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湿地氮排放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湖泊碳循环研究进展及研究方法

湖泊碳循环研究进展及研究方法
3 6 p v 即 近 10年 内 增 长 了 大 约 2 % [ 。从 2 6pm , 5 8 2 3 0世 纪
化研究 的中的热点 。
1 湖泊 碳 循 环 研 究 现 状
11 国外 湖 泊碳 循 环研 究现 状 .
初至今 , 全球 地面气温 已经上升 了 0 3~ . ℃ , 1 . 0 6 近 0年 已成为 自 16 80年 以来 最 暖的时期 。随着温室 气体 和 温室效应 等各种气候与环境问题的 日益 突出和国际气候
谈 判 中对 碳 源 、 汇 评 价 的客 观 需要 , 循 环 问题 日益 受 碳 碳
湖泊生态系统 的碳库分为永久性 和活动性碳 库。一 般认 为 , 沉积物 1 以下 的碳储存 被称 为永久性 碳库 , m 其 碳含量不随时 间变化而改变。永久碳库 的深度并无 完全
定论 , 有些湖泊沉积物 3 4 c 0— 0 m以下碳含量 已经达到相 当稳定性 。水柱和沉积 物 的表 面为活 动性碳 库 , 碳在 水
关 键 词 : 湖泊 ; 循 环 ; 究 方 法 碳 研
中国分类号 : X 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0 0 7 (0 2 2— 0 — 4 0 7— 30 2 1 ) 2 1 0
RESEARCH PRoGERS S AND ETHoDS oF M LAKE CARBoN CYCLE
水排放 , 及生物活体 分泌 。P C分为外 源输入 和内源 降 O
解 两 部 分 。总 有 机 碳 ( O 是 包 括 D C和 P C在 内 的 T C) O O 所有有机碳 。
根据 D w ig o nn 等研究估 算 , 存在湖 泊 的生物 体有 贮
机碳大约为 0 06 t/ ( G .3 GC a 1 t=19) 另 以 D C沉积率 0t, O

气候变化对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明显,人们对气候变化以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关注。

农业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不仅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还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减少排放的策略。

一、温室气体的来源农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之一。

主要的农业温室气体包括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它们在造成全球变暖以及破坏臭氧层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甲烷主要由农业活动中的动物粪便以及稻田等湿地的微生物分解产生。

而氧化亚氮主要来自化肥的使用、牲畜的排泄以及农田的耕作等。

这些气体的排放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气候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1. 气温上升气候变化导致气温的升高,这对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产生直接影响。

首先,气温的升高会加速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增加甲烷的释放。

其次,气温的升高也会促进氧化亚氮的生成与释放。

因此,气温上升是导致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

2. 气候极端事件气候变化还导致了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和暴风雨等。

这些极端事件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会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

举例来说,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不足,会使植物吸收养分的能力下降,从而增加施用化肥的量,进而增加氧化亚氮的排放。

三、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策略为了减少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1. 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合理的农业管理可以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例如,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合理调整施肥量,种植耐旱种植品种等,都可以降低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

此外,优化农田的排水系统,减少湿地田地面积,也能够有效控制甲烷的排放。

2. 开展精细化农业精细化农业是一种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方式。

通过使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智能化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农田的土壤水分、温度和养分含量等参数,从而合理调控灌溉和施肥,减少浪费和过量的使用,降低氧化亚氮的排放。

