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景东教授治疗黄褐斑经验举隅

合集下载

名家临床经验、方剂系列:刘复兴教授治疗黄褐斑方剂

名家临床经验、方剂系列:刘复兴教授治疗黄褐斑方剂

名家临床经验、方剂系列:刘复兴教授治疗黄褐斑方剂
黄褐斑:
肝肾阴虚型:色斑褐黑,边界截然,状如蝴蝶,面色晦暗,兼有头昏目眩、腰酸腿软,舌红少苔,脉细或兼数。

治法:滋补肝肾,疏肝理气。

方药:自拟方颜玉饮。

女贞子、冬瓜仁、丹参、淡大芸、白芍各30g,旱莲草、水蛭各15g,明玉竹45g,炒柴胡6g,玫瑰花6g。

肝郁气滞型:症候色斑深褐或略带青蓝,弥漫分布,兼有情志抑郁,胸胁胀满或少寐多梦,面部烘热,月经不调,舌有瘀斑,脉弦细。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丹皮、炒栀子、当归、白术、炒柴胡各15g,益母草、杭芍、茯苓、冬瓜仁各30g,薄荷、水蛭各10g,明玉竹45g,玫瑰花6g。

气虚血瘀型:症候斑色深褐,皮肤较为粗糙,月经量过少或偏多,色黑有块,或可有子宫肌瘤,舌质紫黯,有的可见瘀斑或瘀点,脉涩而无力。

治法:补气养血,活血化瘀。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生黄芪60g,当归、川芎各15g,桃仁(冲)15g,红花10g,赤芍30g,明玉竹45g,冬瓜仁30g,玫瑰花、水蛭各10g。

肾水不足型:症候久病,班色较深,兼见头昏目眩,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遗精,经水稀少,舌淡或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补肝益肾,填精益髓。

方药:五子衍宗丸合二至丸加味。

菟丝子、枸杞、覆盆子各20g,五味子、旱莲草各15g,车前子(布包煎)30g,女贞子、冬瓜仁各30g,明玉竹45g,玫瑰花、水蛭各10g。

夏时金主任医师辨证治疗黄褐斑经验

夏时金主任医师辨证治疗黄褐斑经验

夏时金主任医师辨证治疗黄褐斑经验摘要】黄褐斑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有显著疗效,故在此介绍夏时金主任医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经验。

【关键词】黄褐斑中医药辨证治疗名医经验夏时金老师系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成都市十大名中医之一,金堂县名中医,主任医师,从医40余载,治学严谨,学贯中西,学识渊博,善治内科疑难杂症,临床经验丰富。

夏老师对黄褐斑的病因、病机、病理认识深刻,用方独特,临床疗效显著。

笔者为夏时金老师学术经验继承人,有幸随师学习,收获颇多,现将夏时金老师临床辨证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供同道借鉴。

一、病因病机及分型黄褐斑是发生于面部的常见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多见于女性[1],且病程长,难治愈。

中医认为:《内经》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有诸内必形诸外”。

当人的脏腑、气血、经脉功能失常时,会导致面部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发生各种斑块,黄褐斑虽发于外,其病之根本却在于内,是脏腑气血失调的外在表现,主要是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脉络空虚,不能上荣于面而致面部滋生黄褐斑。

《诸病源候论》说“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气血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发生黑肤”。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曰:“原于忧思抑郁,气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3]。

故夏老师认为黄褐斑的病因多与房劳多产、情志抑郁、饮食不节、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

无论是肝郁抑或脾虚、湿热、肾亏,均可导致瘀血产生瘀血内蕴,阻滞经络,使气血不能上荣于面,亦会影响新血的生成和运行,导致脏腑功能紊乱,使其病情缠绵而难愈,发病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妊娠、内分泌功能紊乱、口服避孕药、镇静药、或日晒等引起。

