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肝气虚与肝阳虚
肝疏不及与肝气虚、肝阳虚

肝疏不及与肝气虚、肝阳虚浅谈肝疏不及与肝气虚、肝阳虚肝主藏血、司疏泄,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故曰体阴而用阳。
肝的虚证既有肝“体”亏损,也有肝“用”不足。
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论肝病》中指出:“正常的肝气和肝阳是肝脏升发和条畅的一种能力,故称做‘用’,病则气逆阳亢,即一般所谓‘肝气’、‘肝阳’证;或表现为懈怠、忧郁、胆怯、头痛麻木、四肢不温等,便是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
”这种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乃疏泄不及所致。
由于肝的疏泄作用主要表现在调节情志、疏畅气血、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协助脾胃消化等方面,故疏泄不及也多涉及于此。
从脏腑阴阳的生理病理方面论证了肝虚证既有阴虚、血虚,亦包含有阳虚、气虚。
气虚为之渐,阳虚为之甚。
其病因包括禀赋不足、七情所伤、肝气郁结、寒邪直中及肾虚脾虚。
临床见证主要表现在疏泄功能不及、肝血不充方面。
治疗应于养肝阴补肝血基础上再加补气温阳之品。
肝气虚、肝阳虚证治,教科书多不载。
在肝虚证的论述中,以肝阴虚、汗血虚概之。
而其它四脏,则均有其气(阳)虚证候。
脏腑的阴阳,其正常生理功能,本处于互根、互用、互为消长的阴平阳秘状态,孤阳不生,独阴不长。
病理方面,阴阳的偏盛偏哀是疾病产生的内在基础。
肝气虚,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但始终没有引起后世医家的重视,专题论述者鲜见,教科书中多不提及,使之名存实亡。
分析导致肝气虚证不被人重视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肝的生理、病理特点所决定,肝气虚证确实要比肝阴虚证和肝血虚证少,比其他肝之实证也少,故被忽略;二是始终没有确定肝气虚证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药,以致临床无依据可循;三是肝气虚证与脾气虚证有许多类似之处,临证往往以脾代肝,将肝气虚证误作脾气虚证进行辨治。
因此,要真正确立肝气虚证,并能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肝气虚证确立的理论依据肝与其他脏一样,阴阳气血俱全。
这既是肝脏本身的需要,也是维持肝之生理活动的保障。
同样,肝病既有阴虚也会有阳虚,既有血虚也会有气虚,岂能只有阴血不足,而无阳气亏虚之理?五脏唯肝无气虚证亦于理不通。
肝气虚与肝阳虚地研究进展

肝气虚与肝阳虚的研究进展肝气虚与肝阳虚的研究进展五脏皆有气、血、阴、阳,肝亦有其气、血、阴、阳肝主疏泄而藏血,体阴而用阳,自《经》起即不乏有关肝气虚与肝阳虚的论述。
近代秦伯未则明确指出“肝虚证有属于血亏而体不充者,也有属于气衰而用不强者,应包括气、血、阴、阳在。
即肝血虚、肝气虚、肝阴虚、肝阳虚四”。
然世人偏于肝阴血之不足,略于肝阳气之衰微,以致影响脏象学说与阴阳学说的完整性。
进步阐明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本质,本文总结了近年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进展。
1 肝气(阳)虚证的临床研究1.1 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家旭提出肝气虚的诊断标准(1)具备气虚证的表现;(2)情志改变;(3)肝经所过部位不适;(4)女性月经不调或痛经。
具备(1)(2)(3)(4)伴或不伴脾气虚即可诊断肝气虚[1]。
麦氏指出肝气虚与脾气虚、肝阳虚与肾阳虚的临床表现皆同中有异,不可混淆[2]。
一般认为肝气虚以懈怠乏力,不耐劳作,悒悒不乐,易恐善惊,胁肋隐痛,喜按喜击,视物不清,耳鸣耳聋,爪甲干枯,脉弦细为特点;脾气虚则以四肢乏力,脘腹胀满,便溏纳呆,脉微细为特点。
由于木不疏土,肝气虚证患者也可见到脘腹胀满,便溏纳呆。
