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在中国的探索与发展
关于音乐与音乐剧的一次探讨

关于音乐与音乐剧的一次探讨作者:郑永为来源:《音乐生活》2021年第10期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由沈阳大学创排的诗画音乐剧《镌·刻》隆重首演。
该剧以疫情期间大学的校园生活为切入点,以雕塑系大学生创作建党百年的作品为线索,融汇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辉煌足迹,同时将敖汉小米[1]、三千孤儿[2]、精准扶贫等节点巧妙连接,延展出宏大的想象空间和丰厚的精神内蕴,并以歌舞诗画的青春舞步和艺术语言,展现了当代青年热爱党、心向党、跟党走的青春风采。
其后,2021盛京戏曲论坛“音乐剧《镌·刻》剧目研讨会”盛况空前,来自海内外的近40位嘉宾汇聚沈城,探讨冯玉萍的艺术人生和舞台创造,研讨音乐剧《镌·刻》的创新价值和提升空间。
尤其,与会嘉宾对于音乐剧概念及《镌·刻》音乐创作的热议,具有很强的理论色彩,值得细细品味和延伸思考。
中国戏剧梅花大奖获得者、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冯玉萍是音乐《镌·刻》的导演,她感慨在建党百年这个伟大的时刻,我们怎能不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去歌唱!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思军是该剧作曲,从4月底5月初拿到剧本到在7月5日演出,创作时间非常紧迫。
他和解荒分工由他做前面校园生活的部分,解荒做后面蒙古色彩比较浓郁的部分。
他认为音乐剧应该是流行音乐的载体,在国外是美声、通俗唱法,其中爱情故事不能少,否则不像标准音乐剧。
《镌·刻》最初定位是民族音乐剧,后来改称诗画音乐剧,这样更能融进主旋律的特征。
著名作曲家、沈阳音乐学院教授徐占海指出,音乐剧和歌剧审美群体不一样,音乐剧是专门给青年人写的,面向的整个观众群体主要是年轻人,所以从这点上来讲,它必须增加音乐的动感。
《镌·刻》是典型的音乐剧写法,音乐非常有动感,节奏律动在持续。
音乐剧从唱法上以通俗为主,通俗又有两种,民族与美声。
重要的是音乐剧选择的题材,要贴近青年人的心理状态。
歌剧是以音乐结构戏剧的,以音乐塑造人物形象,以音乐表达人物内心情感,歌剧是靠音乐。
中国现代戏剧的形式与风格分析

中国现代戏剧的形式与风格分析中国现代戏剧的形式与风格多种多样,受到了不同文化背景和时代条件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形式和风格进行深入分析。
一、戏剧形式的多样性中国现代戏剧形式繁多,包括话剧、音乐剧、舞剧等多种形式。
其中,话剧是较为常见和主流的形式。
话剧通常以现实题材为基础,通过对话和动作展现剧情发展,有明显的戏剧冲突和转折点。
音乐剧则结合戏剧和音乐的元素,融合了歌唱和舞蹈等艺术形式,表达深层次的情感和内涵。
舞剧则以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舞姿和动作展现剧情。
二、戏剧风格的比较1. 现实主义风格现实主义是中国现代戏剧的主要风格之一。
班固的《陈情表》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开山之作,其写实的风格为后来的现实主义戏剧奠定了基础。
现实主义戏剧强调真实性和现实问题的反映,以人民生活、社会冲突和社会现象为题材,力求展现真实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著名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品包括曹禺的《雷雨》、郭小云的《白毛女》等。
2. 抒情主义风格抒情主义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另一种重要风格。
抒情主义戏剧追求表达人类内心情感和思想的深度,注重对人物心理以及情感变化的描写。
在形式上,抒情主义戏剧常常运用象征手法和意象化的舞台布景来增强戏剧效果。
著名的抒情主义戏剧作品有鲁迅的《药》和陈独秀的《边城》,它们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引起了广泛关注。
3. 实验性风格实验性是中国现代戏剧中的另一种特色风格。
实验性戏剧突破传统的戏剧形式和艺术手法,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
实验性戏剧常常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体命运,运用多样化的舞台布景、音乐、服装等元素来呈现剧情。
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袁阔成的《北京法源寺》和孟京辉的《活着》。
三、形式与风格的演变中国现代戏剧在形式与风格上经历了演变与发展。
20世纪初期的戏剧大革命推动了中国戏剧形式和风格的变革,促进了现代戏剧的发展。
从传统戏曲到话剧、音乐剧、舞剧,中国戏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风格。
试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歌剧

