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张恨水武侠小说之侠义观_刘熹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与江湖伦理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与江湖伦理引言金庸先生是中国最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其中,侠义精神和江湖伦理是金庸武侠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以及江湖伦理,并分析其对于人性、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影响。
侠义精神的内涵在金庸武侠小说中,侠义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操和行为准则。
正直、勇敢、无私奉献、秉持公正与正义等特质都是侠义精神所代表的核心价值观。
通过主人公们不畏困难和危险,追求真理与正义,并保护弱者免受欺压,金庸展现了坚守道德信仰与追求公平正义的高尚情操。
从江湖到社会江湖伦理在金庸武侠小说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江湖被视为一个法外之地,尽管存在着强者欺弱、私斗与尔虞我诈的现象,但在江湖中,人们仍然期望能够遵守一定的规则和道德准则。
这些准则包括忠诚、信义、友情、亲情等等,在江湖的压迫环境下更是显得尤为珍贵。
金庸通过描绘江湖伦理关系的错综复杂,展示了人性的善恶并存以及人与人之间纠结的关系。
侠义精神对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影响金庸武侠小说中深刻揭示了侠义精神对于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重要影响。
金庸所塑造的侠客形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读者对于英雄故事的渴望,更是通过让读者思考正义与邪恶、善与恶存在的本质以及如何在复杂社会中保持道德坚守。
侠客们在世俗利益和情感纠葛面前选择了正义和公平,表达出对于真理和正义的追求,并唤起了读者对于道义和人性的思考。
结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和江湖伦理是其作品的重要主题,通过描绘勇敢正直、无私奉献、追求公平正义的侠客形象以及复杂纷乱的江湖关系,金庸引导读者思考人性、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这些思考不仅在小说中有所启示,也对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因此,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与江湖伦理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并为读者提供了珍贵而有启发性的文学体验。
参考文献:1.金庸,《射雕英雄传》,天下霸唱,2005年。
2.金庸,《神雕侠侣》,明窗出版社,1994年。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中的武侠精神与侠义观念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中的武侠精神与侠义观念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中的武侠精神与侠义观念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中的武侠精神与侠义观念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独特的精神追求,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正义、勇气、忠诚和仁爱等价值观念的追求。
