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东诗歌的艺术渊源
现代诗歌欣赏:解读韩东的《爱情诗》

现代诗歌欣赏:解读韩东的《爱情诗》引言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语言和意象,能够传达诗人对情感、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表达。
在现代诗歌中,韩东是一位备受瞩目的诗人,他的作品《爱情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描绘了爱情的美妙和复杂。
本文将对韩东的《爱情诗》进行详细解读,带领读者进入这位现代诗人的内心世界。
一、诗歌背景韩东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雅致的表达著称。
他的作品《爱情诗》发表于2010年,是他探索爱情主题的重要作品之一。
这首诗呈现了韩东对爱情的深刻触碰和思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诗歌解读1. 爱情的启示这首诗的开篇就带给读者一种启示,诗人写道:“爱情的天空/布满了星星/它们静静地放射/我的整个身体/令我不想离去。
”这些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一种令人陶醉的画面,诗人将爱情比喻为星空,星星的璀璨与爱情的美丽相互渗透,引发读者对于爱情的独特思考。
2. 爱情的不确定性韩东通过接下来的几段描述,将爱情的不确定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写道:“爱情/就像傍晚的雨/明明在枯燥的草地上播洒/却没有润湿花朵。
”这样的比喻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爱情就像一场雨,在草地上漫无目的地分散,却无法滋润那些渴望爱情的花朵。
3. 爱情的困惑爱情不仅充满了不确定性,还伴随着深深的困惑。
诗人写道:“爱情/像一颗灿烂的宝石/藏在猫眼里/你的手指/却戳碎了它。
”这里,诗人运用了宝石和猫眼的隐喻,传达了爱情的珍贵和易逝的特性。
与此同时,他描述了爱情的破碎,使读者体会到爱情中存在的痛苦和挣扎。
4. 爱情的封闭在这首诗的后半部分,韩东通过写爱情的封闭性强调了爱情所带来的心灵困扰。
他写道:“爱情/就像镜子的背面/红红的/但我看不见自己/却能看见你的影子。
”这句描写展现了爱情中的自我消失和他人的存在。
爱情将人自我封闭起来,让个体对爱情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和需求。
5. 爱情的迷失诗人在最后一段的描述中,表达了爱情的迷失和对未来的追寻。
冷静但不冷酷的日常书写——韩东诗歌的语言赏析

冷静但不冷酷的日常书写——韩东诗歌的语言赏析被称为“中国新诗两大派系之一”的韩东诗歌,一直是国内文学史上具有影响力的作家。
他冷静而不冷酷,使用了丰富的带有文学性的语言,表达了充满深度的思想内容。
因此,一直有人探讨他的诗歌语言的赏析以及如何将它们的魅力表达出来。
韩东诗歌以深邃的思想形象、含蓄的厚重语言及细致的审美为特点,深受读者和学者所赏识。
作为一位有影响力的诗人,他的语言更像是一种冷静的审视者,集中了一切重要元素,把繁复的现实和隐喻混杂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尘埃落定的多年累积,带给人们深思与安慰。
韩东诗歌语言的冷静不冷酷,体现在诗歌的语法结构上。
他善于将长句“嵌套”到一句话中,表达出层层推理、思绪交织的内在复杂性。
由于诗句语义关系比较复杂,可以体现出诗人把整个世界关联在一起的精神抽象,使读者可以通过仔细的解读,体会到诗歌表达的深刻意蕴。
