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外科患者尿路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性护理效果

合集下载

泌尿系统感染及护理

泌尿系统感染及护理

泌尿系统感染及护理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泌尿系统感染及护理一、概念:泌尿系统感染又称尿路感染,是指致病微生物在尿中繁殖并侵犯泌尿系的任何部位,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及前列腺,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

二、病因及流行病学:本病为细菌直接引起的感染性肾脏病变,致病菌以大肠杆菌多见,约占70%以上,其次依次是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产气杆菌、沙雷杆菌、产碱杆菌等偶有厌氧菌、真菌、病毒和原虫感染。

本病为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发病率为1%~2%,其中主要是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10在学龄期儿童中,女性发病率为1%,而男性发病率为0·03%三、发病机制:1、感染途径(1)上行感染是最常见的途径:正常情况下,尿道口及其周围是有细菌寄生的,但一般不引起感染,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尿道粘膜有轻微损伤时,或者细菌毒力大,粘附尿道粘膜和上行的能力强,容易侵袭膀胱和肾脏,造成感染(2)血行感染途径较少:细菌从身体内的感染灶侵入血流,到达肾脏。

(3)淋巴感染:下腹部和盆腔器官的淋巴管与肾周围的淋巴管有多数交通支,升结肠与右肾之间也有淋巴管沟通(4)直接感染外伤或邻近肾脏的脏器有感染时,细菌可直接侵入肾脏引起感染,但是这种十分罕见。

四、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1)膀胱炎患者的症状通常局限在泌尿道1)排尿时有烧灼感、疼痛、尿频、尿急和会阴部及耻骨上疼痛感2)血尿:尤其是排尿终末段3)其他症状:尿液混浊、全是不适、寒颤、发热、恶心、呕吐以及腰痛(2)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1)全身感染症状:多起病急,常伴有寒颤、高热,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全身不适,疲乏无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甚至腹胀、腹痛或腹泻。

2)肾脏和尿路的局部表现:常用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

多数伴腰痛或肾区不适,肾区有压痛或叩击痛3)尿液变化:尿液混浊,可见脓尿或血尿。

泌尿外科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泌尿外科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泌尿外科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泌尿外科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情况越来越多,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尿路感染是指细菌侵入泌尿系统,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

许多泌尿外科患者因为疾病或手术导致的生理变化,使其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

本文将就泌尿外科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希望对患者朋友们有所帮助。

1.手术史:泌尿外科手术患者因为手术后的泌尿系统生理变化,容易出现尿路感染。

尤其是膀胱、肾脏等器官的手术,更容易引起尿路感染。

2.尿路结石:泌尿外科患者由于长期的不规律饮食和水分摄入不足,导致尿液中尿酸、草酸盐等物质含量增加,从而形成尿路结石,增加了患尿路感染的风险。

3.导尿管:泌尿外科患者在术后需要导尿管引流,长期留置导尿管会给泌尿系统带来细菌感染的机会。

4.免疫功能下降:泌尿外科患者在手术后需要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这些药物可能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弱机体对抗细菌的能力,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5.尿道异物:泌尿外科患者由于疾病的原因或手术后需要留置异物,如输尿管、支撑环等,这些异物可能会损伤尿道黏膜,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6.饮食习惯:泌尿外科患者饮食习惯不良,摄入过多高脂肪、辛辣食物,或者饮水不足,导致尿液成分改变,增加了患尿路感染的风险。

7.性生活:泌尿外科患者由于疾病或手术后,性生活质量下降,性生活频繁或不卫生的性生活习惯也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二、泌尿外科患者尿路感染的预防1.保持个人卫生:患者朋友们应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定期洗澡,使用清洁卫生的内衣内裤。