这种精神与观念不仅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人们。
武侠精神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特有的精神追求,它强调个人的英勇、正义和勇气。
在古代文言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英雄人物,他们身怀绝技,以武力和智慧保护弱小,惩恶扬善。
这些英雄人物通常都有着高尚的品德和忠诚的信仰,他们不仅有着过人的武艺,也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他们在面对各种困难和危险时,总是勇敢地站出来,舍己为人,保护正义。
这种武侠精神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也是人们对于正义与勇气的向往。
侠义观念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中另一重要的价值观念。
侠义强调的是个体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和对于弱者的关爱。
在古代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侠客人物,他们以义气、忠诚和仁爱为准则,为保护弱小和正义而奋斗。
这些侠客人物通常都有自己的信仰和道德准则,他们不仅以武力和智慧保护弱者,也以他们的行动影响他人,传递正义与善良的力量。
他们总是不畏艰险,义无反顾地站在正义一方,为社会做出贡献。
侠义观念的体现不仅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对于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体现。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中的武侠精神与侠义观念不仅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于社会的期许。
在古代社会中,法律并不完善,社会秩序也十分混乱,人们生活在不安全和不公正的环境中。
因此,武侠精神与侠义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法律和社会制度的不足,为社会带来了一种秩序和公平。
这些小说中的英雄人物不仅是人们的榜样,也是对于社会正义和公平的追求。
他们的存在和努力,使得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与公正。
武侠精神与侠义观念在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人们。
这种精神与观念不仅是古代文化的独特表现,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
关于张恨水小说的文化特征与独特价值

关于张恨水小说的文化特征与独特价值论文关键词:张恨水小说文化特征独特价值论文摘要: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通俗文学作家,也堪称21世纪的雅俗文学大家。
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特征,并蕴涵着现代性特征。
由于他对旧通俗文学的现代性改造,打通了雅俗文学的边界,张恨水用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证明了新旧文化融合改造的可能性,对当今文学的现代性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通俗文学作家,由于他对旧通俗文学的现代性改造,打通了雅俗文学的边界,因此也堪称为20世纪的雅俗文学大家,其作品如《金粉世家》、《春明外史》、《啼笑因缘》是雅俗共赏的优秀作品。
张恨水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于传统中融合新知却又不生硬,用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证明了新旧融合改造的可能性,这正是张恨水的价值所在。
