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性能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简介》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运输工艺
总结词
运输工艺是连接搅拌工艺和浇注工艺的重要环节,需要保证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 的质量稳定。
详细描述
在运输工艺中,需要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控制运输时间和温度,避免混凝土出 现离析、泌水和硬化等质量问题。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运输路线和运 输方式,以提高运输效率。
浇注与养护工艺
总结词
浇注与养护工艺是高性能混凝土生产中的最后环节,对混凝土的性能和使用寿命具有重 要影响。
外加剂的选择和使用应充分考虑其对混凝土其他组分的影响,以及对外界环境的影 响。
PART 03
高性能混凝土的生产工艺
REPORTING
搅拌工艺
总结词
搅拌工艺是高性能混凝土生产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
详细描述
在搅拌工艺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搅拌设备,控制搅拌时间和投料顺序,确保混 凝土充分混合均匀,无离析现象。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混凝土配方和性能 要求,调整搅拌工艺参数,以满足生产需求。
案例二:某高层建筑项目
总结词
高层建筑的结构安全性和抗震性能得 到优化
详细描述
在高层建筑项目中,高性能混凝土的 应用提高了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增强 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通过合理的结 构设计,有效降低了风荷载和地震对 高层建筑的影响。
案例三:某大坝工程
总结词
大坝工程的抗冲刷和耐磨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详细描述
产生不利影响。
掺合料
掺合料是为了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而加入的矿物材料。
高性能混凝土.doc

关于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全设计法应用的探讨侯桂华王孟军(淄博意齐混凝土有限公司,临淄,255400)摘要:本文讨论了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全计算法在混凝土搅拌站应用时应注意的三个问题:1.浆体体积2.水泥与细掺合料的比例 3.容重关键词:全计算法;浆体体积;水泥与细掺合料的比例;容重Abstract:The paper discusses the three points that we should payattention to when the concert companies apply the “Fullcalculation” method to design their concrete components.1.volume of cement paste 2.ratio between cement and fine admixture 3.density Key words:“Full Calculation” volume of cement paste ratio between cement and fine1.引言众所周知,随着人口的逐年增长,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危机日益逼近。
建材产业作为耗能大户,更应响应两会的“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不能以“吃子孙后代的饭”为代价。
实现商品混凝土的绿色化、高性能化,是时代赋于我们商品混凝土公司技术人员的历史使命。
同时,由于商品混凝土公司的建立如雨后春笋,使起初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很快发生逆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混凝土的原材料成本,提高本公司混凝土的市场竞争力,更是我们商品混凝土公司技术人员的本职工作。
如何进行配合比设计才能“内外兼修”,实现两项任务的“双盈”?对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的概念,大家已经逐渐取得了共识,即HPC并非高强混凝土,其主要特征是高耐久性、一定的强度和大工作性。
高性能混凝土学习资料

