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M网络原理及其网络优化--韩杰斌
GSM网络优化论文(梁胜利初稿)

GSM无线网络优化学生:梁胜利指导教师:刘强内容摘要:GSM 始于1982年,当时由欧洲邮电行政大会CEPT设立“移动通信特别小组”即为GSM,通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与演变在1991年GSM系统正式在欧洲问世,网络开通运行,移动通信跨入第二代。
而我国从1993年开始GSM进入商用,距今有14年,目前我国GSM网络用户已超过3.7亿,网络规模和容量都居世界第一,我国通信网络面临着严峻挑战。
随着移动用户数量的增加和消费意识的变化,用户对移动网络性能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而且随着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不同移动网络经营商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因而网络质量的好坏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这就要求网络维护工作者们将工作重点从以前单纯的设备维护转移到更高层次的网络优化上来。
当前竞争的激烈和用户的高要求,如何使网络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如何提高通信质量,提高网络的平均服务水平以及提高系统设备利用率,已经成为网络运营商的首要任务,由于网络规模不断扩大,但频率资源匮乏,无线网络的频率复用系数越来越小,网络规模庞大导致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而利用网络优化的手段对于网络容量的分析,频率的规划以及天馈的调整和设备监测起着无可取代的效果,因此,GSM 无线网络优化在提高网络质量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频点干扰弱覆盖频繁切换目录前言 (4)1GSM系统构造简介 (4)1.1 GSM系统结构 (4)1.1.1 MS(移动台) (5)1.1.2 BSS(基站子系统) (5)1.1.3 NSS(网络子系统) (6)1.1.4 OSS(操作与支持子系统) (7)1.2 GSM系统接口与协议 (7)1.2.1 A接口 (8)1.2.2 Abis接口 (8)1.2.3 Um接口 (9)1.3 GSM空中信道 (9)1.3.1 物理信道 (9)1.3.2 逻辑信道 (9)2 GSM网络优化的目的和流程 (11)2.1 GSM网络优化的目的 (11)2.1.1 满足所需的容量 (11)2.1.2 覆盖所需覆盖的地区 (12)2.1.3 好的话音质量 (12)2.2 GSM网络优化的流程 (12)2.2.1 网络信息的收集 (13)2.2.2 话统分析 (13)2.2.3 路测数据收集 (13)2.2.4 综合分析 (13)2.2.5 优化方案定制 (13)2.2.6 网络优化报告 (14)3 日常网络优化中常见问题分析 (14)3.1 切换导致掉话 (14)3.2 干扰导致掉话 (15)3.3 天馈故障导致掉话 (15)3.4 覆盖原因的掉话 (15)3.5 频繁切换 (16)3.6 同邻频干扰造成高质差 (16)3.7 小区拥塞 (16)4 眉山仁寿地区GSM网络优化案例分析 (16)4.1 案例一:仁寿看守所严重弱覆盖 (16)4.2 案例二:仁寿武装部新开站频点干扰 (18)4.3 案例三:仁寿职教中心小区频繁切换 (20)5 结束语 (22)6 致谢 (23)7 参考文献 (23)GSM无线网络优化前言我国目前的GSM系统已经相当成熟,但人们对于网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最大的问题是城市通信热点的增多,以及农村的全面覆盖。
关于GSM无线网络优化

关于GSM无线网络优化摘要:本文主要本文通过介绍GSM系统结构,分析网络现存在的问题,对GSM 无线网络优化方法进行分析,以达到提高网络服务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GSM无线网络优化;结构;方法;问题及措施一、GSM网络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一)GSM系统结构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源于欧洲, 特点是移动通信网的建设, 使系统具有高频谱效率, 使GSM系统的容量效率高, 话音质量总是达到相同的水平, GSM标准所提供的开放性接口, 通过鉴权、加密和TMSI号码达到安全目的, 在SIM卡基础上实现漫游, 终端设备可以租借,仍可达到用户号码不变。
GSM系统主要包括交换网络子系统、无线基站子系统、移动台、操作维护子系统构成。
交换网络子系统管理GSM用户和其他网络用户间的通信。
其中移动业务交换中心是GSM网络系统的核心部分, 移动业务交换中心从GSM系统内的三个数据库, 根据一定规则获取用户位置登记和呼叫请求所需的全部数据。
控制所有BSC的业务提供交换功能, 还支持位置登一记、越区切换、自动漫游等; 拜访位置寄存器VLR是一个动态的数据库, 归属位置寄存器是系统的中央数据库, 鉴权中心AIJC属于HLR的一个功能单元部分, 移动设备识别寄存器EIR存储有关移动台设备参数。
无线基站子系统BSS在GSM网络的固定部分和无线部分之间提供中继, 基站控制器BSC是基站收发台和移动交换中心之间的连接点, 基站收发台BTS包括无线传输所需要的各种硬件和软件。
移动台MS就是常说的“手机”,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我们常说的移动终端(MS)和客户识别卡(SIM)。
操作维护子系统实现GSM网络的管理和监控, 具有辅助功能,如资料的收集、分析与显示等功能。
(二)GSM网络编号计划移动台的国际身份号码ISDN最大的功能是唯一地识别移动电话的鉴约号码,如C C :国家码。
NDC:国内网络接入号码。
