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进展
艾拉莫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新进展

- I级:能照常进行日常生活和各项工作 - Ⅱ级:可进行一般的日常生活和某种职业工作,但参与其他项目活动受限 - Ⅲ级:可进行一般的日常生活,但参与某种职业工作或其他项目活动受限 - Ⅳ级:日常生活的自理和参与工作的能力均受限
HAQ平均分显著下降
基线 24W 1
0.81 * P<0.05
0.8
0.6 *
目录
RA的疾病现状严峻 艾拉莫德作用于RA发病过程的多个环节 艾拉莫德是各国权威指南推荐的独特DMARD药物 艾拉莫德单药或联合治疗疗效和安全性优越 艾拉莫德具有优越的骨保护作用
Ⅱ期临床数据:
艾拉莫德单药治疗疗效显著
✓Ⅱ期临床研究显示:艾拉莫德治疗6周开始起效,随着时间推移疗效逐渐增高
治疗24周,25mg组、50mg组和安慰剂组: ✓ ACR20分别为39.1%、61.3%和24.2% ✓ ACR50分别为23.9%、31.2%和7.4% ➢ 50mg组疗效优于25mg组和安慰剂组
艾拉莫德的骨保护作用
✓ 研究表明艾拉莫德可以抑制IL-6、IL-17、 TNFa等炎性因子,间接性的抑制破骨细胞 活性从而减少骨质流失
✓ 艾拉莫德除了可以抑制炎性因子和破骨细 胞,还可以通过促进成骨细胞分化的关键 转录因子Osx分化来促进骨重建
Keiichi Tanaka, Iguratimod (T-614):a novel 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 Rheumatology Reports 2009; volume 1:e4
RA负担-伴发疾病不容忽视
2014法国风湿病学学会(SFR)类风湿 性关节炎的管理建议指出: ✓ RA是一种长病程性疾病,随着病程延 伸,伴发疾病的问题也日渐凸显,伴发疾 病一部分与RA本身有一定关联,另一部 分可能与药物、生活方式、环境等诸多因 素有关 ✓ 伴发病(心血管疾病、肿瘤、感染等)增加 了RA临床复杂性及治疗难度,影响其预 后及转归,甚至会“角色换位”,成为主 要的临床问题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新进展

进 展 型 R 这 在 确 定 治 疗 措 施 上 也 极 为 重 要 。 治 疗 A, 的 目 的 主 要 是 为 了 减 轻 疼 痛 控 制 病 情 发 展 , 阻 止 发 生 不可 逆 的骨改 变 , 可 能保 护 关 节 和肌 肉的功 能 , 尽 改 善 患 者 的 生 活 质 量 。目前 关 于 R A治 疗 药 物 的 分 类 很 多 。 我 们 将 它 分 为 一 线 药 物 、 线 药 物 、 线 药 物 二 三 及 免疫治 疗 药物 。 2 1 一 线 药 物 . 2 1 1 水 杨 酸 类 . . 此 类 药 物 的 代 表 是 阿 司 匹 林 ,其 它 还 有 水 杨 酸 钠 , 炎 痛 , 炎松 等 。小 剂 量阿 司 匹林 ( g 扑 抗 2 ,日 )以 止 痛 为 主 , 须 使 用 足够 的剂 量 ( 必 4~6/日 ), 血 g 及 清 水 杨 酸 浓 度 应 达 到 2 0~3 0 / 0 0mg L时 , 临 床 才 能 取
B 可 以影 响免疫 过程 。 )
首 ”。 禁 食 , “ 消 治 疗 ”中 最 常 采 用 的 方 法 , 是 是 取 也
对 缓 解 症 状 最 有 效 的 。可 是 病 人 不 能 无 限 期 的 禁 食 ,
往 往 在 恢 复 饮 食 后 ,病 人 的 症 状 又 会 出 现 甚 至 重 于 禁 食 前 。 盲 目地 进 行 禁 食 , 而 不 利 于 患 者 的 健 康 , 反
限 于 镇 痛 消 炎 的 对 症 治 疗 , 到 后 来 使 用 改 变 病 情 作
用 的 药 物 ,现 在 已 经 发 展 到 应 用 针 对 于 类 风 湿 关 节 炎 发 病 有 关 的 免 疫 环 节 的 药 物 。 临 床 疗 效 有 了 一 定 的 提 高 , 少 患 者 不 仅 症 状 减 轻 , 因 关 节 功 能 的 改 不 也 善 而 提 高 了 生 活 质 量 。 由 于 一 部 分 类 风 湿 患 者 可 以
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脏病变治疗研究进展

[] 9 韦政 , 敖素华. 胡天成治 疗t J 多动症经验举 隅 [ ] 新疆 bL J.
