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文献综述】自我意识与精神危机——分析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自我意识与精神危机——分析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丁玲是个具有独立自我意识、关注女性命运的作家。
女性形象一直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特别是“五四”时期,兴起女性自我解放的思想,女性自我意识大觉醒。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以冰心、庐隐、凌叔华、冯沅君等为代表的“五四”女作家群。
她们的作品均对女性的婚恋、自由和平等表现出极大热情,塑造了多种新式女性形象。
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尤其引人注目,她早期的作品,如《梦珂》、《阿毛姑娘》、《莎菲女士的日记》等,表达了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之后所产生的精神危机。
丁玲的作品表达了一种超前的女性主义观。
前辈学者对小说中的进步女性观的研究,大致从以下几个方向切入:一,对作者丁玲生平际遇及其思想渊源进行探究,从而推导出丁玲早期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进步女性观,不是虚幻的产物,而是有着坚实的现实依据。
如茅盾在《女作家丁玲》所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所显示的作家丁玲女士是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印的。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大胆流露出对自我的肯定和对爱情的追求。
追求精神和肉体相统一的爱情。
弄清当时思想潮流的趋势及其基本特征,弄清丁玲对于这一潮流的真正态度,她表达的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独特的女性观,以及她以何种方式与之发生关系,对于丁玲早期作品的研究,意义重大。
丁玲的早期作品以女性心理独白为主要叙述方式,以女人的身份写女人,细腻、委婉,却不乏热情。
就像丁玲在《丁玲文集》中说:“因为我自己是女人,对于女人的弱点,比较明了一点。
”丁玲善于心理描写,表现个人的心路历程,这与她本人的生存环境、成长经历以及家庭背景有关。
她从小寄人篱下但由于母亲的勤奋与努力,她基本衣食无忧,不用为生活发愁,四处求学也丰富了她的人生历练。
这一切造就了丁玲的个性特征:一方面是独立与自我、自主;另一方面则是躁动与茫然、孤独。
丁玲自己总结道:“我那时的思想正是非常混乱的时候,有着极端的反叛情绪,……走入孤独的愤葱、挣扎和痛苦。
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

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摘要:丁玲是中国现代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在她早期主要以新型现代女性为主人公的小说作品里,蕴含了追求个性独立,与男权社会进行积极抗争的女性形象,表现了中国新女性所特有的情感世界和生存环境,同时她敢于打破男权社会的束缚,勇敢地写出了女性审视下的男性形象,洋溢着鲜明而浓厚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丁玲,女性意识,女性形象、男性形象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丁玲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女性作家。
她以独特的心理和目光关注着女性的成长,她力图冲破男权传统思想对女性的束缚, 其作品是中国现代女性对自我价值的探索之路。
她早期的小说,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如:《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里》、《岁暮》、《小火轮上》、《阿毛姑娘》、《韦护》《一九三0春上海》等。
她以细腻而又大胆热烈的笔触,展现了新女性的自我觉醒之路,径直表现郁闷氛围中青年女性的痛苦挣扎过程,塑造出一系列深刻而又经典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迥然不同于男权社会下的男性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是强烈而鲜明的女性意识,是真正的“本色女性写真”。
她用女性所独有的心理和笔触,创作了真正意义的女性小说。
一、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中,男女地位是不平等的,男性历来是作为社会的中心,他们拥有主动权和创造权。
中国传统女性往往是被动和懦弱的,丧失了自由说话的权利和能力,成为沉默、压抑自我意识的女子。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反封建成为主流思想,中国女性有幸获得了“人”的地位,得到了初步的解放。
然而,她们还未真正解放,因为她们没有从性别角色的层面来认识和体现自身的价值。
丁玲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她以独到的眼光,透视中国女性的在男权社会下的生存环境,敏锐地看到中国女性在男女两性之间遭遇了极大的不平等。
因此,丁玲从女性的视角去透射、观察男性,把男性作为女性文化所观照的对象,以一种“女性自我角色的确认”颠覆了传统的男性形象,凸显新知识女性的叛逆性格和对自我存在价值的正确认识。
丁玲女性意识

