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文化的论文
浅谈闽南小吃文化

闽南师范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浅谈闽南小吃文化Introduction to Snack Culture of Southern Fujian姓名:学号:系别: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年级: 11级指导教师:2014年6月8日摘要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闽南文化作为我国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传承已久的区域性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闽南小吃为切入点,阐述闽南小吃与闽南文化的联系,介绍多种闽南特色小吃,并从闽南食俗、历史典故、闽南俗语三个方面深入研究闽南小吃文化,对闽南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闽南文化、闽南小吃、闽南食俗、闽南俗语AbstractChinese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As the southern region of Fujian province,Taiwan and the Southeast Asian regional local culture that had been inherit- ed for a long time, the Southern Fujian 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ese culture. Based on the Southern Fujian snacks as the entry point,this text expounds the Southern Fujian snacks contacted with the Southern Fujian culture,introduces a varie- ty of the Southern Fujian special snacks,and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Southern F- ujian eating customs,historical allusions and the Southern Fujian folk adages, in-depth study of the Southern Fujian snack culture .It is a significance in studying and develo- ping the Southern Fujian culture.Key words:the Southern Fujian culture; the Southern Fujian snacks; the SouthernFujian eating customs; the Southern Fujian folk adages福建省简称闽,分闽东,闽西,闽南,闽北。
潮剧的论文1500字

潮剧的论文1500字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人民对精神生活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
福建潮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因此,为了充分实现福建潮剧自身的文化价值,必须要重视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一、关于潮剧的概述福建潮剧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艺术。
由于它传播速度较快,被赋予了很多名称。
从起源来看,潮剧已平稳发展了四百多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虽然它源自福建云霄,发展于广东,但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潮剧最早起源于宋元,最初被叫做白头戏,是南戏中的一大分支。
随着人们的继承与弘扬,福建潮剧将自身的特长与民间艺术进行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貌。
二、福建潮剧的艺术特点(一)以正宗潮州话为准众所周知,语言是人们表达的工具和手段,也是直通人心灵的桥梁,自然福建潮剧也离不开语言。
由于福建话存在很多差异,具有很多门类,因此,学习正宗的艺术方言,找到标准发音,才是掌握福建潮剧艺术的关键。
通过对福建潮剧的深入研究,不难发现福建潮剧的腔调具有很多艺术特征,如字正、腔圆、音清等。
在字正方面,福建潮剧讲究的是分字拼唱,尤其是歌词中体现出了明显的头部、腹部、尾部,将文字艺术进一步升华,从而给人呈现出更多的听觉美感。
在腔圆方面,福建潮剧讲究的是吞与吐。
众所周知,收音与放音是表现腔调的有效方法,也是展示福建潮剧艺术特点的重要手段,一直得到了表演者的高度重视。
后来随着福建潮剧艺术的发展,以字正腔、以腔调情渐渐成为了福建潮剧艺术技巧中的重中之重。
(二)表演者唱腔艺术特征随着福建潮剧的发展,繁衍出很多艺术特征。
一般来说,表演者要得到人们的认可,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唱腔技能。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实际演唱过程中,表演者只有用自己独特的嗓音,配合熟练的唱腔技巧,才能突出自身水平。