湿地系统的生态作用与全球变暖的关系研究

湿地系统的生态作用与全球变暖的关系研究

储藏 在不 同类 型湿 地 内的碳约 占地球 陆 地碳 总量 的 1 ] 5/ 1。据 研 究 , 占地球 陆 地 面积 6 的湿 地 , 9L 5 仅 却 拥有 陆地 生物 圈碳 素 的 3 ( 7 0亿 t , 过 农 5 约 7 )超
业生 态 系统 ( 5 1 0亿 t 、 带 森林 ( 5 )温 1 9亿 t 和热 带 )
摘 要 : 出 了湿 地 生 态 系统在 全球 变 暖 中发 挥 着特 殊 的作 用 , 时全 球 变暖 也 可 能 对 湿 地 生 态 系统 造 成 指 同
巨大影 响 。分 析 了湿 地 生 态 系统 与 全 球 变暖 之 间的 相 关 关 系 , 出 了合 理 保 护 湿地 的措 施 , 对 气候 变 提 并
21 年 2 02 月
Ju ao Ge ic a e nl y or lf r n cne n Tc o g n e Se d h o
绦 色科 技
第 2期
湿地 系统 的生态作用 与全球变 暖的关 系研究
刘立刚
( 南林业 大 学 , 南 昆明 6 O2 ) 西 云 5 2 4
暖做 了初 步探 讨 。 关 键 词 : 温 变 暖 ; 地 保 护 ; 态 建设 气 湿 生 ’
中 图分 类号 : 1 1 1 X 7 .
文献标识码 : 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 章 编 号 : 6 4 9 4 ( 0 2 0 —0 10 1 7—9 4 2 1 )20 0—2
1 引 言
21 0 1年 1 1月 2 日至 1 8 2月 9日, 合 国气 候 联 大会 在 南非德 班 召开 , 议 的最 终 目的仍 聚 焦在 温 会 室 气体 的减排 问题 上 。《 京都 议定 书 》 二承诺 期 的 第 存续 问题 , 大会 期 待 解 决 的首 个 关 键 问题 。大 多 是 数科 学 家认 为 , 大气 中二 氧化 碳 ( O。 、 C ) 甲烷 ( CH ) 等 温室气 体积 累会 加强 温室效 应而 使地 球表 面温度 逐年 上 升 , 引起 全 球 气 候 变化 。而这 些 气 体 排放 增 加 的 主要 原 因是人 类 燃 烧 富含 碳 的石 化燃 料 , 煤 如 炭、 石油 和天 然气 等 。湿 地 生 态 系统 作 为 世界 上 最 具 生产力 的生 态 系统之 一 , 温室气 体 的重要来 源 。 是 () 1 湿地 生态 系统 是 C 源 ” 汇” O 的“ 与“ 。全 球

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的关系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经济活动的日益增加,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成为了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

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相互影响,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来解决。

本文将探讨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并阐述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保护措施。

一、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全球气温上升,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如热浪、干旱、洪水和暴风雨等,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

其次,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威胁着沿海地区的居民和生物多样性的生存。

此外,气候变化还加剧了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等环境灾难的发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二、环境保护对气候变化的意义环境保护是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保护森林、湿地和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此外,环境保护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净化水源,减少土壤和水体污染,提高生态系统的弹性,使其更能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保护措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世界各国应制定并贯彻执行减排政策,加强能源效率,推广清洁能源的利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其次是加强碳汇的保护和建设。

森林、湿地和海洋等碳汇具有吸收和储存大量二氧化碳的能力,应该进行保护和恢复。

此外,发展可持续农业和城市规划,促进循环经济,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

四、全球合作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面对气候变化,各国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国际社会应密切合作,制定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规范和机制,建立合理的减排目标和机制,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给发展中国家。

此外,企业和个人也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采取节能减排措施,推动绿色发展,共同构建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结论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密不可分,相互依存。

气候变化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而环境保护是缓解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采取各种环境保护措施,加强全球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而环境保护则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本文将探讨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并分析环境保护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一、环境保护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环境保护是指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环境质量,从而维护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系列活动。

环境保护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环境保护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

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控制工业排放、提倡低碳生活、发展清洁能源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释放,减缓气候变化的进程。

其次,环境保护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提供支持。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严重影响,导致物种灭绝、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

而环境保护措施包括保护自然栖息地、禁止非法猎捕等,可以降低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风险,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此外,环境保护还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气候变化引起了极端天气现象的增加,如暴雨、干旱、风暴等。

通过保护森林、湿地、河流等自然环境,可以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轻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二、气候变化对环境保护的挑战与环境保护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相反,气候变化也给环境保护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首先,气候变化削弱了环境保护的效果。

气候变化导致的生态系统破坏、物种灭绝等问题,使得环境保护措施的效果大打折扣。

例如,原本为保护某一物种而采取的措施可能因为气候变化而无法奏效,导致保护工作功亏一篑。

其次,气候变化加大了环境保护的难度。

气候变化带来的温度升高、降水模式改变等现象,使原本合理的环境保护方案需要不断调整。

保护自然栖息地、调整种植结构等环境保护措施需要与气候变化的影响相匹配,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

此外,气候变化也对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时,需要更加重视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气候变化的因素纳入考量。

