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疏水性材料表面的制备_应用和相关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合集下载

超疏水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超疏水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超疏水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近年来,超疏水材料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材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它具有极低的表面能和出色的防水性能,能够将水和其他液体完全排斥在其表面上,同时对不同形态的液滴表现出独特的润湿行为。

超疏水材料在防水、自清洁、抗污染、微流体传感器、润滑和能源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探讨超疏水材料的合成方法和性能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超疏水材料的合成方法超疏水表面的制备与材料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许多方法可以用来合成超疏水材料,包括化学法、物理法和生物法。

其中,化学法是最常用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1. 化学法化学合成是一种通过表面改性来实现超疏水性的方法。

常见的合成方法之一是利用表面活性剂,通过改变物质的表面能来实现超疏水性。

例如,将纳米颗粒或纳米结构分别溶于表面活性剂中,然后在基材表面上形成涂层。

这样的涂层可以降低基材表面的能量,从而实现超疏水性能。

2. 物理法物理法合成超疏水材料主要包括表面纳米结构化和表面涂层两种方法。

在表面纳米结构化的方法中,通过一系列的制备步骤,将表面的结构化特征的尺寸控制在纳米尺度范围内。

这些纳米结构可以改变表面的形态和化学成分,从而实现超疏水性。

表面涂层法则是将超疏水材料溶液涂覆在基材表面,通过固化形成覆盖层。

这种方法具有简单、易操作的特点。

3. 生物法生物法合成超疏水材料是利用生物体自身的优良特性来实现。

例如,在一些昆虫或植物的表面上,存在特殊的微米级或纳米级结构,使得其表面具有超疏水性。

研究者们通过模仿这些生物体的结构和特性,合成超疏水材料。

这些生物法合成的超疏水材料具有环境友好、可持续等优点。

二、超疏水材料的性能研究超疏水材料不仅具有出色的防水性能,还具有其他一些特殊的性能。

研究者们对超疏水材料的各项性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

1. 防水性能超疏水材料的防水性能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具有超疏水性的材料可以将水和其他液体完全排斥在其表面上,不会吸收任何液体。

金属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金属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内容
摘要
金属基超疏水表面是一种具有特殊润湿性能的表面,其制备技术和性能研究 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次演示综述了近年来金属基超疏水表面的制 备技术和性能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溅射、沉积、反应合成等制备方法以及表面 形貌、结构和润湿性等方面的性能特点。关键词:金属基超疏水表面,制备技术, 性能研究,表面形貌,润湿性。
引言
金属超疏水表面是一种具有特殊浸润性能的表面,因其出色的防水、防冰、 防污等性能而备受。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者们在金属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应 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次演示将重点介绍金属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技术及其 在各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制备技术综述
金属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化学刻蚀、物理气相沉积、 溅射、光刻等。这些方法各具特点,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金属超疏水表面制备技 术的发展。
金属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进展
01 摘要
目录
02 引言
03 制备技术综述
04 应用领域综述
05 结论
06 参考内容
摘要
Hale Waihona Puke 金属超疏水表面是一种具有特殊浸润性能的表面,其水接触角大于150°, 滚动角小于10°。这种表面在防水、防冰、防污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 次演示主要介绍了金属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技术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并 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同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关键词:金 属超疏水表面,制备技术,应用领域,研究进展
在光电化学领域,金属超疏水表面可用于太阳能电池、光电探测器、光电器 件等的光电转化效率的提高。这些光电转化器件在新能源、光学通讯、传感检测 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例如,利用金属超疏水表面修饰的光电器件可有效 降低水分对光电信号的干扰,提高器件的性能稳定性。

超疏水表面基磁性材料制备及其潜在应用的新动向

超疏水表面基磁性材料制备及其潜在应用的新动向

材料化学学报超疏水表面基磁性材料制备及其潜在应用的新动向超疏水表面在近几十年中已经发展为一个新兴领域。

近年来,这些表面由于其表面的智能和自清洁能力,在各种各样的应用中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