为此,我们必须弄清张恨水传统的旧的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们再看他作品中所包含的现代性特征,从而在历史的流变中欣赏他的独特价值。
一、传统文化特征的体现张恨水的小说赢得新旧两方面读者欢迎与他创作背后独特的文化心态有关。
他说:"由于学校和新书给予我的启发,我是个革命青年,我已剪了辫子。
由于我所读的小说和词曲,引我成了个才子的崇拜者。
";这一方面是新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是旧的传统的文化心态。
但毕竟时代氛围不同了,他所处的是一个传统文化失去主导地位的时代,外来的西方文化逐渐成为强势。
迫于时代压力,再加上在新式学校受教育时"我受着很大刺激,极力向新的路上走";,使他具有趋时向新的心理。
然而,在张恨水的心理构成中,无疑传统文化成为主导。
他的趋时向新的心理只不过是时代压迫下新的文化心理的无奈追加,只是起着催化他适应时代要求的作用。
由此他的文化心理构成逃不出"中体西用";的框子。
这决定了他的文化心态是稳中求变。
促使他在旧的传统文化支撑下吸收融合新的文化素养,使旧的文学焕发出富有现代性的活力。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的侠义观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的侠义观金庸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武侠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广受读者喜爱,其中蕴含深厚的侠义观。
侠义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中最纯粹的道德标准之一。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侠义观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金庸笔下的侠士们,都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慷慨的胸怀,勇敢无畏,义薄云天。
他们在尊重道德规范的同时,不会拘泥于条条框框,果敢行事,敢于挑战强权,维护正义和公正。
他们心中有明确的价值观和人生信仰,坚持道德之心,有志于改善社会状况,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金庸的侠士使用剑与拳,披挂在红衣下,笔下充满高雅的人文精神,这些都是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的体现。
金庸武侠小说的侠义观,本质上是要求人们要有一颗热爱天下苍生,心存公正和仁爱的心。
其中最重要的(亦是金庸小说的核心),就是坚持正义,反对邪恶。
他的侠义人物不仅仅是打打杀杀,追求武功,更重要的是在“武斗”之外,他们都在尽力践行和宣扬正义。
例如《射雕英雄传》中,郭靖表现出的侠义精神具有很高的社会意义。
他不场景下,都能表现出高尚的情操与慷慨的胸怀。
他对周围的人都充满了深深的爱与同情,他懂得为人处世,始终把道德放在第一位。
他的侠义正义与拯救苍生的赤诚之心,也影响了其他人的选择,成就了他最后后的统领天下。
除了正义精神,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另一个精神核心,就是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诚。
这同样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金庸的侠义人物,往往是对感情非常执着的人。
如《天龙八部》中段王爷,为了自己一生的爱情,坚守宏图霸业的梦想,最终中兴大宋。
他为了爱情,不惧牺牲自己,放弃一切个人的利益,为自己所爱的人去做无谓的英勇牺牲(其实不一定需要做到这样,但是却体现出人物的高贵和忠诚),所表现的爱情是一种无私奉献,甘于付出,信守承诺的高尚品质,是侠义人物形象的重要方面。
