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小说中女性形象审美特征论文
论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毕业论文选题报告学院:学生姓名指导老师论文题目丁玲笔下女性形象的成长题目来源及意义题目来源:丁玲是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是对五四思想的表现,是20世纪女性成长的日记,通过读她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那是时代的变化发展。
看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知道那个年代的人或者是事。
意义:通过学习和了解丁玲,我们看到她的女性形象个性是那么的鲜明富有个性。
我们通过看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女性悲哀和觉醒后对社会对命运的反抗,看到五四以后女性的成长。
论文题目研 究 领 域 状 况丁玲的作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她的作品大多给我们呈现的是20世纪的社会进步女性。
丁玲笔下的女性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她将自身的人生经历与小说中的人物结合起来,体现出丁玲自身的成长和她创作的变化。
她笔下的新女性形象对五四以后的女性思想的解放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引起人的共鸣。
内容提要或实施方案 通过看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看那些知识女性的变化和成长,我们可以知道那个时代的社会对文学的影响。
我们通过这些女性形象都仿佛可以看到丁玲的影子,看到那个时代的印记。
文学可以反映生活,反映社会,丁玲就是个很好的社会记录者,她用她的笔她的文字记录她对人生的感受和看法。
丁玲,是20世纪伟大的女性作家,她笔下的女性多是具有时代特征且个性鲜明的进步。
如梦珂,贞贞,杜晚香,这些都是丁玲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女性。
在她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丁玲的影子,那个在压抑中寻求解放的年代的女性形象。
她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地寻找自我,解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主要观点或主要技术指标丁玲是20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世上一位伟大的女性作家,她所描写的女性形象大多是时代进步女性。
我们从她对梦珂到贞贞再到杜晚香的描写来看,她所想表达的是一种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的思想。
一、引言二﹑分析丁玲的作品(一)概括丁玲写作的三个时期(二)丁玲的笔下的女性多是时代的产物(三)丁玲是女性作家,她的笔下多是对女性形象的探讨三、对丁玲人生三个时期的女性形象代表进行分析(一)早期叛逆中追求自我的女性形象代表—梦珂(二)中期矛盾中解放自我的女性形象代表—贞贞(三)后期集体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女性形象代表—杜晚香四、结语主要参考文献[1] 吴丽娜吴虚兮.丁玲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2] 杨桂欣.观察丁玲[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3] 宗诚.风雨人生丁玲传[M].北京:中国工职出版公司.1988[4] 李辉.丁玲自述[M].河南:大象出版社.2006[5] 盛英.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纵横谈[M].北京:九州出纳社.2004[6] 尤金.玲珑人生[M].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7] 丁玲.我的生平和创作[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8] 丁玲.丁玲文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9] 钱荫榆.丁玲小说当中的女性自我意识[j].文学评论丛刊.1998[10]袁良骏.论丁玲的小说[J].