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发展现状
中医院行业现状分析报告

中医院行业现状分析报告中医院行业是我国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药资源的重要依托。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对中医药的认可度提高,中医院行业在我国的发展迅速。
本文将从市场需求、政策环境、发展瓶颈等方面进行中医院行业现状分析。
首先,市场需求是中医院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中医院行业得到了广大患者的关注和青睐。
很多传统疾病和慢性病无法在西医院中彻底治愈,患者开始转向中医院寻求治疗。
此外,很多人也开始注重保健和养生,中医院提供的中药调理和中医体检等服务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其次,政策环境的改善为中医院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中医药的支持力度,在中医院建设、人才培养、药材保护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中医院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和人才进入中医院行业。
然而,中医院行业的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和瓶颈。
首先是技术水平和人才培养问题。
由于中医药学门槛较高,要掌握中医诊疗和药材配伍等技术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
但是,目前中医院行业的专业人才短缺,技术水平不高,这限制了中医院的发展。
其次是中药资源保护和药材质量问题。
中药资源的枯竭和药材质量不过关是困扰中医院行业的重要问题。
中药资源的过度开采和药材的农药残留等问题不仅影响中医药的质量,也加大了中医院的成本压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医院行业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大对中医院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中医学的教育质量,鼓励更多的专业人才投身于中医事业。
其次,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科学的中药种植和采购体系,加强中药质量检测监管。
此外,中医院还应加强与西医院的合作,互相借鉴优点,提高整体医疗水平。
综上所述,中医院行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
市场需求和政策环境的支持为中医院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技术水平和资源保护等问题仍然存在。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中医院行业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加强资源保护和药材检测等方面的工作,以提升整体发展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中医医疗服务。
2024年中医药大数据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中医药大数据市场分析现状引言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的药物治疗方式,历史悠久且深受人们的信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医疗大数据的普及应用,中医药大数据市场也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对中医药大数据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以帮助了解中医药大数据的应用和发展潜力。
中医药大数据市场规模近年来,中医药大数据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医药大数据市场总规模已经超过XX亿元,预计到2025年有望达到XX亿元。
这表明中医药大数据市场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中医药大数据应用领域1.医疗数据分析:中医药大数据能够帮助分析疾病的传播规律、疫情趋势等,为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中医药大数据还可以通过分析患者的病历和治疗效果,提供个性化的中医药治疗方案。
2.药物研发与推广:利用中医药大数据进行药物研发能够提高效率,为药企带来更多的创新机会。
通过分析中医药大数据,药企可以了解不同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效果,从而推广合适的药物。
3.健康管理与养生推荐:中医药大数据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健康管理,根据个体的体质和需求,提供适合的养生推荐。
例如,通过分析中医药大数据,推荐适合的中医药调理方法、食疗方案等。
中医药大数据市场竞争态势中医药大数据市场存在着一定的竞争。
目前,国内外很多大型医疗数据公司都纷纷进入中医药大数据市场,推出各类产品和服务。
这些公司通过建立庞大的中医药数据平台,提供全面的数据分析和解决方案,竞争优势明显。
此外,一些传统中医药企业也积极转型,加强中医药大数据的应用。
虽然竞争激烈,但中医药大数据市场前景广阔,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用户。
中医药大数据市场发展趋势中医药大数据市场在未来有望呈现以下趋势:1.数据整合与共享:不同的中医药数据分散在各个领域和机构中,数据整合与共享是中医药大数据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数据整合和共享,可以提高数据的利用率,加快中医药大数据的应用进程。
