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肝疏不及与肝气虚
【推荐】略谈肝主疏泄的整体调节功能

【推荐】略谈肝主疏泄的整体调节功能疏泄词始见于《素问五常政论》:发生之纪,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里的土疏泄指木气条达,土得木制化而疏通。
朱丹溪首倡肝司疏泄,《格致余论。
阳有余阴不足论》有云: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
明。
薛立斋《内科摘要卷下》正式提出肝主疏泄。
自此以后,历代医家引述其肝主疏泄的功能。
古代医家以自然界树木生发特性来类比肝的疏泄作用,肝象春天的树木,条达疏畅,充满生机。
疏,即疏通;泄,即发越。
疏泄,即疏通畅达宣泄之意。
所谓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肝主疏泄的功能,反映了肝脏主升、主动、主散的生理特点为,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重要环节。
兹从以下方面略谈肝主疏泄对人体的整体调节功能。
1 肝主疏泄与气、血、水1.1 对气机影响肝主疏泄,肝的生理特性是升、动、散。
其疏可使气的运行通而不滞;其泄,可使气散而不郁,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是一重要的因素。
调畅气机是肝主疏泄的重要功能,也是肝主疏泄其他功能的基础。
如果肝失疏泄,则气的升发不足,气机的疏通和发散不力,因而气行郁滞,气机不畅,出现胸胁、少腹等胀痛不适,常称作肝气郁结。
此临证中颇为常见,治当疏肝解郁,可予四逆散、柴胡疏肝散。
1.2 对血液运行的影响气为血之帅,气能行血、摄血、生血。
肝之疏泄如常,气机调畅,肝血得藏,故能枢调全身血液。
《血证论》曰:肝主藏血,血生于心。
下行胞中是为血海。
凡周身之血,总视血海为治乱,血海不扰,则周身之血,无不随之而安。
肝经主其部分,故肝主藏血焉。
至其所能藏之故,则以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
若肝失疏泄,则影响血液运行。
疏泄太过,肝气冲乱,则血横决,吐衄,错经,血病诸症作焉;疏泄不及,肝气郁结,血行滞涩,则可形成血瘀,而出现胸胁刺痛,或为症积。
唐容川主张:里者,和其肝气。
并用小柴胡加当归、赤芍、丹皮、桃仁等,治疗瘀血在经络脏腑间,周身上下疼痛。
肝疏不及与肝气虚、肝阳虚

肝疏不及与肝气虚、肝阳虚浅谈肝疏不及与肝气虚、肝阳虚肝主藏血、司疏泄,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故曰体阴而用阳。
肝的虚证既有肝“体”亏损,也有肝“用”不足。
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论肝病》中指出:“正常的肝气和肝阳是肝脏升发和条畅的一种能力,故称做‘用’,病则气逆阳亢,即一般所谓‘肝气’、‘肝阳’证;或表现为懈怠、忧郁、胆怯、头痛麻木、四肢不温等,便是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
”这种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乃疏泄不及所致。
由于肝的疏泄作用主要表现在调节情志、疏畅气血、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协助脾胃消化等方面,故疏泄不及也多涉及于此。
从脏腑阴阳的生理病理方面论证了肝虚证既有阴虚、血虚,亦包含有阳虚、气虚。
气虚为之渐,阳虚为之甚。
其病因包括禀赋不足、七情所伤、肝气郁结、寒邪直中及肾虚脾虚。
临床见证主要表现在疏泄功能不及、肝血不充方面。
治疗应于养肝阴补肝血基础上再加补气温阳之品。
肝气虚、肝阳虚证治,教科书多不载。
在肝虚证的论述中,以肝阴虚、汗血虚概之。
而其它四脏,则均有其气(阳)虚证候。
脏腑的阴阳,其正常生理功能,本处于互根、互用、互为消长的阴平阳秘状态,孤阳不生,独阴不长。
病理方面,阴阳的偏盛偏哀是疾病产生的内在基础。
肝气虚,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但始终没有引起后世医家的重视,专题论述者鲜见,教科书中多不提及,使之名存实亡。
分析导致肝气虚证不被人重视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肝的生理、病理特点所决定,肝气虚证确实要比肝阴虚证和肝血虚证少,比其他肝之实证也少,故被忽略;二是始终没有确定肝气虚证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药,以致临床无依据可循;三是肝气虚证与脾气虚证有许多类似之处,临证往往以脾代肝,将肝气虚证误作脾气虚证进行辨治。
