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遥感

合集下载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获取、处理和分析地面、大气和水体等目标的信息的技术手段。

在环境监测领域,遥感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实现对环境变化的实时监测、数据的快速获取和分析,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重要的支持。

本文将从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一、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大气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境之一,而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飞机等平台获取大气污染物的分布和浓度信息,实现对大气环境的监测和评估。

例如,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大气中的臭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及时发现和跟踪大气污染源,为环境保护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二、遥感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水环境的污染和变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水体的遥感影像数据,实现对水体质量、水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

例如,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监测水体中的蓝藻、浮游植物等有害生物的分布情况,及时预警水环境问题,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遥感技术在土壤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土壤的遥感影像数据,实现对土壤类型、土壤湿度、土壤质地等信息的监测和评估。

例如,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土壤的含水量、有机质含量等关键指标,帮助农业部门科学施肥、合理种植,提高土壤的肥力和生产力。

四、遥感技术在植被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植被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植被的生长状态和覆盖情况对生态平衡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植被的遥感影像数据,实现对植被覆盖度、植被生长状态、植被类型等信息的监测和评估。

例如,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监测森林覆盖率的变化、草原退化的情况等,为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五、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集中地,城市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遥感技术在环境生态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环境生态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环境生态监测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也愈发凸显。

尤其是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更加凸显了环境生态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为了有效地监测和保护环境生态,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和资源管理中。

一、遥感技术简介遥感技术是指通过航空或卫星拍摄图像,使用数字处理和分析技术对所得到的图像进行处理和解释,获取地面自然景观和人工活动信息的一种技术。

与传统的野外调查方法相比,遥感技术具有高效、快捷、省时省力、多层次、多角度等优势,在环境生态监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一) 实时监测大气环境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遥感技术可以通过现代化颗粒物浓度分析技术的配合,实现大气污染源的动态监测,及时排查污染源并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遥感技术也可以针对空气中的各种气体分子、二氧化碳等进行高效监测,实现大气环境的实时监控,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空气污染问题。

(二) 监测海洋和水体环境遥感监测水体环境可以减少传统调查的成本和时间,适用于粗大范围的监测。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到河流、湖泊和海洋水体的水质、水温、水流以及环境污染情况,做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同时,从生态的角度出发,也可以对海草、珊瑚礁等进行定量分析,反映了海洋生态环境的状况,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三) 监测土地资源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进行监测,包括农田、林地等的变化情况和利用率。

同时,可以监测企业的规模、产值以及生产效益等情况,实现对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保护。

三、遥感技术的发展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在环境生态监测中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多元化、复杂化。

未来,遥感技术的发展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向:(一) 多源遥感数据深度融合,实现对地表环境的多元化监测和综合分析。

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遥感技术逐渐成为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一项重要工具。

它以其独特的优势,为我们提供了全面、实时、准确的生态环境信息,对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遥感技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非接触的方式获取物体或者区域的信息。

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它主要依靠卫星、飞机等搭载的传感器,接收来自地面的电磁波信号,并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到有关生态环境的各种参数和特征。

首先,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监测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遥感图像清晰地分辨出城市、农田、森林、草地、水域等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

这有助于了解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比如城市化进程中耕地的减少、森林的砍伐等。

而且,通过长时间序列的遥感数据,还能分析出这些变化的速度和规律,为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植被监测方面,遥感技术更是大显身手。

它可以获取植被的分布范围、生长状况、生物量等信息。

通过对植被指数的计算,比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能够定量地评估植被的覆盖度和生长活力。

这对于监测森林的健康状况、草原的退化程度以及农作物的生长态势都非常有帮助。

例如,当某个地区的 NDVI 值持续下降时,可能意味着该地区的植被受到了干旱、病虫害或者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关部门就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保护。

水资源的监测也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环节,而遥感技术在这方面同样表现出色。

它能够监测水体的范围、水位的变化、水质的状况等。

对于大型湖泊和河流,遥感可以快速地获取其水面面积的变化情况,从而反映出水资源的丰枯程度。

同时,利用特定的波段和算法,还可以对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富营养化程度等进行估算。