另一方面,可切换的表面性能、自愈性和机械磨损的强健机制,使这些超疏水表面在涂料工业的实际应用和商业化中更加可靠。

近年来,由磁场或磁颗粒诱导的超疏水表面也出现了一个新的应用领域,如漏油捕获与分离、催化、传感器、液体小球型微流体器件、磁共振成像(MRI)造影剂、超疏水磁流体等。

本文综述了超疏水表面基磁性材料(SSBMMs)的制备,如超疏水磁性表面、纳米颗粒、液体小球、海绵和泡沫、大块材料、气凝胶、织物和纸张、弹性体驱动器、微流体、各向异性颗粒(三贴片磁性超粒子)及其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应用。

1.前言超疏水表面的灵感来自于各种各样的生物逻辑系统,如莲叶(正面),水稻叶,小麦叶,臭椿叶,壁虎,蝴蝶翅膀,鲨鱼皮,鲤鱼鳞,水马,蚌,珍珠层和蛤壳。

自然界的例子可能会导致生物表面产生微纳米层次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抵抗表面的水滴,使表面永远清洁(自清洁)。

基于这些生物灵感,一些研究尝试模拟生物系统的表面形貌,以形成坚固的超疏水自洁涂层。

近年来,超疏水表面的高强健性、自愈性和可切换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上述特性对于实际应用材料的商业化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这些性质的发展是相当困难的。

因此,在设计和制造这些表面时需要小心。

超疏水表面在pH、光(紫外线)、等离子体和激光、温度和电化学处理等环境下是可切换的。

所有这些都取决于涂层应用材料的类型。

一些金属前驱体、聚合物、硅烷前驱体、硅氧烷都以自身材质为根基,以及各种基质,如玻璃、纳米纤维、硅片、薄膜、纸张、纺织品、海绵、泡沫和气凝胶,已被用于制造超疏水表面。

图1给出了基于聚甲基羟基硅氧烷(PMHOS)天然叶粉混合物的聚合物杂化的超疏水表面的例子。

近来,相当大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发展的超疏水表面磁性材料(SSBMMs)基于一系列基质,如海绵、泡沫、气凝胶、玻璃、磁性粒子,和液体小球(图2)。

超疏水涂层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超疏水涂层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超疏水涂层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疏水性材料逐渐成为各个领域的研究热点。

特别是在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疏水性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受到广泛关注。

超疏水涂层材料是一种疏水性材料,能够在水面形成极为完美的水珠,被广泛用于自清洁、防水、污染防治等领域。

本文将探讨超疏水涂层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研究情况。

一、超疏水涂层材料的制备方法超疏水涂层材料是利用材料表面形态和化学结构对水珠和污染物的吸附性能进行调控,在表面形态和化学结构上进行优化来实现水珠翻滚的目的。

目前较为流行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自组装法自组装法是将具有疏水性的有机物分子或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通过自组装作用构筑在基底表面上,形成规整、有序排列的纳米结构而实现疏水性材料的制备。

自组装法的优点是制备简单,成本低廉,而且可以通过控制自组装过程来调整材料表面的化学结构和形态,进一步提高其疏水性能,但是,自组装法制备的材料存在稳定性和易剥落的问题。

2.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将一种溶胶溶解在一定比例的溶剂中,形成溶液,利用激发剂或热处理等方法将其凝胶化,形成含有大量孔隙和界面的凝胶体。

在凝胶体中加入具有疏水性的有机物分子或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通过热处理或光照等方法形成超疏水涂层材料。

溶胶-凝胶法制备的材料具有高度的疏水性和化学稳定性,在光学和电子器件、油墨、医疗设备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3.化学还原法化学还原法是将含有镀银颗粒的材料与还原剂反应,使银颗粒还原成纳米级别的银质,形成一个超疏水的涂层。

