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名人故事:林毅夫-作文

合集下载

林毅夫

林毅夫

林毅夫:中国学术界不能只引进今年是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逝世十周年,复旦大学韦森教授7月主办的杨小凯逝世十周年追思会备受关注,尤其张维迎与林毅夫的争论引发诸多讨论。

FT中文网此前也有报道,详见《纪念杨小凯》专题,后续仍将关注,期待推动公共空间的对话与争鸣。

林毅夫教授在本文中对照中国和其他转型中国家的实践,回顾国企改革、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争论,并就中国经验和回归斯密等争论做进一步的阐述,他认为中国的转型经验是有一般意义的。

他指出争论中多数学者搞混了转型问题和发展问题,而他本人和张维迎、杨小凯乃至国内经济学界多数经济学家的差异在于:应该回到斯密的观点还是回到斯密的研究方法。

他发问:中国学者在引进西方大师的思想时,是否还应以客观的态度来观察理解自身社会的现象和问题的本质,提出自己的思想?7月5-6日在上海复旦召开的追思杨小凯逝世十周年的学术会议,会议主办方原定这是一个闭门会,不对外宣传,邀请经济学界的朋友坐下来一两天,认真思考和探讨一下中国经济学科未来发展道路乃至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问题。

在中国经济改革与转型进行了35年、成绩斐然但问题同样尖锐的当下,我认为这个倡议十分必要,就欣然应约前往,并根据即将发表于国外《经济政策改革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Policy Reform)上的《反思华盛顿共识: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一文的内容,准备了《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学科的发展》的发言。

主办方后来邀请多家媒体的记者参会,对会议上的发言和讨论进行了详细报道,我想这也是好事,对上述问题的讨论确实值得社会各界关注。

按会议安排,由黄有光、我和张维迎三位先做了主旨发言,发言完后进行相互评论。

维迎和我的发言及相互评论在媒体上广受关注,并连带地追述到1995年我和张维迎有关国企改革以及2002年我跟杨小凯有关“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争论。

学者所做的工作是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背后的因果逻辑提出解释,并根据这种解释提出改进的建议以供社会各界包括个人、家庭、企业和政府作为决策的参考。

林毅夫世行归来

林毅夫世行归来

50 | 中国报道 2012年7月 总第101期林毅夫世行归来领略了世界经济学界顶峰的风云,林毅夫如今以教授身份回归北大。

他在世界银行的4年,正是世界经济充满机遇和挑战的4年。

2012年6月初,在结束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4年任期后,林毅夫回到北京,回到他熟悉的北京大学朗润园。

“我回来了!”这是首次公开亮相的他说的第一句话。

充满机遇和挑战的4年成立于1944年的世界银行,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在全球设有100多个代表处,共聘有1万多名工作人员。

世界银行是向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提供金融和技术援助的重要机构。

它并不是一家常规意义上的银行,由归186个成员国所有的两个独特机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开发协会构成。

世界银行成立半个多世纪以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林毅夫成为首席经济学家。

这不仅是他个人和国家的荣耀,更是整个发展中国家的荣耀。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正式称谓是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主要工作是为世行设定研究议程并确定学术方向,多由世界知名学者担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银行历任首席经济学家包括安妮·克鲁格、斯坦利·费希尔、劳伦斯·萨莫斯、约瑟夫·斯蒂格里茨、尼古拉斯·斯特恩、弗朗索瓦·布吉尼6月22日,北京大学英杰礼堂,林毅夫卸任世行职务后首次公开亮相。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CHINA REPORT |51翁。

这些著名学者就任前多执教于欧美著名大学,其中斯蒂格里茨2000年卸职后于200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4年前,受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提名,林毅夫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来自欧美国家之外的世行首席经济学家。

而他上任之初,见证了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

林毅夫用“主要做了两件事”来总结自己过去4年的经历,“一是应对全球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判断其性质、原因、走向,为世界银行和启发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二是推动发展经济学的反思,提出新结构经济学,为发展经济学界的研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国际发展机构的政策制定指出了一个新的领域和方向。