在金庸武侠小说中,侠义观不仅体现在人物形象中,也体现在故事主题和剧情发展中。
他的小说往往讲述了正义和邪恶之间的斗争和战争,呈现了人们的决心和意志,透彻地展现了侠之大者应该具备的道德高度和人格魅力。
试析张恨水武侠小说之侠义观

己甚至没有正式在故事中露过面。这些世外高人 , 在作
者笔下却不能算作侠 , 只能说是 “ 江湖上的正经 人”原 ,
因是他们 虽然不害人 , 但对别人的疾苦不够关心 。真正 “ 行侠的人 , 应该和平常人一样 , 出来和世人接近 , 暗里头 专做锄强扶弱的事 , 而且还不让人知道 。” 《 ( 剑胆琴心》
第二类是江湖游侠 。从行迹 上看 , 他们更接近《 剑 胆琴心》 中对 “ 的期待 。 侠” 他们游走于社会边缘 , 多或 或
少地关心国家与民族 。他们常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 以
色, 女子颇有英风 , 其两性观念与《 水浒传 》 中英雄相似 。
但他们几乎 不与人结怨 , 武总为救 人 ( 了《 动 除 剑胆琴 心》 中罗振武以复仇者的身份登场 )这 是和上述古侠不 ,
“ 赵官家 ”便也拥有 了褒贬他们道德的话语权 。虽然意 , 识到这一点 , 宋江等人却没有把洗清名誉的希望全押在
马老师 、 郁必来 、 山老道等人都在幕后助力 , 过支持 华 通 革命党推 翻清朝 , 建立共和国 , 相对 积极地实现他们救
助 世人的抱负。
朝廷上 , 乃愿“ 天下共见共闻 ”“ ,正好阐扬我兄弟忠义心 腹” 并且采取 “ , 岂能尽如人意 , 求无愧我心 ” 但 的态 度 ,
或者间接地感受他们 的力量 : 老尼驯 驰名 , 作为“ 国内唯一妇孺 皆知的老作家” 老舍语 )张 精光 内敛的眼睛 , ( , 养一只斑斓猛虎 ,老和尚教出七个武艺高强的徒弟 , 自 恨水对传 统的婚姻 、 家庭 、 阶层观念的改 良思想影响了
当时的广大市民 。但许 多读者不知道的是 , 他也有武侠 题材的作 品。通过改 良武侠小说来影响国民思想的 目 的, 使他的武侠小说轻 “ ” 侠 ”并带有很浓的时代 武 重“ , 色彩。 这集 中表现在《 剑胆琴心》 《 、啼笑因缘 》 及其续集 、 《 中原豪侠传》 水浒新传》 和《 四部作品中。
射雕英雄传中的侠义观后感

射雕英雄传中的侠义观后感《射雕英雄传》中的侠义观后感《射雕英雄传》是金庸先生创作的一部经典武侠小说,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人物形象而广受读者喜爱。
小说中展现了众多侠义的英雄形象,通过他们的行为和品德准则,向读者传递了深远的侠义观念。
在小说中,侠义观念体现在众多英雄人物的行为和信念中。
这些人物以公正正直、激情豪迈的精神面貌,以及对正义的坚守、对弱者的保护为基础,彰显了真正的侠义风范。
他们不畏强权,勇于反抗不义,始终保持着秉持侠义正气的信念。
这些英雄人物中,郭靖和令狐冲是两个典型的代表。
首先,郭靖是一位忠诚正直、勇敢无畏的英雄。
他承受了巨大的磨难和痛苦,但始终坚守自己的侠义信念。
面对金轮寺的敌人,郭靖奋不顾身,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和民众,奋力与敌人战斗。
他拥有的家庭观念和忠诚之心,深深感动了读者。
在小说中,郭靖的形象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典范。
其次,令狐冲也是一个表现出强烈侠义精神的人物。
他在小说中执着于练武修行的同时,也始终保持着对正义的追求。
面对邪恶的势力,令狐冲挺身而出,与之斗争到底,展现了坚定不移的侠义情怀。
他的形象鼓舞着许多年轻读者,使其对正义和侠义充满了向往。
除了上述的代表性英雄,小说中还有许多侠义人物的形象。
例如,黄蓉聪明机智,处事圆滑,她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人,不惜一切代价。
还有杨康,他最初被贪婪和权力驱使,但后来在郭靖的影响下,改变了自己的心态,追求真正的侠义。
射雕英雄传中的侠义观念不仅停留在个体英雄的形象表现上,还体现在对社会的呼唤上。
小说中,作者通过倾诉英雄们的侠义精神,对社会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更加需要这种传统的侠义观念,用以引导和激励大众追求正义,捍卫正道。