SN:用户号码, 采用等长8位编号计划;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唯一地标识了一个GSM移动网的用户;移动台漫游号码M S R N ,即移动用户的特性决定其位置不断变动, 位置区识别码用于移动用户的位置更新,小区全球识别码用于识别一个位置区内的小区(三)GSM无线网络的关键技术GSM 移动通信系统使用的频带资源比较有限, 移动通信系统是采用基站设备, 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用户需求, 来提供无线服务范围, 必须要在有限的频率范围基站的覆盖范围有大有小, 为此采用多址技术和蜂窝技术, 把基站的覆盖范围称之为蜂窝。
gsm网络优化基础知识

根据网络性能指标和用户反馈,调整频率参数,提高网络覆 盖和信号质量。
信令流程与优化
信令流程
了解GSM网络中各信令的流程和作用, 包括呼叫建立、切换、短信传送等。
信令优化
通过调整信令参数或采用特定技术, 提高信令处理效率和成功率,减少信 令错误和延迟。
话务均衡与优化
话务均衡
合理分配网络中的话务量,避免部分区 域或基站过载,确保网络整体性能稳定 。
干扰识别
识别和定位网络中的干扰源,包括同频干扰、邻频干扰等。
干扰抑制
采取有效措施抑制干扰信号,提高网络信号质量,包括采用抗干扰算法、调整频率配置等。
04 GSM网络优化实践案例
案例一:某城市网络优化实践
总结词
城市网络覆盖优化
详细描述
针对某城市的GSM网络进行优化,重点解决网络覆盖不足、信号弱、通话质量差等问题,通过调整基 站参数、增加基站数量和优化天线方向等措施,提高网络覆盖范围和信号强度,提升用户通话质量和 网络使用体验。
网络优化的分类和流程
分类
硬件优化、参数优化、性能优化等。
流程
数据采集、问题诊断、优化方案制定、实施优化、效果评估。
网络优化的工具和技术
工具
信令分析仪、路测软件、网络管理系统等。
技术
频率规划、功率控制、话务均衡、参数调整等。
03 GSM网络优化关键技术
频率规划与优化
频率规划
合理规划GSM网络中的频率资源,确保不同区域和不同业务 需求得到满足。
VS
话务优化
通过调整基站参数或采用负载均衡技术, 实现话务量的均衡分布,提高网络容量和 稳定性。
切换优化
切换策略
制定合适的切换策略,确保用户在移动过程中能够快速、平滑地切换到信号最佳的基站。
gsm的工作原理

gsm的工作原理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移动通信标准。
其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频率分配:GSM网络将可用的无线频谱分为不同的频道,每个频道可以同时支持多个用户进行通信。
频谱分配由基站控制器(BSC)进行管理,它根据网络负载和通信需求动态地分配频率资源。
2. 信号传输:GSM系统使用时分多址(TDMA)技术,将每个频道划分为多个时隙,每个时隙可用于传输不同用户的信息。
通过这种方式,多个用户可以在同一个频道上同时进行通信,提高了系统的容量和效率。
3. 基站系统:GSM网络由许多基站组成,每个基站负责覆盖特定范围内的用户。
基站由基站控制器进行管理,它与移动设备进行无线通信,将用户的语音和数据信息转发到目标位置。
4. 用户鉴权:当移动设备尝试接入GSM网络时,网络会对用户进行鉴权,确保其合法性和身份。
这涉及到与用户SIM卡中的密钥进行比对,以验证用户的身份。
5. 话音编码:GSM系统使用全球通用的话音编码标准(GSM-FR),将用户的语音信号进行数字化和编码,以便在网络中传输。
这种编码可以减小语音数据量,提高传输效率。
6. 数据传输:除了语音通信外,GSM系统还支持数据传输,例如短消息服务(SMS)、多媒体消息服务(MMS)和互联网接入。
这些数据会被编码和打包,并通过GSM网络传输到目标设备。
总的来说,GSM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频率分配、时分多址技术、基站系统、用户鉴权、话音编码和数据传输等关键技术,实现移动设备之间的语音和数据通信。
这种标准化的通信方式使得全球范围内的移动通信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gsm移动通信系统网络规划与优化教案

GSM移动通信系统-网络规划与优化教案第一章:GSM移动通信系统概述1.1 GSM移动通信系统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2 GSM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1.3 GSM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和组成1.4 GSM移动通信系统的频率规划和频道分配第二章:GSM网络规划基础2.1 网络规划的目标和流程2.2 无线传播环境和信号覆盖分析2.3 基站设备和参数设置2.4 网络规划中的数学模型和算法第三章:GSM网络优化基础3.1 网络优化的目标和流程3.2 网络性能指标和评估方法3.3 网络优化的方法和技巧3.4 网络优化工具和软件的使用第四章: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实施4.1 项目启动和前期准备4.2 现场勘查和数据收集4.3 网络规划和优化方案的设计4.4 方案实施和效果评估第五章:GSM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案例分析5.1 案例一:城市网络规划与优化5.2 案例二:农村网络规划与优化5.3 案例三:复杂地形网络规划与优化5.4 案例四:网络升级和扩容工程第六章:GSM基站设计与布局6.1 基站设计的考虑因素6.2 基站天线的设计与选择6.3 基站室内布局与设备安装6.4 基站电源和冷却系统设计第七章:GSM网络传输规划7.1 传输网络的基本概念和架构7.2 传输网络的规划与设计原则7.3 传输网络设备的选择与配置7.4 传输网络的优化与故障处理第八章:GSM核心网规划与优化8.1 核心网的架构和功能8.2 交换中心的规划与配置8.3 信令网的规划与优化8.4 数据网的规划与优化第九章:GSM无线资源管理9.1 