体现他诗歌语言冷静不冷酷的另一个方面在于,他也善于在抒情和抽象之间寻求平衡,不追求呈现过于张扬和夸张的文字,也不追求飞扬跋扈的语言。
凭借贴切的比喻、时而言境颠倒的转折、精致简洁的诗歌文字,他用平淡的笔墨和散文话语,把厚重的字句与简练的文字相结合,使诗歌拥有流畅中透出新意的诗歌语言。
此外,韩东诗歌语言的冷静不冷酷还体现在表达的态度上。
他的诗歌不会夸张沉浸,他只是用尊崇的眼睛审视生活,描绘出不言自明的健康精神,在文字中灌注出久违的安宁与平静。
他用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表达现实世界里未给完满的理想,让读者对看似平凡的事物有深入的理解与思考。
因此,从以上,可以得知,韩东的诗歌语言兼具冷静而不冷酷的特色,他的语言用细腻而丰富的语言表达着深度的思想和情感,将其描绘成丰富多彩的生活画般,给人们一种深思与安慰的感受,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看似平凡的生活。
而真正明白这种诗歌语言的冷静不冷酷之美,就得靠不断地去体会读者带给我们的思想与感受。
韩东的诗歌艺术

韩东的诗歌艺术他的诗歌艺术曾引起过一场“大讨论”,其实他不过是从诗歌中探寻自己。
“形而上的诗”是韩东追求的理想,也是诗学研究者对韩东的评价。
因为在他看来,在诗歌中寄托着他对于生活的态度。
韩东认为:“诗歌的本质就是情感、意境和语言三位一体,所以,有了好的意境,才会有好的诗句,而有了好的意境,便有了好的内容和情感。
”正如前文所说,语言既是一首诗歌的外在形式,也是诗歌的内在精神。
韩东曾说:“最初的诗歌创作都源于偶然,那时不可能去考虑更多的语言之外的问题。
我不敢说诗歌的每一种形式都符合当下的审美标准,但肯定的是,每一种形式都会有它的特点。
”他不想用一种框架来约束诗歌的创作,只想尽量在这些形式里找到一种契合。
从《在高速公路入口》《竹林七贤》到《我们的情人节》《两个黄鹂鸣翠柳》,韩东总是试图在形式的探索中,捕捉最真实的情感。
或许是受东北乡村生活经历的影响,韩东在诗中构建的多是辽阔、苍茫的画面,他常说:“我要做的诗不是靠词藻堆砌起来的,而是在平淡的描述中使读者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生命力。
”“我听见你的声音像是一条古老的河流留着岁月的痕迹”这种形式的表现,并非故意标新立异,只是源于生活的体验。
但同时也使得作品多了一份内敛和沉静,更加值得细细品味。
另外,由于《诗刊》杂志的连载,韩东逐渐开始被读者关注。
在他看来,“写诗的人和被写的人永远不会分离”,这也是韩东一直坚持的观点。
也正是他的执着,让更多的人认识了韩东,了解了他的诗。
或许很多人认为诗歌太难写了,以至于很多写诗的人被迫放弃了,但韩东却认为诗歌就是“外国人眼里的一首中国民谣”。
诗歌最好不要讲太多技巧,否则会变得没有意义。
简单的语言,加上个人的体验和感悟,这样的诗,不就是读者需要的吗?不管是诗歌还是散文,在韩东看来,文字的最终目的是呈现给读者一种完整的自我。
无论是通俗易懂的表达,还是用形象思维串联起来的文字,诗歌都应该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而不是炫耀技巧,他相信,“即使再华丽的辞藻,读起来也缺乏美感。
韩东的诗歌创作技巧

韩东的诗歌创作技巧《聊聊韩东的诗歌创作技巧》嘿,咱今儿个来唠唠韩东的诗歌创作技巧。
韩东这人啊,写起诗来那可是有一套!咱先说说他那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吧。
他就好像一个能把复杂事情变简单的魔法师,用最通俗易懂的话语就把他的想法给你传递过来了。
一点都不拖泥带水,直愣愣地就击中你心坎儿。
这就好比是给你端上来一盘清炒时蔬,没有过多的调料,但就是原汁原味得让人喜欢。