化学还原法制备的材料具有很好的化学稳定性和可用性,可以在电子设备、生物医药、防水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超疏水涂层材料的应用研究超疏水涂层材料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下面我们将从自清洁、防水、污染防治等角度来具体探讨其应用研究情况。

1.自清洁超疏水涂层材料能够形成极为完美的水珠,水滴沿材料表面滚落时,可以带走表面的污染物,从而实现自清洁功能。

超疏水涂层材料的自清洁功能在玻璃、建筑材料、塑料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高性能超疏水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高性能超疏水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高性能超疏水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近年来,高性能超疏水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在科技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类材料具有特殊的表面结构和化学性质,能够迅速排斥液体,同时还具备优异的自清洁和抗污染能力。

本文将从制备方法和应用前景两个方面探讨高性能超疏水材料的研究进展。

一、制备方法高性能超疏水材料的制备是实现其功能性的首要步骤。

目前已经有多种方法被开发出来,如模板法、化学改性、激光刻蚀等。

其中,模板法是较为常见和经典的一种制备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使用特殊的模板结构来构建高密度、微小尺寸的纳米结构,从而实现疏水材料表面的微纳结构化,以增加接触角。

另一种方法是化学改性,它通过在材料表面引入疏水基团或在材料内部引入纳米颗粒,改变材料的化学性质以提高疏水性能。

激光刻蚀则是一种快速制备微纳结构的方法,通过激光束在材料表面局部熔化和蒸发,形成微小的柱状或碗状结构,从而实现超疏水性能。

二、应用前景由于高性能超疏水材料的独特性能,其应用前景广阔。

首先,该类材料在防污和自清洁方面表现出色。

由于其超疏水性能,液体在其表面无法附着,从而避免了污染物的沾染。

这使得高性能超疏水材料在建筑材料、车身涂层等领域具备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另外,超疏水材料还能应用于油水分离、水滴操控等技术领域。

例如,利用超疏水材料制备的油水分离膜,在海洋石油开采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与此同时,高性能超疏水材料的制备和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制备过程中的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

其次,超疏水材料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表面结构容易受损,导致超疏水性能下降。

此外,超疏水材料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也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正在努力探索新的制备方法和改进现有的技术。

例如,一些研究人员尝试利用生物可降解材料来构建超疏水表面,以提高可持续性。

还有一些人在研究中提出通过混合不同材料形成多级结构,以增强材料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总结起来,高性能超疏水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展现了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应用潜力。

具有超疏水性的纳米涂层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具有超疏水性的纳米涂层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具有超疏水性的纳米涂层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纳米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

其中,具有超疏水性的纳米涂层材料备受关注。

这种材料不仅具有抗水性能,还具备自清洁、抗污渍和抗腐蚀等优异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电子等领域。

一、纳米涂层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备具有超疏水性的纳米涂层材料有多种方法,以下介绍其中两种主要方法。

1. 溶剂法制备溶剂法制备是通过溶剂中的有机小分子与纳米材料产生相互作用,形成一层疏水膜。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常可在常温下完成。

适合大规模制备,但其对环境的影响需重视。

2. 原位合成法制备原位合成法通过在基材表面直接进行化学反应,使纳米材料在基材表面形成一层自组装膜。

这种方法能够在材料表面形成均匀、稳定的纳米层,并且具有良好的附着力,适合于复杂形状的基材。

二、超疏水性纳米涂层的应用超疏水性纳米涂层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以下分别从建筑、汽车和电子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1. 建筑领域超疏水性涂层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正在逐渐增多。

在屋顶或墙体上涂布超疏水性材料,可以实现自洁效果,降低维护成本。

此外,超疏水性涂层还可以在建筑物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提高材料的抗腐蚀性和耐候性。

