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锁骨骨折
中医骨伤科传统疗法

骨关节结构
中医骨伤科传统疗法
(二)历史回顾:
1.新中国成立前
历史悠久,疗效突出,古籍较少,解剖、材料学的滞 后制约发展。颞颌关节口腔内手法整复、脊柱悬吊复位、 髌骨骨折抱膝圈固定、小夹板外固定等,都是我国发明。 著名人物有:
③穿针固定器具(以锁骨、胫骨为例)。
❖ 山东文登整骨医院用复位钳夹持、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锁 骨骨折,较目前常规手术使用钢板、骨圆针内固定的切口 小、愈合快、费用低,代表了微创新理念。
··
锁骨骨折钢板内固定
不同术式的切口大小
复位夹持钳
经皮穿针内固定照片
中医骨伤科传统疗法
❖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用双轴重合法进行胫骨延 长术,提高了力线精度,不破坏骨内膜,极大的减少了移 位、不愈合等手术并发症,在骨折穿针外固定支架研究方 面处于很高的水准。
中医骨伤科传统疗法
周恩来:“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
1+1=?
中西可以合璧、交融
中医骨伤科传统疗法
3.新进展: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显微外科、烧伤、 骨折、急腹症、针麻等方面,中国居世界领先地位。
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
中医骨伤科传统疗法
中医骨伤科的精髓和优势是手法正骨和中药外治。
手法正骨
经
VS 黄帝外经
?
典 古 籍 及 遗
脊 柱 悬 吊 复
失
位
中医骨伤科传统疗法
扁 鹊
(1)春秋战国,扁鹊,以刀刺骨,著《难经》。
(2)东汉末年,华佗,创麻沸散、五禽戏,著《青囊经》。
曼陀罗花
五禽戏
中医骨伤科传统疗法
锁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幻灯片课件

足睡眠。 2、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安全,特别是 老年人,避免摔倒。并且 要注意钙磷补充,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增加 日光照射。
14
(二)功能锻炼
遵医嘱及早进行功能锻炼,恢复患肢功能,
功能锻炼注意循疗渐进,避免过劳。
15
(三)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辩证分型的不同,科学合理指导饮食,使患者达到最大程 度的康复,在指导患者饮食期间,动态观察患者的胃纳情况和舌苔变化,随时更 改饮食计划。 1、血瘀气滞证(骨折早期):宜食理气活血之品,如蔬菜、水果、蛋类、豆制 品、瘦肉等。食疗方:红枣桂圆汤(红枣、龙眼肉)。 2、瘀血凝滞证(骨折中期):宜食补益气血之品,如牛奶、鸡蛋、红枣、木耳、 瘦肉等,忌食肥甘煎炸之品。食疗方:莲子红枣粥(莲子、红枣、梗米)。 3、肝肾不足证(骨折后期): (1)肝肾虚者进食滋阴填精、滋养肝肾之品,如枸杞子、黑芝麻、黑木 耳等,忌辛辣刺激之品。药膳方:百合煲瘦肉汤。 (2)肝肾阳虚者宜进食温壮肾阳,补精髓之品,如黑豆、核桃、杏仁、 腰果、黑芝麻等。食疗方:干姜煲羊肉。忌生冷瓜果及寒凉食物。
6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三角巾悬吊固定或“8”字绷带固定
(二)围手术期护理
(三)特色药物治疗(中药汤剂、膏药) (四)特色技术(详见附录2)
7
(一)三角巾悬吊固定或“8”字绷带 固定
1.“8”字绷带固定,病人固定期间,站立行走时要 求病人双手叉腰,昂首挺胸,这样骨折断端在外固 定及病人的配合下,才能稳定。如病人有手或前臂 麻木感、桡动脉搏动触不到.表明布带包扎过紧, 应即适当放松至解除症状为止。 2.睡觉时头部不垫枕,要把枕头垫在背上,不能 患侧卧位。 3.固定期间要密切观察患侧上肢血运情况,防止 神经及血管的压伤。
锁骨骨折

牟定县中医医院骨伤科锁骨骨折的治疗方案一、概述锁骨呈横“S”形架于胸骨柄与肩峰之间,是连接上肢与躯干之间的唯一骨性支架。
锁骨内侧端与胸骨柄构成胸锁关节,外侧端与肩胛骨的肩峰相接成肩锁关节,支持肩部组织使其离开胸壁。