期 成 粜 晨 《 仡 神 》 ( 安 伦 曲) 《 护 黄 、 伤逝 》 ( 光 施 南 曲 ) 随 后 足 《 野 》 f 湘 曲) 《 灭 长 啸 》 , 原 金 、 仰 ( 自曲1 《 萧 、 阿 邮》 ( 崔i 明等 曲) 《 去来》 、 归 f I 曲) 徐 海 ,到 _几 十年代 之 后 ,又有 《马可波 r 罗》 ( 世光 曲) 《 王 、 发雨根 》 ( 刘振球 曲) 《 、 楚 霸工》 ( 金湘 曲) 《 、 孙武 》 ( 崔新 曲) 《 、 张鸯》、 《 原 》 ( 占海 等 柏) 《 》 ( 锡津 曲 ) 苍 徐 、 鹰 刘 、 《 美姑娘 》 f l 阿 石 犬曲1等 作 品 。 就 其 思 想 性 、艺 术性 和歌 剧综 合美 的层 次而 沧 , 《 l 、 《 伤、 圻》 原 野》 《 、 苍原》 r视 为新 口期 严肃大歌剧创作 的高 L 1 + I 』 峰 他 们 以 各 A成 功 的 探 索 成 为 2 O世 纪 8 O年 代 初期 和后 {的 代 农 忖作 ,为 时 的歌 剧 舞 台 增 添 { J j
一
为 参 照 系 。探 索 存 - 【 l 发展 我们 自已 的通 俗 音乐 剧 I 的途 径 。这 方 面 最 的 成 果 是 8 O年 代 初 的 《 》的成功是 中国
歌 剧 界经 过 卜 探 索 和 积 累 的必 然 纬 粜 ,也 是 当代 印 歌 剧 经 历 了『 史性 阵 痛 .摆 脱 危 机 扰 的 一 个 良好 力 先 兆 。 《原 野 》 的 产 生 并 非 偶 然 , 嘣 是 经 历 丁无 数 的实 践 而 成 就 的 。歌 剧 《原 野 》 的 产 生 使 为 中 国 的歌 剧 舞 台增 添 了光 彩 。 在 艺 术 表 观和音 乐创 作 ,作 曲 家金 湘 进 于 r t. 些 有 益 的 新探 索 ,广 泛 借 豁 了 中 国 与外 国 、传 统 现 代 的 音 乐请 汇 ,不 拘 一 格地 选 择 和使 用 r 富 丰 的音 乐表 现素材和技法 ,其中既有 巾闰K间小调 , 又 有 国外 从 浪 漫 派 到 先 锋 派 的 各 种 音 乐 表 现 语 汇 ; 既 借 鉴 啦 收 了欧洲 咏 叹调 、咏叙 i l 耐、重 唱 等 歌 剧 创 作 手法 .还 通 过 “ 音乐 框 架 中的 说 白 ” 和 “ 中有 唱 说 .说 中有唱”的宣叙调手段加强 作牖的戏剧张 力 .从 而较 深 捌地 表 现 了具 有 鲜 驯 个 性 的 人物 之 问 的 内 心 冲突 ,使 音 乐 住 “ 野 ” “ 情 ” “ 原 、 爱 、 黑 暗 ” 个 音乐 主题 的交 织 发 展 中 得 到 了 内存 的 贯穿 和统 一 ,获 得 _ 想 的 艺术 效 果 。 这 些在 艺 术 思 维 r 理 和技 法 运 用 方 面一 系列 具 有 再 耍意 迎的探 索 。使 得 《原 野 》 成 为 我 国 8 0年 代 后 剖 一 最 重 要 的 歌 剧 部 作 品 《原 野 》 的成 功 说 明 了 这 种 大 胆 尝 试 突 破 的成 功 。作 曲 家 采 用 的 这种 多种 技 法 与 多 重 主题 思 维共 同推 进 音 乐 戏 剧 冲 突 的尝 试 ,不 但 没有 疏 远 观 众 .而且 让观 众 生 了 兆呜 民族 与 西 方技 术 在 这 结合得恰到好处 ,作曲家成功地找到 ,两者的结 合点 . 也为探索 歌剧 民族化道 路找 到 r新 的突破 口 《原 野 》 创 作 的 成 功 为 今 后 歌 剧 的 发展 指 明 r方 向 .作 品 以它 大 胆 的探 索 创 新 ,精 巧 的 整体 构 思 ,鲜 明 的音 乐形 式 引 起 了人f 的 广 泛 关 注 。 " l J
浅析中国京剧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浅析中国京剧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摘要:京剧,从徽班进京以来,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在这二百年中经过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们的努力,使京剧艺术变成了有深厚文化底蕴,有深厚实践积累,有深厚群众基础的艺术瑰宝,不但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得到世界专家的注意。
一、京剧的历史背景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
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
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
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
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
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
如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汪桂花芬、孙菊仙、汪笑侬、刘鸿声、王鸿寿、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尚和玉、厉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凤、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欧阳予倩、冯子和、小翠花、张君秋等、老旦龚云甫、李多奎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刘赶三、杨鸣玉(原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长林、肖长华等。
《国乐大典》传承与发展民乐新思路

