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毕业论文模板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以《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摘要: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
文章以丁玲的两部作品为例,来浅析其中所包含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意识;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自阶级社会以来,女性就沦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宗法制将女性归诫成无思想的机器,从思想、伦理道德、身体等沦为男性的附庸。
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
在此,笔者以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阐述了作为开一代先锋的女性主义作家丁玲,是怎样抛开了历史、社会给女性身上实价的重负,在时代的漩涡里表现女性意识的。
“女性意识是女性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
”女性和男性的性别差异, “奠定了女性作为独特的文化群体的类的本质, 而这一本质又是女性作为一个相异于男性的性别主体的历史性出场所必须的”。
性别差异性决定了女性对人生、爱情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一、《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莎菲女士的日记》以“日记”的方式,潜入人物内心世界的底部,用躁动而紊乱的,自述、自剖、自白、自辩相杂糅的语调和句式。
表达人物无名的反叛,情绪和苦闷心理。
《日记》中的“我”(主人公莎菲)被摆到了一个对周围的事物具有评判之权的中心位置上,“我”的笑、哭、喜、怒,成了小说叙述的焦点,衡量事物价值的尺度。
在这种叙事格局中,女性的观点和立场贯穿了小说的始终。
1.大胆的“性爱”意识众所周知,性爱意识是女性意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正是几千年来父权制文化所竭力压抑的对象。
性爱,在道家,是滋养补阴的养生之道;在儒家,是传宗接代之手段,都是指男人而言,女性,只是男人养生货传宗接代的工具罢了。
论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论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论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摘要】丁玲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鲜明强烈的女性意识写作的女作家,她塑造了一大批性格独具的女性形象。
本文从丁玲笔下早期女性的时代意识的角度来展开论述,从而展现一代女性作家及其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成长历程。
【关键词】丁玲;女性主体意识;时代新女性;时代特色
泰戈尔曾经说过,当上帝创造男人的时候,他只是一位教师,在他的提包里只有理论课本和讲义;在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在他的皮包里装着画笔、水、调色盒,所以女人才会那么美丽,女人的生命才会那么缤纷。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虽然被封建社会严酷无情的礼教压制了几千年,但当个性解放之风开始吹拂女性心灵之时,女性的创造力和主体意识随即像火山喷发似的喷涌而出,显示出自身的特色。
五四狂飙突进的个性解放之风唤醒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女性作家,但这些女作家却没有一个人敢于从女性自身的性欲追求角度描写时代女性的觉醒,她们笔下的爱情大都是一种“有爱无性”的爱情,而这样的女性形象最终不能不被丁玲笔下那彻底新进的时代新女性形象所代替。
正如王蒙先生在《我心目中的丁玲》一文中写到:“她笔下的女性的内心世界常常比同时代其他作家写过的任何女性典型都更丰满,也更复杂更痛苦,而更令人思量和唏嘘。
”丁玲第一次用真正的独立女性意识写作,第一次正视了女性自身的追求与渴望,对女性心理的描写更是丝丝入扣,。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丁玲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女作家,她的文学作品中深刻展现了女性意识。
她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于女性解放运动和社会变革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将从丁玲的文学作品中探究女性意识的表现,以期更好地了解她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和关切。
丁玲的文学作品中展现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对被动现状的反抗。
在她的小说《“三八”节有感》中,描写了一个被剥削和压迫的农村妇女,她们因为贫困和封建观念的束缚而无法摆脱压迫。
在小说结尾处,女性主人公开始意识到自己应该为自己争取权利,表现出了强烈的自我价值感和解放欲望。
她们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认同,这是丁玲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一大特点。