这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及时发现水污染事件,为采取治理措施提供决策支持。

另外,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监测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气态污染物的分布、气溶胶的光学特性等。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和生态保护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和生态保护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和生态保护中的应用遥感技术是指通过对地面、水面及大气中电磁波辐射能的接收、记录和处理,获取被观测物体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特征的技术。

因其具有数据全面、覆盖面广、时效性强、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等特点,早已成为现代环境监测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手段。

一、环境监测中的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遥感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环境监测:遥感技术通过监测地表反射率、辐射温度、植被信息等参数,实现大气的温度、湿度、气体浓度、气泡粒子等环境参数的监测和预测,例如MODIS、Terra、Aqua等卫星已经成功应用于空气质量监测及气象预警等领域。

2.水环境监测:水环境的水质、水体温度、水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等都是通过遥感技术来实现。

通过卫星遥感数据,可以获取湖泊、海洋、河流、港口等水域的海流、水深、水温、浮游植物和水体透明度等信息,从而判断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

3.土地环境监测:土地环境的资源利用、生态系统的状况、土地覆盖变化等都是通过遥感技术来实现。

遥感技术可以对土地覆盖进行定量化、时序化观测,进而掌握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生态环境状况变化、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信息,以及对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监测和管理等方面进行支持。

4.噪声环境监测:随着工业、交通、建筑等人类活动的增多,噪声污染成为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

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城市、工业区、交通枢纽等场所的噪声环境监测和分析,为噪声环境治理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

二、生态保护中的遥感技术生态保护的核心是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的管理。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空间感知技术,可以提供从区域到点的、跨尺度的生态环境信息。

因此,遥感技术在生态保护中具有以下的应用:1.森林监测:遥感技术可以对全球的森林进行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森林面积、森林结构、森林状况、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等。

而它所提供的空间感知数据可以为基于模型、基于规则的森林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和森林防灾等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

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飞机等远距离方式获取大地表面地图和卫星影像的技术,近年来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该技术可以提供各种环境信息,如地表测量、地理信息、空气质量数据、森林状况等,可用于了解不同地区环境状况、监控环境状况变化等。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探讨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一、地表测量遥感技术可以用来测量土地覆盖率、水资源分布和变化、岩石类型、植被覆盖率、溪流等参数,可以帮助农业、林业、水资源管理以及城镇规划等部门更好地了解土地、水、植被分布状态,以便做出更好的管理和决策。

例如,可以利用遥感技术确定建设在沙漠中的光伏发电站的合适位置,避免对环境的破坏。

二、地球物理学研究遥感技术可以分析地球物理学的一些数据。

例如,通过卫星的多光谱图像,可以检测水体中的氮气、磷、营养物质等污染物,分析 atmospheric correction models,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除了水体,还可以通过地球物理学的方式去分析油田中的油气资源、矿床类型,地震预测等等。

三、气候变化回顾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重大公共问题。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进行气候变化回顾,还可以监测和预测气候变化。

可以利用该技术来跟踪海平面上升、洋流变化、热带风暴等自然灾害,以及研究气候变化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以便制定灾害防范和环保政策。

四、森林状况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监测森林健康状况、生长状态,并及时发现火灾、病虫害等情况。

该技术还可以用于监测非法砍伐和采伐。

有了这些信息,可以采取合理措施进行保护,避免更多的森林破坏和环境破坏。

五、助力城市规划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城市建设用地、交通状况、城市土地利用状况等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和可靠的决策依据,帮助城市管理者优化城市布局,减轻交通拥挤,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就以上几个方面而言,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和管理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遥感技术的不断进步,遥感技术在环保和生态平衡保护领域中的作用将更加重要,有望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帮助。

水环境污染遥感监测(1)

水环境污染遥感监测(1)