总的来说,《射雕英雄传》展示了丰富的侠义观念,通过英雄人物的行为和品德塑造,向读者传递了深刻的正义理念。
小说中的侠义精神,给予了大家勇气和信心,激励着我们追求真善美,奋勇向前。
因此,我们应该向这些英雄人物学习,秉持侠义观,传承并发扬这种宝贵的传统美德。
从《啼笑因缘》也是武侠小说,且谈张恨水的武侠情结

从《啼笑因缘》也是武侠小说,且谈张恨水的武侠情结长篇武侠小说自清朝末产生,从最早石玉昆的古典武侠《三侠五义》,到新武侠小说家“金古梁温”卧龙生等人作品,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还珠楼主之《蜀都剑侠传》民国时期北方武侠小说十分流行,“悲剧侠情派”王度庐、“社会反讽派”宫白羽、“帮会技击派”郑证因、“奇情推理派”朱贞木与“剑仙志怪”还珠楼主共称“北派五大家”。
此外还有一位大名鼎鼎作家张恨水,作为鸳鸯蝴蝶派作家代表,其实他笔下除了《啼笑姻缘》、《金粉世家》等缠绵凄美的爱情,也曾写过《剑胆琴心》、《中原豪侠传》、《水浒新传》、等武侠小说,更意图以改良武侠小说来影响国民思想。
“中国的小说,还很难脱掉消闲的作用。
对于此,作小说的人,如能有所领悟,他就利用这个机会,以尽他应尽的天职。
”张恨水一生写了九十多部小说,印成单行本的也在五十种左右,《啼笑因缘》成为张恨水最著名的小说了。
张恨水的《啼笑因缘》亦是民国武侠的畅销之作,只不过世人因书中曲折离奇的四角恋,通常将之视为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品,很少将之看成武侠小说。
张恨水一般人印象中属于言情的《啼笑姻缘》,如何就成了武侠小说呢?《啼笑因缘》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富家子弟樊家树爱上了唱大鼓的贫家女沈凤喜,另有一位千金刘丽娜对他爱慕不已。
樊家树在天坛偶遇穷武侠关寿峰,尊他为“大叔”,关认为其值得交往。
关寿峰病重生命垂危时,樊家树得知后常去探望并分金续命。
关老爷子想不到和富家少爷交上了朋友,还救了他的命感慨不已,女儿关秀姑也暗恋上了善良热心的樊家树。
只是在得知深爱凤喜后,秀姑便把爱藏到了心里。
樊家树打算送沈凤喜上学,摆脱贫困和卑贱卖唱的生活。
军阀刘国柱略施小计霸占了沈凤喜。
樊家树旧情难忘仍然偷偷与她相会。
被刘国柱发现后毒打凤喜,成了疯子关进精神病院。
侠肝义肠的关家父女,十分同情凤喜的不幸遭遇,秀姑化名入刘府做工。
刘国柱又想得到秀姑。
关寿峰将计就计为民除了一大害。
远走东北的关家父女参加了义勇军,为国捐躯。
分析武侠小说中的江湖文化和侠义精神

侠义精神对江湖文化的升华
侠义道德对江湖文化的提升
侠义精神所倡导的忠诚、信义、仁爱等道德观 念,提升了江湖文化的道德水平。
英雄形象对江湖文化的引领
武侠小说中的英雄形象,以侠义精神为内核, 引领着江湖文化的发展方向。
正义力量对江湖文化的净化
侠义精神所代表的正义力量,不断与江湖中的邪恶势力斗争,净化了江湖文化 。
04
江湖文化与侠义精神的内在联系
江湖文化对侠义精神的塑造
01
江湖规矩与道德准 则
江湖文化中的规矩和道德准则, 如忠诚、信义、仁爱等,为侠义 精神提供了行为指南。
02
武林门派与团队精 神
武林门派间的竞争与合作,体现 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塑造了侠 义精神中的团结与协作。
03
江湖恩怨与正义感
江湖中的恩怨纠葛,激发了侠义 精神中的正义感和为民除害的使 命感。
言行一致,诚实守信
侠客们注重诚信,言行一致,遵守诺 言,不轻易背信弃义。这种正直的品 格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也 是他们行走江湖的基石。
勇敢无畏的气概
勇于担当责任
侠客们通常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 感,勇于担当,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在危难时刻,他们总是挺身而出, 保护弱小,捍卫正义。
不畏强敌,敢于斗争
分析武侠小说中的江湖文 化和侠义精神
汇报人:XX 2024-01-22
目录