然后就是他对细节的敏锐捕捉。
就好像他有着一双超级放大镜的眼睛,能看到那些我们平常容易忽略的小细节。
比如说一片叶子的纹理、一只猫的眼神,他都能给拎出来,变成诗里的闪光点。
你想想,本来你没在意的东西,他这么一写,哎呀妈呀,你突然就觉得,嘿,还真有点意思。
还有啊,韩东的诗歌有时候就像个调皮的孩子。
他会冷不丁地给你冒出个奇奇怪怪的想法,把你吓一跳,然后又嘿嘿一笑,让你不得不佩服他的脑洞。
这就像是在平静的水面上扔下一颗石子,溅起的水花能让你眼前一亮。
再说说他的节奏吧。
他的诗有的像慢悠悠散步的老人,一步一步,不慌不忙;有的又像调皮的小孩在那撒欢奔跑,让你跟着他一块儿心跳加速。
这节奏的把握,那可真是绝了,就跟那指挥家似的,指挥着你的情绪起起落落。
咱不得不承认,韩东在诗歌创作上确实有两把刷子。
他的这些技巧啊,就像是一顿豪华大餐,有主菜有配菜,还有饭后甜点。
有时候读他的诗,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奇妙的世界,让你觉得既熟悉又陌生。
咱虽然不是诗人,但也能从他的诗歌创作技巧里学到点东西。
比如说,多留意身边的小事,把那些被我们遗忘的美好给找回来;再比如说,说话的时候简洁一点,不要啰里啰嗦半天还没说到点子上。
总之呢,韩东的诗歌创作技巧就像一本有趣的教材,咱好好研究研究,说不定哪天咱也能写出几首让人眼前一亮的诗来呢!哈哈,加油吧,朋友们!让我们也像韩东一样,在诗歌的海洋里畅游一番,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韩东诗歌代表作

韩东诗歌代表作韩东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他一生著有不少优秀的诗歌作品,其中一些诗歌即使在今天也是十分受欢迎的。
本文将从他的代表作中挑选出几首,来为大家简要介绍韩东的诗歌,加深读者对他的艺术的了解。
韩东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象和自然景观,把读者带入一个美丽而神秘的世界。
《梦里独夜行》就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诗中写到:“梦里独夜行,满山雪凌凌。
把花重结结,偏偏又落尽,落尽在远去的时光”,形成一种煞有介事的境界,让读者宛如置身于一副充满伤感和幻想的画面当中。
韩东的这首诗颇具浪漫主义美学的思维,想象力、细腻的表达都让人耳目一新。
自然的风光也是韩东诗歌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比如他的《春江花月夜》就处处洋溢着满满的春意:“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把大自然的景色描绘得及其真实生动,读者如果能把自己安放在这幅壮阔的画面里,一定会体会到满满的自然之美。
另外一些韩东的作品里,也穿插着一些反映政治时代的诗句,比如他发表于1922年的《日月照耀中华》,诗中描写了辛亥革命前后国度更新,让中国出现了从深沉的黑暗到光明的改变的过程:“日月照耀中华,晨昏纷纷出乡关。
古今鸣禁烟霞外,花香遍野照国山”。
这些新鲜的音调,仿佛把韩东诗歌从安静抽象的领域里拉扯出来,给人以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新鲜感。
最后,不得不提《茉莉花开》,这是韩东最著名的诗,诗中温柔的心态和芬芳的香气,将自然之美描绘的淋漓尽致:“茉莉花开,空山翠色随风摇;青草河畔,明月晚照秋河头”,韩东的这首诗歌以其醇美柔美的美感,把大自然、爱情相结合,展现出一种纯洁而又恬淡的精神象征。
总之,韩东的诗歌无论是从意象之美、自然之景,还是从现实意义上都表现出了其独特的风格诗歌内容醇美柔美,深入到读者的内心,可谓是“千载难逢”。