丁玲的作品中呈现了女性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家庭生活的挣扎。
在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女主人公阿儿图像就是一个典型的家庭妇女形象,她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并且渴望能够有自己的人生和追求。
她在男权社会中饱受压迫,渴望得到解放,这种对家庭生活的挣扎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在丁玲的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呈现。
丁玲的作品中还展现了女性间的团结和互助。
在小说《赤地之恋》中,女性主人公们在共同的命运压迫下展现出了团结和互助的形象。
她们共同抵抗男权社会的压迫和封建观念的束缚,不断追求自己的解放和幸福。
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丁玲展现了女性间的团结和互助精神,体现了女性在面对压迫时的积极态度和解放欲望。
丁玲的文学作品中还呈现了女性对爱情和婚姻的思考和挣扎。
在她的小说《怎样写外交公文》中,女主人公对自己的婚姻生活感到不满,并且开始思考自己应该如何优雅地走出这段婚姻。
她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婚姻的挣扎在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展现,体现了女性对爱情和婚姻的思考和觉悟。
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可编辑修改word版)

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学生姓名:xx 学号:xxxxxxxxxx 指导教师:xx 职称:副教授院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二○一三年五月六日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引言20 世纪30 年代,丁玲一踏入文坛,就引发了人们无数震惊的感慨,她那大胆的文风和细腻的描写不仅继承了“五四”时期冰心、淑华女士等一些女作家与封建制度努力作斗争的精神,而且其笔下一些叛逆的典型女性形象颠覆了旧有的思想,让人眼前一亮。
丁玲不但成为了同冰心、淑华女士一样优秀的作家,在一些方面的建树甚至超越了她们。
随着社会、历史不断向前进步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与观念也在逐渐转变着,丁玲的一部分作品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作品大多喊出了旧时代的苦闷,并且由于她自身具有一定的生活历练,使得她的作品到今天依然受到读者们的喜爱与支持。
《莎菲女士的日记》使她初露锋芒便一鸣文坛;《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使她国内外都赢得了极高的赞誉;她重返文坛的作品《杜晚香》时至今日仍然流光溢彩。
丁玲的作品都是与时代紧密衔接的,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国的文学事业,在我国文学历史上享有当之无愧的崇高声誉。
因此,对于丁玲文学作品的研究之于我国文学发展来说是极具意义的。
1 丁玲作品的女性主题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女作家,出生在一个家道没落的世族大家庭里。
早年父亲的挥霍,晚年父亲的多病之躯,使得家庭不仅没有给丁玲撑起一张保护伞,反而因为四岁时父亲的撒手西去,丁玲过早的体会到了世事的变化无常,亲戚之间的人情冷暖,世态凉薄。
幸运的是,她有着一位个性坚强、目光长远的母亲,她并没有拿家中的不幸,用悲痛、软弱博取亲朋的同情。
她的母亲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支持女儿追求独立自由的梦想,给女儿撑起一片晴空。
丁玲目睹了母亲带着她生活的艰辛,看到了女人在生活中的弱势,可以说,母亲给了她强大的影响力,是她开始注重女性问题的源头。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备受尊重和关注的一位女性作家,她的文学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特别是她对女性意识的深刻观察和描绘,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通过对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探究,探讨她作品中对女性的关注和探讨,以及这种关注如何呈现在她的作品中。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多样而丰富。
她的小说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从家庭主妇到知识分子,从农村妇女到都市白领,都在她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她通过塑造这些女性形象,展示了不同社会背景和生活境遇下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同时也揭示了她对不同类型女性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洞察。
丁玲对女性的关注和呈现渗透在她的作品中的方方面面。
她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女性在封建礼教和现代社会中所承受的压力和困境。
比如在《田野》中,她刻画了一个来自农村的女性的生活,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她在封建社会下的困境和挣扎。
