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广告
中国广告形式的变迁 中国广告发展史

古代广 告
战国至 隋唐
唐宋时 期
明清时 期
近现代 广告
二、战国至隋唐时期的广告
悬物广告 经营饮食的小店,往往在门前悬挂与其经
营特征有关的物品。 中药店前的药葫芦,
铁匠铺前的锄头镰刀等。
古代广 告
战国至 隋唐
唐宋时 期
明清时 期
近现代 广告
三、唐宋广告发展
灯笼广告
以灯笼为广告,是 唐代以后酒楼,饭馆的 特色之一。
古代广 告
战国至 隋唐
唐宋时 期
明清时 期
近现代 广告
橱窗广告
古代广 告
战国至 隋唐
唐宋时 期
明清时 期
近现代 广告
交 通 广 告
广告伞
广告扇
广告墙
古代广 告
战国至 隋唐
唐宋时 期
明清时 期
近现代 广告
网络广告产生的 同时,宣传网站 的广告也在传统 媒体上发布 (1999年)
谢谢
旗帜广告
在唐宋 时期,酒旗也 称酒帘,青帘。 最初的酒旗用 青白二色布制 作,后来发展 到用五彩酒旗 绣上图案或店 名。
古代广 告
战国至 隋唐
唐宋时 期
明清时 期
近现代 广告
古代广 告
战国至 隋唐
唐宋时 期
明清时 期
近现代 广告
彩楼广告 招幌
宋代以前,招幌主要在酒楼和茶馆里使用。到了宋代,其使用 范围越来越广泛了,药铺、衣铺、当铺、膏药铺、客栈、烟铺等都 用招幌作为宣传标识,不仅有布幌子,而且还出现了木幌子,即类 似于现在商铺门口的广告牌。
中国 广告形式 的 变迁
11动物医学 闻洁雨
古代广 告
战国至 隋唐
唐宋时 期
第2章 广告的起源与发展

美国广告发展中,不断地在广告观念、广告手法和 经营方式上进行革新,促使广告经营向现代化方向 迈进。在20——30年代兴起市场调查研究热潮,帮 助广告客户劝诱、购买施展推销术;40——50年代, 则在广告主题上大做文章,USP策略被广泛推广; 到了60——70年代进入为产品定位、为企业树立形 象的“形象广告时代”;80年代以后,随着电子媒 介的飞速发展与普及,电子计算机设计广告、广告 策划、广告战略的运用,广告活动普遍走向整体化。 进入90年代,整合营销传播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三 、古代希腊、罗马的广告 古代希腊、
古代希腊、古罗马时期, 古代希腊、古罗马时期,一向沿海的商业比 较发达,广告已有叫卖、陈列、音响、 较发达,广告已有叫卖、陈列、音响、诗歌和招牌 等多种形式。在内容上既有推销商品的广告, 等多种形式。在内容上既有推销商品的广告,也有 文艺演出、寻人启示等社会服务广告, 文艺演出、寻人启示等社会服务广告,甚至还有政 治竞选广告。 治竞选广告。
二、 第二 广告 大国 日本 现代 广告 的发 展
年份
1955
1966
1975
1985
1997
报纸 电视
55.3 1.4
35.8 32.3
33.1 34.0
25.4 30.3
21.1 33.5
日本 广告 费市 场份 额
(一)二战之前,广告以报纸与杂志为主 二战之前, 日本的民营广播电台在1951年开播 (二)日本的民营广播电台在 年开播 (三)二战后日本广告的发展:
1、20世纪50年代,日本广告经历 “商品信息 期”; 2、60年代则是“生活信息期”; 3、70年代则是“人性的复归” 4、80年代广告界的特点是广告撰稿人大放异 彩,并出现了动物形象与卡通形象.