努力成功的例子简短

努力成功的例子简短

努力成功的例子简短【篇一:努力成功的例子简短】靠努力成功的“智囊”在很多人看来,能跻身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位置,本身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而对林毅夫来说,在获得世界银行任命之前,成功的光环其实早已降临在他头上.他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穷人经济学”等理论,都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经济政策;其一心创办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更是被国外媒体看成中国政府举足轻重的经济智囊机构之一.近些年来,中央领导参加的经济问题研讨会上,林毅夫的身影也经常出现.所以,在知名经济评论家叶檀眼中,林毅夫的“智囊”地位,为其此番升迁也做了最好的铺垫.为什么同样环境下,有成就的人就是那么几个?林毅夫的解释是努力的程度不同:“成功就是99%的努力,加上1%的运气吧,而且那1分运气还是因为99%的努力才得来的.”由于身兼不少社会职务,但不事张扬的林毅夫平时几乎没有节假日.他曾经教育自己的学生:“军人的理想是马革裹尸还,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累死在书桌上.”一个例子是:2004年3月13日晚上,波兰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科勒德克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演讲,而林毅夫白天几乎上了一整天课,匆忙在办公室吃了个盒饭就赶去接待这位欧洲前政要,第二天则接着上课.他的一位学生表示,作为学生听课都受不了这样的节奏,而林毅夫却总是精力充沛.三名让我们引以为傲的航天员都是出身寒门,从小在农村长大,经历过文化大革命,青少年时吃过不少苦.三人都是靠着杰出的表现和顽强的意志被空军部队选拔为飞行员,最终有机会随中国飞船探索太空的奥秘.翟志刚的故乡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的一个小乡村.父亲长年卧病在床,一个大家庭全靠母亲支撑.翟志刚小时候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但目不识丁的母亲对子女上学却毫不含糊.她接受黑龙江电视台访问时说:“咱翟家砸锅卖铁也要供几个孩子读书.”翟志刚的家整个房子至今还是土坯房.刘伯明和景海鹏的家境与翟志刚相差无几.北京奥运会上为中国夺得首金的女子举重冠军陈燮霞,父亲是广州番禺农村的农民,为了供女儿训练,前后举债上万元;举重男子56公斤级金牌得主龙清泉,一家是靠父亲杀猪卖肉生活,自己则是边训练边捡废瓶;女子双人十米台的决赛冠军得主之一王鑫,其父母都是下岗工人,靠在汉口黄石路夜市摆地摊为生……这些冠军,或出自农村,或来自困难的工人家庭,窘迫的家庭环境,赋予他们特殊的成长经历.艰难困苦,磨练出他们超强的韧性,成就了他们攀登高峰的动力.*一位面试官拒绝了一个年轻人的请求,因为他的嗓音不符合广播员的要求.面试官还告诉那个年轻人,由于他令人生厌的长名字,他永远也不可能成名.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印度电影界的“千年影帝”阿穆布巴克强.*1962年,4个初出茅庐的年轻音乐人紧张地为“台卡”唱片公司的负责人们演唱他们新写的歌曲.这些负责人对他们的音乐不感兴趣,拒绝了他们发行唱片的请求,其中一位甚至还说:“我们不喜欢他们的声音,吉他组合很快就会退出历史舞台.”这4个人的音乐组合名字叫做“披头士”.*1944年,“名人录”模特公司的主管埃米琳斯尼沃利告诉一个梦想成为模特的女孩——诺玛简贝克说:“你最好去找一个秘书的工作,或者干脆早点嫁人算了.”这个女孩后来的艺名叫做玛丽莲梦露.*1954年,“乡村大剧院”旗下一名歌手首次演出之后就被开除了,老板吉米丹尼对那名歌手说:“小子,你哪儿也别去了,回家开卡车去吧.”这名歌手叫艾尔维斯普雷斯利,绰号“猫王”.*1940年,年轻的发明家切斯特卡尔森带着他的专利走了二十多家公司,包括一些世界最大的公司.它们无一例外地拒绝了他.1947年,在他被拒绝7年后,终于,纽约罗彻斯特一家小公司肯购买他的专利——静电复印.这家小公司就是后来的施乐公司.*有一个黑人小姑娘,在家中22个孩子中排行20,由于她出生时早产而险些丧命.她4岁时患了肺炎和腥红热,她的左腿因此而瘫痪.9岁时,她努力脱离金属腿部支架独立行走.到13岁时,她勉强可以比较正常地行走,医生认为这是一个奇迹.同年,她决定成为一名跑步运动员.她参加了一项比赛,结果是最后一名.随后的几年,她参加每一项比赛都是最后一名.每个人都劝她放弃,但是她还是跑着.直到有一天,她赢得了一场比赛.此后,胜利不断,直到在每一场比赛中取胜.这个黑人小姑娘就是威尔玛鲁道夫,3枚奥运金牌获得者.《读者》被美国《幸福》杂志评为“美国最成功的企业家”的奥尔森,是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始创者、总经理,他带领公司员工,经过三十年的奋斗,使得公司在美国同类企业中实力名列第二.在谈及他的成功时,他总是要提到父亲,因为他的父亲用行动影响了他的一生.奥尔森的父亲奥斯瓦尔德是一个没有大学文凭的工程师,拥有几项专利,后来成为一名推销员.曾有一位顾客想从他的手中购买他推销的机器,但是当他发现这位顾客并不真正需要这部机器时,他极力劝告这位顾客不要购买,此事让他的老板火冒三丈,但却为奥斯瓦尔德赢得好名声.奥斯瓦尔德的三个儿子以他为榜样,诚信做人,全部成为有成就的工程师.奥尔森本人在生活作风和为人处世上秉承了父亲的优点,不喝酒,不抽烟,办事讲原则,合作重诚信,赢得了员工和商业伙伴的信赖.而美国ibm公司的创始人老沃尔森和他的接班人小沃尔森的故事更能说明问题.老沃尔森创立ibm时,ibm并不是做计算机,其主打产品是钻孔机,当该公司钻孔机占领国际市场上很大份额时,小沃尔森作为富家子弟,与一些花花公子混在一起,染上了一些坏习性,成为问题少年,差点被中学开除.由于老沃尔森为人正直,援助了很多公益事业,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威望,老师和老沃尔森的朋友们经常拿他们父子进行对比,希望小沃尔森不要损害父亲的名誉,使得小沃尔森的坏习性得到收敛,不敢滑得太远.后来,老沃尔森引导小沃尔森朝他感兴趣的方向发展,让好动的小沃尔森学会了开飞机,并冒着危险送他参军,参加了打击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经受了炮火的洗礼.通过部队几年的严格训练,小沃尔森终于被打造成了守纪律、责任心强的青年军官.退伍后,小沃尔森进入ibm公司工作,业务不断精进,数年后,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被研制出来,人们还看不到它的商业价值时,小沃尔森大胆倡议,上马生产计算机产品.老沃尔森感到儿子已经超过自己,遂急流勇退,把位子让给小沃尔森.而小沃尔森也不负众望,把ibm打造成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公司.石油大王哈默在饥肠辘辘时坚决不吃人们施舍的饭食坚决要找一份工作无奈之下庄园主只好让他来自己的庄园来工作 20年后他成了赫赫有名的实业家希望能帮得到你!【篇二:努力成功的例子简短】不耻下问:春秋时代,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

