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
运用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研究相关理论分析亚文化现象

运用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研究相关理论分析Cosplay亚文化现象
商业与消费
伯明翰学派认为,商业与消费是亚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 力量。在Cosplay中,商业与消费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Cosplay的流行,相关的服装、道具、化妆品等 产业也得到了发展,为参与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同时,Cosplay也成为了消费主义的重要体现,参与 者通过购买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这种商业与消费不仅推动了Cosplay亚文化的发展, 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运用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研究相关理论对 Cosplay亚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 到Cosplay作为一种独特的亚文化现象,具 有抵抗主流文化、风格符号、仪式认同以及 商业消费等多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不仅体 现了Cosplay参与者的个性和兴趣,也反映 了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同时,Cosplay 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也具有文化交流和产 业发展的功能,对于推动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
运用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研究相关理论分析Cosplay亚文化现象
风格与符号
伯明翰学派强调风格和符号在亚文化中的重 要性。在Cosplay中,风格和符号同样具有 重要的作用。参与者通过服装、化妆、道具 等手段来塑造角色的形象,这些元素构成了 Cosplay的风格和符号。这些风格和符号不 仅是对角色的还原,更是参与者个性和兴趣 的表达。同时,这些风格和符号也成为了 Cosplay亚文化与其他亚文化区分将结束,在此,我要感谢所有教导我的老师和陪 伴我一齐成长的同学,他们在我的大学生涯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本论 文能够顺利完成,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XXX老师,XXX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
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
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

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一、引言文化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软实力,它承载着历史、价值观和民族精神。
英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其独特的文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伯明翰学派作为英国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学派,对英国文化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文将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探讨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
二、伯明翰学派的产生与背景伯明翰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股重要文化研究力量,得名于其成立地伯明翰大学。
伯明翰学派在当时的英国文化研究领域崭露头角,以其新颖的研究方法和跨学科的研究范式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当时,英国正处于一场动荡不安的社会变革中,伯明翰学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三、伯明翰学派的理论基础伯明翰学派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安东尼奥·格拉姆希(Antonio Gramsci)的思想。
格拉姆希认为,文化是统治阶级实现意识形态领导的重要手段,因此文化的研究对于探讨权利和话语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伯明翰学派吸收了格拉姆希的思想,强调对于英国文化中权利和话语的探讨。
此外,对于伯明翰学派来说,文化研究与社会变革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关注文化如何与社会生活相互作用,以及文化变革的影响。
四、伯明翰学派的具体研究领域伯明翰学派的研究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于流行文化和媒体的研究。
伯明翰学派认为,流行文化和媒体不仅仅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更是对社会变革的反映和推动力量。
在他们看来,流行文化和媒体的研究能够揭示出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和权利关系的深层内容。
此外,伯明翰学派还研究了民族认同、文化产业和大众文化等方面,构建了一系列关于英国文化的理论框架。
五、伯明翰学派的学术贡献伯明翰学派的学术贡献不仅仅体现在理论上,更表现在实践和成果上。
他们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跨学科的研究范式,从批判的角度审视了英国文化的现象和问题。
伯明翰学派风格与文化的关系

伯明翰学派风格与文化的关系
伯明翰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兴起的一个重要艺术运动,对现代设计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学派主要表现在工艺美术、建筑设计、艺术和手工艺等领域。