因此,要真正确立肝气虚证,并能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肝气虚证确立的理论依据肝与其他脏一样,阴阳气血俱全。
这既是肝脏本身的需要,也是维持肝之生理活动的保障。
同样,肝病既有阴虚也会有阳虚,既有血虚也会有气虚,岂能只有阴血不足,而无阳气亏虚之理?五脏唯肝无气虚证亦于理不通。
中医对肝的解读

中医对肝的解读
在中医理论中,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被视为“将军之官”,负责协调人体的
各种生理功能。
肝在人体中的主要职责是疏泄和藏血,这两大功能对人体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肝主疏泄。
中医认为,肝具有疏泄气机的功能,能够调节人体的情绪、消化、气血运行等多个方面。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情绪波动、消化不良、气血不畅等症状。
因此,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均衡、适当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对于维护肝的疏泄功能非常重要。
其次,肝主藏血。
中医认为,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当人体进行活动时,肝会根据需求调节血量,保证各个器官的正常运作。
如果肝的藏血功能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贫血、月经不调、视力模糊等症状。
因此,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适当的锻炼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护肝的藏血功能。
此外,中医还认为肝与胆相表里,两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疏泄和藏血的功能。
因此,在调理肝的同时,也需要关注胆的健康。
综上所述,中医对肝的解读主要集中在疏泄和藏血两大功能上,强调了肝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为了维护肝的健康,我们应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愉悦的心情等。
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平和等方面的问题。
肝气虚的症状有哪些?该吃什么比较好呢?【医学养生常识】

肝气虚的症状有哪些?该吃什么比较好呢?文章导读肝气虚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症状,很多人有这种症状,但是自己却发现不了,所以就不怎么在乎,其实此种症状到了后面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挺大的,那么肝气虚该怎么办呢?肝气虚:长期慢性疲劳还会引起心理方面的异常,表现为心情抑郁,焦虑不安或急躁、易怒,情绪不稳,脾气暴躁,思绪混乱,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缺乏信心,犹豫不决。
肝开窍于目,在视觉器官异常方面主要表现为:眼睛胀痛,干涩不适,视物模糊,对光敏感,视觉疲劳。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阳气就会升发,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疏泄、肝主调畅气机”,即阳气的升发由肝来调控,如果肝调节功能异常,就会产生肝气虚,生活中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不休,更有甚者狂躁、心神不安、昏迷。
还有一类人是平素肝郁体质,郁郁寡欢,遇事郁结于内,这类人的特点是性格内向,心情烦躁,多伴有胸闷不舒,嗓子总感觉有东西堵着,咽部有异物感,有的人诉说脖子周围的淋巴结疼痛。
女性朊友还会在体检中发现有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甲状腺结节等。
有一类朊友喜欢熬夜,每天晚上12:00仍不休息,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肝主血”,总是熬夜就会耗伤肝血,这就是引起肝气虚的主要原因。
