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美国生猪产业化企业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美国发展养猪生产的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美国发展养猪生产的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到 , 防控 猪 病和 提高 生产 水平 , 为 目前
成 为流感病毒 的放 大器 , 而使流感成 从
谈 ,参加 了 2 0 0 9年度 的全 美猪病 控制 美国几 乎所 有规 模较 大 的猪场 在工 艺 为了人畜共 患病 。临床 医学表 明 , 患 人 大会 , 了解 到 了美 国发展 养猪生产 的经 验和相关做法 , 受益匪浅 ,用 了分胎 次饲 禽流 感时都 有人 与禽类接触 的病史。值 养、 多点式养猪 、 高架 漏缝地板 、 猪舍 内 得幸 运的是 , 目前仍 无证 据表 明人的流
美 国专 家在 确诊 病 原 时 , 环境的自动控制及 自动供水供料等新 感来自猪流感。虽然如此, 猪场还是要
验室 ,是 美国最大 的猪病 诊断 实验 室 , 相 比之下 , 目前 我国猪病 多呈继发 或 我 国台湾 省均 曾报 道 了猪 场 发生 了人 在 混合 感染 的严 重情况下 , 我们 常常可 以 将 流感传 染给猪的情 况, 能引起养猪 望
份抗体 、O 1 0万个 P CR检 测。病料都是 看 到 ,许 多兽 医 专家 在猪 场诊 断猪 病 人 的重视 。
20 0 9年 9月 1 9日上 午 , 明尼苏 在 达大学兽医学 院的猪病 实验 室 , 三位美
20 0 9年度 的全 美猪 病控 制大会 对 次 大会并 聆 听 了美 国有关 专 家的学 术 猪流感 非常重视 , 门用 了半天时间介 专 报告 , 了解到 美国在猪病控 制 方面 的新
. o100 3 N .21 『 I ,
配 以良好 的环 境条件 , 门饲 养掉 队的 专
小 仔 猪 , 果 也 不错 。 效
() 1 将后 备母猪隔 离饲养 2 O天左 1 右 , 耳病在 后备 母猪群 中就会 得到 净 蓝

美国生猪市场

美国生猪市场

美国生猪市场概况了解一下国外的经验,特别是美国生猪行业的经验,或许对我国生猪市场会有所启迪。

美国畜牧业生产模式变化趋势是:养殖场规模越来越大,数量逐年减少。

随着美国畜牧业生产越来越工业化、专业化,各类畜牧养殖场的规模都在扩大而数量却在减少。

1984年全美有43万个猪场,到1996年已下降到不足20万个。

1 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生产的生猪从20世纪80年代占美国市场的34%上升到90年代的65%。

美国是世界养猪生产大国,生猪存栏数和猪肉产量都仅次于我国居世界第二位。

20世纪90年代,美国生猪生产连年下降,1994年生猪存栏5790万头,猪肉产量802万t;1996年猪肉产量775万t,比1994年下降3.3%;1998年存栏5617万头,猪肉产量进一步减至772万to进入21世纪后,生猪存栏有所回升,2002年猪肉产量897万t,生猪年销售额为10亿多美元,养猪行业每年为美国创造80万个左右的就业机会。

美国是世界猪肉的第三大进口国,约占世界进口猪肉市场的18%。

加拿大和丹麦是美国进口猪肉的最主要来源,分别提供美国进口需求的80%和12%。

近10年来,美国从加拿大进口猪肉的数量激增,主要原因是加拿大养猪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美国还从加拿大进口大量活猪,2000年以后,进口量约600万头/年。

此外,美国还向墨西哥出口活猪,向中国等亚洲国家出口的活猪占美国活猪(大部分是种猪)出口量的14%。

美国CME猪肉期货产生及作用美国为了稳定生猪生产、保护生产者利益,1966年,生猪期货在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开始交易。

在30年后的1996年,生猪合约演变为瘦肉猪合约。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于1995年开始瘦肉猪期货期权合约交易。

现在,瘦肉猪在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买卖最活跃的农产品合约中名列第二。

瘦肉猪是现金结算的合约,全部多头合约可以在最后交易日之后由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清算所根据全部卖空合约进行结算,以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瘦肉猪指数作为结算价。

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案例

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案例

纵向并购---案例简介2013年5月29日,双汇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和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SFD)联合发布公告称,双汇国际将以总价71亿美元收购史密斯菲尔德。