肝阳虚则在肝气虚的基础上症见畏寒肢厥,筋脉拘急,巅顶冷痛,寒疝腹痛,脉沉弦;而肾阳虚则以腰酸背凉,足跟麻木,夜尿阳萎,周身浮肿,脉迟无力为特点。
由于乙癸同源,肝阳虚症也可见到腰膝酸软等症。
氏对520名气虚证的研究指出肝气虚占气虚证的18.85%,女性、中年、情绪不稳定者与肝气虚正相关,28.57%的肝气虚患者无明确的现代医学诊断,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3,4]。
麦氏指出肝气虚与脾气虚、肝阳虚与肾阳虚的治疗也有不同[2]。
一般而言,补气之药既能补脾,也能补肝,但补脾以人参为长,补肝以黄芪为优;温阳之药既能温肾,也能温肝,但温肾之药以附子、杜仲、菟丝子等为优,而温肝之药则以桂枝、肉桂、小茴香、高良姜、台乌、吴茱萸等为佳。
肝虚 病情说明指导书

肝虚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肝虚概述肝虚是指肝脏虚损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常以精神抑郁,胸胁、少腹胀痛,头晕,视物模糊,肢体震颤,月经不调为主要特征。
发生多与情志失调、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外邪侵袭等因素相关。
本病一般病程较长,症状逐渐加重,短期不易康复。
但如果及时正确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若失治误治,病情加重或累及其他脏腑,预后不良。
英文名称:暂无资料。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发病部位:肝脏。
常见症状:精神抑郁,胸胁、少腹胀痛,头晕,视物模糊,肢体震颤,月经不调。
主要病因:情志失调、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外邪侵袭。
检查项目:血尿便常规、血生化检查、B超检查。
重要提醒:若发现有精神抑郁,胸胁、少腹胀痛,头晕,视物模糊,肢体震颤,月经不调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咨询,积极配合治疗,避免疾病加重。
临床分类:1、肝气虚主要表现为胁肋胀满,容易受惊吓,频繁叹气,精神不畅,思维迟钝,视物不清,神情疲惫,肢体无力,呼吸气短,不爱说话,少腹坠胀,女性可出现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舌淡苔白润,脉弦细弱。
2、肝血虚主要表现为头晕,眼睛干涩,视物模糊,失眠多梦,指甲灰暗,没有光泽,肢体麻木或拘急,手足震颤,妇女常见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
舌淡苔白,脉弦细。
3、肝阴虚主要表现为头晕耳鸣,眼睛干涩,视物模糊,胁肋胀痛,或出现手足蠕动,口咽干燥,失眠多梦,潮热,夜间汗出,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4、肝阳虚主要表现为胁肋胀满,神情抑郁,意志消沉,容易受惊吓,视物不清,肢体麻木,关节挛急,面色发青,肢体发凉,或性欲低下,阳痿,滑精,或阴器萎缩,女子可见少腹冷痛,月经不调,带下清稀,宫寒不孕。
舌淡苔白,脉沉迟。
二、肝虚的发病特点三、肝虚的病因病因总述:肝虚的发生多与情志失调、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外邪侵袭等因素相关。
从肝气虚、肝阳虚论治慢性乙肝

从肝气虚、肝阳虚论治慢性乙肝【摘要】:素有“肝无虚证肾无实证”之说,盖认为肝为刚脏主升主动,易于阳亢,化火生风,不易致虚寒。
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迁延不愈究其根本,实乃人体阳气虚弱,正虚不能抗邪或正虚邪恋,邪盛正衰而导致疾病迁延不愈。
因此,慢性乙肝之为病,首先是肝的阳气受到抑制,使肝阳不振,郁而不伸,阳用不得,进而出现的一系列的临床病变的一类疾病。
肝脏阳气亦区别于它脏阳气,运用温肝阳法治疗慢性乙肝基本病机肝阳虚具有特殊价值。
【关键词】:慢性乙肝;肝阳虚;肝气虚;温补肝阳肝为刚脏主升主动,易于阳亢,化火生风,不易致虚寒。
