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习黑土地域文化的收获和启示
黑龙江地域文化论文

地域文化课程期末作业姓名:李德龙学号:1523001200043 学校:成绩:黑龙江地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黑土地养育了龙江人。
一方文化成就了一方人,龙江精神成就了一代代龙江人。
如果有一种精神是龙江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那便是龙江人的闯的精神。
随着文化大融合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文化从地球上消失或即将消失,它们被人们遗弃或被其他的文化所同化。
然而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就会没有自己的精神,没有精神的民族不可能引领时代的潮流。
龙江人的文化包含龙江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作用下的文化,改变或脱离这些原有的文化,城市的历史文化将大大丧失,其特征也会逐渐被磨灭。
黑龙江是个多种文化共存的地方,自然环境和特定历史在人文精神塑造过程中都曾起到过至关重要作用,如何处理好原有文化间的融合,并保留各自的特色是构建龙江发展的精神支持的关键。
一、黑龙江地域的特色地域辽阔的黑龙江,四季交替分明,文化底蕴深厚,物产资源丰富,建筑风格别异,因此北国冰城,黑土地,北大仓,东方小巴黎等多种美誉。
黑龙江的黑土地域文化是区别于其他北部省份的特有的文化,其既包含于中华文明,又带有其鲜明的个性,其特征多受影响于萨满文化,中俄交流文化,以及文革时期的南北融合文化,以及龙江人特有的闯关东文化。
二、摈弃黑土文化中旧的落后的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不总是同它所依赖的社会物质基础的化完全一致,而是或前或后,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保持着动态的对应。
作为黑土地上各种社会意志的总概括的黑土文化也不例外,也包含着进步和落后两种社会意识。
黑土文化中所包含的进步社会意识,是黑土文化的主流、主导力量和本质表现,它适应、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代表了黑土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而黑土文化中旧的落后的社会意识,就是那些阻碍、制约经济文化发展的社会意识。
它是黑土文化的非本质表现,次要部分,是在黑土文化发展过程中被否定的社会意识。
黑龙江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

黑土文化课程期末作业姓名李皓学号 13060215 学校呼玛县职业技术学校成绩黑龙江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黑龙江的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存有大量的遗址、历史文献以及民间口头传说等,在我们十八站这里就有旧石器遗址,妓女坟、鄂伦春民族桦树皮船传承这些都属于历史文化。
但是,由于以往学术界过多用沦陷区的视角来看待黑龙江的红色文化,对黑龙江红色文化的成因考察多半归结为30年代中共满洲省委对革命文艺活动的领导,以及日本侵略初期忙于战争疏于文化钳制等因素。
而对于在20世纪初,尤其是十月革命后,哈尔滨所处的向东北和关内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俄苏文化的中心地位,以及黑龙江“华洋杂处”的“国际主义大家庭”环境对近现代黑龙江精神的塑造等地域文化现象,缺乏文学与史学学科的整合、互补研究。
因此,恰恰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俄苏文学的本土化,才使黑龙江在现代意义上与关内文化形成对接,在黑龙江文化人或流亡关内或坚守乡土的文化选择中,实现了关内关外文化的精神遇合这一重要理论建构的机缘。
在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梳理的过程中,我们应尊重和还原历史。
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的中转站,先天存在着一条联系中国和俄苏之间的“红色之路”。
黑龙江大地上演绎的红色文化之所以没有“一过性”,而是形成了“红色文脉”,缘于黑龙江从接受十月革命影响为起点,形成了20年代俄苏文化翻译潮(灿星社)、30年代左翼文艺创作潮(牵牛房、星星剧团、哈尔滨口琴社、寒光电影公司等)、40年代工农兵文化实践潮三大文化热潮。
尤其需要提及的是,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代表性人物和群体中,流亡关内的东北左翼作家群体的运行轨迹及人物命运。
这个群体凭借在哈尔滨习得的马克思主义俄苏文化精神资源,融入中国左翼文化大潮,在抗战中汇聚到革命圣地延安,抗战胜利后又返回黑龙江,自觉地进行红色文化的再建过程。
黑龙江文化“走出去”又“返回来”的轨迹,从现代意义上再次回答了东北地域文化主体身份认同、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历史融合认同等国内外重大学术问题。
黑土文化3000字作文