本次收购价格为每股34 美元,较5 月28 日收盘价溢价约31%,股权收购金额合计约48 亿美元,现金支付,由Morgan Stanley Senior Funding, Inc.和一个银团辛迪加承诺提供融资支持。

2.并购中阻碍:2.1.1价格史密斯菲尔德公司最大股东是对冲基金starboard Value,拥有公司5.7%的股份。

它认为公司价值90到108个亿,远远超出双汇70亿的报价,也因此曾一直是反对收购的主力军。

Starboard表示,如果将业务分拆为三部分,即美国猪肉加工、生猪养殖以及鲜肉和包装肉的国际销售,然后再行出售,史密斯菲尔德将具备更高价值。

该加总后的估值我们估计可以达到税后90亿到108亿美元,或者每股价值可以接近于44到55美元,这也意味着相较于双汇每股34美元的报价,双汇的收益率可以达到29%~62%。

Starboard第二次提出质疑的三天后,CFIUS的漫长审查期结束,结果姗姗来迟,表明该收购案没有涉及到国家安全风险的部分。

这一审查原本被外界认为是双汇此次收购的最大障碍。

同时美国反垄断机构也早在7月给该收购案亮出绿灯。

此后,史密斯菲尔德方面连续发出两封致股东函,表明两家独立的股东顾问公司——机构股东服务(ISS)与格拉斯(Glass Lewis)分别公开表示,建议股东对该收购案投赞成票。

这一系列事件使得Starboard最终放弃投反对票的决定。

Starboard认为,双汇与史密斯菲尔德所达成的收购协议,对该交易确定了一些基本限制,使得其他潜在买家无法短时间内达成新的购买要约。

“由于史密斯菲尔德与商会达成协议的限制条款以及对单一收购方要建构现金报价的要求,报价方很难在股东大会前形成并递交一个可选择的要约方案。

”Starboard 在文件中表示,“尽管我们相信史密斯菲尔德可能获得更高报价,但目前我们无法提供……除非有其他报价出现,否则我们将对目前的收购方案投赞成票。

美国-加拿大-2010年生猪产业概况

美国-加拿大-2010年生猪产业概况

5 6万 母 猪 和 4 0万 育肥 猪 的 减少 , 0 如果 每 头母 猪 价值 百 万 t 。猪 肉生 产 将 会 大 幅 增 长 。 10 0美元 , 0 那么我们 的产业潜 在亏损 1 0亿美元 , 在如此 亏损 我们 知道 , 猪流感并 非是 因生猪 引起 的 , 而北美 和全球 生
垒 鱼I ! 鱼 ! 17 ! 3
2 0. 2 01 0
总第业 部 发 布 美 国 一加 拿 大 生猪 统 计 报 告 , 中 猪 肉出 口大幅下滑 , 美 其 下滑幅度为 2 %~3 %。也许我们很乐观 , 0 0 种猪 及 育 肥 猪 存栏 量 大 幅下 滑 。
预计美 国和加拿 大猪 肉出 口将会在春季 和夏季期 间上涨 3%, 0
支撑下去。
在 过 去 两 年 里 , 肥 猪 出栏 减 少 了 40万 , 果 我 们 用 2 育 0 如 5
将会偏重于增加对 肉类的消费量 , 而减少对蔬菜 的需求 。
据 食 品 与农 业 组 织 ( F O) 布 报 告 称 : 入 增 加 、 口增 CA 发 收 人
周 为 1 周 期 ( 出 生 到上 市 15天 ) 个 从 7 ,意 味 着 每 周少 出栏 l 长和城 市化进程的加快是促进 肉类消费需求增加 的有利动力 , 6
下 , 还 投 资 养 猪 业 呢 ? 目前 很 多 养 殖企 业 已经 坐 视 不 管 了 , 谁 不 猪产业却为此付出 2 ~3亿美元和 1 亿 O亿美元 的代价 , 这是一
再投入 , 如此下去他们将会被行业剔除。
个 巨大 的损失 。我们不难想象加拿大生猪企业 亏损的样子 , 如
20 , 0 9年 受猪流感影响 , 导致 国内及全球 对猪 肉的消费需 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而没有人去帮助他们。所以 , 作为媒体的发