林毅夫专访观后感

林毅夫专访观后感

责任理想信念追求林毅夫的光辉经济学08-6杨鹏燕看林毅夫专访有感今天看了关于林毅夫去世行上任之前的一段专访,感受颇深。

记得有人说过:真正的大家都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

林毅夫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样的,很随和,脸上始终挂着微笑,我想这应该是他谦虚谨慎的内心所反映出来的。

从他讲述的他的经历来看,他是一个对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的人,他对知识的渴望使得他不惜游过海峡来中国大陆,冒着被监禁7年的危险,为的就是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获得更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价值,让自己能够为社会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谈到自己去芝加哥留学,和妻儿分居两地,常年不能见面自己该怎么解决时候,他很尴尬,脸红了一下,讪讪的笑了说已经做好思想准备了,妻子理解自己,当记者问你的思想准备是多久见面的时候,他说可能会想王宝钏,那是该有多大的决心去支持自己的丈夫啊,自己带着孩子,思念着远方的丈夫,孩子见不到父亲,只为了支持丈夫的理想,也许这才是爱情吧!有共同的理想,并且可以陪着他为了理想永远奋斗下去!对于这样一个有作为的大家,他的责任心也在我心中流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他接到世行的通知希望他2月去上任的时候,他却说希望5月再去,原因是他下一学期的课程已经排好了,他不想做有始无终的事,对于自己的责任他不分轻重,只要是分内的事不分大小,去世行工作也是他的责任,为学生上完课也是他的责任。

他在台湾已经取得工商管理学硕士,原本应该在台湾有很好的工作,却放弃了这些而来到了中国大陆,他说他想要为祖国做点事,想让中国强大,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中国强大起来,这就是他的赤子之心,作为一个中国人对祖国的热爱。

看到这样一位大家面带微笑的面对挫折和机遇,我们应该把他作为榜样,虽然我们也许不会像他一样有那么高的成就,但我们可以像他一样去努力,为了理想、信念、责任和追求,竭尽全力去做的更好!。

林毅夫-探索中国经济“哥德巴赫猜想”谜底

林毅夫-探索中国经济“哥德巴赫猜想”谜底

林毅夫-探索中国经济“哥德巴赫猜想”谜底林毅夫:探索中国经济“哥德巴赫猜想”谜底荚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说过这么句话:谁能正确解释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谁就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全世界经济学家中,最有资格正确解释中国改革和发展的,理所当然是中国经济学家。

