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女性翻译家论文
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二十世纪中国女译者的翻译特点——以中国女翻译家冰心为例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二十世纪中国女译者的翻译特点——以中国女翻译家冰心为例刘馨媛 西华师范大学摘 要:中国女性从事翻译活动始于20世纪初,至今已有100年左右的历史,而女性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初才首次进入中国译学界的视野。
在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二十世纪中国女译者整体呈现的特点是怎样的?冰心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女翻译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翻译经历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中国女译者;翻译特点;冰心作者简介:刘馨媛,女,1996年生,四川成都人,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本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8-137-01一、引言1.1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当时文化翻译学派的领军人物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和勒菲弗尔(Lefevere)提出了 “文化转向”。
1981年,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诞生。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提出“争取女性尊严与平等”的观点,“否定传统的模仿论或者‘忠实论’;清除有关翻译实践中种种对女性的歧视;“重新界定译作和原作的关系,译文与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地位”(蒋骁华,2004)。
1.2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女性主义”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社科院朱虹引介到中国,直到2000年,我国译界才有人注意到女性主义对翻译的影响(廖七一,2000:302)。
“创作高于翻译,作家优于翻译家”的传统观念使得女性翻译家根本不受重视,社会地位也逐渐边缘化。
在父权文化体系中,女性翻译家的地位又低于男性翻译家,这在国外也是如此:女翻译家们通过类似的渠道在社会上发声,争取自己的地位却时时遭到唾弃。
二、二十世纪中国女译者的翻译特点女性从事翻译在我国大约有100年左右的历史,中国女性翻译史主要分为四个时期:20世纪初至“五四”前;“五四”后至新中国成立初;新中国成立初至文革结束时;改革开放以来的翻译活动(蒋林,潘雨晴,2013)。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朱虹译作分析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朱虹译作分析摘要:朱虹的女性主义翻译作品在国外引起较为广泛的关注并获得认可。
其译作向外国读者展示了中国女性的生活以及思想状况,成为世界女权潮流的一部分。
本文试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分析朱虹翻译实践中对女性主义意识和立场的展现,从而为翻译女性主义文学的译员或希望传递女性主义意识的译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字:女性主义,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朱虹Analysis of Zhu Hong’s Translation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Wu TingAbstract:Zhu Hong's feminist translation works have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and been recognized abroad. Her translation shows the life and ideological state of Chinese women to foreign readers and has become part of the trend of feminism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Zhu Hong's translation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so as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ranslators of feminist literature or those who wish to convey the feminist consciousness.Keywords: Feminism,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Zhu Hong一、引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在女权主义运动影响下形成的关于翻译实践的理论。