锁骨内侧2/3前凸,且有胸锁乳突肌和胸大肌附着;外侧1/3后凸,有三角肌和斜方肌附着,从锁骨横切面看,内侧1/3呈三角形,中1/3与外1/3交接处呈类椭圆形,而外1/3则呈扁平状。
锁骨位于第1肋骨之前,后方有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静脉经过。
因为锁骨解剖上的弯曲形态以及横切面的不同形态,在交接处就形成应力上的弱点,加之锁骨位于皮下,位置表浅,故受外力作用时易发生骨折,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 5%~10%。
多发生在儿童及青壮年。
二、病因病机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造成锁骨骨折,本病间接暴力造成骨折多见,如跌倒时手或肘部着地,外力自前臂或肘部沿上肢向近心端冲击;肩部着地更多见,撞击锁骨外端造成骨折。
间接暴力造成的骨折多为斜形或横行,其部位多见于中外1/3处。
直接暴力造成骨折因着力点不同而异,多为粉碎或横行。
幼儿多为青枝骨折。
锁骨骨折的典型移位多表现为:近端受胸锁乳突肌牵拉向上后移位,远端因肢体重量及胸大肌牵拉向前、下、内侧移位,形成断端短缩重叠移位。
当骨折端向下、向内移位时,可能压迫或刺伤锁骨下动脉、静脉或臂丛神经,甚至刺破胸膜和肺尖,而造成气胸和血胸,但临床上较少见。
有时骨折端会刺破皮肤造成开放性骨折,但极少见。
三、临床表现及诊断1、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皮下瘀血、压痛或有畸形,畸形处可触到移位的骨折断端,如骨折移位并有重叠,肩峰与胸骨柄间距离变短。
伤侧肢体功能受限 , 肩部下垂,上臂贴胸不敢活动,并用健手托扶患肘。
幼儿青枝骨折畸形多不明显 , 且常不能自诉疼痛部位 , 但其头多向患侧偏斜、颌部转向健侧 , 此特点有助于临床诊断。
有时直接暴力引起的骨折,可刺破胸膜发生气胸,或损伤锁骨下血管和神经,出现相应症状和体征。
中西医结合治疗锁骨骨折50例

合 中药治疗锁骨骨折 5 例 ,收到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 0
1 一 般资 料
本组 5 例 中,男 3 ,女 1 例 ;年龄 1 ̄ 5 ,平均 0 2例 8 9 6岁 3 . ;病 程均在 1 内。左 侧 2 例 ,右侧 2 7 2岁 周 8 2例;斜 形骨折
尹广政
关键 词 : 中西医 结合 疗法 ;锁 骨骨 折 :疗 效分 析
商丘市夏 邑中医院 ( 7 4 0 460 )
白20 0 3年 6月  ̄ 2 0 0 7年 6月 ,笔 者 应 用 逆 行 穿针 固 定 配
在 臂丛神经 阻滞 麻醉下 ,患者取仰 卧位 ,患肩垫高 3 0度 , 屈肘 9 0度,前 臂置于胸前 。术者立于患侧 ,左手摸清骨折端 , 右手持 骨折复位钳经 皮夹持锁骨 远折 端 ( 尽量靠近 断面 ) ,用 回旋法提起远折 端, 使之 明显翘起于皮下 。 摸清远折端断面后 , 左手持 1枚直径 2 .mm 的克 氏针,经皮 白断面 由内向外刺 ~2 5
维普资讯
电针加 中药治疗 原发性 痛经 5 例 6
陈升敏
关键词 :原发 性痛 经 ; 电针 ;中医 药疗 法
云南省 巧家 县人 民医院(5 6 0 640)
原发性痛经 又称 功能性痛经 ,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 的痛经 。表现为经期或月经前后 出现 小腹 部疼痛 ,或痛及腰骶 部,或伴恶心呕 吐,或头晕头痛 ,冷汗淋漓 ,手足厥冷 ,甚则 昏厥等症状 ,笔者采用 电针加 中药 治疗本病 ,取 得满意疗效 ,
治愈 2 8例 ,有 效 2 5例 ,无 效 3例 ,总 有 效 率
4 典 型 病 例 王 某 ,女 ,l 8岁 ,学 生 ,2 0 0 6年 8月 2 j 诊 。诉 经 行 9E初
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锁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中医证候分类:1.青枝型骨折:多见于幼儿,骨折处形成向上弯曲的弓形。
2.横断型骨折:多见成年人,骨折端可具有典型的重叠,近端向上后方移位,远端向下前方移位。
3.粉碎型骨折:多为直接暴力引起,常于中1/3处有小骨片呈垂直移位。