中铁十一局京石铁路客运专线二公司项目经理部中心试验室高性能混凝土学习资料2010-4-7目录第1部分结构耐久性设计 (3)1 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内容 (3)2 设计使用年限级别 (3)3 混凝土耐久性指标 (5)第2部分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 (9)1 水泥 (9)2 矿物掺和料 (9)3 外加剂 (12)4 细骨料 (13)5 粗骨料 (14)6 拌合用水 (15)第3部分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 (17)1 需考虑的因素 (17)2 配合比参数的选择 (17)3 测算与试拌 (21)4 配合比参数调整 (21)5 硬化混凝土参数测试 (21)6 主要试验方法介绍 (22)1 混凝土抗裂性对比试验 (22)2 混凝土电通量试验方法 (22)3 混凝土抗冻性试验方法 (23)4 抗硫酸盐侵蚀试验方法 (24)5 矿物掺和料及外加剂抑制碱骨料反应有效性试验方法 (24)第4部分实体混凝土的质量要求及检查办法 (25)1 表面裂缝 (25)2 钢筋保护层厚度 (25)3 其他 (26)第1部分结构耐久性设计《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57号)1 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内容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1)结构及主要可更换部件的设计使用年限;(2)结构所处的环境类别及其作用等级;(3)结构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原材料品质、配合比参数限值以及耐久性指标要求;(4)结构耐久性要求的构造措施(包括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5)与结构耐久性有关的主要施工控制要求;(6)严重腐蚀环境条件下采取的附加防腐蚀措施;(7)与结构耐久性有关的跟踪检测要求;(8)与结构耐久性有关的养护维修要求。
2 设计使用年限级别表1 设计使用年限级别设计使用年限级别设计使用年限一100年二60年三30年3、环境类别及作用等级(1)碳化环境表2 碳化环境(2)氯盐环境表3 氯盐环境(3)化学侵蚀环境表4 化学侵蚀环境环境作用等级环境条件特征 T1 室内年平均相对湿度<60% 长期在水下(不包括海水)或土中T2 室内年平均相对湿度≥60%室外环境 T3水位变动区 干湿交替环境作用等级环境条件特征 L1长期在海水水下区离平均水位15m 以上的海上大气区 离涨潮岸线100m ~300m 的陆上近海区 L2离平均水位15m 以内的海上大气区 离涨潮岸线100m 以内的陆上近海区 海水潮汐区或浪溅区(非炎热地区) L3海水潮汐区或浪溅区(南方炎热地区) 盐渍土地区露出地表的毛细吸附区 遭受氯盐冷冻液和氯盐化冰盐侵蚀部位化学侵蚀类型环境作用等级H1 H2 H3 H4 硫酸盐侵蚀环境水中硫酸盐含量mg/L≥200 ≤600 >600 ≤3000 >3000≤6000>6000 强透水性环境土中硫酸盐含量mg/kg ≥2000 ≤3000 >3000 ≤12000 >12000≤24000>24000 弱透水性环境土中硫酸盐含量,mg/kg ≥3000 ≤12000 >12000≤24000 >24000/ 盐类结晶侵蚀 环境土中硫酸盐含量,mg/k /≥2000 ≤3000 >3000≤12000>12000 酸性侵蚀 环境水中pH 值≤6.5 ≥5.5 <5.5 ≥4.5 <4.5≥4.0/ 二氧化碳侵蚀 环境水中侵蚀性CO2含量,mg/L ≥15 ≤40 >40≤100>100/ 镁盐侵蚀 环境水中Mg2+含量,mg/L≥300 ≤1000 >1000 ≤3000 >3000/(4)冻融破坏环境表5 冻融破坏环境环境作用等级 环境条件特征 D1微冻地区+频繁接触水 D2微冻地区+水位变动区严寒和寒冷地区+频繁接触水 微冻地区+氯盐环境+频繁接触水 D3严寒和寒冷地区+水位变动区微冻地区+氯盐环境+水位变动区 严寒和寒冷地区+氯盐环境+频繁接触水D4严寒和寒冷地区+氯盐环境+水位变动区注:严寒:t ≤-8℃;寒冷:-8℃< t <-3℃;微冻:-3℃≤t ≤2.5℃(5)磨蚀环境表6 磨蚀环境3 混凝土耐久性指标(1) 混凝土的耐久性一般包括混凝土抗裂性、护筋性、耐蚀性、抗冻性、耐磨性及抗碱-骨料反应性等。
建筑施工之高性能混凝土doc

建筑施工之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是用现代混凝土技术制备的混凝土。
它是相对于普通混凝土而言,因而它不是混凝土的一个品种,而是以广义的动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并适合工业化生产与施工的混凝土的组合。
高性能混凝土的基本条件是有与使用环境相适应的耐久性、工作性、体积稳定性和经济性。
高性能混凝土水化硬化特点:高性能混凝土配制的特点是低水胶比、掺用高效减水剂和矿物细掺料,因而改变了水泥石的亚微观结构,改变了水泥石与骨料间界面结构性质,提高了混凝土的致密性。
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不应该仅是水泥石本身,还应包括骨料的性能,配比的设计,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浇筑、养护以及质量控制,这也是高性能混凝土有别于以强度为主要特征的普通混凝土技术的重要内容。
