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

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
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一. 路由器、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1、实验目的:

全程全网通信专业实验室的设备都是实际应用设备,对设备的熟悉是做好实验的基础,本实验的目的就是认清不同种类线缆,了解其用途、特性,并通过配置设备来了解、掌握设备的基本特性,为后续实验做准备。

2、实验内容:

(1)通过Console口访问以太网交换机、路由器

(2)通过微机Telnet到以太网交换机、路由器

(3)ftp访问路由器、交换机

3、实验设备:

华为QuidWay?系列交换机、华为QuidWay?系列路由器

4、实验要求:

I.预习实验指导书

II.实验操作时,严格遵循操作规程,保证人身及设备安全

III.实验结束后,书写实验报告

a.总结实验操作内容

b.总结整理设备基本操作方法及常用命令

c.认识不同类型线缆

d.描述以太网交换机的功能、结构、接口

e.描述路由器的功能、结构、接口

5、实验步骤

(1)微机串口与路由器的Console口(配置口)相连,可搭建本地配置环境。

第一步:通过Console口搭建本地配置环境,只需将微机串口通过标准RS232电缆与路由器的Console口连接。

第二步:在微机上运行终端仿真程序,如Windows系统的超级终端等,建立新连接,选择实际连接时使用的微机上的RS-232串口,设置终端通信参数为9600波特、8位数据位、1位停止位、无校验、无流控,并选择终端仿真类型为VT100。

第三步:路由器上电后自检,自检结束后提示用户键入回车,出现用户登录提示符“Username:”和“password:”。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后进入路由器系统视图。

第四步:键入命令,配置路由器或查看路由器的运行状态,如果需要联机帮助可以随时键入“?”。

(2)若路由器不是第一次上电,用户已经正确配置了路由器各接口的IP地址(该部分内容后面会有讲解),则可通过局域网或广域网,使用Telnet客户端程序建立与路由器的连接并登录到路由器,然后对路由器进行配置。

第一步:要建立本地配置环境,需将微机上以太网卡的接口通过局域网与路由器的以太网接口相连接。

第二步:在微机上运行Telnet客户端程序,设置终端仿真类型为VT100(如果使用Windows系统自带的telnet,联机帮助同样是“?”)。若连接成功,将出现用户登录提示符“Username:”和“password:”。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后进入路由器系统视图。

第三步:键入命令,可对业务网关进行配置或查看其运行状态。若需要联机帮助可以随

时键入“?”。

(3)路由器FTP服务启动后,用户可以通过局域网,使用ftp客户端程序建立与路由器的连接。

第一步:先把微机串口与Console口相连,查看当前FTP服务器的配置情况:display ftp-server。

第二步:在微机上运行ftp客户端程序,使用合适的用户名、密码进行连接。

第三步:键入命令,可进行相应操作。若需要联机帮助可以随时键入“?”。

6、实验截图

7、问题及实验感想

这次实验让我们对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配置有了初步的认知,了解了交换机和路由器的串口简单的操作和参数配置。在实验过程中,我也有许多收获和感悟,我们在之前对超级终端的操作命令了解很少,所以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和实验指导材料,我们一步步慢慢了解,并最终完成了实验。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也收获了很多新知识,比如命令的格式,配置参数的基本方法等。另外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我们的操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很多步骤都要在老师的指导才能得以完成,说明我们对一些硬件设备的结构和连接方法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地方,在实验过程中,我初步认识了一下交换机和路由器,但是还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应用。

实验三. IP路由

1、实验目的:

熟悉IP地址结构,分类方法,IP地址具体应用

2、实验内容:

(1)给端口分配IP地址

(2)静态路由

(3)默认路由

3、实验设备:

华为QuidWay?系列交换机、华为QuidWay?系列路由器

4、实验要求:

I.预习实验指导书,建议参考相关书籍

II.实验操作时,严格遵循操作规程,保证人身及设备安全

III.实验结束后,书写实验报告

a.总结实验操作内容

b.叙述地址在通信中的作用

c.说明IP地址构成及优缺点

d.比较IPv4与IPv6

5、实验步骤

(1)给路由器的接口分配IP地址

路由器每个接口都可以配置多个IP地址,其中一个为主IP地址,其余的为从IP地址。配置从IP地址主要目的是使同一接口能位于不同的子网上,产生同一接口的到不同网络的路由,达到同一接口与多个子网相连的目的。

在端口视图下进行配置,

进入端口视图:interface { interface_typeinterface_num | interface_name } 配置接口IP地址:ip address ip-address { mask | mask-length } [ sub ]

在深入进行此实验时,应先进行局域网简单组网,画出网络拓扑图,连接设备。配置IP应注意:

1.路由器以太网口主IP地址必须与该以太网口所连的局域网在同一网段。

2.广域网两端的路由器的串口IP地址必须在同一网段。

(2)静态路由和(3)默认路由

路由器转发数据包的关键是路由表。每个路由器中都保存着一张路由表,表中每条路由项都指明数据包到某子网或某主机应通过路由器的哪个物理端口发送,然后就可到达该路径的下一个路由器,或者不再经过别的路由器而传送到直接相连的网络中的目的主机。

路由表中包含了下列关键项:

