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寺庙布局

合集下载

清真寺平面布局的要求

清真寺平面布局的要求

清真寺平面布局的要求另外,由于清真寺往往位于信徒聚居的区域内,其场地容易受到地形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制约,因此必须在不违背教义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对清真寺进行灵活布局。

以北京的牛街清真寺为例,该寺坐落于南北走向的大街之东侧,为了满足礼拜大殿坐西朝东的要求,寺院临街的大门开设在大殿的背面。

人们进门后需经过大殿两侧狭长的巷道得以进入到大殿开阔的前庭空间,随后转过身,其视线才能达大殿的正面。

这种不寻常的行走路径使人的心理体验经历先抑后扬的过程,从而激发出强烈的宗教情感。

总的来说,内地传统清真寺的布局处理“有定制,无定式”,灵活多变,且空间层次丰富有序。

整个建筑组群虽多有明确的主轴线,但并不强求轴线两侧的严格对称。

各地的清真寺在遵从教义的原则下,结合各自具体的地形地势条件进行建造,使平面布局花样繁出,绝无雷同。

中国寺院的完整布局。

中国清真寺绝大多数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并且往往是一串四合院制度。

其特点是沿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若干进四合院,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每一进院落都有自己独具的功能要求的艺术特色,而又循序渐进,层层引深,共同表达着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

中国大木起脊式的礼拜大殿。

内地清真寺的礼拜大殿及主要配殿,通常者是大木起脊式建筑,用半拱。

大殿一股前卷棚、大殿身、后窑殿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各有起脊的层顶,上面用勾连塔的形式连成一起,形成一座完整统一而又起伏灵活的大殿建筑。

大殿的平面型制多样化,有矩形、字形、凸字形、工字形等。

后窑一般不采用砖砌圆拱的早期做法,而是亦木亦砖,搭配使用。

后窑殿的式样更是百花齐放,有单檐、重檐、三重檐的脊或种亭式脊,变化甚多,不胜枚举。

我们只需举出一例,便可窥其一斑。

中国清真寺的伊斯兰教特点。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建筑,无论其花样如何繁多,也无论其如何大量吸收中国传统建筑手法,都必须严格遵循伊斯兰教建筑的一些基本原则,具备伊斯兰建筑的某些基本特点。

从主要建筑设置上看,中国清真寺一般都有礼拜大殿、邦克楼或望月楼、沐浴室,大殿的内部有圣龛(米合拉布)及其右侧(大殿西北角)的宣教台(敏拜尔)。

五行与中国古代寺庙和庙宇的设计和建筑原则有何关联?

五行与中国古代寺庙和庙宇的设计和建筑原则有何关联?

五行与中国古代寺庙和庙宇的设计和建筑原则有何关联?导语:中国古代寺庙和庙宇作为重要的宗教建筑,其设计和建筑原则受到五行理论的影响。

五行理论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包括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与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下面将从古代寺庙和庙宇的平面布局、建筑风格、色彩运用以及装饰元素等方面,探讨五行与其关联的原因。

一、平面布局1. 望向功用:寺庙和庙宇的主殿多朝向特定的方向,如东方代表日出,寓意新生和希望;南方代表炎热,寓意火元素的力量;西方代表日落,寓意衰老和寂静;北方代表寒冷,寓意水元素的润泽。

2. 建筑布局:根据五行理论,寺庙和庙宇的总布局应符合五行的相生和相克关系,如主殿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进行布置,以实现吸纳和保护正气的目的。

二、建筑风格1. 柱子形式:寺庙和庙宇的柱子多采用圆形或多边形,旨在营造稳定、安定的氛围,与土元素的属性相呼应。

2. 屋顶特点:寺庙和庙宇的屋顶常以翘角的形式设计,状如飞翔的鸟,寓意飞禽自由的火元素。

三、色彩运用1. 金色元素:寺庙和庙宇的装饰常以金色为主,金色代表贵气和尊贵,是金元素的象征。

2. 木色元素:寺庙和庙宇常以绿色为辅,绿色代表生机和活力,与木元素的属性相契合。

3. 水色元素:寺庙和庙宇常以蓝色为基调,蓝色代表清凉和纯洁,与水元素的特性相对应。

四、装饰元素1. 动物雕塑:寺庙和庙宇的门前常有动物雕塑,如石狮、石龙等,这些动物象征着五行理论中的相应元素和力量。

2. 石雕花纹:寺庙和庙宇的石雕常以云纹、雷纹、水波纹等五行元素为主题,用以彰显建筑的气势和意义。

五、总结中国古代寺庙和庙宇的设计和建筑原则与五行理论紧密相关。

从平面布局到建筑风格,再到色彩运用和装饰元素,都借助五行理论来表达其宗教意义和哲学内涵。

通过合理运用五行元素,寺庙和庙宇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了宇宙的真理和规律,给人以宏伟、神圣的感受,也体现了古人对于宗教追求和建筑美学的深刻理解。