1.泥沙污染监测
• 原理:悬浮物微粒会对进入水中的光发生 散射和反射,从而增大水体的反射率。浓度 不同的水体其光谱衰减特性不一样。
• 随着泥沙浑浊度的增大和悬浮沙粒的增大, 水的反射率逐渐增高。
水污染遥感监测分类
1 泥沙污染 2 石油污染 3 废水污染 4 热污染 5 水体富营养化
2.石油污染监测
用水; • Ⅴ类 主要使用于农业用水和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国家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国家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一、水环境遥感监测原理
• 水环境的遥感监测是基于污染水的光谱效 应。
• 被污染水体具有不同于清洁水体的光谱特 征,这些光谱特征体现在对特定波长的吸收 或反射,而且这些光谱特征能够为遥感器捕 获并在遥感图像中体现出来
一 水环境遥感监测的原理 二 水环境遥感监测特点 三 水环境遥感监测方法 四 水环境遥感监测分类
*水质量标准
• 按水体类型:地面水质量标准、海水质量 标准和地下水质量标准等;
• 按水资源的用途: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渔业用水水质标准、农业用水水质标准、 娱乐用水水质标准和各种工业用水水质标 准等。
• 分析方法:代数法、非线性优化法、矩阵反演 法
四、水污染遥感监测分类
1 泥沙污染 2 石油污染 3 废水污染 4 热污染 5 水体富营养化
水污染遥感监测分类
1 泥沙污染 2 石油污染 3 废水污染 4 热污染 5 水体富营养化
1.泥沙污染监测
a.浊水的反射率比清水高1.5%~6% b. 0.50~0.55um波段,前者比后者的光谱反射率约高1.5% c. 0.55~0.60um波段,前者比后者约高3% d.0.60~0.75um波段,前者比后者约高4%~6% e.0.75~0.90um波段浑浊河水的反射率为2.5%~5%,而清澈湖水 的反射率几乎趋于零。

环境遥感技术及应用植被遥感

环境遥感技术及应用植被遥感
I felt lucky for myself because I had never felt any sense of security, so I was forced to move on, and There was no turning back, and when I realized that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归一化指数 (NDVI)被定义为近红外波段与可见光红 波段数值之差和这两个波段数值之和的比 值。即:
N D ( D N V N ID R IR )/N D (N N ID RR )N
实际上,NDVI是简单比值RVI经非线性的归一化处 理所得。在植被遥感中,NDVI的应用最为广泛。 它是植被生长状态及植被覆盖度的最佳指示因子, 与植被分布密度呈线性相关。因此又被认为是反映 生物量和植被监测表征地表植被覆盖,生 长状况的一个简单,有效的度量参数。随着遥感技术的 发展,植被指数在环境、生态、农业等领域有了广泛的 应用。在环境领域,通过植被指数来反演土地利用和土 地覆盖的变化,逐渐成为实现对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重 要手段;生态领域,随着斑块水平的生态系统研究成果 拓展到区域乃至全球的空间尺度上,植被指数成了空间 尺度拓展的连接点;在农业领域,植被指数广泛应用在 农作物分布及长势监测、产量估算、农田灾害监测及预 警、区域环境评价以及各种生物参数的提取。总之,随 着人们对于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以遥感信息推算区域 尺度乃至全球尺度的植被指数日益成为令人关注的问题。
因此,比值植被指数能增强植被与土壤背 景之间的辐射差异。土壤一般有近于1的比 值,而植被则会表现出高于2的比值。可见,
比值植被指数可提供植被反射的重要信息,
是植被长势、丰度的度量方法之一。同理,
可见光绿波段(叶绿素引起的反射)与红 波段之比G/R,也是有效的。比值植被指数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实验方法和意义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实验方法和意义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实验方法和意义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实验方法和意义遥感技术是指利用飞机、卫星等远距离探测手段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在环境监测中,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范围、高分辨率的环境信息,为环境监测与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实验方法和意义。