唐山师范学院本科学年论文题目从黑暗到光明——论丁玲小说对女性解放之路的探索学生康慧慧指导老师刘学云副教授年级12级专接本专业汉语言文学系别中文系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2013年8月目录题目 (1)摘要 (2)正文 (3)一 (4)二 (5)三 (6)注释 (8)参考文献 (8)从黑暗到光明——论丁玲小说对女性解放之路的探索康慧慧摘要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女作家,丁玲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灵敏的感受,在她半个世纪的创作中,塑造了许多活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富有代表性地展示了中国现代妇女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岁月艰难跋涉的身影和她们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心路历程,也展现了作者对女性解放之路的探索。
关键词丁玲女性形象女性解放女性意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丁玲是最同情妇女,关注妇女命运的革命女作家,是在女性解放道路上走得最远也最深入的革命战士。
丁玲的创作起初便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觉醒意识和探寻女性生存价值的执著。
在她的作品中,梦珂、莎菲、贞贞、陆萍、杜晚香等一系列自我意识觉醒的新女性形象,从个人解放到大众革命,积极探索女性解放之路。
丁玲一生都以女性的姿态在自己的作品中探寻着中国现代女性的生存、解放、价值问题。
谈起丁玲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就必须结合作者自身的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丁玲,原名蒋冰之,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幼年丧父。
她和母亲自父亲去世后一直处于被欺凌的境况。
母亲出身书香门第,受新文化影响向往妇女解放,为了女儿,也为了自己,母亲决心冲破封建束缚,带着女儿入常德师范,两人分别在师范班和幼稚班学习。
母亲敢于冲破封建束缚,努力追求光明的精神,给了丁玲很大的影响。
丁玲的第一个老师——母亲,以她的民主主义思想,以她的坚毅和勤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丁玲,使丁玲从小就具有了反封建意识和自我觉醒意识。
是母亲的好朋友向警予。
“除了我母亲以外,那时我最信奉的就是九姨了”[1](指向警予),“她对我的一生的做人,对我的人生观,总是从心底里发生作用,我常常想到她,愿意以这样一位伟大的革命女性为榜样而坚定自己的信念”。
丁玲作品的女性解放意识解读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丁玲作品的女性解放意识解读杨敏 西安翻译学院摘 要:丁玲是“五四”时期崛起的女作家,又由于她生活的特殊历史时期,受新思想鼓舞且最后还投身革命,因此,她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新女性的形象,她们“独立”、“革命”、“自强”,通过她的女性主义题材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完整的女性追求解放的发展轨迹。
对女性命运和女性解放的关注,使丁玲成为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
关键词:丁玲作品;女性形象;解放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37-0120世纪20年代,“五四”思潮影响着当下的青年,一大批女作家也应运而成长,她们通过文学作品表达着女性的诉求,以及对社会、人民的关注。
其中,丁玲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一九三〇年春上海》、《我在霞村的时候》等作品,塑造了不同时期的女性形象,表达了作家对女性命运及女性解放意识的研究、关注与思考,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是同时代作家无法临摹与超越的。
一、思想解放,寻求独立丁玲见证了特殊的历史革命时期,她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亲身体验融入到文学创作中,其作品塑造了直白、大胆、坦率又追求进步的女性形象,她们在新思潮的影响之下,思想解放,寻求独立,是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才具有的渴望冲破封建思想桎梏的新女性形象。
例如,《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她渴望女性权益,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这一形象诞生在文坛,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注意,她们意识到社会的黑暗与残酷,想要摆脱身上的枷锁过自由的人生,渴望与男性拥有同等的地位。
莎菲的自我追求,以及她当时经受的压抑和苦闷,在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身上都有体现,形象地展示了当时女性自我解放的诉求以及孤立无援的悲哀。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一时代,由于女性遭受了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戕害,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没有话语权,也毫无社会地位可言,“新思想”的风气使她们渴望解放自我,但是,又因为自身的条件、思想等不足,所以她们难免会陷入自怨自怜的怪圈,有解放意识,但并不彻底,也有其软弱性。
浅谈丁玲作品中的女性主义

浅谈丁玲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摘要:丁玲是一位在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现代女性作家,在她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赋予女性叛逆的性格及反抗精神,以此展现出女性追求人格尊严、个性独立,与封建传统社会抗争的意思,进而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倾向。
在欣赏丁玲文学作品时,通过对女性主义进行鉴赏,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丁玲作品的价值。