注:本文所述内容仅供参考,若有不妥之处,欢迎指正。

宋代寺庙建筑的特色与宗教信仰的表达

宋代寺庙建筑的特色与宗教信仰的表达

宋代寺庙建筑的特色与宗教信仰的表达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寺庙建筑发展的高峰时期。

宋代寺庙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对宗教信仰的深刻表达而著称。

本文将从宋代寺庙建筑的总体特色、建筑布局、建筑材料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以展现宋代寺庙建筑的魅力。

一、总体特色宋代寺庙建筑总体上呈现出规模庞大、布局严谨、造型优美的特点。

这些寺庙大多由多个建筑群组成,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

整个建筑群严格遵循佛教的建筑规则,体现了佛教的教义和信仰。

二、建筑布局1. 山门:山门是寺庙的第一大殿,也是寺庙的正门。

它通常由石雕或木雕建成,富有雄伟壮观的气势,是寺庙的象征和门面。

2. 天王殿:天王殿是供奉护法神的地方,是寺庙中的重要殿堂。

它一般位于山门后,规模较大,呈现出宏伟的建筑风格。

3.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寺庙中最重要的殿堂,供奉佛陀的塑像和佛教经典。

它的布局严谨,结构精巧,往往有七进或九进,屋顶呈拱券形,檐角上翘,给人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

4. 藏经楼:藏经楼是用来收藏佛教经典的地方,是寺庙中必不可少的建筑之一。

它一般位于山门旁边,规模较小,但也非常精美。

三、建筑材料宋代寺庙建筑主要采用传统的木构建筑方式,结构稳定,耐久性强。

建筑物的梁柱、屋面等部分多采用檐下拱券结构,使建筑物更加稳固。

此外,宋代寺庙建筑中的雕刻工艺也十分精湛,以石雕、木雕和砖雕为主,刻画精细、栩栩如生。

四、宗教信仰的表达1. 建筑形式:宋代寺庙建筑形式的庄重、庄严和对称性,体现了佛教信仰中的崇高和神圣。

建筑的高大、宏伟和精美的雕塑展现了佛教信仰中对于超越尘世的追求。

2. 建筑细节:寺庙建筑的细节处处体现出佛教的符号和象征,如佛塔、佛龛、莲花等。

这些细节装饰既起到了美化建筑的作用,也反映了佛教修行者对于佛法的理解与追求。

3. 建筑装饰:宋代寺庙建筑采用各种装饰材料和技艺,如彩绘、雕塑等,精心装饰了寺庙建筑的各个部分。

寺庙中的壁画和雕塑以佛教经典和佛教故事为主题,展现了佛教信仰对人们心灵的感召和力量。

九华山佛教建筑如何布局?

九华山佛教建筑如何布局?

九华山佛教寺庙从整体布局来看,可分为三个建筑群。

一、从九华山脚下的二圣殿开始至九华街,盘山公路像一条玉带,把众多寺庙串联起来,主要有甘露寺、龙池庵等。

二、九华街附近,集中了九华山各大主要寺庙,号称“佛国仙城”。

晨钟暮鼓,香烟缭绕,僧尼、游客往来如鲫。

主要有祇园寺、化城寺等。

三、闵园至天台沿途,“云封天际路,烟锁梵宫楼”,闵园主要是尼庵所在。

随着上天台的山路渐高,危崖绝壁之间的寺庙建筑也愈奇险。

化城寺化城寺坐落在芙蓉山下的九华街。

化城寺为九华开山寺,是九华的“总丛林”。

东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印度和尚杯渡曾在此筑室为庵。

唐至德年间(公元756—758年)改建,以地形如城命名为化城寺。

寺依山势而造,分门厅、大雄宝殿、后进、藏经楼共四进。

殿内有清代康熙皇帝御书“九华圣境”横匾和乾隆皇帝御书“芬陀普教”横匾,殿后有明代崇祯皇帝御书“为善最乐”横匾。

大雄宝殿与藏经楼之间有个小院,院内东西两壁上嵌有十四方碑刻:明刻碑记三方,清康熙等年间碑刻十一方。

藏经楼是全九华山珍贵文物荟萃之处。

楼上两边高大的柜、架上,收藏着九华山许多珍贵宝物。

藏有明正统五年(1440年)印的涅槃经6,777卷,每卷封面封底都是用不同花纹和颜色的织锦装裱而成,虽数百年,里外却完好无损;翻开洁白的宣纸经卷,木刻印制的字迹和画面极为清晰。

