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校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各高校中国哲学专业考研真题集

各高校中国哲学专业考研真题集2010年北师大中哲考研试题一、简释题1.契据(忠恕)之道2.《性恶》3.顿悟成佛4.性三品5.性日生日成6.崇有论7.《孟子字义疏证》8. 法、术、势9.《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10.冯友兰二、论述题1.试比较孔子的“天命观”和墨子的天志、明鬼的区别2.试述王阳明的心外无物的思想3.试述评儒家的“民本”思想在现代意义上的理解2010年复旦中国哲学史真题中国哲学史(150分)第一部分是加标点。
一段是《庄子•齐物论》中“有始也者……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另一段忘了。
(10分)第二部分是给出命题或作品,让你写作者。
15个,15分。
略。
第三部分是古文翻成白话(15分)。
第一个是“和实生物”的那段。
第二个是老子“道生之,德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第三个是张载的“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其聚齐散,变化之客形尔。
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
第四部分是名解,8选6,30分。
分别是(不按顺序):民胞物与、道器、文中子、絜矩、泰州学派、理一分殊、正始之音、三表法。
第五部分是简答。
(7选5不按顺序。
40分)1.解释“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2.理解龚自珍的“我气造天地”的哲学涵义。
3.解释“知行两字原是说一个工夫”。
4.董仲舒用“人副天数”想说明什么?5.朱熹对“无极而太极”的解释是?6.解释孟子的“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第六部分是论述题,3选2,40分。
1.孔子“仁”的特点是?它与“礼”的关系如何?2.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并比较其与老庄哲学的异同。
3.二程关于“天理”的思想有哪些?并论述其在宋明理学中的地位、影响、作用。
复旦大学2009年中国哲学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1、龟长于蛇(6分)2、天官(6分)3、一念三千(6)4、朴(6分)5、辟(6分)6、十六字心决(10分)7、得意忘言(10分)8、质测(10分)9、致良知(10分)10、以物观物(10)11、仁政(10分)12、一(10分)二、标点与翻译(25分)何叔平注老子初成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日若斯人也可以语天人之际也因此所注道德二经三、论述题民胞吾与的意义(25分)名校考研中国哲学史试题(95~01)汇总分析中国哲学史:评述孟子的性善论思想(**97)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思想(**98)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复旦99)简述孟子的仁政学说(**00)《易经》的性质及其三大原则(厦大99)试分析先秦儒家的义利观(**99)简论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99)《孙子兵法》中的哲理思维(南开01)《齐物论》的逻辑思路(南开01)墨子的兼爱思想(厦大01)《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有什么特色(浙大00)庄子的是非观(浙大01)【论述1】试述阴阳五行思想及其相互关系(厦大99)战国“百家争鸣”述论(复旦97)庄子道论述评(吉大00)评述荀子的虚壹而静论(武大00)试述孔子哲学思想的合理因素及其现代意义(浙大00)【名解2】葛洪(复旦97);业报轮回(**98);相竞以器(**99);《论六家要旨》(复旦97);独化(**98);二谛(吉大00);贵无(吉大00);止观(复旦97);实相(复旦97);不真空(**97);性三品(吉大00)天人交相胜还相用(南开00);言尽意论(南开00/01);形质神用(南开00);人副天数(**00);唯识无境(**00);《坛经》(北师大01);《封建论》(北师大01);天不变道亦不变(厦大01);一物两体(厦大01、浙大01);阿赖耶(**01);天人感应(浙大99);六相圆融(浙大01);自生而必体有(**01)【简答2】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南开00)简述王充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98)简论玄学的以无为本思想(人大是97)董仲舒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南开00)魏晋时期关于名教和自然的关系主要有哪些理论(复旦99)什么是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00)柳宗元的历史发展观有哪基本内容(浙大00)范缜的《神灭论》对形神关系说作出了哪些新贡献(浙大00)述评王弼的言意之辩(**01)《神灭论》的理论贡献(南开01)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厦大01)慧远的“真如法性”说(厦大01)竺道生对禅宗的影响(厦大99)【论述2】王充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及无神论思想。
中国哲学史题目与答案