它的兴起和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伯明翰学派的风格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1.工业革命:伯明翰作为英国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这个城市在工业化和
工匠传统方面都具有深厚的底蕴。
伯明翰学派在工艺美术方面强调手工艺的价值,试图通过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和提倡,抵制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机
械化大生产对艺术品质和文化特性的影响。
2.社会主义和改革思潮:该时期英国社会充满了社会改革、社会主义思潮
的氛围。
伯明翰学派的一些成员受到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影响,试图通
过艺术和手工艺美术来倡导社会公平、民主和对劳动者的尊重。
3.设计哲学与实践:伯明翰学派倡导的设计理念强调美学与实用性的结合。
他们提倡工艺品的设计要能够适应日常生活,追求美与功能的完美结合。
这种理念对现代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一种以人为本、注重实用
性的设计思想。
因此,伯明翰学派的风格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它试图通过艺术和手工艺美术的推广和发展,塑造出一种符合工艺美术、艺术和社会理念的新文化形态。
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

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伯明翰学派,又被称为文化研究学派,是英国文化研究的重要分支,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探讨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发展以及其重要性。
伯明翰学派的形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此时英国正处于文化和社会变革的时期。
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被挑战和质疑。
在这个背景下,一些学者开始对社会和文化变革进行深入研究。
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Birmingham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简称BCCCS)是伯明翰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领导的BCCCS,以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在英国文化研究中独树一帜。
在伯明翰学派的研究中,文化被看作是一种与社会、经济和政治相互作用的力量。
文化不再被看作是单纯的艺术和娱乐,而是被视为能够塑造社会意识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伯明翰学派强调文化的流动性和变动性,认为文化是社会和政治力量的反映和表达。
伯明翰学派的研究方法是批判性的,并着重于研究群体和个人之间的差异和不平等。
他们关注社会的边缘群体,如工人阶级、女性、种族少数群体等,试图揭示不同社会群体所受到的压迫和控制。
伯明翰学派也发展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概念,如“文化产业”、“受众研究”和“符号制剂”。
文化产业理论探讨了文化产品及其生产方式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受众研究将受众视为主动参与者,研究他们如何解读和应用文化产品。
符号制剂理论则关注符号和象征的使用方式以及它们在文化中所代表的意义。
伯明翰学派对英国文化研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角度和方法,丰富了对文化和社会关系的理解。
伯明翰学派的研究成果不仅在英国国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被广泛运用于国际范围内的文化研究领域。
请简要介绍伯明翰学派是如何理解文化的涵义的。

请简要介绍伯明翰学派是如何理解文化的涵义的
伯明翰学派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股社会学思潮,主要集中在英国伯明翰大学,
并在文化研究领域有重要贡献。
伯明翰学派对文化的理解与传统观念有所不同,他们将文化看作是社会行为和经验的集合,强调文化是一种动态和变化的现象。
伯明翰学派将文化概念拓展到社会各个层面,包括日常生活、媒体、语言、符号等多个领域。
他们认为文化不仅仅是高尚的艺术、文学等方面,还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
文化是社会集体的表现,它反映了社会的结构、权力关系和社会身份。
此外,伯明翰学派认为文化是一种象征性的系统,通过符号和符号交流来构建和传递意义。
文化是社会共同理解和交流的媒介,通过符号、语言、图像等方式进行表达,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关系。
伯明翰学派对文化的理解强调了文化的动态性和多样性,他们将文化与权力和社会结构相联系,研究文化如何被创造、维持和转化。
在研究中,伯明翰学派强调对边缘群体、次文化、受压迫群体的关注,倡导对多元文化的重视,关注文化产生和消费的背后权力关系的影响。
总之,伯明翰学派对文化的理解强调文化的广泛性、动态性和符号性,将文化看作是社会行为的集合,并强调文化与权力和社会结构的相互关系。
传播学论文:伯明翰学派 文化研究 大众文化 消费文化

传播学论文: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中文摘要】伯明翰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CCCS)工作、学习过的,从事文化研究工作的学者们,如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德·威廉姆斯、斯图亚特·霍尔、约翰·菲斯克等等。
伯明翰学派的发端起源于文学研究,在中后期学者们将研究重心逐渐倾向于大众文化研究,借由考察大众文化体现了英国社会从二战后到后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消费文化景观。