社会科学,1985,(4):第173-188页摘要内容摘要:丁玲笔下的女性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困境、坚韧与重生——论丁玲延安时期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困境、坚韧与重生——论丁玲延安时期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刘敬伟【摘要】Ding Ling breaks into the literary world with the word "Nv", her works run through the deep concern on female sur- vival value and exploration of the life path. In Yan'an period, Ding Ling focused on the depiction of female image in the special times, and unscrambled the female's survival status and age cognition from another perspective.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women and revolutionary politics, women indomitable fortitude life potential, the backwash of traditional chastity view and so on.%丁玲挟“女”字闯入文坛,她的创作贯穿了对女性生存价值的深切关注及其人生道路的探索。
延安时期,丁玲着力于特殊年代女性形象的刻画与塑造,从另一种角度解读了女性的生存状态与时代认知。
本文主要从女性与革命政治、女性坚韧不屈的生命潜力、对传统贞节观的反拨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期刊名称】《河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8)006【总页数】4页(P73-75,93)【关键词】丁玲;女性;革命;坚韧;贞节观【作者】刘敬伟【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甘肃兰州7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4众多作家包括丁玲都曾热情讴歌延安生活的光明与美好,而随着对生活的深入参与和体验,丁玲笔露锋芒,大胆而又敏锐地捕捉到了延安时代下的落后之处。
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可编辑修改word版)

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学生姓名:xx 学号:xxxxxxxxxx 指导教师:xx 职称:副教授院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二○一三年五月六日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引言20 世纪30 年代,丁玲一踏入文坛,就引发了人们无数震惊的感慨,她那大胆的文风和细腻的描写不仅继承了“五四”时期冰心、淑华女士等一些女作家与封建制度努力作斗争的精神,而且其笔下一些叛逆的典型女性形象颠覆了旧有的思想,让人眼前一亮。
丁玲不但成为了同冰心、淑华女士一样优秀的作家,在一些方面的建树甚至超越了她们。
随着社会、历史不断向前进步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与观念也在逐渐转变着,丁玲的一部分作品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作品大多喊出了旧时代的苦闷,并且由于她自身具有一定的生活历练,使得她的作品到今天依然受到读者们的喜爱与支持。
《莎菲女士的日记》使她初露锋芒便一鸣文坛;《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使她国内外都赢得了极高的赞誉;她重返文坛的作品《杜晚香》时至今日仍然流光溢彩。
丁玲的作品都是与时代紧密衔接的,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国的文学事业,在我国文学历史上享有当之无愧的崇高声誉。
因此,对于丁玲文学作品的研究之于我国文学发展来说是极具意义的。
1 丁玲作品的女性主题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女作家,出生在一个家道没落的世族大家庭里。
早年父亲的挥霍,晚年父亲的多病之躯,使得家庭不仅没有给丁玲撑起一张保护伞,反而因为四岁时父亲的撒手西去,丁玲过早的体会到了世事的变化无常,亲戚之间的人情冷暖,世态凉薄。
幸运的是,她有着一位个性坚强、目光长远的母亲,她并没有拿家中的不幸,用悲痛、软弱博取亲朋的同情。
她的母亲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支持女儿追求独立自由的梦想,给女儿撑起一片晴空。
丁玲目睹了母亲带着她生活的艰辛,看到了女人在生活中的弱势,可以说,母亲给了她强大的影响力,是她开始注重女性问题的源头。