1、我们的祖先大约在黄帝时已开始向文明时代过渡。
从夏代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商和西周是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2、(理解)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除了使用国家机器外,还把原始的宗教迷信加以改造,使它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夏代的统治者已利用宗教迷信和天命论来欺骗人民了。
到了商代,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王权的加强,奴隶主贵族便按照地上最高统治者的模样,炮制了一个他们称为“帝”或“上帝”的最高主宰,编造了政权神授的谎言,说“帝立子生商”。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上帝的意志和命令呢?其办法是通过“卜筮”。
“卜”“筮”都是一种预测吉凶祸福的迷信活动。
西周统治者承继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祖、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思想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使之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永恒性,又提出了“德”和“以德配天”的理论,《尚书召告》说“惟天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3、(小题)周朝奴隶主所谓的“德”,其具体内容是:一是“敬天”,二是“保民”,三是“孝祖”。
4、中国古代哲学的真正诞生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阴阳说和五行说,早期的阴阳说可以追朔到《易经》。
现存《周易》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所谓《经》,另一部分是所谓《传》,记录了后人对卦辞和爻辞的各种解释和理论上的发挥。
5、《易经》大概是在殷周之际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卜筮记录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加工而编纂成的一本书,以供人们卜筮时参考。
《易经》64卦是由八卦重叠组成的,而八卦又是由“一”“一一”两个符号排列组合而成。
《易经》中包含有由对立而引起变化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如乾()卦。
泰()卦,九三爻卦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把互相对立的概念联系起来,指出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
早期五行说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篇。
《洪范》说:“五行。
”水、火、木、金、土。
6、阴阳说和五行说在西周时期又有了发展?A 、周幽王时,伯阳父曾用阴阳二气失调来解释地震现象。
B、西周末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中国哲学考研类型试题整理(中哲篇)