2. 汽车领域在汽车领域,超疏水性涂层可以应用于车身和玻璃等部位。

超疏水性涂层能够有效防止水珠在表面聚集,提高行驶视野。

此外,超疏水性涂层还可以减少水泥等污染物的沾附,保持车身的清洁。

3. 电子领域在电子领域,超疏水性涂层可以应用于电子设备的触控屏幕、电路板等部位。

超疏水性涂层能够有效提高电子设备的防水性能,减少液体渗入导致的损坏。

同时,超疏水性涂层还可以减少尘埃和油脂等污染物的附着,提高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

三、超疏水性纳米涂层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虽然超疏水性纳米涂层材料应用潜力巨大,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涂层的耐久性和稳定性需要进一步提高,涂层的制备方法仍需要简化和标准化。

此外,生产工艺的成本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超疏水表面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

超疏水表面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

超疏水表面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
超疏水表面材料是一种新兴的材料,具有极高的水滑性能,几乎可以将水珠完全排斥出表面,这种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飞机、汽车、船舶、建筑、电子、医学等等。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和材料种类很多,根据其表面结构和化学组成的不同,可以分为微结构和纳米结构两大类。

其中,微结构主要是通过物理水柱法和化学蚀刻法得到的一些典型结构,如莲花状、树叶状、蜂窝状、Aui/HF等微结构材料;而纳米结构则是基于自组装和表面化学反应的一些纳米复合材料,如烷基硅烷、纳米管、纳米粒子等。

京都大学团队合成了一种超疏水表面材料,其制备过程是先将聚合物合成成结晶相,再加入钠离子和氨基多糖,使其表面产生微纳结构,从而得到高疏水性能的材料。

这种材料可以广泛应用于电子、建筑、汽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

超疏水材料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例如,飞机表面的涂层可以减少飞行中的水滑及摩擦阻力,提高燃油效率,同时减少冰层的形成;汽车上的超疏水玻璃可以让车辆行驶过程中雨水自动排出,避免视线受阻;建筑材料可以使用超疏水材料来做防水层和石材的保护层等等。

此外,超疏水表面在医学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在手术器械和医用纤维上使用这种材料,可以方便清洗和消毒,减少细菌繁殖的可能性,从而更好地保证患者的健康。

在总体上看,超疏水表面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其材料制备和性能研究也离不开化学、物理、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和协作。

未来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超疏水表面材料也将会在各领域发挥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金属基体表面超疏水涂层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金属基体表面超疏水涂层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材料研究与应用 2024,18(1):106‐115Material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Email :clyjyyy@http :// 金属基体表面超疏水涂层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陈耀峰1,邵文鹏2,赵广宾1,杨凯军2,朱锦鹏2(1.东方绿色能源(河北)有限公司华中分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3; 2.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摘要: 金属材料因具有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广泛应用于国防军工、工业装备制造等领域中。

由于应用环境复杂多变,金属基体材料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表面腐蚀和结冰等问题,从而导致关键装备的功能显著下降甚至失效。

为解决上述问题,国内外科研人员研发了在金属基体表面沉积超疏水涂层。

由于超疏水涂层材料表面通常具有水接触角超过150°和滚动角低于10°的特殊润湿表面特性,要达到超疏水性能,一般需要具备微纳米粗糙结构和低表面能物质修饰两个条件。

首先,介绍了制备超疏水涂层材料的常用方法,包括喷涂法、刻蚀法、模板法、沉积法等,并对主要优缺点进行了探讨。

然后,在不同制备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超疏水涂层在防结冰、防腐蚀、减阻、自清洁等领域中有效应用。

最后,总结了近年来超疏水涂层材料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超疏水涂层材料的研发方向进行了展望。

这些研究成果为金属材料在复杂多变的应用环境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护措施,有望提升关键装备的性能和寿命。