(二)中医证型分期:初期(骨断筋伤、气滞血瘀):由于筋骨脉络的损伤,血离筋脉,瘀积不散,气血凝滞,经络受阻,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加之骨的完整性、连续性中断,骨支架作用不全(或丧失),故患肢有活动受限。
中期(骨断筋伤、气血亏虚):此期肿胀逐渐消退,疼痛明显减轻,但瘀肿虽消而未尽,骨尚未连接。
故患者尚存局部酸胀不适,或有隐痛,患肢仍不能自主活动。
后期(骨断筋伤、肝肾不足):此期因患者久卧,使筋、骨、肌腱疏松,气血两虚,肝肾不足,故患者表现为患侧乏力,下床后表现为下肢肿胀,但骨折处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自动或被动活动患肢时,骨折处无异常活动。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疼痛遵医嘱使用止痛药,冰敷、热疗、功能锻炼;(二)功能障碍维持患者的有效固定,经常观察并及时予以调整,指导患者行有效功能锻炼,范围由小到大,循序渐进,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三)畸形外固定患者经常观察并及时予以调整,维持患者的有效固定;维持合适的松紧度,防止压疮发生;(四)神经、血管损伤观察患肢有无出现感觉、运动障碍,发现以上异常及时报告医师;(五)非手术患者的护理锁骨骨折不能立即行整复固定者,如粉碎性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或内脏损伤,及局部已固定病人,在卧床休息时都应去枕平卧,卧硬板床,两肩胛间垫一窄枕以使两肩后伸、外展。
这种卧位能使骨折端保持良好的复位位置,但时间太久即不舒适,容易使病人产生急躁情绪。
1.给病人讲解保持正确卧位的重要性,取得合作。
2.了解病人心理活动和需要,给予安慰、鼓励和帮助。
3.局部以“∞”字绷带或锁骨带固定的病人,经常检查固定情况,保持有效固定,切不能压迫腋窝过紧,防止压疮发生。
辨证施治在锁骨骨折骨不连术后的应用

气血 亏虚 型 5例 , 肝火 上炎 型 4例 , 阴虚火 旺型 3例 , 脾 胃虚寒 型 1例 。
2 治 疗 方 法
2 1 手术治 疗 . 臂丛 神经 阻滞 麻醉 , 卧位 , 平 患肩 垫
1 临床 资料
本组 2 2例 , 1 , 5例。年龄 1 5 男 7例 女 8~ 5岁,
( 27 ・ 7・ 总 8 )4 骨缺 损 , 粉碎 骨折 时较 大骨 折片 未 固定 导致 局 部骨 缺 损, 影响 愈合 ; 部 血 运破 坏 , 膜 剥 离 范 围过 大 , 局 骨 软
熟地 1 g 当归 1 、 5 、 0g川芎 1 、 0 芍药 1 、 g Og续断 1 g 2 、
~
4枚螺钉固定 , 把髂骨块夹紧 固定牢 固, 在手术台
骨折端有不 同程度 的分离 、 成角、 硬化、 吸收等改变。
上 活动肩 关节 , 折 端 无分 离 , 骨 冲洗 切 口 , 层 缝合 , 逐
中医正骨 2 1 00年 4月 第 2 2卷第 4期 置 皮 片引流 。术后 三 角 巾悬 吊 1 个半 月 。 2 2 辨 证施 治疗 . 基本 方药 用桃 仁 1 、 花 1 、 0g 红 0g
・
4 ( 26 6・总 8 )
中医正骨 2 1 0 0年 4月 第 2 2卷 第 4期 艾 灸具 有温 通经 脉 、 血舒 筋 之 功 ; 泥 具有 温经 散 活 姜
于 肾” 因此 笔者 认 为 , O 。 K A发 病 以肾 虚 为本 、 结 瘀
为标 , 针对肾虚血瘀的病机本质 , 故铺 灸所用药物以
平均 3 8岁 。右 侧 1 , 6例 左侧 6例 。2 2例患 者均为 一 期手术 后导致 骨 不连 ,6例 为萎 缩 性 骨 不 连 , 为 1 5例 肥大性 骨不连 , 1例为无 明显 萎缩 和肥 大 。1 为 锁 9例 骨 中外 13骨折 , / 3例为 锁 骨远 端 骨折 。其 中有 5例 钢板螺钉 断裂 。临床 表现为患 肩疼 痛 , 患侧 肢体 活 动 受 限 , 骨处 有 压 痛 。x 线 片示 锁 骨 骨折 骨 不 愈 合 , 锁
中西医结合治疗锁骨骨折

中国骨伤第 11 卷第 6 期 ,要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前后观察 ,胡 汉伟 ,湛用腰椎 间盘 症一 书 ,人民卫生出版社 ,胡有谷主编 。
作者单位 :250021 山东省济南立医院推拿科
中西医结合治疗 锁骨骨折
刘玉林