名词解释离坚白淮南格物万理具于一心通为天下第一要义心斋人副天数独化道统格物三世说即万物之自虚理一分殊至良知俱分进化正名反者道之动春秋繁露言意之辩西铭六经注我致良知孔子改制考天演论有待无待自生而必体有阿赖那理异分殊公羊三世说齐物一念三千法界缘起本体质力相推虚一静因内籀外籀人副天数神灭论太虚即气理一分殊四句教绝四四德四几玄同奇正相生人副天数形神相即凡象皆气宙轮于宇六府三事天爵四法界德性之知俱分进化言立三表辩无胜静因之道物不迁言尽意神灭论一物两体理一分殊淮南格物道法自然形神相即一物两体至良知气者理之依反者道之动合同异生之谓性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中庸四法界六理四几以说出故六派七宗守真存一(守一存真)命不在天而在其人知行常相须以说出故崇本举末能必副其所天人三策以无为本形质神用辨名析理形神相即法与时变济有者皆有道统说论衡独化言意之辩天人不相预以心原物休符不于祥於其仁崇有论得意在忘象独尊儒术《礼记》谶纬崇本举末习与性成体用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以心原物圣人体无一故神两故化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以说出故六理四法界能必副其所三表四端心斋齐物论即万物之自虚理一分殊仁不忍人之心和而不同张载王阳明民生史观一念三千法界缘起本体质力相推《道德经》公孙龙天命之谓性斗莦之性裴頠天人交相胜四法界严复《虺书》《齐物论》五行相克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质神用得意忘象血气心知八识般若《仁学》《新理学》《大学》鹅湖之会王艮兼爱天人感应气质之性托古改制为仁由己道法自然言必立仪言尽意论物不迁论格物至知知行合一知难行易论六家要旨明儒学案贞元六书论衡正蒙东西均孔子的仁老子的道墨子的义荀子的虚一而静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王充的疾虚妄王弼的贵无僧肇的物不迁方以智的合二而一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二和与同异,可否相继知己知彼,胜乃不殆三代相因,损益可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人之性恶,化性起伪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神形相即,形质神用静者静动,动静皆动论六家要旨明儒学案正蒙东西均白马非马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浩然之气绝地天通否极泰来温故知新道法自然虚壹而静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三表效验无为中庸有无离坚白道统论抱法处势五德始终化性起伪天人相分仁不忍人之心和而不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涤除玄览克己复礼为仁尽心知性知天参验制天命而用之兼爱天人合一有待无待名实三玄葛洪业报轮回相竞以器《论六家要旨》独化二谛贵无止观实相不真空性三品天人交相胜还相用言尽意论形质神用人副天数唯识无境《坛经》《封建论》天不变道亦不变一物两体阿赖耶天人感应六相圆融自生而必体有叶水心三纲领八条目心外无物理一分殊致中和心学无极而太极易简工夫事功学派童心即真心张载王阳明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传习录》《西铭》泰洲学派质测即藏通几经世致用以理杀人知难行易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俱分进化质力相推三世进化尚力非命法无顿渐托古改制天命之性民生史观公羊三世说《严译名著丛刊》三民主义《新学伪经考》心力有待无待自生而必体有阿赖那理异分殊中和正始之音涅盘《传习录》知难行易《论语》兼以易别生之谓性不真空心外无物一阴一阳之谓道逍遥游白马非马六相圆融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三表法以物观物与以道观物天行有常不真空民胞物与格物致知天人合一谶纬中体西用五德三教北宋五子反者道之动十翼仁内义外无故从有故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三惑泰定识体《七略》见分相分真唯识量《六逆论》新故相除元亨利贞为性者五法行法弛敬除其舍仁以通为第一义心力内籀外籀简答题* 简述老子与庄子道论的异同* 韩愈对儒家仁义道德的新解释* 简要评述魏晋玄学各派对自然与名教关系的看法* 程颐对道与阴阳关系的论述* 庄子是如何继承和发挥老子的思想的?* 什么是法界缘起论?华严宗是如何论证法界缘起的?* 朱陆之争的内容及其意义。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汉至唐代的哲学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第二编汉至唐代的哲学一、名词解释1.竹林七贤[武汉大学2015研]答:竹林七贤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七位名士,因他们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所以世称“竹林七贤”。
在哲学思想上,竹林七贤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其哲学主张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在文学上,这七人的作品基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竹林七贤的生平遭遇,不仅向后人指出了从事文学艺术活动要保持精神和思想上一定的自由的必要性,更促使后来的文人认真思考自己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政治的关系,从而自觉慎重地摆正自己的社会位置,有所选择、有一定目的的去进行创作,且后者更为重要和深远。
2.《复性书》[武汉大学2015研]答:《复性书》是中国唐代哲学家李翱关于人性学说的哲学著作,是宋代理学的根本,它融合老子与道家的复性论,发扬《中庸》思想,反对佛教,因而是融合儒道两家的产物。
《复性书》认为“人之性皆善”,“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
同时又认为“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
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
作者主张性善情恶,认为人们由于受到七情的蒙蔽,所以本性藏而不露。
唯有除去情欲,善性才能恢复,并可以超凡入圣。
这是取名《复性书》的主要含义。
而去情复性的方法,是教人“忘嗜欲”,即排除物欲的干扰,加强内心修养,以达到空寂安静的“至诚”境界。
3.神灭论[山东大学2015研]答:《神灭论》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思想家范缜的哲学著作。
《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他把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用刀口同锋利的关系作了形象的比喻:“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
这一思想有力斥责了魏晋时期盛行的宗教佛学思想,让人们认识到了神的本质,有助于人们反对愚昧的迷信思潮。
中国古典哲学考研题目及答案

中国古典哲学考研题目及答案题目一:简述孔子的“仁”思想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
答案:孔子的“仁”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基本含义是爱人,即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孔子认为,仁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通过修养和实践可以达到仁的境界。
仁的实践包括对父母、兄弟、朋友以及社会大众的关爱,以及对礼仪的遵守。
在当代社会,仁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它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促进社会和谐。
在教育、家庭、工作和社会交往中,仁的思想可以引导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题目二:道家哲学中的“无为而治”是什么含义?请结合实际例子说明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答案:“无为而治”是道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核心思想是顺应自然,不强求,不过度干预,让事物按照其自然规律发展。
在政治领域,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应减少对民众生活的干预,让民众自由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现代社会,无为而治的思想可以应用于政府治理、企业管理等方面。
例如,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管制,给予市场更多的自由,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企业管理中,领导者可以通过授权给员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题目三:请阐述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并讨论其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应用。
答案: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主张人们应平等地爱所有人,反对无谓的战争和攻击。
兼爱意味着不分亲疏、贵贱,对所有人都持有同等的爱心和关怀;非攻则是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冲突。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兼爱非攻的思想可以指导国家之间的交往。
国家应超越民族、宗教和文化的差异,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和平与合作。
在处理国际争端时,国家应通过外交手段和国际法律来解决问题,避免使用武力,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题目四:如何理解“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答案:“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张在行为和思想上追求平衡和适度,避免极端和偏颇。
考研真题中国哲学史05 -09