这些年来,有这么一位“海归”派学者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解决世界上最复杂、最艰深的经济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中国经济问题。

他就是一一林毅夫档案盘点:林毅夫,著名经济学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申青年专家,有“中国政府经济智囊”之称。

1952年10月出生于台湾宜兰。

历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等职;并出任过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中国农经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扭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十五”规划咨询委员会常务理事、亚洲开发银行长期战略框架高级顾问组成员、太平洋贸易和发展会议常设领导小组成员、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太平洋农业政策网络领导小组成员、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顾问组成员、国际农业科研组织技术顾问组成员、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和环境项目领导小组成员、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学术顾问、世界银行顾问等;现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全国政协委员。

小平头成了林毅夫留给人们的一个“标准”印象。

温和的微笑背后,林毅夫常常显出一丝羞涩,然而一旦步上演讲台却显得激情满怀。

这时,他往往用异常严谨的逻辑推断,真实而深刻地分析中国发展的事实,预测中国的未来。

不论是在中南海,还是在政府高层论坛,亦或在北大的课堂。

最精彩的时刻就是他端出“招牌菜”——“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演讲往往会在长时间的掌声中结束。

如要谈到中国政府的经济智囊人物,不能避而不谈这位“海归”派的经济学者。

(一)台湾明星军官当年特有的北大情缘林毅夫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学界的一个传奇性的人物,在献身经济学之前,他曾是台湾的一名上尉军官。

林毅夫:中国经济改革经验与反思

林毅夫:中国经济改革经验与反思
林毅夫 : 中国经济 改革经验与反思
■我 们应 该继续深化市场改革来改
我希望从 中国经 济改革经验 的探讨
中国能够在 这么长的时间里取 得这么高
善价格信号 的准确性 ,这样才能 比较好
地利用比较优 势和后发优势 。而利用 比 较优 势的前提 是一个开放 的经济 ,为此 我们 必须 深化 开放 ,充分利用 国际、国
中国改革 开放 以后经济 出现 快速发
开放 ,对没有效率 的大型 国有企业 既没 没 有 ,而 中 国的改 革开放 实现 了 3 3年 展 ,我 主张 用 亚 当 ・ 斯 密 的方 法来 研 有私有化 ,而且还继续给予保护 。但对 于一些新的产业布局放开准入 ,按照市 场的原则 运行。 中国当时选择 的道路 ,在 改革开放 初期被认 为是 一条 不正确 的道路 。改革 开放初期 , 国际学术界新 自由主义盛行 , 的稳定 和快速发展 。那些推行 休克疗法 究 。亚 当 - 斯密在 《 国富论 》中 ,已经
第 四个 问题 ,中国在 转型过程 中出 现了反对渐进双轨制改革的事情 ,为什
新理论通 常来 自于对现 象背后原 因
■中 国改革开 放 3 3年 ,用 西方理
的分析 ,这个现 象会是新 的现象 ,这个 么会 出现 ,怎么理解? 最后一个 问题 ,理论帮助我们认识
论认为是错误 的道路 ,却创 造了人类 经 现 象也可 以是过去的现象 ,但过去 的理
知识分子才能够真正为 国家 的现代化发 革和经济学科发展道路 。 展做贡献 ,才能够避免好心干错事。 第一个 问题 , 为什 么改革开放 以后 ,
从1 9 7 9年 开始 的改 革开 放 ,我 国
并 没有遵 从华盛顿共识 ,完全推行私有

讲演者小传林毅夫

讲演者小传林毅夫

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和自生能力日期:2007-11-04 作者:邓一婷 来源:文汇报讲演者小传林毅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6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1994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至今。

有著作10余本,其中《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被翻译成6种语言出版,《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与《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分别获1992及2001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2000年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评为1980至1998年内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之一,获颁经典引文奖。

1997年被澳大利亚农业和资源经济学会授予约翰克劳夫爵士奖。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

马歇尔讲座(MARSHALL LECTURES)今年10月31日和11月1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林毅夫在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做2007-2008年度的讲演。

久负盛名的“马歇尔讲座”是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英国剑桥学派的创立者、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艾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名字命名的。

马歇尔于186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的数学学院,从1885年开始担任剑桥大学第一任的经济学讲座教授,直到1908年退休。

“马歇尔讲座”始于1946年,该讲座每年从全世界著名的社会科学家中挑选出一位担任主讲人,包括G缪达尔、庇古、T帕森斯、雷蒙阿隆、库兹涅茨、索罗、阿罗、卢卡斯、阿马蒂亚森、斯蒂格利茨等,其中的14位在后来得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林毅夫教授是走上这个世界顶级讲坛的第一位中国学者。