这些朊友的表现除了烦躁易怒以外,还有眼睛干涩、腹胀、两胁胀痛,女性朊友还会出现月经量少。
保持良好的心情是养肝护肝的关键。
尽量少生气,遇事要冷静,稳定情绪,保持愉悦的心情,以免伤肝,不给火气上升的机会。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不熬夜。
简单的中药调理以预防肝火上升:常用夏枯草、桑叶、菊花或金银花、茵陈调治肝火;菊花与枸杞都是中药护眼的药材,夏季常喝枸杞菊花茶,对肝火旺、用眼过度导致的双眼干涩有较好的疗效;降肝火食方:芹菜60g(切碎),粳米100g,放砂锅内,加水如常法煮粥,每日早晚朋食。
中医肝知识点归纳

中医肝知识点归纳中医认为,肝是人体五脏之一,主要功能是储藏血液、调节血液循环、掌管人体的情绪和思维活动等。
下面是中医肝知识点的归纳:1.肝主疏泄:肝主疏泄,具有促进气血运行和调节禀性的作用。
中医认为,肝气是疏泄之气,正常时肝气能够顺畅运行,维持全身的正常生理功能。
但如果肝气郁结,就会导致气血不畅,出现各种病症。
2.肝主情志:中医认为,肝主情志,情志过激或长时间压抑会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引发不同的疾病。
例如,怒气过旺可以导致肝火旺盛,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长期的忧思伤肝,可以引发情绪抑郁和肝郁血瘀等病症。
3.肝主疏泄水湿:肝主疏泄水湿,如果肝气郁结,就会导致水湿停滞不散,引发水湿肿胀、湿热病等。
例如,肝火上炎可以引发目赤、咽干、小便短赤等症状;湿热胆火上炎可以引发黄疸、尿黄等症状。
4.肝主疏泄气血:肝主疏泄气血,肝气郁结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气血不畅,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例如,肝郁血瘀可以导致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等症状;肝气郁结还可以引发头痛、眩晕、胸闷等症状。
5.肝主储藏血液:中医认为,肝藏血,如果肝气不调,就会影响血液的生成和储存,导致血虚、血瘀等症状。
例如,肝血不足可以引发面色苍白、眩晕、视力模糊等症状;肝郁血瘀可以引发月经不调、经血颜色深红等症状。
6.肝主运动筋脉:中医认为,肝主运动筋脉,如果肝气郁结,就会导致筋脉失养,引发筋脉疼痛、关节僵硬等症状。
例如,肝气郁结可以引发头痛、颈项强痛等症状;肝郁血瘀还可以导致肌肉酸痛、经络阻滞等症状。
7.肝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中医认为,肝和其他脏腑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肝与脾相表里关联,所以肝气郁结可以导致脾气不运,引发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肝与肾相互依存,肝肾不和可以导致肝肾阴阳不和,引发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症状。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是基于中医理论体系和经验总结的。
根据中医理论,肝属五脏之一,主司疏泄、藏血、调畅气机等功能。
以下是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的主要内容:
1. 肝主疏泄: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掌管身体内各种物质的流通和代谢,包括气血、津液等。
如果肝失疏泄功能,就会导致气血不畅、湿气停滞、津液不足等问题,进而引起相关疾病。
2. 肝藏血:中医认为肝脏贮藏血液,并通过疏泄功能将血液在身体内运行。
因此,肝与血的关系紧密,肝血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各个方面的生理功能。
3. 肝主调畅气机:中医认为肝主调畅气机,肝气疏畅则气血通畅,气机调和则身体健康。
肝气郁结或疏泄失调会引起气滞、血瘀等病理情况。
4. 肝与情绪的关系:中医强调肝与情绪的密切关系,认为情绪的波动会影响肝的功能。
因此,情绪不稳定、愤怒、抑郁等都会对肝脏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肝气郁结,引起一系列身体疾病。