论五四前中国女性译者以原文为中心的翻译策略

论五四前中国女性译者以原文为中心的翻译策略
罗列;穆雷
【期刊名称】《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29)006
【摘要】特定翻译策略的提倡和实践往往体现着不同时代主体文化的诉求.清末启发了中国首次大规模的文学翻译活动,以原文为中心的翻译策略成为主流,虽然是在五四,但在五四之前便有译者尝试.清末中国历史上出现第一批女性译者,她们对直译策略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在同时代译者中颇具先锋性,除建构了当时意译风尚之外,以原文为中心的翻译策略还推动了清末至五四翻译策略从以目标语为中心到以原文为中心的嬗变,也见证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
【总页数】6页(P117-122)
【作者】罗列;穆雷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四川成都611130;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4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论思维习性与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以五四前后外国戏剧汉译为例 [J], 叶少斌
2.“异质”译者对于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 [J], 龙云;
3.从翻译策略、译者主体性和语言看女性主义翻译 [J], 陈洪萍
4.五四时期中国女性译者群体的双重追求——民族大义的青年捍卫者和女性话语构建的引路人 [J], 赵启红
5.后殖民翻译研究视域下的译者文化身份与翻译策略——以杨宪益译《前赤壁赋》为例 [J], 杨延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成果与革新速度_赵琳娜

前也有所 高 , 范 围更广 。加之外在条件 的改善 , 如 各 种报刊 、 文学社团大量 涌现 , 对我 国后来 的语言和 文
化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 的影 响 , 为后来 的研究者 、 文学 和翻译爱好者 留下 了宝贵 的精神 财富 , 使得 这一时期 的翻译文学成果显著 , 革新速度加快 。
参考文献 〕 【 赵青 五四时期 外国文学翻译 成果 与革渐述略 〔
四、结
语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五 四时期 随着 中国 向现代社会 转型逐渐觉 醒 , 他们不仅通过 填密思考 , 决定 了 自己
在动荡 中应当何去何从 , 还用 翻译外 国文学 的方式来 鼓励 国人做 出正确 的选 择 。 明确 了文学 翻译 的 目的 ,
译者多想借助外来 文学 的力量来建设 中国新 文学 。 为
有学者是完全出于 自身优 秀的文史功底和浓厚 的文学 兴趣 , 早早地开始 了翻译 。 若想将外 国文学翻译得完 美 , 译者就必须做 到了解 两国文化 , 熟练掌握两 国文 字 , 同时还要做 到领悟作 者的心态 。 每一种语言都会 烙上民族文化的烙 印 , 唯有用心体会 , 并 且清楚地 了 解两种语言 、 文化之 间的差异 才能做到既传 神而又不
学者 , 在海外留学时 , 就已开展了翻译工作 , 当时国 内的翻译文化虽未兴起 , 但由于思潮鼓 荡加之 当时学 生的身份 , 为适应 留学生 的生 活 , 适应 当地 习俗 , 必
须学 习外语 , 而翻译大量 本色的外 国文学 是最有 力的 方法 。 通解外 国普通语言文字 是学 习外 国语的要 旨所 在 , 慢慢就可以具备运用的能力 , 进而增进 知识 。 也
范围广的特点 , 这对我们 的翻译工作提供 了极大方便 。 另一方面 , 随着社会 的发展 , 我国学者 的素养 和专业 翻译水平都是过 去学者望尘莫及 的 。 同时 , 当时社会 也注重翻译 文学 , 翻译活动变 的具 有组织性 , 出现 了 不少报纸 、 杂志 、 出版机构 , 甚 至有文学社专 门以翻
互文性视角下的自译研究——以张爱玲自译《五四遗事》为例

互文性视角下的自译研究——以张爱玲自译《五四遗事》为例白莹莹;王硕【摘要】Intertextuality,an important text theory,is a new approach to translation.There is a spe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 and translation.Meanwhile,intertextuality has the higher requirement for the translator's subject.Self-translation,as a special translat%互文性理论作为重要的文本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即参照原文本与译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