一、实验方法1. 数据获取:遥感技术的数据获取可以通过卫星、飞机或无人机等平台进行。

通过收集不同波段的影像数据,可以获取地表温度、植被指数、水体质量等环境信息。

2. 数据处理:获得遥感数据后,需要进行数据处理。

首先,对数据进行几何校正,将数据投影到地理坐标系上;然后,进行辐射校正,将数字计数转化为辐射亮度;最后,进行大气校正,消除大气对数字计数的影响。

3. 数据解译: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提取出所需要的信息。

可以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地表覆盖分类,如划分土地利用类型,识别植被覆盖状况等。

4. 数据分析:通过对遥感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环境指标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

可以使用遥感技术进行时序分析,追踪污染源、评估环境变化等。

二、意义1. 监测环境变化: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地表信息,能够实时监测环境变化。

通过遥感图像可以观察到植被覆盖的变化、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等,为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及时数据支持。

2. 评估环境质量:应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水体质量、土壤质量、大气质量等环境指标。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评估环境质量的好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

3. 追踪环境污染源: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污染源的位置、强度和分布情况。

利用遥感图像可以识别出工业污染厂区、废弃物堆放场所等,有助于追踪污染源,进一步加强污染源的监管与治理。

4. 辅助灾害评估与应急响应:当发生自然灾害时,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快速获取灾区影像的能力。

通过对灾区图像的分析,可以评估灾害的严重程度,辅助进行灾害应急响应和救援工作。

5. 预测环境变化趋势: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对环境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灾害与环境事故频发,卫星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与管理中得到大量应用,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的作用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美国、日本及欧洲的一些国家近年来都在大力发展环境遥感监测技术。

目前在轨运行的和计划发展的国内外卫星传感器提供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已从公里级发展到亚米级,重复观测频率从月周期发展到几小时,光谱波段跨越了可见光、红外到微波,光谱分辨率从多波段引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灾害与环境事故频发,卫星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与管理中得到大量应用,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的作用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美国、日本及欧洲的一些国家近年来都在大力发展环境遥感监测技术。

目前在轨运行的和计划发展的国内外卫星传感器提供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已从公里级发展到亚米级,重复观测频率从月周期发展到几小时,光谱波段跨越了可见光、红外到微波,光谱分辨率从多波段广,是当前环境保护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为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1卫星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应用中的主要进展1.1水环境遥感监测技术进展水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由于遥感机理不同分为海洋水色卫星遥感和内陆水体卫星遥感。

内陆水体环境比海洋水体环境复杂得多,水域面积相对小且污染类型多样,要求卫星遥感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

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海洋水色卫星遥感方面已开展业务化运行,监测指标主要为叶绿素a、悬浮物、水温等,代表性的卫星平台和传感器有美国的Seastar/SeaWiFS、EOS-TERRA&AQUA/MO-DIS及欧空局的ENVISAT/MERIS、日本的ADEOS/GLI、印度的IRS/OCM等;在内陆水体卫星遥感应用方面处于科研和应用示范阶段,尚未达到业务化运行程度,监测指标主要为叶绿素a、悬浮物、可溶性有机物、水温、透明度等。

通常用空间分辨率较高的陆地卫星系列,如美国的Landsat/TM系列、法国的SPOT/HRV系列、印度的IRS-1/LISS-Ⅲ系列以及高光谱卫星如美国的EO-1/Hype-rion等[2-4]。

我国在海洋水色遥感方面已基本开展业务化运行,监测指标主要为海洋水温、叶绿素a、悬浮物、海冰等,卫星有海洋卫星系列的HY-1A、HY-1B和风云卫星系列的FY1C和FY1D;在内陆水体卫星遥感方面,受高时空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的限制,目前我国主要是利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陆地卫星数据[5]。