总之,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强调肝脏在疏泄、藏血、调畅气机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调理肝脏,可以改善身体状况,促进健康。
肝气虚的症状

肝气虚的症状文章目录*一、肝气虚的症状*二、调理肝气虚的食物*三、肝气虚养肝茶饮肝气虚的症状1、肝气虚的症状肝气虚:长期慢性疲劳还会引起心理方面的异常,表现为心情抑郁,焦虑不安或急躁、易怒,情绪不稳,脾气暴躁,思绪混乱,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缺乏信心,犹豫不决。
肝开窍于目,在视觉器官异常方面主要表现为:眼睛胀痛,干涩不适,视物模糊,对光敏感,视觉疲劳。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阳气就会升发,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疏泄、肝主调畅气机”,即阳气的升发由肝来调控,如果肝调节功能异常,就会产生肝气虚。
2、肝气虚的原因2.1、肝气虚病损于上凡是固肝的升发不足所致的脑贫血、脑缺血、脑栓塞等一系列病症均属于“肝气虚损于上”的趋势。
肝调节血量的功能,是肝的疏泄功能在血液运行中的一种表现。
肝气虚,升发不足,升举无力,不能助宗气贯心脉以荣于脑,亦无能载血上行荣于脑。
2.2、肝气虚病损于中凡是因肝的疏泄无能所致胸腔及上腹部各脏器(包括心、肺、脾,尤以脾为重要)所发生的一系列病虚之症,均属于“肝气虚病损于中”的趋势。
肝主疏泄,不但为本脏所藏之血起着调节作用,同时也为心气调畅情志、为脾气散精、为肺气调节升降出入起着重要作用。
2.3、肝气虚病损于下凡是因肝的气亏不用所致下焦所属脏器(指肝包括胆、腑、肾)发生的一系列病虚之症,均属于“肝气虚病损于下”的趋势。
肝气冲和条达,既为本脏协调藏血与疏泄功能之间平衡,又为胆腑之精汁的化生和排泄、肾气摄纳封藏起着调节作用。
肝气虚损,其气亏不用。
3、肝气虚饮食要求肝气虚患者忌吃油腻难消化食物。
忌吃油炸、熏制、烧烤、生冷、刺激食物。
忌吃高盐高脂肪食物。
下面是肝气虚患者禁吃的具体食物、忌吃理由及其它建议。
3.1、罐头含有添加剂和色素,加重肝脏负担。
尽量避免。
3.2、动物脂肪难以吸收,病情加重肝脏负担,尽量避免食用此类食物。
肝气虚需要慢慢调养的,平时需要注意提倡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糖、低脂肪饮食。
张锡纯论肝气虚

张锡纯论肝气虚王德伟;王喜周;陈力;张昊【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张锡纯对于肝气虚见证的阐述,肝虚不仅可引起气血运行的失常(疼痛、出血等),亦可以引起气的升降出入的失调(元气外脱、大气下陷等);并通过对张氏处方及难案的研究,认为张氏补肝主要有实脾即以理肝、通补并用及重用萸肉、黄芪的特点.%It discusses Mr. Zhang Xichun's view on liver Qi deficiency; live deficiency can cause abnormal function of Qi and blood (pain and bleeding, etc.), also dysfunctional Qi going up and down (vitality losing and breath sinking); with study on Mr. Zhang's formulae and difficult cases, it views that his nourishing liver is featured with reinforcing spleen, i.e. clear up liver, use both reinforcing and stretching, centering on dogwood and Astragalus.【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36)008【总页数】2页(P869-870)【关键词】张锡纯;肝气虚;补肝;山茱萸;黄芪【作者】王德伟;王喜周;陈力;张昊【作者单位】丽水学院医学院浙江,丽水323000;丽水学院医学院浙江,丽水323000;丽水学院医学院浙江,丽水323000;丽水学院医学院浙江,丽水3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近代名医张锡纯,精研内、难、伤寒之旨,旁参西学理论,著成《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肝疏不及与肝气虚、肝阳虚
肝主藏血、司疏泄,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故曰体阴而用阳。