同时互文性理论对译者的主体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活动,译者享有更高的自由度,在阐释互文关系时能够更加准确。
张爱玲自译《五四遗事》在自译领域里极为典型,以此为个案可以探讨互文性在自译活动中的原则和特点。
【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2)002【总页数】3页(P112-114)【关键词】互文性;译者的主体性;自译;张爱玲【作者】白莹莹;王硕【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英语系,山东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英语系,山东青岛2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近年来,关于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的讨论是文学理论界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如今,在进行文学翻译批评的时候,互文性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本文将从互文性理论入手,对文学翻译中的自译现象进行研究,并探讨互文性是如何在自译行为中体现的。
互文性理论在本质上是一种文本理论,产生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大潮之中,涉及文学的意义生成、文本的阅读与阐释、文本与文化表意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批评家的地位等一系列当代西方文学艺术中的重大问题。
互文性视角下的自译研究——以张爱玲自译《五四遗事》为例

意实践之 间的关 系以及批评 家 的地位 等一系列 当代西方 文学艺术 中的重 大问题。这一 概念最 初是 由法国符号学家、 女权主义批 评家朱丽娅 ・ 克里斯蒂娃(u aKiea 16 Jl rt )99年提出的。她指 i sv 出:任何一篇文本 的写成 都如同一副语录彩 图 “ 的拼成 , 何一 篇文 本都 吸收 和转换 了别 的文 任
扮演原文本的读者 、 阐释者 以及译文本 的作者这 三个角色 ,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译者在文学 翻译 中的主体性地位 。
二、 互文性 视角 下 的 自译
首先 , 爱 玲 对 文章 的题 目进 行 了 修 改。 张 15 96年 , 张爱玲在美国发表这篇文章 的英文题 目 为 S lM t , t e a s还有一个副标题为 ASo o t a e hrS r S tty e
摘 要: 互文性理论作 为重要 的文本 理论为翻 译研 究提 供 了一种新 的方 法 , 即参照原 文本 与译文 本之 间的互 文关
系。同时互文性理论对 译者的主体性 也提 出了更 高的要 求。 自译 , 为一种特 殊的翻译 活动 , 作 译者 享有更 高的 自由度 ,
在 阐释 互文关 系时能够更加准确。张爱玲 自 五四遗事》 自 译《 在 译领 域里极 为典型 , 以此为个案可 以探 讨互 文性在 自译
文 性理论 在 解 构 主义 和新 历史 主 义 的学 说 中得 到 了发展 和衍 生 。解 构 主 义 大 师 雅 克 ・ 里 达 德 (aq e er a 将 文 本 意 义 的特 征 归 结 为 “ JcusD rd) i 延 异 ” dfrne 和 “ 播 ” dse ntn 。撒 播 (ieec) 撒 f ( i miao ) s i 是 延异 的方 向, 意 义撒 播 的过 程便 构 成 了具 有 而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张爱玲自译作品研究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张爱玲自译作品研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张爱玲自译作品研究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备受争议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不仅在当时批评界引起广泛关注,而且也受到了国际间的高度评价。
然而,在她的成名之后,她自己选择了自我翻译自己的作品,并积极参与自己作品的翻译工作。
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探讨张爱玲的自译作品,探究她为何选择自我翻译,以及自我翻译对她自己的作品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贡献。
一、自我翻译的动机张爱玲自我翻译的动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 爱玲的语言背景和生活经历张爱玲出生在一个文化背景复杂多样的家庭,其父母均受过西方教育,她自己也在年轻时期移居美国,接受了广阔的文化熏陶。
这样的背景使得张爱玲拥有了独特的文化视角,同时也给她带来了语言上的困扰。
在她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她对词汇的重视和塑造力的追求,这也是她自我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
她希望在翻译中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尽可能地保存原作的美感和完整性。