《乌梁素海退化湖滨带湿地人工恢复群落温室气体(CO2、CH4N2O)排放通量研究》范文

《乌梁素海退化湖滨带湿地人工恢复群落温室气体(CO2、CH4N2O)排放通量研究》范文

《乌梁素海退化湖滨带湿地人工恢复群落温室气体(CO2、CH4N2O)排放通量研究》篇一乌梁素海退化湖滨带湿地人工恢复群落温室气体(CO2、CH4、N2O)排放通量研究摘要:本研究针对乌梁素海退化湖滨带湿地人工恢复群落的温室气体(CO2、CH4、N2O)排放通量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实地监测与数据分析,评估了人工恢复措施对退化湿地生态系统中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期为湖滨带湿地的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一、引言乌梁素海作为我国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近年来因自然环境变化及人为活动的影响,湖滨带湿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

温室气体的排放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来源与排放通量的研究对于湿地的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乌梁素海退化湖滨带湿地人工恢复群落的温室气体(CO2、CH4、N2O)排放通量,为湿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支撑。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乌梁素海退化湖滨带湿地人工恢复群落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进行测定。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地,设置监测点,定期收集气体样本,并利用气相色谱仪对样本中的CO2、CH4、N2O浓度进行测定。

同时,结合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分析人工恢复措施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三、结果与分析1. CO2排放通量通过监测发现,乌梁素海退化湖滨带湿地人工恢复群落的CO2排放通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植被类型、土壤状况以及气候条件等均对CO2的排放通量产生影响。

人工恢复措施如植被种植、土壤改良等可以有效降低CO2的排放通量。

2. CH4排放通量CH4的排放通量在乌梁素海退化湖滨带湿地中占据重要地位。

研究结果显示,湿地中的水深、植被覆盖度以及微生物活动等因素对CH4的排放通量影响显著。

人工恢复措施如水体管理、植被恢复等可以有效减少CH4的排放。

3. N2O排放通量N2O作为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排放通量在乌梁素海退化湖滨带湿地中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湿地碳汇方法学

湿地碳汇方法学

湿地碳汇方法学湿地是全球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储量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碳汇,有着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湿地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湿地碳汇的研究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湿地碳汇方法学的角度,探讨湿地碳汇的研究现状、方法和应用,以期为湿地碳汇的研究和管理提供参考。

一、湿地碳汇的研究现状湿地碳汇是指湿地生态系统通过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碳和无机碳,并长期存储在湿地土壤和植被中的碳储量。

湿地碳汇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随着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加深,湿地碳汇的研究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目前,湿地碳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通量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通量是湿地碳汇的核心内容,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土壤碳储量测定、植被碳储量测定、碳通量测定等。

其中,土壤碳储量测定是湿地碳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其方法主要包括静态碳储量法、动态碳储量法、同位素示踪法等。

2.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贡献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贡献是湿地碳汇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主要通过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

目前,已有很多研究表明,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3.湿地生态系统碳汇的管理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碳汇的管理和保护是湿地碳汇研究的最终目的。

目前,湿地生态系统碳汇的管理和保护主要包括湿地保护和恢复、碳交易、碳补偿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同时也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湿地碳汇的研究方法湿地碳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土壤碳储量测定、植被碳储量测定、碳通量测定等。

其中,土壤碳储量测定是湿地碳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1.土壤碳储量测定土壤碳储量测定是湿地碳汇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方法主要包括静态碳储量法、动态碳储量法、同位素示踪法等。

若尔盖气候变化对湿地退化的影响分析

若尔盖气候变化对湿地退化的影响分析

若尔盖气候变化对湿地退化的影响分析[摘要]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若尔盖湿地沼泽、湖泊面积不断减少、草地沙漠化严重,使得若尔盖湿地面积和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对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结合若尔盖地区近几年的气候变化,分析气候对若尔盖湿地退化造成的影响,并找出解决湿地退化的措施。

对若尔盖气候变化对湿地退化的影响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若尔盖高原湿地湿地退化若尔盖高原是位于我国青藏高原的东缘,海拔在3400-4000m之间,平均海拔3500m,因地质为若尔盖地块而闻名,地貌类型主要以丘陵、山地、河谷及低山为主。

若尔盖高原属大陆性高原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700mm左右,这些特点都为若尔盖地区形成湿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

1若尔盖湿地现状的透视湿地是指水生与陆生生态系统的中间过渡地带,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及涵养水源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维持生物多样性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湿地也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海洋、森林组成了地球三大生态系统[2]。

我国湿地面积占全球湿地面积的十分之一左右,其中,若尔盖湿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最原始的高原泥炭沼泽湿地。