《国乐大典》传承与发展民乐新思路《国乐大典》是一部以中国传统民乐为主题的大型音乐文化节目。
该节目旨在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民乐,探索民乐的新思路,推动民乐艺术的创新发展。
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展现中国传统民乐的魅力,以及传承与发展的方向,激发民众对民乐的热爱与关注。
中国传统民乐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乐也在不断地演化与壮大。
由于各种原因,传统民乐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国乐大典》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推动中国传统民乐的传承与发展,为民乐的新思路提供探索和创新的平台。
在《国乐大典》中,传承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传承意味着将传统的艺术技艺和价值理念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保留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传承中,不仅要保留传统民乐的原有形式和曲目,还要传承其精髓和气韵,使之融入当代社会,并被大众接受和喜爱。
传承也需要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民乐技艺,从而实现传统艺术的生生不息。
传承并不意味着停留在原地不前。
传统民乐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需求,传统民乐的演绎者也需具备更多的现代艺术素养和创新精神。
《国乐大典》也致力于推动民乐的发展,探索民乐的新思路。
在保留传统的需要探索新的演奏形式,注入现代元素,创新演绎手法,从而让传统民乐在当代有着更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力。
而在《国乐大典》中,更加突出的是民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
通过与现代音乐的融合,传统民乐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代舞台表演需求,并在更广泛的文化领域中融入,从而为更多人所接受和喜爱。
在音乐会、音乐剧、电影等现代文艺形式中,都可以看到传统民乐与现代音乐元素的融合,这样的尝试不仅让传统民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魅力,也使更多的现代观众能够感受到传统民乐的魅力和魄力。
传统民乐需要在表演形式、音乐内容、演奏技法等方面进行创新。
传统民乐的表演形式一直以来比较呆板和单一,需要通过编排精彩的音乐节目、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一路走来无问西东 聆听中国音乐剧人的音乐剧故事

上海戏剧SHANGHAI THEATRE 聚焦一路走来无问西东□秦 岭聆听中国音乐剧人的音乐剧故事Listen to the Career Stories of Chinese Musical Practitioners说这不是另一种殊胜的机遇(挑战)呢。
那么,中国音乐剧曾经怎样走来?其问题何有,症结何在,前路何如?我们采访了几位音乐剧“圈内人”,从他们各自的行业经历与艺术实践中,或许可以映射出中国音乐剧的一些截面,并提供一些可以进一步思索的方向。
前路只因“为爱痴狂”近乎疯狂的爱,或许是解读音乐剧制作人李盾的一把钥匙。
从最早的《白蛇传》《西施》到后来的《蝶》《爱上邓丽君》《妈妈再爱我一次》《啊!鼓岭》,再到巡演中的《重生》和正在筹划中的《飞天》《澳门风云》,李盾已经在中国原创音乐剧领域深耕了30年,他是中国原创音乐剧兴起和成长的重要见证者、参与者,乃至引领者,很多媒体将李盾比喻为中国音乐剧的“教父”,他自己却似乎更钟情另外一种表达:他说自己是第一个为了音乐剧发了“疯”的人。
李盾与音乐剧“相逢”在“入坑”,网络流行词,指陷入某一件事中不能自拔。
“出圈”,网络流行词,“饭圈”常用语,意思是某个明星、某个事件十分走红,其热度不仅在他们固定粉丝圈中传播,而被圈子之外的更多“路人”所知晓——在《北京日报》的年末盘点文章里,这两个词,被列为2019年中国音乐剧的年度关键词。
随着原创新形态声乐综艺节目《声入人心》在全国范围内的热播,原本寂寞的“中国音乐剧”圈,忽然涌入了大量“垂直入坑”的新鲜观众与热情粉丝;诸多相关热门事件及备受关注的当红人物,也使得音乐剧、特别是“中国音乐剧”这一地位尴尬的“小众艺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出圈”爆红,成为中国文娱的“热门产业”,一片充满无限可能的“蓝海”。
而这片“蓝海”的中心,应该就在上海。
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统计数据则显示,2019年上半年,上海全市专业剧院共举办音乐剧演出292场,吸引观众28.7万人次,剧场票房收入6152.63万元(人民币),在11个剧种中排名首位,音乐剧已然成为上海文化演出中重要的细分市场。
中国歌剧名词解释

中国歌剧名词解释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
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