中国广告的历史演变——以古代商品广告为例

管 理招 牌 广告 的 局限 ,商铺 可 自由给商 印刷 广告 中的书籍广告 至元代 出现 了封面 期 ,于夏 商周 至春 秋战 国奠 定 了招幌 、 牌记形成 了特定的样式 , 市声 等基 本形 式 ,在 秦汉 至 隋唐经 历曲 品命 名 。招 牌 广告 的 广告语对 仗 工整 , 广告 和征稿广告 ,
为满 足消 费 者 中招牌 的心理 需求 ,
清爽 ,舌尖香嫩 ,这孩 儿那 些风韵 。”杂 头 、城门 、 河船等人 口密集 的位置吟唱 ; 剧盛行的元代 ,招贴广告遍布大、小城市 , 招贴广告 内容简洁清晰 ,一 目了然 。
商 家都会 在 招牌 上著 明店 铺 名号 。而且 张贴 在勾 栏 外 的戏剧 招贴 广 告称 为 “ 招 5 结 语 花招子 ”。 中 国古 代商 品广 告起 源 于 旧石 器晚 宋代已经摆脱唐代、五代时期集中统一 子”,新出现的彩色招贴称为 “
极 具 艺术 水 准。还 有些 商家别 出心裁 地 同一本书刻有多个不 同的牌记 。 用 彩 色字 体 、把招牌 放置 在道 路 交汇处
折发 展后 到宋 代得 到 了整体 提升 ,元 明
明朝 建 立后 ,统 治者 颁 布 了许多 促 清 时期趋 完 备 ,其发 展 特点 为 :商 品广
制 造 者等 内容 ,并 记录 在 案 以便事后 核 的区域经济 中心 。随着市场体系的完整 ,
空 间狭 小 ;广 告 制作相 对 简单 ,内容局
中国历史上叫得最响亮最著名的广告语

中共叫得最响亮最著名的广告语:
1949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950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1年,必须严格镇压反革命
1952年,三反五反
1953年,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1954年,一定要解放台湾
1955年,走合作化道路
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957年,大跃进万岁
1958年,人民公社好
1960年,忙时吃干,闲时吃稀
1962年,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1963年,向雷锋同志学习
1964年,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1965年,备战备荒为人民
1966年,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1967年,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1968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1969年,是不怕苦,二不怕死
1974年,批林批孔
1975年,反击右倾翻案风
1976年,打倒四人帮
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980年,改革开放
1980年,只生一个好
1981年,五讲四美三热爱
1982年,翻两番
1984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1986年,理解万岁
1987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89年,稳定压倒一切
1990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992年,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5年,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1997年,国企三年解困
2000年,三个代表
2003年,和谐社会
2006年,八荣八耻
2007年,科学发展观
2009年,稳定压倒一切
2013年,中国梦。
论中国古代的名人广告

论中国古代的名人广告论中国古代的名人广告名人广告是现代社会最常运用的一种广告形式,然而它并不是近现代商业社会才开创的独特产物,纵观中国历史,名人广告由来已久,其起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
此后,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名人广告也和其他传统广告形式一样缓慢而有力地发展着,并在一些时刻绽放出引人注目的光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出现了一些经典的名人广告案例。
以下就让我们去欣赏一些古代精彩的名人广告故事。