中 医药 ,02,0 6 :3—5 . 20 2 ()5 5
[] 4 徐海霞 , 敬燕 , 严. 祝 黄 黄连 温胆 汤加 减治 疗小 儿多 动症
类风湿性关节炎( hu a i r ri, A) R e m t dat is R 是~种 以侵犯 o ht
一
C P和免 疫 球 蛋 白 的变 化 结 果 , 现 血 清 h —C P和 免 疫 R 发 s R
关节为主的慢性全身性 自身免疫性疾病 , 除关节病 变外 , 可累
及全身许多器官 , 甚至 可出现严重 的心脏损 害。近 年来 , 于 关 R A心脏病变 的报 道也 日渐增 多 。现就近年 来类风 湿性关节 炎性心脏病变治疗研究进展综 述如下。
芽、 芽 , 麦 1周后 痊 愈 。 [ 考文献 ] 参
[] 6 石淑香. 天麻钩藤 饮加味治 疗t J 多动症 5 bL 0例疗效观察 [ ] 中国中医药信息 杂志 ,0 7 1 (0 :9 J. 2 0 ,4 1 )6 .
[ 陈平. 7] 静灵 口服液治疗 s L bJ 多动 症 4 O例临床分析 [ ] 现 J.
[] 5 龚少逸 , 冯莉雅 , 邸英 如. 清热化痰法治疗痰热动风型/J JL , 多动症 的 临床 观察 [ ] 实 用 中 西 医结 合 临 床 ,06, J. 20 6
( )2 . 1 :2
未将 大黄后下煎煮 , 使泻 下力量 减弱 , 药后未见 大便 出 , 服 病
稍减 , 再服时大黄后下 , 并增 芦荟 、 牛子加 强攻逐 之力 。三 牵 诊 时症状明显缓解 , 前方再加 白术 、 青皮 、 陈皮 、 山楂 、 神曲 、 谷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该病会破坏关节软骨和骨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该病强调辨证论治,本文带大家了解一下治疗的方式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中医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核心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因、病机等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汤药外敷治疗、食疗等。
1.药物治疗中药治疗包括中药和中成药。
中药可分为外用和内服两种,外用主要是通过汤药外敷或熏洗来缓解疼痛和肿胀,内服则是采用中药调理身体,改善病因病机,达到治疗的目的。
2.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重要方法,可通过调节人体的经络、气血、阴阳等方面,达到缓解疼痛、调节身体平衡的效果。
3.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理疗方法,通过手法的推拿按摩,可以活血化瘀,调节气血,缓解关节疼痛等症状。
4.外敷治疗外敷是一种中医特有的治疗方式,通过药物的渗透和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
5.食疗中医认为,食物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建议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要饮食清淡,多吃易消化的食物,不吃辛辣、油腻和寒凉的食物。
常见方剂与针灸穴位1.常用中药方剂杜仲汤———用于治疗腰膝酸软、四肢无力、乏力等症状。
主要药材有杜仲、当归、川芎、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
秦艽龙骨牡蛎汤———这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用于治疗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
主要药材有龙骨、牡蛎、当归、白芍、茯苓、川芎、炙甘草、生姜。
独活寄生汤———这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用于治疗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
主要药材有独活、寄生、桂枝、当归、白芍、川芎、炙甘草、干姜。
2.常用针灸穴位足三里:通过刺激足三里穴,调节气血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
公孙穴:位于膝关节外侧,通过刺激公孙穴,缓解膝关节疼痛和肿胀。
三阴交穴:刺激三阴交穴,可以调节气血循环,缓解关节疼痛和肿胀。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进展论文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进展【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近年来中西医有关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理,治疗方法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两种疗法各有各的优势结论:对于1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中医疗法途径更为广阔,有较大发展空间。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综述【中图分类号】r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066-02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非化脓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伴关节外损害,如血管炎,心包炎,肺间质纤维化,周围神经炎,皮下结节及眼部疾患等。
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强直和畸形,丧失关节功能,致残率高。
多见于中年女性,我国患病率约为0.32%~0.36%,约有41%的患者在发病一年后久出现骨侵蚀,3年内关节破坏大于70%[1]。