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迁延不愈究其根本,实乃人体阳气虚弱,正虚不能抗邪或正虚邪恋,邪盛正衰而导致疾病迁延不愈。
现代医家多谈肝肾阴虚之证,而少有提及肝气虚、肝阳虚,然有关肝阳虚及其谴方用药的论述甚多,唯未被后世医家所重视。
笔者将以肝气虚、肝阳虚为理论基础,探讨慢性乙肝的遣方用药。
1.肝气虚、肝阳虚的理论基础多数医家皆从标论治,如湿热、血瘀、气滞等,却不知慢性乙肝病机之根本在于肝阳虚。
纵览先贤言及肝阳虚者甚多,唯未被后世医家所重视。
《素问·生气通天论》谓:“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阐释了人体阳气的重要性,其中也必然包括肝阳。
又如《灵枢·天年》谓:“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
而气属阳,阳统乎气,气虚乃阳虚之始,阳虚乃气虚之渐。
肝气久虚,必致肝阳亦虚,肝(气)阳虚,则厥阴肝经虚寒,故可见善惊易恐,眩晕,巅顶头痛,睾丸或阴器内缩,纳少呕逆,腹胀气壅及妇人月经不调,舌淡嫩苔白,脉弦细而迟[1]。
唐·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拟补肝汤,用治肝虚寒之“病苦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悒悒不乐,妇人月经不利,腰腹痛。
”等症,且在此方基础上加附子汤,名竹沥汤,以治肝阳虚、寒湿内侵、血虚运行涩滞之身体骨节疼痛等证。
宋·严用和指出:“方其虚也,虚则生寒。
中医基础理论:肝的病机――肝阳、肝气失调

中医基础理论:肝的病机――肝阳、肝气失调肝的阳气失调,以肝气、肝阳的亢盛有余为多见,而肝之气虚或阳虚则较为少见。
且由于肝阳上亢,多为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致肝阳相对亢盛,故肝阳上亢内容亦多在肝阴、肝血失调之中阐述。
因此,肝气、肝阳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肝气郁结、肝气横逆,以及肝火上炎等方面。
亦常影响及脾胃的功能,使其和降失常,运化失职。
肝气郁结肝气郁结,又称肝郁气滞。
系指肝之疏泄功能不及或障碍,以致气机郁滞不畅之病理状态。
其形成多因精神刺激,情志抑郁不畅,郁怒伤肝所致。
其病理则表现在气滞于机体的某些部位,可出现胀满疼痛等症。
若痰气互结或气血互结,则在其结滞的局部可出现肿块。
若气滞于肝,则两胁胀满或右胁疼痛;肝气阻滞,或痰气郁结,或气血互结于肝之经络,则上可发为瘿瘤、梅核气;中可发为两乳胀痛或结块;下可发为少腹疼痛,或牵引睾丸坠胀,以及女子痛经,甚则经闭等。
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影响及脾胃考试,大网站收集的纳化及和降功能,则可见胸胁胀痛、脘腹满闷、呃逆嗳气、食欲不振等症。
肝气横逆肝气横逆,系指肝气郁结,疏泄失职,肝气横逆累及脾胃功能而言。
其形成多由肝郁气滞病证发展而来。
其病理表现是:若肝气横逆犯胃,则胃气失于和降,引发胃气上逆,而见嗳气吞酸,或呕吐,甚则胃脘疼痛;若肝气横逆犯脾,则运化功能失调,可发作腹痛泄泻交作,并能随情绪之变化而休作;若大怒伤肝,肝气亢逆或肝火暴张,则可动血,而致烦躁易怒,或吐血、衄血,或暴崩等症。
肝火上炎肝火上炎,多因肝郁气滞,郁而化热化火;或大怒伤肝,肝气暴张,引发肝火上逆;或因情志所伤,五志化火,心肝火旺所致。
其病理表现是:肝火上炎,肝之阳气升动太过,故可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耳暴鸣或暴聋等症。
肝阳亢逆,郁火内灼,极易耗伤阴血,而致阴虚火旺;肝火灼伤肺胃络脉,则易出现咯血、吐血、衄血;气火上逆之极,阳气暴张,火随气窜,伤及筋络,则可引发肝风内动,既可上扰巅顶,亦能旁窜四肢,甚则血随气壅而血菀于上,发为薄厥及痉挛抽搐之症。
阳虚肝寒

阳虚肝寒内容提要:本文就阳虚肝寒证,从肝之阳气与肝主疏泄、肝阳虚与肝寒证、阳虚肝寒证辨治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特别是就辨证选用方剂中,详细地介绍了应用吴萸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及温肝疏郁健脾汤具体应用方法与药物剂量,突出地表现出火神派扶阳学术理念,对阳虚肝寒证的独到认识与治疗方法,对临床多有借鉴之处。