浅谈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内容提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迥别于以前文学长廊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它们不是完美的,但又让人感到特别真实,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构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
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丁玲本身是一个女性味十足的女人,以及她本人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关键词:丁玲女性形象美傲悲勇在群星璀璨的中国现代作家群中,丁玲是比较亮丽的一颗。
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曰记》、《阿毛姑娘》、《韦护》、《水》、《田家冲》、《杜晚香》、《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笔者认为,丁玲作品中最具分量的部分当属于“女性小说”。
丁玲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农民形象,如张裕民、程仁、阿毛老爹等;有地主形象,如钱文贵等;有新时期人物形象,如苇弟、凌吉士、澹明等。
但是在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则是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如梦珂、莎菲、阿毛、贞贞、杜晚香、三小姐等,她们各有特点,在丁玲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她们是美的,是傲的,也是悲的,更是勇的。
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合成了一个个美丽的战士,合成了一个个血肉丰满如同五月鲜花般开遍大地的新女性。
一、美泰戈尔曾经说过,当上帝创造男人的时候,他只是一位教师,在他的提包里只有理论课本和讲义;在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在他的皮包里装着画笔、水、调色盒,所以女人才会那么美丽,女人的生命才会那么缤纷。
在作家曹雪芹的笔下,女人是水做的骨肉。
因此,古今中外的许多文章大家,在作品中大都把女性作为美的化身来描写来赞美。
这一点在丁玲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描写的女性形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很美。
无论是被视为“春天的童话”----《梦珂》中的梦珂,“夏天的童话”----《莎菲女士的曰记》中的莎菲,“秋天的童话”----《阿毛姑娘》中的阿毛,还是“冬天的童话”----《杜晚香》中的杜晚香,还是其他女性形象,大都是美的,既有外表美,也有心灵美,同时还有人性美。
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哲 、 行侠 、 者 、 女特 点集于 一身 , 独 弱 淑 卑 贱 与 高 贵 集 于 一 身 ” 她 早 期 的小 说 , 。 如
《 珂 》《 毛姑娘》 《 暑假 中》《 梦 、阿 、在 、 自杀
日记》 《 、莎菲女士的 日记》 , 等 以女性内心
陈独秀 的《 的妇女 解放观 》胡适 的《 我 , 易
生 主 义 》 《 操 问 题 》 鲁 迅 的 《 的 贞 、贞 , 我 烈 观 》 出女 性 自我 解 放 的思 想 。在 这 种 提
思 想 的影 响 下 , 出现 了 以冰 心 、 隐 、 叔 庐 凌
情 感 的 肯定 。 莎 菲 女 士 的 日记 》 《 中的 莎 菲 大 胆 流 露 出 对 自我 的肯 定 和 对 爱 情 的 追 求 。 菲 追 寻 地说 :是 的 , 了解 我 自己 , 莎 “ 我
女 性 意 识 首 先 是 女 性 对 自我 欲 望 与
象 的 审视 与 反 思 。 《 珂》 《 毛姑 娘 》 在 梦 、阿 、 《 菲 女 士 的 日记 》 作 品 中 , 性 形 象 不 莎 等 男 再 显得 高 大 、 伟 , 而显 得有 点猥 琐 、 俊 反 矮
小 、 乏 责 任 感 . 的甚 至 成 为 女 性 戏 弄 缺 有
不 过 是 一 个 女 性 十 足 的 人 , 人 只 把 心 思 女
的对 象 。作 者 主要 刻 画 了两 类 男 性 : 类 一
男 性 以 苇弟 为代 表 。 类 男 性 身 上 显 示 出 这 女 性 化 的特 征 。他 们 多 愁 善 感 , 有 一 颗 虽 善 良 的心 , 缺 乏 博 得 女 性倾 慕 的伟 岸 身 却 躯 ; 一 类男性 以凌吉 士为代表 , 类 男 另 这 性 虽具有非凡 的外表 ,他 , 生人 , “ 这 我将
浅谈丁玲作品中的女性主义