美国生猪产业营销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_王燕韩青

美国生猪产业营销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_王燕韩青

1美国生猪产业发展现状1.1生产消费和进出口情况美国是世界第三大猪肉生产和消费国,第二大猪肉出口国。

1999年到2012年美国猪肉产量从859.6万t 增加到1055.4万t ,呈稳定增长态势,人均占有量维持在30㎏左右。

猪肉的消费量呈下降趋势,2012年略有回升。

2012年美国猪肉进口量为36.33万t ,出口量达到244.21万t ,主要的进口国是加拿大和丹麦,平均每年从加拿大和丹麦进口猪肉27.7万t 和7.0万t ,主要出口到墨西哥、加拿大、中国香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1995年开始成为净出口国,且净出口量不断增加,21世纪以来,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五大猪肉净出口国之一,随着全球猪肉消费需求的增加,美国的生猪生产和出口总量将进一步增加。

1.2养殖规模和生产组织形式美国生猪养殖以家庭农场为主,饲养规模一般较大,市场96.6%的猪肉供给是由规模养殖户提供,年产5000头以上的大规模养殖企业提供了全国猪肉总供给的60%以上(沈银书,2012)。

生产方式有四种:一是独立经营,自产自营的家庭经营模式,家族拥有全部资产,这种模式在早期往往是繁殖到育肥出栏的各个阶段都自己生产,目前,这类猪场的比例越来越少,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农场仅饲养育肥阶段猪。

二是合同生产,公司与养殖户签订合同,确定在某一时间以某一价格提供固定数量的断奶小猪,公司以确定的价格提供给养殖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模式成为美国养猪业的主导模式。

三是公司经营,由股东共同投资组成公司,随着养猪业发展,公司经营规模越来越大,猪场与猪场之间为了扩大规模优势,不断兼并联合;四是合作社生产,养殖户加入合作社,统一养殖、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唐锦辉,2007)。

2美国生猪产业营销模式2.1公司化营销美国生猪企业发展历史是纵向整合和横向兼并的历史。

从1990年开始,一是原材料采购不断集中,采购垄断使牲畜出场价和肉制品零售价之间价差不断提高,养殖户利润下降,离开行业,二是由于合同生产方式的比例上升,合同规定交货数量、日期、质量,价格根据协议价格和市价调节,使肉制品加工厂控制了供给数量,造成市场操纵,养殖户没有定价权而离开行业,三是屠宰加工企业自建养殖基地,很大一部分原材料从公司自身控制的养猪场采购。

美国养猪业的整合与发展

美国养猪业的整合与发展

表 1 20 0 7年 美 国 养 猪 公 司 排 名
表 4列 出 了密 苏 里大 学 ( nvrt o s ui U i sy f s r) e i Mi o
和 爱 荷 华 州 大学 Iw t eU i r t) 猪 场 规 模 o aS t nv sy 对 a ei
排名 公司
23 养猪 盈 利情况分 析 .
有 关养 猪盈 利情 况 我们 以依 阿华 州为 例 。依 阿 时却 占到 了 6 %。 5
表 2 18 - 20 9 8 0 6年 美 国 不 同 规 模 的 养 猪 公 司 年 生 猪 宰 杀 所 占 比 例 %
华 州是 美 国生猪存 栏量 最多 的一 个州 。 图 l 显示 了 不 同年 份每 头猪 的盈利 情况 。我们 可 以看 到一个 周
维普资讯
20 年 第 4 08 4卷 第 1 2麓
Sei pr c 翁 嚣 pc l p ah・ l aA o j

唾熏 豢
编者 按 : 2 近 0年 来 , 别是 2 特 0世 纪 9 0年 代 , 美 养猪 业产 生 巨 大 变化 , 北 专业化 养 殖场 无论是 数 量还是 饲 养规模 都 在 急剧 增加 ,而 非专 业化 养 殖场数
2 美 国 养 猪 业 发 展 现 状
21 2 0 . 0 7年 美 国 养 猪 公 司 排 行 榜
大家 可能 知道 ,m t e od 是美 国乃 至全球 S i f l Fo s h d i 最大 的养 猪 公 司 。在 美 国 ,m t i d公 司 的母 猪数 S ifl he 量 大概 是 10万头 ,另 外 2 0 0多万 头 主要 在 墨西 哥 、
此 外 , 去加 拿大 猪 肉多数 是运 到美 国来 加工 , 后 过 然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