另外,表演者还要依据词曲内容,完整地表达福建潮剧的思想情感。
通过反复利用含、咬、吞、吐等技巧,不断充实福建潮剧表演的艺术内涵,才能引导听众与自己产生共鸣,从而突出福建潮剧的艺术魅力。
舞龙运动与龙岩市龙文化传播优秀论文.doc

舞龙运动与龙岩市龙文化传播优秀论文论文关键词:舞龙运动龙文化龙岩市论文摘要:运用文献法对舞龙运动与龙岩市龙文化传播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龙岩市在龙文化传播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龙岩市的龙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舞龙运动为龙文化的顺利传承提供一种有效途径和模式;舞龙运动使中华龙的精神更加鲜活;深刻挖掘与研究龙文化能促进舞龙运动的发展。
“龙”作为一种能够寄托愿望的图腾和崇拜物,是华夏先民同自然环境做斗争过程中产生的。
它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颈似蛇、腹似屋、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在人们心目中成了能遨游四极,俯瞰八方,唤云播雨,救捞抗旱的神物。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逐渐成为一种精神、祈求、寄托和祝福,是华夏民族勤奋、勇敢、奋进、进取、坚毅和拼搏精神的象征。
它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角色,五洲四海,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龙的形象,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象征。
因此,舞龙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纽带,作为一种集娱乐、喜庆、健身与竞技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体育活动,它在传播龙文化、龙的精神方面也体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价值。
1龙岩市在龙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优势和价值分析1.1龙岩龙文化传播的优势作为龙的传人,传播龙文化、龙精神是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龙岩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龙岩是龙的故乡,据当地学者论证,龙岩得名于龙岩洞在汉代末年,史载于唐,为中国南方龙文化的发祥地。
根据考证,全国259个地级市中,用“龙”作地名的仅龙岩1个,2861个县(市、区)中,用“龙”作地名的也只有25个。
而且,从区位优势、人口分布、区域面积、经济总量、旅游资源、文化渊源等方面比较,龙岩的优势居于众“龙”之首。
另外,龙岩境内有龙岩洞、龙硅洞,有九龙江、龙津河沟通,新罗区设有龙门镇,建有龙门塔,市区有龙岩大道、龙腾路,名胜有龙池书院、永定龙湖、连城九龙湖;游大龙、划龙舟、龙灯、舞龙,永定土楼、培田民居、长汀古城,随处可见的中国龙已经融人当地人们的衣食住行,烙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
福建文化调研报告范文

福建文化调研报告范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和传承,是一个地区的独特魅力和特色。
福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盛的地方,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
本次福建文化调研旨在深入了解福建文化的历史渊源、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现代文化的发展动态,以及福建文化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福建文化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早在古代福建就成为汉文化与闽南文化相互交融的地区。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因此具备了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成为了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
这一地理优势带来了多元文化的汇聚和繁荣。
福建文化的典型代表有闽南文化、闽北文化、闽西文化等。
闽南文化以福州、厦门、漳州等地为代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建筑和海洋文化,如土楼、廊桥、鳌江潮。
传统文化是福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武术文化和宗教文化。
武术文化是福建文化独有的精髓之一,其代表有南少林武术和白鹤拳。