化城寺前是一个面积约十亩的广场,即化城寺广场,九华山举行较大的室外活动大都在这里举办。

广场一侧有一塔基,名“娘娘塔”,其来历及塔身无从考证。

化城寺阶下有一莲池,名放生池,又称偃月池。

旃檀林旃檀林在小琵琶峰下,与化城寺相对,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是“旃檀禅林”的简称。

旃檀香木是佛教徒向佛顶礼膜拜时焚燃的最好香料,也是雕制佛像的珍贵良材。

当初和尚创建这座寺院,采伐了丘上的古木大树用作栋梁,故而命名为“旃檀禅林”。

旃檀林主楼山门内为两层佛殿。

楼前天井有巨幅壁画,名为“墨龙行云图”,龙首向下喷水,鲤鱼向上腾跃,也称“鱼龙变化图”。

寺庙房间的格局箱房

寺庙房间的格局箱房

寺庙房间的格局箱房
中国的箱房,也叫鲜土房,起源于古代,用来搭建临时的居所。

早在西汉,中国就建设了许多民用建筑和宗教建筑,其中就包括箱房。

即使在今天的中国,箱房仍然被用于建设宗教建筑,尤其是用于搭建佛教寺庙。

佛教寺庙的箱房依然采用古老的传统技法手工制作。

它们由柴、木板构成,外表馥郁芳香,内部处处好细吏。

以特制的木作为框架,穿以秆用竹制成的芯垣,然后灰缝、收紧,加以墙面的装饰石材,使寺庙的外观充满色彩斑斓又富有多样的建筑风格。

另外,箱房还采用不同种类的屋面,以防风暴。

有的屋面是用芦苇、竹皮等材料制作成的高脊双覆檐;有些采用单侧檐,但仍然可以很好地避雨。

箱房内室还可以装饰花彩格栅,使整座寺庙显得充满设计感及艺术气息。

可以说,箱房已成为中国宗教及文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古老的手工技术建造的箱房,不但作为佛教人文符号的象征,也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

古建筑:寺庙设计图纸汇总

古建筑:寺庙设计图纸汇总

古建筑:寺庙设计图纸汇总- 园林相关古建筑:寺庙设计图纸汇总寺庙:寺和庙的通称。

所以寺庙,包括祠堂皆是敬顺仰止之地,得妙法真如之地,当顶礼。

寺庙庄严,神圣不可侵犯,寸土之间,可随顺而不可随意更改,敬顺即得妙法。

坛庙建筑是汉族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筑,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文庙(如孔庙)、武庙(如关帝庙)、泰山岱岳庙、嵩山嵩岳庙、太庙(皇帝祖庙),各地还有祭社(土地)稷(农神)的庙,都充分体现了汉族作为农业民族文化的特点。

某寺庙斋堂工程建筑施工图某寺庙古建设计方案图某寺庙大雄宝殿建筑施工图寺庙主配套建筑建筑结构施工图某寺庙大雄宝殿建筑结构施工图某古寺庙大雄宝殿建筑施工图某寺庙修复规划与设计图某寺庙古建施工图某寺庙天王殿建筑施工图某寺庙古建筑维修施工图某寺庙大雄宝殿施工图某寺庙大殿施工图某寺庙万佛殿立面图某寺庙大雄宝殿剖面图某古建寺庙工程建筑施工图某寺庙大殿建筑施工图某古建寺庙工程施工图某藏式寺庙建筑施工图某寺庙建筑施工图某寺庙建筑施工图坛庙建筑的布局与构建原构与宫殿建筑一致,只是建筑体制略有简化,色彩上也不能多用金黄色。

寺庙建筑施工图纸某寺庙宝殿建筑施工图某寺庙平立面方案设计图某寺庙建筑施工图某寺庙建筑施工图某寺庙古建施工图某古建寺庙建筑方案图某寺庙大雄宝殿建筑施工图某寺庙大雄宝殿施工图某古建筑寺庙立面图某寺庙古建群建筑结构图某古建寺庙建筑施工图某寺庙工程建筑施工图某寺庙保护修复规划图某古寺庙建筑施工图某寺庙观音殿建筑施工图某寺庙大殿建筑施工图某寺庙建筑方案图某古寺庙设计方案图某寺庙大雄宝殿建筑施工图佛寺、道观的建筑原则与平面布局也都同于宫殿建筑,只是规模较小,并且在装饰及室内摆设上带有各自的宗教色彩。