先秦至隋唐在这一漫长时期,封建经济持续缓慢增长,商业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一些传统广告形式如招幌广告、声响广告、标记广告等都是在这一时期诞生发展的,名人广告这一样式亦不例外。
中国古代的名人广告意识萌芽很早,而且在其开端就已形成完整的雏形。
此后的各个时期也出现过一些经典的案例。
然而就总体来看,唐代之前名人广告仍是零星的个别现象,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社会对其认识也并不充分。
直到唐代,名人广告在实践中的运用才逐渐增多,形式开始多样化,并为后代所继承与发展。
中国有史记载的最早的名人广告,应该是战国时代的“伯乐相马”故事。
《战国策・燕二》记载:“人有卖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①这则故事简短而意蕴丰富,几乎包含了后代名人广告的一切关系元素。
第一,广告主、广告名人、广告对象三者明确。
第二,广告主的广告意识清晰,完整地策划了整个广告行为,准确地选择了广告名人。
第三,广告名人与商品的关联性紧密,伯乐是当时相马的权威。
第四,伯乐成功地履行了广告名人的职责,利用自己的声望来推销马匹,并且获得了丰厚的酬金――“一朝之贾”。
第五,广告策略非常精妙,伯乐未发一言,仅仅“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第六,广告效果极为成功,“马价十倍”。
这一故事说明我国古代的名人广告在其萌芽之初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中国古代广告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广告的发展历史从现有资料看,中国广告的雏形起源于商周时代,据《周记》记载,当时凡是进行交易,都要“告子士”,而交易则需要以铭文的形式刻于青铜器上。
比如西周格伯簋就记述了格伯用4匹好马与倗生交换土地30田的交易。
到战国时代,随着生产的发展,商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商品交换变得极为频繁,各地的特产如北方的马匹、南方的鱼、东方的盐、西方的皮革等都可以在中原市场上买到。
在这种商业大发展的前提下,广告应该是不可避免的一种促销手段。
虽然没有现代种种先进的广告媒介,但人们可以通过销售现场广告如声响广告、实物广告、幌子广告等来对自己的商品进行宣传。
声响广告。
声响广告在古时有着最重要的地位,因为古时没有广播、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大屏幕,商人们只能靠自己的一张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比如《韩非子》记载:“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这就是一种现场叫卖广告。
这种声响广告,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从事各种行业的经营者,按照他们的经营方式、特点和经营对象、服务对象的不同,在叫卖的腔调、内容等方面都有不同,特别是后来这种声响广告又增加了吹打乐器,使其表现能力更为丰富,传播效果更为广泛。
声响广告是中国传承最为悠久的广告形式之一,也是内涵最丰富的广告形式之一,比如清代《燕京杂记》中就有记载说,京城里常有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他们的吆喝声悦耳动呼,韵律感觉强,很是吸引人。
今天,老北京吆喝已经成为了北京市的传统民俗文化。
直到今天,声响广告仍然是广大商家使用最为广泛的广告形式,我们常见的商家挂个大喇叭不停地叫卖就是声响广告的新形态。
实物广告。
声响广告虽然有很好的表现效果,但实际运用中却有各种限制,比如时间方面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停运用,比如效果方现可能有人对声响有不同的理解,就像有人可能不了解拨浪鼓声代表着货郎来了。
于是,人们又发明了实物广告,店里卖什么,就把商品的实物放在店铺门口,路人一见就知道店铺的经营范围。
中国古代的声响广告

吟唱广告的流行
? “你听一声声卖花,把读书声差”。 (《牡丹亭》)
? “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韵,其吟 哦俱不同”。
三、吟唱广告的发展
? 文人雅士把口头叫卖采入诗词、制为 曲牌。如货郎调,卖梨膏糖调和卖估衣 调。
? 吟唱内容涉及历史、时事、世间百态 和风俗文化。
吟唱广告的发展
? “燕青一手拈串鼓,一手打板,唱 出货郎太平歌,与山东人不差分毫来 去”。(《水浒传》)
? “远闻叫声声,婉转颇可听,衣服 两大堆,件件来回经”。(《燕市百 怪歌·卖估衣者》)
《卖梨膏糖调》唱辞内容(一)
?山在西,水在东, ?三山六水在其中。 ?五湖四海皆朋友, ?人到何处不相逢!