• 引言 • 江湖文化在武侠小说中的体现 • 侠义精神在武侠小说中的体现 • 江湖文化与侠义精神的内在联系 • 武侠小说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分析 • 武侠小说中的江湖文化和侠义精神的现实意义
01
引言
武侠小说的定义与特点
着重表现人物的武艺、道德、情 感等方面的成长与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9 ・文艺争鸣・史
论
古) , 但始终以国家的和平与尊严为重, 并未仅以群体 利益马首是瞻。这与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中“为王前 驱” , 四处征伐的侠客有所区别。 其次的动机为报恩, 再则是纯粹的 “平不平” , 报仇则不被纳入正轨——作 者写报仇,正是为了反对报仇。他笔下唯一的复仇 侠客罗宣武, 出场不久就放弃了复仇。 上述所有动机都和 “拯救” 有关, “立功名” 表现 为救国救社会, “平不平” 表现为救个人, 报恩是因为 别人救过自己。 与外在机会相呼应的, 是行侠者普遍的心理状 态。不少侠客和强盗外表豁达, 内心却十分渴望被 赏识, 希望以英雄行为在世上留名。 《水浒新传》 中, 卢俊义的一首诗可以概括这种郁郁不得志的状态: 漂泊存傲骨, 余生尚枕戈。 英雄成盗寇, 荆棘遍 山河。洗恨千杯尽, 锄奸一剑磨。往来人不识, 对月 起悲歌。 再以一个情节为例: 久历风尘的老侠士遇到一 个识破自己心事的年轻人 (就是故事的主角) , 而后 举杯畅饮, 自述襟怀。 《剑胆琴心》 的朱怀亮、 《啼笑 因缘》 的关寿峰都在这种情节中登场, 《中原豪侠传》 中, 此情节也以稍事修改的面目出现在侠士郁必来 登场之处。有了这样的心理动机, 作者只要给他们 一个正当的赴难机会, 人物就顺理成章地动作起来。 除了 《剑胆琴心》 为了写高人轶事而铺设情节之 外, 国仇家恨一向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外因。 《中 原豪侠传》 的人物致力于推翻帝制、 抵御外侮, 《啼笑 因缘续集》 的人物致力于抗日救国, 《水浒新传》 的人 物致力于抗金卫宋。 江湖散侠和绿林好汉往往因此 转为被作者视为 “侠之大者” 的民族英雄。 同样写国仇家恨》 , 在当代有金庸的 《射雕英雄传》 、 《神雕侠侣》 。 金庸这两部小说与 《水浒新传》 具有相 当的可比性, 一个写北宋英雄抗金, 一个写南宋英雄 抗元, 他们都受到昏君庸官的掣肘。虽然都是壮志 难酬, 小说的情趣却大为相异。就 “救国” 的主题而 言, 《水浒新传》 饱含着鞠躬尽瘁的悲壮感, 英雄们腹 背受敌, 纷纷殉国; 《射雕》 、 《神雕》 则在不那么压抑 的氛围中一展侠客的豪情, 救国失败, 还有一条回归 个人感情的退路; 《水浒新传》 的舞台是现实中的城 池社稷, 《射雕》 、 《神雕》 的主要舞台是国家体制之外 的江湖世界。 按情节线索的数量和关联来看, 除 《水浒新传》 外, 其他几部小说都采取 “网式结构” , 即设置几条互
2011/9 ・文艺争鸣・史
论
史论
试析张恨水武侠小说之侠义观
刘 熹
对于张恨水笔下的武人, 笔者按照他们行为特 征, 试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遁世者。他们看淡国家兴亡, 远离社 会。 他们对人类一视同仁地怀着佛家或道家的悲悯 之心,如不是看着故人的面子,难得出手管别人的 事。代表人物有 《剑胆琴心》 中的于婆婆、 老尼, 《中 原豪侠传》 中的老和尚和他的徒弟孙亮三、 驼背老张 等人。 他们的淡漠, 源自他们多年的阅历, 其中于婆 婆和老尼更是亲身经历过太平天国的衰亡, 冷却了 一番热心。 为了隐藏行迹, 他们或操持贱业, 或隐居 深山。在旁观者眼中, 他们一举一动如同衰朽的普 通人, 只能从他们偶尔抬起的眼皮下看到精光内敛 的眼睛, 或者间接地感受他们的力量: 老尼驯养一只 斑斓猛虎, 老和尚教出七个武艺高强的徒弟, 自己甚 至没有正式在故事中露过面。这些世外高人, 在作 者笔下却不能算做侠, 只能说是 “江湖上的正经人” , 原因是他们虽然不害人, 但对别人的疾苦不够关心。 “真正行侠的人, 应该和平常人一样, 出来和世人接 近, 暗里头专做锄强扶弱的事, 而且还不让人知道。 ” ( 《剑胆琴心》 第二十回) 第二类是江湖游侠。从行迹上看, 他们更接近 《剑胆琴心》 中对 “侠” 的期待。他们游走于社会边 缘, 或多或少地关心国家与民族。他们常常路见不 平拔刀相助, 以民间的忠孝节义观念为行侠原则。 《剑胆琴心》 中的柴竞、 韩广发、 朱怀亮、 张道人, 《中 原豪侠传》 中的马老师、 郁必来、 华山老道都是此类 人士。 柴竞、 韩广发等人古道热肠, 不约而同地帮助