目的地址:用来标识IP包的目的地址或目的网络。

网络掩码:与目的地址一起来标识目的主机或路由器所在的网段的地址。将目的地址和网络掩码“逻辑与”后可得到目的主机或路由器所在网段的地址。

输出接口:说明IP包将从该路由器哪个接口转发。

下一跳IP地址:说明IP包所经由的下一个路由器。

IP路由表的优先级:针对同一目的地,可能存在不同下一跳的若干条路由,这些不同的路由可能是由不同的路由协议发现的,也可以是手工配置的静态路由。优先级高(数值小)将成为当前的最优路由。

6、实验截图

7、问题及实验感想

虽然这次实验的步骤相对较为简单。但是我们在真正自己动手操作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各种问题,在与对面同学的主机进行连接时,我们遇到了很多麻烦,并且在实验指导资料上并没有查到解决方法,进过不同的网段配置尝试,我们和对面小组的同学合作,在老师的指导下最终通过虚拟设备解决了问题,并最终完成了实验。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认识到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实验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按照实验步骤一步步来就能完成的,这其中还有很多具体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索和解决,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端口设置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课本上的知识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巩固和复习,对未来进一步进行现代通信技术知识的更加深入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实习报告

现代教育技术实习报告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物投影、计算机等先进的现代化信息多媒体相继步入课堂,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正向我们走来。作为21世纪的教师,如何能够紧跟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把现代教育技术有效运用于课堂教学,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求学网委员会也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技术革命的出现,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现代教育技术为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学对象、变革教学方式提供了物质支撑。面对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来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之间的竞争本质就是知识创新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习能力的学生是学校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但是,以知识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仍存在着重理论学习轻实习锻炼、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习能力,使学生具有筛选信息、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就必须改革传统教育。急需加强课堂教学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把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实现教育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推动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进而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实习思路及过程 当前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以及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大大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当今的教育如何迎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挑战,如何及时应用科学技术,以提高教学质量呢?在“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期间,便萌生了建立属于自己的数学专业博客和班级博客。很快,想法便付诸了行动,“数海泛花”和“四(4)班博客”相继诞生。 (一)个人博客简介 (a)、博主简介 博主,李xx,网名,枫叶(蓝天)。自毕业以来,一直在凤阳县实验小学执教数学。XX年4月获滁州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XX年9月被聘为县兼职教研员。于XX年通过人事部组织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XX年获得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结业证书。

网络互联技术实验报告

网络互联实验报告 作者:xx通信工程(1)班第二组 组长:xx 组员: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2011年12月

目录 实验二:路由器与交换机配置技术 (3) 一、配置交换机设备 (3) 二、配置路由器设备 (5) 实验四:生成树与以太网链路聚合 (8) 配置端口聚合提供冗余备份链路 (8) 实验六:交换机端口安全与访问控制列表 (14) 一、配置标准访问控制网络流量 (14) 二、配置扩展访问列表保护服务器安全 (19) 三、配置命令ACL保护办公网安全 (24) 实验七:无线网络技术 (29) 一、安装无线网卡 (29) 二、组建Ad-Hoc模式无线局域网 (30) 三、组建Infrastructure无线局域网 (37) 四、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无线项目施工 (45)

实验二:路由器与交换机配置技术 (xxx xxx xxx) 一、路由器的配置 【实验目的】 掌握路由器命令,理解路由器各种不同工作模式之间的切换技术【实验设备】 路由器设备(1台)、配置主机(1台)、配置线(1条) 【实验拓扑】 【实验步骤】 (1)路由器命令行操作模式的进入 Red-Giant>enable !进入特权模式 Red-Giant# Red-Giant#configure terminal !进入全局配置模式 Red-Giant(config)# Red-Giant(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1/0 !进入路由器F1/0接口模式Red-Giant(config-if) Red-Giant(config-if)#exit !退回上一级操作模式 Red-Giant(config)# Red-Giant(config-if)#end !直接退回特权模式 Red-Giant#

Matlab通信系统仿真实验报告

Matlab通信原理仿真 学号: 2142402 姓名:圣斌

实验一Matlab 基本语法与信号系统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MATLAB的基本绘图方法; 2、实现绘制复指数信号的时域波形。 二、实验设备与软件环境: 1、实验设备:计算机 2、软件环境:MATLAB R2009a 三、实验内容: 1、MATLAB为用户提供了结果可视化功能,只要在命令行窗口输入相应的命令,结果就会用图形直接表示出来。 MATLAB程序如下: x = -pi::pi; y1 = sin(x); y2 = cos(x); %准备绘图数据 figure(1); %打开图形窗口 subplot(2,1,1); %确定第一幅图绘图窗口 plot(x,y1); %以x,y1绘图 title('plot(x,y1)'); %为第一幅图取名为’plot(x,y1)’ grid on; %为第一幅图绘制网格线 subplot(2,1,2) %确定第二幅图绘图窗口 plot(x,y2); %以x,y2绘图 xlabel('time'),ylabel('y') %第二幅图横坐标为’time’,纵坐标为’y’运行结果如下图: 2、上例中的图形使用的是默认的颜色和线型,MATLAB中提供了多种颜色和线型,并且可以绘制出脉冲图、误差条形图等多种形式图: MATLAB程序如下: x=-pi:.1:pi; y1=sin (x); y2=cos (x); figure (1); %subplot (2,1,1); plot (x,y1); title ('plot (x,y1)'); grid on %subplot (2,1,2); plot (x,y2);