【中图分类号】R274. 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 - 5085( 2008) 07 - 0100 - 02
【关键词】微机控制瞬间牵拉 ;中医传统手法整复
Hale Waihona Puke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 :男性 264 例 ,女性 236 例 ;最大者 70 岁 ,最小 者 9
岁 ;工人 282 例 ,农民 198 例 ,其他 20 例 ;最长者 20 年 ,最短 者 9 天 1 - 3 年者 365 例为 最多 。 2 治疗方法 2. 1 瞬 间按压牵拉法 :
中西结合
中 西 医 结 合 治 疗 腰 椎 间 盘 突 出 整 复 500 例 疗 效 观 察
张萌萌 张 洁 张 安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5085 (2008) 07 - 0100 - 01
【摘要】本科 92 年采用自行研制的微机控制液压牵拉床 ,大 重量 牵拉 时应用中医传统 推拿手法 整复腰椎间 盘突出症 500 例 ,取 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
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诊疗方案2009中医诊断:骨断西医诊断:锁骨骨折一、诊断(一)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
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有外伤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外伤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二)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伤后2周以内。
外伤后经络受损,血溢脉外,瘀于皮下筋膜,阻塞气血、气滞血瘀.局部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疼痛拒按则加剧,功能活动障碍.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
3。
肝肾不足证:骨折4周以上。
断骨未坚,筋脉疲软,可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
(三)骨折分型1.青枝型骨折:多见于幼儿,骨折处形成向上弯曲的弧形。
2.横断型骨折:多见于成年人,骨折端可有典型的重叠,近端向上后方移位,远端向前下方移位。
3.粉碎型骨折:多为直接暴力引起,常于中1/3处有小骨片呈垂直移位。
二、治疗方案(一)手法复位适用于有移位的锁骨骨折。
患者坐位,挺胸抬头,双手叉腰,术者将膝部顶住患者背部正中,双手握其两肩外侧向背部徐徐牵引,使之挺胸伸肩,此时骨折移位即可改善,如仍有侧方移位,可用捺正手法矫正.(二)外固定治疗1.三角巾悬吊固定适用于幼儿青枝骨折或其他不全骨折,悬吊2-3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锁骨骨折
发表时间:
2010-09-16T16:32:01.2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2期供稿 作者: 霍西武
[导读] 锁骨骨折是一类很常见骨科疾病,传统治疗锁骨骨折往往采取非手术疗法
霍西武
(海伦市第二人民医院 152300)
摘要:锁骨骨折是一类很常见骨科疾病,传统治疗锁骨骨折往往采取非手术疗法,但对于严重的粉碎性骨折,往往会导致骨不连或者畸形
愈合,本文试对各种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以期能总结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及锁骨骨折治疗的新动向。
关键词:中医治疗
锁骨骨折
锁骨是上肢与躯干间唯一骨性连接,骨干较细且又有弯曲,遭受外力后易发生骨折。
一、诊断依据
1.
病史 有明确外伤史。直接暴力及间接暴力均可造成锁骨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2.