黑土文化3000字作文黑土文化是指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特点。
那么,黑土文化到底是什么呢?英文回答:Black soil culture refers to a special cultural phenomenon in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of China,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connotations and features. So, what exactly is black soil culture?Black soil culture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fertile black soil of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of China. The black soil, also known as chernozem, is highly fertile and has been a key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the region. It has enabled the local people to cultivate a variety of crops, such as corn, soybeans, and millet, which have become staple foods for the people in this area.In addition to its agricultural significance, black soil culture also encompasses a wide range of traditional customs and practices. For example, the people in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are known for their hospitality and generosity. When guests come to their homes, they will always offer them a warm welcome and treat them with delicious food and drinks. This reflects the friendly and open-minded nature of the local people.Furthermore, black soil culture is also characterized by its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and unity. In the rural areas, people often work together in the fields, helping each other with planting and harvesting. This sense of cooperation and mutual support has been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nd it has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society.中文回答:黑土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国东北地区肥沃的黑土之中。
学习黑土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

学习黑土地域文化的收获和启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因此,在振兴黑龙江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应该分析黑土文化,发扬其积极方面、规避消极方面,使黑龙江在本次文化建设高潮中不落伍,且得到新的突破和跨越,服务于社会、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黑土地域文化发展历史及特征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边陲,与俄罗斯接壤,历史上古肃慎人后裔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国曾非常繁荣,有“海东盛国”、“小中华”之称。
黑龙江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大小兴安岭森林丰茂、东部煤炭储备巨大、大庆油田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最大的油区、农业上有“北大仓”的称号……恶劣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物产使得黑土地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气质将黑土地域文化中的彪悍和开拓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始全面建设东北,东北地区工业化加速发展,仅“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的大项目有56个在东北,其中22个在黑龙江,另外,国家基本建设投资黑龙江占了十分之一。
上世纪50年代末,10万官兵和5万山东支边青年挺近三江平原,加入到开发北大荒的队伍中来,后来的知青下乡、知识分子下放又使黑龙江产生了一次人口迁移的高潮。
这些来到黑龙江的人不但为黑龙江的建设贡献了力量,同时也给黑土地域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
通过共和国的建设者们的不懈奋斗,“四大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突破高寒禁区精神)成为了黑土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黑土地域文化在振兴龙江中的推动和阻碍作用1.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黑龙江涌入大量外来人口、工厂企业大量兴建,新技术和新管理模式在这里不但没有产生不良反应,反而造就了哈尔滨“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身份。
以“四大精神”为代表体现了黑土地域文化中的开拓进取精神。
学习黑龙江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

黑龙江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什么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特征?(一)什么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
(二)地域文化的特征?地域文化首先在于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在文化形态上的不同,才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呈现多样化,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和行政区域的相对独立性,使各地的文化形态也具有了各自不同的风格,一地有一地的特点,如汉文化、关陇(三秦)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松辽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黑土文化等等。
其次,地域文化形成过程的长期性。
中华民族形成,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各地的文化形态也在几千年演化中形成各自的特点。
第三,地域文化具有相互渗透和包容性。
任何形态的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各地人群的相互流动,自然使文化习俗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第四,地域文化表现形式的广泛性。
作为大概念意义上文化,它包含了从社会意识形态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不同地域的人们,其生产生活习俗语言都表现出别处的不一样。
黑龙江地域文化包含哪些内容?黑龙江独有的文化底蕴可分为北大荒文化、原生态的自然文化、冰雪文化和避暑文化、铁人文化与新四军文化、军工文化、中俄文化六大主题。
辽阔无垠的东北大平原,漠河—抚远大界江的文化探寻之旅都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极珍贵资源。
已经享誉世界的冰雪文化一直在与时俱进的推广中提升;天然的亚热带气候注定了天然的避暑圣地。
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及相关的民俗、饮食、美食,沿袭和传承构成了我们黑龙江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
三、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内涵黑龙江地域文化,以为黑龙江以丰腴的黑土而著称,也称为黑土地域文化。
黑龙江地域文化是东北地域文化——关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独特文化精神和鲜明文化风格的地域亚文化。
(一)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因为黑龙江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历史上多样性、过渡性、中介性、融合性,等形成了黑龙江地域文化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
黑土地保护心得感悟