关键词:阳虚肝寒证火神派扶阳阳虚肝寒证现代教课书中提法较少,笔者近些年潜心研究火神派扶阳心法,发现肝阳虚证患者临床上并不少见,并用温肝法治疗阳虚肝寒证,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就阳虚肝寒证证治心法进行浅探如下。
1.肝之阳气与肝主疏泄现代教课书把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概括为主疏泄,并且标明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而肝之疏泄功能的特征之一是调畅气机。
从这些特点与功能中我们不免会发现,这些肝的功能特点,其实质就是肝阳的功能与作用。
肝的主要功能是调畅气机,也就是说对气的升降出入调节具有重要的影响,气在肝主疏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升、主动,其实质就是阳气的作用,因为升、动就是阳气的特性。
反过来说,也只有阳气这个动力之源,才能产生出气的升、动之性,才能导致出肝对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之作用。
关于气与阳的关系,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先生指出:“人活一口气,气即阳也,火也。
又曰人非此火不生”(《医理真传》)[1]。
表明,气即为阳,气的活动实质就是阳气的本质与内涵,只指出肝气而不标出肝阳,显然是无法全解肝的疏泄,对气机调节作用而产生升、动之实质问题。
因此,肝主疏泄功能的发挥,实质上就是由肝阳主宰者。
教课书上认为,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通过肝的升动作用而达到对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之目的。
肝对应的自然界是树木,从树木的生长发育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肝阳参与并产生其作用的内在实质。
近代名医彭子益先生在《系统的古中医学》中指出:“秋后大气收降,将太阳射到地面的热,收而降于地下,经冬天之封藏,又将降下的热,藏于水中,交春阳气上升,草木发芽而呈绿色,此绿色,即上年夏秋之间太阳的热也”,并且“植物经秋结实,壳坚而叶落者,气之收也。
论肝气虚与肝阳虚

论肝气虚与肝阳虚肝阳虚是肝脏的阳气虚损,而导致肝脏功能低下或衰退的病理变化,肝气虚为病之始,肝阳虚为病之渐,所以肝气虚必然会导致肝阳虚,二者相辅相承互为因果。
1生理病理肝五行属木,主疏泄,性喜条达,恶抑郁。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内寄相火,为魂之舍。
临床以肝阴虚而引起的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以及肝火上炎,肝胆湿热证等本虚标实或实证较为多。
因此古人有“肝有泄无补”之论。
综上溯源,而肝阳虚在古今医论中详经甚少。
言之阴阳,则有阳必有阴,有阴必有阳,没有阳亦无以言阴,二者相互依存,互根为用,经云:“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论之五脏,其四脏临床均有气虚、阳虚、血虚、阴虚之分,而肝脏怎能无阳虚之存在呢?临床实践证明,肝既有阴虚证,就必然有阳虚证,所以肝阳虚是客观存在的。
肝藏血赖肝阳的温煦、肝气的推动来调节周身血量以营养全身。
肝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血属阴,气属阳,为人体之根本,《难经,七十五难》中说:“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肾属水为肝为母。
临床可见肾阴虚,肾阳虚之别,肝何独亏于阴,而无亏于阳。
肾阳不足必然可以引起肝阳不足,肝阳不足也可引起肾阳不足。
只有肝阳充足,才能固守经脉,使寒邪不致内侵,筋脉得于温养,身体关节活动自如。
肝的疏泄条达全赖肝气(阳)的调节气机,升降出入,协助心脏推动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营养全身;助肾温煦脾胃腐熟消化食物,使水谷精微得升,浊气得降;肝气(阳)平和,情志舒畅,水火既济,神魂自安。