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要勤换卫生巾,保持外阴的清洁干燥。

2.饮食调理:患者朋友们要注意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摄入高脂肪、辛辣食物。

适量饮水,每天保证1500-2000ml的水分摄入量。

3.避免尿液滞留:泌尿外科患者要避免尿液滞留,定时排尿,不憋尿。

女性患者在如厕后要正确擦拭,避免细菌侵入尿道。

泌尿系统疾病的护理诊断及护理问题

泌尿系统疾病的护理诊断及护理问题

泌尿系统疾病的护理诊断及护理问题引言泌尿系统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包括尿路感染、结石、尿失禁等。

护士在护理患者时,需要通过护理诊断明确患者的护理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本文将介绍泌尿系统疾病的常见护理诊断及护理问题。

护理诊断及护理问题1. 高危因素高危因素高危因素- 护理诊断:高危因素导致泌尿系统疾病- 护理问题:患者存在患泌尿系统疾病的高危因素,如长期憋尿、残留尿、尿路感染等,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预防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生。

2. 尿路感染尿路感染尿路感染- 护理诊断:尿路感染- 护理问题: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需要采取护理措施,如保持尿道卫生、增加水分摄入、避免过度用力排尿等,促进尿路感染的康复。

3. 泌尿结石泌尿结石泌尿结石- 护理诊断:泌尿结石- 护理问题:患者出现腰痛、血尿等症状,需要采取护理措施,如增加水分摄入、控制饮食、配合药物治疗等,促进结石的排出和疾病的康复。

4. 尿失禁尿失禁尿失禁- 护理诊断:尿失禁- 护理问题:患者出现尿失禁,影响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如定时排尿、训练盆底肌肉等,帮助患者恢复自主排尿功能。

5. 泌尿系统手术后泌尿系统手术后泌尿系统手术后- 护理诊断:泌尿系统手术后- 护理问题:患者进行泌尿系统手术后,需要进行特殊护理,如监测排尿情况、定期更换尿管、观察手术切口情况等,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护理诊断是护士进行护理工作的基础,针对不同的护理诊断,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能够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有效地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

以上介绍了泌尿系统疾病的常见护理诊断及护理问题,希望对护士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帮助。

泌尿外科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泌尿外科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泌尿外科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泌尿外科患者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常常面临尿路感染的风险,尿路感染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对于泌尿外科患者来说,了解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泌尿外科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危险因素1.手术操作泌尿外科手术是泌尿外科患者最常见的治疗方式,但手术操作过程中容易受到细菌和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导致尿路感染的发生。

2.导尿泌尿外科患者在手术后和术中常需留置尿管,而尿管的留置会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因为细菌可以通过尿管进入患者的尿道和膀胱,引发感染。

3.免疫功能低下泌尿外科患者在手术后常需使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而长期和过量使用抗生素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加感染的风险。

4.尿路解剖异常一些泌尿外科患者可能存在先天性的尿路解剖异常,这些异常使得细菌更容易进入患者的尿路系统,增加感染的风险。

5.尿路结石尿路结石是导致尿路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结石会影响尿液的正常流动,同时也提供了细菌滋生的场所,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二、预防措施1.术前评估医护人员在进行泌尿外科手术前应对患者的尿路情况进行充分的评估,包括尿路解剖异常、是否患有尿路结石、尿路感染史等,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

2.手术操作规范医护人员在进行泌尿外科手术时应严格遵守手术操作规范,减少手术操作过程中细菌的侵袭。

3.合理使用尿管尽量减少留置尿管的时间,及时拔除尿管,并在拔管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尿液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尿路感染。

4.合理使用抗生素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长期和过量使用抗生素,以免导致免疫功能低下。

5.定期复查泌尿外科患者术后应定期复查尿路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尿路结石等问题,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

6.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患者本人也应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及时更换内裤、勤洗澡、避免尿液停留在尿道口等,以减少细菌的滋生和侵袭。

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患者预防尿路感染的护理体会

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患者预防尿路感染的护理体会

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患者预防尿路感染的护理体会
一、加强患者宣教
对于留置尿管患者来说,需要清楚地了解尿管留置的相关知识,明确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法。

因此,医护人员应该充分理解患者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宣教工作,帮助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减少尿路感染的风险。