10-8-1 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1.水泥并不是所有水泥都适合配制高性能混凝土,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水泥应该有更高的要求,除水泥的活性外,应考虑其化学成分、细度、粒径分布等的影响。
在选择时应考虑下述原则:(1)宜选用优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无论是在水泥出厂前还是在混凝土制备中掺入的矿物掺合料,都需要比水泥熟料更大的细度和更好的颗粒级配。
(2)宜选用42.5级或更高等级的水泥。
如果所配制的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太高,也可以选用32.5级水泥。
(3)应选用C3S含量高、而C3A含量低(少于8%)的水泥。
C3A含量过高,不仅水泥水化速度加快,往往会引起水泥与高效外加剂相互适应的问题,不仅会影响超塑化剂的减水率,更重要的是会造成混凝土拌合物流动度的经时损失增大。
在配制高性能混凝土时,一般不宜选用C3A含量高、细度细的R型水泥。
(4)水泥中的碱含量应与所配制的混凝土的性能要求相匹配。
在含碱活性骨料应用较集中的环境下,应限制水泥的总碱含量(Na2O+0.658K2O)不超过0.6%。
(5)在充分试验的基础上,考虑其他高性能水泥。
2.外加剂用于高性能混凝土的外加剂主要是高效减水剂,其次还有缓凝剂、引气剂、泵送剂等。
高层混凝土规范word版

3.2 材料3.2.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宜采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和高强钢筋;构件内力较大或抗震性能有较高要求时,宜采用型钢混凝土、钢管混凝土构件。
3.2.2 各类结构用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均不应低于C20,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抗震设计时,一级抗震等级框架梁、柱及其节点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2 筒体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3 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盖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4 转换层楼板、转换梁、转换柱、箱形转换结构以及转换厚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不应低于C30;5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不应低于C306 型钢混凝土梁、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7 现浇非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高于C408 抗震设计时,框架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9度时不宜高于C60,8度时不宜高于C70;剪力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高于C60。
3.2.3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受力钢筋及其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有关规定。
按一、二、三级抗震等级设计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其纵向受力钢筋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2 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0;3 钢筋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
3.2.4 抗震设计时混合结构中钢材应符合下列规定;1 钢材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抗拉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大于0.85;2 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不应小于20%;3 钢材应有良好的焊接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