这些武术流派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成为中国功夫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文化在福建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
福建的土楼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这些独特的土楼在200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福建文化也在不断融合与创新。
现代文化的发展动态主要表现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
福建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创意产业基础。
同时,福建在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例如,福建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节庆活动,如闽南文化节、闽台生活文化节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提升了福建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福建文化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福建丰富的文化资源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例如,土楼旅游和厦门岛旅游是福建省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另一方面,福建文化的传统优势也为地方产业的融合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
例如,福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培育了一批文化创意企业,如动漫产业、电子游戏产业等,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动力。
福建地理论文1500字

自然环境影响下的福建文化——从山水特征、滨海环境出发1自然环境与文化的关系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黑格尔说道:“助成民族精神的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
黑格尔认为,自然环境或地理环境是造就人类文化的基础、前提和摇篮,它为民族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一科学种可能。
【1】当然,要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还需要人类的实践活动。
自然环境不仅是人类实践的必要条件,而且对人类实践的类型、方式、特点产生了重大影响,进而对人类实践的产物——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人类的种族特性、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民族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精神传统、性格爱好和地区文化。
2山脉阻挡下的福建文化2.1福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福建省位于23°32'-28°19N、115°50'-120°43'E之间,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接壤,西与江西为邻,西南与广东相连,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相望。
福建西部和中部形成东北向斜贯全省的闽西大山带和闽中大山带。
两大山带之间为互不贯通的河谷、盆地,东部沿海为丘陵、台地和滨海平原。
【2】福建土地总面积为12.4万km',其中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
因此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2.2福建的山脉特征福建除了东面临海外,三面皆有群山蜿蜒,即西北的武夷山山脉、东北的太姥山脉、西南的博平山山脉、还有中部的鹫峰、戴云两山脉。
【2】主要可以连为两大山带:2.2.1闽西大山带闽西大山带以武夷山脉为主体,长约530km,宽度不一,最宽处达百余千米。
北段以中低山为主,海拔大都在1200m 以上;南段以低山丘陵为主,海拔一般为600~200m。
整个山带,尤其是北段,山体两坡明显不对称:西坡陡,多断崖;东坡缓,层状地貌发育。
山间盆地和河谷盆地中有红色砂岩和石灰岩分布,构成瑰丽的丹霞地貌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关于福建文化的作文

关于福建文化的作文提起福建,那可真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特色的地方。
福建的文化,就像是一幅绚丽多彩、细腻入微的画卷,每一处细节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先来说说福建的建筑文化吧。
在福建的乡村和古城镇,那土楼可真是让人惊叹不已。
我曾经去过福建的南靖土楼,亲眼目睹了那一座座巨大而神奇的建筑。