环境一号卫星(HJ-1)、中巴资源卫星(CBERS)等国产卫星受技术因素限制,对内陆水环境指标反演效果不甚理想。

目前我国内陆水环境遥感监测应主要集中在太湖、巢湖、滇池及三峡库区的蓝藻水华动态监测。

1.2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技术进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使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大气气溶胶、臭氧(O3)、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碳(CO2)、甲烷(CH4)等气体的光学厚度和浓度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大气气溶胶、O3、沙尘暴监测等方面基本达到业务化应用程度,在SO2、NO2、CO2、CH4、CO等污染气体监测方面正在进行科学研究和应用示范。

总体看,由于这些物理量的成分较小,且波谱特征较为简单,卫星遥感对大气污染参数监测能力较弱,多数偏重于气溶胶、温度、湿度等气象参数以及O3、CH4等温室气体监测。

但是由于大气成分监测对象在紫外、可见光、红外波段的吸收特性和对不同波段太阳辐射的差异,综合利用常规的可见光、紫外等高光谱遥感,仍然可以较好地实现对大气环境的遥感监测和分析。

用于大气监测的卫星传感器主要有美国的NOAA/AVHRR、EOS-TERRA&AQUA/MODIS、TERRA/MOPITT和欧空局的ENVISAT/SCI-AMACHY、ERS-2/GOME、METOP-1/GOME-2及日本的ADEOS-Ⅱ/TOMS&TOVS等[6-8]。

我国用于大气污染监测的卫星传感器较少,主要为风云系列气象卫星(FY)和环境一号卫星(HJ-1),可进行气溶胶、臭氧探测、沙尘暴等监测。

1.3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技术进展近30年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利用多源遥感信息,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和评价、大尺度生态系统状况评估、生物物理参数信息提取(如植被指数NDVI、叶面积指数LAI、蒸散量ET、初级生产力NPP、地表反照率Albedo、陆地表面温度LST等)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生态环境遥感监测通常用空间分辨率较高的陆地卫星和传感器,如美国的Land-sat/TM系列、法国SPOT/HRV系列、印度IRS-1系列以及高光谱卫星如美国的EO-1/ALI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环保局(EPA)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了多尺度土地覆盖项目,建立了以LandsatTM/ETM+为信息源的国家级一、二级分类的土地覆盖数据库,并实现5年左右周期的动态更新。

联合国于2001年6月启动了千年生态系统评估项目(MA),其主评估报告在2005年发布,该项研究综合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以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为核心,首次在全球尺度上系统、全面地揭示了各类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未来变化的情景和应采取的对策,对国际社会和许多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9]。

我国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技术起步相对较晚,但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和评价、大尺度生态系统状况评估、生物物理参数信息提取等方面基本跟上了发达国家的步伐。

首次系统、全面地采用遥感技术进行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工作始于1999-2002年开展的中国西部地区和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通过采用美国的Landsat/TM系列、法国SPOT/HRV系列、中巴资源卫星CBERS系列等多源遥感数据进行土地生态分类、水土流失监测,以景观生态学的方法进行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并在一些典型的生态区/流域开展了区域生态评估与脆弱性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0]。

页58第第6期杨一鹏等:卫星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进展、问题及对策2环保系统卫星遥感工作现状2.1环境一号卫星工作进展情况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系统是我国继气象、海洋、资源卫星系列之后的新型对地观测系统。

1998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减灾委、航天科技集团联合提出了建立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的建议。

2002年,国家批准该星座立项。

项目计划第一期建立由2颗光学小卫星(HJ-1A、B)和1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HJ-1C)组成的“2+1”星座,简称“环境一号”(代号HJ-1)。

此后,计划采取资源共享和国际合作方式,最终完成由4颗光学小卫星和4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组成的“4+4”星座;其总体目标是通过建立由多颗小卫星组成的星座系统,提高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能力,实现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环境和灾害监测。

2008年9月6日,环境一号A、B卫星成功发射。

目前卫星运行状态良好,A、B卫星到达预定轨道位置,环境一号卫星星座系统初步建立,卫星搭载的宽覆盖多光谱可见光相机(CCD)、红外和高光谱相机运行基本正常,形成了同一地区两天覆盖一次的数据获取能力。