3.2.5 混合结构中的型钢混凝土竖向构件的型钢及钢管混凝土的钢管宜采用Q345和Q235等级的钢材,也可采用Q390、Q420等级或符合结构性能要求的其他钢材;型钢梁宜采用Q235和Q345等级的钢材。
3.3 房屋适用高度和高宽比3.3.1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应区分为A级和B级。
高性能混凝土

三、高性能混凝土的质量指标
环境类别
混凝土耐久性质量指标
冻融环境
抗冻耐久性指数、含气量、气泡间隔系数、
盐结晶环境
抗冻耐久性指数、含气量、气泡间隔系数、
化学腐蚀环境
抗硫酸盐侵蚀等级等
磨蚀环境
耐磨蚀性能
2、材料设计指标: (2)不同环境下需考虑的特定指标 不同环境下混凝土耐久性特定指标
4、高性能混凝土的本质
二、什么是高性能混凝土
决定混凝土品质的主要因素
(1)非均质体。 (2)过渡段。 (3)开口孔。 (4)氢氧化钙
空气,6% 胶材,13% 粗骨料,41% 细骨料,26% 水,14%
1、结构设计指标: 环境类别、环境作用等级 设计使用年限 钢筋保护层厚度 防水构造 裂缝宽度限制与抗裂构造 防腐蚀附加措施等
梁端构造应能防止污水回流污染支座和梁端表面。
四、高性能混凝土的设计
4、结构耐久性设计的细节——抗裂设计
对于结构性裂缝进一步划分为:整体区和局部区的裂缝,采取不同的抗裂配筋设计方法。
对于非结构性裂缝,从混凝土材料的选取和养护、配置合理构造钢筋以及加强运营管养方面改善非结构性裂缝
(1)注重结构传力体系的简明性,避免应力集中; (2)强调采用整体性、连续性好的结构形式;尽量减少外露结构;结构外应力求简洁,便于养护维修 (3)提倡采用节段预制拼装和体内一体外混合配束的预应力设计; (4)避免采用带铰或带挂孔的悬臂梁及T形刚构桥,以及避免出现拉力支座。 (5)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体外预应力束、支座和伸缩缝等桥梁构件的可更换性; (6)考虑构件的可检性:例如,采用大截面的空心桥墩和桥塔时,宜设置方便检修的上下通道;
3、施工设计与控制指标: *施工设计指标:施工性能指标、配合比设计、热工性能设计、抗裂性优选。 *施工控制指标:工艺控制、养护控制、保护层厚度控制、抗裂性控制。 *施工实体检测指标:含气量、保护层厚度、裂缝宽度、表面渗透性 4、维护保养指标: 承载能力检测、渗透性检测、裂缝检测。 维护措施、加固措施 应急预案
(精选)混凝土本构数据Word版

(精选)混凝土本构数据Word版范本:文档名称:混凝土本构数据一:引言1.1 目的在本章中,请介绍撰写该文档的目的和背景,并提供相关的背景信息。
1.2 范围在本章中,请描述该文档的适用范围。
1.3 定义、缩略语和缩写在本章中,请列出本文档中使用的所有定义、缩略语和缩写,并提供相应的解释。
二:基本信息2.1 混凝土类型在本章中,请列出涉及的混凝土类型,并提供相应的描述。
2.2 材料性质在本章中,请提供相关混凝土材料的性质和特征,如强度、密度、吸水性等。
2.3 混凝土配合比在本章中,请提供相关混凝土配合比的详细信息,包括水灰比、骨料配比、添加剂等。
三:试验方法3.1 标准试验方法在本章中,请详细描述用于获得混凝土本构数据的标准试验方法,包括压缩试验、抗拉试验等。
3.2 非标准试验方法在本章中,请描述用于获得混凝土本构数据的非标准试验方法,如动态加载试验等。
四:本构模型4.1 弹性模型在本章中,请介绍适用于混凝土的弹性本构模型,并提供相应的公式和参数。
4.2 塑性模型在本章中,请介绍适用于混凝土的塑性本构模型,并提供相应的公式和参数。
五:应用案例在本章中,请提供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展示混凝土本构数据的应用价值。
六:附录在本章中,请提供与混凝土本构数据相关的附加信息,如试验数据、计算表格等。
七:参考文献在本章中,请本文档中所引用的所有参考文献。
本文档涉及附件:1. 试验数据表格附件(文件名:Concrete_Test_Data.xlsx)法律名词及注释:1. 弹性本构模型:一种用于描述材料弹性行为的数学模型。
2. 塑性本构模型:一种用于描述材料在超过弹性极限时的塑性行为的数学模型。
----------------------------------------------------------------------------------------------------------------范本:文档名称:混凝土本构数据一:简介1.1 目的在本章中,请介绍本文档的撰写目的和应用场景。
(精编)高性能混凝土施工作业指导书

(精编)高性能混凝土施工作业指导书高性能混凝土施工作业指导书一、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高性能混凝土是在大幅度提高普通混凝土性能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混凝土技术制作的混凝土,它以耐久性作为设计的主要指标。
相对普通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具有如下性能:1、高性能混凝土具有更高的强度,使得混凝土结构的尺寸可以更小,自重得以减轻,使用面积增加,材料用量减少。
2、高性能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混凝土拌和物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在成型过程中不分层、不离析,易充满模型;泵送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还具有良好的可泵性、自密实性能。