浅谈丁玲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摘要:丁玲是一位在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现代女性作家,在她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赋予女性叛逆的性格及反抗精神,以此展现出女性追求人格尊严、个性独立,与封建传统社会抗争的意思,进而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倾向。
在欣赏丁玲文学作品时,通过对女性主义进行鉴赏,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丁玲作品的价值。
关键词:丁玲;文学作品;女性主义前言丁玲是著名的现代知名作家,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在她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因此,丁玲的作品也被称为是女性文学,丁玲在文学作品中,通过细腻的写作方式,将女性意识的苏醒形象的展现到了读者面前,让读者可以更好的感受到女性坚强的一面。
1.丁玲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表现特点丁玲在写作的时候会通过女性意识觉醒来突出女性自身美,所以她的作品中女性角色都会对自身的价值进行强烈的追求。
不管是深陷苦海的贞贞还是莎菲,她们都是追求自身价值和独立的典型形象。
丁玲笔下女性的个性为豪爽浪漫,通过这种个性形象的展现她们的精神面貌和灵魂,并且丁玲小说中的人物主要是出于同社会环境相冲突的立场中或是对立的立场中,这种强烈的对比能使得女性人物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得到有效诉讼。
丁玲在小说中充分的展现女性的毁灭和挣扎等,在作品中一气呵成那些女性遭遇的苦难以及沉浮等,如,陈老太太苏醒的民族意识、贞贞对传统禁锢思想的挣扎和黑妮转向另外一个阶级立场等,她们的举措均表明女性在备受摧残中坚持的尊严和坚韧的挣扎品质,绝对不是像祥林嫂那样麻木的生活下去,不敢同境遇和传统思想相抗争。
丁玲在小说中创造的女性主要是对她们情感历程的描述,写作的方式为虚写或者是通过人物潜意识心潮起伏,通过这一方式将人们的情感心态进行很好的反映,虽然这种方法表现的较为含蓄,但是很强烈。
剖析传统文化背景下人物心理状况为丁玲创作的切入点,写作的时候通过她自身独特的语言和视野等深切思考女性生命,并用自己的笔让世人知道女性生存状态,使得女性原本的生命状况得到充分还原。
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昏地倒上了床, 不久便昏昏地迷睡过去 了”。 《日》中的伊萨,“熹微的晨光刚把窗 上的玻璃变白的时候,在床上睡还不久的 伊萨便醒了。 这是一个二十岁上下,早就 失去了天真的女人,脸色因为太缺少阳光 的缘故,已由黄转成苍白,简直是病态的 颜色了”。 同性恋是莎菲女士们对抗社会 生存秩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莎菲女士 日记》中的莎菲:“为了蕴姊千依百顺地疼 我,我便装病躺在床上不肯起来。 为了想 蕴姊抚摩我,我伏在桌上想到一些小不满 意的事而哼哼唧唧地哭。 ”莎菲女士的同 性恋生活方式是她们在理想之爱不能实 现而出现的扭曲、反常的生活状态。
女性意识首先是女性对自我欲望与 情感的肯定。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 大胆流露出对自我的肯定和对爱情的追 求。 莎菲追寻地说:“是的,我了解我自己, 不过是一个女性十足的人,女人只把心思 放到她要征服的男人们身上。 我要占有 他。 我要他无条件地献上他的心,跪着求
论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文化内涵

论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例[内容摘要]丁玲早期的小说塑造了梦珂、莎菲等一系列五四知识女性形象,展示了中国女性觉醒时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是新文学史中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新女性,她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女性话语的建构者,她追求理想自我与和谐的爱情,但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路,是个悲剧人物。
本文通过分析莎菲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揭示丁玲早期小说独特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莎菲;反叛;自我意识;女性话语;悲剧色彩20世纪20年代末期,丁玲带着她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登上文坛,她的出现犹如明星般照亮中国文学界,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是文学史上值得纪念的绚烂。