由于病因未明,所以防治方面有着很大的困难。
本文从中医,西医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ra的病因病机,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下面就本病展开论述:1 发病机理1.1 西医观点: 1. 促炎因子: forrestcm等[2]发现主要由活化的巨噬细胞产生的免疫性调节细胞因子,不仅能强烈地诱导干扰素-c产生,还能促进许多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a、白细胞介素-6等的释放,从而作用于关节软骨和滑膜组织,从而导致ra的发病。
2. 葡萄糖 6-磷酸异构酶(gpi):chahs等[3]的研究表明,在关节液中的抗gpi抗体水平与ra有显著的相关性,并提示gpi及其自身抗体可能是人类ra的重要的发病机制。
1.2 中医观点:1.外感邪气,痹阻经络:《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著痹也”。
外邪湿痹症发病的主要外因。
正气不足是痹症发病的内在因素,《灵枢.百病始生》中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

2.2.7艾灸:王氏[22]等采用按摩全腹配合艾灸天枢、中脘、肺俞、肾俞、神阙、气海等穴治疗26例气虚便秘患者中,治愈17例,症状好转7例。
2.3推拿治疗:推拿治疗便秘主要以循经取穴,独穴治疗和足穴治疗为主。
其中循经的主穴多选择腹部天枢、上、中、下三皖、关元,背部膀胱经和督脉的腧穴以及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配合辨证取穴,手法多样。
独穴则多取用气海、支沟、迎香穴,以指压为主。
足穴治疗则根据反射区选择与消化系统相关的区域。
疗程从1周到20天不等,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9.7~100%。
但文献多以疗效来判定治疗结果,缺少客观观察指标,大部分文献缺少科学的研究方法[23]。
3结论目前中西医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方法繁多,而针灸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疗效确切,近期和远期疗效优于传统西药和中药治疗,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且操作简便,费用低廉。
但许多研究存在样本量小,随机方法不科学,纳入、排除标准不统一,疗程设置随意,疗效指标不客观,随访缺失等不足,也缺少对于针灸治疗该病的安全性及卫生经济学指标的评价。
因此,只有深化对于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研究,改善试验的设计,规范针灸的取穴和操作,才能使针灸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能够在科学性和严谨性上有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1]LongstrechGF,ThomponWG,CheyWD,etal.Functionalbow -eldisor -der [J].Gastroenterology,2006,130:1480-1491.[2]叶飞,王巧民.慢性便秘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13(6):665.[3]吴佳煖,刘晓红,刘巍,等.慢性便秘患者精神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调查-多中心临床调查[J].中华实用内科杂志,2009,29(3):237.[4]姜明明,徐杨.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进展[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11,31(2):155.[5]潘锋,陈建永,詹程.针刺配合生物反馈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观察[J].针刺研究,2006,31(5):294.[6]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7]马继征,刘绍能,吴泰相,等.中药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10):1213.[8]刘立功,顾杰.急病针灸典籍通览[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杜元灏,李桂平,林雪,等.消化系统针灸病谱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3):1.[10]刑春国,王玲玲,施诚.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选穴与辨证分型现状分析[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31(2):68-69.[11]夏春发,黄丽萍,刘国强.针刺背俞穴治疗老年性便秘45例[J].陕西中医,2006,27(1):95.[12]徐非.针刺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90例[J].中医研究,2007,20(3):56.[13]段锦绣,彭唯娜,刘志顺,等.深刺天枢穴改善结肠慢传输型便秘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0):631.[14]张维.深刺天枢穴治疗结肠慢转运性便秘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医杂志,2006,47(2):106.[15]张智龙,吉学群,赵淑华,等.电针支沟穴治疗便秘之气秘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7,27(7).[16]杨壮立.针刺治疗习惯性便秘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2):13.