也可因慢性病如肝病、结核、甲状腺疾病、内脏肿瘤等病有关。

与雌激素、黄体酮、血清铜增高、血清锌、维生素A、维生素E下降等因素有关[2]。

黄褐斑治疗经验

黄褐斑治疗经验

中外健康文摘2008年4,q第5卷第4期W or l d H ea l t h D i ges t M ed i cal P e r i od i cM曩噩蓦甍蓦矧舞吲涮㈦曩曩蓦臻蟊醺矧曩舞慧蓦烈甍缫臻弧甍惹鲥臻蓦臻黧甍美曩蕊强舞蘸蒙美涮F53赵伟康,周治萍.日全食时阳虚及阴虚火旺患者尿中17羟N o r t h A m198927:53类固醇及儿茶酚胺等排量的变化,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5):42)[6]Fi nk j w T h e endocr i nol ogy of ad ol es cen ce.P e di al r C l i n作者单位:200000上海市中医医院黄褐斑治疗经验刘士梅【中图分类号]R758.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8)04—0143一01中医中药【摘要】黄褐斑又名肝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好发于颊、颊、额、鼻、口周、眼眶周围,呈现面积大小不等的黄褐色或淡黑色斑片,大多为对称性,患者无不良感觉。

本病男女均可发生,以中青年女性多见,可因季节、日晒、劳累、精神神经因素或某些疾病、药物等诱发或加重。

现代都市人居住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工作忙碌、生活节奏快,造成心理压力增大,致使发病率有所埯加。

【关键词】黄褐班;治疗经验黄褐斑又名肝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好发于颧、颊、额、鼻、口周、眼眶周围,呈现面积大小不等的黄褐色或淡黑色斑片,大多为对称性,患者无不良感觉。

本病男女均可发生,以中青年女性多见,可因季节、日晒、劳累、精神神经因素或某些疾病、药物等诱发或加重。

现代都市人居住的环境污染Et 益严重、工作忙碌、生活节奏快,造成心理压力增大,致使发病率有所增加。

笔者从事临床工作10余年,应用中药治疗黄褐斑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丹溪心法》云:“有诸内,必形诸外。

”黄褐斑虽生于肌表,却是机体内部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

陈彤云从血论治黄褐斑经验

陈彤云从血论治黄褐斑经验

陈彤云从血论治黄褐斑经验陈彤云从"血"论治黄褐斑经验(北京赵炳南中医皮科流派)徐佳北京赵炳南中医皮科流派简介陈彤云(1921—),首届全国名中医,第二届首都国医名师,第三、四、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燕京赵氏皮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

临证注重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提出“内、外、气、血”四维理论,并提出从血论治黄褐斑、从脾升胃降治疗皮肤病等学术观点,擅长治疗黄褐斑、痤疮、银屑病、特应性皮炎、扁平疣等疾病。

前言黄褐斑属中医学“黧黑斑”、“黧黑皯黯”、“肝斑”、“面尘”、“黑皯”、“面皯”等范畴。

本病是一种色素代谢障碍引起的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以淡褐色、褐色或褐黑色斑片为主要临床表现,多表现为颜面部对称分布的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黄褐色斑片。

黄褐斑患者占陈老门诊就诊人群的20%,而女性就诊患者又明显多于男性患者。

经过长期临证经验总结,陈老提出从“血”论治黄褐斑,通过“治血四法”,即运用养血、调血、温(阳)血、活血来治疗黄褐斑。

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一、养血面部为十二经脉气血汇集的地方,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记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面部出现黄褐斑,说明本质上气血已经亏虚。

陈老通过健脾益气以生血、安神补心以养血、滋补肝肾以生血来进行治疗。

01健脾益气以生血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血来源于水谷之精微,正如《灵枢·决气》所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邪客》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说明皮肤依赖于气的温煦和血的滋养,气血充沛则肌肤润泽。

若脾胃亏虚,气血生化无源,经脉之血无力滋养头面,脉中气血运行缓慢日久成瘀而导致面生黑斑。

因此,应通过益气健脾来恢复脾胃的功能,使气血生化有源,肌肤有养则面部黑斑得去。

症见淡褐、黄褐色斑片,边界模糊; 可伴有面色苍白或晄白,倦怠,乏力,气短,少言。

祝之友教授治疗黄褐斑的经验

祝之友教授治疗黄褐斑的经验

内蒙古中医药第3S 卷2019 年10 月第10 期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丨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38 No. 10 2019147祝之友教授治疗黄褐斑的经验李玉莹罗净祝之友(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200)摘要目的:总结祝之友教授治疗黄褐斑的经验。