某古建寺庙天王殿设计图某寺庙建筑施工图某寺庙建筑施工图某寺庙观音殿建筑施工图寺庙建筑施工图某古寺庙保护修复规划图某寺庙建筑设计图某古寺庙设计施工图某古建寺庙设计施工图某古寺庙设计施工图某寺庙设计施工图某古建寺庙设计施工图某古建寺庙设计施工图某古建寺庙设计施工图某古建寺庙设计施工图某寺庙设计施工图某寺庙仿古建筑施工图纸某寺庙建筑施工图纸某寺庙祠堂建筑设计图某寺庙斋堂建筑施工图寺、观内建有对称的钟楼和鼓楼;佛寺在佛殿之前还建佛塔,供奉佛舍利,汉语称为“浮屠”。

佛教建筑分类和空间研究

佛教建筑分类和空间研究

Courseware template
佛教建筑的空间营造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Courseware template
一、精神空间塑造
佛教建筑空间的营造,其侧重点不是物质而是精神,一定程度上恰恰是牺牲了大量的 适合人使用的功能空间,而去满足佛教情感的充分表达,这样佛教建筑空间中人与神,人 性与神性的关系就显得微妙和值得研究。
浙江普陀山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安徽九华山
四、香道相系,连成整体
佛教名山大多地域广阔,寺庙众多,其中必然有 将各寺庙联系起来的道路系统。
朝山进香为目的的道路俗称香道
普陀山朝山进香的主要顺序为: 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随着地势逐渐升 高,宗教的意义也逐步升级。即朝山拜菩萨,心 诚见佛祖这种宗教上的创意充分体现在它的布局 上了。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民居式佛寺
Courseware template
中小型佛教建筑,规模有限,占地不广,总体布局上与民居十分相像。
基本组成:主殿、左右配殿、僧房、山门及生活附属用房。
平地布局方式常为标准的封闭式四合院,山地布局形式往往比较灵活,按地形的可能性安排建筑 物。往往布局巧妙,如同自然衍生而成。
佛教建筑分类和空间研究
It is applicable to work report, lecture and teaching
Courseware template
中国佛教建筑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Courseware template

清真寺平面布局的要求

清真寺平面布局的要求

清真寺建筑的平面布局的要求清真寺在中国成为一种新的建筑现象之初,仅仅是履行礼拜职能的场所。

其格局大体为一个方正的庭院,三面有回廊环绕,另一面则布设柱列。

如前所述,随着两大体系清真寺的分化,内地一系的传统清真寺在平面布局上逐渐形成了传统四合院式的形制。

但非常特殊的是,由于伊斯兰教教义规定,信徒礼拜的方向必须朝向圣地麦加的克尔白(即天房)。

因此,在位于麦加东部的我国,所有的礼拜大殿一律坐西朝东,从而使得整个清真寺建筑群的主轴线多为东西走向。

寺院的空间序列沿轴线依次纵向展开:牌楼、大门、二门、礼拜大殿等,均位于轴线上,邦克楼通常也布置在此轴线上(亦有置于寺院一角的常例),两侧的厢房则用做讲堂或办公用房,由此围合成一进进内向的大小院落。

水房、阿訇宿舍等辅助性用房多设在大殿背后或侧旁的庭院内。

有的寺院还布置有碑亭、水池等建筑小品,种植着花草树木,体现出传统园林的一些布局特色。

另外,由于清真寺往往位于信徒聚居的区域内,其场地容易受到地形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制约,因此必须在不违背教义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对清真寺进行灵活布局。

