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论肝阳虚

合集下载

肝疏不及与肝气虚、肝阳虚

肝疏不及与肝气虚、肝阳虚

肝疏不及与肝气虚、肝阳虚浅谈肝疏不及与肝气虚、肝阳虚肝主藏血、司疏泄,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故曰体阴而用阳。

肝的虚证既有肝“体”亏损,也有肝“用”不足。

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论肝病》中指出:“正常的肝气和肝阳是肝脏升发和条畅的一种能力,故称做‘用’,病则气逆阳亢,即一般所谓‘肝气’、‘肝阳’证;或表现为懈怠、忧郁、胆怯、头痛麻木、四肢不温等,便是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

”这种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乃疏泄不及所致。

由于肝的疏泄作用主要表现在调节情志、疏畅气血、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协助脾胃消化等方面,故疏泄不及也多涉及于此。

从脏腑阴阳的生理病理方面论证了肝虚证既有阴虚、血虚,亦包含有阳虚、气虚。

气虚为之渐,阳虚为之甚。

其病因包括禀赋不足、七情所伤、肝气郁结、寒邪直中及肾虚脾虚。

临床见证主要表现在疏泄功能不及、肝血不充方面。

治疗应于养肝阴补肝血基础上再加补气温阳之品。

肝气虚、肝阳虚证治,教科书多不载。

在肝虚证的论述中,以肝阴虚、汗血虚概之。

而其它四脏,则均有其气(阳)虚证候。

脏腑的阴阳,其正常生理功能,本处于互根、互用、互为消长的阴平阳秘状态,孤阳不生,独阴不长。

病理方面,阴阳的偏盛偏哀是疾病产生的内在基础。

肝气虚,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但始终没有引起后世医家的重视,专题论述者鲜见,教科书中多不提及,使之名存实亡。

分析导致肝气虚证不被人重视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肝的生理、病理特点所决定,肝气虚证确实要比肝阴虚证和肝血虚证少,比其他肝之实证也少,故被忽略;二是始终没有确定肝气虚证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药,以致临床无依据可循;三是肝气虚证与脾气虚证有许多类似之处,临证往往以脾代肝,将肝气虚证误作脾气虚证进行辨治。

因此,要真正确立肝气虚证,并能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肝气虚证确立的理论依据肝与其他脏一样,阴阳气血俱全。

这既是肝脏本身的需要,也是维持肝之生理活动的保障。

同样,肝病既有阴虚也会有阳虚,既有血虚也会有气虚,岂能只有阴血不足,而无阳气亏虚之理?五脏唯肝无气虚证亦于理不通。

论肝气虚与肝阳虚

论肝气虚与肝阳虚

论肝气虚与肝阳虚肝阳虚是肝脏的阳气虚损,而导致肝脏功能低下或衰退的病理变化,肝气虚为病之始,肝阳虚为病之渐,所以肝气虚必然会导致肝阳虚,二者相辅相承互为因果。

1生理病理肝五行属木,主疏泄,性喜条达,恶抑郁。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内寄相火,为魂之舍。

临床以肝阴虚而引起的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以及肝火上炎,肝胆湿热证等本虚标实或实证较为多。

因此古人有“肝有泄无补”之论。

综上溯源,而肝阳虚在古今医论中详经甚少。

言之阴阳,则有阳必有阴,有阴必有阳,没有阳亦无以言阴,二者相互依存,互根为用,经云:“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论之五脏,其四脏临床均有气虚、阳虚、血虚、阴虚之分,而肝脏怎能无阳虚之存在呢?临床实践证明,肝既有阴虚证,就必然有阳虚证,所以肝阳虚是客观存在的。

肝藏血赖肝阳的温煦、肝气的推动来调节周身血量以营养全身。

肝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血属阴,气属阳,为人体之根本,《难经,七十五难》中说:“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肾属水为肝为母。

临床可见肾阴虚,肾阳虚之别,肝何独亏于阴,而无亏于阳。

肾阳不足必然可以引起肝阳不足,肝阳不足也可引起肾阳不足。

只有肝阳充足,才能固守经脉,使寒邪不致内侵,筋脉得于温养,身体关节活动自如。

肝的疏泄条达全赖肝气(阳)的调节气机,升降出入,协助心脏推动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营养全身;助肾温煦脾胃腐熟消化食物,使水谷精微得升,浊气得降;肝气(阳)平和,情志舒畅,水火既济,神魂自安。

