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花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广州花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6年广州市花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精心部署下,全区上下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航空枢纽+”为抓手,不断凝心聚力、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攻坚克难,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创造宜居宜业枢纽型幸福美丽花都。
全年较好地完成各项主要指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
经济总量:初步核算,201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168.62亿元,比上年增长8.1%。
产业结构:2016年花都区三次产业结构第,产业2.7%第二产业帖尸用第一产业增加值32.06亿元,增长0.5%10.5% ;第三产业增加值485.27亿元,增长5.4%。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7: 55.7:41.6,第一产业比重较去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较去年同期增长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与去年持平。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0.2%、71.7%和28.1%,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分别为0.01、5.81和2.28个百分点。
就业:2016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12062人。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255人,就业人数3733人,再就业率为71.0%,与去年持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二农业2016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60.70亿元,比上年增长2.5%。
其中,种植业产值30.32亿元,增长1.4% ;林业产值0.31亿元,增长0.8% ;畜牧业产值16.94亿元,增长 5.9% ;渔业产值8.03亿元,增长2.4%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10亿元,增长3.5%。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8.37万亩,比上年下降1.0% ;水果种植面积5.36万亩,下降0.3%。
农作物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73万亩,下降1.2% ;蔬菜种植面积19.79万亩,增长0.05% ;花卉种植面积2.84万亩,增长6.3%。
主要农产品产量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2016年,工业生产稳中向好。
2010年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2011年2月25日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广东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扎扎实实惠民生,在科学发展轨道上迈出新的可喜步伐。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GDP)4547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6.86亿元,增长4.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7%;第二产业增加值22918.07亿元,增长14.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2.9%;第三产业增加值20267.90亿元,增长10.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5.4%。
三次产业结构为5.0:50.4:44.6。
在现代产业中,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9466.35亿元,增长16.9%;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1102.80亿元,增长7.8%。
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4.1%,住宿和餐饮业增长9.1%,金融业增长6.0%,房地产业增长2.1%。
民营经济增加值19620.96亿元,增长13.1%。
分区域看,粤东西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21.2%,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表1 2010年分区域主要指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9%,居住类价格上涨4.8%。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2%,其中轻工业上涨1.7%,重工业上涨5.7%;生产资料上涨4.1%,生活资料上涨1.4%。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3%,其中燃料动力类上涨7.8%,黑色金属材料类上涨6.6%,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上涨17.8%,化工原料类上涨9.4%。
广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广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作者:来源:发表日期:2002-04-28浏览次数:保护视力色:字体大小:大中小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州市抓住机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促进出口,积极扩大内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全年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台阶。
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和人均GDP跃上新的台阶。
据初步统计,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3001.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保持了“九五”时期以来年均经济增长13%左右的增速,广州已成为国内GDP总量超3000亿元的三大城市之一。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4.19万元,增长11.7% ,按当年国家平均汇率计算,突破5000美元,在国内大城市中位居前列。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从三次产业情况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2.05亿元,比上年增长8.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31.09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68.55亿元,增长14.1%。
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62∶41.89∶54.49 调整为3.40∶41.01∶55.59。
价格总水平微幅下降。
2002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7.6%,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2.4%,其中消费品价格下降3.1%,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5%。
在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中,除烟酒用品类和居住类价格分别上升0.5%和0.1%外,其余类别价格均下降。
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6.9 %,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3.1%。
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3.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3.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1.9%。
房地产销售价格总指数为99.6%,房地产租赁价格总指数为102%。
劳动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2002年末,全市从业人员512.2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51.9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34万人。
2000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2000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州市统计局2001年2月22日)2000年,全市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总要求,坚持“开拓进取、稳中求快、加强管理、有效增长”的经济发展思路,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有效需求扩大,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目标提前实现,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实现预期目标,“九五”计划目标圆满完成,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为广州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