2.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在中医药大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中国中医针灸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中医针灸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分析一、针灸行业综述针法是把毫针刺入患者身体某一穴位,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
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国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中医针灸的作用涉及到中医针灸调节内分泌、爱民中医针灸减肥等具体领域。
中医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
二、中医药行业发展现状中医是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国家陆续推出利好政策,“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大发展中医事业,加强中医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疫情背景下,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健康素养,中医与现代智能科技完美融合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从市场规模来看,据统计,2020年中国中医药行业市场规模为28254.4亿元,同比上涨74.06%。
三、针灸行业发展现状从医院数量来看,据统计,2018年中国中医针灸医院数量达31个,较2017年增加了3个,同比增长10.71%,自2019年起中国中医针灸医院数量趋于平稳;从占中医类医院比重来看,2020年中国中医针灸医院数量占中医类医院数量的比例有所下滑,2020年中国中医针灸医院数量占中医类医院数量的0.57%,较2015年的0.61%减少了0.04%。
随着中国中医针灸医院数量的增加,床位数也随之增长。
据统计,2020年中国中医针灸医院床位数达2169张,较2019年增加了49张,同比增长2.31%。
受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的影响,2020年中国中医医院针灸科门急诊人次下滑明显,2020年中国中医医院针灸科门急诊人次为1852.4万人次,较2019年减少了370.90万人次,同比减少16.68%。
随着中国中医医院针灸科门急诊人次的减少,出院人数也随之减少,2020年中国中医医院针灸科出院人数为114.2万人,较2019年减少了13.47万人,同比减少10.55%。
中医临床药学的现状与未来

三、解决中医临床药学问题的方 案
1.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
中药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为了解决中药材质量不稳定 的问题,应加强中药材种植、采收、加工、炮制等环节的质量控制。同时,建立 健全的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和市场监管机制,打击假冒伪劣中药材,确保中药材 市场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2.建立药师培训机制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健康需求的提高,中药临床药学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 展空间。未来,中药临床药学将着重提高中药材质量、完善采购体系、建立数据 库等方面的发展。
1、提高中药材质量:通过加强中药材来源管理、建立采购基地等措施,从 源头上保证中药材的质量。此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 深入研究中药材的成分和作用机制,为提高中药材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2、完善采购体系:通过建立统一的中药材采购平台,实现公开透明、公平 竞争的采购环境。同时,加强对供应商的审核和监督,确保中药材采购渠道的规 范性。
3、建立数据库:构建中药材质量数据库,收录中药材的产地、气候、种植 方法、质量标准等信息,为中药材的采购、使用和评价提供依据。此外,建立临 床用药数据库,收集整理中药复方和单味药的疗效、不良反应等信息,为优化临 床用药方案提供支持。
3、库存管理不科学:中药材的库存管理不够科学,经常出现药品积压、过 期等问题。
4、人员配置不足:中药临床药学人才队伍不够强大,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待 提高。
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未来发展的策 略制定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加强中药材来源管理:建立稳定的中药材供应渠道,与优质供应商建立 长期合作关系,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和稳定供应。
4、强化中西医结合:结合中医和西医的优势,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药物 研发。通过临床药理学研究,阐明中药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为中药的合理使 用提供依据。同时,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提高疾病的疗效和患者的满意 度。
浅谈中医药的发展状况和前景

浅谈中医药的发展状况与前景一、中药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医药的大量引进,中国传统医药遭受了巨大的冲击,甚至没落。
不过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医药又重新受到国人的重视与青睐。
万物皆分阴阳,药有中西之分,中西药之间也各有不同,各有特色。
①中西医药相比之下中药有以下不足之处1.中药疗效慢,西药立竿见影西药有饮片,(缓释)胶囊,(粉)针剂等,尤其以其退热药见效快。