反之即可发生病变,如脾胃失于温煦可出现脘腹胀满,胁肋满闷,食后腹胀等证;肝功能低下,母病及子,累及心脏,可出现心气不足,胸闷短气,惊悸失眠等。

2临床表现2.1 肝经循行部位出现的症侯群2.1.1 阳虚头痛头痛绵绵,时发时止,遇劳尤甚,神疲乏力,畏寒少气,双目羞明,舌体胖有齿痕,质淡,苔薄白或水滑,脉细弱无力。

2.1.2 冲任虚寒形寒肢冷,小腹冷痛,喜暖喜按,月经色淡量少,甚至闭经,不孕阴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肝气虚与肝阳虚的研究进展综述39康复网医源世界

肝气虚与肝阳虚的研究进展综述39康复网医源世界

肝气虚与肝阳虚的研究进展综述39康复网医源世界五脏皆有气、血、阴、阳,肝亦有其气、血、阴、阳。

肝主疏泄而藏血,体阴而用阳,自《内经》起即不乏有关肝气虚与肝阳虚的论述。

近代秦伯未则明确指出:“肝虚证有属于血亏而体不充者,也有属于气衰而用不强者,应包括气、血、阴、阳在内。

即肝血虚、肝气虚、肝阴虚、肝阳虚四种”。

然世人多偏于肝阴血之不足,略于肝阳气之衰微,以致影响脏象学说与阴阳学说的完整性。

为进一步阐明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本质,本文总结了近年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进展。

1 肝气(阳)虚证的临床研究1.1 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陈家旭提出肝气虚的诊断标准:(1)具备气虚证的表现;(2)情志改变;(3)肝经所过部位不适;(4)女性月经不调或痛经。

具备(1)(2)(3)(4)伴或不伴脾气虚即可诊断肝气虚[1]。

麦氏指出肝气虚与脾气虚、肝阳虚与肾阳虚的临床表现皆同中有异,不可混淆[2]。

一般认为肝气虚以懈怠乏力,不耐劳作,悒悒不乐,易恐善惊,胁肋隐痛,喜按喜击,视物不清,耳鸣耳聋,爪甲干枯,脉弦细为特点;脾气虚则以四肢乏力,脘腹胀满,便溏纳呆,脉微细为特点。

由于木不疏土,肝气虚证患者也可见到脘腹胀满,便溏纳呆。

肝阳虚则在肝气虚的基础上症见畏寒肢厥,筋脉拘急,巅顶冷痛,寒疝腹痛,脉沉弦;而肾阳虚则以腰酸背凉,足跟麻木,夜尿阳萎,周身浮肿,脉迟无力为特点。

由于乙癸同源,肝阳虚症也可见到腰膝酸软等症。

陈氏对520名气虚证的研究指出:肝气虚占气虚证的18.85%,女性、中年、情绪不稳定者与肝气虚正相关,28.57%的肝气虚患者无明确的现代医学诊断,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3,4]。

麦氏指出肝气虚与脾气虚、肝阳虚与肾阳虚的治疗也有不同[2]。

一般而言,补气之药既能补脾,也能补肝,但补脾以人参为长,补肝以黄芪为优;温阳之药既能温肾,也能温肝,但温肾之药以附子、杜仲、菟丝子等为优,而温肝之药则以桂枝、肉桂、小茴香、高良姜、台乌、吴茱萸等为佳。

《脉学心悟》之二浮沉迟数

《脉学心悟》之二浮沉迟数

《脉学心悟》之二浮沉迟数李士懋脉学心悟:《脉学心悟》之二浮沉迟数浮脉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部位概念,凡轻取而能诊得的诸脉,不论大小迟数,只要脉位在浮位,皆称为脉浮,如虚脉、微脉、洪脉、革脉等;另一种是指具有严格界定的独立脉象。