自发型
总结词
在缺乏政府或企业主导的情况下,养殖户自发形成组 织模式,通过相互合作实现良种繁育的目标。
详细描述
自发型组织模式是指在缺乏政府或企业主导的情况下, 养殖户自发形成组织模式,通过相互合作实现良种繁育 的目标。这种模式通常由养殖户自愿组成,通过协商和 协作来开展良种繁育工作。自发型组织模式具有灵活性 和适应性强的特点,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养殖户实际情 况进行调整和创新。然而,这种模式也面临着管理不规 范、技术水平不高和稳定性差等问题。
促进产业升级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 能够推动养猪业的技术进 步和产业升级,提高整个 行业的竞争力。
发展历程与趋势
发展历程
我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目前已经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组织模式。
发展趋势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将朝着智能化、 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同时,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绿色、低碳的生猪 良种繁育模式也将成为未来的重要趋势。
合作组织型
总结词
合作组织在生猪良种繁育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 成员间的合作和共同投资,实现良种繁育的共同发展 。
详细描述
合作组织型组织模式是指合作组织在生猪良种繁育体 系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成员间的合作和共同投资, 实现良种繁育的共同发展。合作组织通常由养殖户、 屠宰加工企业、销售商等相关主体组成,通过共同制 定章程、选举组织机构等方式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发 展。合作组织型组织模式有助于提高良种繁育的规模 化和专业化水平,同时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 。
特点
具有系统性、专业性和规范性, 涵盖了种猪选育、繁殖、推广等 多个环节,以确保种猪品质优良 、生产效益高。

美国现代养猪业发展概况与特点

美国现代养猪业发展概况与特点

的猪存栏量呈现波动性变化 ,在 20 年达到 5 08 年
最 大 的存 栏 量 为 68 77万 头 。 根 据 美 国 农 业 部 1.
和 肉类 出 口委 员会 统计 的数据 ,美 国 2 1 年 第 02

季度 的猪 肉出 口在总量上较去年 同~ 时间增加
8 %,3月 份 的猪 肉 出 口较 去 年 同 一 时期 下 降
美 国耕地 面积 9 0 。 亿英 亩 ,粮 2 生 猪存 栏量 和猪 肉产量仅 次 于我 国居 世界 第 二
食 产 量 约 占世 界 总 产 量 的 15 2 1 年 美 国农 业 位 , 生猪 出栏 量 所 占世 界 生猪 出栏 鼍 约 占 1%左 /。 0 0 0
产 值 约 占国 内生产 总值 的 1 %。美 国 的养猪 业 右份额 。美国猪 肉消 费量小 于猪 肉的牛产量 ,是 . 2 高度 发达 ,是资金和技术高度 密集的产业 。二十 世界 上第二大猪 肉出 口的大 闰,每年 出口的猪 肉 世 纪 8 年 代 以后 ,美 国的养 猪技 术水 平迅速 提 占世 界出 口总量约 3 %的份额 。2 1 年美 国猪 肉 0 5 0 1
种 质 量 的 方 案 。主 要 业 务 :产 仔 登 系 谱 利 包括1 活仃 数 、断奶仔猪 数和窝重 ,母猪生产力 卜 I 、 ' , : 产 性 能 登 记 ; 品 利, 良 ; 买 卖 援 助 ; 培 i和 咨 指 数 (P ) 中心 测 定 站 的饲 料 效 率 和胴 体 信 改 ¨ 1 SI;
2D7 8 2.

謦 薅 甏 t l 奢 。 “ 0 | 。 l 一
谄 , 畜牧人 i
8 ,达 到 189 2t % 9 7 ,环 比增 长 了 6 %。 荚 团猪 肉 册 日录 ( 6个 月 发 行 1 ,其 中包 括 各 品种 不 同 每 次 最 大 的 出 口国 是 日本 , 出 口增 K主 要 靠 中 国 、 香 性状 的最优秀 的猪 ) 。新 的业 务 :在线 登记 、在 港 地 区 市 场 所 推 动 , 也 得 益 于 墨 龋哥 、加 拿 大 什 线 A 授权 、在 线系 谱查询和猪 D A数据 库 的建 丁 I 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研究-美国生猪产业化企业发展历程 - 2 -