[17]秦臻,王舒.耳穴贴压治疗便秘36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29.[18]奚翠云,曾柳芳.穴位注射治疗老年人便秘疗效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7(15):29.[19]张小峰.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性便秘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8):2031.[20]潘洁玲,王澍欣,林凯玲,等.穴位敷贴治疗实证便秘3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8,40(3):68.[21]项秋霞.走罐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功能性便秘43例[J].河北中医,2008,30(11).[22]王泽华,刘雪林,晏英.按摩腹部加灸治疗肺肾气虚便秘26例效果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2008,7(7):166.[23]赵文树,陆金根,曹永清.推拿治疗便秘的概况[J].中医药信息,2010(5).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临床上常见的以关节肿胀、疼痛反复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是滑膜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关键词 : 节炎, 风湿; 关 类 治疗 ; 学 , 国传 统 ; 献 综 述 医 中 文
中图 分 类号 : 5 3 2 R 9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苓 、 风藤 、 清 虎杖 、 芍 、 赤 丹参 、 白芍 等) 治疗 R 0例 , A3 对照组 用 湿热痹 冲剂 , 组分 别 显 效 7 4例 , 效 1 、2例 。何 维 两 、 有 11
辨证施 治 是 中医学 的基 本特 点 , 辨证 施 治是 R A治 疗 的 主要 策 略。隆万 玉 治疗 R 5 A 3例 , 风寒 湿邪 侵 及 经络 用 防 风、 活、 羌 当归 、 子 、 枝 、 芪 、 艽 、 辛 等 , 热 阻 经 毒 附 桂 黄 秦 细 湿 邪盛 用栀 子 、 牛角 、 水 黄檗 、 苍术 、 苡仁 、 仙 、 桐皮 、 冬 薏 灵 海 忍 藤等, 痰瘀 凝滞 痹 阻 经 络用 半 夏 、 陈皮 、 星 、 胆 当归 、 蚕 、 僵 丹 参、 全蝎 、 灵脂 等 , 肾亏损 邪 气 留恋用 狗 脊 、 地 、 仲 、 五 肝 熟 杜
牛膝 、 鸡血 藤 、 秦艽 、 当归 、 阳等 ; 锁 显效 3 例 , 6 有效 1 例 , 3 总
有效 率 9 . % ; 照组用 西药 治疗 , 25 对 显效 2 7例 , 有效 8例 , 总 有效 率 6 . % 。姚 彤 用 中药 辨 证 施 治 R 0例 , 热痹 60 A5 湿 阻用 防 己、 蚕砂 、 子、 芩 、 栀 黄 知母 , 革薜 、 膏等 , 石 痰瘀 痹 阻用 桃仁 、 红花 、 苍术 、 星 、 檗 、 己 、 曲、 芎 等 , 肾 阴虚 南 黄 防 神 川 肝 用鸡血藤 、 益母 草 、 白芍 、 地 、 风 、 艽 、 仙 、 活 等 , 生 防 秦 灵 独 寒 湿痹 阻用独 活 、 风 、 枝 、 参 、 草 乌 、 寄 生 等 ; 照组 防 桂 党 川 桑 对 3 0例用 西药 , 两组 分 别 显 效 1 、 9 9例 , 效 2 、2例 , 有 21 总有 效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新进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和白细胞下降. 可逆性脱 发 、 胃肠道反应等 . 这些副反应在
大部 分 患 者继 续 服 药 过 程 中逐 渐 减 轻 或 消 失 . 分 患 者 可 部 在 减 小 剂 量 或 中 断 一 定 时 间后 继 续 服 用 过 程 中逐 渐减 轻 或 消失 长 期 使 用 甲 氨 蝶 呤 ( e o ea . T 会 导 致 淋 m t t xt M X) hr e 巴瘤 等 恶性 肿 瘤 的发 生 率 升 高 . 根 据 目前 已有 的 动 物 实 但
活 化 的 B淋 巴 细胞 终 止 于 G1 . 期 因此 可 以抑 制 B 细胞 产 生 IG和 IM。 g g 临床 资 料显 示 ,E L F还 可 减少 炎 症 局 部 巨 噬
以调节滑膜细胞基质金 属蛋白酶一 3和前列腺素 E 的合 1 , 成。此外 ,体 外试 验还发现 T C可以抑 制骨和软骨的破 A 坏 。T C的半 衰期长达 3 h 因此每 日口服一次即可 (m / A 5. 3g
1 缓 解病 情 的 抗 风 湿 药
11 来 氟米 特 f eu o d .E ) . L f nmi L F l e
指南 中 ,s C A推荐 用于难治性 的 R A。临床试 验提示 ,s CA
和 M X或 L F联合应用可以增加疗效 . T E 延缓骨关节破坏. 而和羟氯喹或金制剂合用则未观察到疗效增加 C A的主 s 要副作用有感染 、 。 肾毒性 、 神经毒性 、 血脂代谢 障碍 、 牙龈
21 N 一 . T F 仪抗1 本
T F 0是 R 中 的 主 要 炎 性 细 胞 因 子 . 由激 活 的 单 N 一【 A 核 细 胞 、 噬 细胞 、 巨 T淋 巴细 胞 所 释 放 。N 一【 合 2个 受 T F 0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进展 作者:杜 尧 李晓声 曾文魁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第02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RA在我国的发病率为0.32%~0.36%,因此有一个十分庞大的患者群[1]。近些年随着关于RA认识和研究的加深,一些对RA的治疗方法已经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1.1 遗传因素 >80%的类风湿患者携带有被称为共同表位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04)。这些等位基因在HLA-DR分子β链表达高度同源的氨基酸序列[2],是HLA-DRB1抗原结核槽的主要构成序列。与RA有关抗原通过分子模拟或模糊识别机制与该抗原结合槽结合, 并被T 细胞受体识别, 激活T 细胞及其下游的自身免疫反应。