据初步统计,2000年广州市国内生产总值238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42亿元,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1041.11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1247.54亿元,增长16.0%;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51: 45.67:49.82调整为3.96:43.69:52.3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3.45万元,增长12%,按当年国家平均汇率计算,达到4175美元,在全国十大城市中居于前列。
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提前实现了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
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中,列入国家考核的122户重点脱困企业脱困率为93.4%,高于考核目标27.4个百分点;市考核的275户大中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制率为80.7%,高于考核目标10.7个百分点;757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面为11.1%,低于考核目标8.9个百分点;648户中小型企业转制率为87.5%,高于考核目标2.5个百分点。
广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2011年3月18日)2010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以筹备和举办第16届亚运会和首届亚残运会为重心,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全市经济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任务。
一、综合经济经济总量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发展。
2010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604.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3.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9.05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3950.64亿元,增长13.0%;第三产业增加值6464.79亿元,增长13.2%。
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8∶37.2∶61.0。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4%、38.4%和61.2%。
财政收支财政收入较快增长。
全年来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48亿元,增长26.1%。
其中,国税部门组织收入2057亿元,增长28.0%;地税部门组织收入887亿元,增长17.6 %。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872.65亿元,增长24.2%。
其中,营业税177.73亿元,增长17.2%;增值税159.42亿元,增长15.9%;企业所得税93.52亿元,增长27.7%;个人所得税47.22亿元,增长21.1%;房产税41.70亿元,增长19.3%。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支出978.22亿元,增长23.8%。
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4.12亿元,增长11.8%;环境保护支出24.33亿元,增长184%;教育支出112.63亿元,增长2.5%。
价格消费市场价格:消费价格明显上升。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3.2%,其中,消费品价格上升4.1%,服务项目价格上升1.2%。
表1:2010年广州市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生产领域价格:生产价格持续上涨。
2009年广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年鉴)

II. The doctors have referred to certified (assistant) doctors since 2002. The same
2009年广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项 目 1978 2000 2007 2008 人口和劳动力 年末户籍总人口(万人) 482.9 700.69 773.48 784.17 年末常住人口(万人) 482.9 994.8 1004.58 1018.2 年末社会从业人员(万人) 266.9 496.26 664.09 714.54 # 职工人数 147.36 180.37 219.04 220.53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43.09 2492.74 7140.32 8287.38 第一产业 5.03 94.37 149.87 169.18 第二产业 25.24 1021.62 2825.78 3227.87 第三产业 12.82 1376.75 4164.67 4890.3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907 25626 72123 81941 农业生产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 7.99 163.05 254.47 291.3 主要农业产品产量 粮 食(万吨) 111.06 88.11 42.35 41.63 糖 蔗(万吨) 134.34 7.6 2.15 1.85 水 果(万吨) 5.17 32.97 48.31 41.44 花 生(万吨) 3.31 2.56 1.26 1.53 蔬 菜(万吨) 55.68 306.49 325.59 313.93 水产品(万吨) 3.16 32.52 41.15 42.03 工业生产 工业总产值(亿元) 75.39 3100.02 9875.79 11468.4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汽 车(万辆) 0.239 417.74 自行车(万辆) 57.05 134.87 179.55 414.44 家用电冰箱(万台) 58.14 155.85 101.64 电视机(万台) 1.31 34.61 206.24 208.12 照相机(万架) 1.73 86.81 247.53 314.34 房间空气调节器(万台) 0.32 103.43 413.99 493.39 干电池(亿只) 2.69 18.89 36.66 27.81 发电量(亿千瓦·时) 11 267 375 429 生 铁(万吨) 20.56 66.68 121.8 103.91 钢(万吨) 18.46 151.16 367.58 404.98 水 泥(万吨) 94 1262 1479 967 化学纤维(吨) 4562 38683 19198 28756 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7.26 923.67 1863.34 2105.54 # 住 宅 0.9 325.03 504.11 539.8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7.63 1121.13 2624.24 3187.39 注: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 2.根据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对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数据进行了修订。 Note: I. Per Capita GDP is calculated on permanent population. II.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of year 2007 has been revised according to the Second N
2015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2016年3月10日)2015年,广州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各项方针政策,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和民生福祉持续提升。
一、综合2015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100.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8.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09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5786.21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12086.11亿元,增长9.5%。
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26:31.97:66.77。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4%、29.0%、和70.6%。