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一般认为,中国歌剧是近百年前引入和学习西方歌剧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如中国戏曲、民间歌舞等形式高度融合而逐渐形成的综合舞台表演形式,既区别于西方歌剧也区别于中国戏曲,是一种新型音乐戏剧形式(如其中一种称谓“新歌剧”)。
它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如以“话剧+唱”的方式在一部戏剧中表现音乐,或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完成歌剧。
其创作、表演的核心框架与西方歌剧的呈现模式既有区别亦基本一致,但舞台呈现却彰显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剧目以中国故事为主,剧本多采用我国古典文学与戏剧的经典模式,音乐多以我国民族民间歌曲、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民族器乐、戏曲音乐为创作素材,运用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形成独立又独特的音乐语言体系。
中国歌剧的最大特点就是符合时代的需要。
从题材上可分为历史题材、中国近代革命斗争题材、现实生活题材等。
从发展看,中国歌剧根基稳定、富有潜力、创作天地广阔。
大致存在两种不同的创作模式,一种在运用民族音乐素材的基础上,效仿西方歌剧的模式进行创作;另一种则是在戏曲艺术的基础上,沿用民族音乐中的某些民歌、曲艺和戏曲音乐素材、曲式结构及其创作手法和表演形式,并借鉴欧洲歌剧的既有经验进行创作。
一、要素中国歌剧诞生的基石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诞生之际恰逢中国社会风云变幻,它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而成长。
因而,尝析中国歌剧首先有必要对其要素的中国特点逐一剖析。
五大戏曲简介

五大戏曲简介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中国戏曲发展史及五大戏曲简介一、中国戏曲发展史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
至今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其历程大致如下:从汉代开始出现具有表演成分的“角抵戏”,至唐朝出现了种类众多的戏曲表演形式,这一时期为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时期。
宋元南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元杂剧,迎来了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
至明清,宋元南戏更加成熟与规范,出现了明清传奇,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这是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
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
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
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
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枣京剧。
新兴地方戏的产生──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 20世纪初,一批新兴地方戏开始在各地戏曲舞台上出现,包括越剧、评剧、黄梅戏等。
它们均由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极为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进入城市后,它们吸收京剧、梆子等老剧种的艺术营养,表演上得以成熟。
二、五大戏曲简介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的脸谱分为十类:红表示忠勇正直、义薄云天、精忠报国、有血性,如、、白白:表示奸诈狠毒、笑里藏刀、工于心计,如、黑:表示刚正、鲁莽、勇猛、粗中有细,如、、黄、蓝(青)、绿、紫、粉红(灰)、金和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剧在中国的探索与发展
摘 要:音乐剧在短短一百多年时间里,在西方获得迅速发展并
广泛传播至世界各地,形成二十世纪音乐领域一个令人瞩目的艺术
现象,音乐剧渊源于从传统正歌剧中派生出的喜歌剧、轻歌剧等,并
广泛吸收了爵士音乐、乡村音乐、摇滚音乐、说唱艺术、现代舞等
各种表现因素,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兼容并包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
形成了以戏剧为基础、音乐为主导、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的基本形
态。本文主要论述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历史渊源;发展过程;面临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3-2851(2012)-08-0186-02