反之即可发生病变,如脾胃失于温煦可出现脘腹胀满,胁肋满闷,食后腹胀等证;肝功能低下,母病及子,累及心脏,可出现心气不足,胸闷短气,惊悸失眠等。
2临床表现2.1 肝经循行部位出现的症侯群2.1.1 阳虚头痛头痛绵绵,时发时止,遇劳尤甚,神疲乏力,畏寒少气,双目羞明,舌体胖有齿痕,质淡,苔薄白或水滑,脉细弱无力。
2.1.2 冲任虚寒形寒肢冷,小腹冷痛,喜暖喜按,月经色淡量少,甚至闭经,不孕阴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中医如何从体质辨识肝病的类型及其治疗

中医如何从体质辨识肝病的类型及其治疗中医认为,人的体质各有不同,而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肝病来说,通过对体质的辨识,可以更好地判断肝病的类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将人的体质大致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种类型。
不同体质的人患肝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也有所差异。
平和质的人相对健康,阴阳气血调和,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
但如果患上肝病,可能病情相对较轻,恢复也较快。
治疗时,以调理肝的生理功能为主,注重平衡阴阳,调和气血。
气虚质的人元气不足,平素容易感到疲乏、气短、自汗等。
这类人患肝病时,往往正气不足,抵御病邪的能力较弱,病情可能进展较慢,但恢复也较困难。
治疗时,要注重益气扶正,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常用的药物如黄芪、党参等。
阳虚质的人阳气不足,表现为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
阳虚体质者患肝病,可能会出现肝气郁结、肝阳虚衰等情况。
治疗上,以温阳散寒、疏肝理气为主,常选用肉桂、附子等药物。
阴虚质的人阴液亏少,容易出现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症状。
阴虚体质者患肝病,可能会有肝阴不足、阴虚火旺等问题。
治疗时,需滋阴养肝,常用的药物有生地、麦冬、枸杞等。
痰湿质的人多体型肥胖,腹部肥满松软,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常感到胸闷痰多。
痰湿体质者患肝病,容易出现肝郁痰湿阻滞的情况,治疗要化痰祛湿、疏肝健脾,常用的药物如茯苓、白术、陈皮等。
湿热质的人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容易生痤疮、口苦口干。
此类体质者患肝病,可能是湿热蕴结于肝,治疗应以清热利湿、疏肝利胆为主,常用的药物有茵陈、栀子、大黄等。
血瘀质的人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
血瘀体质者患肝病,可能会有肝气郁结、血瘀阻络的问题。
治疗时要活血化瘀、疏肝通络,如桃仁、红花、丹参等药物常被使用。
气郁质的人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
气郁体质者患肝病,多为肝气郁结所致。
治疗以疏肝解郁为主,常用的药物有柴胡、郁金、青皮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肝气虚与肝阳虚
肝阳虚是肝脏的阳气虚损,而导致肝脏功能低下或衰退的病理变化,肝气虚为病之始,肝阳虚为病之渐,所以肝气虚必然会导致肝阳虚,二者相辅相承互为因果。
1生理病理
肝五行属木,主疏泄,性喜条达,恶抑郁。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内寄相火,为魂之舍。
临床以肝阴虚而引起的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以及肝火上炎,肝胆湿热证等本虚标实或实证较为多。
因此古人有“肝有泄无补”之论。
综上溯源,而肝阳虚在古今医论中详经甚少。