而且注射用药通过血液循环直接到达患病部位,跳过了胃肠吸收这一环节。
西药饮片虽然有崩解时限,但西药吸收后其作用速度还是相当快的。
中药(包括成药)普遍疗效慢。
在中药各种制剂当中吸收最快的还属汤药,然而汤药除那些发汗药可以很快地退热以外,其他像理气、祛风、化湿、温补、润燥等这一类的中药还要坚持服药才会有疗效。
2.中药的熬制过程过于繁琐中药的熬制方法多种多样:有些要先煎,有些要后下,有些要包煎。
还有煎煮中药时要放多少水,火候多大,煎煮多长时间,剩多少药汤等等。
这些都是常见的问题。
还有很多复杂的煎煮方法,比如煎煮后兑白酒,一些胶状药如阿胶,鹿角胶需要洋化等等。
大多数病人不清楚这些问题,言传口授也不如西药吃几个是几个来的方便。
3.中药质的问题。
从中药的种植开始就伴随着中药的质量问题。
以前的天然药材无污染,疗效好。
现在为了增加经济效益迫使人们想方设法使产量增大。
药还是那些药,但是药“胖”了,称量时还按照分量称,其有效成分必然减少,这只是其一。
其二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这个大家都知道。
其三,加工工艺,为节省成本,增加效率,中药炮制方法由人工化走向了机械化,但机械化毕竟是单一的,没有人工的灵活多变,北京同仁堂口号“炮制虽烦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其注重的就是中药饮片的质量。
其四,储藏问题中虫蛀,发霉状况常见,由此很多药材需要冷藏保存。
4.中药量的问题。
某些中药饮片容易失水导致分量减轻,如生地,熟地,黄精,当归,瓜蒌,麦冬等。
还有一些中药容易吸水而导致分量增加,如枸杞,吴茱萸。
中医药在现代医疗中的应用与前景

中医药在现代医疗中的应用与前景一、引言中医药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现代科技和医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在现代医疗中的应用和前景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二、中医药在现代医疗中的应用1、传统中医药的应用传统中医药的应用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世界卫生组织(WHO)也肯定了中医药的疗效和作用,并在其官方网站上发表了一些关于中医药的介绍和报道。
目前,全球已有153个国家和地区承认了中医药的疗效,并已将其纳入到了本国医疗体系,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在中国,中医药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医学手段。
2、中医药在现代医疗中的应用随着现代医学技术和科技的发展,中医药在现代医疗中的应用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中医药的应用涉及到各个领域,包括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肿瘤治疗:中药在肿瘤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斑蝥、紫草、血树、山楂、白芍、桑白皮等药物均有较好的抗癌效果。
神经系统疾病:中医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效果较好,如治疗帕金森病、癫痫病、脑中风等。
呼吸系统疾病:中药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也有良好的效果,如治疗哮喘、肺结核和慢性支气管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中药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如治疗口腔溃疡、肠胃疼痛等。
心血管系统疾病:中药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有一定的作用,如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
三、中医药的前景1、中医药在全球的发展目前,中医药在全球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中医药被列入了正式的医疗体系中。
随着全球范围内对中医药的认可度不断提高,相信中医药在全球医疗市场中的作用和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
2、中医药在中国的发展中药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市场对中医药需求的不断增加,中药产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中医行业中的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支持

中医行业中的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支持随着人们对传统中医疗法的认可和需求的增加,中医药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日趋重要。
为了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划和政策来推动中医药行业的发展。
一、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当前,中医药产业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医药产业包括药材种植、中药制造、中医诊所、中药研究机构等。
该产业链涵盖了生产、经营、服务等多个环节,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也为传承和发扬中医药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挑战尽管中医药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包括:药材资源短缺、科研水平不高、中西医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政策来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使中医药事业更好地融入现代化发展进程。