由于若尔盖湿地位于黄河、长江的上游源区,若尔盖湿地每年可以为黄河提供约30%左右的水量,因此,若尔盖湿地对黄河及长江的生态和环境都有重要的影响。

但是,随着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作用,若尔盖湿地正面临着沙化、湿地萎缩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截止到2000年,若尔盖湿地17个大型湖泊中已有6个干涸,湖泊总面积萎缩近850hm2,濒危物种已超过50种,还有很多物种数量在不断减少。

因此,分析影响若尔盖湿地退化的原因,对该地区实现生态恢复及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中,气候变化对若尔盖湿地的影响尤为重要。

2若尔盖气候变化对湿地退化的影响推断若尔盖湿地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引起的。

其中,人为原因是加速若尔盖湿地退化的因素,人为的扩大牧场面积,使得牲畜对草地过度践踏,造成草层低矮,土壤板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学报 2018, 27(8): 1569-1575 http://www.jeesci.com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editor@jeesci.com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02241) 作者简介:赵姗(1987年生),女,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湿地氮循环。E-mail: szhao@shmtu.edu.cn *通信作者 收稿日期:2018-01-16

自然湿地氮排放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进展 赵姗1*,周念清2,唐鹏1 1.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201306;2. 同济大学,上海 200092

摘要: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自然湿地氮循环过程中排放的氮氧化物气体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累积,全球气候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因此,氮氧化物排放和全球气候变化关系成为了近年来国际上重点关心的环境问题。为了厘清两者关系,该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研究,(1)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有关氮排放和气候变化的关键词进行检索,结果表明:近年来关于自然湿地氮排放和气候变化关系的文献数量逐年增多,说明氮排放和气候变化关系已经引起相关学者的重视。(2)自然湿地氮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是通过湿地氮循环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以N2O为主)产生的,N2O的大量排放加速了气候变暖的趋势;间接影响是通过发生氮排放的氮循环与碳循环耦合

关系影响产生的,自然湿地系统中不断增加的活性氮使得两大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吸收和排放发生了变化,从而对气候变化产生了影响。(3)气候变化主要包括温度、降雨、辐射、光照和风速等气候因子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湿地的主要氮循环过程——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产生影响,使得氮排放的程度和速率发生变化。文章最后对湿地氮排放和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为更好地理解自然湿地氮排放和气候变化关系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氮排放;气候变化;自然湿地;关系;研究进展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8.08.025 中图分类号:X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906(2018)08-1569-07

引用格式:赵姗, 周念清, 唐鹏. 2018. 自然湿地氮排放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进展[J]. 生态环境学报, 27(8): 1569-1575. ZHAO Shan, ZHOU Nianqing, TANG Peng. 2018. Advances in relationships between nitrogen emission of natural wetlands and climate change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7(8): 1569-1575.

氮素是组成生命体蛋白质和遗传物质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其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多样且转化途径不一(Zhou et al.,2014)。氮在不同形态、不同环境之间的迁移转化称为氮循环,而发生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则为湿地氮循环(周念清等,2014)。湿地系统中的自然湿地是指天然形成的长久或者暂时性的滨海湿地、河流、湖泊、沼泽湿地等(邵媛媛等,2018)。氮是自然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成分和重要的生态因子,对湿地的初级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而湿地是氮素重要的源、汇和转化器,氮素通过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厌氧氨氧化等过程在湿地生态系统中进行着不间断的循环(Reddy et al.,2008)。氮循环过程中释放各种含氮气体的行为被称为氮排放,其中N2O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有研究显示湿地释放的N2O量正逐年增加(Burgin et al.,2012),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气候变化指长时期内气候状态的变化,据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2013年)统计,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大约升高了0.85 ℃,且本世纪前10年是最暖的10年,全球大气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已上升至过去80万年来的最高水平(IPCC,2014)。可见,全球正经历着以气候变暖为突出标志的气候变化(徐雨晴,2017),只是不同学者根据不同模型计算出的增温幅度结果略有差异(Cox et al.,2000;Ganopolski et al.,2001;Smith et al.,2007)。此外,气候变化不仅仅是指温度的变化,还包括降雨量、降雨频次(Trenberth,2011)以及辐射强度(Sitch et al.,2007)和风速大小(England et al.,2014)的变化。IPCC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水文事件频率和强度也会增加(IPCC,2014)。已有数据表明,近50年来中国的降水格局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1),这些变化都将会对敏感的自然湿地排放产生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关于氮排放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发展迅速,发文量逐年增加,如张金屯(1998)研究1570 生态环境学报 第27卷第8期(2018年8月) 了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沈菊培等(2011)研究了碳氮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但由于涉及内容复杂,目前尚无针对湿地氮排放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系统总结分析。因此,本文基于ISI 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针对“自然湿地氮排放与气候变化”进行文献检索,利用文献分析工具CiteSpace软件和Origin 9.0进行分析,旨在为缓解气候变暖和湿地生态水环境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同时为后人了解前人研究成果、总结研究经验、开拓研究方向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1 整体态势分析