一、音乐剧的历史渊源
音乐剧虽然是近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但其形成、发展却和歌剧
有着极其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
众所周知,在歌剧艺术发展至高峰的19世纪,已经衍生出与欧洲
古典正歌剧概念相对而言的喜歌剧、轻歌剧,并迅速成为当时日益
扩大的市民阶层喜爱的艺术形式。它们与正歌剧、大歌剧相比,从
剧情到音乐都更为世俗、轻松。但其戏剧结构和音乐写作手法也都
还比较严谨。有的论著和辞典甚至认为音乐剧就是20世纪的轻歌
剧。此外,英国、美国当时的城市生活中存在着的其他各种形式的
娱乐歌舞表演,对音乐剧的形成无疑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二、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时至今日,音乐剧已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国,成为一种跨越国家、
民族、地域、语言等界限的艺术形式。尽管目前音乐剧在世界各国
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但现在仍仅将其视为“美国专利”、“英国特
产”显然已有失偏颇。这一点从非英美国家和地区所产生的一批优
秀音乐剧,如日本音乐剧《杜兰朵》、《并列爱》,澳大利亚音乐剧《巧
巧桑》,台湾、香港音乐剧《雪狼狐》、《天使之城》等作品中已得
到证明。这些作品在音乐剧艺术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和表现出来的
独创性以及它们对音乐剧发展所做的历史性贡献确实不容忽视。甚
至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与各个国家民族文化艺术交汇融合而
产生的新的音乐剧作品,才使得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当代获得了五
彩缤纷的强大生命力,得以如此广泛的传播,具有广阔发展的前景。
这同早期英国音乐剧传入美国,得到生气勃勃的美国文化艺术的滋
养而获得迅速发展,并进而传播到全世界的历史过程反映出某种一
致性的规律。
近些年来,以《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猫》等经典作品为
先导,音乐剧逐步进入中国现代都市文化市场和人们的文化生活
中。这些音乐剧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富于现代气息的
音乐,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满足了城市一部分人群休闲放松的精
神需要,使人们对音乐剧这种舶来的艺术形式逐渐有了一定认识。
而一些敏锐的艺术家不但对此给予高度关注,而且身体力行的投入
到音乐剧的创作、演出中。因为他们认识到,音乐剧这种现代艺术
表现形式进入中国后,我们决不能仅仅满足于欣赏那些欧美经典作
品,而应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努力去创作、演出具有中国民族风
格的音乐剧。它不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推动世界范围内的音乐剧艺术发展进程。
我们观察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在剧本的创作和
演出的运作等方面与美、英两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要大胆
借鉴、吸取西方经典音乐剧,不能仅仅对其外在艺术表现形式的模
仿、追求,而更应注重这些作品的创新思路、创作方法,要与本土文
化、审美需求的相融合,包括了从创作到排演,从投资到推向市场等
一系列的运作,等等。近些年来,世界经典音乐剧剧目在世界各地的
巡回演出,大大促进了音乐剧的发展。
三、音乐剧在中国发展面临的问题
谈起中国音乐剧目前的状况,现在国内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音
乐剧,音乐剧人才匮乏,缺乏合格音乐剧演员是目前国内音乐剧面
临的首要问题。自2002年上海音乐学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音乐剧
系以来,上海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浙江传媒学
院等都先后设立了音乐剧专业院系。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毕业的国
内音乐剧专业应届生有300多名,但即便是科班毕业的学生还是难
以达到音乐剧用人的标准。各院校都在招收音乐剧的学生,这些音
乐剧学生由很多都是从来没有过演出经验的老师来教,这样培养出
来的学生往往是会唱的不会演、会演的不会唱,音乐剧的实践经验
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国内真正全面的音乐剧演员很少。很多人考
大学的时候未必热爱音乐剧,只是觉得这个好考而已。但另一个残
酷的现实是,毕业后音乐剧专业的学生大多无戏可演。如今的大明
星孙红雷就是中央戏剧学院95级音乐剧班的学生,1997年毕业后,
孙红雷根本没有音乐剧可演,只能拍影视剧。专业音乐剧人才早已
超千人,这么多学生,我国音乐剧还是面临演员荒!