言之阴阳,则有阳必有阴,有阴必有阳,没有阳亦无以言阴,二者相互依存,互根为用,经云:“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论之五脏,其四脏临床均有气虚、阳虚、血虚、阴虚之分,而肝脏怎能无阳虚之存在呢?临床实践证明,肝既有阴虚证,就必然有阳虚证,所以肝阳虚是客观存在的。
肝藏血赖肝阳的温煦、肝气的推动来调节周身血量以营养全身。
肝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血属阴,气属阳,为人体之根本,《难经,七十五难》中说:“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肾属水为肝为母。
临床可见肾阴虚,肾阳虚之别,肝何独亏于阴,而无亏于阳。
肾阳不足必然可以引起肝阳不足,肝阳不足也可引起肾阳不足。
只有肝阳充足,才能固守经脉,使寒邪不致内侵,筋脉得于温养,身体关节活动自如。
肝的疏泄条达全赖肝气(阳)的调节气机,升降出入,协助心脏推动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营养全身;助肾温煦脾胃腐熟消化食物,使水谷精微得升,浊气得降;肝气(阳)平和,情志舒畅,水火
既济,神魂自安。
反之即可发生病变,如脾胃失于温煦可出现脘腹胀满,胁肋满闷,食后腹胀等证;肝功能低下,母病及子,累及心脏,可出现心气不足,胸闷短气,惊悸失眠等。
2临床表现
2.1 肝经循行部位出现的症侯群
2.1.1 阳虚头痛头痛绵绵,时发时止,遇劳尤甚,神疲乏力,畏寒少气,双目羞明,舌体胖有齿痕,质淡,苔薄白或水滑,脉细弱无力。
2.1.2 冲任虚寒形寒肢冷,小腹冷痛,喜暖喜按,月经色淡量少,甚至闭经,不孕阴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2.1.3 厥阴虚寒小腹坠胀冷痛,阴囊清冷,结硬, 如石,牵引睾丸作痛。
或见囊冷,阴湿,阳萎等症。
2.1.4 阳虚筋萎膝胫及四肢痿弱无力,步履蹒跚,持物萎废,畏寒肢冷,腰脊酸软冷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缓。
2.1.5 阳虚痹痛周身关节冷痛,不红不肿,经久不愈,四肢筋肉萎软,遇寒加剧,遇热痛减。
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
2.2肝脏功能活动方面障碍出现的症侯群
2.2.l 肝阳不足不耐烦劳,四肢乏力,少气贫血,筋寒挛缩,四肢厥冷拘急,善惊悸,囊冷,阴湿面色淡青,饥而不欲食,指爪枯淡,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缓。
2.2.2 肝郁阳虚胸脘或胁肋隐痛,痛时喜按,按之痛减,四肢厥冷,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白,脉沉弦细或细弱。
.2.3 脏脏生克所出现的症侯群
2.3.1 肝肾阳虚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形寒肢冷,精寒阳萎,多梦滑精,阴湿囊冷,女子崩漏带下,面白带青,眼生黑花,爪甲枯淡,忧郁胆怯,悒悒不乐,舌淡苔白,脉沉弱。
2.3.2肝脾阳虚胁肋满闷,筋寒挛缩,胆怯易惊,不思饮食,食后腹胀,神疲倦怠,少气懒言,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3.3 肝心阳虚胸闷短气,惊悸失眠,眼周青淡,羞明畏寒,忧郁胆怯,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弱无力。
2.3.4 肝肺阳虚呼吸不利,咳逆上所,善太息,胆怯易惊,筋脉拘急,四肢厥冷,悒悒不乐,舌淡苔白,脉沉弦细或沉弱无力。
3 治则与选药
经云:“虚则补之,“寒者温之。
”虚则补其母,水能生木,水乃肝之母也。
张洁古在《医学启源》指出:肝虚,以陈皮、生姜之类补之”。
肝阳虚是肝的功能减退,对于阴柔滋腻之品,收敛固涩之味,如熟地、菟丝子、鹿角胶等,宜少用,且记肝喜条达,宜少佐1-2味调气之品,药量宜轻,以舒其郁滞之气,枳壳、香附、木香、青皮。
同时可用附子温肝阳,黄芪补肝气,柴胡升举肝阳,三者合用助其生发之机,使肾气蒸腾以行气化,肝木条达以主疏泄,脾气旺盛气血生化有源,气顺血和,脏腑功能协调,病当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