萍水相逢的李云鹤; 而且一诺千金, 为了应允朋友的 事情, “国法不足畏, 人言不足惜” 。但他们尚属年 轻, 还没历经大风大浪; 而张道人、 华山老道、 朱怀亮 等人的志向都经过一番考验。 他们都是曾经的太平 天国将领, 张道人和华山老道为了不梳清人的辫子 才作道人打扮, 其心并不在空门。虽然其经历和于 婆婆、 老尼类似, 他们却不刻意隐埋自己的能力与过 往。在 《剑胆琴心》 中, 游侠们对国家社稷的关心只 限于怀想; 而在 《中原豪侠传》 中, 国家危难给了他们 发挥的契机, 马老师、 郁必来、 华山老道等人都在幕 后助力, 通过支持革命党推翻清朝, 建立共和国, 相 对积极地实现他们救助世人的抱负。 这类人徘徊在佛、 道的出世理念和儒、 墨的入世 理念之间, 虽然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 但缺乏真正大 干一场的精力与热情, 也不能摆脱江湖礼数中所谓 “笑 傲王侯” 的矜持传统, 与年轻知己举杯畅想、 在后辈的 仰慕声音中捻须微笑, 遂成为一种代偿性的满足。 第三类人是民族斗士, 他们最有儒、 墨之侠的特 质。他们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 以保国安民为 侠义的真谛, 但也不否认民间的兄弟义气。虽然前 途艰难, 他们却不会面临道德困境。 《水浒新传》 中 的张叔夜、 受招安后的梁山群豪, 《中原豪侠传》 中的 秦平生均可归入此列。 虽然同为国家民族谋利, 秦平生的形象却显然 更接近 “侠” 。 清末的政府在社会观念上和事实上都 不再能代表秦平生等人为之效劳的国家, 是以秦平 生在践行侠客之正义 (包括反叛官府) 的同时不会抵
刘 熹・试析张恨水武侠小说之侠义观
触国家之正义。 “当法外之徒通过赞同新的统治来 践行其正义感时, 正义既在个人的层面, 也在国家的 层面上得以完满。 ”
(1)
然来了革命党的警告信, 他吓得钻进床底。 通过这些 行为, 读者自然知道此人外强中干。 较之同时代的 《蜀 山剑侠传》 、 《鹰爪王》 等一上场就敌我分明的描写, 张 恨水的手法更含蓄, 人物性格发展的可能性更宽广。 在展示角色的侠义观念时, 作者主要使用语言 描写。 在带着抗战目的的武侠小说中, 秦平生、 郁必 来、 时迁、 张叔夜等人各个直抒胸臆, 阐释他们为国 为民的信仰, 除了叙述者声音直接介入之外, 这是最 直白的表态方式了。让不同的角色发出相似的心 声, 便不会让读者产生叙述者自说自话的印象。 为了统一的情境中尽力地凸出人物的不同, 张恨 水主要采用两种办法。 一是细腻的语言和动作白描, 如 《水浒新传》 中写群豪在东京得知宋钦宗接受金人 苛刻条款时, 鲁智深 “首先哎呀一声” , 关胜则 “两手高 拱, 叫了一声圣上, 忽然晕倒在地” , 史进、 杨志都 “暗 暗跺脚” , 林冲 “不住摇头叹息” 。这反映了他们对朝 廷的不同期待, 也呼应着他们过去不同的经历。 进行 静态描写的时候, 作者也不时使用动词, 如 “抹了两撇 鼠须” 、 “一部花白胡子, 由两边耳根下向下巴下面一 抄” , “抹” 字和 “抄” 字, 宛如用文字代画笔, 像放映动 画一样在读者眼前勾勒出性情各异的脸。 另一种办法是安排不同的人物出演相似的情 节, 即叙事学所说的 “伪重复” 。如 《水浒新传》 中先 有燕青、 柴进驻扎在东京做探子, 后有时迁、 汤隆、 曹 正、 王定六、 段景驻扎在燕京做探子; 先有时迁在馆 陶城杀贼,后有杨志在大名府杀贼;先有董平守雄 州, 再有柴进守沧州, 还有鲁智深等六人守东京, 最 后还有梁山群豪二次守东京。这样同中有异的重 复, 引起联想与对比, 从而更清楚地分辨出人物各自 的神采。 内心独白也常被使用。将 《水浒传》 与 《水浒新 传》 对比, 前者几乎通篇都是外在的描写与对话, 心 理描写只是一句两句地零星出现, 起到带动情节的 作用。在 《水浒新传》 中, 内心独白的作用更着重于 展现不同的思维模式, 从而勾画出人物的性格; 有时 更将外部景色写在内心独白中, 对环境气氛的营造 也有很好的效果。 学者陈平原在 《千古文人侠客梦》 中把行侠的动 机归为 “平不平” 、 “报恩仇” 、 “立功名” 三大类。以此 为标准, 观察张恨水笔下侠义行为的动机, 最常见的 动机是 “平不平” 与 “立功名” 的融合。他以国家民族 受到侵略为最大之不平事, 让侠客在为国家民族 “平 不平”的事业中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包括流芳千