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报告_世界实践.doc

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报告_社会实践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物投影、计算机等先进的现代化信息多媒体相继步入课堂,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正向我们走来。作为21世纪的教师,如何能够紧跟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把现代教育技术有效运用于课堂教学,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也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技术革命的出现,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现代教育技术为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学对象、变革教学方式提供了物质支撑。面对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来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之间的竞争本质就是知识创新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是学校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但是,以知识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仍存在着重理论学习轻实践锻炼、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筛选信息、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就必须改革传统教育。急需加强课堂教学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实现教育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推动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进而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实践思路及过程

当前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以及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大大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当今的教育如何迎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挑战,如何及时应用科学技术,以提高教学质量呢?在“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期间,便萌生了建立属于自己的数学专业博客和班级博客。很快,想法便付诸了行动,“数海泛花”和“四(4)班博客”相继诞生。 (一)个人博客简介 (A)、博主简介 博主,李xx,网名,枫叶(蓝天)。自毕业以来,一直在凤阳县实验小学执教数学。2007年4月获滁州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07年9月被聘为县兼职教研员。于2006年通过人事部组织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2008年获得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结业证书。 (B)、博客建立背景 在教学上痴痴追梦的我,在“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学习期间,便萌生了建立一个属于自己博客的想法。当今社会正快速地向着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前进,作为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建立博客,不失为有效快速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一条捷径。博客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与他人的交流和学习。既增长了知识,又拓宽了视野,从而丰富了自己的个人世界。博客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束缚,在与别人一起分享交流之际,也为自己的事业增添了一抹长青的色彩。基于此,我的“数海泛花”博客于2008年7月诞生了。时隔不久,我的班级博客也随之诞生!半年多来,班级博

通信技术综合实验报告

综合实验报告 ( 2010-- 2011年度第二学期) 名称:通信技术综合实验题目:SDH技术综合实验院系:电子与通信工程系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设计周数:两周 成绩: 日期:2011年 6 月

A C B D S1 P1S1 P1 主用 备用 AC AC 环形保护组网配置实验 一、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1、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了解2M 业务在环形组网方式时候的配置。 2、实验要求: 在SDH1、SDH2、SDH3配置成环网,开通SDH2到SDH3两个节点间的2M 业务,并提供环网保护机制。 1)掌握二纤单向保护环的保护机理及OptiX 设备的通道保护机理。 2)掌握环形通道保护业务配置方法。采用环形组网方式时,提供3套SDH 设备,要求配置成虚拟单向通道保护环。 3)了解SDH 的原理、命令行有比较深刻,在做实验之前应画出详细的实际网络连接图,提交实验预习报告,要设计出实验实现方案、验证方法及具体的步骤。 4)利用实验平台自行编辑命令行并运行验证实验方案,进行测试实验是否成功。 二、实验正文 1.实验原理 单向通道保护环通常由两根光纤来实现,一根光纤用于传业务信号,称S 光纤;另一根光纤传相同的信号用于保护,称P 光纤。单向通道保护环使用“首端桥接,末端倒换”结构如下图所示: 业务信号和保护信号分别由光纤S1和P1携带。例如,在节点A ,进入环以节点C 为目的地的支路信号(AC )同时馈入发送方向光纤S1和P1。其中,S1光纤按ABC 方向将业务信号送至节点C ,P1光纤按ADC 方向将同样的信号作为保护信号送至分路节点C 。接收端分路节点C 同时收到两个方向支路信号,按照分路通道信号的优劣决定选其中一路作为分路信号,即所谓末端选收。正常情况下,以S1光纤送来信号为主信号。同时,从C 点插入环以节点A 为目的地的支路信号(CA)按上述同样方法送至节点A 。

数字通信技术实验指导讲解

数字通信技术 实验指导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5年6月

实验一分组交织编码的MATLAB实现 1 实验目的 1、掌握分组交织编码的原理; 2、进一步学习Matlab软件的使用和编程; 3、提高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2 实验要求 1、课前预习实验,实验原理必须论述清楚; 2、实验报告中列出所有的Matlab源程序并解释代码; 3、实验结果(波形图)必须粘贴在实验报告中; 4、实验报告上写上自己的学号和姓名。 3 实验代码与结果 1、长度≤N的长突发错误通过解交织被离散为随机错误,错误码元之间的最小间隔为M。 s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x1=reshape(s1,4,6) %交织器的输入按列写入 x1(2,4)=0;x1(2,5)=0; x1(2,6)=0;x1(3,1)=0;x1(3,2)=0 %产生长度为5的长突发错误 s2=reshape(x1',1,24) %交织器的输出按行读出 x2=reshape(s2,6,4)' %解交织器的输入按行写入 s3=reshape(x2,1,24) %解交织器的输出按列读出 s3(1,3)=3;s3(1,7)=7; s3(1,14)=14;s3(1,18)=18;s3(1,22)=22 %通过分组码纠正随机错误 a=[s1,s2,s3] %对比三个输出 plot(s1,s2)

2、对于周期性的单个错误(间隔为N),通过解交织后会转化为长度为M的单个长突发错误。 s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x1=reshape(s1,4,6) x1(1,3)=0;x1(2,3)=0; x1(3,3)=0;x1(4,3)=0 s2=reshape(x1',1,24) x2=reshape(s2,6,4)' s3=reshape(x2,1,24) a=[s1,s2,s3] plot(s1,s2)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报告

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 院 实验报告册 院系名称: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_____________ 课程名称:________ 现代教育技术 ________ 实验学期:2015 年至2016 年第_2—学期 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学期(年)开设实验课程情况一览表