为了对二者加以区分,前者可称为“脉浮”,后者乃称为“浮脉”。

一、浮脉必须具备下列几个条件1.脉位:位居肌表,轻手而得。

所谓轻手而得,是指轻取即可诊得脉之主体,脉之全貌。

若轻手虽可触得脉的搏动,但沉按之脉较轻取时或大或细,或强或弱,或弦紧拘急,或动数不宁等等,皆非浮脉。

因轻取时所诊得的脉象,并非脉之全体、全貌,反映不了疾病的本质,所以不得称为浮脉。

2.脉体:浮脉虽轻手可得,但其脉体当不大不小,不长不短。

大则属洪、芤、实、革、虚、散之类;细则属微、细、濡之类。

3.脉力:浮脉当轻手而得,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捻葱叶,如水漂木。

所谓按之不足,是指当中取或沉取时,脉力与浮位相较,略显不足而已。

若按之较轻取还有力,则为实脉、牢脉之类。

若按之较轻取时明显无力,则属虚脉、芤脉之类,皆非浮脉。

4.脉幅:脉起落之幅度不大、不小。

过大为洪、实之类;过小为细、涩之类。

二、浮脉形成的原因浮脉,是气血游行于外所致。

气血何以游行于外,可见于以下几种情况:1.平脉:肺之平脉浮而短涩。

四季中,秋脉当浮。

秋属金,与肺相应。

秋季,阳气由隆盛而初敛,人亦应之。

脉虽浮,已由夏季浮大转见短涩敛降之象,故脉浮而短涩,此为平脉,当知无恙。

2.邪袭脉浮:此种浮脉,当属实证,多见于外感新病。

外感六淫,邪袭肌表,正气拒邪而不得深入,正邪相争于肌表,气血搏击于外而脉浮,如太阳病之脉浮。

3.热盛脉浮:六气化火,五志化火,或气血痰食蕴久化热,热盛外淫,搏激气血外达肌表,脉亦可浮。

此种脉浮,均属实证。

4.正虚脉浮:这类脉浮,皆属久病、虚证。

久病正虚,脉本不当浮,若反见浮者,可有两种情况。

一是经适当治疗、将养,正气逐渐恢复而脉浮,此是向愈之兆。

从肝阳虚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从肝阳虚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从肝阳虚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而导致食欲减退、腹部胀满、恶心、呕吐、腹泻和便秘等不适症状的一种常见病症,常常与心理因素及生活方式有关。

在中医看来,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由于身体元气不足、脾胃功能失调所致。

而肝阳虚则是引起脾胃失调的重要原因之一。

肝阳虚是指肝脏阳气不足、失去调节周身气血的功能,导致人体内分泌、代谢、消化等多种生理过程失衡。

因此,肝阳虚是引起人体多种疾病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肝阳虚的情况下,脾胃受肝的支配失调,导致食欲减退、腹胀、便溏和便秘等消化问题。

中医认为,肝阳虚是因为长期吸烟、饮酒、不规律的生活习惯、过热饮食等造成,然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中已经包含了这些因素,所以肝阳虚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中医看来,肝阳虚最适宜的治疗方法是通过中草药来调理体内的气血,并采用饮食疗法和生活方式改善等综合治疗。

以下是对肝阳虚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具体方法:一、中药治疗1、枸杞肉丸:枸杞肉丸是运用枸杞子、羊肉、当归等中草药制成的,具有强壮脾胃和调节肝气的作用,适用于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腹泻等症状。

使用方法是将肉末和中药捣成丸,取10克左右,以水送服。

2、苦参丸:苦参丸是以苦参、砂仁、山楂、陈皮等为原料的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宽肠利胆、调节脾胃的作用,适用于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症状。

使用方法是每日3次,每次服用10粒左右。

3、芡实养胃汤:芡实养胃汤是以芡实、白术、枳壳、茯苓、甘草等为原料的中药,能够调理脾胃功能和促进食欲,适用于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症状。

使用方法是将芡实、白术等中药加水煮汤,每日3次,每次服用1碗。

二、饮食疗法1、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对于消化不良的患者来说,建议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例如面粥、蒸熟的蔬菜、白饭等。

避免吃难消化的食物,如烤肉、油炸、高脂肪的食品等。

2、少食多餐:少量多餐有助于缓解脾胃的负担,减轻消化不良的症状。

建议每日定时吃餐,每餐不要吃太多。

从肝阳虚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从肝阳虚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从肝阳虚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阳虚是中医常见的病证之一,也是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见原因之一。