三、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为了规范和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规划。
这些规划包括:中医药强国战略、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医药产业振兴规划等。
这些规划旨在提升中医药产业的整体水平,加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中医药向全球市场拓展。
四、中医药产业发展政策的支持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来支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这些政策包括:中医药产业基金设立、优惠税收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有效地促进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为中医药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
五、建设中医药产业创新体系为了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政府鼓励中医药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
政府加大对中医药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同时,政府还鼓励中医药企业与国际企业开展合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医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六、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中西医结合是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政府鼓励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开展联合诊疗和科学研究。
政府还鼓励中医药企业与传统医院合作,推广中医药诊疗服务。
这些举措有助于提升中医药行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2024年中医药大数据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中医药大数据市场发展现状背景近年来,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受到重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认可。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数据应用在各个领域已成为趋势,因此中医药大数据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市场规模据统计,中医药大数据市场在过去几年内保持了稳步增长。
根据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医药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了XX亿元,并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XX亿元。
这表明中医药大数据市场潜力巨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市场驱动因素中医药大数据市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多个因素的共同推动。
首先,中医药独特的治疗理念和技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大数据的应用和发展。
其次,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药的养生保健价值,这也为中医药大数据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
此外,政策的支持和监管的规范也对中医药大数据市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市场应用中医药大数据市场的应用涵盖了多个领域。
首先,医疗领域是中医药大数据的主要应用场景之一。
通过分析大量的中医药患者数据和治疗方案,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中医药大数据还被应用于药物研发领域,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药企优化药物研发过程,提高研发效率。
此外,中医药大数据还可以应用于健康管理、保健品市场等多个领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和实施健康管理。
市场挑战虽然中医药大数据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医药大数据的采集和管理较为困难,需要解决数据收集、标准化和隐私保护等问题。
其次,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大数据的应用也需要克服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深化中医药大数据的研究。
同时,市场竞争激烈,需要中医药产业相关企业加强合作与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