截止至2018年5月,以ISI 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全部文献为检索对象,检索关键词为“nitrogen emission”和“climate change”,共检索到2326篇SCI论文;而以“wetland/marsh/swamp nitrogen emission”和“climate change”为关键词,没有检索到相关文献。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截至目前,以“氮排放和气候变化”为关键词,共检索到相关文献65篇;而以“湿地氮排放”和“气候变化”为检索词,也没有检索到相关文献。从整体来看,氮排放和气候变化的关系已经得到国际和国内学者较为广泛的关注,但是目前为止学者们对湿地氮排放和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较少,因此对自然湿地氮排放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从图1可以看出,20世纪末国际上就有关于氮排放和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报道,发文量呈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但2000年前发展较为缓慢,年发文量均在50篇以下;2000年以后,相关研究发文量增长迅速,年增长率平均在20%左右,2017年年发文量突破300篇。国内对氮排放和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2004年首次发表相关文章1篇,之后也逐年增加,到2016年发表9篇文章。从发文量年增长率可以看出,IPCC评估报告对氮排放

和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起较大的促进作用,从1990年IPCC发布第一次评估报告开始,除了1995年第二次外,2001年第三次、2007年第四次以及2012年第五次会议结束后,氮排放和气候变化相关文章的发文量都大幅增长。可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生态环境安全所受到的威胁更加严重,尤其在目前严峻的氮肥资源滥用及水体富营养化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关注氮排放与气候变化的相互影响。 2 研究进展分析

2.1 自然湿地氮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湿地氮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主要包括湿地氮排放过程中释放的温室气体对气候产生的影响;间接影响主要是指发生氮排放的氮循环过程与碳循环的耦合关系,氮循环通过影响二氧化碳(CO2)的释放和

吸收而对气候变化产生间接影响。 2.1.1 直接影响 自然湿地氮排放对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湿地土壤中发生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释放的大量的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而产生

的(Bateman et al.,2005)。尽管N2O是一种低含

量温室气体,它的增温效果却是C2O的298倍,且

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较长,可达100多年(Harrison et al.,2005)。据统计,生物圈向大气释放的N2O

有80%~90%来源于土壤(Chapuis-Lardy et al.,2006),而高温、湿润、中性酸碱度、高碳氮含量的湿地土壤则是N2O的重要排放源。

由于人类固氮作用、化石燃料燃烧、城市化等活动(图2),进入地球的活性氮已经出现大幅增加(Galloway,2005;Galloway et al.,2004),使得进入湿地系统中的氮也随之增加。土壤和水体N2O

释放速率与有效氮浓度呈正相关(Williams et al.,1992),因此湿地中活性氮的增加会增强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进而加剧湿地土壤N2O的排放。研究表

明,人工固氮能力增加会使大气N2O含量也相应增

加,如果向地球表面输入1000 kg自然或者人为来源的活性氮,其中的1%~5%就会变成N2O气体而

进入大气层(Crutzen et al.,2008)。此外,不断增长的固氮能力可能使湿地生态系统中氮供应量超过生物需求量,产生湿地氮饱合问题(Galloway et al.,2002;Hanson et al.,1994;Vitousek et al.,1997),这将使湿地活性氮含量和N2O排放增长迅速。随着

人们对CO2和CH4产生的温室效应的重视,湿地生态系统中CO2和CH4释放增长率可能呈下降趋势,但氮肥和化石燃料使用量的持续增长可能使N2O

释放大幅度提高(Galloway et al.,2008)。如果人

199620002004200820122016202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Growth rate of SCI per year/%

YearNumber of published SCI paper

s

Number of published SCI papersNumber of published Chinese papersGrowth rate of SCI per year/%

0510152025

30

-40-20020406080100120140

Number of published Chinese paper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