肝阳虚主要表现为气血不足,身体虚弱,消化功能下降,造成食欲不振,肠胃不适,脾胃失调等症状。

中医药治疗肝阳虚可有效改善消化功能,恢复身体健康。

中医药治疗肝阳虚的特点是平补肝肾,激活气血循环。

肝肾为先天之本,是机体能量生成的重要器官。

肝主疏泄,肾主藏精,两者合作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如果肝肾功能衰退,机体就会出现能量不足、气血凝滞等问题,从而导致消化不良。

常见的肝阳虚证症包括:1. 食欲不振:肝阳虚导致人体阳气不足,消化功能下降,食欲变差,导致进食量减少。

2. 肠胃不适:肝阳虚时,肠胃蠕动减缓,食物消化不良,消化道就会出现胀气、腹泻、便秘等症状。

3. 失眠多梦:肝主疏泄,昼夜节律以肝阳为主,肝阳虚导致人体阴阳不调,导致睡眠障碍,失眠多梦等症状出现。

4. 心烦意乱:肝阳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身体能量不足,神经系统出现问题,容易发生情绪波动,心烦意乱等症状。

中医临床常用的药物包括参阿胶汤、六君子汤、加味四君子汤等。

这些药方平补肝肾,调和气血,调理脾胃,增强机体阳气,提高消化功能。

在饮食上,中医也可以提供一些饮食保健建议:多吃海藻类、海鱼、海虾等水产品,富含碘,能够促进人体代谢和身体阳气的产生。

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和饮料,这些食物会加重肝阳虚的症状。

同时,吃得慢、嚼得细,可以缓解肝阳虚的症状,并能保护肠胃健康。

在肝阳虚的治疗中,人们还可以通过中医药有效改善身体,恢复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调整饮食结构,提高作息规律,坚持适度的运动等,也对缓解肝阳虚症状有显著效果。

中医药注重调理整体健康,避免消化系统问题的重复出现,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维护身体健康。

从肝阳虚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从肝阳虚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后,仍然存在着一系列上腹部不适的症状,如饱胀、腹胀、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恶心等,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并不是特异的,因此在临床上常常被忽视。

在中医理论中,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肝阳虚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面将从肝阳虚的角度来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方法。

我们来了解一下肝阳虚的概念。

肝阳虚是指肝经虚弱,失去了应有的温煦和活跃作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在中医理论中,肝阳主疏泄,调节气机。

如果肝阳虚弱,则会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引发脘腹胀满、消化不良等症状。

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就需要从调理肝阳入手。

为了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理:一、药物治疗1.四逆散加减方药组成:干姜、附子、桂枝、甘草。

功效:四逆散加减方对于腹胀、食少、脘区冷痛等肝阳虚引起的症状有一定的功效。

其中干姜有温阳化湿的作用,可以温阳逐寒,以达到补肝阳的作用;附子能够补益心肾,助阳固脱;桂枝具有暖中固脱的作用,可以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甘草有和中调胃的作用,可以缓解肝阳虚所致的脘腹胀满等症状。

2.理中丸方药组成:砂仁、茯苓、白术、甘草。

功效:理中丸主要用于治疗脾胃气虚引起的消化不良,但对于肝阳虚所致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也有一定的疗效。

砂仁有温中行气的作用,可以帮助理气健脾;茯苓能健脾和胃,化湿利水;白术健脾健胃,健脾止泻;甘草和中调胃,缓解肝阳虚引起的胀满不适。

二、饮食调理1. 温补食品肝阳虚的患者适合食用一些温补食品,如姜、葱、韭菜、桂圆、桂皮等,可以帮助温补肝阳,促进气机畅通。

2. 忌冷食肝阳虚的患者应忌冷饮冷食,避免对脾胃产生刺激,加重脾胃的虚弱症状。

同时也要避免生冷性寒的食物,如西瓜、梨子、冷饮等。

三、情志调理肝主情志,在中医理论中,情志对于脏腑功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过程中,患者需要调节情志,避免情绪激动、不良的情绪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加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从肝阳虚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从肝阳虚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排除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患者出现反复发作的上腹部不适感,包括食欲不振、腹胀、反酸、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症状。

肝阳虚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肝脏阳气不足,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从而引起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键是调理肝阳,恢复脾胃功能。