2. 翻译市场和读者的考虑张爱玲是一名专业的作者和翻译家,她非常了解翻译市场的需求和读者的口味。
她自我翻译的一个动机就是希望能够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并获得更好的市场反馈。
同时她也知道,自己翻译自己的作品可以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和创造空间,可以在保证原作精神的前提下对作品进行改编和改写。
3. 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张爱玲并没有直接谈论女性主义的话题。
然而,在她的作品中,女性的角色和地位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自我翻译可以使她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写作和表达,也可以是她对女性主义意识的一种表达和探寻。
二、自我翻译的影响张爱玲的自我翻译对于她自己的作品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翻译形式的创新张爱玲的自我翻译不仅是在内容上进行了尽可能的还原和重构,还对翻译形式进行了一定的创新。
她尝试将原作的语言特点和美感完整地保留下来,并将原著的节奏和情感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女性主义视角下诗歌的翻译研究

2532020年43期总第535期ENGLISH ON CAMPUS女性主义视角下诗歌的翻译研究文/魏宏珍女性主义,是以社会性别(差异)论为理论基础的。
五四时期,Feminism始传中国,其在中国的译法经历了由五四时期的“女权主义”到 20世纪 80 年代的“女性主义”的变迁,这一变迁透露了时代背景。
前者注重男女平权的政治意识,后者注重性别差异及文化意识。
女性主义的核心内容最初是反抗男权压迫,20世纪80年代后,拓展为反对一切文化霸权。
女性主义翻译观是从女性主义立场进行阐发的,而且其理论功用主要为女性服务。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给翻译研究提供女性主义视角,为翻译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
女性主义翻译观的发展同解构主义翻译观、后殖民主义翻译观、文化学派翻译观等翻译理论相互促进,对这些翻译理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三、女性主义翻译与中国诗歌翻译下面我们将运用对比和例证分析法,即比较女性翻译与男性翻译,并通过总结不同女性翻译的作品来找出女性翻译诗歌的特点。
我们选取冰心、杨绛、张爱玲和赵萝蕤四位女性翻译家带有女性主义翻译色彩的翻译案例进行分析,并与一些男性翻译家的译文进行比较,以探究女性主义翻译家诗歌翻译的风格和策略。
1.女性翻译家诗歌中的女性主义色彩。
1935年,赵萝蕤应邀翻译了艾略特(Eliot)的代表作《荒原》(The Waste Land ),后来又倾尽12年心血翻译了美国诗人惠特曼(Whitman)的代表作《草叶集》(Leaves of Grass )。
为了表彰其卓越贡献,芝加哥大学在百年校庆之际颁发给她“专业成就奖”。
《致一个普通妓女》的最后一句,赵萝蕤翻译为:“到时候再见,现在我对你用含有深义的一瞥表示敬意,以便你不会忘记我。
”楚图南译本为:“直到再见的时候,我以意味深长的一瞥向你致敬,因为你没有把我忘记。
”赵先生采用的“对”“以便”和楚先生的“以”“因为”分别显示了诗人的主动和妓女的主动, 赵先生的译文更显诗人对妓女的尊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时期女性翻译家研究[摘要]五四时期在中国翻译史上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女性译者的贡献更是功不可没。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研究《新青年》刊行的薛琪瑛译作《意中人》和沈性仁的《遗扇记》,分析女性译者从文本选材,加写序言和翻译策略上女性意识的凸起,以及在男女平等、新式婚姻观和新女性形象上女性主见的张扬。
[关键词]五四时期女性主义翻译王尔德戏剧女性意识20世纪80年代初,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大潮中,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鲜明的女性主义政治诉求在新兴的翻译理论中引人瞩目,性别研究视角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目前我国对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还停留在梳理和介绍阶段。
五四时期在中国翻译史上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
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促进,对中国新文化思想的形成,都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而女性译者的贡献更是功不可没。
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文化转型时期,启蒙思想家认为女性和强国保种紧密相连。