无线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9.2 频率规划与频道分配9.3 小区规划与参数设置9.4 无线网络资源的动态调整与优化第十章:GSM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案例分析(续)10.1 案例五:基于网络性能的规划与优化10.2 案例六:网络容量优化与扩容10.3 案例七:网络质量提升工程10.4 案例八:网络规划与优化的综合案例第十一章:GSM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性能评估11.1 网络性能评估指标11.2 网络性能数据的收集与分析11.3 网络性能改善策略11.4 网络性能预测与优化第十二章:GSM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工具和技术12.1 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工具概述12.2 计算机模拟和仿真技术12.3 现场测试与数据分析12.4 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未来技术趋势第十三章:GSM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法规遵从性13.1 无线电频率管理法规13.2 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试13.3 环境保护和健康安全13.4 法规遵从性的持续管理与更新第十四章:GSM网络规划与优化的项目管理14.1 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14.2 网络规划与优化的项目规划14.3 项目执行与控制14.4 项目收尾与评估第十五章:GSM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未来发展15.1 5G网络对GSM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影响15.2 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与机遇15.3 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创新技术15.4 行业发展趋势与职业规划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全面覆盖了GSM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各个方面,从系统概述到实际案例分析,涵盖了基站设计、传输规划、核心网规划、无线资源管理、性能评估、项目管理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
GSM原理及其网络优化培训总结

培训总结一. 了解GSM/GPRS系统结构二. GSM/GPRS能为人们带来什么服务三.基于小区如何组成GPS四.空中接口的特性五.了解接各个厂家产品的特性六.了解空中接口如何区别不同的用户的通话七.了解主叫与被叫的建立,位置更新,小区切换过程第一章了解GSM/GPRS系统结构1.GSM的发展2.GSM的结构3.小区原则4.空中接口5.各种功能硬件的性能6.通信的建立1.GSM的发展一代:1G,模拟通信系统特点:抗干扰性差,各国移动漫游标准不同,费用成本高,安全性差。
二代:2G,GSM数字技术脉冲<TDMA>IS951984~1987年定义GSM标准1992~1995年GSM开始试验1995年全球开始运行GSM系统三代:3GUMTS全球移动接口,空中移动接口<WCDMA><CDMA2000> 在中国的通信TD-SCDMA四代:4GLTE<OFTM>正交辅用多址技术2.GPS的结构P-GSM全球定义最多的系统900M的GSM上行频率是890~915M下行频率实935~960MGSM通过频率来区分上下行FDD45ME-GSM GSM全是平分双工FDD35MR-GSM 可用带宽4M上行为886~880M 下行921~925MGSM1800M FDD95M 上下行75MGSM的好处1.全球范围漫游<可同频漫游>2.开放式系统3.GSM系统比1G经济效应好4.抗干扰性强5.通信安全Clrcuit switca电路交换<先分资源,资源独享,最大带宽,通话结束才能分出资源> Packet switca分组交换< 共享资源带宽带宽大小是按质量来分的>GSM的结构机器与机器之间对话都是用信令进行对话的GSM分为三大子系统分为BSS基站子系统NSS网络子系统OSS操作和维护子系统BSS子系统包括TRAU:码型转化对数据业务进行数类适配BSC:对网源的控制和监控BTS:对MS的接受对空口信息导入NSS包括MSC MSC:1完成客户业务的管理完成语音业务2记录客户账户账单HLR被叫访问:归属以本局的信息进行保存VLR主教访问:访问位置寄存器储存当前访问信息AUC建权中心:应HLR要求生生成建权信息EIR设备标识器:保护手机串号GGSN端口交换机:储存提供一个与外网的接口OSS包括OMC-S操作维护中心-系统部分:用于MSC.HLR.VLR等交换子系统各功能单元的维护与操作OMC-R操作维护中心-无线部分:用于实现整个BSS系统的维护与操作SGSN分组交换:完成客户分组业务的交换PHCP动态IP地址管理PCU分组控制单元BTS~BSC是ABIS接口LAPO协议BSC~MSC是Ater接口LAPO协议MSC~GMSC是E接口MAP协议BSC~PCU是AGPRS接口LAPD协议PCU~SGSN是GB接口FRZ帧中继协议SGSN~DNS是IP协议SGSN~GGSNS是GN接口GTP隧道协议GGSN~DHCP是Gi接口IP协议GGSN~PDN是Gi接口IP协议MSC~HLR是D接口HLR~AUC是H接口SIM卡通过用IMSI来验证客户信息IMSI全球唯一的身份识别SIM永久信息1IMSI全球唯一识别用户身份Ki建权参数永远不在空口传输保存在SIM卡和AUCA3建权算法保存在SIM卡和AUCA8生成加密密匙保存在SIM卡和AUCPIN自设SIM卡密码SIM1临时用户身份识别符TMSITMSI字符少效率高在一定的范围有意义离开范围用IMSI识别2LAI位置区标识符,只用在LAI理IMSI才有用IMSI的组成MCC移动国家码中国移动国家码是460MNC移动网号,识别移动用户所归属的移动通讯网MSIN移动用户识别码唯一的识别某一移动通讯网中的移动用户NMSI国家移动用户识别码MHC与MSIN组成Classmark