关键词: 超疏水;微纳结构;低表面能;防结冰;防腐蚀;涂层;制备方法;润湿特性中图分类号:TG17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9981(2024)01-0106-10引文格式:陈耀峰,邵文鹏,赵广宾,等.金属基体表面超疏水涂层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J ].材料研究与应用,2024,18(1):106-115.CHEN Yaofeng ,SHAO Wenpeng ,ZHAO Guangbin ,et al.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uperhy‐drophobic Coating Materials on Metal Substrate Surface [J ].Material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2024,18(1):106-115.0 引言超疏水现象最早被发现,是由于荷叶特有的表层自清洁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疏水性材料表面的制备、应用和相关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范治平1,魏增江1,田 冬1,肖成龙1,孙晓玲1,陈承来2,刘伟良1*(1.山东轻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玻璃与功能陶瓷加工与测试技术山东省重点实验室,济南 250353;2.山东省聊城水文局,聊城 252055)摘要:文章总结了Wenzel方程、Cassie方程及一种具有极高精确度的,可方便测出固体表面上液滴前进角和后退角的测试方法等超疏水表面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回顾了溶胶凝胶法、化学修饰法、喷涂法、液相法、化学蚀刻法、水热法、微相分离法、原位聚合法、静电纺丝法、阳极氧化法等近几年出现的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介绍了在微物质能量、生物医学、光学、燃料以及电池应用等领域超疏水表面的最新功能性的应用。

最后,客观地展望了超疏水表面制备及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超疏水;超疏水表面;仿荷叶;微纳米结构;接触角一般认为水滴接触角大于150 的表面称为超疏水表面。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通常包括粗糙表面的制备和使用低表面能物质对粗糙表面进行修饰这两个步骤。

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革新,一些添加剂、助剂的使用,使得制备工艺进一步完善,进而得到了一些简单、可操作性强且产出成品性能良好的制备方法。

近年来,超疏水表面凭借其特有的自清洁性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

本文介绍了超疏水表面的理论研究进展,探讨了多种新型制备方法及其功能性的应用。

1 超疏水理论进展浸润性是固体表面重要的特性,接触角是衡量固体表面浸润性的主要指标。

最早描述液滴在固体表面接触角的是杨氏方程[1],说明了接触角与固体表面能的关系。

s,g= s,l+ g,l cos (1)公式(1) s,g、 s,l、 g,l分别为固气、固液、气液间的界面张力。

Wenzel[2,3]对杨氏方程进行了修正,指出由于实际情况下材料表面粗糙不平,使得实际接触面积要比理想表面积大,为此提出了Wenzel方程:co s =r( s,g- s,l)/ g,l(2)公式(2)中:r=实际接触面积/表观接触面积。

与杨氏方程相比,cos =r cos 称 为表观接触角, 为杨氏接触角。

显然r>1,根据Wenzel方程可知,对于疏水表面来说粗糙的表面会更疏水。

Cassie等[4]认为水滴在粗糙表面接触存在两种界面:水滴与固体界面以及由于毛细现象水滴无法进入微孔而形成空气垫从而形成的水滴与空气垫界面,并认为水滴与空气垫的接触角为180 ,因此,提出粗糙表面的水滴的接触角为:co s =f1co s -f2(3)式中,f1、f2分别为粗糙表面接触面中液固界面的面积分数与气固界面的面积分数。

Cassie等[4]还研究了固体光滑表面不均一组分对疏水性的影响,认为非均一组分表面的疏水性是各组分疏水性的加和,表观接触角 与各组分本征接触角 i的关系如下:cos =a1cos l+a2cos 2(4) a i是构成表面各组分的重量分数,a1+a2=1。

基金项目: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2007BS04007);山东轻工业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资助;作者简介:范治平(1984-),男,硕士研究生;*通讯联系人,T el:0531 ********;Email:liuw l@.判断表面的疏水效果时,还应考虑水滴是否容易滚落。

前进接触角与后退接触角之差称为接触角滞后,接触角滞后越小说明液滴越易于滚落。

接触角滞后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一般认为接触角滞后主要是由表面粗糙度、化学不均等因素引起的。