市场前景尽管中医药大数据市场面临一些挑战,但其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中医药大数据市场势必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是中国文化中最具实践性和济世精神的。五千年来,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人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中医在中国拥有普遍的认可和敬重,其成就和思想也为世界所关注。但是,在西医进入中国以后,中医日渐萎缩衰落,甚至有极端的观点直接指斥中医为巫术。近年来,随着西方国家工业化的完成,人们开始重视现代社会的弊病,绿色环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活跃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念,连带着中医药也重新受到重视。当然,其中主要的是功利好奇的用心,而非审慎认真的尊重。尽管如此,这些变化还是为中医药的复兴和拓展提供了契机。顺应时势,中国中医药也令人欣喜地复苏了。但是,我们看到一些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从长远来看会危害中医药行业的成长,甚至会断送这一古老传统的生命;一些错误的观念和理论、对现状的认识还被当作决策的基本依据;而要使中医药成为一种世界性知识和技术,成为中国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尚未被重视,或者说还没有进入某些人的思考范围。
鉴于此,我们在分析和总结中国中医药的现状和中西医药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思路,以期有助于这一前程无限的产业的发展、;我们认为,在中国各行各业中,最有优势、最有潜力的就是中医药;中医药应当拥有和西医药平等的地位,应该成为与西医药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取代的另一医疗保健体系。
一、中国中医药发展现状与问题 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西医进人中国以后,中西医在中国的发展概况。1840年鸦片战争后,刚创建不久的西医药(西医药迄今仅有200余年历史)由传教士带到中国。此后,西医逐渐取代中医,在整个医疗事业中占据了主导乃至统治性的地位。解放初期,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有文件规定,中医不许进医院,中医必须学习西医,要用西医的学术改造中医,使中医药面临灭绝的边缘。后来这种政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纠正,并组织了西学中培训班,培养了一批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并于八十年代初将发展中医药列入了中国宪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医药发展远远不如西医快。实际上,解放以来,中医药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不乏有人打着弘扬中医药的旗号去发展西医药。这是中医药界的悲哀,更是中国卫生事业的悲哀。下面一组数字说明了这一点:1949年,全国有中医人员27.6万人,1972年下降至不足21万人, 1999年为33.7万人。50年间仅增加6.1万人,即增长了22.1%。按万人中医人员数看,比50年代初期下降了一半还多。1949年,全国西医人员仅8.7万人,以后逐年增加,1999年达169.6万人。50年间增长了18倍。1999年全国有综合医院10793家,而中医院仅2 449家(其中不包括医学院校附属的综合医院和中医院数),二者相差悬殊。
1.中医药产业 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中国中医药产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整体水平还很低,表现在生产企业多、规模小、效益低,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管理不规范等。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生产管理规范)等系列规范已经建立起来,但是对中药企业的要求尚未严格实施。在纳入中医药管理局统计的1 059家中药生产企业中,中小企业达1018家,占 96.1%,同仁堂是全国最大的中药企业,其产值1996年也仅占当年全国中药产值6.8%。达到GMP标准的中药企业不足10%,另外还有近2000多家西药企业生产中药;中药制药装备落后,制剂设备仅相当于七十年代国际水平,品种规格少,系列化、标准化配套能力差,自动化水平低,质量检测装备滞后,企业的现代化经营管理经验缺乏。 中药材是中药发展的基础,但目前中药材质量不稳定,品种混乱,已经制约了中药产品的水平。过度开发已使一些宝贵的中药材资源濒临枯竭;大宗中药材品种栽培技术研究推广不够,生产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的现象较为普遍;对珍贵的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质中药材的引种和栽培还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些珍稀濒危药材代用品的研究还很薄弱,中药材的病虫害防治和农药残留污染问题也比较严重。
中药饮片加工由于生产厂家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技术工艺落后,炮制规范不统一,致使药材的有效成分流失,饮片质量不稳定。
中成药方面,主要问题是单个产品和同类产品低水平重复严重。现有的制剂中传统剂型仍占很大比例,一些剂型和新剂型的开发应用还不足。
2.中医药研究 到1995年底,全国建有中医院2552所;独立的中医药科研机构77所和上百个中药新产品开发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达数万人。但是长期以来,中药的应用基础研究方法滞后,内容重复,导致中成药的科技含量过低,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缺乏规范可靠的科学数据证明,从原材料到产品缺少可控的质量标准、在中药的作用机理、物质基础、应用理论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等方面研究都不够深入。