只有把自己放进这幅布满神秘氛围的画卷里,你才能真正体会到韩东的艺术世界,了解其诗歌之美。
韩东诗歌的艺术特色

韩东诗歌的艺术特色
韩东的诗歌艺术特色主要集中于“错落有致”、“抒情有深”、“抽象而又惊奇”,以及“巧夺天工”和“空灵游弋”。
其一,无论是他的章回体小
说“谵语”,还是其抒情吟咏性的诗歌,都可以清晰地体现出“错落有致”的精神:节奏细腻,递进清晰,即使抽象的概念也能通过诗歌的诠释
得到有趣的呈现,令人感受到诗歌中独特的结构。
其二,韩东用抽象
的语言表达思想,抒情而又深邃;无论其中描写的是苦难还是美好、
动物还是植物,都能让人感到他的一种抒情的艺术感受。
其三,韩东
的诗歌中有许多的抽象的想象,有时联想到神话传说,有时则把人与
动物联系到一起,使其达到一种最高境界。
最后,他运用精妙的比喻,天衣无缝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与观点,勾勒出诗句中精妙的画面,深
具文化意味与艺术氛围。
《有关大雁塔》

生活不过如此——浅析《有关大雁塔》第三代诗歌潮流肇始于朦胧诗的母腹,更年轻的一代诗人是第三代诗歌的主力军,他们以不满和颠覆朦胧诗为基本特征价值取向。
第三代诗人群派生出两个分支,其一是生活流使群,其二是追求人的本体的抒情,而第二个分支中又有两个诗群:他们派与非非派。
韩东和于坚是他们派的代表诗人。
《有关大雁塔》就是出自韩东之手。
初读《有关大雁塔》,我很惊讶原来诗歌的语言可以这么平凡和日常化。
没有了朦胧诗里“星星、麦地、天空、紫云英、蝈蝈”这般唯美而朦胧的意象,韩东只是以客观冷静甚至是冷漠的口吻,站在高处,调侃着我们碌碌的芸芸众生。
就像读他的《你见过大海》一样,用根本就谈不上诗意的语言为我们写了一首诗。
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你见过大海》中反复出现的“就是这样”、“顶多是这样”、“人人都这样”,我读出了一种叹息:不过如此,不过如此,不过如此。
韩东的诗歌,早几年去读,我未必会欣赏,即使是现在,我也更加偏爱北岛、舒婷、顾城的朦胧诗。
但我觉得《有关大雁塔》读起来感觉不坏,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没有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渐渐咂摸出了现实的味道,但反骨却依然在体内,时不时地刺我一下。
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它是西安市的著名旅游景点,唐代为供奉玄奘的经书而建,是古都西安的象征,是中国唐朝佛教建筑艺术杰作。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代表着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一种信仰。
然而在诗人笔下,它不过是个形形色色的人物充当英雄的舞台罢了。
有功成名就的人,有失意落魄的人,有绝望无助的人,也有更多的人,如我这样的,只是随波逐流地去凑个热闹而已。
大雁塔的级别应该是跟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蓬莱阁这样的古建筑是在一个档次上的,那么文人骚客总会为它写点什么,到最后,也不知道是大雁塔成就了那些人还是那些人捧红了大雁塔。
“英雄”,做了什么完全没人在意,最重要的是他出名了。
哪怕是一头栽下大雁塔,也能在报纸上占个一席之地,出名了,成了英雄了——当代英雄。
韩东 诗歌

韩东诗歌1. 韩东的诗歌啊,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
你知道吗?有时候我们的内心就像一个上了锁的小盒子,装满了各种复杂的情绪和想法。
韩东的诗轻轻一转,“哗啦”,就把那锁打开了。