黑土地保护心得感悟
作为地球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土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中国,黑土地保护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我深刻地认识到,黑土地的保护需要从个人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黑土地的保护意识。
我们应该从身边的人入手,积极宣传黑土地的重要性,以及黑土地的破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加强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的关注,尽量选择绿色、有机的食品,减少对黑土地的消耗。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对黑土地的保护措施。
在个人层面,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如减少用塑料袋、节约用水等。
在社会层面,我们需要加强对黑土地的保护和管理,如建立保护区、加强执法等。
同时,我们需要加强对黑土地科技的研究和应用,如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开发新型的肥料和农药等。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对黑土地的生态修复。
黑土地的修复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努力,我们应该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加强对黑土地的生态补偿和生态修复。
在个人层面,我们可以积极参与各种生态修复活动,如植树造林、荒漠化治理等。
总结起来,黑土地的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需要不断加强保护意识和措施,同时也需要加强对黑土地的生态修复。
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黑土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果。
黑龙江地域文化

黑龙江地域文化黑龙江地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有活力的一部分,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黑龙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发展历程上与其他地区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从而使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了独特的气质。
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曾多次出现过繁荣昌盛的时期,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做出过重要贡献。
一黑龙江的概括与自然地理中国四个极点东极抚远、西极喀什、南极三亚、北极漠河,东北两个极点都在黑龙江境内。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东北的省份,面积为45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7%。
省会哈尔滨。
共划12个地级市、1个地区、18个县级市、46个县、1个自治县、64个市辖区。
黑龙江省的地势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
西北部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土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4.7%;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上的丘陵地带约占全省的35.8%;东北部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松嫩平原,是中国最大的东北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占全省总面积的37.0%,海拔高度为50—200 米。
二黑龙江的悠久历史发展历程黑龙江地域有自己极为独特的历史沿革。
从旧石器时代晚期,黑龙江地区就有人类活动。
从商周到清代,其中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族,都曾入主中原,先后建立过北魏、辽、金、元、清等王朝,对推动多民族融合与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科技的交流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形成了黑龙江特有的历史积淀。
多民族的文化优势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大省,满、赫哲、鄂伦春、达斡尔、锡伯、鄂温克、柯尔克孜、蒙古、朝鲜、回、汉等众多民族聚居在这里,漫长的社会历史和各自不同的民族差异,形成了黑龙江省古老、独特的渤海文化、金源文化和满族文化。
在近代历史中,东北人民一次又一次的抵抗沙俄日本等外来侵略者,显示出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民族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奋力书写黑土地心得