实验报告1

多媒体教室综合演示平台的连接确认系统设备处于关机状态, 进行多媒体教室综合演示系统的基本组成之间的信号连接,注意以下信号线的连接:计算机一一VGA分配器一一液晶投影仪之间的RGB言号线 计算机一一VGA分配器一一计算机显示器之间的RGB言号线 视频展示台一一液晶投影仪之间的视频信号线 DV刑一一视频展示台一一液晶投影仪之间的视频信号线 计算机一一扩音机之间的音频信号线 DVD机――扩音机之间的音频信号线 2、多媒体教室综合演示平台的应用 ①接通总电源,按信号的流向自前向后依次打开各设备的电源开关 ②调整液晶投影仪和屏幕的位置;调整液晶投影仪的镜头焦距,使画面最清晰;改变液晶投影仪镜头变焦,观察画面的画幅大小,使屏幕上的影像大小合适;在调节液晶投影仪控制菜单选项中的“亮度”、“对比度”、“饱和度”参数,使画面效果最佳;调整液晶投影仪控制菜单选项中的“梯形校正”,使投影画面上下左右对应尺寸一致。 ③按动控制器的信号输入(INPUT)按钮进行输入信号“ RGB选择,选择通过控制器的RGB端口的输入的计算机信号,就可以在屏幕上投射出计算机课件,观察投影的图像演示声音效果。 ④按动控制器的信号输入按钮(INPUT,进行输入信号“ VIDEO的选择,选择控制器的VIDEO端口的输入的视频展示台信号,屏幕上就会显示在视频展示台面上展示的图片或文字资料。调节视频展示台的聚焦按钮,使图像清晰;调节视频展示台的变焦按钮,放大或缩小图片或文字,使屏幕显示大小合适。 ⑤按动控制器的信号输入按钮(INPUT,进行输入信号(DVD选择,选择通过控制器的DVD端口的输入的视频信号,将DVD机的信号投影出来 ⑥像播放结束后,按信号的流向反方向依次关机,最后且切断电源。

网络通信实验报告

网络通信程序设计 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授课教师:贺刚 完成日期: 2020.5.27

实验一:TCP套接字编程 内容: 1、利用阻塞模型的开发TCP通信客户端程序。 2、在程序中必须处理粘连包和残缺包问题。 3、自定义应用层协议。 4、采用多线程开发技术。 实验代码: 服务器端: #include "iostream.h" #include "initsock.h" #include "vector" using namespace std; CInitSock initSock; // 初始化Winsock库 DWORD WINAPI ThreadProc(LPVOID lpParam); vector sClientVector; int main() { //1 创建套节字 SOCKET sListen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if(sListen == INVALID_SOCKET) { cout<<"Failed socket() "<

MATLAB通信系统仿真实验报告1

MATLAB通信系统仿真实验报告

实验一、MATLAB的基本使用与数学运算 目的:学习MATLAB的基本操作,实现简单的数学运算程序。 内容: 1-1要求在闭区间[0,2π]上产生具有10个等间距采样点的一维数组。试用两种不同的指令实现。 运行代码:x=[0:2*pi/9:2*pi] 运行结果: 1-2用M文件建立大矩阵x x=[0.10.20.30.40.50.60.70.80.9 1.11.21.31.41.51.61.71.81.9 2.12.22.32.42.52.62.72.82.9 3.13.23.33.43.53.63.73.83.9] 代码:x=[0.10.20.30.40.50.60.70.80.9 1.11.21.31.41.51.61.71.81.9 2.12.22.32.42.52.62.72.82.9 3.13.23.33.43.53.63.73.83.9] m_mat 运行结果: 1-3已知A=[5,6;7,8],B=[9,10;11,12],试用MATLAB分别计算 A+B,A*B,A.*B,A^3,A.^3,A/B,A\B. 代码:A=[56;78]B=[910;1112]x1=A+B X2=A-B X3=A*B X4=A.*B X5=A^3 X6=A.^3X7=A/B X8=A\B

运行结果: 1-4任意建立矩阵A,然后找出在[10,20]区间的元素位置。 程序代码及运行结果: 代码:A=[1252221417;111024030;552315865]c=A>=10&A<=20运行结果: 1-5总结:实验过程中,因为对软件太过生疏遇到了些许困难,不过最后通过查书与同学交流都解决了。例如第二题中,将文件保存在了D盘,而导致频频出错,最后发现必须保存在MATLAB文件之下才可以。第四题中,逻辑语言运用到了ij,也出现问题,虽然自己纠正了问题,却也不明白错在哪了,在老师的讲解下知道位置定位上不能用ij而应该用具体的整数。总之第一节实验收获颇多。