清朝时期
? “铁蚕豆,大把抓,娶了媳妇不要妈”。
? “小炸食,我的高,一个大,买一包,他 不闹,他不淘”。
? “姑娘吃了我的糖咂面,又会扎花,又会 纺线,小秃吃了我的糖咂面,明天长短发, 后天梳小辫”。
吟唱广告的出现 及艺术风格
一、吟唱广告的出现
? 在原始口头吆喝、叫卖广告基础上衍 化而来的声响广告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唐朝时期
? 唐代各行各业都有口头叫卖方式。
? “经游天下偏,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 闻客第次迎,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 (诗人元稹《估客乐》)
宋朝时期
? 宋代小商贩自由走街串巷做生意, 叫卖之声不绝于耳。
? “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更游 人始稀,五更复鸣”。
元朝时期
? 元代口头广告得到发展。
布贩子摇拨浪鼓
修脚匠打竹板
四、音响工具的分类:
?吹奏为主的音响工具 ?击打发声为特点的音响工具 ?弹拉类器乐或音响工具
中国广告的发展历史

信封广告:信封上印 制一些英雄人物的光 辉形象,并配合一些 具有广告功能的标语、 口号达到宣传的作用。
公益广告:文革前 17年里,火柴盒是发布公益广告的 重要媒体。
现代广告发展概况
1978~1985的新潮
社会背景:改革开放 服装:喇叭裤、尼龙紧身上衣、蝙蝠衫、牛仔、西服、
风衣。。。 电影:庐山恋、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西安事
户外广告:外商户外广告的进入,丰富了中国大陆广 告市场,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和使用促进了户外广 告的发展。大量国外品牌的广告占据了中国大陆的户 外广告市场 。佳能、三菱、日立。。。突出品牌标志、 展示产品图像是当时户外广告的普遍特点。
宣传画和公益广告:这个时期的宣传画,形式和内容 较50-70年代有很大变化,政治题材的比重开始变少, 从而关心生活环境的“清爽舒适”转变。
服装:健美裤、文化衫、旅游鞋、迷你裙、增高鞋。。。 电影:末代皇帝、秋菊打官司、狮子王、泰坦尼克号、辛
德勒名单。。。 歌星:谭咏麟、梅艳芳、董文华、毛阿敏、崔健、郑钧、
刘欢。。。 流行语:时装、空调、电脑、股票、申奥、追星、卡拉
OK。。。
广告形式
印刷广告:包括报纸广告、杂志广告和招贴广告 报纸广告:1988年宝洁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广州宝
社会背景:城市、十里洋场 服装:旗袍 电影:野草闲花 歌星:周旋、白光、王人美。。。 流行语:战争、租界、洋货。。。
广告形式
月份牌广告: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上海的一种广告形 式,它既具有绘画作品的属性,也具备商品Fra bibliotek告的传 播功能。
报纸广告:《申报》与《新闻报》是上海当时最主要 的两大报纸,也是投放广告的主要印刷媒体。
中国广告的发展历史
古代广告的发展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帝王公案谈对联
对联,又有楹联、桃符、对子等名称。
逢年过节时许多人家都会在自家的门框上贴上大红的对联,为节日平添欢乐吉祥的气氛。
在古代下至平民百姓,上至帝王君主都曾与对联发生关系。
而其中最富浪漫声名的当数明洪武帝朱元璋和清乾隆帝弘历了。
据传说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
为显示新王朝的繁荣景象,太平盛世,这年春节,他传谕旨,每家门上必须张贴春联一副。
旨令下达后,朱元璋便率领群臣出巡,检视各家贴对联情况。
此时金陵城内店铺大都已经贴出对联,条条街道红彤彤一片,再加上满街人头攒动,好不热闹。