MSTX PowerMax=900M=2W=33dBM1800=1W=30dBM dbm=leg lp<rnw>=30+10egGPRS的MSA类终端:可以依附于GSM网里和GPRS的可以同时进行两种业务,价格昂贵B类终端:可同时附着两种业务上可以完成语音业务和数字业务可交替完成业务而有语音业务优先,价格便宜C类终端:进行数字业务设备价格便宜PLMN=MCC+MNC国家码+移动网号ATF:终端用户的格式转换MO主叫MT被叫SMSC短消息的服务中心电到点的短消息point to point short 从essagePTPSM1要提供用户点到点必须有服务器SHSC2 点到点信息是俩种特别信道接收的3信息成功会向服务器以接收信息如果服务器未接收服务器会不停的向接收用户发送信息CBSM1手机必须是空闲状态的2CBCH3OMC-R4有一定的业务范围有一定的生命周期5无需接收确认空中接口小区原则1.什么是一个无线小区2.有哪些不同单位小区3.Clutter物理环境的划分4.链路运算5.业务站型分为三种:、O站提供360°的信号覆盖,全向辐射S站提供120°的信号覆盖,三向站需要三个TRXB站2个TRX提供180°的信号覆盖小区分裂收缩,减少小区半径提高话务量每公里话务100001POWER 2无线按下需无覆盖间隙的时候才能使用的方法3加站4扇区化吧O站改S站Erlctratlic业务量的单位TRX不适合在空中接口传输耦合器进行有效耦合,吧多个接口合在一起会有部分耦合损失增幅用加法,损失减法erlB:基于话务阻塞率,阻塞率越高话务量越大用于民用通信网,通过通话质量降低来提高话务量erlc准则:不降低通话质量,对话务进行排队,但在民用网不使用只用R-GSM使用铁路网是不能堵塞的,不用拒绝用户的话务,使用户在获得通话之前进行列队Erlang是测量资源使用率的单位语言业务标准:堵塞率为2%信道业务堵塞率为0.01%链路运算公式DB=10egX[P1<W>/P2<W>]=10egp1-10egp2DBD=2.165DB+DBIDBM=10EG[<PW>X1000]=30+10EGPW=10EGPC<MW>手机接收灵敏度能正确解调信号,最低电平值L=EIRP-EIAPEIRP:基站的发送功率-耦合器的损耗-LC+天线增益EIRP=Txpoer-lcoupcing-lc+GatinaEIAP+Gatina=s接收灵敏度EIAP=S-GDL下行:EIRP=Txpowe-Lcoupling-lc+J+GattarnaEIAP=S-GUL上行:EIRP=Txpower+gatvannaEIAP+G-LF+J=SEIAP=S-G+LF+JLDL=PR-SU=EIRP-<EIAP+lpz>L=32.4+20egd+20egf定标频点:1个小区有唯一一个定标频点特点:不能调频不能做工控,只能最大功率发送‘不能采取不连续发送业务频点:用来传输业务特点:可以做调频技术功率控制技术可以连续发送Clustey区群:特点不能用同频小区在集群里频率资源全部可以使用区群间频率可以重复使用DFN:<Frame Namber>MA:小区参与跳频的频率集跳频小区的频率集是必须一样MAIO:频集偏移量{0.n-1}{0.3} N=频集数HSW:跳频序列空中接口Radio interface1.空中接口的目的2.空中接口如何安排3什么事物理信道,什么事逻辑信道4.在GSM里如何传送消息的Powerofs关机状态Poweron关机状态IDLE空闲状态占用网络公共资源Dedicated连接状态专用资源在IDE只用信令消息<公共信令>在多个TDMA帧中连续重复出现的相同时隙,这些时隙形成物理资源叫做物理信道FCCH信道:传输的消息是all“0”用来标识定标频点BCCH:SI-IDLE给空闲状态下的移动台使用RACH:随即控制信道GPRS信道:业务信道PDTZH<分上下行>上下行不算的原因在GPRS中PDTZH后总PAZZH:SAZZH SDZZH FAZZHPTZZH专用来传FA的更新消息<上下行传的TA消息不同PHINC分组域的通告信息类似于CBZH信道传送广播消息26帧包含21个TDMA帧,时间间隔120MS它主要用TCH<SACCG/T>和FACCH等业务信道51帧的副帧:包含51个TDMA帧时间间隙为235MS它主要用于BCCH,CCCH,SDCCHC等业务信道4TST TA~<2~3>ns-f同步过领区测量4.615MS+4TS-TA约等于8~S~没有同于相邻小区进同步并且测量对资源,己同步的领区进行测量一个超高帧=2048个超帧=3小时28分53秒700毫业务员副帧前12个帧传业务,B时隙传SACCH后12个时隙传业务最后一个不传信息定标频点最后一个传信息FACCH只能占用TCH不能占用地13帧和最后一个帧全速率MS2TS-TA 4TA+TAIDLE时 4.615+4TS+TA对没有同步的小区同步的小区同步并测量对己同步的做测量半速率:空帧为另一消息传送的时隙要传完一个SACCH需要480MSC4个业务副帧SDZZH:BLOOK-4TS一个子信道由两个D快和一个A组成2DTA对空中接口LAPDM需要4个连续时隙公共信道定标频点的0时隙26个业务副帧和51业务副帧是为了语言消息在空口传播中的处理突发脉冲序列GSM调制带宽为271KHZBTS Archito ctwre and functions每个基站都有一个核心<BCF>完成管理和控制CBCF受BSS控制,BCF功能实体能提供BSC和BCF在实践Abit接口完成信令时隙水资源在Abit上传播BCF完成吧用户信息信令的压缩BCF:提供链路信息复用TRX:对基站信号的处理跳频提供空口资源基站信号处理,测量分析计算耦合系统:信号的耦合ABISBSC ————————————————————————BCFLAPD操作系统类信息LAPODRSZ资源管理BSC——————————————————————————TRXLAPDDMI操作管理BSC-TRX空中资源管理BSC基站管理控制基站时间和频率同步全网同步全网所有设备都同步CGPS同步GSM同步<主从同步>TRAU核心TCULADDOMZTRAU__________BSZHLR储存归属属于本局数据永久数据MSISDG和IMSI和用户业务描述信息临时数据:VLR地址加密序列AUC中得来AUC:完成用户鉴权参数VLR:存储拜访本局的用户信息永久数据IMSI临时:鉴权参数位置区信息TEMS<临时标识信息>Immediate