肝的虚证既有肝“体”亏损,也有肝“用”不足。
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论肝病》中指出:“正常的肝气和肝阳是肝脏升发和条畅的一种能力,故称做‘用’,病则气逆阳亢,即一般所谓‘肝气’、‘肝阳’证;或表现为懈怠、忧郁、胆怯、头痛麻木、四肢不温等,便是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
”这种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乃疏泄不及所致。
由于肝的疏泄作用主要表现在调节情志、疏畅气血、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协助脾胃消化等方面,故疏泄不及也多涉及于此。
从脏腑阴阳的生理病理方面论证了肝虚证既有阴虚、血虚,亦包含有阳虚、气虚。
气虚为之渐,阳虚为之甚。
其病因包括禀赋不足、七情所伤、肝气郁结、寒邪直中及肾虚脾虚。
临床见证主要表现在疏泄功能不及、肝血不充方面。
治疗应于养肝阴补肝血基础上再加补气温阳之品。
肝气虚、肝阳虚证治,教科书多不载。
在肝虚证的论述中,以肝阴虚、汗血虚概之。
而其它四脏,则均有其气(阳)虚证候。
脏腑的阴阳,其正常生理功能,本处于互根、互用、互为消长的阴平阳秘状态,孤阳不生,独阴不长。
病理方面,阴阳的偏盛偏哀是疾病产生的内在基础。
肝气虚,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但始终没有引起后世医家的重视,专题论述者鲜见,教科书中多不提及,使之名存实亡。
分析导致肝气虚证不被人重视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肝的生理、病理特点所决定,肝气虚证确实要比肝阴虚证和肝血虚证少,比其他肝之实证也少,故被忽略;二是始终没有确定肝气虚证的诊断标准及
治疗方药,以致临床无依据可循;三是肝气虚证与脾气虚证有许多类似之处,临证往往以脾代肝,将肝气虚证误作脾气虚证进行辨治。
因此,要真正确立肝气虚证,并能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肝气虚证确立的理论依据
肝与其他脏一样,阴阳气血俱全。
这既是肝脏本身的需要,也是维持肝之生理活动的保障。
同样,肝病既有阴虚也会有阳虚,既有血虚也会有气虚,岂能只有阴血不足,而无阳气亏虚之理?五脏唯肝无气虚证亦于理不通。
肝气,乃肝之生理功能,主持疏泄,运行周身,动而不已;又主藏血,调节血量,防止出血;肝气外荣筋脉,主司肢体运动;肝气通于目,目能视万物而辨五色。
凡此,皆肝气之用,以“动”为特点。
一旦用之过度,则损耗而虚。
张景岳说:“运动过度,筋必疲极。
”另外,酒色过度,暴病久病,年老体弱,用药不当等皆可损耗肝气,形成肝气虚证。
有关肝气虚证的论述,首见于《内经》。
如《灵枢·天年》篇说:“五十岁,肝气始衰。
”《素问·方盛衰论》说:“肝气虚则梦见茵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
”张锡纯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介绍了他治肝气虚证的经验,说:“愚自临证以来,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用一切补肝之药皆不效,重用黄芪为主,而少佐理气之品,服之复杯即见效验,彼谓肝虚无补法者,原非见道之言也。
”足可见,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临床上,都支持肝气虚证的确立。
只讲肝气有余,而不言肝气不足,不仅大背经旨,也与临床实际不符。
2、肝气虚证的脉症与论治
肝气虚证的主症是,胁肋虚闷或坠胀;精神扰郁、胆怯;视物不清,或眼前幻影;四肢麻木或痿弱无力。
可伴有倦怠乏力,自汗,懒言声低,内脏下垂,面色青黄,舌质淡白,脉沉弱而弦等。
肝居胁下,肝之经脉布两胁肋。
肝气不足,疏泄无力,故见胁肋虚闷或坠胀,而不是满闷或攻窜胀痛,更没有灼热或气逆冲激之感,这是与其他肝病引起胁部症状的鉴别要点。
肝藏血而舍魂,肝主疏泄而调节精神情志。
肝气亏虚,则肝不藏魂,精神情志失于调节,胆也因之而失于决断,故精神抑郁,遇事寡断,虚怯善恐。
这与肝病实证之性情刚烈,急躁易怒,形成鲜明的对比。
目为肝窍,肝气通于目,“肝气和则目能视五色”。
肝气不足,目失所养,则视力渐退,视物模糊,或云雾移睛,或视物变形。
由于肝气虚证被忽视,因肝气虚引起的这些目部症状,素以气血不足解释,但究竟属何脏之不足却不明确,使临床用药缺乏针对性。
肢体麻木,乃筋脉之病变。
肝主筋,故麻木多与肝有关。
诸如痰阻肝络,肝经血痰,肝血不足,肝风内动等,皆可发生麻木。