后来,当他来到城门口一家阉猪户的门口,没看见贴出对联,便命手下人将主人叫出来,当面讯问他为什么没贴对联。
阉猪户回答说,因为他家人都目不识丁,更不会写对联了,而大年将近,各家都很忙,也没来及叫人替写,而正在发愁,哪知皇帝就前来查看,真是罪过。
旁边有官员介绍说这家姓苗,祖宗三代以阉猪为业,手艺很好,也很有人缘,可就是没出一个识字的。
朱元璋得知这一情况,原谅了他的过错,并提笔为阉猪户写下一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横披:“祖传技艺”。
没过多久,皇帝为苗家写对联的消息不胫而走,远近人们争相前来参观,于是苗家的生意更加兴旺起来,成为南京城里有名大屠户。
朱元璋一副对联,就使苗家生意兴隆,可见名人广告的巨大魅力。
无独有偶,清代乾隆皇帝喜欢微服私访,查看民情。
一日一个身材高大、面貌清秀的美少年走到一家皮靴店,看到这家店里靴子质量上乘,
可生意冷清,显得有些死气。
于是便叫随从拿来笔墨纸砚,挥笔写就一副长联:“大鎯头小锤子打出穷鬼去,粗麻绳细皮线捆进财神来”。
横披:“越做越好”。
写完,交给店家,告诉他将对联裱起来,挂在店口,很快就会有很多顾客临门的。
说完这人就走了。
店家半信半疑地按来人的指示照办了。
结果,没出几天,门前挤满了人,都说是为观看对联而来,还有些人买了他的靴子。
有人告诉他,那对联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这时店家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天的美少年就是当今皇上,赶忙跪在地上向北叩头。
这家皮靴店有了皇帝的手书墨宝作广告,生意真是“越做越好”。
另外。
像北京的“六必居”、天津的“狗不理”等许多传统老字号,据说也都曾和皇家发生关系,不一而足,因为众所周知,且不赘述。
★头插草标说辛酸
草标,实际就是一绺稻草。
而在中国古代如果有人将一绺稻草竖直插在头上,站在集市的某个角落,就表明他(或她)将要被作为商品像牲畜一样出卖。
今天有谁还会记得草标呢?殊不知这小小草标,阅尽人间几多辛酸故事。
古时候贫苦人家,每逢饥荒年月,为了活口,往往在自己孩子的头上插上草标,送到集市出卖,甚至有时父母也和自己的孩子一样插上草标出卖。
而人口贩子看到插有草标的人,就会将之买下,转运到别地,男子卖作苦力,女的就卖作妓女、奴婢或童养媳,有的还会被转手卖给二道贩子,从中渔利的是人口贩子,而这些穷苦人家的子女却要受尽非人的虐待。
明朝王象春“竹枝词”《济南百咏》中《鬻女》词就满
含悲痛心情写道:“委巷低门立小鬟,青衫竖草惨愁颜。
惯收瘦马临清客,鬒法成云又卖还。
”作者又加小注:“济城民贫,素有鬻女之俗。
……排门竖草,靦面求售。
临清客子每至,则鲜衣盛从,一人而收罗数百,畜以射利……”原来,明朝时济南一带老百姓普遍贫困,经常会将自己的儿女出卖。
多的时候,在城门口排起长队,人人头上插着草标作为标识,苦苦乞求过往的人们买下他们。
而临清的商人(也就是人口贩子),穿着鲜艳的服装,带着众多的随从,一人会买上数百,带回去先收养起来,等待出售营利。
草标,俨然成为人口买卖中的最鲜明的“广告”标志!
清代时,这样的事情也很普遍。
清人蒯德模在他的《带耕堂遗诗》卷五《仆女吟》里更对人口买卖进行控诉:
“生南赁作佣,生女卖作仆。
作佣有时归,作仆永不复。
犹是父母心,胡为弃不鞠。
上天不降康,零落田中谷。
一米如一珠,万千才一斛。
饔飱已不继,旦夕且谋续。
有女十二龄,鬻钱可籴粟。
携女出门去,但云往戚属。
母避不忍送,泪滴血盈掬。
女哭不肯行,伤心坠幽谷。
托生寄天地,无知非草木。
生长贫贱家,役使富贵族。
富贵人多骄,詈骂继鞭扑。
身无完肌肤,体无完衣服。
毒楚将谁诉,举目无骨肉。
天下无告民,不仅孤寡独。
顾此蚩蚩氓,谁非父母育。
愿告买仆者,驱遣毋太酷。
诗中描绘了这样一副场景:由于发生了饥荒,父母为了生存,只好狠心将年满十二岁的女儿卖掉,希望换些救命的粮食。
父亲骗女儿说带
她去见远方的亲戚,但女儿的心里知道将要被卖掉,万分伤心,哭着不肯出门。
母亲不忍见这样痛苦场面,只好躲开了。
作为诗人也无可奈何,只好希望买这女孩的人家能够发些善心,少用点儿鞭子抽打她那较弱的身躯。
草标啊,草标,你究竟看过多少这样的人间悲剧?!