一个液滴要从倾斜表面滚落,重力必须克服表面张力。

Furm idge等[5]提出了计算液滴在表面自发移动所需倾角的计算方程:mg sin=k! lv(cos r-cos a)式中m为液滴的重量,g为重力加速度,k为常数,!为液滴与表面接触直径, a和 r分别是前进角和后退角, lv是气液表面张力,是表面倾斜的角度。

由前进角和后退角的值可以计算出能使液滴滚动的表面最小倾角。

由公式可以看出,接触角的滞后越小,能使液滴发生滚动的最小倾角就越小,即液滴越容易从表面滚落。

Restag no等[6]设计出一种全新的、可以方便地测出固体表面上液滴前进角和后退角的测试方法,并且具有极高的精确度。

实验用全氟物质修饰表面,以两种不同的液体作为测试液,并且通过计算建模方式对该技术进行了细致的阐述,从而确定了接触角的值。

此技术方法简单,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尤为适合低接触角滞后的表面。

2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近年来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常见的有溶胶凝胶法、化学蚀刻法、化学沉积法、模板法等等,人们利用这些方法得出了不少性能优异的超疏水表面。

2.1 溶胶凝胶法Fang等[9]用溶胶凝胶法,在玻璃基材上形成伯姆石晶体,随后用氟硅烷修饰,得到超疏水表面,水滴接触角可达到168.3 。

Shi等[10]水解由异丙醇铝和乙酸乙酯组成的螯合物制得溶液,将涂层后的玻璃板用硬脂酸/正己烷混合液修饰,得到透光率为62%,水滴静态接触角168 的半透明薄膜。

Chen等[12]基于硅面,以硅酸乙酯为前体溶液,形成粗糙表面后进行修饰,得到高透光且接触角为156 的薄膜。

实验将不同的聚合物掺入溶液中对比。

结果表明,不同的掺杂物对膜各项性能影响不同。

Kiyoharu等[11]用氧化铝凝胶涂层,形成粗糙薄膜后用氟硅烷修饰。

处理过程中加入添加剂,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添加酸或碱,使pH值在5 5~8 0之间会促进粗糙表面的形成;加入无机盐和醇类会抑制粗糙表面的形成。

以上两个实验探讨了影响溶胶凝胶法制备超疏水膜的因素,为确定该法最佳反应条件提供了依据。

该法所需处理温度较低,且操作周期较短,在保证超疏水性能的同时保留了基板原有的光透射率,这几个优点为其广泛应用拓宽了领域。

2.2 化学修饰法Xue等[14]使用已进行化学修饰的硅纳米颗粒(V SiO x NPs)制备出超疏水表面,并用直径在150~ 1600nm范围内的颗粒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超疏水效果主要是由粗糙的表面形态,而非化学组分所主导的。

该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表面形貌对超疏水性能的重要影响,为该领域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依据。

Chen等[15]在不锈钢表面首先构造出微 纳米二层结构,然后使用低表面能材料进行修饰,最终得到具有超疏水效果的表面,水滴在该表面的接触角为150 ,滚动角为4 。

此方法成功应用在金属材质上,为工业设备及金属防锈研究开阔了思路。

Nystrom等[13]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制出粗糙表面后用全氟链及烷基链分别进行修饰,得到超疏水的纤维素表面。

对比实验表明,在超疏水性能、自清洁功能及稳定性等各项性能的表现上,使用烷基链进行的修饰取得了类似于用全氟链进行修饰所得到的效果。

该方法结合了当今流行的AT RP 法,拓宽了制备超疏水表面的思路,但因ATRP所需反应条件及设备都较苛刻,故在推广上有一定难度,如攻克这一瓶颈,则此方法发展空间极大。

2 3 模板结合烧结法H ou等[7]采用模板法首次以普通滤纸作为模板,将聚四氟乙烯与模板进行冷轧处理之后烧除滤纸模板,所得到的聚四氟乙烯表面呈现出仿荷叶形貌。

将该表面置于不同的酸环境中,表现出稳定的超疏水性。

此法可重复性强、便于操作,是一种简单的制备超疏水表面的方法,规模化生产前景较好。

2.4 喷涂法Wu等[8]采用烷基羧酸金属盐类,例如Cu[CH3(CH2)10COO]2等制成溶液,通过喷涂法将溶液直接喷涂到基板表面,常温固化后,即可得到超疏水表面。

