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专题练习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咏史怀古类

古代诗歌阅读:咏史怀古类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王安石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
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
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
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
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罢居金陵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盛赞金陵的繁华,“自古”点明作为帝都时间之久,“佳气”指帝王之气。
B.上片末句借用李白诗句,描摹晋代贵族化为荒冢古丘的情形,饱含历史的沧桑感。
C.“恣行”即随意走动,写出诗人的悠闲自在。
“回头”一语双关,既实写也有暗指。
D.全词上片以时间为主线,侧重咏史怀古;下片以空间为主线,侧重写登高所见所思。
2.本词与《桂枝香》均为金陵怀古之作,请分析两首词的怀古之情有何不同。
附: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题武关①杜牧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②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③,戍旗长卷夕阳中。
【注释】①诗作于开成四年(839)。
当时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大唐王朝危在旦夕。
武关:在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楚怀王在此为秦伏兵所执,客死秦国。
②郑袖:楚怀王的宠姬,善歌舞,她受张仪指使日夜劝说怀王亲秦绝齐。
③圣神:天子英明神武。
家四海:统一天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开门见山,点明了题咏地点。
诗人被碧溪的秀丽景色所吸引,不由久久驻足停留,瞻眺武关,凭吊历史。
B.颔联通过郑袖被宠的“娇娆”媚态反衬出屈原遭流放的“憔悴”情状,由此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慨。
C.颈联抒发诗人的感喟,眼前高耸的山峰、险扼的山谷历历在目,弱肉强食、诸侯争雄的局面却都已成空。
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咏史怀古类 专题练习合集(含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咏史怀古类专题练习合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沔县谒诸葛忠武侯祠王士祯①天汉遥遥指剑关,逢人先问定军山。
惠陵②草木冰霜里,丞相祠堂桧柏间。
八阵风云通指顾,一江波浪急潺湲。
遗民衢路还私祭,不独英雄血泪斑。
【注】①王士祯,清初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
②惠陵:汉昭烈皇帝刘备的陵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怀古诗,诗题交代了地点和事件,全诗抒写作者游谒武侯祠的所见所感,情感真挚动人。
B.首联叙述了诗人星夜匆忙赶路的情景。
他逢人便问定军山的位置,急切地打听武侯祠的所在。
C.颔联将桧柏郁郁葱葱的武侯祠与处于衰草冰霜中的惠陵对比,主要表达了对刘备的叹惋之情。
D.颈联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诗人看着眼前急涌的江水,想到了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的诸葛亮。
2.本诗与杜甫的《蜀相》同写诸葛亮,请简要分析两首诗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满江红·金陵怀古元萨都剌①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②。
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
怀故国,空陈迹。
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玉树歌③残秋露冷,胭脂井④坏寒螀⑤泣。
到如今、只有蒋山⑥青,秦淮碧!【注释】①萨都剌:元代诗人,公元1332年任职江南,移居金陵。
②畴昔:从前。
③玉树歌:陈后主所制艳曲《玉树后庭花》。
④胭脂井:在今南京城内。
隋兵攻打金陵,陈后主与妃子避入此井,终被擒。
⑤寒螀jiāng:寒蝉。
⑥蒋山:钟山。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A.上片起首写繁华的景象如春光般消失得无声无息,带有沉重的怀古情绪。
B.下片前四句,情感迸发,语言直白,短促的句子正表现了情绪的激越。
C.艺术手法,本诗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句和典故,而又点化自然,不露痕迹。
D.词人以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秋露等景象渲染气氛,寄托情思。
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古代诗歌阅读群文通练 高频主题1 咏史怀古

古代诗歌阅读群文通练高频主题1 咏史怀古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咸阳①城东楼许浑②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③。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①咸阳:今属陕西,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
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里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
唐代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
②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以怀古诗见长。
③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代指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扣题抒情写景。