环境一号卫星系统初步建立后,随即开展了环境一号A、B卫星数据质量评价和在轨应用测试工作,完成了大型水体水华遥感监测、秸秆焚烧遥感监测、自然保护区遥感监测、重要生态功能区遥感监测等应用测试工作。

在轨测试结果显示,卫星影像数据纹理基本清晰,地物类型影像特征反映较好,数据质量较高,在水环境、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具有一定应用潜力。

目前环境保护部负责建设的环境一号卫星环境应用系统工程项目基本完成,国家已批复设立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机构。

为满足卫星业务化应用,环境保护部初步建立了水环境、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业务化应用系统。

下一步将利用环境一号卫星数据及其它卫星数据对太湖、巢湖、滇池及三峡库区的蓝藻水华进行动态监测,对全国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进行动态监测,定期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监测和评价,不定期对沙尘暴、雾霾等进行监测。

目前,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共向50多家单位提供卫星数据18000多景,数据量约6.5T,推进了地方环境遥感应用,提高了相关单位开展环境遥感监测应用的积极性和水平。

2.2已开展的环境遥感基础研究工作水环境遥感监测方面,初步开展了水环境可遥感指标体系研究,对叶绿素a、悬浮物、有色可溶性有机物、溶解性有机碳、水面温度、透明度等监测指标的光谱特征和规律进行了研究;初步开展了环境一号卫星在水环境领域中的应用潜力分析研究;初步开展了水环境指标(如叶绿素a、悬浮物、水温)遥感反演与信息提取的技术流程研究。

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方面,初步开展了大气可遥感指标体系研究,对气溶胶、悬浮颗粒物、O3、SO2、NO2、CO2、CH4等监测指标的光谱特征和规律进行了研究;初步开展了环境一号卫星在大气环境领域中的应用潜力分析研究以及大气环境指标(如气溶胶光学厚度)遥感反演与信息提取的技术流程研究。

生态遥感监测方面,初步开展了生态环境可遥感指标体系研究,对地表温度、土壤含水量、地表蒸散量、地表反照率、归一化植被指数、叶面积指数、植被覆盖度、初级生产力等监测指标的光谱特征和规律进行了研究;初步开展了环境一号A、B卫星在生态环境领域中的应用潜力研究以及土地生态自动分类技术方法流程研究,开展了生物物理参数、景观状态参数等遥感反演与信息提取的技术流程研究。

另外,针对环境一号卫星应用,开展了卫星各个传感器辐射定标、真实性检验和辐射传输模型研究,总结了可用于环境一号卫星各个传感器的辐射定标和真实性检验的方法以及常用的辐射传输模型,探讨了环境一号卫星遥感定量化的基础技术。

2.3已开展的环境遥感应用示范工作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环保系统的环境遥感应用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在全国生态环境状况调查、内陆水体水华监测、区域环境空气污染监测、秸秆焚烧、沙尘暴监测以及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为国家环境管理提供了重要决策支持。

水环境遥感应用示范方面,针对太湖、巢湖、滇池、三峡水库等内陆水体水华开展了遥感动态监测应用示范,尤其是2008年4-6月每日对太湖蓝藻水华进行遥感监测,多次上报监测结果,得到了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

2008年6月底,奥运赛区青岛海域绿藻浒苔大规模暴发,严重影响了奥运赛区筹备工作,环保部门及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动态监测绿藻浒苔发生、发展过程,为赛区海域绿藻浒苔的迅速清理提供了主要参考。

另外,还开展了近海海域溢油遥感动态监测工作。

大气环境遥感应用示范方面,以北京和南京大气气溶胶监测为例,开展了城市环境空气遥感监测页68第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第27卷与评价应用示范;利用气象卫星、MODIS数据等开展了沙尘及沙尘暴动态监测与评估工作;以MODIS数据为主开展了全国秸秆焚烧动态监测与评估应用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