首先,应告诉患者如何正确使用尿袋和清洁尿袋,尿管和尿袋每次更换时都要彻底清洗消毒,避免细菌滋生。

其次,应建议患者每日至少喝足够的水,增加尿量,有助于冲洗尿路,防止感染。

最后,应鼓励患者多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服,勤洗澡,保持身体清洁干净,防止感染扩散。

二、注意尿管通畅
尿管通畅是预防尿路感染的重要环节。

尿管患者术后需要保持尿管通畅,避免因阻塞引起感染。

因此,我们需要定期检查尿管是否通畅,如发现管腔阻塞时应立即通畅,避免细菌滋生。

三、定期更换尿袋
尿袋是直接与外界相接触的器械,不定期更换易造成细菌感染。

因此,我们需要定期更换尿袋,时间间隔视患者病情而定。

当患者出显异常过多时,尿袋应该立即更换。

更换尿袋应小心翼翼、细心认真,避免尿袋脱落或漏尿,还要注意手部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四、护理个人卫生
尿路感染是常见的医院感染,治疗和预防都离不开卫生护理。

我们可以通过护理个人卫生来降低尿路感染的风险。

主要的个人卫生措施包括:勤洗手、勤换衣服、勤擦身、勤洗脸、勤漱口、做好环境清洁等措施。

更重要的是,护理人员应该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在日常护理中,我们要充分意识到预防尿路感染的重要性,注意护理技巧和方法,从而减少患者感染的风险,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好的保障。

探讨泌尿外科尿路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

探讨泌尿外科尿路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

探讨泌尿外科尿路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摘要】目的分析泌尿外科病患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究相应的护理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一年所收治的142例泌尿外科患者临床资料,深入分析其中出现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针对性护理措施,以期为降低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现象提供可靠临床数据和可行护理措施。

结果本组探究中共计出现11例尿路感染患者(7.74%);病原菌共计25株且其中主要是革兰阴性菌(12株);造成泌尿外科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在60岁以上、留置导尿管时间大于5天、存在侵入性操作、在治疗期间使用了抗菌药物。

结论于泌尿外科的病患而言,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

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时,需要对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根据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同时在护理的过程中建立规范性消毒制度,严格按照相关的护理流程开展护理工作,从而将病患的护理满意度逐步提高。

【关键词】泌尿外科;尿路感染;危险因素;预防措施随着泌尿外科创伤性手术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侵入性微创手术的迅猛发展,泌尿外科患者发生住院感染的概率持续上升,且近几年发生率不断上升,泌尿外科住院病人发生院内感染,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同时还会影响患者对医护人员想信任度,降低其对医疗手段的信任度,加重病人经济负担。

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特别是多重抗菌药物的快速发展,细菌的耐药性问题逐渐成为临床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难题。

因此,充分了解泌尿外科手术病人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积极应对该类病人发生院内感染,对于泌尿外科医护人员及病人均是当前一道重要难题。

本研究共计选取142例泌尿外科患者临床资料,探究目的是深入分析泌尿外科尿路感染患者危险因素和针对性护理措施。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我院2019年1~12月所收治的142例泌尿外科患者为对象,回顾性分析各项临床资料。

本组探究中,男女患者例数分别是82例、60例,患者年龄在22~86岁,平均年龄为(52.58±4.12)岁,住院时间在6~18d。

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患者预防尿路感染的护理体会

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患者预防尿路感染的护理体会

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患者预防尿路感染的护理体会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慢性疾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其中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患者也逐渐增多。

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患者因为尿液无法正常排出,需要通过留置尿管来进行排尿,这类患者容易发生尿路感染。

在护理这类患者时,我们需要加强对尿路感染的预防,促进患者康复。

在长期的护理工作中,我总结了一些预防尿路感染的护理体会,现在和大家分享如下:1. 严格的无菌操作留置尿管患者的尿液排出系统与外界直接相连,是很容易受到外界细菌感染的部位。