Assignment立即分配<给客户专用信道>LSPD的控制域<进行消息的可靠传递>SAPI<标识RSL或DML>手机开机选网通过SIM卡内Prcferred plmry list和收到的PLMN<MCC+MN作比较>Immediat Assignment 立即分配给用户分专用信道<SDCCH>独立专用控制启道MS————>BTS——————————>BSCRequest reguireu<————————Aeitqvation————————>Activation AIR<————————Immediate assignmeiyt command信道激活失败的原因:BTS未收到Reauest BTS内部硬件一个LAPDm消息需要连续的四个时隙3.系统消息系统消息可分为:1、2、2bis、2ter、3、4、5、5bis、5ter、6、7、8、13等。
GSM网络优化资料

目录【摘要】 (2)第一章绪论 (3)1.1 GSM网络优化概述 (3)1.1.1 网络优化基本概念 (3)1.2 网络优化目标 (4)第二章网络优化数据分析 (5)2.1交换机统计数据的分析 (5)2.2主要数据的分析 (6)2.3路测数据分析 (7)2.4干扰分析 (7)2.5基站测试结果分析 (7)第三章 GSM网络优化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和常用措施 (7)3.1越区覆盖 (7)3.2孤岛现象 (8)3.3弱覆盖 (8)3.4覆盖区域不连续 (9)3.5上下行链路不平衡 (9)第四章总结 (9)4.1总结 (9)4.2展望 (9)参考文献 (10)【摘要】本论文论述了网络优化的基本概念,介绍了网络中的各种资源,以及网络优化的目标。
通过对各种网络数据的分析,例如交换机统计数据的分析、路测数据分析、干扰分析、基站测试结果分析、信令分析等等,找出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网络优化的目的就是找到影响网络质量的主要因素并最终达到更好的网络。
网络优化可以提升网络质量从而提升用户满意度和运营商的竞争力。
网络优化主要可以解决弱覆盖、越区覆盖、上下链路话务不平衡、孤岛效应、无线干扰和其他由此引起的网络问题,例如掉话、呼叫失败和切换失败。
【关键词】参数优化网络优化第一章绪论1.1 GSM网络优化概述移动通信是达到通信最终目的的有效手段,它的飞速发展己使它成为现代通信领域中的一大支柱通信产业与通信方式,与以光缆为主体的骨干核心网并驾齐驱。
随着我国移动通信的高速发展,移动通信网络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由于移动用户数的惊人发展,GSM(是英文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的缩写)系统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质量虽然也得到不断提高,但频率资源逐渐匮乏,无线网络的频率复用系数越来越小,网络规模庞大导致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仅靠单纯的日常维护已无法切实地为广大移动用户提供高质量的通话服务,使得各运营商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员进行网络优化;另一方面随着竞争的激烈和用户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使运行网络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如何提高通信质量,提高网络的平均服务水平以及提高系统设备的利用率,已成为网络运营商的首要任务。
GSM基本原理-GSM无线网络优化精品文档

信道组合
i) TCH/F + FACCH/F + SACCH/F ii) TCH/H(0,1) + FACCH/H(0,1) + SACCH/TH(0,1) iii) TCH/H(0,0) + FACCH/H(0,1) + SACCH/TH(0,1) + TCH/H(1,1) iv) FCCH + SCH + BCCH + CCCH v) FCCH + SCH + BCCH + CCCH + SDCCH/4 + SACCH/C4 vi) BCCH + CCCH vii) SDCCH/8 + SACCH/C8
的集线功能、无线资源管理功能以及其它与无线相关的控制功能 • MSC (Mobile service Switching center):移动业务交换中心,实现移动
业务交换功能 • OMC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enter):操作维护中心,提供人机界
面实现对系统设备的监测和控制功能
晚分配
动
late assignment with OACSU
主
叫
加密模式命令
流
加密模式完成 建立
程
呼叫处理
二
提醒
指配命令 指配完成
连接 连接证实
34
移动台
信道请求 立即指配(TCH)
CM业务请求
鉴权请求 鉴权响应
* GSM/DCS1800 (欧洲) * IS-95 CDMA (美国)
第三代蜂窝系统:
* WCDMA (欧洲) * cdma2000 (美国) * TD-SCDMA (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 4/28/2013共 83页 第3章 GSM 无线接口理论............................................................................................................... 3 第1节 工作频段的分配 ................................................................................................................. 3 一、我国GSM网络的工作频段 ................................................................................................ 3 二、频道间隔 ............................................................................................................................... 3 三、频道配置 ............................................................................................................................... 3 四、干扰保护比 ........................................................................................................................... 4 第2节 时分多址技术(TDMA) ................................................................................................. 4 一、TDMA信道的概念 .............................................................................................................. 4 二、TDMA帧 .............................................................................................................................. 6 三、突发脉冲序列(Burst) ...................................................................................................... 7 四、逻辑信道与物理信道之间的对应关系 ............................................................................... 9 五、信道组合种类 ..................................................................................................................... 11 六、系统消息 ............................................................................................................................. 11 第3节 无线路径的损耗和衰落 ................................................................................................... 13 一、无线路径的损耗和衰落 ..................................................................................................... 13 二、分集接收 ............................................................................................................................. 14 第4节 移动台和基站的时间调整................................................................................................ 16 第5节 跳频技术.......................................................................................................................... 16 一、跳频的种类及各自实现的方法 ......................................................................................... 17 二、跳频的优点 ......................................................................................................................... 18 三、跳频序列 ............................................................................................................................. 18 第6节 语音的传输过程 ............................................................................................................... 19 一、语音编码 ............................................................................................................................. 19 二、信道编码 ............................................................................................................................. 19 三、交织技术 ............................................................................................................................. 20 四、加密 ..................................................................................................................................... 21 五、调制和解调 ......................................................................................................................... 22 第四章 呼叫处理过程.................................................................................................................... 22 第1节 小区的选择与重选 ........................................................................................................... 22 一、 小区选择过程 ................................................................................................................... 22 二、小区重选过程 ..................................................................................................................... 23 三、不连续接收模式DRX和寻呼信道的定义....................................................................... 25 第2节 初始化过程 ....................................................................................................................... 26 一、信道申请 ............................................................................................................................. 26 二、初始信道的分配 ................................................................................................................. 28 三、初始化报文 ......................................................................................................................... 29 第3节 鉴权加密过程 ................................................................................................................... 30 一、 鉴权加密过程的三参数组 ............................................................................................... 30 二、 鉴权过程 ........................................................................................................................... 31 三、加密过程 ............................................................................................................................. 32 四、 TMSI重新分配过程......................................................................................................... 32 第4节 位置更新 ........................................................................................................................... 33 一、 位置区的概念 ................................................................................................................... 33 二、正常位置更新流程(越位置区的位置更新) ................................................................. 34 三、IMSI 附着和分离过程 .......................................................................................................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