相关联的情节线, 并设置至少一个主要人物, 让主要 人物同时涉入多条情节线, 从而让各条线交织成网, 到最后再做一个总的交代。 《剑胆琴心》 以柴竞、 朱 怀亮和李云鹤为主, 把消解仇怨、 救助孝子与义士、 说合姻缘三条线交织到一起; 《中原豪侠传》 以秦平 生一人为主, 让革命和爱情两线交错发展; 《啼笑因 缘》 以樊家树为主, 让所有情节在他和沈、 关、 何三女 之间生发、 延展。 《水浒新传》 则采取两线并行的结 构, 在金国入侵北宋的大环境中, 把忠臣义士、 昏君 庸官的行为比照着描写, 前者为主线, 后者为副线, 两线贯穿全书。 按照情节结构的缜密程度来看, 《剑胆琴心》 的 结构明显比其它小说松散。 其各部分情节虽有因果 关联, 却没有明显的主题与命意: 前半部分写帮助孝 子, 后半部分写救出兄弟, 其间穿插两段姻缘, 结尾 让主角略一现身, 便告结束。有时候作者在前文做 出伏笔的表示, 在后文却了无回音 (如 《剑胆琴心》 第 二回末尾) 。 同样是写带有神秘色彩、 义高技奇的江 湖游侠, 《中原豪侠传》 对驼背老张、 孙亮三等昙花一 现的人物也交待得有始有终, 《剑胆琴心》 的少尼佛 珠、 老尼、 胡九姑等人物在退场时则戛然离去, 让读 者有茫然之感。 张恨水自言从1930年开始才在起笔 之前拟定纲目, “全书无论如何跑野马, 不出原定的
比之辛亥年间的秦平生, 北宋的张叔夜和梁山群 豪却不得不挣扎在国家正义和侠客正义之间。他们 既须承认由皇帝和高官掌握的王法 (宋朝百姓——他 们保护的对象, 似乎还不会质疑皇权的正义性) , 又要 从侠义的角度捍卫民族正气。虽然张恨水认为晚清 公案小说思想腐朽 , 但 《水浒新传》 的困境与晚清公 案小说中侠客正义和官府正义的冲突颇为相似。 而且, 梁山群豪还担负着赎罪的枷锁。很多梁 山好汉都对自己的强盗身份有罪恶感, 其中出身市 井者还多了一重自卑感。他们洗刷名誉、 建功立业 的愿望和保家卫国以“替天行道”的愿望糅合在一 起,构成整个抗金行动的动机。关胜等将领认为, “为国捐躯, 倒可以照耀今古” ; 宋江为了宋钦宗的一 句好话而死心塌地; 时迁、 汤隆等 “小兄弟” 可以为了 将领的些许勉励或质疑而捐生; 李逵、 柴进、 卢俊义 在 《水浒》 原著中动辄灭人满门 (如大名的梁中书一 家、 无为军的黄文炳一家) , 招安之后忽然在这方面 变得慎之又慎。但是这样的努力, 往往得不到朝廷 的认可。曾经被他们嘲弄的国法与朝廷, 在招安之 后重掌正义, 无论法律由谁规定, 圣旨是否不公, 梁 山群豪都得小心翼翼地遵守, 否则难免 “不忠” 之名。 尽管高衙内、 蔡攸等权贵可以和以前一样地不守法, 但他们既然和梁山群豪同处朝廷体制内, 又可以影 响他们尊敬的 “赵官家” , 便也拥有了褒贬他们道德 的话语权。虽然意识到这一点, 宋江等人却没有把 洗清名誉的希望全押在朝廷上,乃愿“天下共见共 闻” , “正好阐扬我兄弟忠义心腹” , 并且采取 “岂能尽 如人意, 但求无愧我心” 的态度, 不失为一种解脱之 道。 可见, 在张恨水的侠义标准以 《史记》 对侠的论 述为出发点, 以 “忠义” 为侠的最高境界。 此外, 个人 行为还需符合正直、 仁善、 忠恕等传统意义上的君子 之道, 才能成其为侠。在行侠的方法论上, 儒家、 墨 家的入世理念和佛家、 道家的出世理念经过一系列 的辩难, 前者终于在作者的观念中胜出。 张恨水通常利用角色本身的语言、 动作或其他 人的评价来表现角色的性格, 叙述者很少亲自评价。 除抗战文学 《水浒新传》 外, 叙述者较少 “以貌取人” , 善人未必美丽, 恶人未必丑陋。有时候甚至不叙述 角色面目, 如 《中原豪侠传》 写稽查员邱作民被革命 党员秦平生戏弄, 决心 “不能白放过他” , 次日家里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