土楼的外形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碉堡,厚实的土墙给人一种无比坚实的感觉。
走进土楼内部,那种热闹又温馨的氛围一下子就把我包围了。
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中间是个大大的天井,抬头望去,天空仿佛被框在了一个圆圆的画框里。
沿着木质的楼梯往上走,二楼三楼是卧室,一间间紧密相连。
土楼里住的人家很多,大家相互照应,关系融洽得就像一家人。
我记得当时遇到了一位老奶奶,她满脸笑容地跟我讲着土楼里的故事,说哪家的孩子考上了好大学,哪家又新添了小宝宝。
那种亲切和热情,让我这个外地人一下子就感受到了福建人的淳朴和善良。
福建的茶文化也是一绝。
福建是茶叶的重要产地,什么铁观音、大红袍,那都是闻名遐迩。
有一次,我在福建的一个茶馆里,体验了一次正宗的福建茶道。
茶艺师动作优雅地摆弄着茶具,先把茶具用热水冲洗一遍,说是要“温杯”。
然后,把茶叶放进茶壶,用沸水冲泡。
第一泡的茶水迅速倒掉,这叫“洗茶”。
接下来才是正式的泡茶,看着那清澈的茶汤缓缓倒入茶杯,一股清香扑鼻而来。
我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那滋味,先是微微的苦涩,然后是回甘,满口留香。
在茶馆里,人们悠闲地坐着,一边品茶,一边聊天,时间仿佛都慢了下来。
福建的美食文化更是让人垂涎欲滴。
沙县小吃大家都听说过吧?但福建可不止有沙县小吃。
我在福建的一个夜市上,可是好好地过了一把嘴瘾。
那一个个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美食。
有鲜嫩多汁的福鼎肉片,老板熟练地把肉浆刮进锅里,煮好后加上紫菜、虾皮和醋,那味道,酸辣可口,让人吃了一碗还想再来一碗。
还有香喷喷的福州鱼丸,一口咬下去,Q 弹的外皮包裹着鲜美的肉馅,汤汁四溢。
我边走边吃,手里拿着美食,眼睛还不停地在各个摊位上搜索,生怕错过了什么好吃的。
福建船政文化
福建——中国船政文化的源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虽因时代局限,福州马尾福建船政的辉煌只延续了40多年。
但在历史的弹指挥间,却展现了近代中国先进科技、高等教育、工业制造、西方经典文化翻译传播等丰硕成果,孕育了诸多仁人志士及其先进思想,折射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砺志进取、虚心好学、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忠心报国的传统文化神韵,为此,我们将之称为“船政文化。
”1842年,西方列强炮火轰开了福州大门。
一个多世纪以来,面对血与火的洗炼,福州人沉思、探索、追求、呐喊、拼搏。
1866年(清同治五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了福建船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
他们曾先后活跃在近代中国的军事、文化、科技、外交、经济等各个领域,紧跟当时世界先进国家的步伐,推动了中国造船、电灯、电信、铁路交通、飞机制造等近代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他们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传播中西文化,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他们直面强敌,谈判桌上据理力争,疆场上浴血奋战,慷慨捐躯。
林则徐、严复、詹天佑、邓世昌等一代民族精英和爱国志士第一次让世界了解了福州人的骨气、智慧和力量。
它是福州人民涵泳百年不懈的历史骄傲,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
今天挖掘、整理、研究船政文化,发扬光大船政文化精华,营造再掀闽江开放潮、推动福州大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有着深远的意义。
文化通常指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福建船政事业历时近百年,成效卓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福建船政文化既是特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有其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个性。
1、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船政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第一次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尝试,也是中国学校以西方现代科学知识教育学生的开始。
福建福文化征文800字
福建福文化征文800字以“福”字入名,对福建人民而言,有着满满的自信和骄傲。
在省会福州,有福之州的美名,入眼入口入耳入心。
当穿行于热闹繁华的街市,品味着丰富美味的闽菜美食,欣赏着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漫步于景色优美的福山郊野公园福道,看到那一幅巨大的福字石刻时,总会让人情不自禁发出感触:有福之州真有福!不仅仅是在福州,相信每一个在福建的人,都有着对“福”的生动体会与感受。
福文化植根于闽山闽水,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扎根于人们内心深处,内化成集体的美好价值观。