—1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1.7%,其中,消费品价格上升0.5%,服务项目价格上升4.3%。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3.2%,其中,能源类下降9.4%,高技术类下降0.2%;轻工业下降0.2%,重工业下降4.7%;生产资料下降5.4%,生活资料下降0.4%。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6.3%,其中,燃料、动力类下降10.9%,黑色金属材料类下降10.3%,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下降6.8%,化工原料类下降6.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1.8%。
—2 —表12015年广州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7.47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1.56万人。
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5.11万人,比上年增加0.7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0%,同比下降0.06个百分点。
全年帮助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8.04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3 —人员就业率达71.86%。
年末,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944家(包括人才中介机构、职业介绍机构),资助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5.5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6.22万人。
花都区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花都区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花都区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一、引言花都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北部,是广州市下辖的一个区县级行政单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花都区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花都区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并探讨其中的原因与影响。
二、宏观视角下的花都区产业结构变化趋势1.初期工业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花都区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如纺织、冶金、化工等行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
这些传统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花都区的经济增长,但也存在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
2.产业结构升级阶段:2000年代初到2010年代初,花都区开始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
高新技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行业,现代服务业包括物流、金融、旅游等行业。
3.多元化发展阶段:2010年代至今,花都区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着力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产业。
花都区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为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广州市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
三、微观视角下的花都区产业结构变化趋势1.制造业:花都区的传统制造业逐渐减少,一些低附加值、高污染的行业转移到了周边地区或外地。
与此同时,花都区的高新技术制造业逐渐崭露头角,如电子电器、汽车零部件等行业。
这些产业以其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特点,为花都区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力。
2.服务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花都区的服务业也迅速崛起。
特别是金融、物流、旅游等领域,不仅提供了更加便捷、多样化的服务,也促进了花都区经济的发展。
例如,花都区现有多家银行和保险公司,为居民和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3.创意产业:花都区近年来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涉及艺术设计、影视制作、新媒体等领域。
通过搭建创意园区和举办艺术展览,吸引了大量的文化创意人才和企业落户花都区。
这些创意产业不仅为花都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升了花都区的文化品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广州市花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精心部署下,全区上下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航空枢纽+”为抓手,不断凝心聚力、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攻坚克难,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创造宜居宜业枢纽型幸福美丽花都。
全年较好地完成各项主要指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
一、综合经济经济总量:初步核算,201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168.62亿元,比上年增长8.1%。
产业结构:2016年花都区三次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增加值32.06亿元,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651.28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485.27亿元,增长5.4%。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7:55.7:41.6,第一产业比重较去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较去年同期增长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与去年持平。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0.2%、71.7%和28.1%,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分别为0.01、5.81和2.28个百分点。
就业:2016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12062人。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255人,就业人数3733人,再就业率为71.0%,与去年持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二、农业2016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60.70亿元,比上年增长2.5%。
其中,种植业产值30.32亿元,增长1.4%;林业产值0.31亿元,增长0.8%;畜牧业产值16.94亿元,增长5.9%;渔业产值8.03亿元,增长2.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10亿元,增长3.5%。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8.37万亩,比上年下降1.0%;水果种植面积5.36万亩,下降0.3%。
农作物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73万亩,下降1.2%;蔬菜种植面积19.79万亩,增长0.05%;花卉种植面积2.84万亩,增长6.3%。
主要农产品产量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2016年,工业生产稳中向好。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370.02亿元,比上年增长8.0%。
工业对全区经济总量的贡献率为71.7%,拉动GDP增长5.8个百分点。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110.65亿元,增长8.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16.2:83.8,轻工业占比较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
大中型工业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34.57亿元,同比增长12.8%。
按行业分,规模以上企业中,工业总产值排前五位的依次是:(一)汽车制造业产值1538.33亿元,增长11.3%,其中汽车整车产值1218.49亿元,同比增长12.9%,汽车零部件产值317.41亿元,同比增长7.4%;(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7.73亿元,同比增长41.8%;(三)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产值59.55亿元,同比下降18.0%;(四)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产值49.08亿元,同比增长0.7%;(五)纺织服装、服饰业产值45.06亿元,同比下降10.5%。