女性译者作为新时期女性的代表,突破传统对女性的禁忌,从家庭生活,走向公共生活领域。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英国文学唯美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之一,他的四部戏剧皆以英国上流社会的婚姻家庭为背景,他对世俗社会的反叛精神,他对自由不断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大胆的抨击,适应了五四思想的需要。
他的戏剧多涉及爱情,婚姻,家庭及伦理道德等,这与五四启蒙话语关注的问题一致,他戏剧中所描述的女性形象恰恰正与五四时期试图塑造的新女性形象一致。
她们把王尔德戏剧的翻译当做是争取女性平等和独立人格的手段。
在以男性为主的戏剧汉译中,王尔德戏剧翻译出现了两位女性译者,薛琪瑛的《意中人》和沈性仁的《遗扇记》。
一、五四时期女性译者的崛起五四时期在救亡和启蒙的大潮中,女性被推向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她们被赋予了强国保种和振兴民族的双重历史责任。
当时男性启蒙思想家认为,女性文化知识的缺乏是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金一在《女子世界》的发刊词中更是强调:女子者,国之母也。
欲新中国,比新女子;欲强中国,必强女子;欲文明中国,必先文明我女子;欲普救中国,必先普救我女子。
救国和拯救女性相辅相成。
突破了“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等陈旧的观念,冲破了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中国的女性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关注。
五四运动的爆发,随着平等、自由、个性解放等观念的传播,促进了中国女性的崛起。
西学东渐的热潮,救亡启蒙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和女留学生的日渐增多,女性积极参与具有“强国第一要义”的翻译活动中成为历史的必然。
她们和男性译者一起,积极参与文学翻译,署上自己名字的译作,通过报刊和出版社,迅速走入广大读者的视野。
她们在翻译作品中引进新的文学形式,传播现代观念,以自己独特的性别视角解读两性关系,建构自己心目中的新女性形象,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启蒙思想运动中,她们也是硕果累累。
二、王尔德戏剧与五四女性译者王尔德戏剧主题多涉及爱情、婚姻、道德和家庭,这与五四启蒙话语所关注的问题一致。
在两性关系的描写上,王尔德戏剧中的女性也不再是模式化的两级形象一要么纯洁善良,要么邪恶淫荡,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能区分他笔下的女性类型。
joseph在对《莎乐美》的评价中指出:“王尔德戏剧中展示出一种似是而非的善恶道德标准。
”《理想丈夫》中的齐弗雷夫人(mrs.cheverley),《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中的尔林夫人(mrs.erlynne),她们大都与传统道德中女性中的叛逆者,但是他们身上往往又展示出可贵的美德。
五四新文化运动将传统婚姻和道德作为批判目标,王尔德戏剧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寻找的依托。
翻译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由具有个性和某种翻译目的的个体译者来实施的,因此翻译与译者身处的政治、经济或个人境况有密切的联系(luise von flotow,2001)。
王尔德的戏剧作品在1909年由周作人译介到中国后,在五四前后出现了一次译介高潮在中国。
《新青年》第1卷2号、3、4、6号和第2卷2号连续刊登了薛琪瑛译著《意中人》。
沈性仁的《遗扇记》分别连载于《新青年》第5卷第6号、第6卷第1、3号。
王尔德戏剧在中国的热译与五四时期特殊的历史语境和女性译者的个人境况有密切的联系。
她们作为中国第一代现代意义上的新女性,很多人都接受过新式的女学教育或者出国留学,她们翻译王尔德戏剧是有明确目的和主动选择的行为。
她们是有强烈性别意识的译者,在五四时期“平等自由”的呼声中,借助王尔德戏剧中女性形象,向中国男女青年传递一种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争取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三、王尔德戏剧里的女性翻译观翻译是一种以语言为转换媒介的活动,与语言密不可分,女性翻译家把翻译当作争取实施语言变革,争取女性话语权的重要手段。
女性翻译实践活动从一开始就是有目的的,有意识地政治行为。
simon曾指出“她们通过翻译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信念”(simon,1996:2)。
她们认为“女人要解放,首先就要解放语言并从语言中得到解放”(simon,1996:8)。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家,她们通过改写,加写前言和脚注,补充,劫持等翻译策略来操纵原文文本。
五四时期的女性翻译家虽然没有采取这些激进促使,她们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翻译家,但是在她们的翻译实践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女性意识的注入。