奋力书写黑土地心得
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是"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黑土高产丰产,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
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他说,你们探索实施玉米秸秆还田覆盖,不仅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还能起到防风蚀水蚀和保墒等作用,这种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
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是我国农业、畜牧业、鲜奶主产区,在全国农业版图中地位举足轻重。
黑土区是中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商品粮输出基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保护好黑土地,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对梨树县探索实施玉米秸秆还田覆盖的模式,给予充分肯定,表明在保护好黑土地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从更大的视角看,保护好黑土地要创新思维做好统筹大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黑土地域文化的收获和启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因此,在振兴黑龙江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应该分析黑土文化,发扬其积极方面、规避消极方面,使黑龙江在本次文化建设高潮中不落伍,且得到新的突破和跨越,服务于社会、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黑土地域文化发展历史及特征
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边陲,与俄罗斯接壤,历史上古肃慎人后裔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国曾非常繁荣,有“海东盛国”、“小中华”之称。
黑龙江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大小兴安岭森林丰茂、东部煤炭储备巨大、大庆油田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最大的油区、农业上有“北大仓”的称号……恶劣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物产使得黑土地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气质将黑土地域文化中的彪悍和开拓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始全面建设东北,东北地区工业化加速发展,仅“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的大项目有56个在东北,其中22个在黑龙江,另外,国家基本建设投资黑龙江占了十分之一。
上世纪50年代末,10万官兵和5万山东支边青年挺近三江平原,加入到开发北大荒的队伍中来,后来的知青下乡、知识分子下放又使黑龙江产生了一次人口迁移的高潮。
这些来到黑龙江的人不但为黑龙江的建设贡献了力量,同时也给黑土地域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
通过共和国的建设者们的不懈奋斗,“四大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突破高寒禁区精神)成为了黑土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黑土地域文化在振兴龙江中的推动和阻碍作用
1.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黑龙江涌入大量外来人口、工厂企业大量兴建,新技术和新管理模式在这里不但没有产生不良反应,反而造就了哈尔滨“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身份。
以“四大精神”为代表体现了黑土地域文化中的开拓进取精
神。
一个又一个崛起于黑土地的东北民族凭借着金戈铁马和强弓硬弩入主中原,这都体现出黑土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性,即开拓进取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发黑龙江是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在无数人的努力拼搏下,这里从“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这也是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鼓励下完成的,并在这个过程中深化了这种文化。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于黑龙江的投入和重视使得黑龙江经济迅速发展、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工业化,同时农业的发展也使“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这在当年是成效显著的,然而当年迅速发展的工农业体系今天却阻碍了黑龙江的发展。
黑龙江的工业、农业、林业等各个方面国有体制均比重极大,体制改革之后对于黑龙江经济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这是看得见的方面。
在文化层面上,正是由于过于高度的集体化使黑土地域文化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官本位思想、“等、靠、要”思想,曾有人笑谈“北京靠中央、广东靠开放、山东靠老乡、黑龙江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虽有谐谑之意,但体现出了黑龙江在改革开放之后思想上没能迅速转变,从而制约了发展。
黑龙江地处北国塞外、“苦寒之地”,历史上虽然绝大部分时间都与中原保持联系和交融,然而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民族背景,缺乏文化底蕴是个不争的事实。
虽然历史朝代数度兴起于黑土地,但均随其兴盛后的南迁和末期的衰落而未能给黑土地域文化留下沉淀。
在帝国主义侵占黑龙江时期发展了畸形的经济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主要也以工业建设为主,这些都造成了黑土地域文化的“重实轻文”。
以哈尔滨为例,在器物方面并不缺乏现代性,然而在精神方面却并未很好的现代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需要“内”“外”兼顾。
三、学习黑土地域文化的启示
在振兴黑龙江的过程中,不能单纯从政策、经济角度着眼,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证明这种方式的效率是低下的,应该发挥黑土地域文化文化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建设黑龙江,并调动巨大的精神力促进发展、规避黑土地域文化中的不利方面。
首先,黑龙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气质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旧有的国有机使人民更依赖大企业或大型的组织,并能在此种体制下能发挥出巨大的力量。
如果背其道而行,盲目学习南方经验是行不通的,因为黑土地域文化中根本不具备独自经商这样的气质。
所以在振兴龙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如何改变旧有的雄厚的工业基础,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
其次,重新振兴黑龙江的工业需要发挥黑土地域文化中开放包容的优秀的品质。
现代世界全球化、知识经济都要求工业生产不能再停留在过去的模式中,资本和人才的流动以及新技术的应用才是工业发展的动力。
黑龙江对于外国人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这从历史上居住在哈尔滨数量众多的外国侨民便可见一斑,如何继续发挥这种吸引力,吸引人才推动振兴龙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对待新技术上,更应该发挥黑土地域文化中的开放品质,提升工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最后,在制度层面要努力摆脱旧体制的束缚。
虽然黑龙江人性格中对大集体的依赖性较强,但旧体制中的消极方面是必须要极力摆脱的,比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官本位”、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
这些消极方面极大地阻碍了黑龙江的发展,不但使振兴龙江主观上举步维艰,更使得外部优秀资源难以进入黑龙江,甚至对黑龙江有排斥和抵触情绪。
振兴龙江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在振兴黑龙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以文化建设为基础、经济发展为目的,发挥好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
我们应该结合黑土地域文化的特点,发扬其积极方、规避消极方面,这对黑土地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