以北京的牛街清真寺为例,该寺坐落于南北走向的大街之东侧,为了满足礼拜大殿坐西朝东的要求,寺院临街的大门开设在大殿的背面。

人们进门后需经过大殿两侧狭长的巷道得以进入到大殿开阔的前庭空间,随后转过身,其视线才能达大殿的正面。

这种不寻常的行走路径使人的心理体验经历先抑后扬的过程,从而激发出强烈的宗教情感。

总的来说,内地传统清真寺的布局处理“有定制,无定式”,灵活多变,且空间层次丰富有序。

整个建筑组群虽多有明确的主轴线,但并不强求轴线两侧的严格对称。

各地的清真寺在遵从教义的原则下,结合各自具体的地形地势条件进行建造,使平面布局花样繁出,绝无雷同。

中国寺院的完整布局。

中国清真寺绝大多数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并且往往是一串四合院制度。

其特点是沿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若干进四合院,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每一进院落都有自己独具的功能要求的艺术特色,而又循序渐进,层层引深,共同表达着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寺庙布局综述=700)window.open('/DownloadImg/2 013/01/0717/29448034_1.jpg');" border="0" alt="中国传统寺庙布局"src="/DownloadImg/2013/01/07 17/29448034_1.jpg"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 寺庙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说它特殊并不在建筑本身的结构与形态上,而是指的特有的整体布局的要求。

从汉、唐以塔为中心的初期布局过渡到明清时期的我们大家常见的布局,也是随着佛教的汉化而逐渐改变成中国建筑形式的。

最小的山庙基本和我们的四合院的形式差不多。

一个小山门,一个简单的照壁,一个主要的神堂(大多供奉佛祖和观音之外的小一些的神),两侧为附属供奉神明。

后进院基本为僧侣生活区。

大的寺院布局就多了很多的层次。

山门在迎客的位置雄居着,一般山门为两到三重。

中间多安置四大天王,其后是左右龟驮碑刻,详细记录寺院的历史和著名事件以及重修、善款施主之类的内容。

紧接着是左钟(楼)右鼓(楼)。

山门后为三重大殿,一般中轴线上的大殿供奉次序的是观世音菩萨、佛祖、弥勒。

有一种解释是说,佛祖有三世。

前世佛是观世音,现世佛为本身,未来佛是弥勒。

寺庙主要供奉的佛神是不一致的,这和道观完全不同。

全国的道观都有三清殿供奉三位老祖。

而佛教由于显宗和大乘佛教教义的影响,所膜拜的各路神佛都有各自的道场。

只要你信佛有佛性,供奉哪个主神是可以有变化的。

所以我们就会看到菩陀山的观音殿,灵岩寺的罗汉堂,其它寺院的天王殿等等。

一般的中轴线两侧陪衬着其他各路神仙或观音的其他变身相,甚至有的还衬着鲁班庙、神医阁等。

再往后还有做功课的经堂、戒堂、僧房等等。

藏经阁都在稍微偏点的位置,处于幽静之中。

方丈室也在这样的位置,便于会客说法。

寺庙大都背山,山中树塔。

早期的塔都在地宫中藏有佛骨舍利或其它镇寺之宝。

后来塔的形式保留下来,但是位置放在了寺后,即可用做纪念高僧的建筑又起到了整体错落有致美观的效果。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寺庙建筑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

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这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联系。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空间与时间的无限,即为宇宙。

“宇”字本意为房檐,无限之宇,当然则以天地为庐。

这个宇宙观,把天地拉近人心,人与自然融合相亲。

“以天地为庐”的观念古已有之,“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易·乾卦·文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记·乐论篇》)、“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人乃一大调和,那么艺术———“乐”,就应该体现这一调和。

所以,中国寺庙建筑群才会有那么多的室外空间,它并不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要纳入其中,“深山藏古寺”,讲究内敛含蓄。

主动将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另一方式的自我肯定:寺既藏于深山,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

“托体同山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正是天人合一的体现,这就是中国的寺庙常选址于名山幽林之故。

中国佛教寺庙的布局时间绵延流动的绘画美,以理智的入世精神排斥了非理性的迷狂。

中国古代寺庙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

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大雄”即为佛祖释加牟尼。

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庙内大都另辟塔院。

中国佛寺不论规模地点,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

沿着这条中轴线,前后建筑起承转合,宛若一曲前呼后应、气韵生动的乐章。

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就响应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

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

因此中国佛寺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

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在中国也较普遍。

这两种艺术格局使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以“寺”为名东汉明帝时,释摩腾自西域用白马驮经,初宿洛阳鸿胪寺,于是以“寺”名之,创立“白马寺”。

“寺”在白马寺创立之前,为官署之名,后来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

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

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供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起居的地方。

下面将就普通常见寺庙的格局作些介绍。

布局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从山门(寺院正门)起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绕起来。

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之后是法堂或藏经楼(阁)或毗卢阁、观音殿。

大雄宝殿前,左右配殿有枷蓝殿、祖师堂(或观音殿、药师殿等)相对。

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主轴线东侧,包括僧房(居室)、香积厨(厨房)、斋堂(饭堂)、职事堂(库房)、荣堂(接待室)等。