其中“蒹葭”,暗用《诗经·秦风·蒹葭》的诗意,表达思念心绪。
B.“山雨欲来风满楼”形象地写出了山城暴雨即将来临时的情景,景致凄迷,意远而势雄。
C.颈联写近景,诗意转折,鸟下绿芜,蝉鸣黄叶,其自在悠闲的神态冲淡了诗人内心的愁怨。
D.尾联融情于景,以不变写变,与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2.这首诗以“愁”字统领全篇,体现了中国文人登高而悲的文学传统,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登高远眺引发了哪些“愁”。
二、(辽宁沈阳二中三模)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3~4题。
伍员①庙瞿佑一过丛祠泪满襟,英雄自古少知音。
江边敌国方尝胆,台上佳人正捧心。
入郢共知仇已雪,沼吴谁识恨尤深。
素车白马②终何益,不及陶朱③像铸金。
注①伍员:伍子胥,名员。
曾助吴王破楚都,败越国,后因吴王听信谗言而被赐死。
②素车白马:传说伍员被杀害后,魂魄乘素车白马,随钱塘江潮来去。
③陶朱:即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照应题目,写诗人谒祠感其人之事,“泪满襟”三字绘出诗人形象,奠定全诗基调。
B.颔联写出吴国的外忧内患,敌国正卧薪尝胆准备复仇,本国却沉迷于美人的歌舞宴饮。
C.颈联写吴人都知伍员已经雪耻,却没人了解他对吴国未来的担忧,照应前文“英雄自古少知音”。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咏史怀古类古代诗歌阅读分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咏史怀古类古代诗歌阅读分类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筹笔驿①李商隐猿鸟犹疑畏简书②,风云常为护储胥③。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注)①筹笔驿:古地名,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
相传三国时蜀汉诸葛亮出兵伐魏,曾驻此筹划军事。
很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凭吊诸葛亮的怀古之作。
大中九年(公元855年)李商隐罢梓州幕随柳仲郢回长安,途经此驿,写下这首咏怀古迹的诗篇。
①简书:指军令。
古人将文字写在竹简上。
①储胥:军用的篱栅。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衬托手法,通过对“猿鸟”和“风云”的描写,突出诸葛亮的威严。
B.颔联肯定诸葛亮运筹谋划的军事才能,敌人最终乘坐驿车投降。
C.本诗打破时空界限,既凸显诸葛亮才能堪比管仲、乐毅,又交代蜀国败亡的原因。
D.尾联交代写作缘由,作者往年经过锦里诸葛武侯庙时,触景生情,吟诵起诸葛亮的《梁父吟》,顿时觉得遗恨无穷。
2.清何焯评价此诗“议论固高,尤在抑扬顿挫处,使人一唱三叹,转有余味”。
结合全诗,分析本诗如何运用抑扬手法及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游凤凰台刘一止二水中分,三山半落①,风云气象通寥廓。
少年怀古有新诗,清愁不是伤春作。
六代豪华,一时燕乐,从教雨打风吹却②。
与君携酒近阑干,月明满地天无幕。
【注】①“二水”两句化用自唐代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两句。
②从:听任。
教:使。
却:助词。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开头两句由远景入题,化用李白的诗句,写出了在凤凰台上所看到的金陵景象。
B.“风云气象”紧承上句,其中“寥廓”一词为旷远辽阔之意,是词人对所见之景的感受。
C.下片前两句极写六朝古都金陵过去无比繁华,与下句“从教雨打风吹却”形成对比。
D.首尾的景物描写富有特色,先从大处着眼,境界宏大,又有对细节的刻画,格外动人。
高考语文一轮备考专项练古代诗歌阅读—咏史怀古诗歌

古代诗歌阅读—咏史怀古诗歌专项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和明妃曲欧阳修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汉宫有佳人”而“天子初未识”,揭示出“佳人”与“未识”之间的矛盾,为悲剧的结局做了铺垫。
B.“绝色天下无”,用汉元帝的赞叹口吻写出其“重色”的心态。
因“难再得”而“杀画工”,就是这种心态导致的。
C.“明妃去时泪”以下各句,就“花”和“泪”渲染悲剧气氛,暗示明妃辞别汉宫时的痛苦心情,读来令人动容。
D.最后两句中的“春风”喻指命运遭遇:“多薄命”与“莫怨”形成因果关系,意在慨叹红颜薄命。
2.“汉计诚已拙”一句承“安能制夷狄”而来,试分析这两句的内涵。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凤凰台①杨万里千年百尺凤凰台,送尽潮回凤不回。
白鹭北头江草合,乌衣西面杏花开。
龙蟠虎踞山川在,古往今来鼓角哀。
只有谪仙留句处,春风掌管拂蛛煤②。
【注】①相传南朝宋文帝年间,有三只凤凰,飞落在永昌里李树上,招来各种鸟类随其比翼飞翔,呈现百鸟朝凤的景象。
为庆贺和纪念此美事,永昌里改名凤凰里,并在保宁寺的山上筑台,名凤凰台。
李白曾游此地,作诗《登金陵凤凰台》。
①蛛煤:蛛网尘埃。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凤凰台”照应题目。
“潮回”句写出江水空流,凤凰不再的凄凉,与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意境相似。
B.颔联颜色、地名、方位、植物等对仗工整,写出江草萋萋、杏花开放,生机勃勃之景,写出了作者流连美景的陶醉。
C.颈联通过大跨度的时空,指出凤凰台地势雄伟险要,山川永固,王朝更迭,鼓声哀鸣,战事不断,有实有虚。
D.本诗围绕“登临”展开,咏史怀古,感叹历史沧桑,人世无常,层次分明,意蕴深长。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思想情感题——咏史怀古类训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思想情感题——咏史怀古类训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3届高考考点:高考古诗思想情感题——咏史怀古类训练考点:1.吴喻时《过晋公祠》2.许浑《咸阳西门城楼晚眺》3.(唐)韩偓《故都》4.吴潜《水调歌头.焦山》5.[宋]刘克庄《踏莎行.甲午重九牛山作》6.(唐)温庭筠《经五丈原》7.杜庠《赤壁》8.(元)张可久《卖花声.怀古》9.李商隐《筹笔驿》10.魏禧《登雨花台》【考点研究】一、词句情感词句情感题是对关键词句的考查, 诗歌的关键词句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
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 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 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 表意功能明显。