在进行留置尿管护理时,我们必须做好严格的无菌操作,包括洗手、戴手套、准备无菌物品等。

只有保证操作过程的无菌性,才能最大程度降低感染的风险。

2. 定期更换尿管留置尿管使用时间过长容易造成尿管内壁的细菌滋生和尿管瘤结石的形成,加重患者感染的风险。

我们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尿管情况,定期更换尿管,保持尿管通畅,减少感染的机会。

3. 促进患者饮水充足的饮水可以增加尿液的排出量,减少细菌在尿液中的滋生。

我们在护理留置尿管患者时,要积极促进患者饮水,保证其每天摄入足够的水分,帮助排出细菌和排除尿液中的有害物质。

4. 定期清洁尿袋留置尿管患者的尿袋是收集尿液的地方,如果不及时清洁,就会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

我们要定期为患者清洁尿袋,尽量减少细菌的滋生和感染的机会。

5. 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在护理留置尿管患者时,我们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告诉他们尿路感染的危害性,教会他们正确的自我护理方法,如洗手、穿衣、清洁尿袋等,增强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6. 注意观察患者情况在日常护理中,我们要密切观察留置尿管患者的情况,特别是尿液的颜色、气味、量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向医生汇报,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7. 鼓励患者进行规律的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有助于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

我们要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规律的运动,以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的护理常规

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的护理常规

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的护理常规泌尿系统感染,简称尿路感染,主要是由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尿路异常繁殖所致的尿路急性或慢性炎症。

临床表现多样化,其中以尿路刺激症状最为典型,即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可伴有排尿不尽感及下腹坠痛。

尿路感染是女性最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已婚女性发病率较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及女性的发病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病因与发病机制】(一)基本病因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为细菌,其中最常见的为大肠埃希菌,其次为腐生葡萄球菌。

近年,随着人口老龄化及抗生素和免疫制剂的广泛应用,致病菌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革兰阳性菌与真菌性尿路感染发病率上升,耐药甚至耐多药病原体呈明显增加的趋势。

(二)感染途径上行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大肠埃希菌常通过此途径引起尿路感染。

其次为血行感染,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念珠菌多见。

另外两种途径分别为直接感染和淋巴道感染。

(三)易感因素泌尿道解剖或功能异常,如各种原因导致的尿路梗阻、泌尿系统畸形和结构的异常。

各种有创性尿路系统操作也会使泌尿系感染机会增加,临床最常见的是留置导尿,其他如妊娠、糖尿病、高龄及免疫缺陷等均是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

【分类】尿路感染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是依据感染部位不同分为上尿路(输尿管、肾盂、肾实质)感染和下尿路(尿道、膀胱)感染;依据有无基础疾病分为复杂性和单纯性尿路感染,前者一般有明显的基础疾病;依据有无症状分为有症状性尿路感染和无症状尿路感染。

【临床表现】(一)常见不同类型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1.急性膀胱炎尿路刺激征为最突出的表现,偶有明显的肉眼血尿。

一般无全身感染症状。

2.急性肾盂肾炎除尿路刺激征以外,往往伴有明显的全身感染症状,如体温升高、寒战、恶心等。

此外患者还可有一侧或两侧肋脊角或输尿管点的压痛或叩痛。

3.慢性肾盂肾炎一般有急性肾盂肾炎的病史,可有间歇性低热、排尿不适、腰酸、腰痛及肾小管功能受损的表现,最后有可能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泌尿外科患者尿路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性护理效果
发表时间:2019-03-14T16:05:32.69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9月18期作者:吕可
[导读]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术前检查、病情监测、用药指导、饮食护理、起居护理以及出院手续的办理等。

(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民医院外科楼九楼; 438200)
【摘要】作为泌尿外科一类常见的并发症,尿路感染主要由病原菌入侵引起,容易造成医患纠纷等问题,对医疗服务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而在泌尿外科治疗过程中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尿路感染,显著提升护理满意度。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100例泌尿外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尿路感染原因,研究预防性护理的临床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关键词】泌尿外科患者;尿路感染;原因;预防性护理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8-0137-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100例泌尿外科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入选患者均不存在神经系统或其他感染性疾病以及泌尿感染等,本次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按照抽签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24~57岁,平均年龄(48.21±5.09)岁;文化程度:11例小学,25例中学,14例大学。