其机理不外两个方面:一是实邪阻滞,筋脉不畅,气血受阻;二是正气亏虚,筋脉失于濡养和温煦。
前者为实,后者为虚。
实证之麻木,多兼患肢胀与痛;虚证之麻木,多兼肢体软弱无力而无痛与胀。
肝气虚之麻木,当居后者。
内脏下垂,历来责之于脾。
其实也与肝有关。
一是肝气主升,有升举脏器之作用;二是肝主筋,筋当包括肌腱和韧带。
因为韧带是带状结缔组
织,它既不是脾主之肉,也不是心主之脉,更不是肺主之皮和肾主之骨,唯独类于肝主之筋。
韧带固定内脏之位置,肝气虚则筋(韧带)失所养而弛缓,脏器因之而下移。
临床上治疗内脏下垂的方药中均有柴胡和枳壳,道理就在于此。
倦怠乏力,向来作为脾气虚证的主要表现之一,其次为心、肺、肾气虚证的一般症状,而唯独不与肝病联系。
事实上,肝病多见此症,且往往成为主要症状。
肝气虚、肝阳虚如此,西医学的肝炎病也是如此。
这与肝主筋,为“罢极之本”有关。
面色黄中兼青,脉象沉弱见弦,皆肝气虚之见症。
其他症状如自汗、懒言声低、舌质淡白等,都是气虚证的一般表现,可见于肝气虚证,亦见于其他脏腑气虚证。
3、肝气虚证的治疗用药
关于肝气虚的治疗,《难经》指出:“损其肝者,缓其中。
”《证治准绳》载滑伯仁方补肝散(山茱萸、当归、五味子、山药、黄芪、川芎、熟地黄、炒白术、炒枣仁、独活),可谓是治疗肝气(血)虚证的代表方。
张锡纯治疗肝气虚证以黄芪为主药,并佐以理气之品。
根据肝气的生理病理特点,肝气虚的论治应注意四点:首先,肝气虚证是以肝气不足,疏泄无力为主要病机,因而补肝气当是首务。
药物有黄芪、山茱萸、羊肝、白术、山药、枸杞、大枣、甘草等。
其中,黄芪补气且升气,切中病机,实为补肝气之首选;山茱萸味酸性温,既可补肝肾之阴,也能益肝肾之气,补气而不燥,为补肝气之要药;羊肝取以肝补肝之意,
补肝血益肝气,且能养目明目,实为补肝之良药,对肝虚引起目部症状者尤为适宜。
其次,根据肝藏血,血养气的理论和肝喜柔和而恶刚的生理特性,补肝气必须与补肝血兼用,一则补肝血以生养肝气,二则防止温燥药物耗伤肝之阴血。
当归、地黄、酸枣仁可选用。
张仲景治疗肝阳(气)虚,每多用当归,如当归与桂枝配伍;当归与吴茱萸合用等。
第三,根据肝喜条达之生理特性和肝病易郁的病理特点,在补肝气的方药中,加入柴胡、薄荷之类疏肝理气解郁之品,不但能够防治因虚而郁,也有助于肝气的恢复。
这是“顺其性而治”的具体运用。
第四,肝气与肝阳关系密切,肝气虚久,则可损及于阳,肝阳亦虚,出现手足冷,身畏寒,喜温热等虚寒之象。
此时,应加入补肝阳之品,如羊肉、鹿茸、吴茱萸、巴戟天之类。
4、肝气虚证与脾气虚证的鉴别
肝气虚证之所以不被人重视,甚至名存实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肝气虚证与脾气虚证从理论到临床都没有明确分开,出现以脾代肝的错误。
肝居胁下,脾位腹中,同属于中焦,生理上关系极为密切。
如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二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及其精气的吸收。
再如,肝主升发,脾主升清,皆有升托脏器,固定内脏位置的功能。
又如,肝主筋而为“罢极之本”,脾主四肢而为诸阳之本,共同主管肢体的运动。
然而,这些功能历来被片面地认为是由脾完成的,而忽视了肝的作用。
由于这种片面的认识,导致了对肝气虚证的忽视,出现以脾代肝,肝病治脾
的错误。
肝与脾是性质不同的两个脏,二者各有特点。
肝居胁下,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主筋,开窍于目。
故肝气虚证的临床表现,除一般的气虚症状外,尚有五个特点。
一是胁肋虚闷或坠胀等胁部症状;二是忧郁寡断,虚怯善恐等精神情志症状;三是视物不清,眼前幻影等目部症状;四是肢麻无力等筋脉症状;五是脉象虚中带弦,面色黄中兼青等肝虚之象。
而且,这五个方面,具备其中一个方面就可以考虑是肝气虚证,若再有气虚典型症状,即可确定诊断。
脾居腹中,主司运化,主四肢肌肉。
故脾气虚证,除一般气虚症状,必须具备下列任何一项:一是食少或腹胀;二是大便溏泻;三是水肿或带下;四是肌肉消瘦,面色萎黄。
肝气虚证与脾气虚证,在治疗上都是以补气为主,皆可选用黄芪、白术、人参、党参、大枣、甘草。
其中,黄芪补气且升气,与肝气相宜,为肝气虚证之主药;白术补气且燥湿,与脾气相宜,为脾气虚证之首选。
由于肝与脾的生理特性及病理特点不同,故用药也有差别。
肝喜柔和而恶刚烈,喜条达而恶抑郁,故补肝气应佐以养血滋阴与理气解郁之品;而脾喜燥而恶湿,所以补脾气的同时不忘燥湿。
综上所述,肝气虚证不但有其理论依据,也为临床所确认,是肝病证候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容忽视;肝气虚证与脾气虚证的辨治,既有异中之同,也有同中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