关键词:丁玲;文学作品;女性主义前言丁玲是著名的现代知名作家,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在她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因此,丁玲的作品也被称为是女性文学,丁玲在文学作品中,通过细腻的写作方式,将女性意识的苏醒形象的展现到了读者面前,让读者可以更好的感受到女性坚强的一面。
1.丁玲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表现特点丁玲在写作的时候会通过女性意识觉醒来突出女性自身美,所以她的作品中女性角色都会对自身的价值进行强烈的追求。
不管是深陷苦海的贞贞还是莎菲,她们都是追求自身价值和独立的典型形象。
丁玲笔下女性的个性为豪爽浪漫,通过这种个性形象的展现她们的精神面貌和灵魂,并且丁玲小说中的人物主要是出于同社会环境相冲突的立场中或是对立的立场中,这种强烈的对比能使得女性人物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得到有效诉讼。
丁玲在小说中充分的展现女性的毁灭和挣扎等,在作品中一气呵成那些女性遭遇的苦难以及沉浮等,如,陈老太太苏醒的民族意识、贞贞对传统禁锢思想的挣扎和黑妮转向另外一个阶级立场等,她们的举措均表明女性在备受摧残中坚持的尊严和坚韧的挣扎品质,绝对不是像祥林嫂那样麻木的生活下去,不敢同境遇和传统思想相抗争。
丁玲在小说中创造的女性主要是对她们情感历程的描述,写作的方式为虚写或者是通过人物潜意识心潮起伏,通过这一方式将人们的情感心态进行很好的反映,虽然这种方法表现的较为含蓄,但是很强烈。
剖析传统文化背景下人物心理状况为丁玲创作的切入点,写作的时候通过她自身独特的语言和视野等深切思考女性生命,并用自己的笔让世人知道女性生存状态,使得女性原本的生命状况得到充分还原。
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昏地倒上了床, 不久便昏昏地迷睡过去 了”。 《日》中的伊萨,“熹微的晨光刚把窗 上的玻璃变白的时候,在床上睡还不久的 伊萨便醒了。 这是一个二十岁上下,早就 失去了天真的女人,脸色因为太缺少阳光 的缘故,已由黄转成苍白,简直是病态的 颜色了”。 同性恋是莎菲女士们对抗社会 生存秩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莎菲女士 日记》中的莎菲:“为了蕴姊千依百顺地疼 我,我便装病躺在床上不肯起来。 为了想 蕴姊抚摩我,我伏在桌上想到一些小不满 意的事而哼哼唧唧地哭。 ”莎菲女士的同 性恋生活方式是她们在理想之爱不能实 现而出现的扭曲、反常的生活状态。
女性意识首先是女性对自我欲望与 情感的肯定。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 大胆流露出对自我的肯定和对爱情的追 求。 莎菲追寻地说:“是的,我了解我自己, 不过是一个女性十足的人,女人只把心思 放到她要征服的男人们身上。 我要占有 他。 我要他无条件地献上他的心,跪着求
丁玲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比较

丁玲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比较内容摘要丁玲与张爱玲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女作家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
本文试图从两位作家对女性角色的态度女性形象的塑造女性出路的探究女性的悲剧命运以及女性的心理描写着手试着比较两位作家的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异同。
关键词丁玲张爱玲女性意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多元教育结构体制下各级女子的教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呈现出较明显的民主化多样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这一时期的女性教育处在保守与开放落后与进步的斗争中逐步前进。
这时期的女性往往出现迷惘和困惑很希望有人能做她们的明灯让自己走出心中的黑暗看到妇女得到幸福的曙光。
而丁玲与张爱玲就是这个时期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女作家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为女性的解放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是女性文学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1986年3月4日丁玲同志逝世后中央曾评价说:“她在将近六十年的革命文学道路上,创作了许多思想深刻、为人民喜爱的作品。
在新文学的几个转折时期,她的创作都体现了党所倡导的文学发展的方向。
"[1]丁玲在文学上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
她曾说过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女人的缺点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
”[2]夏志清为张爱玲辟专章时称她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称《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3]同样张爱玲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
张爱玲和丁玲两位作家是中国文坛上的两颗巨星。
由于两位都是女性作家她们作品的主人公无一例外也是女性内容是女性的爱情与婚姻她们和其他女作家一样对女性角色表明态度在作品中用女性独特的视觉刻画人物塑造不同的女性形象对女性的出路作出探究明白女性的悲剧命运擅长对女性的心理进行描写对细节的把握得心应手。
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
一张爱玲与丁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不同点。