面临问题二,没有专业的音乐剧整体运作团队。除了缺少音乐剧
演员外,目前国内音乐剧整体运作的团队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音
乐剧的制作过程是很讲究的,但到现在为止国内很多人连音乐剧的
运作方式都还极不熟悉。而且剧目短缺不仅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更
导致了本来就极为短缺的音乐剧人才的流失,让国内音乐剧面临没
剧可演。
面临问题三,中国音乐剧市场狭小,创作更是蹒跚学步。音乐剧
现在在中国可以说还没有起步,观众群没有培养起来。很多观众总
以为音乐剧是很晦涩难懂的艺术,观看演出的观众人数和影视剧的
受众面相比也小得多。国内的消费习惯尚未形成,需要我们用好的
作品来吸引人们走进剧场。中国音乐剧的真正发展应该靠中国原创
的实力。《金沙》《蝶》《三毛流浪记》、断桥》等原创中国音乐剧都
非常不错,当然现在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市场已经开始发展起来,我
们更需要本土化的音乐剧,不仅可以拉近观众的距离,同时可以提
升观众的音乐剧艺术审美力,扩大音乐剧在中国的市场。但是做原
创音乐剧的人少,作品更少。
四、音乐剧在中国应该如何发展
目前中国音乐剧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产业化的启动阶段。“供给产
生需求,中国音乐剧的崛起是中国演出市场倍增的必然结果。今年
中国音乐剧市场特别热闹,大家都觉得音乐剧现在可以开始做了,
首先考虑中国市场已经有了这样的消费能力,也有了一定的运作经
验。大家都愿意先付出成本培养市场,中国音乐剧时代已经起航。
第一步,师夷长技——引进国外经典音乐剧,树立消费习惯,培
育音乐剧市场。许多人会把音乐剧同歌剧混在一起,美国百老汇和
英国伦敦西区的繁荣,也是经过上百年的发展而造就的。因为市场
始终是音乐剧能否做大做强的基本因素,很难想象在一个音乐剧还
不深入人心的地方,能够建立起音乐剧的繁荣景象。
第二步,制作“中文版”的国外经典剧目。未来的音乐剧产业,
不是仅仅依靠剧目引进就可以的。因为剧目引进能提升音乐剧的市
场影响力,但却难以直接贡献于音乐剧的艺术制作和剧团运营。原
创意味着自己创作、制作、演出和运营剧目。要做本土版,就是由
本国人来制作、表演国外的经典剧目,这方法在许多国家操作过,并
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第三步,创作原创的本土音乐剧。创作,始终是中国音乐剧发展
的最大弱项,这些年来,伴随外来经典名剧的引进,我们自己创作的
剧目也多了起来。《电影之歌》、《金沙》、《我为歌狂》、《日出》、《五
姑娘》、《天使不夜城》、《冰山上的来客》、《赤道雨》《天龙八部》
等等。在两三年时间冒出的这么多本土原创音乐剧,是以前所不可
比拟的。然而,原创剧目大多雷声大、雨点小,能收回成本的凤毛麟
角,大多数则是做得越多赔得越多,这既是创作力量薄弱的体现,也
多少反映了音乐剧市场与环境的不成熟。现今中国本土化,障碍很
多。比如创作环境、制作规范、人才配备、市场环境、文化积淀等
等,每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是音乐剧产业发展的障碍。这与国外成
熟的音乐剧环境相差甚远,我国很多原创音乐剧,投入巨大,但收效
不理想。但这必须是要走的一步,音乐剧才能慢慢在中国发展。
其实艺术创作的特性就决定了这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
创作剧目不同于引进剧目,不应该去刻意计划安排,更不能拔苗助
长,国外成功的剧目往往不是安排和计划下的结果,而是在合适的
土壤下由灵感和机遇自然浇灌而成的。只要不断培育音乐剧的土壤,
好剧目自然会生长出来。
“必须先养好我们的羽翼,锻造做世界级音乐剧的制作和掌控
能力,才能做成中国式音乐剧。”张宇总结,先“借他山之石”,再生
产自己的东西,就像学习绘画一样,首先要描红临摹,先求平整、顺
通,再求形似、神似。
五、中国需不需要音乐剧
音乐剧在中国一向是一个争论颇多的话题,有人说音乐剧的引
进是几代人的梦想,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有人则认为中国
戏曲博大精深,不需要国外引进音乐剧。
几年来音乐剧在中国走过的道路各有所向:有打算用国外音乐
剧模式表现中国题材的,有计划以完全中国乡土化原创音乐剧去进
攻百老汇的,这些都屡屡失败。然而许多人深深为国外音乐剧艺术
和商业上的成功,前仆后继地在这条多歧的道路上奔波。西方音乐
剧的一代宗师韦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走近中国。
这是一件有争论的事,它意味着关注、碰撞和交流,这样的争论
不见得有结论,但却能丰富我们的眼界和识别能力。作为演出市场
上的音乐剧,无论外来也好,原创也好,只要得到观众的认可,自然
有其引进的合理必然性,但作为一项事业,一种产业的建设,确是需
要更多思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