她早期的小说创作关怀中国妇女解放,表现出一种对于女性自我意识的发掘,从而也造就了丁玲小说在探索妇女解放问题上最有价值的特色,如刘思谦所说的,“女性意识到了这里,才不仅从封建之父的庞大身影中决裂出来,而且开始从‘五四’女儿的两性精神同盟中分离出来,成长为独立的性别主体意识。
”①其发表于1928年2月的《小说月报》上的中篇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下简称为《日记》)震动整个文艺界,《日记》站在女性主义的角度,大胆暴露主人公的性欲心理,使得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礼教受到了挑战。
一、叛逆的绝叫者无论是亚当的肋骨所创造的夏娃,还是“好奇害死猫”的潘多拉,亦或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奔月嫦娥,在这些故事里,女性是卑微可耻的,她们自私、轻率、撒谎、虚荣、忘恩负义、不可理喻。
回顾女性几千年来“被书写”的历史,“在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上,女性自身被抹杀了,并且这种抹杀本身也被掩盖了。
于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女性只是一个空洞的能指,她不能指向任何的所指,又可任男性填充进任何的内容。
她在社会及家庭伦理秩序中是被统驭的对象,在经济秩序中是依附在男人身上的寄生者,在文化层次上,她只是一个被命名者。
这个失去话语权的被压抑着的性别,呈现一种无名又无言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丁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审美特征摘要:在丁玲笔下,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女性人物形象。
这些女性人物形象,不同于以前文学史上塑造的女性形象,她们显现出了“勇”“傲”“悲”的形象审美特征。
这些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和形象审美特征的完美体现,离不开丁玲本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她自身的女性人格魅力的影响。
关键词:丁玲女性形象审美特征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在群星璀璨的现代女性作家群中,丁玲是比较耀眼的一颗,她独有的女性意识突出地体现在小说创作中。
丁玲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如阿毛、贞贞、杜晚香等,这些女性渗透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和情感,令人为之叹服。
一形象审美特征的集中表现1 勇丁玲笔下的女性是悲的、傲的,但是她们没有在痛苦中绝望,她们有一种在悲剧的人生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苦痛。
贞贞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女性,尽管被日军欺侮,但通过为游击队提供情报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为了抗战,她做出了太多的牺牲,这样一个伟大坚毅的女性是值得敬重的,正如王蒙说:“我在少年时候读了《我在霞村的时候》,贞贞的形象让我看傻了,原来一个女性可以是那么屈辱、苦难、英勇、善良、无助、独立、热烈、尊严而又光明。
”丁玲笔下的这些女性,独立、自我、倔强、执著,不受环境左右,敢于掌握自己的命运,在女性自我和自我精神上都达到了超越传统女性的现代精神高度。
丁玲笔下女性形象的勇,还体现在女性勇敢寻求爱情的意义上,女性人物从不回避对异性的渴望,大胆地表现出爱与性的意义。
莎菲毫不避讳自己的内心情感,当她见到外表丰仪的凌吉士,就大胆地诉求,掩藏不住内心炽热的情感,“希望用一种小儿要糖果的心情,渴望接触他那两个鲜红的嫩腻的深深凹进去的嘴角”。
在女性情感受到禁锢的时代里,莎菲发出这样的大胆表白,足以证明她对爱情的强烈渴望之情,以及在爱情中所显现出的主动和勇敢。
这些女性毫不回避对性的需求,大胆说出自己的真正需要,追求灵与肉相统一的完美爱情,将女性意识的觉醒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这里,我们在丁玲作品中看到了她们健全的现代人格,她们不仅不向命运屈服,而且在情爱面前,她们积极主动、热烈大胆,追求人格独立和婚恋自由。
她们彻底摆脱了传统女性对男性的精神依附,站在与男性平等的精神层面,大胆地表现爱情,直白地坦露女性的自我体验和性别意识。
