业布局调整
一、产业布局调整的必要性 产业布局调整的原因 1.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2.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
二、产业布局调整的主要原则 1.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国家干预为补充 2.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3.政府必须实行适当的倾斜政策 4.适时调整
2.地理区位学派 (1)代表人物: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的中心 地》(1933) (2)“中心区位”理论内容: 第一、中心地模式假定条件:
第二、中心地不同等级划分的依据及其排列规律
第三、中心地模式体现了六边形销售服务区的经济 合理性。
第四、中心地体系不同形成机制下的结构形态。
(三)产业布局区位理论的多样化发展
5.3 产业布局的理论基础
一、区域分工理论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分工与贸易理论
1.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二)现代经济学派的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 1.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2. 现代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的发展
• 技术差距理论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一阶段:创新产品阶段,产品是技术密集型的; 第二阶段:定型产品生产阶段,产品由技术密集 型转为资本密集型; 第三阶段:定型产品发展阶段,产品由资本密集 型转向劳动密集型; 第四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 3.”中心——外围”理论

北安市第三产业发展情况调查

北安市第三产业发展情况调查

立足区位优势彰显经济活力北安市第三产业发展状况调查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

近年来,北安市按照建设现代化新兴城市和我省北部区域中心城市战略目标,紧紧围绕全省“十大重点产业”,立足区位优势,坚持把商贸物流产业作为与工业并重的战略产业来抓,全力打造我省北部区域商贸物流、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旅游服务、金融信息六大中心,拉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人流、物流、资金流集聚,区域中心的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一、第三产业发展状况(一)总量持续增加,增长速度逐年加快,对GDP增长贡献逐步增大,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断提升。

2013年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394369万元,同比增长12.8%,增速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拉动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0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7.0%。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6%,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比重居三个产业之首。

从总体情况看,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长。

2008年—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58057万元增长到394369元,5年增长了2.1倍,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39.8%演变为43.7%,这说明第三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对GDP的影响逐渐增强,贡献逐渐增大。

附表1.(二)传统行业不断壮大,基础地位不断加强在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业地位得到巩固。

2013年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实现98883万元,同比增长19.0%,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5.1%,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是拉动第三产业增长的主要行业,拉动第三产业增长4.5个百分点。

稳居第三产业各行业榜首位置,是2008年的2.4倍,比2008年比重上升了1.3个百分点。

批发和零售业总量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一直处于第1位,是第三产业中发展最稳定、贡献最大的行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增加值实现95649万元,同比增长10.0%。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思路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思路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思路作者:王宏宇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09期摘要:尽管我国的产业结构在“二、三、一”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但依然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

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的背景之下,三大产业内部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出来。

本文将对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三大产业内部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路。

关键词:产业结构;现状;优化一、产业结构相关概念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不同的生产部门会在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按照我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进行现状分析。

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也包括金融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新兴服务业。

二、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一)产业结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第一产业增长平稳,并逐步放缓,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

2014年占GDP总值的9.1%。

第二产业增长快速,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占GDP的比重最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

第三产业对于经济的贡献仅次于第二产业,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并于2012年占GDP的比例超过第二产业。

2014年,第二产业占GDP总值的43.1%,而第三产业占到47.8%,超出第二产业不到5个百分点。

(二)三次产业内部存在问题1.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下降,但其重要性和基础地位不会改变。

农业和牧业在农业总产值内部占比最大,最近几年有下降趋势,随着交通运输变更加便利以及物流系统的快速发展,内陆地区对海鲜产品的需求大量增加,渔业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将会增加。

目前,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

首先,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率低,占将近40%的人口只创造10%的国内生产总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