方法:祝之友教授认为黄褐斑属中医皮轩,发病以气血亏虚、气滞血瘀为病因 病机。

治疗以补益气血为主,选用活血祛瘀药为主药的养颜祛斑方治疗:结果:结合药物的现代药理作用,选药精确,效果显 著。

结论:使用养颜祛斑方后患者皮肤明显变得白皙,气色明显好转。

关键词黄褐斑;老中医经验;祝之友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9)10-0147-02祝之友教授是全国第六批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国家 级名老中医药学专家,中药学泰斗,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神 农本草经》药物、《伤寒杂病论》经方研究,致力于中药临床药学 研究工作50余年。

学养深厚、经验丰富,临床疗疾既强调辨别 论治、专病专方,又擅长选用经方精药,对黄褐斑的病因病机及 治疗方药有独到见解,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疗效,现就其治疗 黄褐斑的经验介绍如下。

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黄褐斑俗称蝴蝶斑,是一种发生于面部的色素代谢异常、沉着性皮肤病。

目前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

现代医学认为精神因素、日晒、妊娠、化妆品使用不当、口服避 孕药及抗癫痫药等为本病的主要诱因。

黄褐斑属中医“肝斑”“黧黑斑”“蝴蝶斑”“面尘”等范畴。

祝之友教授指出,黄褐斑还 有个中医病名为“皮奸”,也称“皮酐”。

中医学认为,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灼伤阴血,瘀血阻络导致颜面气血失和;脾气虚弱,运化失健,不能化生精微,则气血不能润泽于颜面;肾阳不足、肾精亏虚等病理变化均可导致黄褐斑祝之友教授总结临床经验,认为黄褐斑的发病机理为“气血亏虚,久病致瘀”。

看名老中医如何治疗黄褐斑

看名老中医如何治疗黄褐斑

看名老中医如何治疗黄褐斑杏林学苑 2019-11-11⊙作者:刘吉凤指导:谢梦洲⊙编辑:杏林君黄褐斑中医亦称之“黎黑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

中医在本病的治疗上有一定优势。

名老中医治疗黄褐斑辨证准确,疗效颇佳,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因此,从名老中医治疗黄褐斑的经验中进行黄褐斑证素特征的分析,寻找规律,对黄褐斑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现实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本次研究的纳入标准为1989年至2006年公开发表的名老中医治疗黄褐斑的经验总结文献。

排除标准:单纯个案报道,无经验总结者。

1.2 检索方法选择万方、维普数据检索软件采用主题词同结合副主题词检索再人工筛选的方法,检索式为:黄褐斑(结果中再检索)/中医。

然后人工检索到相关文章35篇,按排出标准删除不合标准文章3篇,剔除重复文献18篇,筛选出名老中医治疗黄褐斑的文献14篇。

本研究主要针对这14篇文献进行证素特征的规律探析。

1.3 探析方法分析出每一位名老中医治疗黄褐斑的辨证分型及证素,将全部证素录入电脑运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

1资料与方法2.1 证型分布情况累计14位名老中医共将黄褐斑分为25个证型,证型中出现频数最高者为肾阴亏虚型和肝气郁结型,不同的证型某些证素重复出现,比如气郁痰凝型与肝气郁结型,气阴两虚型与肾阴亏虚型。

(见表1)表1 证型分布比较(%)2.2 病位证素的描述统计及其比较名老中医所分25个证型中涉及到病位证素6个,其中肾出现的频数最多,其次为肝,脾居第3位。

(见表2)表2 病位证素比较(%)2.3 病性证素的描述性统计及其比较本次纳入统计的25个证型中涉及到病性证素10个,其中血瘀证出现频数最高,气滞证次之,阴虚、血虚与气虚居第3位。

(见表3)表3 病性证素比较(%)3讨论3.1 黄褐斑病位多累及肝肾脾本次研究发现,所调查的名老中医多认为黄褐斑病位主要在肝、肾,脾次之,三脏占病位证素总频数的78.8%。

美白玉容汤治疗黄褐斑经验?组成:沙苑子、...

美白玉容汤治疗黄褐斑经验?组成:沙苑子、...