观察组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25~58岁,平均年龄(47.95±5.33)岁;文化程度:12例小学,23例中学,15例大学。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较小,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术前检查、病情监测、用药指导、饮食护理、起居护理以及出院手续的办理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内容为(1)加强卫生护理。

医院应制定有效的卫生管理条例,并培养护理人员的无菌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无菌习惯,确保病区环境的无菌性,并督促患者注意个人卫生。

与此同时,还应加强管理相应的硬件设备,加大人力资源和资金的有效投入,确保尿路检测等仪器的清洁卫生。

此外,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还应严格执行无菌原则,对病房和手术室等重点区域进行定期消毒,杜绝病菌的入侵。

(2)尿路清洁护理。

在对患者实施导尿前,护理人员应细致彻底地清洗尿路系统,并按照规范流程严格操作。

清洗完毕后,需对患者的尿道口及阴道口进行至少3遍的消毒,再于无菌环境下进行插管。

导尿管留置完毕后,以0.05%碘伏对患者的尿道口、阴道口及外阴进行消毒,每日2次,且在此期间需确保留置的尿管一直保持在无菌环境中。

(3)插管护理。

需严格控制导管的插管次数,避免多次插管。

护理人员应每隔3天对集尿袋进行更换,每隔2周对乳胶导尿管进行更换,每隔1月对Foley导尿管进行更换。

还应加强导管护理管理,预防导管脱落。

(4)药物干预。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予以密切观察,留意插管部位情况,若出现肿胀及分泌物现象,应立即对症处理。

为避免菌尿症的发生,护理人员还需在医嘱指导下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并根据耐药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5)引流护理。

对患者的引流管予以严密监护,以免发生堵塞和弯曲现象。

此外,还应对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进行观察,保证引流袋的位置低于膀胱,以免发生逆流感染。

护理过程中,若护理人员发现患者尿道口感染,应第一时间处理,以免感染加重。

(6)其他护理。

可通过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等方式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力,比如与患者保持沟通交流,缓解其焦虑与紧张等不良情绪,指导其多食新鲜果蔬并适量补充维C。

还应让患者多饮水(每日不少于2000ml),充分利用自净效果。

针对男性患者,应使用加长塑料袋或男性专业尿袋,训练自主排尿。

1.3观察指标与评判标准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尿路感染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

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由患者评判,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以及不满意三个等级,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总人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统计学分析本次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应用x2检验,当P<0.05时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尿路感染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比较(n,%)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由于泌尿外科患者经治疗后需要留置长时间的导尿管,这无疑会对患者黏膜正常的屏障功能造成破坏,进而引起尿道黏膜损伤。

根据临床经验可知,导尿管的插管时间及留置时间均与尿路感染密切相关,据报道,1/3左右的医源性感染是由导尿所引起的。

不仅如此,留置导尿管及泌尿器械操作等亦可引发尿路感染。

且病房环境与患者个人卫生以及临床用药等因素无不与泌尿外科患者的尿路感染相关。

本次研究通过对引起泌尿外科患者尿路感染原因的分析研究,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尿路感染发
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则能有效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

结论
综上所述,在泌尿外科中,患者的个人卫生习惯与导尿管留置的时间过长是引起泌尿外科患者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而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则能有效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招娣,刘青,翟文华,等.个性化护理模式对泌尿外科患者围术期生理应激和满意度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2):331-333.
[2]张海微,吴蓉蓉,黄伟平,等.个性化护理模式对男性泌尿外科患者围术期生理应急和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5,41(26):142-145,149.
[3]梁女健,刘灿娟,叶湘燕,等.综合护理干预对泌尿外科留置导尿管患者预防尿路感染的效果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33(16):104-1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