比如说他的,不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歌颂,而是把大雁塔从神坛拉到了人间,就像把一个穿着华丽长袍的圣人,一下子变成了身边熟悉的老友。
这诗读起来,嘿,感觉特别亲近,让你不禁想问,诗歌原来还能这么写?2. 韩东写的诗歌,简直是生活中的小确幸。
我有时候觉得生活就像一团乱麻,找不着头绪。
可他的诗就像那麻团里突然冒出来的彩色线头。
像,他说“你见过大海/你想象过/大海/你想象过大海/然后见到它/就是这样”,多简单的话啊。
这就好比你一直想象有个神秘的宝藏,等你真的看到那个宝藏,也就是这么回事儿。
他的诗让我明白,有时候我们把很多东西想得太复杂,其实简单才是真。
你难道不觉得这种简单特别迷人吗?3. 韩东的诗歌就像一阵清风,吹到人的心里可舒服了。
我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提到韩东的诗,朋友还不信有这么大魅力。
我就给他读了几句,“我有过寂寞的乡村生活/它形成了我性格中温柔的部分”。
朋友听了,眼睛都亮了。
这诗就像一个老友在你耳边轻轻诉说他的故事,让你一下子就走进了他的世界。
你想啊,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能有这样的诗像清风一样吹走浮躁,多难得啊。
4. 韩东的诗歌哟,像是黑暗中的一道光。
有次我心情特别低落,感觉周围都是黑蒙蒙的。
随手翻开韩东的诗集,那诗里的句子就像星星点点的光。
就像在里写的那些日常又深刻的场景,他用简洁的文字描绘出生活的真相。
这就好比在黑夜里,你突然看到远处有一盏小灯,虽然微弱,但是足够给你希望。
他的诗能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给你力量,你能想象那种感觉吗?5. 嘿,韩东的诗歌就像一面镜子。
我们在生活里忙忙碌碌,有时候都快忘了自己长啥样了。
他的诗呢,就把生活的样子原原本本地照给你看。
我记得读的时候,感觉就像自己站在那路灯下,看着周围来来往往的人和事。
他的诗里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就像镜子不会说谎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韩东诗歌的艺术渊源韩东的诗歌与中外诗歌传统相对疏远,与翻译小说、绘画、影視却关系密切。
在诗歌思想和叙述方式方面,韩东受萨特、加缪、勒·克莱齐奥等人小说的熏染较深。
在思想方法、美学追求、艺术特色方面,画书画册的阅读欣赏、素描速写的美术实践对韩东的诗学思想和创作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影视题材、蒙太奇、剧本故事元素也巧妙地移入了他的诗歌创作。
在新诗西化与民族化主张此消彼长、走向融合的过程中,韩东自20世纪80年代初便打破文学体裁和艺术门类的壁垒,坚持博采众长和自由创造,不仅显示了前瞻广博的艺术视野和独立可贵的探索精神,而且在跨艺术交流方兴未艾的当下,对诗歌未来的发展具有典型的启发和示范意义。
标签:韩东诗歌;艺术渊源;小说;绘画;影视韩东是“第三代”诗人中一位最具标志性的人物,他的诗歌思想和近四十年诗歌创作对当代诗歌影响深远。
关于韩东诗歌的艺术渊源,目前学界鲜有论及。
原因似如诗人小海所说,韩东的诗歌“体现不出某种文化师承上的特定关系”,“在一种没有深厚现代诗歌传统可言,而又被虚假人为制造的浓厚的现代主义文化气氛包围中保持的独特性,恰好使他的诗歌能够不断升值。
他的诗歌是不定性的有机物,呈现自然生长的状态”。
①韩东与中外诗歌传统关系疏远,但与翻译小说、绘画、影视艺术关系密切。
在文艺生态学的视野中,不仅小说与诗歌之间存在着互渗的可能,而且绘画、影视与诗也存在着天然的姻缘。
这种姻缘“包含着构成理解分析之基础的对应、影响和相互借鉴” ②。