关键句是最能表现诗歌思想内容或情感的句子, 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当然, 有时词句情感题所考查的词句是抒情比较含蓄的写景(人)句或叙事句, 这就需要透过景、事来把握情感。
二、情感题概括的四大关注点1.从诗歌本身出发, 逐句分析。
一句一种感情, 一句几种感情, 几句一种感情, 皆有可能。
2.不管是哪种描写, 都要善于化内容为感情, 比如内容写的是游览山村, 那么感情往往可以表述为“对山村生活的××(之情)”, 如“对山村生活的喜爱”“对山村生活的留恋”等。
3.对感情的概括尽量有具体内容, 即给感情加上具体的修饰成分(这种修饰成分实际就是“情由”, 情感的由来、原因)。
比如“伤感”这种感情, 就有很多具体表现:仕途失意的伤感, 才华埋没的伤感, 理想落空的伤感, 国破家亡的伤感, 与友人离别的伤感, 久戍不归的伤感, 羁旅奔波的伤感, 思念家乡的伤感, 怀念家人的伤感等。
4.如果感情不止一种, 回答时要分点, 一种感情一个要点。
三、“四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1.抓诗题——感知情感趋向有些诗歌题目蕴含了诗歌的情感倾向,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题目表明本诗是一首送别友人诗, 其情感倾向就明确了。
2024届高考怀古咏史诗练习(含答案)
2024届高考怀古咏史诗练习(含答案)咏史怀古诗练习(2023.8)1.阅读下面三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乌江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有人说,《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似乎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个人的咏怀。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试作简要分析。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①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②《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谈谈你对三、四两句的理解。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注:石头城在南京的清凉山西麓,自虎踞关龙蟠里石城门到草场门,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这就是依山而筑的石头城。
战国时,楚国就在清凉山一带筑金陵邑。
公元212年孙权重筑,改名为石头城,城依山临江,南靠秦淮河口,形势险要,为六朝江防要地。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专练】咏史怀古诗
【古诗鉴赏专练】咏史怀古诗【经典精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西塞山,曾是东吴著名的军事要塞。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命王濬率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 “下”和“收”字用得好。
② “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③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山形依旧、寒江流淌,抒发了诗人对朝代更迭、人世变化的兴亡之感。
②对比的手法。
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在王濬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之下不堪一击的这一段历史。
③借用典故,怀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主题思想。
赏析:“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句是对当年历史的回顾。
公元279年(西晋咸宁五年),司马炎完成统一的大业,下令伐吴。
在东起滁州西至益州的辽阔战线上,组织了数路大军,向东吴发动了全面进攻。
当时身为龙骧将军的王濬,在益州造战船,“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处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晋书•王濬传》),此即诗中所言之“楼船”。
船造好后的第二年,王濬带兵从益州出发,沿江东下,很快攻破金陵,接受了吴主孙皓的投降,从此东吴灭亡。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是承上联具体地写出金陵政权“黯然收”的景况和原因。
“千寻铁锁”是东吴在西塞山下江险碛要处的设防。
它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孙皓政权尽管腐败,但还是不愿轻易失国,而进行拚死抵抗的;二是渲染王濬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
当时的东吴,为防御晋武帝的讨代,曾在西塞山一带筑营垒,设江防,并用铁锁链横截长江,以阻挡王濬的楼船。
咏史怀古诗专项练习试题及答案
咏史怀古诗专项练习试题及答案咏史怀古诗专项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②丁年,壮年。
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
诗人见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答: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
先是想到了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消魂”二字。
颔联继而追思苏武当年,用工整的句子绘成了两幅画面:一是望雁思归图,二是荒塞牧归图,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
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已非,人亦早已衰老。
尾联遥想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
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