一对女性角色的态度不同张爱玲的作品中塑造了一批在乱世生活中的平凡而又普通的女性。
在她的笔下这些女性消解了女性神话打破了传统的观念。
从女性形象的塑造看丁玲创作女性意识的消失

从女性形象的塑造看丁玲创作女性意识的消失庄鸿文丁玲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文学创作上最大贡献即在于女性形象的塑造,这些形象形成一个成长的女性形象系列,她们不仅反映出在中国现代历史的变迁中女性自身的成长变化,也发映出作者丁玲自身生活与思想的变迁。
分析丁玲的创作我们可看到一位革命知识女性是如何在女性个人化表达与政治话语间苦苦挣扎与最后的被规训。
一丁玲最早是以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对青年知识分子在大时代中的思想情感进行直率的表现而享誉文坛。
《在暑假中》、《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五四”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开始独立思考、追求个性解放的一代女性,这些形象的塑造显示出丁玲超出于冰心、庐隐等稍早一批女性作家的敏锐的女性意识、大胆的自我追求。
“莎菲时期”的丁玲还只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生活漂泊、精神苦闷,《梦珂》与《莎菲女士的日记》等小说便是此时诞生的。
丁玲曾说小说中人物的经历并不是她自己的经历,但出于对自身性别的关注,丁玲敏锐地体察到滚滚向前的时代激流之下涌动着的女性的迷惘和苦痛。
莎菲形象的出现代表了一种新的取向,即纯然以绝对的女性视角大胆书写个人的情感体验。
五四女性所追求的最大解放便是个人婚恋的解放,“我是我自己的,你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鲁迅笔下的子君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但她还是没能获得最终的解放。
她的生命依附在涓生身上,离开涓生,她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而莎菲则不一样,显示出不一般的高傲独立。
莎菲审视着苇弟、凌吉士,讨论着他们外貌和灵魂上的优劣美丑,男性成为被“凝视”的对象。
丁玲写出了女性在寻找理想爱人的过程中的矛盾与失落,莎菲的这种矛盾与失落不纯然是情感追寻中的,而且是人生道路上的,是那一时期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走在发现之旅上的女性所普遍存有的。
“她处在那个社会总找不到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找不着真正彼此了解、彼此知心的人,她是很孤独的,她总想冲破这些东西。
”爱是女性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重要领域,莎菲呈现出与此前中国女性不太一样的特质,在两性关系中的姿态更为独立自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摘要】丁玲作为一位对生活有独到观察和深刻思考的作家,在她的作品中,
可以看出这样一条发展线索:由早期的描写莎菲式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苦闷
和追求,到中期的写走出恋爱的羁绊,投身革命洪流以及后期作品中所反映的共
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下,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对于妇女的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
【关键词】苦闷和追求;女性意识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丁玲一直对女性命运给予极大的关注,在她的作品中,
塑造了一大批形象的典型,忠实而深入的记录了女性解放这一布满荆棘的路上那
些带血的足迹。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得女人
的缺点,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1]
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
它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女性意识再具
体地说,是指女性能够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
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加与社会生活,肯定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和人生需求。女性意识将“女”和“女人”统一起来,体现着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
价值追求。作为一位优秀的女作家,丁玲的创作中贯穿了对女性生存价值及其人
生道路的探索。
1. 黑暗中不甘沉沦的求索 1927年丁玲发表了处女作《梦珂》。作品写的是
阅世未深的少女梦珂怀着美好的理想寻找自己的生活道路,但现实生活安排给她
的是一个比一个更深的陷阱。红鼻子老师侮辱模特,而她所倾慕的温文尔雅的表
哥背着她却干出下流龌龊的事……道路未找到,做人的尊严却受到损害。作者深
刻地刻画了她道路追求碰壁的痛苦历程。一个向往自由,反对束缚,向往真实,
反对虚伪的知识女性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寻找出路,一次次碰壁,一次次挣扎,
最终还是进入一个不如意的地方。继《梦珂》之后,1928年丁玲发表了她的另
一部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在这部作品中,莎菲不再是“五四”初期那些处于
新旧交替时代的“半新半旧式”女性,而是一个完全置旧礼教,旧道德于不顾的叛
逆女性,在小说中,莎菲同时与两个男子苇弟和凌吉士恋爱,这本身就显示了莎
菲在这种爱情关系中占据着充分的主动。由被选择而成为选择者,这表明“五四”
女性的以婚恋自由,男女平等为内核的妇女解放意识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