数字通信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1:用 Verilog HDL 程序实现乘法器 1实验要求: (1) 编写乘法器的 Veirlog HDL 程序. (2) 编写配套的测试基准. (3) 通过 QuartusII 编译下载到目标 FPGA器件中进行验证 (4) 注意乘法逻辑电路的设计. 2 试验程序: Module multiplier(input rst,input clk,input [3:0]multiplicand, input [3:0]multiplier,input start_sig,output done_sig,output [7:0]result); reg [3:0]i; reg [7:0]r_result; reg r_done_sig; reg [7:0]intermediate; always @ (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 ) if( !rst ) begin i<=4'b0; r_result<=8'b0; end else if(start_sig) begin case(i) 0: begin intermediate<={4'b0,multiplicand}; r_result<=8'b0; i<=i+1; end 1,2,3,4: begin if(multiplier[i-1]) begin r_result<=r_result+intermediate; end intermediate<={intermediate[6:0],1'b0}; i<=i+1; end 5: begin r_done_sig<=1'b1;

i<=i+1; end 6: begin r_done_sig<=1'b0; i<=1'b0; end endcase end assign result=r_done_sig?r_result:8'bz; assign done_sig=r_done_sig; endmodule3 测试基准: `timescale 1 ps/ 1 ps module multiplier_simulation(); reg clk; reg rst; reg [3:0]multiplicand; reg [3:0]multiplier; reg start_sig; wire done_sig; wire [7:0]result; /***********************************/ initial begin rst = 0; #10; rst = 1; clk = 1; forever #10 clk = ~clk; end /***********************************/ multiplier U1 ( .clk(clk), .rst(rst), .multiplicand(multiplicand), .multiplier(multiplier), .result(result), .done_sig(done_sig), .start_sig(start_sig) ); reg [3:0]i; always @ (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 ) if( !rst )

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总结

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总结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物投影、计算机等先进的现代化信息多媒体相继步入课堂,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正向我们走来。作为21世纪的教师,如何能够紧跟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把现代教育技术有效运用于课堂教学,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也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技术革命的出现,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现代教育技术为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学对象、变革教学方式提供了物质支撑。面对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来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之间的竞争本质就是知识创新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是学校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但是,以知识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仍存在着重理论学习轻实践锻炼、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筛选信息、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就必须改革传统教育。急需加强课堂教学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整

合,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实现教育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推动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进而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实践思路及过程 当前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以及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大大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当今的教育如何迎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挑战,如何及时应用科学技术,以提高教学质量呢?在“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期间,便萌生了建立属于自己的数学专业博客和班级博客。很快,想法便付诸了行动,“数海泛花”和“四班博客”相继诞生。 个人博客简介 (A)、博主简介 博主,李xx,网名,枫叶。自毕业以来,一直在凤阳县实验小学执教数学。20XX年4月获滁州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XX年9月被聘为县兼职教研员。于20XX年通过人事部组织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20XX年获得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结业证书。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报告

重庆交通大学 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实验 开课实验室软件与通信实验中心 学院国际学院年级2012 专业班(1)班 学生姓名吴双彪学号6312260030115 开课时间2014 至2015 学年第二学期 实验2简单的局域网配置与资源共享 实验目的: 1、掌握将两台PC联网的技能与方法 2、掌握将几台PC连接成LAN的技能与方法 3、掌握局域网内资源共享的技能与方法 实验内容和要求: 1、选用百兆交换机连接PC若干台; 2、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分别为PC配置TCP/IP协议,使他们实现互联和资源共享实验环境:(画出实验网络拓图) 实验步骤: 1、选择两台计算机; 选PC0与PC1. 2、设置两台计算机IP地址为C类内部地址; 两台PC机的IP分别设置为:、202.202.242.47、202.202.243.48; 两台PC机的掩码分别设置为:、255.255.255.0、255.255.255.0; 3、用一台计算机Ping另一台计算机,是否能Ping通?

4、我的电脑→工具→文件夹选项→查看→去掉“使用简单文件共享(推荐)”前 的勾;设置共享文件夹。 5、控制面板→管理工具→本地安全策略→本地策略→安全选项里,把“网络访 问:本地帐户的共享和安全模式”设为“仅来宾-本地用户以来宾的身份验证” (可选,此项设置可去除访问时要求输入密码的对话框,也可视情况设为“经典-本地用户以自己的身份验证”); 6、通过网络邻居或在运行窗口输入“\\对方IP地址”实现资源共享。 1)指定IP地址,连通网络 A.设置IP地址 在保留专用IP地址范围中(192.168.X.X),任选IP地址指定给主机。 注意:同一实验分组的主机IP地址的网络ID应相同 ..。 ..,主机ID应不同 ..,子网掩码需相同B.测试网络连通性 (1)用PING 命令PING 127.0.0.0 –t,检测本机网卡连通性。 解决方法:检查网线是否连接好,或者网卡是否完好 (2)分别“ping”同一实验组的计算机名;“ping”同一实验组的计算机IP地址,并记录结 果。答:能。结果同步骤3 (3)接在同一交换机上的不同实验分组的计算机,从“网上邻居”中能看到吗?能ping通 吗?记录结果。 2) 自动获取IP地址,连通网络 Windows主机能从微软专用B类保留地址(网络ID为169.254)中自动获取IP地址。 A.设置IP地址 把指定IP地址改为“自动获取IP地址”。 B.在DOS命令提示符下键入“ipconfig”,查看本机自动获取的IP地址,并记录结果。 C.测试网络的连通性 1.在“网上邻居”中察看能找到哪些主机,并记录结果。 2.在命令提示符下试试能“ping”通哪些主机,并记录结果。 答:能ping通的主机有KOREYOSHI ,WSB ,ST ,LBO ,CL 。思考并回答 测试两台PC机连通性时有哪些方法? 实验小结:(要求写出实验中的体会)

通信工程系统仿真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实验报告 专业:通信工程 届别:07 B班 学号:0715232022 姓名:吴林桂 指导老师:陈东华