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1、2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请联系全词主旨阐述最后一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深刻含义。
2)、综合分析《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首怀古词作,请简要概括怀古题材词的一般特点。
(不超过100字) 答:1).意在说明北宋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灭亡的教训,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在粉饰太平,寻欢作乐。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咏史怀古诗专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咏史怀古诗专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2届高考第2轮复习:高考咏史怀古诗解析与基础训练考点:1.(唐)李远《听话丛台》2.黄庭坚《念奴娇》3.(宋)张昪《离亭燕》4.陈造在《予七十赵监税见贺以诗次韵》5.岑参《山房春事》6.李白《越中览古》与李白《苏台览古》【考点解读】一、怀古咏史诗(全景式介绍)怀古咏史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相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历史人物的议论、历史陈迹的描绘,讽刺当朝统治的黑暗,或抒发个人的沧桑之感,有怀古惜今、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的作用。
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字眼。
常见意象①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②发生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淮水。
③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④特定的历史朝代(时期):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后蜀等。
⑤其他:吴钩、《后庭花》。
常见情感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常用技法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④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语言特点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二、咏史怀古诗1.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2.标志: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
3.内容: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
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史怀古诗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 .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 分)(2).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 分)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07年湖北卷)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 唯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 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 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4 分)(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 分)3.(2011 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 分)(2)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试作简要分析。
(4 分)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5.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金谷园杜? 牧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注释】①金谷园:晋代石崇的别墅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的金谷涧中。
② 坠楼人:指石崇的爱妾绿珠。
孙秀要抢夺绿珠,石崇不答应。
孙秀就假传圣旨,要逮捕石崇,绿珠跳楼自杀。
(1)诗人描绘的金谷园遗址有何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情思?(4分)(2)诗人在景物描写中最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举例加以分析、说明,并说出它的作用。
(4分)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①三年谪宦此栖迟②,万古惟留楚客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注:①作者因遭诬陷被贬瞳州司马,本诗写于赴任途中。
诗人因公务南至湘中,瞻仰贾谊故宅写下此诗;此前,才华横溢的诗人曾因“刚而犯上”被贬。
②栖迟:淹留。
③楚客:指贾谊。
贾谊曾被汉文帝重用,后被疏远,任长沙王太傅。
(1)颔联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4分)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汴河怀古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水殿龙舟: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后出游的船,他自己乘坐的称船“龙舟” ,高四层,还有高三层的“水殿”九艘。
(1)本诗第二句中“至今”和“千里”两词的用意是什么(2)诗人对隋炀帝修汴河这一历史事件持何种态度?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蜀先主庙刘禹锡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③。