1、加写序言薛琪瑛在《意中人》所作的《译者识》中,首先阐述了自己对王尔德戏剧的评价,认为王尔德是“晚近欧洲著名之自然派文学大家也”“此篇为其得意之作”,这表明她在原文的选择上不是盲目的,而是有意识的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以传播西方文明,教育国人。
薛琪瑛同时还阐述了选择该剧的目的:曲中之义,乃指陈吾人对于他人德行的缺点,谓吾人须存仁爱宽恕之心,不可只知憎恨他人之过。
尤当因人过失而生冷爱心,谋扶掖之。
夫妇之间,亦应尔也。
特译之以饷吾青年男女同胞。
薛琪瑛有明确的翻译目的——传递婚姻男女平等、两性交往仁爱宽恕,并设定了译著的读者群“青年男女”,她试图推翻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倡导建立和谐,互助,平等的婚姻关系。
2、译文中女性形象的重塑译者的女性主义意识的发挥出了体现在文本的选择,鲜明的翻译目的和译作预期文化效应的操控外,还体现在翻译策略上明显的女性译者痕迹。
薛琪瑛在《意中人》中对少女美白儿的出场,译者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解读了她的特立独行的勇气和鲜明的个性,对她的“骄横”,“任性”都进行了女性主义角度的美化。
原文:mabel chihern is a perfect example of the english type ofprettiness.the apple-blossom tupe.she has all the fragrance andfreedom of a flower.there is ripple after ripple of sunlight in herhair,and the little mouth,with its parted lips,is expectant,likethe mouth of a child.she has the fascinatting tyranny of youth.and the astonishing courage of innocence.to sane people she isnot reminiscent of any work of art.but she is really like a tanagrastatuette.and would be rather annoyed if she were told so.薛琪瑛译:国绝色美人之标本。
玉貌亭亭。
与香花并艳。
头上华发。
光洁映日。
樱唇小口。
绝类婴儿。
举动娇憨活泼。
毫不装腔作态。
明白者皆知其为天真烂漫可爱之人。
酷似塔拿格拉(古希腊城以发见多种造像著名)小像。
然彼不乐人道其如此也。
徐培仁译:绝色佳人,有闭月羞花之貌。
全身香气袭人。
金丝黄发,映照发光,樱口朱唇,无人不存亲其如孩童之小口也。
她非特有销魂荡魄之青春,且具惊人天真之勇毅。
在知礼之士观之,她的色艺固无可眷恋,然一人登徒子眼中,她实无异汤兰格之雕像。
(译者注:汤兰格tanagra是希腊的地名。
)且不愿受人之称谀。
在薛琪瑛的译文中“举动娇憨活泼。
毫不装腔作态”弱化了原文中‘tyranny’,本是霸道蛮横之意,在她笔下却成了少女的“活泼,直率”可爱状,没有丝毫取悦于男性的矫揉造作。
而徐培仁译文中的“销魂荡魄”,“登徒子”都是从男性视角的描写。
3、再婚观五四时期,婚姻问题几乎成为社会上的“中心问题”,青年知识分子中国传统的婚姻“父母包办婚姻”,“女子三从四德”(the three obediences and four virtues)、“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纷纷批判。
薛琪瑛在译文中巧妙的处理当时社会备受争议的“再婚”话题。
原文:lady chihern(advances towards mrs,cheveley with asweet smile.then suddenly stops,and bows rather distantly.)i thinkmrs.cheveley andi havemet before.i did not knowshehadmarrieda second time.lady markby(genially).ah,nowadays people marry as oftenasthey can.don’t they?it is most fashionable…译文:纪(面带笑容走向齐佛雷夫人忽然止步远立鞠躬介)我想齐佛雷夫人。
从前和我见过的。
不晓得她已经再嫁了。
麻嗄。
现在时代。
再婚的人岂不是很多吗。
这是最合时宜……中国传统婚姻中,女子再嫁已经触犯了传统礼教,更不用说随意多次再婚的发生。
原文中“nowadays people malty asoften as they can”本是讽刺当时人们把婚姻当作谋取名利的手段,但薛译本巧妙的译为“现在时代。
再婚的人岂不是很多吗”,意思是女性再婚已经是寻常的事情了,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矛头直接指向了中国的传统封建礼教。
在沈性仁《遗扇记》剧中对勃夫人(duchess of berwick)的描写上,我们同样发现她对离婚事件上比较先进的观点。
原文:a most attractive woman.and has such sensible views on life.told me she entirely disapproved of people marrying more than once.so i feel quite safe about poor augustus.沈性仁译:一个很惹人欢喜的女子,并且狠通达世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