因此,考察韩东诗歌的艺术渊源,需采取跨界比较的方法,依照各类艺术发挥主要影响作用的时序分类阐述,唯有如此才能清晰地揭示出其思想和艺术新质的来源。
一、翻译小说元素对韩东诗歌的渗入韩东少时随父母下放到江苏洪泽时,常常被父亲(小说家方之)与好友谈论文学与生活的欢乐氛围所吸引,耳濡目染中逐渐养成爱琢磨的个性。
家中的苏俄现实主义文学名著,如高尔基的《我的大学》《在人间》、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是韩东初探世界、思考生活的启蒙读物。
1979年,韩东在山东大学哲学专业学习时接触到《今天》诗歌深受震撼,从此走上写诗的道路。
此后的两年,他的诗在“意象的经营和语气方式” ③以及“叛逆、自我标榜” ④方面,都流露出模仿朦胧诗的明显痕迹。
如何才能超越朦胧诗、走出自己的新路呢?在优秀的翻译诗歌非常有限的年代,翻译小说成了韩东诗歌灵感的主要来源。
与诗相比,小说里不仅有生活和世界观,而且有语言,韩东从翻译小说里借鉴了更多“新的看世界的方式”和“写法” ⑤。
一方面,韩东诗歌的个人主义写作立场以及怀疑论、存在论的思想倾向,部分源于萨特、加缪存在主义小说的影响。
萨特作品的中译本《沙特自传》(1975)、《呕吐》(1981)、《沙特小说选》(1985)等曾在国内掀起过一场“萨特热”。
加缪的《放逐与王国》(1975)、《黑死病》(1980、1981、1983)、《堕落》和《异乡人》(1981)等也深深地影响了新时期文学。
于坚在《有朋自远方来》(1985)中曾将那时的韩东描述为“那个想当萨特的人”。
韩东也提到那时加缪在艺术层面“从来没有进入过我的诗歌”,但其小说堪称“一流” ⑥。
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小说有两点相近之处:一是都秉持个人主义写作立场,主人公多敏感清醒,恪守自然人的心灵法则,从生命角度感受和思考世界,蔑视传统与成规,执着当下真实。
二是都认为世界是无意义的、不可知的、偶然的,人与社会是对立的,人的存在是偶然的、孤独的、荒诞的。
人只有直面荒诞、自主选择,才能返回生命的本真、获得生命的价值。
韩东同期的许多诗作都表现了类似的立场和倾向。
如《山民》(1982)以孩童的心灵直觉质疑民族本位的政治乌托邦理想,肯定个体生命此生的价值和意义;《海啊,海》(1983)以老渔夫临终时的心灵直觉洞穿世界的不可知以及生命的非理性与有限;《我不认识的女人》《一个孩子的消息》(1983)从“我”的主观感受出发,分别揭示了夫妻间的永恒隔膜以及人们习惯“沉迷虚幻”而忽视“当下生存”的精神窘境。
韩东后期的许多诗作也表现出类似的思想倾向。
诗歌界曾有许多学者猜想这与韩东的哲学专业有关,但韩东自己则表示“无关”。
他认为大学学的西方哲学课程是作为“西方哲学批判”开设的,“极其简陋和僵硬”⑦,自己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读“哲学、宗教、科普” ⑧类书籍。
可见,这种怀疑论、存在论倾向的形成主要得益于萨特、加缪等人小说的潜在影响,当然也与韩东多思的个性以及当时的生命体验有关。
1979年,父亲方之病逝;两年后,韩东又因传阅《今天》受到校方审查,毕业被“发配”到陕西。
这些灾难给韩东“自鸣得意”的大学生活带来沉重打击,也使他深刻体会到世界和人生的冷漠与荒诞、个体生命的孤独与有限。
从此,“人生在世”和“生而为人”成为他诗歌写作的永恒母题。
另一方面,韩东早期“反驳”性诗歌的语言和表现手法多得益于翻译小说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韩东的诗歌叙述方式与勒·克莱齐奥小说的叙述艺术渊源较深。
韩东曾在博客中坦言:“我的一批反驳性质的诗作,和数年来大量阅读翻译小说应该是大有关系的。
这批诗歌包括《海啊,啊》《我不认识的女人》《一个孩子的消息》《水手》《山民》等等。
其中的叙述性、象征性、虚构性、猎奇以及传奇一望而知。