这些女性以自我的女性姿态跃然文坛,成为经久不衰的一道风景线。
2 傲读了丁玲的小说,女性人物骨子里潜在的傲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傲气主要体现在被男权社会长期压抑后所萌发出来的反叛倾向上。
她们往往自尊心很强,具有一种很强的女性“优越感”。
这些女性挣扎在乏味的生活里,在自我意识觉醒后,她们深感社会对女子的不公和自身奋斗的孤身无援。
她们要摆脱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状,想争得生活的支配权。
因此,她们满含着孤独灵魂的倔强和执拗,强调女性优势心理,并与整个浓郁的黑暗势力抗争着。
她们不仅鄙视虚伪的社会,也鄙视怯懦的男性,鄙视一切旧有的价值观念,显示出了强烈的反叛个性的傲气。
丁玲笔下女性形象所显现出来的这种傲气在小说中比比皆是。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比起梦珂来,有着更孤傲不羁的个性和更彻底的反叛精神,显现出十足的傲气。
莎菲的这种傲气尤其体现在对待异性的态度上,表现出对男性强烈的反叛性。
苇弟十分爱她,但她对求爱者苇弟的懦弱卑琐,表现出强烈的轻蔑和鄙夷。
当她发现她深爱的凌吉士在“高贵的美型里是安置着一个如此卑劣的灵魂”时,她异常地绝望,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心理去俯视他,甚至开始可怜这样一个仪表堂堂的男子,竟会有一种可鄙的“浅薄需要”。
于是,她凛然宣布不会爱上凌吉士,并最终逃离了他,显示出了莎菲高贵的自主、自尊、自我意识。
这里,莎菲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对男性审视,以决然反叛的姿态对冷落不堪的男性品质进行无情的嘲讽和彻底解构,以男性的无聊和虚伪凸显了女性的至真至纯。
这种对男性形象的颠覆,显示出了新女性的对自我充分肯定的自信心理,莎菲以优势心理强取女性的地位,表现出一股决然的傲气。
3 悲丁玲笔下的女性,大多有着悲剧命运。
《阿毛姑娘》中的阿毛悲剧气氛很浓,出嫁后的阿毛在婆家的生活也不尽如人意。
不仅被公婆责骂,而且还得不到丈夫的尊重,并经常遭受丈夫的痛打,她所羡慕的美好生活也不得实现。
“当丰富的物质生活以及性爱对象感情的尊重与回应等这些女性中更高的欲望全部落空,自然也没有活下去的理由”,于是,阿毛最后寻短见死了。
丁玲以其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书写了大量不幸的女性人物,她们的不幸命运让人感到深沉的悲哀,同时,更激发了人们去思考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那就是长期的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的男权社会对女性生存的压制。
出于男性中心文化的需要,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压制女性的法令,使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属品,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使得女性自主生存的空间极其狭窄。
最终,她们只能把对物质的欲望和对精神需求的实现全部依托在男性身上,表现出对男性很强的依赖性。
而当男性不能满足她们的欲望,惟一可以依靠的物质和精神支柱倒塌时,她们便只能在幻灭中毁灭自己。
二形象审美特征的成因读丁玲作品,可以看出女性形象悲、傲、勇的鲜明特征,这些构成了丁玲女性小说的独特审美风格。
文学也是人学,丁玲作品中女性形象特征的形成,究其原因,与作者的个人经历和人格魅力密切相关。
1 个人经历1904年,丁玲出生于湖南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世家。
丁玲四岁时死了父亲,从七岁开始跟着母亲四处流浪。
由于父亲早逝和身前的挥霍,她自幼便在寂寞、贫苦的环境中长大,面对困境,丁母不去求助众多有钱的亲戚,而是走上了求学、教学、办学这样独立自强的道路。
在丁玲的一生中,对她影响最大的就是母亲,尤其是母亲这种坚毅性格在潜移默化中给了女儿最大的影响,使其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刚毅的性格特征。
丁玲自身和她小说中的女性人物,都有着苦难的命运,她一生的悲苦命运可以说是她笔下众多女性人物的一个综合写照。
丁玲的一生是坎坷的,但是,面对生活的沉重和困苦,她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而是以积极坚毅的态度投入生活。
尽管丁玲曾被定为右派分子,并被放逐接受劳动改造,但是面对莫须有的罪名,她如同笔下的女性人物一样,没有向苦难屈服,而是提出了申诉,并坚守生活的信念,继续自己的文学事业,续写长篇《在严寒的日子里》,并写了大量的札记。
她不怕挫折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毅力,赢得了人们对她的尊重与肯定。