而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则展现了女性在革命时期的坚强和勇敢。
丁玲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故事的叙述,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她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呈现。
丁玲在她的作品中对女性意识的探讨也表现出了一种思想解放和女性解放的倡导。
在她的小说中,女性不再是被动的附属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她在作品中描绘了许多有思想、有情感的女性形象,她们为自己的命运奋斗,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她通过这些形象,表达了对女性解放的渴望和呼吁,呼吁女性要有自己的追求和价值,要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地位。
丁玲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不仅仅是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和呈现,更是对女性命运和社会地位的思考和关注。
她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揭示了女性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同时也呼吁女性要有自己的价值和追求。
她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女性命运和社会进步的呼唤和探讨。
希望通过对她的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关注当下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挑战,为女性的解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文1000字,原创女性意识技能

作文1000字,原创女性意识技能丁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多为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大胆而犀利地揭示出被革命外衣遮蔽的性别歧视问题。
《莎菲女士的日记》里面的莎菲在爱情方面一直是胜利者,苇弟喜欢她,但是她从不明确的拒绝他,她一直在玩弄苇弟的感情。
文中写到:凡是追求你的男生,自己虽然不那么喜欢,或者还没有什么决定,就先留在边上吧,这是你的兵——收兵。
莎菲虽然没有那么喜欢苇弟,但是她从不拒绝苇弟对她的好,苇弟就是她的兵。
她单调的生活使她感到孤寂,她需要苇弟的陪伴。
直到她遇到了凌吉士,又燃起了追求之火。
莎菲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她追求一种灵与肉统一的爱情。
遇到凌吉士,她便自以为找到了理想的伴侣,并狂热地爱上了他。
但是当她发现凌吉士只是一个灵魂卑琐的男子后,她便陷于性爱的泥淖之中难以安宁。
最后,在经受了痛苦的感情与理智的考验之后,她悄然出走,远避人世以摆脱凌吉士。
莎菲的这种情感与理智的矛盾颇为鲜明地体现出了中国现代知识女性追求个性解放的幻灭,反映出了特定历史时代投射于部分知识青年身上的印痕。
她是一位受到新思潮影响的知识女性,但是因时代、环境的制约而感受到孤独。
这种情感表达了作品对旧中国的使人窒息的社会现实的控诉。
莎菲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压迫与束缚,她急于希望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这便造就了她矛盾的心理。
她一方面想寻求自由,一方面又无法完全挣脱封建社会的束缚,她处在彷徨之中。
这个作品代表了丁玲的主要艺术成就,小说通过莎菲的经历和心理活动给读者展现了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人们的心理活动,尤其是处于其中的女性,她们经历了数千年的封建压迫之后,渴望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取得真正的妇女解放。
男女的不平等的陋习延续了几千年,经过五四运动先进思想的洗礼,唤醒了她们的自尊和独立的人格。
但是妇女解放要经过漫长的过程,去一点一点地消除封建思想对妇女的荼毒。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位杰出女作家,她的文学作品以真实、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人民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对于女性角色的描写尤为深刻。
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得到了重要的体现和探究,在她的笔下,女性形象逐渐展现出自信、勇敢、坚韧等特质,下面就对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一番探究。
一、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丁玲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开始表现出了反抗意识的觉醒。
在《湘行散记》中,大妈和湘妹两个女性角色都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
尤其是湘妹,她不仅愤怒地指责大妈,更是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得到了一种深刻的思考。