案例研究——美国生猪产业化企业的发展路径 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猪肉及制品产地和消费地。2009年,美国生猪存栏大约在1.15亿头,猪肉产量达到901万吨,人均肉类消费111千克,其中人均猪肉消费大约30千克,猪肉消费量占国内肉类消费26%。通过回顾美国肉类行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产业整合路径,迈向国际化发展的战略考虑、实现条件和具体做法,以及其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对于探寻中国农业跨国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发展历程 总的来看,美国生猪企业发展历史是纵向整合+横向兼并的历史。通过国家政策导向和大企业兼并重组,共同作用下推动屠宰加工行业经历了垄断—竞争—整合—行业集中度再一次提高的过程。大企业控制的屠宰加工工业的演变对肉类产业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 世纪初期,美国牲畜养殖被5大肉类加工企业垄断,分别是Swift,Armour,Morris,Wilson 和Cudahy Packing,行业中伴随着罢工、不正当竞争以及各种限制性法规。屠宰加工企业对肉类的价格操纵,带来了1890 年谢尔曼反垄断法案的提出,但是暗中的勾结仍然存在,这些企业基本控制了美国的牲畜养殖、运输和销售整个产业链条。1921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加工和牲畜饲养法案,试图改善垄断环境。法案规定5 大加工厂,必须终止对零售环节的参与,并放弃对公共牲畜牧场、牧区铁路、商业报纸、冷藏设备和销售市场的控制。法案使得加工厂不能再分配控制领域,养殖场必须公布价格以防止代理和经纪人受到区别对待。此外,美国农业部还专门成立了加工和牲畜饲养管理局对有关事项进行监管。 生产线从畜牧终端市场分散到养殖基地,推动了1960 年代开始的合并浪潮。联邦法案提高了肉类市场的竞争程度,但是1960 年代突然崛起的IBP公司使得局面又被打破。这个公司在饲养区域建立屠宰场,廉价出售老式的加工机器。它是第一家将处理厂房设于养殖场的肉制品公司,IBP 把屠宰、切割、细分, 以及冷冻盒装等作业生产线化。其他一些新的独立的屠宰加工厂也开始采用集约化的生产系统,产量大幅提高,成本得到降低。这使得前四大企业市场占有率下降到20%,许多小 - 3 -

企业和一些规模虽大,但是成本较高或位置不好的企业,开始进入了漫长的消亡过程。 激励的竞争环境、低成本的生产方式在塑造了一些富有高度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随着竞争逐渐激烈,肉制品加工企业只有靠降低价格来竞争,这鼓励企业采用大型的工厂设备达到规模化。先前,小企业的工人由于没有工会,工资比大企业低很多,因而得以与大企业竞争。新的市场环境下,新兴的大企业把生产单位转移到工资水平低的西部各州。这样,他们也能实现无工会的小企业所能实现的低工资水平,于是迅速抢占了市场份额,把一批屠宰厂挤出了市场。到1983 年,IBP 取代了长期在肉制品行业占统治地位的Swift.,成为全美销售量最大的工厂。那些原来排名前五的老一代的企业,在降低成本方面的压力很大。1980 年代时,许多原先由五大企业拥有的大型屠宰厂要么关闭,要么卖给了其它新的肉类加工厂,如IBP。Cargill收购了MBPXL 和Spencer 牛肉业务,并将其改名为EXCEL。这些企业,再加上Tyson,后者收购了IBP,是当今最大的几家肉制品企业。有些老牌的企业仍然留在肉品行业,但他们已经放弃了屠宰业,转向利润更高的品牌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1980 年代,屠宰企业的数量下降了40%。由于技术的改进,屠宰企业的平均规模翻一翻。肉制品深加工企业没有遭遇倒闭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深加工肉制品的人均消费保持稳健增长,而且专业性更强,不易采用屠宰行业低成本的生产方式。 美国在上世纪60-80 年代,养殖的规模化并不是非常高。随着肉类加工企业规模壮大,通过协议采购或通过纵向一体化自控猪源的比重大幅上升,养猪厂地位被削弱,养殖户利润下降,养猪厂数目大幅减少。 1980年代后半期,养殖行业集中度开始不断提高。随着肉类加工企业地位逐步增强,独立的牲畜养殖场的影响力逐渐被削弱,牲畜出栏价格不断下降。从1990年代开始,牲畜出厂价和肉制品终端零售价之间的价差不断提高,原材料采购商较为集中,商品采购垄断能力的提高促使价差升高。养殖户在产业链上的利润分配从1990年的46%下降到2000年的30%,加工企业集中度提高以及牲畜出栏价格走低使得大量的牲畜养殖场离开这个行业。生猪养殖场从1986年的34.61万家下降至2002年的7.54万家,下降了78%。通过协议采购原材料的比重, 从1994年的38%上升到2002年的83%,协议会规定交货的数量、质量和日期,价格会根据签订协议的价格和市价进行调节。这使得肉制品加工厂控 - 4 -