美白玉容汤治疗黄褐斑经验组成:沙苑子、...
组成:沙苑子、菟丝子、玫瑰花、月季花、僵蚕、丹皮、陈皮,红景天、墨旱莲,女贞子,珍珠母。

【按】黄褐斑的病理特征主要是表现为以表皮为主的皮肤内的黑色素加大,为常见皮肤疾病,多发病为30~40岁,为后天疾病,以女性发病率较高,随年龄增长,人体由盛转衰,由阳明经开始,黄褐斑多于面部发病,与阳明经循行部位相似,因此当阳明经衰竭时,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导致黄褐斑发生。

祖国医学认为黄褐斑发病多属内外两因,外因包括日光暴晒,光毒内侵,如火灼烧,演变为火过之色;内因则因久病耗伤、身体虚弱、五志过极化火,故而损伤气血。

张仲景治虚劳采取缓中补虚法治疗,本方因此为据,采取化瘀通络,补肾养血法进行治疗,考虑黄褐斑病变周期较长,用药缓和,不偏寒、不偏热,以满足长期用药。

自拟美白玉容汤方中沙苑子、菟丝子可滋补肝肾,为方中君药;红景天、当归活血化瘀,旱莲草、女贞子滋养肝肾,四者同为方中臣药;月季花、玫瑰花活血散瘀,花类药可载药上行,陈皮健脾除湿,丹皮清热,珍珠母可安神养颜,为方中佐药;僵蚕引药走路,调和诸药,为方中使药。

全方滋肾养血,除黄褐斑疗效确切。

【来源】蒋海娟.自拟美白玉容汤治疗60例黄褐斑临床疗效分析[J].四川中医,2016,34(03):161-163.
【郑重声明】本头条分享的相关中医方药仅用于学术分享、交流经验,网友朋友们绝对不可擅自使用,以免带来不良后果,如需服用中药均需在医生辨证指导下使用。

黄褐斑的五脏论治

黄褐斑的五脏论治

黄褐斑的五脏论治冯沛;孙亦农【摘要】[目的]总结孙亦农教授根据中医的五脏理论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经验。

[方法]通过对孙亦农教授临床验案的治疗思路以及其处方用药进行整理、分析,阐述孙亦农教授从五脏理论治疗黄褐斑的经验。

[结果]五脏各司其职,从肝、心、脾、肺、肾五个脏器生理病理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组方治疗黄褐斑,使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结论]从五脏进行论治,为黄褐斑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也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治疗黄褐斑的实际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Objective]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treating chloasma with the theory of the Zangfu-organs by Pro.Sun Yinong. [Method]By analyzing the idea of Sun’s therapy and medication of the proven case, it elaborates Pro.Sun Yinong’s clinical experience on using Chinese herbs to treat chloasma under the theory of the Zangfu-organs. [Results]The five Zang-organs perform their respective duties, any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five Zang-organs al can cause chloasma. We adapted at different herbs therapy to treat chloasma, which relieved the patient ’s clinical symptoms, and achieved satisfactory clinical outcome.[Conclusion] Starting from the five Zang-organs on the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not only provides a new thought for the treatment of chloasma,but also ful y embodies the concept of holism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n TCM treatment of chloasma, which has practical effect on clinical application.【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3页(P433-435)【关键词】黄褐斑;五脏;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作者】冯沛;孙亦农【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1.05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颜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以面部前额或脸颊不规则分布淡褐色或深褐色斑片为特点,多对称分布,无自觉症状,日晒后加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景东教授治疗黄褐斑经验举隅
黄褐斑是多见于中青年女性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中医学属“肝斑”、“黧黑斑”等范畴,认为多因营卫失和,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面失荣养而发病;或肝肾不足,虚火上炎;或情志不畅,肝郁气滞,灼伤阴血,加之木旺克土,脾虚湿蕴,湿热熏蒸所致;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发生多因妊娠、日晒、化妆品等有关,也可见于慢性胃肠疾病、肝病、结核等。

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在治疗黄褐斑中的优势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笔者导师吴景东教授治疗黄褐斑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1.1早在《普济方》中有云:“面尘脱色,是主肝。

”《张氏医通》中曰: “面尘脱色, 为肝木失荣。

”以上皆可看出,本病病因源于肝,肝失条达,郁而化热,灼伤阴血,血行不畅,致使颜面气血失和,滞而为瘀,反映于面部而成本病。

1.2 在《诸病源侯论·面黑肝侯》“面黑肝者,或脏腑有痰饮……,致气血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肝。