这种反抗意识的觉醒不仅是对于对抗性别歧视和压迫的反抗,还有对于各种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的反抗,这为女性的进步和自我解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丁玲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开始表现出了团结意识的觉醒。
在她的作品中,女性之间的团结和互助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天堂蒜薹之歌》中,女性之间的团结协作为其母亲摆脱钱东洋的骚扰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在《故乡》中,基瑶和小智两个女性角色在互相帮助和支持下克服了各种困难,最终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这种女性间的团结意识和互助也为女性的自我解放和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以《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摘要: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
文章以丁玲的两部作品为例,来浅析其中所包含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意识;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自阶级社会以来,女性就沦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宗法制将女性归诫成无思想的机器,从思想、伦理道德、身体等沦为男性的附庸。
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
在此,笔者以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阐述了作为开一代先锋的女性主义作家丁玲,是怎样抛开了历史、社会给女性身上实价的重负,在时代的漩涡里表现女性意识的。
“女性意识是女性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
”女性和男性的性别差异,“奠定了女性作为独特的文化群体的类的本质, 而这一本质又是女性作为一个相异于男性的性别主体的历史性出场所必须的”。
性别差异性决定了女性对人生、爱情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一、《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莎菲女士的日记》以“日记”的方式,潜入人物内心世界的底部,用躁动而紊乱的,自述、自剖、自白、自辩相杂糅的语调和句式。
表达人物无名的反叛,情绪和苦闷心理。
《日记》中的“我”(主人公莎菲)被摆到了一个对周围的事物具有评判之权的中心位置上,“我”的笑、哭、喜、怒,成了小说叙述的焦点,衡量事物价值的尺度。
在这种叙事格局中,女性的观点和立场贯穿了小说的始终。
1. 大胆的“性爱”意识众所周知,性爱意识是女性意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正是几千年来父权制文化所竭力压抑的对象。
性爱,在道家,是滋养补阴的养生之道;在儒家,是传宗接代之手段,都是指男人而言,女性,只是男人养生货传宗接代的工具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写作提纲引言,主要介绍丁玲生平及创作历程,约500字。
一、丁玲女性意识的产生,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约2000字。
(一)自小的文学天赋与革命活动家的理想(二)对重男轻女思想的反叛(三)早年的生活经历的影响(四)多部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流露二、女性“人”的意识觉醒时期,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约2000字。
(一)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当时的知识分子都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二)《梦珂》是丁玲第一次对社会中歧视女性这一现象发出抗议(三)超越男权的独立的女性意识(四)《莎菲女士的日记》里莎菲的女性意识三、“革命+恋爱”的新女性时期比较《韦护》、《一九零三上海春》、《母亲》中的变化,展现积极投身革命寻求出路的新女性形象。
四、延安时期的女性解放用《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我在霞村的时候》来论证,其达到趋于成熟富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女性形象。
结语摘要:丁玲是个颇有个性的女作家,她独有的女性意识突出地体现在她的小说创作中。
本文即是以此为着眼点,将她的小说创作分为三个阶段:“莎菲女士时代”、“命时代”、“延安时代”,并结合不同阶段的作品对其小说创作做一个梳理和评价。
随着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不断演变和发展,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丁玲人生的心路历程,还可以深切地领会到其创作中强烈的女性意识的历变,从而揭示她不同创作阶段的不同创作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试图探讨丁玲女性主义意识形成的原因、重新解读丁玲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文本、探讨丁玲小说中女性话语权的建构、丁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和女性意识的冲撞等问题,以探究丁玲作为早期的女性作家对现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锋作用。