本文从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的大众文化研究入手,深入挖掘和分析了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包含了文献综述和对伯明翰文化学派的简介,陈述了文章的研究方法,阐明了文章的创新之处和研究限制。
第二章为背景介绍,着重介绍了学派的由来、主要学者和著作、政治来源、历史背景、理论来源等关于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思想及理论渊源。
第三章为文章的主体部分,从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中重点挖掘了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着重介绍了在消费文化理论上有所建树的学者们的思想,概括了这些学者区别于其他消费文化研究者们的思想。
在第二小部分按...【英文摘要】The Birmingham School is a filiation theory of Western Marxism.The members of it is mainly about scholars who worked or studied in 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Centre forContemporary Culture Studies(CCCS),which is studies about popular culture、culture study.The Birmingham School is a symbol of culture study,through investigating popular culture to reflect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UK societies’consume culture.This thesis begins with the popular culture study,then dig out and analyze The Birmingham School’...【关键词】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大众文化消费文化【英文关键词】Birmingham School cultural studies popular culture consume culture【目录】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中文摘要3-4Abstract4第一章绪论7-19一、选题缘起与意义7-8二、伯明翰学派简介8-12(一) 伯明翰学派的产生8(二) 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发展过程8-10(三) 伯明翰学派的主要代表学者及其代表性著作10-12三、文献综述与概念辨析12-17(一) 西方大众文化研究概述12-13(二) 西方学者的消费文化研究概述13-14(三) 消费文化与消费社会的概念界定14-17四、研究方法17-18(一) 文本分析法17-18(二) 比较分析法18五、创新与研究限制18-19(一) 本文的创新之处18(二) 研究限制与不足之处18-19第二章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思想及理论渊源19-36一、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19-22(一) 宏观经济背景19(二) 福利政策和教育背景19-20(三) 文化背景20-21(四) 政治环境21-22二、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思想的理论渊源22-28(一) 阿诺德精英主义文化传统对伯明翰学派的影响22-24(二) 利维斯精英主义文化观对伯明翰学派的影响24-25(三)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对伯明翰学派的影响25-27(四)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对伯明翰学派的影响27-28三、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思想28-32(一) 文化研究的概念28-29(二) 伯明翰学派的研究主体29-30(三) 伯明翰学派不同时期的主要研究内容30-32四、伯明翰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是其大众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32-36(一) 大众文化的意义实现在消费实践过程中33(二) 消费文化的实践要借助于大众媒介进行33-35(三) 大众文化的受众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众文化消费者35-36第三章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消费文化思想36-56一、伯明翰学派消费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36-40(一) 伯明翰学派消费文化思想的发展进程36-37(二) 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受众观的演变37-39(三) 伯明翰学派消费文化思想的独特之处39-40二、伯明翰学派前期的消费文化思想40-44(一) 理查德·霍加特的消费文化思想40-42(二) 斯图亚特·霍尔的消费文化思想42-44三、伯明翰学派后期的消费文化思想44-56(一) 约翰·菲斯克的消费文化思想45-49(二) 安吉拉·默克罗比的消费文化思想49-52(三) 戴维·莫利的消费文化思想52-56第四章伯明翰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评析56-64一、法兰克福学派与伯明翰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比较56-60(一) 研究对象的差异56-57(二) 研究内容的差异57-58(三) 研究视角的差异58-59(四) 法兰克福学派与伯明翰学派消费文化研究中的共同点59-60二、伯明翰学派消费文化思想的贡献60-62(一) 研究方法和研究主体方面的创新与贡献60-61(二) 在研究内容方面的拓展与贡献61-62三、伯明翰学派消费文化思想的局限性62-64(一) 对于大众文化的看法过于乐观62(二) 对于受众持过于信任的态度62(三) 后期对于消费文化解读的视角过于单一62-64结语64-66参考文献66-69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69-70致谢70。
9 伯明翰学派和后现代主义