1.2 滑膜中的免疫活性细胞 1.2.1 T细胞 T细胞是RA滑膜组织中的主要炎性细胞,其中以CD4占多数,是CD8细胞的4~14倍。RA滑膜组织中常有大量T细胞浸润,或弥漫性分布、或在血管附近灶状分布。T 淋巴细胞活化后产生7-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IL-2)、II-6等,这些细胞因子刺激巨噬细胞(旁分泌)和T细胞(自分泌),分泌产生IL-1、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致炎因子;另一方面,抗炎因子如可溶性白细胞介素1受体(slL-1R)、IL-10、IL-11等也被活化产生,只是致炎因子与抗炎因子原来的平衡被打破,偏向了致炎过程,导致了关节炎症的发生[4~6]。
1.2.2 B细胞 目前,认为B细胞直接参与的关节炎的免疫反应尚且不足。一般认为,在接触抗原后,B细胞可结合摄入并处理抗原,再进一步递呈给T细胞,或者与软骨表面的免疫复合物结合,导致补体被激活,引发免疫反应。此外,B细胞还可以产生包括类风湿因子在内的多种自身抗体,甲型滑膜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IL-6,或T细胞产生的IL-2都能刺激其产生。近年的研究证明,类风湿患者的外周血中和滑膜内的B细胞呈寡克隆增生,提示B细胞受抗原驱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B细胞作为抗原提呈细胞也参与RA滑膜炎性的病变[3,7]。
1.3 细胞因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细胞因子是一种存在于细胞外的由多糖蛋白构成的小分子多肽,主要包括由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及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单核因子,前者包括IL-2、IL-4、IL-10、TNF-γ、TNF-β等,后者包括IL-1、IL-6、IL-8、TGF-β、GM-CSF、TNF-α等。另外,成纤维细胞和软骨细胞也可产生少量的细胞因子。许多细胞因子已被公认为是RA炎症及关节损伤的重要介质,其中,与RA最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有TNF-α、IL-2、IL-6[8,9]。
2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
RA治疗的目的是缓解关节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减少残疾发生、尽可能维护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0]。
2.1 常规药物治疗 目前主要治疗RA的常规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美国风湿病学会2002版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指南推荐缓解病情的抗风湿药:羟氯喹(HCQ)、柳氮磺吡啶(SSZ)、甲氨蝶呤(MTX)三联方案。此外,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2.2 中医中药治疗 中药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活性成分种类繁多,研究发现它们具有抗菌、抗炎、镇痛、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生理活性,对RA的治疗确切、安全、副反应少,临床显示了一定的潜力和独特优势,常用的药物有雷公藤多甙、青藤总甙等;中医的针刺疗法和蜂毒疗法在治疗RA也有一定的疗效[11]。
2.3 外科治疗 RA患者经过正规的内科治疗病情仍不能控制,或已到了晚期关节功能严重障碍的,为了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采用外科治疗。常用的方法有人工关节置换、关节成形、滑膜切除、软组织松解修复术等。人工关节置换术以髋、膝开展最多,技术最为成熟,一般手术后10年以上的成功率达90℅以上,对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有非常明确的作用。关节成形、滑膜切除、软组织松解修复术如能在关节镜下进行,其创伤更小,术后回复快,且可重复手术,效果更佳[12]。
2.4 新技术治疗 2.4.1 生物制剂 近年来,随着对RA发病机制的逐步认识,生物制剂成为抗风湿药物中发展最为迅猛的新兴治疗手段之一,全球已有数十种生物制剂被批准应用于临床。生物制剂根据其治疗机制的不同,又可分为针对细胞因子、黏附分子、HLA分子、T/B细胞等的靶向治疗,其中针对细胞因子靶向治疗的TNF-α抑制剂是开发最为成功的生物制剂,全世界已有超过100万的患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者接受该制剂治疗。生物制剂较传统药物相比较,其优势在于选择性针对免疫反应中某一致病因素进行靶向治疗,不会产生全身性免疫抑制,且起效迅速,患者耐受性良好[13,14]。