关键词:丁玲女性意识“莎菲”时代浅谈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引言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
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
丁玲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梦珂》就以女性为主题,于1927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
这一篇处女作的发表,在当时的文艺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就在《梦珂》的影响还未消散时,丁玲又迅速发表了她的另一个短篇《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的成名作。
正是由于这两个短篇小说,让丁玲一举成名。
早在二十世纪30年代,对丁玲的研究就已经开始,到目前为止经历了80余年的时间。
随着人文科学的发展,近年来一些文学研究者,改变了以往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角度来研究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改用心理学、人格分析学等的研究方法,让丁玲的作品焕发了新的活力。
重要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随着女性主义思的潮涌入,为丁玲小说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
丁玲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和生活经,历幻化成她作品中一个个生动鲜活,特色鲜明的女性形象。
在她坎坷的生活经历中,常常是以愤懑与迷茫为伴,在绝望中奋力反抗,但却矢志不渝的状态。
我们都知道,一切新事物的开始都是不为普罗大众所接受的,尤其是在有着两千多年封建思想的中国,要想树立起女性意识这面大旗,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丁玲在其创作中贯穿了对女性的生存价值以及对人生道路的探索。
丁玲一直对女性的命运给予极大的关注。
她在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典型女性的形象,忠实而深入的记录了在女性解放这一布满荆棘的路上,那些带血的足迹。
论文试图分析在丁玲小说中女性自主意识形成的原因、解读其小说在不同时期在不同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创作出的文本,进而分析在小说中的女性话语的构建,女性形象在她的小说中的变化、发展等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让读者对丁玲作品的创作阶段和创作根源有一个初步了解,认识丁玲的创作对当时的女性文学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丁玲女性意识的产生(一)自小的文学天赋与革命活动家的理想自小丁玲就极具文学天赋,但她从来没有想着自己要成为一个作家,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我小时候的志向不是写文章,而是做个革命的活动家。
”[1] 在湘南文化的影响的丁玲一开始就以积极的姿态进行着文学创作,她一开始创作就确定了一个“给这社会一个分析”[2]的目的,而对女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自小丁玲就经历了一系列的家庭变故,父亲早逝母亲忙于工作,使丁玲自小就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丁玲,过早的承受起了本不该她承受的人情冷暖与社会现实。
正是由于她童年的这些经历,让成年后的丁玲在文学创作中用更加独特的角度来观察问题。
(二)对重男轻女思想的反叛家中的变故以及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为丁玲以后的创作埋下了伏笔。
尤其是丁玲弟弟的病夭对她的母亲造成了重大的打击。
姨母在安慰母亲时说:“要是冰之死了也好,怎么偏是外甥死了呢?”这句话深深的刺痛了当时年幼的丁玲。
如果能替弟弟死了来减轻母亲的悲痛,她宁愿一死。
但如果是因为她是女孩,所以她的生命就不如弟弟得生命,这让她感了到极大的不公平。
她迫切的想要逃离这个禁锢,这个几千年封建思想形成的坚固的牢笼,为此,她不断寻找能给予她未来的一条出路。
(三)早年的生活经历的影响早年的生活经历为丁玲的创作提供了源泉,从她第一部文学作品《梦轲》一直到去世,作为中国女性文学创始人之一的丁玲,以有力而细腻的文笔,创作了一大批代表中国女性形象的人物。
比如说:偏执、孤傲的莎菲,淳朴、不安分的阿毛,心地善良、有主见的贞贞等极具个性的女主人公。
同时融入了作者对其的认知和体验,她也借由这些人物来表达她在寻求实现女性自我价值过程中的快乐与悲伤,愁闷与彷徨。
所以在丁玲的笔下这些女性并不只是简单的文学作品,它总是那样鲜活动人,给人的心灵带来巨大的震撼。
(四)多部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流露在她60年的创作历程里,文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捷克评论家普实克曾这么说过“世界只有为数不多的作家创作的作品之间存在着像《莎菲女士的日记》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之间所表现出的巨大差异……[3]丁玲一开始就以叛逆的新知识女性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这一点在最初的两部短篇小说中表现得酣畅淋漓。