”中可以看出,痰饮为黑肝的病因之一,“气血不和”、“不能荣于皮肤”则导致本病的发生。

在中医学中,脾有“生痰之源”之称,其“脾气主升”,脾虚运化水湿功能减弱,导致体内水液代谢异常,水湿停滞,湿阻于内,则生痰饮,导致气滞于中,阻碍气血运行,而生面部色斑;并且脾虚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机体的气血化源不足,血虚不荣于皮肤,也可导致本病发生。

1.3 《外科正宗》中说道:“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可见本病的发生与肾脏关系密切。

中医学中黑色属肾,肾主藏精,肾精化肾气,肾气分阴阳,因久病、频房事等,致使肾精亏耗,使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鼓动精血周流上承,面颊不得精血荣养,血滞为瘀而生黑斑;肾阴亏虚不能制火,肾水不能上承,以致火燥结成斑黑,故而外显肾脏本色。

故吴教授认为本病总与肝脾肾三脏相关,症多虚实夹杂,但总病机为肝郁。

肝气郁结,情志不畅则气滞不行,随之肝经疏泄功能失常。

气滞血瘀,或气不布津,津停痰阻,从而使得气血不能温养肌肤,颜面变生色斑。

肝郁乘脾可使脾气虚弱,脾主运化,肝郁脾虚可致气血瘀阻,无法上荣于面,生成黄褐斑。

肝郁导致气机瘀滞,肝主疏泄失常,肾主封藏,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

肝血不足或肾精亏损均会相互影响。

肝肾阴精亏虚,头面失荣,或虚火上炎,熏灼面部,则面生色斑。

故黄褐斑的临床辨证分型可分为气滞血瘀证、脾虚肝郁证、肝肾阴虚证三证,临床上三证均与肝郁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以祛斑汤为基础方做加减治疗。

2 中医临床辨治
吴教授在临床中十分注意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脉进行辨证,注意扶正与祛邪的关系,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吴教授总结出治疗本病的经验效方—由逍遥散化裁而来的祛斑汤(方药组成:柴胡、香附、白芍、熟地、白术、白茯苓各15g,当归、赤芍、薄荷、陈皮、莪术、炙甘草各10g),基础方祛斑汤治疗以疏肝理气法为主,对肝郁有着较为喜人的作用,对于临床三种黄褐斑分型均有极好的治疗作用。

故本方可作为黄褐斑治疗的基础方。

方中柴胡入肝经,香附入肝、脾经,薄荷入肝经,三者共当疏肝理气之用;白芍入肝、脾经,当归入肝、脾,共奏养血柔肝之效;白术入脾经,茯苓入脾、肾经,陈皮入脾经,三者补脾益气渗湿理气;熟地入肝、肾经,补益肝肾,填精益髓;赤芍入肝经,活血柔肝;莪术入肝、脾经,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炙甘草入脾经,补脾益气、调和全方。

临床治疗中,吴教授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消斑汤基础方上灵活加减,若患者伴有倦怠乏力,大便溏泄,或头身困重,脘痞,带下量多色白,舌淡胖,边有齿印,舌苔白腻,脉濡缓等脾气虚者,加炙黄芪20g,太子参各lOg,用以益气健脾,祛湿化痰;若伴有胁肋胀痛,灼热,腹胀厌食,口苦泛恶,小便短赤或黄,大便不调,或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的肝胆湿热者加龙胆草15g,石决明30g,以清利肝胆湿热;若伴有畏寒肢冷,小便清频,或尿淋漓不尽,或大便稀溏,或腰脊空痛喜按,性欲减退,舌质
淡白,苔少或薄白,脉沉迟等肾阳虚者,加炙桂枝、制附子各10g,淫羊藿lOg,菟丝子15g,以宜温肾助阳,化瘀消斑;若伴有腰膝酸软,头昏目眩,五心烦热,遗精,月经量少,月经先期,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肾阴虚者,加旱莲草15g,以补肾养血,填精益髓。

3临床体会
本病发病原因和机理比较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了。

吴教授对黄褐斑的发病机制主要认为以肝、脾、肾功能失调引起,其中以肝郁气滞、气血不能上荣于面为主。

对黄褐斑治疗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已取得满意疗效,若配合中药外用、中西医结合等疗法,其疗效更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