优化溶液的浓度配比可得到稳定性较好的超疏水层。

该方法对环境友好,形成的超疏水表面易于修复,适用性广,对于各种基材例如金属、玻璃、纸张等都有很好的粘着力,发展前景广阔。

2.5 电解沉积法Xi等[16]在铜质基材上通入电流,当电流密度达到0.08A/cm2时得到仿荷叶形貌的表面,水滴在该表面上的接触角为153 5 、滚动角为7.9 。

该实验第一次证实了在亲水性金属基材上可以存在超疏水表面。

该法与Chen等[15]所介绍的都是基于金属材质的方法,而与其不同的是该法没有使用任何化学材质进行表面修饰,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2.6 微相分离法Chen等[17]利用聚氯乙烯在四氢呋喃和乙醇混合溶液中的微相分离现象,得到了超疏水膜,水滴接触角为154 ,滚动角为7 。

实验设置了参照实验,结果表明pH值在1到13的宽幅范围内,水滴接触角变化很小,呈现出较好的耐受性。

将该表面暴露于室外,接触角变化很小。

此种制备工艺相比其它方法有较大的精简、可重复性强且得到的薄膜超疏水性能稳定、耐受性好,是一种不错的制备方法。

2.7 原位聚合法张春雨等[18]采用一种新方法,利用蒙脱土(M M T)能在醇中发生层间膨胀以及Mg Cl2能与醇形成醇合物的性质,将Zieg ler Natta催化剂组分T iCl4和M gCl2负载到M M T的层间,利用Ziegler N atta催化剂特有的∀形态复制效应#,通过乙烯原位聚合制备出了具有微纳米结构、花瓣形态的表面,该表面与水的接触角为(152.2∃0.8) 。

该种方法构思巧妙,设计合理,但实验步骤稍显复杂,可适当推广。

2.8 液相法宋明玉等[20]不使用任何模板、表面活性剂或添加剂,直接通过液相制备方法,使铜基底上生成氧化铜的微 纳米结构,得到了超疏水性良好的表面。

王玲等[19]利用氢氟酸调控溶液的pH值,在95%下制备出了具有∀花球#特征的微纳米阶层结构薄膜。

该表面不仅具有超疏水性,而且在真空紫外光照和暗室保存的循环作用下具有超疏水/超亲水可逆转变的特征。

这种新颖的结构及其特异的润湿特性,有助于该薄膜在微流体器件上的应用,且此种可进行双超性转换的表面在今后众多领域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9 化学蚀刻法潘立宁等[21]使用盐酸刻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辅助刻蚀剂,在铝质的表面形成微纳米粗糙结构,此表面经过低表面能物质的修饰,形成了接触角大于160 的超疏水表面,使用此种方法得到的表面在不同pH环境及长期暴露状态下仍具有良好的超疏水性,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

2.10 静电纺丝法与煅烧法相结合王丽芳等[22]用静电纺丝技术先制备出粗糙的聚乙烯基吡咯烷酮/钛凝胶复合纳米纤维网膜,然后用修饰剂进行修饰,这样不需后续处理,就能制备T iO2超疏水材料,所得到的表面与水的接触角为154 5 ,滚动角2.1 。

这种方法采用的修饰剂成本较低,所得材料可被设计用于防水织物、无损失液体运输、微流体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11 阳极氧化法李康宁等[23]采用阳极氧化技术与喷砂方法相结合,通过氟硅烷的修饰,制备出铝基超疏水表面。

该表面可以稳定捕获空气形成气垫,水滴接触角达到157 ,经计算得出表面约有92.3%的面积是水滴和空气接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