一、名词解释1、论六家要旨2、明儒学案3、贞元六书4、论衡5、坛经6、正蒙7、东西均8、天演论二、简答题1、张载的朴素辨证法思想述要2、范缜神灭论的理论贡献3、章太炎的学术史观三、论述题1、先秦道家源流及哲学思想评诉2、先秦儒家源流及哲学思想评诉一、名词解释1、《天下篇》2、《坚白论》3、《春秋繁露》4、《论衡》5、《坛经》6、《东西均》7、《张子正蒙注》8、《天演论》二、简答题1、荀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2、王充的唯物主义认识论3、黄宗羲的学术史观三、论述题1、《老子》与《易传》辩证法思想之比较2、从孔子“仁”的观念到谭嗣同的《仁学》思想一,名词解释1,忠恕2,天志3,玄览4,法术势5,四谛6,黄老学7,天人感应8,独化二,简答题1,韩愈为什么提出道统论?2,谈谈你对"中体西用"的看法. 三,论述题1,华严宗四法界说述评.2,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述评. 3,试论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一、基本范畴释义1、孔子的仁2、老子的道3、墨子的义4、荀子的虚一而静5、董仲舒的天人感应6、王充的疾虚妄7、王弼的贵无8、僧肇的物不迁9、方以智的合二而一10、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二、哲学命题解析1、和与同异,可否相继2、知己知彼,胜乃不殆3、三代相因,损益可知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5、人之性恶,化性起伪6、不期修古,不法常可7、神形相即,形质神用 8、静者静动,动静皆动三、论述题1、张载的辩证法思想述评2、孙中山的知行观述评一、名词解释1、为仁由己2、道法自然3、言必立仪4、言尽意论5、物不迁论6、格物至知7、知行合一8、知难行易二、简答题1、《孙子兵法》中的哲学思想2、《齐物论》的逻辑理路3、《神灭论》的理论贡献三、论述题1、《明儒学案》中的学术史观对研治中国哲学的借鉴意义2、中国哲学史上几种典型的矛盾观评析。
中央民族大学2024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611中国哲学史

中央民族大学2024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科目名称:611中国哲学史
一、名词解释
1.四句教
2.虚壹而静
3.坚白论
4.极高明而道中庸
5.内圣外王
二、简答
1.简述孔子实行仁政的途径
2.简述老子的道本原思想
3.简述范缜的神灭论
4.简述对“太虚即气”的理解
三、阅读材料
1.《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
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一一顺炎武《廉耻》
1)句读
2)翻译
3)谈对你的启示
2.
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
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华,
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1)句读
2)翻译
3)解释这段话
四、论述
1.论述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关系。
2023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基础考研初试试题真题

2023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基础初试试题业务课名称:中国哲学史基础考生须知: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其他纸上无效。
2.答题时必须使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做答,用其他答题不给分,不得使用涂改液。
一、名解(10*5)1.五经2.四端3.性三品4.阿赖耶识5.格物致知二、翻译评析(15*4)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3.世或谓罔两待景、景待形、形待造物者。
请问: 夫造物者有耶?无耶? 无也则胡能造物哉?有也,则不足以物众形。
故明众形之自物,而后始可与言造物耳.是以涉有物之域,虽复罔两,未有不独化于玄冥者也。
故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
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
故彼我相因,形景俱生,虽复玄合而非待也。
4.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
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
都只在此心。
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
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三、论述(40 分)先秦时期百家在白马非马的问题上进行过许多讨论,论述以下各家观点及其联系1.“马者,所以命形也。
白者,所以命色也。
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
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
无去者非有去也。
故曰:白马非马。
”------《公孙龙子》2.“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 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庄子》3.“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
骊马,马也;乘骊马,乘马也。
获,人也:爱获,爱人也。
臧,人也;爱臧,爱人也。
此乃是而然者也。
获之亲,人也;获事其亲,非事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