从现有的材料来看,我国的商业广告在夏商时期就已产生,而政治广告、公益广告等非商业性广告则产生更早。
★华表巍巍悬象魏
天安门前的几处华表威严气派,尽管历经岁月的沧桑洗礼,仍旧透露出几许皇家的凛凛风范。
然而起初的华表,可绝没有今天的华丽壮观。
据晋朝崔豹《古今注》记载,尧时在一些大路通衢树立一些类似“桔槔”的木柱。
以横木交于柱头,像花朵一样形状,叫做“表木”,又称为“诽谤之木”。
其功用是表示王者待贤纳谏或指引路途。
类似的还有诸如“进善之旌”(即劝导人们建议的标志性旗子)、“敢谏之鼓”(即方便人们进谏和上诉的大鼓)等等。
象魏,是指上古天子或诸侯宫廷的大门。
它巍然高耸,经常用来悬挂或张榜法令布告等。
据史书记载,西周时,每到正月,都会悬教令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览,得知国政。
后世王朝也把有关国家政教、法令的图象或条文,如安民告示、通缉令、收租公告之类张贴在城门两旁,以便出入城门的人们观看,往往还会引起许多人围观。
夏商周时期,每到初春,朝廷还会派一些官员专门坐着轻便的小车,右手摇着木制的铃铛,嘴里不停地宣讲朝廷的命令,以求政情下达,
众所周知。
每次行军打仗之前还必要做一些军事动员,例如发布“檄文”之类,当时叫做“诰”或“誓”。
商朝末年,武王率领大军开始讨伐残暴无道的纣王。
公元前1027年正月,在商都城附近进行决战,即著名的“牧野之战”,结果仓促纠结起来的商朝奴隶倒戈大起义,商王朝顷刻间土崩瓦解,纣王也自焚而死。
在这场战役开始前,周武王站在即将参战的各路诸侯和士兵面前,发表讨伐演说(即《周誓》),历数商王朝的腐败堕落,激发出战士无比的斗志,最终一举灭商。
周武王的这篇“檄文”,记载于《尚书》里,堪称一次成功的军事广告。
上述的“表木”、“象魏”、“诰誓”等属于政治广告和军事广告的范畴,成为了中国五千年广告史的一个源头。
“鼓刀扬声”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动荡,随着官府对士农工商的控制减弱,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开始出现,商业也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据史书记载,东方的鱼盐、南方的象牙、北方的皮革、西方的马匹在当时中原地区市场上都可以买到。
许多城市,作为经济、政治中心随之兴起。
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都是当时全国著名的商品集散地。
商人的活动日益频繁,商品交换的规模不断扩大,此时出现了有名的“春秋三义商”:范蠡、子贡、白圭。
这些大商人或有深厚的政治背景,或有广博的学问,或有雄辩的口才,往来于城乡之间,周游于列国之中,折冲樽俎,合纵连横,
塑造了早期中国商人的商业神话。
就拿范蠡来说吧,他曾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消灭吴国,实现称霸之业。
他虽然居功显赫,被勾践奉为上宾,但是他毅然放弃功名,激流勇退,“泛舟于彭蠡之滨”。
弃位从商,三致千金,屡聚屡散,又经常救济穷苦百姓,从而赢得千古美名。
后人将他尊称为“陶朱公”,还把他当作“财神”进行顶礼膜拜。
而子贡作为一名商人,却在和诸侯“分庭抗礼”之中,大作广告宣传,不仅利用各种政治关系积累起更多财富,还向世人广布了他的老师孔子的光辉思想
范例:
引言;昨天同学们都讲了广告与经济或者当时的商业背景的关系,那么我们组今天就讲讲广告与政治的关系,这个话题比较敏感和深奥,我今天就简单的说一下。
如果说经济的发展是广告自然长生的母乳的话,那么政治则是广告能否生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而这种情况在中国尤为明显,因为在我国大众媒介归国家经营。
(可以把甘肃、宁夏07年的非法进行医疗广告而遭到广电总局停播的处罚:还有广电总局对一些热播的带有含沙射影的或者对政府,社会有不良影响的所采取的禁播令。
所以,无论我们将来从事广告或者其他传播,新闻行业,一定要对正在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因为那对我们来说也就是一个“雷区“)
广告与政治的关系
1.正反讲述:政治(国家)对广告的压制和鼓励、支持所产生的不同结果(事例以上有;禁播和题词)
2.政治广告(宫廷用品、贡品→(衣、食、住、行方面的事例,像那些百年老字号等)的宣传和地位;对商品或店的题词,像那些百年老字号;悬赏广告(缉拿人犯赏金多少等);公益广告:像警示(根据官员推测出的洪涝等),提示(耕种收割提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