下面将对肝阳虚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治疗方法进行讨论。

一、肝阳虚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1.1 病因肝阳虚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情志不舒:情绪不畅,长期愤怒、抑郁、烦闷等情志不畅,伤及肝阳。

(2)饮食不节:长期暴饮暴食,饮食不节,导致肝气郁滞,损伤肝阳。

(3)肾阳不足:肝肾相濡,肾阳不足则影响肝阳的生发,导致肝阳虚弱。

(1)肝阳不能疏泄:肝阳虚弱,不能疏泄气机,导致脾胃失调,出现消化不良。

(2)脾胃运化失常:肝阳虚弱,导致脾胃运化失常,食物不能及时消化吸收,出现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3)气血运行不畅:肝阳虚弱,气血不能运行,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肝阳虚的中医药治疗方法2.1 药物治疗中医药治疗肝阳虚的主要方法是补益肝阳,调和脾胃。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当归、熟地黄、柴胡、生姜、砂仁等,具有温阳健脾的作用。

用黄芪、当归、熟地黄各30克,柴胡15克,生姜15克,砂仁10克,煎服,有助于补益肝阳,调和脾胃,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2.2 饮食调理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调理饮食,多食益肝阳、健脾胃的食物。

宜多食用红枣、山药、莲子、糯米等食物,以补益脾胃。

应避免暴饮暴食,尽量规律饮食,以减轻脾胃负担。

2.3 心理调适情志不畅是导致肝阳虚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心理调适。

患者应学会放松心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过于紧张、过于压抑,从而有利于肝阳的调理。

2.4 科学锻炼适当的锻炼有助于调理肝阳,提高机体免疫力。

常见的锻炼方式包括散步、太极拳、瑜伽等,能够增强体质,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状。

乌梅丸在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中的运用

乌梅丸在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中的运用摘要:乌梅丸为治疗蛔厥和下利的主方,更是厥阴病的主方,对于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恶性肿瘤患者,效果显著。

乌梅丸实涵大建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泻心汤数方之意,具有温阳补肝、祛寒驱蛔、除热止烦之功。

本文结合典型案例,论述了乌梅丸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运用。

笔者从医22年,先后跟师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肿瘤病专家吴勉华教授、脾胃病专家刘沈林教授和徐肇敏教授及妇科名医傅友丰教授。

中西医结合诊治肿瘤等疑难病,疗效尚可,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

临证常选用经方,对于临床表现为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之证的肿瘤患者,方证对应选用乌梅丸,常获佳效。

今与同道分享,敬请指正!1. 乌梅丸方证探析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蛔虫病脉证并治》,“蛔厥者,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乌梅丸的病机为:下寒上热,且以下寒为本;虚实夹杂,且以正虚为主;兼心神被扰,胃气上逆。

乌梅丸主用于蛔厥和久利的患者,更成为厥阴篇之主方。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指出厥阴篇的本质是因肝阳虚而形成寒热错杂证,治之亦应在温肝的基础上调其寒热, 寒热并用、燮理阴阳。