数字通信系统设计 一、 实验要求: 信源书记先经过平方根升余弦基带成型滤波,成型滤波器参数自选,再经BPSK ,QPSK 或QAM 调制(调制方式任选),发射信号经AWGN 信道后解调匹配滤波后接收,信道编码可选(不做硬性要求),要求给出基带成型前后的时域波形和眼图,画出接收端匹配滤波后时域型号的波形,并在时间轴标出最佳采样点时刻。对传输系统进行误码率分析。 二、系统框图 三、实验原理: QAM 调制原理:在通信传渝领域中,为了使有限的带宽有更高的信息传输速率,负载更多的用户必须采用先进的调制技术,提高频谱利用率。QAM 就是一种频率利用率很高的调制技术。 t B t A t Y m m 00sin cos )(ωω+= 0≤t ≤Tb 式中 Tb 为码元宽度t 0cos ω为 同相信号或者I 信号; t 0s i n ω 为正交信号或者Q 信号; m m B A ,为分别为载波t 0cos ω,t 0sin ω的离散振幅; m 为 m A 和m B 的电平数,取值1 , 2 , . . . , M 。 m A = Dm*A ;m B = Em*A ; 式中A 是固定的振幅,与信号的平均功率有关,(dm ,em )表示调制信号矢量点在信号空

间上的坐标,有输入数据决定。 m A 和m B 确定QAM 信号在信号空间的坐标点。称这种抑制载波的双边带调制方式为 正交幅度调制。 图3.3.2 正交调幅法原理图 Pav=(A*A/M )*∑(dm*dm+em*em) m=(1,M) QAM 信号的解调可以采用相干解调,其原理图如图3.3.5所示。 图3.3.5 QAM 相干解调原理图 四、设计方案: (1)、生成一个随机二进制信号 (2)、二进制信号经过卷积编码后再产生格雷码映射的星座图 (3)、二进制转换成十进制后的信号 (4)、对该信号进行16-QAM 调制 (5)、通过升余弦脉冲成形滤波器滤波,同时产生传输信号 (6)、增加加性高斯白噪声,通过匹配滤波器对接受的信号滤波 (7)、对该信号进行16-QAM 解调 五、实验内容跟实验结果:

通信技术实训报告

南昌工程学院 《通信技术》实训报告 系院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通信工程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实习地点 指导教师 实习起止时间:2014 年 6 月9 日至2014 年6 月20 日

目录 一、实训时间 (3) 二、实训地点 (3) 三、实训目的 (3) 四、实训情况简介 (3) 五、实训内容 (4) 六、实训小结或体会 (10)

一、实训时间:从2014 年6 月9 日至2014年6 月20 日 二、实训地点: 三、实训目的 通过本实训了解2M业务在点对点组网方式时候的配置。通过本实训了解2M业务在链型组网方式时候的配置。通过本实训了解2M业务在环形组网方式时候的配置。通过本次实训了解MGW及MSCS数据配置。 SDH技术的诞生有其必然性,随着通信的发展,要求传送的信息不仅是话音,还有文字、数据、图像SDH技术和视频等。加之数字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70至80年代,陆续出现了T1(DS1)/E1载波系统(1.544/2.048Mbps)、X.25帧中继、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 和FDDI(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等多种网络技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希望现代信息传输网络能快速、经济、有效地提供各种电路和业务,而上述网络技术由于其业务的单调性,扩展的复杂性,带宽的局限性,仅在原有框架内修改或完善已无济于事。SDH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各种宽带光纤接入网技术中,采用了SDH技术的接入网系统是应用最普遍的。SDH的诞生解决了由于入户媒质的带宽限制而跟不上骨干网和用户业务需求的发展,而产生了用户与核心网之间的接入"瓶颈"的问题,同时提高了传输网上大量带宽的利用率。SDH技术自从90年代引入以来,至今已经是一种成熟、标准的技术,在骨干网中被广泛采用,且价格越来越低,在接入网中应用可以将SDH技术在核心网中的巨大带宽优势和技术优势带入接入网领域,充分利用SDH 同步复用、标准化的光接口、强大的网管能力、灵活网络拓扑能力和高可靠性带来好处,在接入网的建设发展中长期受益。我们了解SDH的光传输及MGW及MSCS数据配置对我们加深理论知识理解有帮助。 四、实训情况简介 经学校安排, 于2014年6月9号至2014年6月20号期间在电子信息楼B404进行了实训,实训工作内容为SDH点对点组网配置实验,SDH链型组网配置实验,SDH环形组网配置实验以及MGW和MSCS数据配置实验。现总结如下: 实验进行了两周,第一周是移动数据配置,第二周是光传输实验,每次老师先给我们讲解原理,还有注意事项等,我了解了原理之后按照指导书在配置环境下按指导书配置。配置

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报告

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报告 导读:本文是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报告,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二、实践思路及过程 当前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以及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大大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当今的教育如何迎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挑战,如何及时应用科学技术,以提高教学质量呢?在“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期间,便萌生了建立属于自己的数学专业博客和班级博客。很快,想法便付诸了行动,“数海泛花”和“四(4)班博客”相继诞生。 (一)个人博客简介 (A)、博主简介 博主,李xx,网名,枫叶(蓝天)。自毕业以来,一直在凤阳县实验小学执教数学。2007年4月获滁州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07年9月被聘为县兼职教研员。于2006年通过人事部组织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2008年获得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结业证书。 (B)、博客建立背景 在教学上痴痴追梦的我,在“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学习期