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已延续传承几千年,源远流长,寓意深远。
福字如此美好,它有着丰富广阔的概念,代表着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和物,象征着人们最质朴的心愿和期待。
千百年来,福建人民以各种形式传承和演绎着福文化。
民俗中,有丰富多样的祈福活动;人们还在建筑、服饰、饮食中,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表达着对福的向往与追求。
而福文化在本土的传承延续中,早已潜移默化、内化于心,塑造着人们的价值理念,亦成为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人们团结一心,积极进取,追求生活的幸福、心灵的安宁、德福的兼备、家庭的和美、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精神文化动力,能转换成强大的生产力,促进着社会经济方方面面的发展。
我们看到,这片东南之地,人民物质生活富足、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自然生态和谐。
福建所有设区市人均GDP均超全国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接连跃上3万亿元、4万亿元台阶;是全国唯一保持水、大气、生态环境全优的省份,生态文明指数全国第一……发展成果惠及万千百姓,称得上是真正的福之地!福文化,在被传承的同时,还被创造性地融入到现代产业之中,被赋予新的内涵。
“福”成为全省标志性品牌和口号,成为产业代名词。
在升华产业品牌文化内涵的同时,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福”字号农产品全国闻名,“全福游有全福”吸引着八方来客。
人人得“福”之成果,赏“福”之光彩。
我们有福文化,更有“福文化”。
我们重视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与创新,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
民间美术调查报告及论文《福州脱胎漆器》
关于福州脱胎漆器的调查报告1.调查背景福州是具有2200年建城史的省会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它地处东海之滨,古时属于“越族文化圈”。
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生活在平潭、闽侯、福清和福州新店一带的先民就会制造使用石器和陶器了。
春秋时期,闽越文化在建筑、制陶、冶铁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史记称福州为“东冶”。
闽越文明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占据着一定地位并延续至今,其中,具有福州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如寿山石雕,脱胎漆器、骨梳、雨伞等传承至明、清时期曾经一度辉煌,有的仍在当今中国民间工艺百花园中绽放着迷人的芬芳。
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市民间工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不仅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对外文化交流,推动闽台文化交流,扩大旅游品牌影响等方面产生着积极作用,体现着应有的社会文化价值,而且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转型期中,求得了自己的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空间。
2.调查对象的历史和现状福州漆器在宋代已有较高水平,发展至明清已成为中国漆器的三大主要产地之一。
清代沈绍安创制脱胎漆器并发展形成了中国漆艺史上最成功、最有特色产业形式,为近现代中国漆艺的表达语言系统的积累、完善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福州脱胎漆器和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为现代中国工艺美术的“三大珍宝”。
此后,福州成为中国现代漆艺的摇篮,建国以后,漆器多次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金、银杯奖。
1984年,福州现代磨漆画在全国美展上囊括金、银、铜奖。
1999年后,有6人分别被评为脱胎漆器或漆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3.调查对象存在问题福州的民间工艺发展的状况十分不平衡,拥有200多年制作历史的福州脱胎漆器,享有福州“三宝”之一的美誉,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日前又获得“地理标志产品”称号。
然而,学徒少、市场开拓难等现状让这一传统工艺面临着“断代”的尴尬。
脱胎漆器厂倒闭后,除了少部分职工重操旧业,开始手工作坊式生产外,很多都转行至室内装潢及其他行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三明学院 福建文化选修课论文 大田县屏山乡高甲 摘要:高甲戏形成于明末清初。最初是闽南民间装扮“水浒传”的化装游行,随后出现专