《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最初涉及、探寻女性话语权的开端。
这篇小说中的主要女性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她们像男人一样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喜欢寻求刺激,更加胸怀理想。
虽然貌不惊人但脾气古怪,却又让人着迷。
因此,丁玲小说中对女性意识的描写,就颠覆了传统小说中塑的甜美女性形象。
故事中的男性不但被放在了次要位置,而且一改常态,男性形象怯懦、愚昧,比如“苇弟”和“凌吉士”。
丁玲笔下的男主人公常常女里女气的,并不值得女性为其托付终身,而女性则敢作敢当。
这都能很好的证明,在丁玲前期的文学作品中,有鲜明的女性主义倾向,具有先锋性。
世纪30年代后,丁玲通过《水》、《一九三 0 年春上海》、《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完成了从纯女性主义写作向主流文学的转变。
但也塑造了贞贞和陆萍两个经典的凸显女性意识的形象,反映了丁玲在女性主义创作的复苏。
只是这两个女性形象成为她后来受到批判的根源,并让她的创作一度停止。
1979 年,她才凭《杜晚香》复出文坛,有人认为这是她晚年最成功的作品,但也有人不这么认为。
可这部小说中鲜明的女性主义思想,还是让读者看到她仍然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女性主义作家。
二、女性“人”的觉醒时期(一)五四运动影响下的知识分子都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当时的知识分子都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丁玲也不例外,她回顾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是说过“我感到寂寞、苦闷,我要倾诉,我要呐喊,我没有别的办法,我拿起了笔,抒写我对旧中国封建社会的愤慈和反抗。
”[4]丁玲的《梦坷》、《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阿毛姑娘》等作品在《小说月报》上登出之后,当时的文坛就收到极大震动。
特别是《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女主人公,她和传统意义上的女性不一样。
她们是一群心灵上背负着时代印记的青年女性。
以一个“新”女性的姿态出现在作品中,创造出了独具风格的女性形象。
有许多人为丁玲的才气感到惊讶,将她看做天才。
(二)《梦珂》是丁玲第一次对社会中歧视女性这一现象发出抗议小说的主人公梦珂是居住小县城的知识女性,她出生在一个封建家庭,有一个疼爱她的父亲,她从不缺乏亲情的关爱,日子过得的简单快乐。
但父女两都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父亲幻想着能重新做官,而梦珂就梦想着给母亲修一座她看到的那种样子的坟墓。
为了实现他们的梦想梦珂只身离开家乡,来到了上海,进入一所新式学校学习。
无论她多么努力奋斗,坚持不懈,也没能找出一条实现她心中梦想的出路。
因为在上海这样复杂、浮华的大城市,有些事并不是她能够完全理解的。
这与丁玲早期的生活经历十分相似,在前文中介绍的丁玲的生活经历,我们能够看到有梦珂的影子。
最后,梦珂无奈的背弃了自己进城的初衷,当起了表面风光,但实际上却被人鄙夷的电影演员。
这里的梦珂代表了当时苦苦寻找出路,却无路可走的知识女性形象。
当时的丁玲就是怀着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完成了这篇处女作。
(三)超越男权的独立的女性意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社会制度都是以男权为主导,人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的生活方式。
所以一直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男权的独立的女性意识。
二十世纪20年代,在新文化运动这股新思想潮流的影响下,中国两千多年的男权主体地位受到了空前未有的巨大的冲击,女性意识逐渐开始觉醒。
丁玲的《梦珂》的女主人公就是一个典型,是一个不满于屈居男性权威之下的女斗士。
梦珂对现有的生活状态不满,因为封建社会老旧思想的给她带来了太多屈辱,男权中心的社会现状让她觉得这是个“吃人”的社会,急切的想要摆脱这一切。
所以尽管这条路荆棘满布,她也要不断寻找。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新知识女性,在重重压迫下举步维艰的状况。
但不管梦珂怎样厌恶、不满这个社会,有一个人却是她始终依赖无法忽视的,这个男性让她感到眷恋,是父亲让她在精神上有了归属感。
同样,在当时的新知识女性看来,“父亲”是她们唯一可以安心停靠的港口,所以,丁玲在塑造女性形象的过程中,都把她们放到那个男权社会的世界中刻画。
这篇小说中的人物,每一个阶段的性格变化,都与其父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丁玲的创作是在“五四”思潮的影响下开始的,她将男性和女性都放在作品中去进行对比,不但没有被局限于反抗封建等主体思想,反而进行了新的尝试。
(四)《莎菲女士的日记》里莎菲的女性意识丁玲还创作了许多相似的人物,比如说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里的莎菲。
用主人公的眼睛来看当时的黑暗社会和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的愁苦与反抗。
同时,丁玲还颠覆了传统的情爱观念,开始以女性为主导在爱情里追求自己的地位。
主人公莎菲是一个离家的,暂时离开学校养病的肺病患者。
她没有时下学生牺牲自己服务社会的追求,也没有自己的人身目标,不知道要追求什么所以很烦闷。
这是典型的现代人的情绪,是一种摩登人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