第九讲伯明翰学派和后现代主义第一节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在西方,“文化研究”(culture studies)不是泛义的对“文化”的一般讨论,而是特指二战以后在英国形成的一种知识流派,是在英国“伯明翰”学派推动下逐步成熟起来的对文化的一种跨学科的研究。
文化研究作为一种批判理论不仅直指20世纪资本主义的文化生产特征,而且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紧密相关,二者构成了对同一问题的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
文化研究注重现实关怀,具有问题意识,与现实社会保持密切联系,它所形成的观点与主张,对当代文学、大众传媒以及文化批评领域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今天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重要的认识来源于理论武器。
需要指出的事,与传统的学术化的学科不同,文化研究没有界限分明的知识领域或学科领域,它是在各种学院派话语的边缘地带滋生,并借助于同这些话语的交叉融合而逐步兴起的。
文化研究与传统学科的最大不同在于其开放的特点,其学科基础是文学研究,后逐步转向社会学、人类学和人种学,横跨传媒研究、文学研究、文化社会学、女性主义、心理分析、解构主义等多种领域。
今天的文化研究早已超越了伯明翰学派的范畴。
许多学者根据文化研究的现状指出,现在的文化研究就是大众文化研究,而大众文化的核心就是大众传媒。
一、伯明翰学派的形成与理论特点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兴起于20世纪50年以后,其突出标志是1964年在伯明翰大学创立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Birmingham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简称BCCCS),“伯明翰学派“也由此得名。
该中心后与社会学系合并,改称“文化研究与社会学系”(CCS),2002年6月,该系被伯明翰大学撤销,一时引起国际传播学界的震动。
中心在成立之初就宣称其宗旨是研究文化形式、文化实践和文化机构及其与社会和社会变迁的关系。
该学派核心成员包括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art)、雷蒙德·威廉斯(R.William)、斯图加特·霍尔、E·P·汤普森、约翰·费斯克等一批左翼知识分子。
伯明翰学派的电视观

伯明翰学派的电视观引言伯明翰学派是当代西方文化研究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对于电视媒体的研究和理解有着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
本文将简要介绍伯明翰学派和电视观的背景,并通过对伯明翰学派电视观的理论阐释、实证分析以及思考总结,揭示其对当代电视媒体研究的启示和建议,以及电视观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方向。
第一部分:理论阐释伯明翰学派的电视观以文化研究和媒介研究为理论基础,其核心观点是强调电视媒体在当代社会中的批判性解读和文化抵抗作用。
该学派认为,电视媒体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场所。
在这种斗争中,电视观众通过解码和批判性思考,能够认识并抵制主导意识形态的压迫,从而发挥其文化抵抗的作用。
伯明翰学派电视观的基本原则包括文化多元性、观众的主动性和电视文本的开放性。
这些原则强调,电视媒体应尊重和展现文化的多样性,激发观众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以及鼓励观众对电视文本进行多重解读。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伯明翰学派电视观的发展趋势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电视媒体与网络电视、短视频等新媒体的融合,使得电视观众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参与权。
这进一步推动了电视媒体的文化抵抗作用,使其成为更加重要的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代表。
第二部分:实证分析本部分将结合伯明翰学派的理论框架,通过对电视观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其现实意义和价值。
首先,在商业领域,电视媒体对消费文化的塑造和传播具有重要的影响。
许多电视节目通过广告、软广以及特定的叙事手法,引导观众的消费观念和行为。
以某热门购物类综艺节目为例,它通过展示各类商品及其背后的故事,激发了观众的购买欲望,从而实现了商业利益的最大化。
其次,在政治领域,电视媒体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动员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例如,某些政治类电视节目通过公开辩论、公民投票等形式,提升公民的政治参与度和国家治理水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有关社会现实问题的纪录片,如《地球之盐》,通过真实的故事和影像,唤起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和反思,激发了社会变革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媒体话语和传媒受众
威廉斯的四种理想型的传播模斯克关于阅听人的抵抗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他认为,阅听人完全有能力将文化产品改制成他们愿 意接受的心态。他在罗兰·巴特‚文本理论‛的基础上提 出了大众文本(popular text)‚生产性文本‛(the producerly text)的主张。这种‚生产性文本‛是一种 ‚大众性‛的作者性文本(popular writerly text), 它既是通俗移动的,又是开放的。大众文本允许并且欢迎 这种抵抗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大众文本时多义的、模糊 的,混杂了不同的声音,它因此是一种‚活的文本‛,可 以透过阅听人的挪用而生产出新的额意义。
家长式的传播模式 商业式的传播模式 民主式的传播模式 他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只有在体制上从政府和市场中 分离出来,在言论自由的社会语境下,大众传播媒介才会 做出文化上的贡献。