演宋江故事的业余戏班,时称“宋江戏”。清中期,“宋江戏”突破局限,兼演文武戏、宫廷戏、丑旦戏等,内容及表演艺术逐渐丰富,成为“合兴戏”。至清末,“合兴戏”又吸收京剧、昆剧、傀儡戏的精华,走向专业化组织形式,并上演连台本戏,形成了有自己的风格和丰富多彩的传统的地方剧种。 关键字: 高甲戏 郭守敬 宋江戏 (作者:物理与机电工程系 08电子科学与技术 9号)
高甲戏又名“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最初是从明末清实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发展起来的剧种,也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语系地区和台湾省,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一带。 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生旦戏较少。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大半来自京戏、木偶戏和布袋戏,小部分是吸收梨园戏的,还有一些是艺人根据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编而创作的。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俗称“九角戏”。高甲戏的表演艺术,一部分来自梨园戏和木偶戏,一部分来自弋阳腔、徽戏和京剧。初期节目没有固定的脚本,可以演员按剧情顺口溜。唱做也较自由,没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时间可长可短。 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而以南曲为主。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伴奏乐器以管乐、唢呐为主(解放后改用琵琶为主),此外还配有横笛、二弦、三弦等。打击乐器及其打击方法与京剧相同,如〔冲头〕、〔长锤〕、〔急急风〕等,但“三通”和“出将”时则与京戏不同。丑旦戏或轻松场面加用双铃、响盏等。解放后,1951年成立泉州大众剧社,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 ,《桃花搭渡》、《扫秦》荣获剧本奖和演出奖。 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生旦戏较少。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大半来自京戏、木偶戏和布袋戏,小部分是吸收梨园戏的,还有一些是艺人根据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编而创作的。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俗称“九角戏”。高甲戏的表演艺术,一部分来自梨园戏和木偶戏,一部分来自弋阳腔、徽戏和京剧。初期节目没有固定的脚本,可以演员按剧情顺口溜。唱做也较自由,没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时间可长可短。
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而以南曲为主。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伴奏乐器以管乐、唢呐为主(解放后改用琵琶为主),此外还配有横笛、二弦、三弦等。打击乐器及其打击方法与京剧相同,如〔冲头〕、〔长锤〕、〔急急风〕等,但“三通”和“出将”时则与京戏不同。丑旦戏或轻松场面加用双铃、响盏等。解放后,1951年成立泉州大众剧社,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 ,《桃花搭渡》、《扫秦》荣获剧本奖和演出奖。 2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过上好日子的农民,更需要健康文化!”福建省大田县屏山乡文化站站长郭守敬是这样理解乡村文化的。30多年来,他一直与乡高甲戏剧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与剧团的演职人员坚持为偏远的乡村送上一台台好戏,丰富了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了乡村群众的文化需求。笔者日前走访了屏山乡高甲戏剧团,倾听乡里人的“戏剧”人生。 红极一时的“明星剧团” 说起屏山乡的戏剧,甚至说起大田县的戏剧,就不能不说郭守敬。郭守敬打小爱好文艺,1964年,正在上中学的郭守敬是校里文艺骨干;初中毕业后,他回村负责文艺宣传,搞得有声有色,“文革”期间也没丢下,他为当地群众生活带来一大乐趣。 1978年3月,郭守敬与郭守常等将原来经常在一起搞文艺演出的一些人集中起来,组成乡高甲戏剧团,为乡亲们演出。郭守敬能写剧本,郭守常善于演戏,两个人都是剧团的顶梁柱。 1983年,郭守敬创作了剧本《买鸡卖鸡》,反映当时乡村移风易俗的好现象,该剧作为三明市唯一代表节目,被选送到省里参加首届农村剧团调演,创作、演出均捧得一等奖。郭守敬至今对这一大奖记忆犹新:创作一等奖,奖金是500元,那时他月工资仅20元,郭守敬高兴得几夜都没睡着觉。 1984年,剧团又是个丰收年,《挑女婿》、《张郎休妻》两个节目摘得三明市创作、演出一等奖,剧本还发表在《三明文艺》刊物上。富有乡土气息的节目频频获奖,为屏山乡高甲戏剧团赢得了不少荣耀,使它成了周边十里八乡的“明星剧团”。