3、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抗渗性能好,因而混凝土结构的维修和重建费用减少,使用寿命大幅度延长。
4、高性能掺混凝土具有更高的弹性模量,因而混凝土结构变形小、刚度大,稳定性更好,更能满足结构功能和施工工艺的要求。
二、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因素1、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因素主要有混凝土结构所处的环境条件、建造结构用的混凝土性能以及施工过程控制等三个因素,其中环境条件是影响结构耐久性能的重要因素。
2、高性能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类别及其条件特征见下表:三、基本规定1、在进行混凝土结构(包括构件)设计时,应同时进行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执行《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包括如下主要内容:⑴结构的使用环境及其环境对结构腐蚀性的调查与说明。
⑵结构的整体设计使用年限和结构各个部件(如桥梁的基础、墩台、梁,隧道主体结构等)的使用年限明细表(见下表):⑶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的有关规定与要求。
⑷结构在使用过程中进行正常维修和对某些部件进行更换的具体内容与要求。
⑸特殊或严重腐蚀性环境作用下对结构采取的外部辅助防护措施。
⑹在设计年限内对结构进行期检测、监测和评估的具体要求。
2、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⑴选用低水化热、低C3A含量、低碱含量的水泥以及低碱活性骨料、低碱外加剂等原材料,大体积混凝土宜采用C2S含量相对较高的水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应用推广)河北省高速公路石安改扩建筹建处马洪忠2013年12月沧州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应用推广一高性能混凝土简介1 定义对于高性能混凝土的定义,不同国家、不同学者由于各自认识、实践、应用范围和目的要求存在差异,对高性能混凝土有着不同的定义和解释。
我国著名混凝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中伟教授在其与廉慧珍教授合著的《高性能混凝土》中总结了国外学者的观点,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定义: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新型高技术混凝土,是在大幅度提高普通混凝土性能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混凝土技术制作的混凝土,它以耐久性作为设计的主要指标。
针对不同用途要求,对下列性能有重点地予以保证:耐久性、工作性、适用性、强度、体积稳定性、经济性。
为此,高性能混凝土在配制上的特点是低水胶比,选用优质原材料,并除水泥、水、集料外,必须掺加足够数量的矿物掺和料和高效外加剂。
这一定义目前已被我国工程界广泛接受。
2 高性能混凝土的优点与普通混凝土相比,高性能混凝土具有如下优点:(1)具有一定的强度和高抗渗能力,但不一定具有高强度,中、低强度亦可。
(2)具有良好的工作性,混凝土拌和物具有较高的流动性,混凝土在成型过程中不分层、不离析,易充满模型;泵送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还具有良好的可泵性、自密实性能。
(3)使用寿命要长,对于一些特殊工程的特殊部位,控制结构设计的并不是混凝土的强度,而是其耐久性。
能够使混凝土结构安全可靠地工作50~100年以上,是高性能混凝土应用的主要目的。
(4)具有较高的体积稳定性,即混凝土在硬化早期具有较低的水化热,硬化后期具有较小的收缩变形。
因此可以说,高性能混凝土可以为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员带来无穷的好处:◆对业主或用户——因耐久性好,工程安全使用期延长,可减少维修费,保证安全,这实际上是最大的经济效益。
◆对社会——降低能耗、料耗,利用工业废渣、减少噪声污染,对环境有利,并消除不安全感。
◆对施工者——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促进工程施工进度。
◆对设计者——减小断面,减轻结构自身重量,增加使用空间,取得明显的节约效果。
便于建筑艺术与灵活性的发挥。
概括起来说,高性能混凝土就是能更好地满足结构功能要求和施工工艺要求的混凝土,能最大限度地延长混凝土结构使用年限,降低工程造价。