方中乌梅合黄连、黄柏除上热、解烦满、降逆气;乌梅酸敛止渴,与苦燥的黄连、黄柏同用,更能治下利。

桂枝、干姜、附子、细辛、川椒温阳散寒、下气降冲、通脉除厥。

人参、当归补虚,兼祛寒、止呕、止烦。

黄连配干姜,取辛开苦降、升降气机之意,恢复脾胃升降功能。

当归、乌梅性柔,可防干姜、桂枝、川椒、黄连、黄柏之过于刚燥。

附子、干姜等益肝之用,乌梅、当归补肝之体,人参益肝气,连柏泻其相火内郁之热。

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 下卷


3
172.妊娠恶阻 (二)
4
173.滑胎
5
174.胎元不固 (一)
1
175.胎元不固 (二)
2
176.不孕(一)
3
177.不孕(二)
4
178.不孕(三)
5
179.不育症 (一)
1
180.不育症 (二)
2
181.乳癖(乳 腺增生)
3
182.乳核(乳 房纤维瘤)
4
183.乳泣(一)
5
184.乳泣(二)
1
185.乳汁自出
2
186.乳衄
3
187.乳痈(一)
4
188.乳痈(二)
5
189.乳痈(三)
190.缺乳症
191.癥瘕(一) (卵巢囊肿)
192.癥瘕(二) (卵巢囊肿)
193.癥瘕(三) (子宫肌瘤)
194.癥瘕(四) (子宫肌瘤)
195.癥瘕(五) (宫外孕)
196.阴吹(一) 197.阴吹(二)
236.经漏 237.经行吐衄
239.经行呕吐(一)
238.倒行吐衄
240.经行呕吐(二)
1
241.经行头痛
2
242.经期外阴 及耻骨痛
3
243.经期发热
4
244.赤带(一)
5
245.赤带(二)
247.赤带(四)
246.赤带(三)
248.白带
01
249.黄带
02
250.黑带 (一)
03
251.黑带 (二)
七十五、咳嗽,土不 生金(支气管肺炎)
七十六、懈怠困倦
七十七、阴虚阳浮 (冠心病,心包积液)
七十八、心脾两虚 (更年期综合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球中医药2016年12月第9卷第l2期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ecember 2016,Vo1.9,No.12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论肝阳虚 李玉昌 扈有芹 李朋涛 

1509 ・名医心鉴・ 

【摘要】 李士懋教授对肝阳虚和厥阴病的独特认识,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学对肝阳虚一证认识 的不足,扩大了乌梅丸的临床应用范围。厥阴病的实质,是肝阳虚导致的寒热错杂证。厥阴病之主 方是乌梅丸,并据平脉辨证临床经验明确提出了乌梅丸的临床应用指征:(1)脉弦按之减,此即肝馁 弱之脉。弦脉亦可兼濡、缓、滑、数、细等,只要弦而按之无力,统为肝之阳气馁弱之脉。(2)症见由 肝阳虚所引发的症状.只要有一二症即可。两条具备,即可用乌梅丸加减治之。李士懋的认识还原 了厥阴篇的本来面目,并为乌梅丸的临床运用搭建起了从理论到临床的桥梁。 【关键词】 李士懋;平脉辨证;肝阳虚;厥阴病;乌梅丸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12.023 