乡镇纷纷前来邀请演出,相邻的永春、安溪、漳平、南安、泉州等地群众也争相邀请,剧团忙得排不过来,演职人员收入自然不菲,剧团成了当地青年眼里的香饽饽,不少人托关系想进剧团。 郭守敬、郭守常等剧团元老先后培养了6批青年演员,计近百人,但一些演员相继被闽南的其他剧团挖走;接着,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到沿海打工潮兴起,剧团便对许多年轻人失去了吸引力。很快,剧团出现了青黄不接,于1998年倒闭了。团里的演员或改行,或到沿海剧团,郭守敬冷清地守在屏山文化站里。 亦戏亦农 亦歌亦舞 海拔千米之上的屏山乡,以往比较贫困,近年来随着茶业发展,群众腰包日渐鼓起,大家都希望能经常看上一场情节丰富、表演精彩的戏剧。 乡里没了剧团,但群众喜欢戏剧的热度却不曾减弱,熬不住的群众便找到了郭守敬,让老郭联系剧团来演出,也有的村子自己派人四处找剧团。尤其是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三月十五的关帝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当地习俗都是要请戏班子来唱戏的,而这时候请到剧团可不容易,不怎么样的团也常常被订光了。 每当需要请剧团时,郭守敬、郭守常就想着复办剧团。在乡里支持下,郭守敬等人重新办起了剧团,以前剧团的老演员闻讯回到了剧团,他们又四方动员,招来了10多位新演员,边培训、边上岗。人手不够时,郭守敬等人则身兼数种角色,前台演完戏,便赶到后台拿起唢呐、二胡等乐器。 如何才能将传统的高甲戏唱出新意呢?剧团迎合群众求新、多元的需求,改进传统演技,增加了三句半、快板、小品、歌舞等内容。负责剧本创作的郭守敬将平安、计生、农业新产业、新政策融入剧本,让传统老戏唱出新意。乡里领导很快发现戏剧的魅力:将政策融进戏剧,以方言化、故事化形式进行宣传,故事取之于群众身边,喜闻乐见,宣传效果不错。 屏山是个茶乡,近年来茶业发展迅猛,剧团适时推出一部《大仙峰下茶飘香》剧目,取材于乡里种茶致富典型的事迹,很受当地群众欢迎,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乡里茶业的发 3
展,扩大了屏山茶业的知名度。 农忙时,剧团便是淡季,演员们要么跑到沿海的剧团找活干,要么在乡里种田、采茶。这个活跃在乡间的戏班子,就这样亦农亦戏,亦歌亦舞,过着他们丰富的“戏剧”人生。
戏剧守望者的忧思 台上精彩表演,可以赢得台下观众阵阵掌声与喝彩,可是剧团里的演员却有着不少艰辛。每到一处演出,演员们都得自带草席、棉被,睡公庙、村部,这也是不少年轻人不愿加入剧团的一个缘由。团长郭守常更是辛苦,外出演出几乎都是睡戏台,得看守服装、道具等。 善于创作剧本的郭守敬,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笔耕不辍,写出的剧本不下百万字。郭守敬带过的徒弟10多名都在大田县剧团、永春县剧团工作,多人已经走上领导岗位。郭守敬的不少剧本成了“畅销书”。1998年,他写的大型历史剧《花烛恨》不但成为自己剧团的压轴好戏,还为其他剧团选用。苦心创作出来的剧本,一些作者大多可卖数千元,好的作品上万元,可郭守敬的剧本四处流传,从没收过钱。2002年,郭守敬获得省农村文化先进工作者。 郭守敬写了30多年的剧本,乡里却除了他再也没出过别的“写手”,后继无人,这对剧团来说可是个“隐患”。 郭守常何尝不是这样的心情:虽然现在剧团二十二号人马能够应付各种演出,但人手紧缺问题依然存在,招新人也是难上加难,带出来的一些新人,刚刚有些模样,却时常被沿海剧团“挖了墙角”,因为沿海戏剧演出市场大,一位演员一场演出的“出场费”120元,本乡剧团只能给出50元。人往高处走,哪能拦得住呀。演出所需的服装、道具可以随时随地添置,招人可就难住两位老郭了。剧团一路走来,风风雨雨、跌跌撞撞,真不知未来的路还能走多远? 由于缺少人手,郭守常至今坚持上场演出。60岁的他,还能倒立、翻筋斗,身手敏捷。但老郭还能翻几年呢? 大田县高甲戏系闽南传入。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划归晋江专署的大田县,在文化等方面得到晋江大力扶持,晋江甚至派出一个戏班前来传授、扶持大田高甲戏的发展。如今,泉州、厦门的高甲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地的高甲戏越唱越红火,而无法得到国家扶持的大田县高甲戏处境却一日不如一日。同一戏种,两般境地,令屏山乡剧团里的人有些不解?大田县的高甲戏什么时候能与泉州、厦门的高甲戏一样同享国家扶持的阳光呢? 高甲戏系福建省五大地方剧种之一。分布于闽南地区、台湾省和东南亚华侨集居地。 高甲戏形成于明末清初。最初是闽南民间装扮“水浒传”的化装游行,随后出现专演宋江故事的业余戏班,时称“宋江戏”。清中期,“宋江戏”突破局限,兼演文武戏、宫廷戏、丑旦戏等,内容及表演艺术逐渐丰富,成为“合兴戏”。至清末,“合兴戏”又吸收京剧、昆剧、傀儡戏的精华,走向专业化组织形式,并上演连台本戏,形成了有自己的风格和丰富多彩的传统的地方剧种。 高甲戏的剧目大都来自史书、小说、传奇和民间故事,也吸收傀儡戏和外剧种的优秀剧目,保留的传统剧目有六百多个。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其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尤其丑角表演更具特色。 高甲戏语白采用泉腔,唱腔主要来自南音兼收俚歌小调,活泼、粗犷。其音乐吸收闽南吹奏乐、笼吹、拾音等。
半个世纪以来,高甲戏剧种艺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曾数次晋京及出国演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