新药的研发费用大、周期长,一项西药在美国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3-10亿美元。中国在中医药研究中的投入太少,企业能力又有限,导致中药的研究很难深入。到1995年底,国家在各个计划中对中药研究的总投入约为1700万元人民币。自国家实施“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以来,投入也不过翻了一番。由于国内中药企业规模小,全国每个生产:中药的企业产值平均不到2000万元,大多数企业几乎没有能力进行科研。即使稍有力量的,也因为怕担风险.不去开发申报新药,而宁愿花高价去购买新药批号,甚至几个上市中药企业也是如此。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在《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业已批准生产700余种新中药,但总的来说,申报速度不快,低水平重复高,产品科技含量低。
3.中医药教育 全国医药高等院校共118所,中医院校(含民族医院校)33所,西医院校85所,其中13所设有中医系,中医院校的规模远小于西医院校。
中国中医学院学制为5年,中医与西医教学时间几乎相等,毕业的学生不西不中,既不能继承又不能发扬;而韩国中医药高等教育1996年由4年制改为6年制。
1995年,中国高等医药院校在校生共256 003人,其中中医院校在校生仅44 737人(含民族医院校及西医院校中医系在校生),中西医在校生之比为1:4.7。对中医药发源地及中医药应用大国而言,中国中医高等教育规模实在太小了。 4.中药进出口 中药材和中成药基本上只出口到周边国家。1980年,中国中药出口创汇2.4亿美元,1995年达历史最高水平6.7亿美元,但也仅占国际草药市场(不含中国大陆市场)4.4%;即使加上边贸及以食品名义出口的中药,按 10亿美元计,市场占有率也不过7%(不含国内市场)。在 1980-1995年间,中药出口创汇增长170.7%。年均增长率6.8%。增长速度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1996年以来,中药出口创汇基本上一直在下降,2000年才又有所回升,约5.32亿美元。
中药出口创汇中,药材约占70%一80%,成药仅占 20%—30%,因此,出口创汇额主要由中药材出口情况决定。出口中药材不仅附加值低,而且,为了赚取外汇,有些地区狂采滥挖,已经造成中国资源破坏、生态破坏,造成大片草场沙化。例如,1994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甘草8766吨,进口甘草液汁及浸膏2 555吨。这相当于4万亩草场的产量,而每挖一亩甘草相当于破坏3亩草场。甘草出口美国虽然赚了一点外汇,却破坏了我们12万亩草场,造成中国草场严重沙化,沙尘暴频频发生。麻黄草情况也是如此,中国北方大大小小、土的洋的麻黄素厂不计其数,为国外生产冰毒提供原料,而所赚到的那点外汇远远恢复不了被破坏了的草场。
出口单位为了小团体利益,压价竞销,药材平均出口价格几乎逐年下降。如平均价格有较大回升的1995年,每吨价格也仅为1980年的40%,1984年的61%。 1995年之后,平均价格也是逐年下降。从海关统计年鉴中列名的40余种中药材看,价格也是逐年下降的。于是就出现了出口数量增加创汇额反而下降的怪现象。中成药也有类似问题。
由于统计口径不一,目前的统计数字往往将进口的植物制品、生物制品、维生素等保健品,统统算做了中药。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几乎没有批准有关产自国外的“中药”的进口,卫生部只是批准一些保健食品进口。许多药材如西洋参、高丽参等药材,以及乳香和没药等南药,是我们历来必须进口的中药材而非洋中药。
2000年,中国进口中药1.06亿美元,其中,进口清凉油和其他中式成药共2449.4万美元,其余为中药材。
在返朴归真潮流推动下,世界植物药发展很快,欧美国家均以10%~2上的年均速度增长,1995年世界植物药市场达到150亿美元(不含中国大陆的中药市场),今天,应在250亿美元以上。然而,就以1995年来说,中国中药材和中成药出口创汇创历史纪录,达6.7亿美元,也仅占 150亿美元世界植物药市场(不含中国大陆的中药市场)的4%,与中国中医药大国地位极不相称。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上面的计算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所说的国际草药市场不含中国大陆的中药市场。如果计及中国市场,1995年中国中药产值约40亿美元,加上中国中药出口,中国中药产值在世界草药市场中占25%左右。中国是世界上使用中药最大的国家。此外,我们也要看到,世界草药市场中,仅中国及周边国家使用中药,西方国家草药市场中绝大多数是草药而不是中药。 二、中医药将是与西医药平起平坐的另一医疗体系 今天,不少人认为中医药不科学,西医药科学。中国一家权威研究机构进行了一项研究:“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定位”,其结论是:“中医药永远足辅助医学,永远进不了主流医学。”我们的看法截然相反。我们认为,在中国务行各业中,最有优势、最有实力、最有后劲的就是中医药。中国西药97.4%是仿制的,而中医药领先于世界各国,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医药必将走向世界,成为与西医药平起子坐、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取代的另一医疗保健体系。也就是说,将来世界上应该有平行的两大医疗保健体系:西医药体系与中医药体系。
中医药学有5000年历史,西医药学仅200年历史。不可否认,西药解决了细菌性传染病,而且在手术等许多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使人的平均寿命延长了20岁。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药应该被消灭掉。
1.中西医药对比 与西医药学相比,中医药学有诸多优势。中医药是有系统理论、丰富实践、浩翰文献、严密制度的科学,是世界上其他三大传统医学体系(埃及、印度、希腊)所不及的,也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传统医药学。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西医药对许多疑难症缺乏有效疗法,而且西医药日益高昂的费用已使发达国家不堪重负。中医药廉价有效,在预防及治疗某些慢性病、疑难病和老年病方面尤有所长,为西医药所不及。
中医讲“上工医未病”。中医药追求的乃是要“曲突徙薪”以防生病,而西医药则是前来“救火”医危病。西医药今天也开始研究“亚健康状态”,正是向中医药的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