3 高性能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区别和联系高性能混凝土是在普通混凝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混凝土,无论从原材料组成、结构、生产制造工艺到性能要求,两者之间既存在区别,也存在联系,见下表。
高性能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区别与联系二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高性能混凝土以耐久性为主要设计指标,配合比设计不仅要考虑强度等级的要求,还要考虑耐久性能的要求,这是高性能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根本区别。
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应根据结构设计基准期、环境条件和施工工艺等,通过试配、调整、试件检测和试浇筑后确定,并应充分考虑原材料、施工工艺、环境条件可能出现的变化,选定备用配合比。
配合比设计应按以下流程图进行:1 一般要求1.1 混凝土的原材料和配合比参数应根据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基准期、所处环境条件和作用等级确定。
1.2 混凝土中应适量掺加能够改善混凝土性能的粉煤灰、磨细矿渣粉或硅灰等矿物掺和料。
1.3 混凝土中应适量掺加能够提高混凝土性能的高效减水剂,尽量减少用水量和胶凝材料用量;含气量要求大于或等于4.0%的混凝土应同时掺加高效减水剂(或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和引气剂。
1.4 混凝土配合比应按最小浆骨体积比原则设计。
1.5 混凝土中的总碱含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当设计无要求时,混凝土总中的总碱含量一般不应超过3.0kg/m3。
混凝土的碱含量是指混凝土中各种原材料的碱含量之和。
其中,矿物掺和料的碱含量以其所含可溶性碱量计算。
粉煤灰的可溶性碱量取粉煤灰总碱量的1/6,磨细矿渣粉的可溶性碱量取磨细矿渣粉总碱量的1/2,硅灰的可溶性碱量取硅灰总碱量的1/2。
1.6 混凝土的最大氯离子含量应满足下表的要求。
1.7 混凝土的三氧化硫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4.0%。
2 参数要求2.1 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最大胶凝材料用量、最小胶凝材料用量和最大水胶比应满足下表的要求。
2.2 不同环境作用下,矿物掺和料的掺量宜满足下表要求。
2.3 混凝土的砂率应根据骨料的最大粒径和混凝土的水胶比确定,一般情况下宜满足下表要求。
2.6 混凝土的浆体体积应满足下表要求。
3 配合比设计3.1 首先根据混凝土工作性、设计强度和耐久性指标要求,结合工程上所选水泥的性能、外加剂的性能,初步确定胶凝材料总用量、矿物掺和料的种类及掺量、外加剂的掺量、水胶比和砂率,并计算出单位体积混凝土的水泥用量、矿物掺和料用量、用水量以及外加剂的用量。
3.2 采用体积法按公式(1)、公式(2)和公式(3)计算砂、石用量,确定基准配合比。
1212,1p p w c a s gw c p p a m m m m m V αρρρρρ⎡⎤=-+++++⎢⎥⎢⎥⎣⎦ (1),s s g m s m V S ρ=……………………(2) ,(1)g s g m g m V S ρ=- (3),s g V ——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砂、石的绝对体积,m 3;w m ——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kg ;c m ——每立方米混凝土水泥用量,kg ;1p m ——每立方米混凝土掺和料1用量,kg ; 2p m ——每立方米混凝土掺和料2用量,kg ;a m ——每立方米混凝土外加剂用量,kg ; s m ——每立方米混凝土砂子用量,kg ;g m ——每立方米混凝土石子用量,kg ;α——混凝土含气量,m 3;m S ——体积砂率;w ρ——水的密度,kg/m 3; c ρ——水泥的密度,kg/m 3;1p ρ——掺和料1的密度,kg/m 3;2p ρ——掺和料2的密度,kg/m 3;a ρ——外加剂的密度,kg/m 3;s ρ——砂子饱和面干的密度,kg/m 3;g ρ——石子饱和面干的密度,kg/m 3。
3.3 核算单方混凝土的碱含量、氯离子含量和三氧化硫含量是否符规定,核算浆体比是否符规定。
否则,应重新选择原材料或调整基准配合比,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3.4 按上述确定的配合比拌和混凝土,测试混凝土的坍落度、含气量、泌水率和凝结时间等。
若试验值与要求值存在差别,可适当调整砂率和外加剂用量,直至调配出拌合物性能、碱含量、氯离子含量和三氧化硫含量满足设计要求的混凝土。
试拌时,每盘混凝土的最小搅拌量应在20 L 以上,且不少于搅拌机容量的1/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拌和物性能检验项目和有害物计算项目3.5 将上述确定的混凝土配合比的胶凝材料用量、矿物掺和料掺量、砂率和水胶比略作调整,重新按上述步骤计算并调整出3个满足设计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