2.4.2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 HSCT传统上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等危及生命的疾病。随着技术方法的不断成熟和安全性的提高,其适应证已扩展至其他疾病,成为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和基因缺陷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已有动物实验证实,HSCT可从根本上治愈自身免疫疾病。目前从临床上观察到HSCT对RA也是有效的,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①骨髓遭到破坏的RA患者在接受异体骨髓移植后病情得以缓解;②RA并非一良性的致畸型疾病,其死亡率显高于正常人群;③合并有其他恶性疾病的RA患者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后病情获得明显改善。HSCT治疗RA的机制可能与免疫细胞介导免疫反应有关,因为HSCT后机体会发生免疫重建,免疫重建过程中患者的免疫调节可能产生免疫耐受或达到新的平衡,即对自身抗原决定簇产生耐受,从而导致无反应性或自身反应程度的下降,使RA得以治愈。但由于RA的病因并不是单一的,只要骨髓的微环境及生存的环境未改变,RA仍有复发的可能,HSCT后RA病情的复发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自身反应的淋巴细胞克隆再回输;自身攻击的淋巴细胞克隆继续存活;患者原有自身抗原的持续刺激等,这些问题尚有待于更进一步研究[15,16]。
2.4.3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指为了治疗目的将新的遗传物质导入机体细胞的疗法,其基本思路是将正常的基因转移到受累宿主的细胞中,使其表达有功能的基因产物,进而纠正分子缺陷,治疗或缓解疾病。自1996年7月RA的第l例基因治疗关节炎的临床试验在美国匹兹堡医学中心开始, 目前已有200多种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其中绝大多数是诱导机体产生治疗蛋白,而不是替代有缺陷的基因。在风湿性关节炎基因治疗中,将细胞因子基因导入关节中的方法有三种,即间接体内基因转移、体内基因转移和关节内直接基因转移[17]。这三种方法在载体安全、基因表达、持续时间上各有其特点,研究者可根据的自己的需要选用。 基因治疗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虽然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都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离真正的临床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2.4.4 光动力学疗法(PDT) PDT是近几年新兴的治疗RA的方法,其利用光敏剂特异性储留于RA中的滑膜细胞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特点,充分发挥PDT治疗的优势,作为一种选择性杀伤病变组织而不伤及正常组织,方法简便,创伤小、费用低的新型疗法,也有着不错的治疗前景。
3 结语及展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RA作为一种至今发病机制不明、治疗效果不佳、致残率很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虽然治疗方法繁多,但都不能实现彻底治愈。传统的慢作用抗风湿药应用周期长,不良反应大,患者难以耐受;中医中药治疗RA采取辨证论治,有很好的康复调理效果,但只能从一定程度延缓病程发展;外科治疗技术治疗RA创伤大,且费用高,适应证比较狭窄;新型的生物制剂起效快,耐受性好,但费用昂贵、不能口服、体内清除快、靶向性也并非理想;光动力学疗法还处于探索阶段,其研究目前尚存在很多问题;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从干细胞水平和基因水平上针对发病机制治疗,从理论上可以克服以上缺陷,是两种新的非常有前途的治疗手段,有待于更进一步研究。相信在今后的时间里,医务工作者们能发展现有治疗手段,或者另辟奚径,开发出能彻底治愈RA的方法,最终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治指南(草案).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7(4):145.
[2] Gregersen PK,Silver J,Winchester RJ.The shared epitope hypothesis:an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the molecular genetics of susceptibility torheumatoidarthritis.ArthritisRheum,1987,30:1205-1213.
[3] 陈敏章.中华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524-3538. [4] 王吉波,潘琳.类风湿关节炎病因及其发病机制.山东医药,2002,42(18). [5] Arnon K,Konstantin B,Wayne W,et al.Cyclophosphamide modulates CD+4 T cells into a T helper type 2 phenotype and reverses increased IFN-αproduction of CD+8.T cells in secondary progressive multiple sclerosis.JNeuroimmunol,2004, 46(1-2):189-198.
[6] 张小锐,齐春会,周文霞,等.免疫抑制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现代免疫学,2006,26(2):172-176.
[7] Carrol MC.The role of complement in B cell activation and tolerance.Adv Immunol,2000,74:61-88.
[8] 杨晔.当代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出版社,2002:4260-4263. [9] 侯娜莉,李宁丽,张冬青.趋化性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现代免疫,2004,24,(5).
[10] 张宁.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进展.实用药物与临床,200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