间,便萌生了建立一个属于自己博客的想法。当今社会正快速地向着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前进,作为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建立博客,不失为有效快速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一条捷径。博客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与他人的交流和学习。既增长了知识,又拓宽了视野,从而丰富了自己的个人世界。博客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束缚,在与别人一起分享交流之际,也为自己的事业增添了一抹长青的色彩。基于此,我的“数海泛花”博客于2008年7月诞生了。时隔不久,我的班级博客也随之诞生!半年多来,班级博客给本班乃至整个年级的同学、家长、老师带来了许多的好处。对同学们而言,博客既是学习的天地,又是展示自我的舞台。而家长们也能通过博客,对自己的孩子、对整个班级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C)、博客版块简介 (1)、“数海泛花”博客从内容上共分为8个板块,分别是:“枫叶随笔”、“课题研究”、“数学史话”、“备课资料”、“教学案例”、“教育杂谈”、“教海探行”、“朝花夕拾”。 “枫叶随笔”用于记录自己日常生活和教学上的一些所思所想;“课题研究”用于记录自己在课题研究方面所积累的一些材料;“数学史话”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数学文化素养,也为博客增添一些情趣;“备课资料”这一板块的设计,为自己的备课积累了很多素材,极大地方便了自己的备课;“教学案例”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历程;“教育杂谈”记录了一些有关教育的方面的话题;“教海探行”更是应了“教海无涯苦也乐”;“朝花夕拾”为数学博客增添了一些文学气息。

2017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实验报告要求

一、实验信息 2017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实验报告要求 学号:15291202 姓名:杨有为班级:电气1511 IP:192.168.0.27 子网掩码:255.255.255.0 二、报告内容 1. 实验一,任务一 1) 画出实验室的网络拓扑图,将每个网络用CIDR记法进行表示,并注明你用的电脑处在哪一个网络。 2) 在你的电脑上打开cmd窗口,ping一下192.168.0.0网络的任何一台在线的主机,将实际运行结果进行图片保存,粘贴到实验报告上。 3) 在ping的过程中,利用wireshark捕捉包含对应ICMP报文的MAC帧,将此MAC帧的各个控制字段,以及此MAC帧中包含的IP数据报的各个控制字段,进行标注或者用文字列出。

IP报文 数据报的数据部分为48个字节 协议字段值为01代表IP数据报携带的是ICMP协议 下面对数据部分进行分析:IP数据报的数据部分=ICMP的首部+ICMP的数据部分 2. 实验一,任务二 1) 请写出T568B标准的线序,请将你做好的网线的图片粘贴到报告上。

T568B标准线序:白橙、橙色、白绿、蓝色、白蓝、绿色、白褐、褐色 2) 如果用校线器测出你做的网线只有1、2、3、6能通,那么在实验室网络环境下这根网线能否使用,为什么?10M、1000M、10G的以太网,哪个必须用到全部8根双绞线,请查阅资料后回答。 答:能用,因为在这8根双绞线中1、2用于发送,3、6用于接收,4、5、7、8是双向线,在100M以下的以太网中只需要其中四根,也就是1、2、3、6两对双绞线 就可以进行数据的传送。而1000M的以太网,必须用到全部的8根双绞线 3) 实验中你的网线做成功了吗?请总结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 答:成功了,要细心。 3. 实验二,任务一 1) 请把你做的网站的静态和动态网页显示效果,冻结图片之后粘贴到报告上?

OFDM系统仿真实验报告

无线通信——OFDM系统仿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OFDM 技术的实现原理 2、利用MATLAB 软件对OFDM 的传输性能进行仿真并对结论进行分析。 二、实验原理与方法 1 OFDM 调制基本原理 正交频分复用(OFDM)是多载波调制(MCM)技术的一种。MCM 的基本思想是把数据流串并变换为N 路速率较低的子数据流,用它们分别去调制N 路子载波后再并行传输。因子数据流的速率是原来的1/N ,即符号周期扩大为原来的N 倍,远大于信道的最大延迟扩展,这样MCM 就把一个宽带频率选择性信道划分成N 个窄带平坦衰落信道,从而“先天”具有很强的抗多径衰落和抗脉冲干扰的能力,特别适合于高速无线数据传输。OFDM 是一种子载波相互混叠的MCM ,因此它除了具有上述毗M 的优势外,还具有更高的频谱利用率。OFDM 选择时域相互正交的子载波,创门虽然在频域相互混叠,却仍能在接收端被分离出来。 2 OFDM 系统的实现模型 利用离散反傅里叶变换( IDFT) 或快速反傅里叶变换( IFFT) 实现的OFDM 系统如图1 所示。输入已经过调制(符号匹配) 的复信号经过串P 并变换后,进行IDFT 或IFFT 和并/串变换,然后插入保护间隔,再经过数/模变换后形成OFDM 调制后的信号s (t ) 。该信号经过信道后,接收到的信号r ( t ) 经过模P 数变换,去掉保护间隔以恢复子载波之间的正交性,再经过串/并变换和DFT 或FFT 后,恢复出OFDM 的调制信号,再经过并P 串变换后还原出输入的符号。 图1 OFDM 系统的实现框图 从OFDM 系统的基本结构可看出, 一对离散傅里叶变换是它的核心,它使各子载波相互正交。设OFDM 信号发射周期为[0,T],在这个周期内并行传输的N 个符号为001010(,...,)N C C C -,,其中ni C 为一般复数, 并对应调制星座图中的某一矢量。比如00(0)(0),(0)(0)C a j b a b =+?和分别为所要传输的并行信号, 若将