《伤寒论》三阴病中太阴病属于脾脏虚寒,治宜理中汤 温脾阳以祛寒:少阴病属心肾阳虚,治宜四逆汤温补心肾阳 气以祛寒,二者均较清晰。惟厥阴病的面目始终模糊不清, 莫衷一是,以至有“厥阴病竟为千古疑案”之叹。李士懋教 授对《伤寒论》厥阴病篇独有心得,认为厥阴病的实质是肝 阳虚导致的寒热错杂证。厥阴病之主方是乌梅丸。肝中之 阳,乃春生少阳之气,始萌未盛,故易受戕伐而肝阳馁弱,形 成脏寒。然肝又内寄相火,相火郁而化热,于是形成寒热错 杂证。因此欲识厥阴病,应当对肝阳的生理作用有所了解 认识 1肝阳的概念与生理意义 肝阳,乃相对于肝阴而言,是人体阳气在肝脏内的存在。 是肝主升发、疏泄、温煦、藏魂、藏血等的动力。它在气血的 调畅,情志的表达,乃至人体的生长发育方面起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肝阴和 肝阳也同样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共同维护着人 体的平衡。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其论肝阳多为“肝为相 火,有泄无补”;“肝常有余”,以致对肝阳不足之证极少论 及,甚至几近湮灭 肝藏血,以气为用。血为阴,气为阳,故日肝体阴而用阳。 肝阳即肝用。具体地说即为升发、疏泄、藏魂、藏血等作用。 若肝阳虚,自然引起诸脏腑功能的减退,下面分述肝的功用。 1.1肝的升发疏泄功能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 作者单位:062350 河北省肃宁县中医医院专家门诊(李玉 昌);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科(扈有芹);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中医系[李朋涛(本科生)] 作者简介:李玉昌(1966一),本科,副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中 医内科。E-mail:liyuehang66@126.corn 生,万物以荣……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 为寒变,奉长者少。”周学海认为“阳气生发于肝”,而“脏腑 十二经之气化,皆必籍肝胆之气以鼓舞之”。肝应春.肝之 阳气犹自然界,只有春之阳气生发,才有夏长、秋收、冬藏。 天无此阳,则生机萧索;人无此阳,生命过程必将停止。所以 经云:“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 1.2调畅全身气机功能 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出入废,则 神机化灭。周身气机的调畅,皆有赖于肝的升发、疏泄。肝 之疏泄功能正常,则一身气机调畅,诸脏冲和,百疾不起.反 之则诸病丛生,故有百病皆生于郁之说。肝阳虚,必然疏泄 不及气机郁结,此类气郁乃因虚致郁,治疗上若仅以疏肝解 郁,则犯虚实之戒。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论情志三郁证 治》中提到:“凡此之辈,皆阳消之证也,尚何时邪?使不知 培养真元而再加解散,其与鹭鸶脚上割股者何异?”… 1.3调畅情志功能 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除由心所主宰之外.与肝 也有密切的关系。只有肝气调畅,人体才能气血冲和,心情 才能舒畅;反之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就可引起情绪的异常。 气机郁滞,非仅情志不舒引起的肝郁气滞证,肝气阳虚时,失 其升发、舒达之性.也可导致肝郁,这种肝郁乃因虚而致.与 肝气郁滞的实证不同。如《太平圣惠方》云:“肝虚则生寒, 寒则苦胁下坚胀,……悒悒情不乐,如人将捕之。” 2 朱良春 在《朱良春用药经验集》中说:“肝为刚脏,内寄相火,肝阴肝 血为本,肝阳肝气为用,肝阴肝血虽多不足之证,肝阳,肝气 亦有用怯之时。其证疲惫乏力,悒悒不乐……肝阳虚可用附 子合桂枝、黄芪。”[3 均是此义。 1.4肝的运化功能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胆脾关系密切。脾主运化,有赖 肝的疏泄,脾之升清又离不开肝的升发。故肝阳不足.疏泄 升发不及,亦可致脾失健运,即“木不疏土”。诚如唐容川 1510 环球中医药2016年12月第9卷第12期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ecember 2016,Vo1.9,No.12 《血证论》中所言:“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 谷乃化,设肝不能疏泄水谷,渗泻中满之证,在所不免。”_4] 孙思邈《千金方》亦云:“左手上关脉阴虚,足厥阴肝经也。 病苦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名日肝虚 寒也。”[ 1.5肝藏血的功能 肝主疏泄。疏泄,即疏通排泄之义。肝的疏泄作用主 要表现在血的运行,水谷精微的代谢、精的排泄、月经的来 潮、浊物的排泄等多个方面。(1)肝藏血,具有藏血和调节 血液运行的作用。如《血证论》云:“肝之藏血焉,至其所以 能藏之故,则以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 流畅。”[4 (2)水谷精微的代谢。肝主调畅一身之气机,还 有调畅三焦,疏通水道的作用。若肝失疏泄,则气机郁滞, 瘀血内阻,经脉不利,常可致水液代谢失常而引起水肿等 病症。(3)精的排泄及月经的来潮。肾者,封藏之本;司疏 泄者,肝也。肝肾藏泄互用.才能维持正常精的排泄和月经 的来潮 1.6肝为罢极之本 天运当以日光明。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 旺,人则行动矫健,思维敏捷;阳气衰,则懈怠、迟钝、精力不 济,阳运周天,必春生少阳之气升发,方能生机勃发。肝阳馁 弱,必将生机萧索,故肝为罢极之本。如秦伯未在《谦斋医 学讲稿》中云:“病则气逆阳亢,即一般所谓肝气、肝阳。或 表现为懈怠忧郁、胆怯、头痛、麻木、四肢不温等,便是肝气虚 和肝阳虚的证候。”又说:“在肝虚证上,只重视血虚而不考 虑气虚.显然是不全面的。”_6 1.7肝、胆相表里 胆附于肝,经脉相互络属.胆汁乃肝之余气所生,因此肝 胆在生理、病理上联系密切。肝病可影响及胆,胆病也可及 肝,“肝主身之筋膜”.然肝之所以能主筋膜,大多数医家解 释为筋膜有赖于血的滋养,殊不知“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筋膜之所以能维持正常运动二者缺一不可。若肝阳不足,筋 膜失其温养,同样可出现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肢体麻木等 症,非仅肝血不足之一种。“爪为筋之余”,所以肝病亦可影 响爪甲枯荣。张景岳在《求正录・真阴论》中记述到肝阳虚 证时说:“或拘挛痛痹者.以本脏之阳虚,不能营筋也。”五脏 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因此目与五脏六腑都有内在联系, 但主要的是肝。如《灵枢・脉皮篇》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 目能辨五色矣。” 1.8肝经的循行路线 经云:“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 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胭内廉,循 阴股,人毛中,过阴器,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 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交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 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 别贯膈,上注肺。”因此肝经病变常常出现阴器、小腹、肝胆 胃、胁肋、喉咙、巅顶等处不适的症状,也常常提示其为肝 经病变所致。 1.9奇经八脉皆附隶肝肾 奇经八脉是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督脉、任脉、带 脉、冲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南于它们 与脏腑没有相互“络属关系”,相互间也没有表里、阴阳,与 十二正经不同,所以称为“奇经”,奇经八脉的功能是有调节 十二正经气血的作用。当十二经气血满溢,则蓄藏于奇经, 不足时,则可由奇经给予补充。奇经八脉与肝、肾、女子胞、 脑髓等奇恒之腑联系密切,故有“八脉隶肝肾”之说。肝藏 血、肾藏精、奇经八脉中居统帅地位的冲、任、督三脉皆起于 “肾下”“胞中”等下焦重要部位,因此八脉与肝肾生理上联 系紧密,病理上亦常相互影响。例如下焦肝肾阳虚,阴寒内 盛,就会导致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的病变,临床上可发如奔 豚,气从小腹向上攻冲。攻至腹则腹胀疼,攻至胸则胸中窒塞 疼痛欲死,攻至头,则可出现昏厥等病症。再者肝藏血、主疏 泄,肝阳充足,则疏泄有序,冲任之气血旺盛.血海得以满溢, 下行而为月经。如肝阳虚.则疏泄失衡,往往损及冲任二脉. 进而影响血海的盈亏安宁,或为崩漏,或为停经,不一而足。 

