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研究现状述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网络谣言研究现状述评

闫晗

内容提要:谣言自古有之,于今尤甚。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日常生活中的谣言开始与网络相结合,并逐步展示出一些新的特点。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而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当前国内网络谣言的研究现状。本文对当前网络谣言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同时分析了学者们所运用的理论和采用的研究方法,宏观上把握我国当前网络谣言研究的大的方向,从而提出我国学者可以继续研究的领域。

关键字:网络谣言述评研究展望

一、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对于谣言的研究较少,在知网上输入关键词“谣言”可查新闻传播类中文信息是435条,其中只有124篇是期刊论文,这其中又有26篇是硕士毕业论文。相对于谣言的研究,网络谣言所受的关注就更少,输入关键词“网络谣言”可查论文37篇,其中新闻与传播类论文有27篇,输入关键词“网络”“谣言”,有新闻传播类论文14篇,输入关键词“互联网”“谣言”,有新闻传播类论文13篇。综合整理这些论文,排除其中重复出现的,共有47篇论文关注网络谣言。对这47篇论文按发表时间分类,03年2篇,04年1篇,05年1篇,06年3篇,07年0篇,08年6篇,09年13篇,10年16篇,11年截止至4月共有6篇论文。我们可以从这些数字中看出,国内对于网络谣言的关注(由于能力有限,未收入台湾地区的论文)从03年开始,呈现曲折上升的一个趋势。从内容方面看,国内学者对于网络谣言的研究呈现这样两个特点:

1、研究思路大致相同,大体上都是在探讨网络谣言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传播模式、传播过程与传播动力、危害、控制与网络谣言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国内学者针对这几方面选取其中一二进行研究。

2、国内学者对于网络谣言的研究大多以国内重大的危机事件为切入点。

下面我们来分别描述一下学者在网络谣言研究方面的成果,以此透析我国网络谣言研究的现状。

二、关于网络谣言研究成果

(一)网络谣言的定义

国内学者对于网络谣言的定义多是参考了学者胡钰给谣言下的定义,即“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1)”网络谣言的定义即“在网络这一特定环境下,网络使用实体以特定的方式传播的,对网民感兴趣的事件、事物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2)”谣言分为广义的谣言和狭义的谣言,有些学者对网络谣言的论述采用的是广义上的谣言,即包括流言、传闻和小道消息等

表现谣言外延的概念。而更多的学者采用的是狭义上的谣言定义,即将谣言与流言区分开。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我们在探究网络谣言时都应该注意,网络谣言只是强调信息的未经证实性与不确定性,并不能将谣言与假信息画上等号。

(二)网络谣言的特点

国内学者对于网络谣言的特点的叙述多且杂,没有一定的系统性。笔者综合了学者的说法对其进行了整理分类

从网络谣言本身来说,其具有1、迷惑性,谣言内容多与公众有关联性是公众较为熟悉但不特别熟知的内容。同时,网络谣言会让公众模糊对其他方面信息的关注,而直接陷入对其内容的强烈情绪反应中,而忽略了事件本身的可靠性。2、“真实性”为了使公众相信谣言是真实的,谣者制造者往往采用新闻报道的手法,在形式上力求“逼真”甚至盗用权威媒体的名义。3、煽动性,网络谣言往往极具煽动性,可以迅速引发公众强烈的情绪反应。(3)

从网络谣言的传播来说,其具有1、传者匿名性,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与多支点,网络谣言经过大量的传播后,其谣言的最初传播者往往无迹可寻。(4)2、传受主客体身份的双重性,在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中,网民往往既是传者又是受者,传受主客体身份具有双重性。(5)3、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具有易发性与重复性。

从网络谣言产生的目的来说,其具有:炒作性、自炒性、攻击性、报复性和宣泄性(6)。

(三)网络谣言的形成原因

白树亮在《网络谣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中对网络谣言的形成原因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他认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以网民为参照主体,从主客观两个层面对网络谣言的成因进行总结分析。

从客观方面而言,网络谣言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针对网络谣言事件,权威信息存在缺失、滞后或者模糊。

网络谣言往往是基于一些事件,特别是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当这些事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权威信息又没有及时出现,就为网络谣言提供了发展的空间。网络谣言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并不断的扩散变化。

2、网络把关人的缺失

网络作为开放的网状传播系统,传播主体多元,传播路径丰富,但缺少“把关人”。信息可以相对自由的流动,导致网络谣言等不实信息和虚假信息能够广泛传播。

3、传统媒体信任度降低

一些传统媒体一“报喜不报忧”或“少报忧”的方式进行信息处理,极大的影响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公信力。当一些重大的公共事件发生后,传统媒体对谣言进行澄清,一部分受众往往不相信这种澄清,甚至从反面进行理解,进一步加速谣言的扩散。

作为网络谣言主体的网民对网络谣言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主观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民的辨析能力因为网络谣言中的威胁性信息而受到消弱。

网络谣言往往依存于重大的公共事件,例如地震、瘟疫等灾难性事件。这些事件往往与网民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导致相当一部分网民的心理承受能力被削弱。恐慌焦虑等情绪在网民中间蔓延,加之权威性信息的缺失和模糊。必然导致网民对网络谣言等“小道消息”的依赖程度增加,对网络谣言的可信度的辨识能力下降。

2、社会负面情绪的宣泄。

当前我国尚处于转型期,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一些社会群体存在着一定的负面情绪。当网络谣言出发了这些人的负面情绪,引发了不满情绪的共鸣时,这些网民往往处于非理性的宣泄状态。事实与否已经不再重要,只是通过谣言的传播来表达自己的社会不满情绪。

3、利己主义的网络谣言传播。

人作为社会动物,往往存在一定的利益动机。一些网民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恶意制造网络谣言,并积极参与到谣言的传播中去,借此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这类谣言的制造者与参与者,尽管数量不多,但往往能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7)

(四)网络谣言的传播流程与传播动力

不同的事件所引发的网络谣言,其传播流程不尽相同,简单的来说可以归为两类:普通事件网络谣言与突发事件网络谣言。普通事件网络谣言的传播流程分为了三个阶段,即潜伏期、爆发期和消亡期。

潜伏阶段是指网络谣言从开始出现到大规模传播这个阶段。由于最初接触到谣言的公众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此在这一阶段谣言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气势,也没有产生统一的主流意见。

爆发阶段,随着网络谣言引起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写博客、BBS 跟帖留言、QQ聊天等途径,发表个人意见,参与到讨论中来。当众多的个人意见交织在一起,协调、融合、碰撞之后,就会形成一股压倒气势的“主流意见”。随着“主流意见”不断被传播,被放大,网络谣言至此就会达到顶峰,全面爆发。

消亡期,在经历了潜伏期--爆发期两个个阶段之后,一部分谣言会随着公众注意力的转移而逐渐被遗忘,自然消亡。下图大致展示了普通事件所引发的网络谣言的传播流程

(8)

而突发事件的网络谣言传播在爆发期与消亡期之间存在着一个变种期,即潜伏期--爆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