按规定的项目对这些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和长期性能进行检验。
3.6 按照工作性能优良、强度和耐久性满足要求、经济合理的原则,从上述试验结果满足要求的配合比中选择合适的配合比作为试验室理论配合比。
3.7 采用工程实际使用的原材料和搅拌方式搅拌混凝土,测定混凝土的表观密度。
根据实测混凝土拌和物的表观密度,求出校正系数,以便对试验室理论配合比进行校正(即以理论配合比中每项材料用量乘以校正系数),即得到混凝土的理论配合比。
校正系数按公式(4)计算:校正系数= 实测拌和物表观密度/试验室理论配合比拌和物表观密度 (4)三、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的要求3.1 水泥应选用品质稳定、强度等级为42.5级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应满足下表要求。
3.2 矿物掺和料应选用品质稳定的粉煤灰或矿渣粉。
粉煤灰或矿渣粉可单掺使用,也可复掺使用。
粉煤灰和矿渣粉复掺使用时,应对粉煤灰和矿渣粉进行分别采购、检验、存放和计量。
当使用其它新型掺和料时,应对混凝土的性能进行专题试验研究并经审定通过后方可使用。
粉煤灰的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应满足下表要求。
矿渣粉的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应满足下表要求。
3.3 细骨料应选用级配合理、质地坚固、吸水率低、空隙率小的洁净天然河砂,也可选用采用专门机组生产的人工砂,不得使用海砂。
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应满足下表要求。
(1)配制混凝土时宜优先选用细度模数为3.0~2.3的中砂。
当采用细度模数为3.7~3.1的粗砂时,应提高砂率,并保持足够的胶凝材料用量,以满足混凝土的和易性要求;当采用细度模数为2.2~1.6的细砂时,宜适当降低砂率。
(2)如发现砂中含有颗粒状的硫酸盐或硫化物杂质时,应进行专门检验,确认其能满足混凝土的耐久性要求时方能采用。
(3)砂中粒径大于5mm的颗粒含量不宜大于5%,否则在混凝土试配时应扣除超出限量的石子部分,并计入粗骨料。
(4)砂的级配不满足要求时,应进行加工复配处理,否则不得使用。
3.4 粗骨料应选用级配合理、粒形良好、质地均匀坚固、线胀系数小的洁净碎石。
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应满足下表要求。
(1)粗骨料应选用二级或多级级配,各级配碎石的比例关系应根据混合后级配连续和紧密孔隙率最小的原则确定。
(2)粗骨料的最大公称粒径不宜超过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2/3,且不得超过钢筋最小间距的3/4。
配制强度等级C50及以上预应力混凝土时,粗骨料最大公称粒径不应大于25mm。
(3)各级配碎石应混合成连续粒级后进行各项性能指标的检测。
3.5混凝土外加剂应选用质量稳定、且与选用水泥及矿物掺和料之间具有良好相容性的产品。
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应满足下表的要求。
3.6混凝土拌和用水可采用饮用水,当采用地表水或自备深井水时,水质应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应满足下表的要求。
3.7混凝土膨胀剂应选用符合要求且对混凝土工作性影响较小的产品,不得使用高碱膨胀剂(总碱量超过膨胀剂质量0.75%)或以铝粉未膨胀源的膨胀剂,膨胀剂在混凝土中的实际掺量应根据混凝土限制膨胀率的要求经试验后确定。
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应满足下表的要求。
四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要求及检测技术4.1耐久性要求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要求根据结构所处的环境条件和作用等级确定。
一般情况,桥涵下部结构所处的环境为碳化环境、化学侵蚀环境或冻融破坏环境,上部结构所处的环境为碳化环境。
不同环境作用下的耐久性要求应满足下表的规定。
4.2 检测技术1 拌和物性能的检测坍落度、含气量、泌水率和凝结时间试验按GB/T 50080-2002检验,匀质性试验按GB/T 9142-2000检验。
2 力学性能的检测抗压强度、弹性模量试验按GB/T 50081-2002检验。
其中,施工控制试件应进行同条件养护;抽检试件应在现场同条件养护脱模后再转入标准条件养护至规定龄期时进行试验;标准试件成型后应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养护至规定龄期时进行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