通信原理 数字基带传输实验报告

基带传输系统实验报告 一、 实验目的 1、 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 2、 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学习matlab 的使用; 4、 掌握基带数字传输系统的仿真方法; 5、 熟悉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 6、 掌握带限信道的仿真以及性能分析; 7、 通过观察眼图和星座图判断信号的传输质量。 二、 实验原理 在数字通信中,有些场合可以不经载波调制和解调过程而直接传输基带信号,这种直接传输基带信号的系统称为基带传输系统。 基带传输系统方框图如下: 基带脉冲输入 噪声 基带传输系统模型如下: 信道信号 形成器 信道 接收 滤波器 抽样 判决器 同步 提取 基带脉冲

各方框的功能如下: (1)信道信号形成器(发送滤波器):产生适合于信道传输的基带信号波形。因为其输入一般是经过码型编码器产生的传输码,相应的基本波形通常是矩形脉 冲,其频谱很宽,不利于传输。发送滤波器用于压缩输入信号频带,把传输 码变换成适宜于信道传输的基带信号波形。 (2)信道:是基带信号传输的媒介,通常为有限信道,如双绞线、同轴电缆等。信道的传输特性一般不满足无失真传输条件,因此会引起传输波形的失真。另 外信道还会引入噪声n(t),一般认为它是均值为零的高斯白噪声。 (3)接收滤波器:接受信号,尽可能滤除信道噪声和其他干扰,对信道特性进行均衡,使输出的基带波形有利于抽样判决。 (4)抽样判决器:在传输特性不理想及噪声背景下,在规定时刻(由位定时脉冲控制)对接收滤波器的输出波形进行抽样判决,以恢复或再生基带信号。 (5)定时脉冲和同步提取:用来抽样的位定时脉冲依靠同步提取电路从接收信号中提取。 三、实验内容 1采用窗函数法和频率抽样法设计线性相位的升余弦滚讲的基带系统(不调用滤波器设计函数,自己编写程序) 设滤波器长度为N=31,时域抽样频率错误!未找到引用源。o为4 /Ts,滚降系数分别取为0.1、0.5、1, (1)如果采用非匹配滤波器形式设计升余弦滚降的基带系统,计算并画出此发送滤波器的时域波形和频率特性,计算第一零点带宽和第一旁瓣衰减。 (2)如果采用匹配滤波器形式设计升余弦滚降的基带系统,计算并画出此发送滤波器的时域波形和频率特性,计算第一零点带宽和第一旁瓣衰减。 (1)非匹配滤波器 窗函数法: 子函数程序: function[Hf,hn,Hw,w]=umfw(N,Ts,a)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报告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掌握photoshop中工具箱中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图层的基本操作;掌握各种控制面板的使用。 选题说明:运用选框工具之间的转换,以及添加减去选区,移动工具填充等完成八卦的制作。 实验步骤: ①.新建800*800(像素),背景白色图像文件;并在视图窗口下打开“标尺”及显示中的“网格”辅助工具。 ②.用椭圆选框,固定大小800*800(像素),按中Alt在图中画出正圆并用方向微调键使正圆保持在图像中心,鼠标右键单击选择“描边”’1像素黑色。 ③.选用矩形选框,宽:400 高:800(像素),从选区中减去 正圆的右半部分;再用椭圆选框, 固定大小400*400(像素),分别 在半圆的上下两部分添加选区和 从选区中减去(两次选区圆心与 半圆圆心在同一垂线上)。使得现 在选区形似八卦的一半,现在鼠 标右键选用黑色“填充”,然后取 消选区。 ④.选用椭圆选框,固定大小 200*200(像素),在上步400*400 (像素)选区(填充过部分)中 心做选区(用标尺和网格进行确 定);然后选择移动工具剪切,用键盘方向微调键把剪切部分垂直向下移动到对应部分,最后取消选区作图完成; 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实验中选区在进行小范围移动时鼠标很难进行准确

的操作,网格与标尺对应关系不够规整。 选题说明:运用工具箱工具将不同素材进行整合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本次实验选用水墨画素材整合成新的图画。 实验步骤: ①.寻找合适的素材,并新建高:600宽1000(像素)背景为白色的图像。 ②.打开选好素材,运用修复画笔工具按住Alt键选择复制原点,然后在新建图像上合适位置进行复制,用相同方法复制另一处素材。 ③.新建图层1,打开其它素材运用磁性套索工具做所需要部分的选框,选择移动工具将其移动到新建图层1上合适位置。 ④.新建图层2-6,运用②中相同的方法将不同的素材复制到合适的位置,每个素材放置在一个图层好修改。 ⑤.新建图层7,打开素材运用修复画笔工具调整大小使其与所要选择素材大小相同按住Alt复制原点,然后复制在新建图层7上合适位置。 ⑥.新建图层8,打开新素材运用矩形选框选择出所要素材部分并剪切出来,然后用魔棒工具精确选择出所要素材,选择移动工具移到图层8上合适位置。 ⑦.最后用移动工具对每个素材进行调整以及移动图层位置达到合适效果。 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仿制图章工具和修复画笔工具功能相似,但修复画笔工具可以结合当前背景使图片看起来更自然。 注:每人处理两幅图像,选题不限,每幅图像分别存储为psd格式和jpg格式,实验步骤之后需附上处理过的图像,文中行距是18磅,字体为宋体小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