斯图尔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 : 他认为,阅听人在解读电视讯息时会建构起三 种立场:主导/霸权立场、协商立场和反对立场。 这三种立场带来三种取向的解读:偏好阅读、协 商阅读和对立阅读。这一理论开拓了伯明翰学派 的一个研究传统,即对大众文化消费主体——阅听 人的研究。
民族志研究方法
民族志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在人 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 俗的撰写。民族志研究是在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 人的生活方式,并解析其与文化中的人、事、时、地、物 各因素之交互影响过程。研究者必须‚长时间参与‛或以 ‚一对一的访谈‛方式搜集数据。重视他们原本的真面目, 叙述他们如何行动、如何交互作用、如何建构意义、如何 加以诠释等问题。 传播的民族志(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 是从文化人类学及社会语言学中演化而来的传播学的一门 新分支,在此,阐释者试图理解的是某一文化或群体成员 所采用的传播方式。
学派的诞生: 1964年,理查德· 霍加特(Richard Hoggart)在英国 伯明翰大学(Birminghan University)创立了当代 文化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简称CCCS)。 1968年,斯图亚特· 霍尔(Stuart Hall)接任主任。 1979年,德理查德· 约翰逊(Richard Johnson)第三 任主任, 第四任主任是乔治· 洛伦(Jorge Lorrain)。20世纪 80年代末,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扩展为文化研究系, 担负了向本科生讲授文化研究课程的任务。
对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意义
伯明翰学派对大众文化积极关注的重大发 现——电视工业首当其冲的要务便是生产商 品化的观众 ——时统宇《电视批评理论的西方思想资源再析》
注重电视受众研究
注重电视的文化工业属性
莫利的“民族志受众研究理论
第一阶段:1975——1979,根据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对英国BBC的晚 间新闻节目《全国新闻》的观众进行研究,目的是理解和证明 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模式,即不同观众如何对同样的节目进行 解码,关注焦点是不同阶级立场的观众的节目模式。 观点:影响文本意义的产生有两个关键性因素:一是文本自身的符 号内容;二是受众自身拥有的‚文化符码‛。只有这两者的互 动才能产生意义。 结论:讨论个人对文本的解读不能简单地从阶级立场的角度出发, 而应该从他们的社会语境入手。即,特定的解读方式是由不同 社会群体的受众所拥有的‚文化符码‛导致的。 与霍尔的差异:霍尔认为:观众不同的解码是其阶级立场的结果。 权力阶级——霸权立场,中产阶级——协商立场,工人阶级—— 对抗立场)
第二阶段:1985开始,持续一年时间。研究成果《家庭电视: 文化力量和家庭闲暇》。 将看电视的研究放置在‚家庭‛这个更为具体的社 会环境之中进行参与性观察和采访,从家庭内部的性别权 力关系的模式这个角度描述了观看电视的极端复杂性。 莫利开始研究性别对收视实践的影响,进而确认了 八个方面的主题:1)在节目选择上的权利和控制;2)看 电视的风格;3)有计划和无计划地收看电视;4)涉及电 视的谈话;5)录像机的使用;6)独自观看和负罪的快乐; 7)节目类型偏好;8)全国性和地方性新闻节目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理论
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学术传统 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质
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学术传统 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跨学科学术传统 。 伯明翰学派文学艺术批评的学术传统。 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学术传统。 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研究的学术传统。 伯明翰学派媒介文化研究的学术传统。
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质
源出于民间和日常生活的大众文化是对知识阶层 精英文化的一种反拨 重新界定文化的内涵,确定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 发挥文化在大众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功能。 关注媒体话语和传媒受众,架构具有能动性、主 动性、批判性的阅听人主体。
关于大众文化是对知识阶层精英文化的一种反拨
大众文化是自下而上产生出来的,大众在日常生活中能 够拥有不同于贵族精英的审美趣味。 早期的重头人物霍加特和威廉斯认为有必要对大众文化 进行重新审视,因为,大众文化代表着生生不息,看得 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大众文化具有沟通、交流及促进 多样化和差异化的积极功能。 中心第二任主任斯图尔特·霍尔和约翰·费斯克提出了 新的大众文化理论,强调大众文化的参与性、快乐性、 抵制性、反抗性以及大众文化队社会变革的潜在进步意 义。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理论
与中国电视文化研究
伯明翰学派的兴起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理论 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研究 对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意义
伯明翰学派的兴起
社会背景:战后英国社会发生变化 学术背景:为了回应所谓工人阶级已经 ‚资产阶级化‛了的观点——即认为工人阶 级的生活条件、意识形态与中产阶级已经 没有本质区别,英国社会科学界开始注重 对都市工人阶级社区和文化进行研究,试 图证明工人阶级价值体系和社会结构并未 随着福利国家的来临和大众文化的流行而 消失。
关于文化的重新定义
威廉斯的观点:文化有四层意思
文化是心灵的普遍状态或习惯,与人类追求完美的思
想观念密切相关; 文化是指整个社会里知识发展的普遍状态; 文化是指各种艺术的普遍状态; 文化是一种物质、知识与精神构成的整个生活方式
文化的三种界定:
存在着的一种‚理想‛,文化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