艾农便在《真实的丁玲与谬托知己者笔下的丁玲》中说:“丁玲是一位人品与文品高度一致的真正伟大的革命作家,她能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常常以含泪的微笑来使自己在屈辱负重中达到自我超越的境地,在异常困惑的心境中去面对复杂的人生,在自我超越和自我保护的矛盾统一中日益走向成熟,这乃是真正的丁玲。
”这种在困难中达到的自我超越尤其体现在:丁玲作为一个女性,由于自己在被捕期间,因与冯达同居这样的私生活而受到审查时所表现出的对党的忠诚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这次审查给她带来的尴尬和痛楚使丁玲感受到生活的严酷,她将这些心绪也融入到作品中,写于1940年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就是丁玲这种精神状态的反映。
丁玲通过贞贞这一女性形象,努力表达自己的清白和对革命的忠诚,她在数十年的时代风浪中所经历的浮沉与漂泊,并不亚于肉体上遭受日本兵蹂躏折磨的贞贞,而其精神灵魂上的坚强不屈和对生命的渴求与向往,也是并无二致的契合。
严酷的形势并没有吹灭她继续革命的信念,像贞贞一样,她在革命的道路上不断地前进,与黑暗的现实社会抗争着。
不仅如此,女作家丁玲对革命火一样的热情全力地倾注在杜晚香身上,她不满足于做一个家庭妇女,而是奔赴北大荒国营农场的前线,通过不断地努力上进成为排头兵,做具有崭新品质的社会主义新人。
她的形象是那么的美丽、健壮、坚强、豪迈,犹如不知畏惧的海燕,展翼翱翔,穿过险谷。
在她身上,我们看到无产阶级先进战士的崇高风貌,看到整个民族勤劳朴实智慧的品格。
这时的杜晚香,已经不是从前山沟沟里的弱女子,而是新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有宝石般夺目的光彩。
可以说,杜晚香是丁玲心目中的完美女性,杜晚香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正是丁玲在感受革命沐浴之后,对女性幸福生活的理解。
作家丁玲正是通过这些女性形象,传达出自己不怕挫折的人格品质,她们在困境中奋进,在困难中寻求生存的意义。
丁玲通过自身的经历和笔下一系列女性形象的不幸命运启示人们:真正的独立人格不是偷生苟活,而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灾祸、苦难、厄运、死亡面前不退缩,不躲避。
因此,女性必须自觉摆脱封建意识的束缚,自觉摆脱被奴役的命运,走向自立、自强的道路,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自身价值。
2 个人魅力丁玲幼年时,父亲因病去世,从此就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饱经世态炎凉,从小就养成了极度自尊同时又极度藐视世俗的性格。
这种性格在她身上,明显体现出一股傲气,她将这种傲气投射到作品中,使得许多主人公都具有敏感、孤傲、自尊、怪癖的个性。
《丁玲谈早年生活二三事》是丁玲的录音整理记录,其中谈到1923~1924年间在上海大学时的一些情况,有一段时间“同学有戴望舒、施蛰存、孔另境、王秋心、王环心等,这些同学对我们很好,我们则有些傲气”。
这寥寥三句话,真实记录了丁玲在上海大学时的姿态。
这种女大学生的傲气,我们可以在梦珂、莎菲身上找到。
梦珂看不惯虚情假意的表哥,不甘忍受学校的侮辱和姑妈一家的虚伪,愤然走向社会,寻找幸福人生。
莎菲看不起苇弟的懦弱,同时也鄙视卑劣的凌吉士,她们以女性的自尊来反叛男性人格的丑恶,显示出十足的傲气。
早年的丁玲,自信、大胆、热烈,这些个性尤其体现在她大胆地寻求爱情上,表现出了十足的勇气。
在她与胡也频结合后,发现自己对冯雪峰有着更为热烈的感情,她大胆地表露自己的心迹:“我和他(胡也频)相爱的太容易、太自然了。
我没有不安过、我没有幻想过、我没有苦痛过。
然而,对于你(冯雪峰),真有过宁可失去一切而只要听到你一句话:就是‘我爱你’!你不难想象着我的过去,我曾有过的疯狂,你想,我的眼睛,我不肯失去一个时间不望你,我的手,我一得机会我就要放在你的掌控中……”其实,莎菲的心理与丁玲的心理有着某些相似之处,同样表达出对爱情的渴望和更高的爱情追求,那就是灵与肉合一的现代情爱理想,敢于从女主人公的立场寻找爱与性的意义。
正是有着强烈个性的丁玲,将自身的情感体验融入在莎菲这一形象中,才使莎菲这一形象刻画得更加真实、传神。
我们从她笔下的人物形象以及张扬大胆的语言中,体味出丁玲个性的倔强,正如人们评论“莎菲是一个具有相当个人特点的女性,是丁玲塑造的一个个性非常鲜明的女性形象。
同时,莎菲也是一个具有丁玲性个性的女性形象”,我们看到作家本人所具有的强烈女性主体意识所显现出与其他女性作家不同的强烈“勇”的个性。
丁玲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女性心理、女性笔触,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并表达出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思考着女性的前途和出路,形成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