莎菲在战胜凌吉士后得到的是失落和迷惘。她叹道:“莎菲生活在世上,所要人
们了解她体会她的心太恳切了,所以长远的沉溺在失望的苦恼中,但除了自己,
谁能够知道她所流出的眼泪的分量?”[2]由失望而自然陷入孤寂、自怜之中,
“悄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我可怜你,莎菲!”这是莎菲女士留给世人的凄凉
的绝叫,也标志着丁玲对爱情问题的思考在一个新的高度上陷入了新的困惑。这
种困惑,一直延续到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创作中。
2. 走出恋爱羁绊投身革命洪流的新女性 1930年,丁玲发表了长篇小说《韦
护》,作品描写革命者韦护与小资产阶级女性丽嘉之间革命与恋爱的冲突,韦护
为革命决然离恋人而去,丽嘉也开始有所觉悟。在这篇小说中,我们发现作者在
创作意识上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由过去倾心于表现莎菲式的孤独、苦闷、哀
叹、自怜,转变为表现丽嘉所代表的知识女性在新的境遇中的困惑、彷徨、思索
与积极的追寻过程。在《一九三零春上海(之一)》中,女主人公美琳是为了追
随革命者若泉而毅然抛弃了整日伏案写作、不关心革命、了无生气的丈夫子彬,
这比起丽嘉的被动追随,多了几分自觉与主动,表示了作者对以往盘踞胸中的爱
情至上主义更进一步的怀疑乃至放弃。在爱情与革命的对峙中,已明显绮重于革
命一方。到了《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二)》中,玛丽这位不合时宜的爱情至上
主义者遭到更“不客气”的处理,她与虽然爱她但无疑更热忠于政治活动的革命青
年望微的分道扬镳,标志着作者对只要爱情,不关心社会的女性意识的彻底抛弃。
1931年,《田家冲》这篇短篇小说发表,我们发现其中年轻的女主人公三小姐已
纯然是一位成熟而坚定的革命者,而与之具有对等质量的男性形象已被略去,整
个故事已与爱情无关。这就是说爱情也已被省略,革命的内容已成为全部。而已
往于爱情故事中用心设计男性主人公这种习惯做法也已改变,与女性主人公相对
应的男性形象首次缺席,这种变化正暗示着一种新写作意向,即不再沿袭此前的
女性通过男性革命者引领而投身革命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在变化了的新的女
性意识中,男性个人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以男性集体为主所担当的整个革命事
业。
30年代,丁玲仍然一如既往地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的心体会时代女性的
心理。但她笔下的主人公不再是忧郁的女子,而是融入社会,把个人的幸福和民
族的强盛结合到了一起。
3. 对女性解放现状的疑虑与不甘 如果说,20年代末至30年代末这一段时
期丁玲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识尚处于初级阶段的话,那么,到40年代初,丁玲到
达延安一段时间后所创作的作品,则标志着作者的女权主义思想进入了一个日益
成熟的时期。她以往略带盲目的革命热情降温,社会理性更趋深入,怀疑意识上
升,对妇女解放的现状及未来产生了一定的疑虑,并由此激发出强烈的抗拒心理。
特别在《“三八”节有感》这篇文章中,作者指出:“男人们尤其是有地位的男子,
和女人本身都把这些女人的过错看得与社会有联系些。少发空议论,多谈实际的
问题。”[3]当时的延安文化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那些当
初响应号召投身革命的“现代的有觉悟的”女人们再度回到家庭中做饭带孩子,日
渐变得婆婆妈妈,“皮肤在开始有褶皱,头发在稀少”,并且被指责为“落伍”,有
的还遭到男人的遗弃。丁玲正是敏锐地看到了在新的体制之下女性一如既往的不
平等,不合理的命运,看到了革命对女性解放所做出的允诺与实际现实之间的巨
大落差,于是她又一次表现出了“莎菲式”的叛逆勇气,不再幻想,不再对男性充
满依赖,而将女性自身的自立与自强意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是作者毕
生关于妇女问题思考的制高点。
发表于1948年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深入农村生活后创作的一部
反映解放区土改运动的较优秀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可以看做是作者正式放弃女
权立场的标志性作品。作为现代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这种放弃也就是带有一点
女性集体“最后一课”的性质。在作品中,尽管还能从黑妮等女性形象身上依稀辨
出丁玲昔日的一点女性意识迹象,但是,从整体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已不
再留恋昨日的一切,那些昔日余影只是写作的某种惯性所致,而绝非自觉所为。
我们更多感觉到的倒是作者竭力向当时主导性意识形态靠拢的努力,为此不惜放
弃自己作为女人的最基本的感觉。
4. 小结丁玲的作品正是通过一系列具有独特精神个性的女性形象的塑造,
生动地反映了我国“五四”以后的新女性在时代的启发下,自我意识重新觉悟的曲
折过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女作家这样关心妇女的命运,这样
强调妇女的自身解放,这样深刻地指出妇女问题的关键;也从来没有一个女作家
像她那样,为了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为了妇女的彻底解放手那么多的磨难。
参考文献
[1] 丁玲《三八节有感》,原载《解放日报—文艺副刊》,第18期,1942
年3月
[2] 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7月版,第190页
[3] 丁玲《“三八”节有感》,见《丁玲文集》第四卷,长沙,湖南人民出
版社,1982,第390页
[4] 程光玮《三八节有感—关于丁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5] 张勇泉《个性主义的悲剧—解读丁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
[6] 李有亮《给男人命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