注:①五铢钱: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
后来王莽将它罢废,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
②典出《汉晋春秋》:“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
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1)作者在尾联使用的典故有什么含义(2)全诗除了使用典故之外,还用什么手法阐明了什么道理?9.阅读下面二首怀古咏史诗,完成以下题目。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赤壁胡曾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两首诗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10.阅读下面二首怀古咏史诗,完成以下题目。
过华清宫绝句杜牧[ 甲]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乙] 新丰绿树起黄埃②,数骑渔阳探使回③。
霓裳一曲千峰上④,舞破中原始下来。
注:①华清宫:建在骊山上(今陕西临溪县南)的唐代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游乐之地。
②新丰:唐县名,在陕西临津东北,离华清宫不远。
⑧渔阳:唐郡名,是范阳节度使所统辖的八个郡之一。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这里用渔阳指代安禄山反叛之地。
④霓裳一曲:《霓裳羽衣曲》,唐代着名舞曲。
(1)? 两首诗均有炼字精确而语义深沉的特点,试分析第一首的“笑”字和第二首的“破”字有何深意。
(2)“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无人知”三字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一、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2 分);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分)2.比喻。
(2分)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2分)【解析】(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
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
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二、【参考答案】(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 分)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
(1 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1 分)(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2 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2分)(意思答对即可。
)三、【参考答案】1.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四、【参考答案】①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 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即可。
)②同意。
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五、【参考答案】1. 描绘出一种苍凉、凄迷的境界,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怀古幽思。
2. 采用拟人修辞手法,如“无情”的流水,“自春”的草,啼鸟的“怨”等。
既反衬出诗人的多情——对“繁华事散”的不尽感慨,还抒发了对“繁华事散”产生无穷的感伤。
【解题指要】拟人修辞手法容易回答,关键在于怎样发挥,在发挥时应抓住“繁华事散”这四个字,因为这是诗眼。
刘熙载说:“眼乃神光所聚”,“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耀”,就是说鉴赏时必须透过诗眼,窥视诗人神府。
六、参考答案(1)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 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2)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健行了强烈的控诉。
七、【参考答案】1. 从时间之久和地域之阔评说大运河影响之长远、作用之重大。
2. 诗人从客观角度肯定了大运河的功劳(从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可看出。
),后面两句通过假设的方式表明对隋炀帝的否定。
(分析:三四句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这种荒奢享乐的事情,那么把修浚运河与大禹疏河治水的功德相提并论,也是不过分的。
这个假设尖锐地指出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出发点是为自己的荒唐享乐,与大禹艰辛劳累为民造福不可同日而语。
)八、1. 写刘禅不惜祖业,只求享乐而毫无廉耻,进一步揭示蜀国败亡的原因。
?2. 全诗先写蜀之盛,后写蜀之衰,在鲜明的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深刻教训:人才得失是大业成败的关键,善于择相使刘备开创大业,短于教子却葬送了基业。
也可回答为:该诗不仅用盛衰对比,还以刘备长于任贤择相和短于教子对比,说明创业难,守成更难。
(解析:古代怀古咏史诗大致有倾向于感性和倾向于理性之细别,前者通过一些氛围情调的渲染,感叹前朝,发思古之幽情;后者则通过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为后世之借鉴。
这首诗属于后者,作者用意在于揭示刘备基业丧失的原因(短于教子)本可避免。
)九、【参考答案】1. 杜诗慨叹周瑜侥幸成功,胡诗赞美了年轻统帅周瑜的功绩。
解析:杜诗中的三四两句总结了历史的教训。
字面上是讲二乔,实际上是说这一战争关系到东吴的安危,幸而成功,否则家国难保。
而胡诗则是称颂周瑜巧用火攻大破敌人的智慧。
2. 杜牧诗开头描写发现旧日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