接待四方之来者的客房特设在中轴线西侧。

山门佛寺的大门称为“山门”。

由于“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在山林之处,所以得名。

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中间一座常建成殿堂式。

叫山门殿或三门殿。

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如同两个门卫护持寺院。

天王殿进了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

在天王殿前两侧有钟楼和鼓楼。

天王殿中间供坐北面南的大肚弥勒佛。

东西两旁分塑四大天王像,弥勒佛背后神龛内供韦驮菩萨像。

大殿天王再往北是“大雄宝殿”,俗称“大殿”,为寺庙的主殿、正殿。

“大雄”是梵文筏那摩那的汉译,是对佛祖释迹牟尼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伏“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等四魔。

常见的供奉释迦牟尼佛有三种姿势:一种称“成道像”,结跏趺坐(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成道前,为了众生而牺牲自己,这一切唯有大地能够证明。

再一种为“说法像”,结跏趺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

还有一种立像,左手下垂,名“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右手屈臂向上伸,名“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

还有的是“三佛同殿”。

一种是供“三身佛”,“三身”指三种佛身。

中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指体现了佛法的佛本身。

左尊为“报身佛”,名“卢舍那佛”,指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

右尊为“应身佛”,即是释迦牟尼佛,指佛为度脱世间众生需要而现之身,特指释迦的生身。

又一种为供“横三世佛”。

这里的“世”指三个空间世界,以其同时存在,所以叫“横三世”。

正中为本尊释迦牟尼佛;左侧为左手持钵(表示盛甘露),右手持药丸的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

另一种为供“竖三世佛”。

这里的“世”、指因果轮回迁流不断的个体一生中存在的时间。

三世指过去(前世、前生)、现生(现世、现生)、未来(来世、来生)三世。

在佛像中的位置是:正中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

左侧为过去佛,即燃灯佛。

佛经说他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得名。

亦说释迦未成佛时,燃灯佛曾为他“授记”,预言将来成佛的事。

右侧为未来佛,即弥勒佛。

弥勒是释迦之后将为佛。

佛经讲他将继承释迦的佛位而成佛,所以叫未来佛。

佛殿两侧各九尊罗汉。

佛坛背后是观音菩萨手持杨枝净瓶,立于普陀洛枷山海之间。

配殿大殿的东西两侧配殿是枷蓝殿与祖师殿。

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简称。

是“僧园”之意。

这里的伽蓝特指“祗树给孤独园”,是释伽在舍卫国居住说法的场所。

伽蓝殿供波斯匿王和他的太子祗陀,还有给孤独长者。

相传“祗树给孤独园”是给孤独长者用金钱购置波斯匿王太子祗陀的花园,建筑了“祗园精舍”,释迦说法的道场。

除了这三位护持佛法建立枷蓝的善士外,殿内两侧还有供美音、梵音、天鼓等十八位枷蓝神的,他们是寺院的守护神。

法堂大殿的后面为法堂,也叫讲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的地方,它是佛寺中仅次于大雄宝殿的主要建筑。

法堂也供佛像,但主要设法座。

法座亦称狮子座,堂中设高台,中置坐椅,供法师演说佛法之用。

法座后挂象征释迦说法传道的图像。

法座前置讲台,台上供小佛像。

下设香案,供置香花,两侧列置听法席位。

藏经阁法堂之后是藏经阁,藏大量书籍,一般不对外开放。

寺庙建筑布局图=700)window.open('/DownloadImg/2 013/01/0717/29448034_2.jpg');" border="0" alt="中国传统寺庙布局"src="/DownloadImg/2013/01/07 17/29448034_2.jpg"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 庄严与供具寺院殿堂布置除各类佛像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庄严和供具。

所谓庄严就是以示庄重严肃的装饰。

中国佛殿之庄严主要为宝盖、幢、幡、欢门等。

=700)window.open('/DownloadImg/2 013/01/0717/29448034_3.jpg');" border="0" alt="中国传统寺庙布局"src="/DownloadImg/2013/01/07 17/29448034_3.jpg"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宝盖又称天盖。

殿堂所供本尊佛像有宝盖,佛经称华盖。

一般以木材、金属或丝织之材料制成。

幢,又称宝幢,为佛、菩萨的庄严标帜。

用以表麾众生,制魔众。

一般以绢、布等制成。

幢身周围置八个或十个间隔,下附四垂帛,或绣宝生如来、地藏菩萨等像,或加彩画,头上安宝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