马歇尔讲座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力,来这里讲演对我来说是特别荣幸。

我1984年在芝加哥大学读书时,卢卡斯也被邀请去做“马歇尔讲座”。

他用了一个学期时间,一方面读文献,另一方面和我们讨论准备些什么,同时听我们对他思维方式、建模方式的意见。

林毅夫读书最重要的是学会认识世界的方法

林毅夫读书最重要的是学会认识世界的方法

林毅夫读书最重要的是学会认识世界的方法林毅夫是中国经济学家,被誉为“派经济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长期从事经济研究和教育工作,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有着重要贡献。

在他的学术著作中,他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并认为学会认识世界的方法是读书最重要的目的。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林毅夫的这一观点。

首先,林毅夫认为读书是认识世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阅读书籍,我们可以了解到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和文化。

书籍是智慧的源泉,是我们获取知识和思考的重要方式。

阅读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拓宽我们的视野,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和别人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各种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

其次,林毅夫认为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读书是为了开阔思路,开阔思路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更好地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地为世界做贡献。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智慧,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

同时,书中的观点也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促使我们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和层面。

通过深入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性,提出更全面、准确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再次,林毅夫认为读书可以培养我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他在《林毅夫谈发展》一书中指出:“发展,首先是思维方式的逆袭。

”读书可以培养我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帮助我们分析问题、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通过批判性阅读,我们可以培养辨别事实和观点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面对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同时,阅读还可以激发我们的创新能力,帮助我们形成独立思考和独立观点的能力。

通过对书籍中的思想和观点的理解和吸收,我们可以更好地创造新的思想和观点,对世界做出更有建设性的贡献。

最后,林毅夫认为读书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情感和人文素养。

他在他的著作中提到:“经济学的意义不仅仅是理性的分析,还有一种处世智慧。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和人文社科类书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情感和人际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家名人故事:林毅夫
林毅夫是在国际主流经济学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最多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但他却不想仅仅做一个书斋里的学者,经世济民是他的夙愿。

回国后,他进入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要是从事中国农业问题的研究。

他认为这是当时最好的工作,可以见证并影响中国社会。

农业对我国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林毅夫从研究中国农业问题开始走上经济学研究之路,奠定了他在国际经济学界的地位。

林毅夫的信念从未动摇,一种高度乐观的态度自始至终陪伴着他。

他感到,国家正迈向全方位的改革,这更需要高水平的理论和教育。

年,他与几位学者在北大创办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视野遍及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

林毅夫认为,对改革开放的中国奇迹,现有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清楚,必须进行理论创新。

中国改革开放能够成功,是因为摒弃了计划经济下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赶超战略,通过放权让利和体制革新,逐步找到符合本国资源禀赋条件的发展道路,使中国的比较优势得到了充分释放。

与东欧国家的休克疗法相比,中国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是采取了一条代价低、风险小,又能及时带来收益的渐进道路。

中国经验是特殊的,更是一般的,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

年月日,他告诉诺贝尔奖得主福格尔,中国将可能是世界第一个实现复兴的文明古国。

对于中国的变化,他毫不吝啬地形容那是一个不曾有过的奇迹,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战略构想,没有一个经济学家有信心,我也将信将疑,但实际上,我们已经超过了。

年月,林毅夫作为首位受邀的中国学者,在久负盛名的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发表演讲。

登上该讲坛的学者中,曾有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事实上,林毅夫被认为是中国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人。

林毅夫还兼任多个社会职务,他是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有机会在多个议政场合向高层提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建议,涉及农业、国企改革和金融方面的种种问题。

他的新农村建设运动、在初次分配中体现公平等建议,都成为国家决策的重要参考。

林毅夫坦言,自己的研究就是要回答亚当·斯密所提出的国富、国穷的大问题,而如果能以学术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将是一个知识分子莫大的幸福。

从台湾乡间的一个懵懂少年,到投笔从戎、情牵两岸、游学美国,再到今天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经济学家,林毅夫的人生可谓传奇。

年过半百,依然豪情满怀,他的口头禅就是:军人最大的荣耀是
马革裹尸还,学者最大的荣耀就是累死在书桌上;我爱台湾,也爱大陆,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不分彼此。

辉煌纵然耀眼,生活中的林毅夫却自认平凡。

年月日,同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林毅夫、陈云英夫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的最大愿望,其实就是像现在这样的早春时节,到郊外去,看地上的小草一棵一棵冒出来,树上的柳叶慢慢变绿,还有一些不怕冷的花争先恐后地怒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