临床症状和体征 ①局部肿胀明显,锁骨上、下窝变浅或消失,甚至有皮下瘀斑,有移位骨折可见骨折处异常隆起。②患者多呈现出
颈部偏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③患侧上肢活动时疼痛加剧,疼痛局限于锁骨部。④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之有骨擦音及异常活动。
3.
辅助检查 X线正位片可基本显示骨折类型和移位方向。若临床检查有骨折征象,但X线正位片未能发现明显骨折线者,可加拍锁骨
轴位片及锁骨展开位片可明确显示骨折类型。
二、治疗
1.
特色治疗
(1)
保形固定
①适应证:新生儿锁骨骨折、锁骨中段裂纹骨折、锁骨外1/3 I型骨折。
②操作方法:新生儿锁骨骨折仅将上臂用绷带固定于躯干2~3周即可。无移位锁骨骨折用三角巾悬吊患侧上肢,或用“8”字绷带、锁骨
固定带固定即可。固定时先在两腋下各置一块厚棉垫,用绷带自患侧肩后起,经患侧腋下,绕过肩前上方,横过背部,经对侧腋下,横过
胸前,再经患侧肩前至患侧腋下,如此反复包绕数层。
(2)
手法复位外固定
①适应证:大多数锁骨中段移位骨折均可采用手法复位“8”字绷带外固定。但靠手法整复得到解剖复位常较困难,外固定难以维持有效
的复位状态,易发生再移位。但对于轻度移位骨折,骨折愈合后不影响患肢功能,无需强求解剖复位。
②操作方法:手法整复时可在麻醉下施行。患者骑坐在椅子上并面对椅背,两手叉腰,努力挺胸。助手站于背后,一足踏椅,膝顶肩
背间,两手分置患者两肩峰部,力扳双肩向后,以纠正锁骨骨折重叠移位,术者用拇、示二指捏推骨折端,尽可能获得满意复位。然后
“8”
字绷带固定。
(3)
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固定
①适应证:锁骨中段横断骨折或短斜型骨折不稳定者。
②操作方法:患者采用局部或颈丛神经阻滞麻醉,自远端逆行穿人一枚克氏针,自远折端穿出,采用手法复位,透视下见对位满意
后,将克氏针顺行穿入近端髓腔固定,术后用三角巾悬吊患肢。
2.
手术治疗 适用于锁骨中段粉碎骨折、锁骨螺旋或横断骨折闭合复位失败者;锁骨外1/3骨折Ⅱ型、喙锁韧带断裂者;陈旧性锁骨骨
折不愈合者;锁骨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者。首选锁骨解剖钉板固定;或用克氏针贯穿髓腔固定,较大碎块可用钢丝捆扎。手术适应证:
成年人因暴力损伤我们遵循以下原则:①手法复位不满意或疑有骨断端软组织嵌入。②经手法复位、
8字绷带固定,且绷带松紧不适可致双
上肢肿胀、麻木、影响生活和工作者。③开放性锁骨骨折或骨折端于皮下有突破皮肤的风险。④合并神经血管损伤。⑤锁骨骨折不愈合、
陈旧性锁骨骨折。⑥对多发创伤肢体需早期开始功能锻炼时,肩胛骨骨折、漂浮肩。⑦某些特殊职业患者,其功能外形要求较高者。⑧不
能长期耐受非手术制动时。
手术方法:患者术前30分钟常规应用抗生素,仰卧位,患侧肩部垫薄枕,颈丛加臂丛麻醉。以骨折处为中心,沿Langer's线做4~6cm
的切口,显露骨折端,清除积血及嵌插在骨端的软组织,骨膜稍作剥离,保护好锁骨下组织,电凝止血,复位骨折后稍作固定。
3.
药物治疗
(1)
中药治疗:骨折初期宜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药物。可内服活血灵,外用展筋酊。中期瘀血肿胀消而未尽、骨折未连接,治宜和营
生新,接骨续新。可内服三七接骨丸,养血止痛丸。后期宜养气血补肝肾,壮筋骨,可内服筋骨痛消丸及加味益气丸,外用展筋丹。解除
固定后可用外洗药外洗。
(2)
西药治疗:早期运用活血化瘀药物及脱水药物,消除肿胀,术前30分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后一般不超过3天。
参考文献
[1]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96.
[2]
谢庆德.锁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刺入肺内一例报告[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