这五大行业全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769.75亿元,占规上企业产值的83.8%,较上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企业总体经济效益较去年有所下滑。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20.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8%;实现利润总额132.29亿元,同比下降12.2%。
全区67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85家,亏损面达到12.7%,比上年扩大0.3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50.2%,同比下降17.8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6%,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
建筑业:2016年,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企业29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0.48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产值59.84亿元,同比增长10.9%。
四、固定资产投资2016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
其中:建设改造投资70.53亿元,下降23.2%;房地产开发投资247.62亿元,增长34.3%。
镇(街)固定资产投资38.60亿元,同比下降1.1%。
从投资主体的登记注册类型来看,民间投资完成投资额247.99亿元,同比增长46.0%,国有单位投资、港澳台投资和外商投资分别为15.90亿元、21.55亿元,和21.28亿元,同比分别下降47.7%、33.6%和38.3%。
从投资行业分,第三产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全年完成投资额273.48亿元,增长17.1%,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由去年的84.6%提高至86.0%;第二产业投资小幅增长,完成投资额44.67亿元,增长4.9%,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4.0%。
2016年全区投资额超亿元的项目14个,比去年减少12个,累计完成投资额26.52亿元。
全区基础设施投资20.37亿元,比去年减少8.36亿元,降低了29.1%。
房地产开发方面,全区房屋施工面积1022.9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0%,其中住宅667.81万平方米,增长5.4%。
新开工面积250.52万平方米,增长18.4%。
房屋竣工面积115.93万平方米,下降30.8%,其中住宅92.77万平方米,下降10.9%。
全年商品房(含现房和期房)销售面积189.1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9%,销售金额203.53亿元,同比增长16.9%。
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分别为168.83万平方米和179.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9%和48.6%。
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163.3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3.4%,其中住宅空置面积8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3%。
五、国内贸易2016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1.74亿元,同比增长12.1%。
按销售地区分,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328.21亿元,增长12.6%;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13.53亿元,增长10.9%。
按行业分,批发零售业零售额375.19亿元,增长13.1%;住宿餐饮业零售额66.55亿元,增长6.9%。
全年商品销售总额1871.76亿元,增长17.1%,其中批发业销售额1536.89亿元,零售业销售额334.87亿元。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销售总额1484.04亿元,同比增长18.6%。
全年住宿和餐饮企业实现营业额83.39亿元,同比增长8.1%,增幅较去年同期上升7.2个百分点。
其中,餐饮业实现营业额72.16亿元,增长9.2%,住宿业实现营业额11.23亿元,增长1.5%,增幅分别较去年同期上升3.0和23.7个百分点.六、对外经济全区对外贸易稳步增长。
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88.83亿美元,同比增长5.3%,增幅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总额58.01亿美元,同比增长7.7%,进口总额30.82亿美元,同比增长1.0%。
全年利用外资项目数量31项,增长55.0%;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39亿美元,增长25.3%;合同外资金额2.47亿美元,增长1.5倍。
从出口地区看,香港和欧盟为主要出口市场,对东盟和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大幅增长。
2016年,对香港出口67.7亿元,下降2.2%,占同期花都区外贸出口总值的17.4%;对欧盟出口66.6亿元,增长5.1%,占比达17.2%。
此外,对东盟和非洲分别出口54.2亿元和3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1%和70.2%。
从出口商品类别看,箱包为最大的出口商品并呈两位数增长,收音设备和彩电出口倍增。
2016年,花都区出口箱包总值达72.5亿元,增长16.7%,占花都区同期出口总值18.9%,占全省同期箱包出口总值663.1亿元的10.9%。
此外,出口收音设备和彩电总值为11.9亿元和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倍和1.3倍。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交通:年末境内公路里程1072.08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95.62公里,二级公路99.23公里;国道27.78公里,省道132.31公里,县道112.91公里,乡道609.40公里,村道141.76公里。
年末营运车辆4193台,比上年下降2.7%,其中营运货车3050台,同比下降3.3%,营运客车1143台,同比增长4.4%。
全年货运周转量9.65亿吨公里,增长3.8%;客运周转量6.37亿人公里,下降16.5%。
全区年末汽车保有量178545辆,同比增长3.1%,其中载客汽车135228辆,载货汽车42494辆,分别增长1.3%和9.5%。
邮电:2016年,全区邮政共发送函件79.10万件、包裹13.72万件、特快专递4.27万件。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6.40万户,其中住宅电话11.04万户,同比分别下降3.7%和4.3%;国际互联网年末用户数19.94万户,同比增长5.0%。
旅游:2016年,花都区旅游业加速发展。
全力抢抓旅游资源整合,努力打响花都旅游品牌。
整合石头记矿物园、曼古园、大新美术馆、水晶园等珠宝小镇资源,推动珠宝小镇创建国家5A级景区;成立花都湖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领导小组,推进花都湖创4A 工作顺利开展。
此外,通过强化旅游宣传推介、制作花都旅游形象logo、开通花都旅游微信公众号、与同程旅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举措广泛宣传花都旅游品牌。
全年旅游总收入60.03亿元,比上年增长8.3%。
城市接待游客总人数1050.44万人次,增长7.5%。
其中:过夜旅游者429.81万人次,增长1.5%,占接待游客总人数的40.9%;不过夜(一日游)游客620.63万人次,增长12.0%,占接待游客总人数的59.1%。
区内24家星级酒店及6家综合性酒店接待游客81.2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2.6%,平均开房率为48.4%,比去年上升1.2个百分点。
旅行社(含分社、驻花都门市部)共接待国内外游客总数32.14万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1.4%。
主要旅游景区(点)共接待游客447.0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2%。
八、财政、税收和金融财政:2016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1.46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7.1%。
其中,增值税23.89亿元,增长2.3%;营业税4.44亿元,下降55.9%;企业所得税11.36亿元,增长7.4%;房产税2.97亿元,下降15.4%。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2.80亿元,同比增长12.0%。
在二十个支出项目中,增幅居前的项目依次是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其他支出、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商业服务业等事务和文化体育与传媒,增幅分别为1.2倍、1.0倍、80.4%、60.3%和36.8%。
占比最大的仍是教育支出,累计达22.39亿元,同比增长27.1%。
其次分别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全年累计支出分别是11.47亿元、11.01亿元、9.67亿元、和9.34亿元,五大项目支出之和占全区财政支出的比重为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