制了原材料供给的数量,降低了养殖厂的独立性。这造成了加工企业对肉类市场的操纵以及封闭的不公平的市场环境,养殖厂没有定价权,而大规模养殖厂能够享受比小规模养殖厂更高的售价。很多屠宰加工企业还通过纵向一体化来加大自身养殖基地的投入,很大一部分原材料从公司自身控制的养猪场采购。这些共同作用使得养殖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存栏量大于50000头的养猪场屠宰量占比从1988年的7%上升到2006年的65%,短期内规模化发展速度很快。 猪肉屠宰及制品行业自1980年代末开始进入加速整合期,在需求保持稳定和技术不断改进的背景下,经过20多年的纵向延伸和横向兼并,屠宰及肉制品行业集中度大幅提高。猪肉生产加工行业的集中度提升主要归功于Smithfield不间断的扩张,同时接管了许多大规模肉类加工厂先进的设备。前四大屠宰加工企业市场占有率从1989 年的34%上升至2009 年的68.8%。行业集中度的提高造就了Smithfield、Hormel 等优秀的大型肉制品加工企业,下面我们通过分析他们的发展历程分析, 把握中国肉制品龙头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表1:公司化生猪养殖模式 公司猪场(大规模) 公司拥有猪场和猪 大多数种猪都是公司猪 公司提供饲料、药物、员工、技术和运输

合同生产 猪属于合同公司 大多数保育育肥猪都是合同生产 公司提供饲料药物、运输和技术服务

合同农户提供劳动力和猪场设备 独立农场(小规模) 农场主购买提供建筑、劳动力、技术服务、饲料和猪的运输

资料来源:国联证券研究所 - 5 -

图1:生猪集中度变化 资料来源:USDA Hogs&Pigs Report 国联证券研究所

图2:美国生猪养殖集中度变迁 资料来源:USDA Hogs&Pigs Report 国联证券研究所 - 6 -

图3:美国猪肉屠宰加工业CR4 集中度 资料来源:USDA 国联证券研究所

图4:美国不同规模的养猪厂年生猪屠宰占比 资料来源:USDA 国联证券研究所

表2:2009 年美国前5 大猪肉屠宰企业规模比较 公司 日屠宰能力(头) 养殖基地数目 占有率 收入(亿美元) smithfield 126300 8 30.4% 112 tyson 74550 6 17.9% 284 swift 47000 3 11.3% 84 - 7 -

excel 38500 2 9.3% 125 hormel 37000 2 8.9% 72 other 92650 665 22.3% 22.3%

资料来源:USDA Livestock Slaughter Annual Summary at & Poultry

图5:2009 美国前十大猪肉屠宰企业日屠宰能力 资料来源:USDA Livestock Slaughter Annual Summary at & Poultry

图6:美国屠宰企业市场份额 资料来源:USDA Livestock Slaughter Annual Summary at & Poultry - 8 -

2.产业链整合的赢家:Hormel&Smithfield 企业的规模扩张使得行业竞争压力日益加大,企业开始寻求产业链的纵向整合以控制成本、保证品质。同时,继续通过横向收购兼并以提高市场份额、实现规模效应。一些企业还出现了跨行业整合,开始多样化进程,生产多种肉类蛋白,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分散经营的风险,减少疫病对生产和消费的影响,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 在禽畜产业整合的过程中,大型综合畜禽生产加工企业Smithfield、Hormel、Tyson 等迅速崛起,虽然他们的发展路径和产品结构各有不同,但其获得成功的重要关键都是相同的:产业链纵向一体化、靠近原料产地、通过不断地收购兼并实现企业规模和盈利能力的提升、产品结构符合消费升级的趋势、开发高附加值新产品的能力强。他们都是美国禽畜加工行业经过二十多年兼并整合后的胜利者,都是通过纵向一体化拥有自己的养殖基地或和养殖公司签订协议、拥有屠宰场、肉制品加工厂。并且,这些持续增长的一体化、规模化肉制品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回报。

2.1 Smithfield Smithfield 是全美第二大肉制品生产商,世界第一大生猪养殖、猪肉加工和销售企业,目前占有30%的美国猪肉市场份额。公司1987 年进入整合期,目前收入增长10 倍,市值增长45 倍。Smithfield拥有30 多个猪肉生产基地、8个生猪养殖基地,生猪屠宰能力达到12.63 万头/日,生鲜肉和肉制品销量都超过了140 万吨,公司有意识的加大猪肉制品的销售,可以看出从1997年开始公司猪肉制品收入占比在逐年上升,也是公司战略性的发展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