2李士懋对肝阳虚和伤寒厥阴病关系的认识 李士懋精研《内经》《难经》,博览各家,对厥阴病篇独有 心得。李士懋认为:“厥阴病的本质是肝阳虚导致的寒热错 杂证。” 厥阴病之主方是乌梅丸。“肝中之阳,乃春生少阳 之气,始萌未盛,故易受戕伐而肝阳馁弱,形成脏寒。然肝又 内寄相火,相火郁而化热,于是形成寒热错杂证” 。肝为 阴尽阳生之脏。阳气始萌而未盛,易受外邪戕伐而损其始萌 之阳,因而形成肝阳虚证。肝阳不足,则失其敷和,舒启、条 达之性。肝之疏泄与人的情志、消化、气血津液的运行、女子 月经胎产等皆联系密切。若肝阳馁弱,上述各个方面均可出 现病变,精神可见萎靡不振,易惊善虑,头痛头晕,甚至昏厥 等症;木不疏土而可见脘腹胀疼,吐利呕恶,食少泛酸等消化 系统症状;气血不畅既可见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症状,如少 腹胀疼。筋孪囊缩.胁肋隐疼.胸闷、头顶痛等,女子尚可见月 经不调、崩漏、出血等症。肝主筋,故肝阳虚,可见筋失温煦 而拘挛之症,如转筋。又肝为罢极之本,故常可见懈怠无力 等症状。然肝又为刚脏,将军之官,内寄相火,相火者,辅君 火以行事,随君火游行于全身。当肝寒时,阳气馁弱,失其升 发、舒启、条达之性,则肝气郁。肝气郁,则肝中相火也不能 随君火布达于周身亦郁,相火郁即化热,此热可上攻、下迫, 亦可外泛肌肤。上攻可见头痛、头晕、咽干、鼻痛、心中疼热、 消渴、饥而不欲食.下迫可见小便灼疼、肌热,外泛可见肢热。 此即为在肝阳虚基础上形成的寒热错杂证。临床中厥阴肝 病临床表现非常广泛,凡西医诊断的冠心病、糖尿病、肝病、 消化系统病、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失调、抑郁症等,凡符合 肝阳虚表现者,皆可依此论治。 《伤寒论>>326条日:“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 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此即厥阴病提 纲证。李士懋认为:“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之症皆为相 火内郁上攻所致。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此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