小说读了很多,但其中只有一部分被运用于诗歌。
这一部分不见得是最好的(就小说本身而言)。
比如卡夫卡、加缪就从来没有进入过我的诗歌。
而一些并非一流的作家,比如勒克莱齐奥,因其显然的诗意、优美、异国情调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 ⑨为摆脱朦胧诗意象诗学传统的影响,韩东从海明威、萨特、博尔赫斯、格里耶等人的小说中汲取不少艺术养分,如《山民》《海啊,海》《一个孩子的消息》《水手》《开会》等诗作普遍借鉴了小说的白描手法或人物心理描写、肖像描写手法以及简练朴素的语言风格等。
1983年,勒·克莱齐奥的长篇小说《沙漠的女儿》首次被译介到中国。
它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使用了感官化的叙述方式,即不从概念出发,而是直接从“看、听、闻、触、尝”五感入手,以饱含丰富的生命感觉和意味的语词来状物写景或叙事抒情。
这种对“感官”和“词语本身拥有的真实生命” ⑩的追求使《沙漠的女儿》读来很有节奏感,显得生动优美而又诗意盎然。
在韩东1984年后的诗歌如《温柔的部分》《黄昏的羽毛》《明月降临》《雪粒》《奇迹》中,这种感官化的叙述方式随处可见,成为韩东此后诗歌的主要叙述方式。
后来,韩东在诗学层面明确强调语感,认为“诗人的语感一定和生命有关,而且全部的存在根据就是生命” 。
这种语言观的最初形成离不开勒·克莱齐奥小说的感官化叙述带给他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古典诗歌、新诗或外国诗歌中汲取营养和灵感的诗人大有人在,由此形成回归传统和面向世界两种主流的写作路向。
韩东大胆突破体裁壁垒,率先将小说元素创造性地引入诗歌,不仅创造出有别于朦胧诗意象化写作的叙述性文本样式,开启了第三代诗“本体性叙述形态” 的先河;而且引发了一场诗学思想革命,一种强调生命和语言本身的生命存在论诗学随着韩东创作的丰富与成熟逐渐孕育而生。
二、绘画对韩东的诗歌创作的影响韩东儿时便喜欢画画、读画书画报。
在洪泽读中学时,他从父亲的挚友、画家刘冬那里接受“最初的艺术熏陶”,并学习他随时随地练习速写。
后来,韩东向美术老师戴鸣学习素描,戴老师素描的名声“甚至远播周围的四五个县” 。
韩东曾考过美术学院,但最终因政治课分数高而填报了山东大学哲学专业。
写诗成名后的韩东对绘画的热爱一如既往,不仅先后结交于小韦、吕德安等画家兼诗人,而且为著名写实主义画家毛焰写过作品评论。
绘画对韩东诗歌的影响始于1982—1983年。
在完成《山民》等反驳性质的诗歌创作、进一步思考如何使诗更好地贴近自我和生活时,早年积淀在韩东艺术素养中的绘画因子,便潜在地发挥了主导作用。
首先,对毕加索名画的欣赏加深了韩东对艺术本体的理解,“归真返璞”成为其诗歌创作永恒的美学追求。
1982—1983年,《毕加索1881—1973》《毕加索绘画原作展览》在中国首次出版。
两本书展示了西方现代派画家毕加索七十余年的知名画作,并概述了他的创作历程。
前书认为,毕加索作画始终坚持从自我真实的感受和观念出发,在不断汲取印象派、原始雕刻、古代面具和壁画、超现实主义艺术等的营养中,不断变换绘画的表现形态,从“写实”“印象”“立体主义”到“梦的分析”等,表现出可贵的一以贯之的探索精神。
韩东从中领悟到艺术的本质:混乱的内心或许就是形式“创造的根据所在”;虽然“毕加索每一幅单独的油画,都是不完整的”,然而“一个毕加索就是一个艺术史”;艺术中只有作为现实的“人的真实的东西”才是应该追求的对象,真正的艺术正是那些“质朴”“本源”的东西。
“归真返璞”,即返回生命的本真和简朴的语言形式,从此成为韩东诗歌的永恒美学追求。
他的诗也是在1983年前后开始摒弃虚构的成分,力求以简朴、清明的语言来表达生命的本真感受。
其次,写实主义美术实践提高了韩东的观察感悟和形象记忆能力,直观、洞悟逐渐成为他稳定的审美观物方式,这也影响了他诗歌的艺术特色。
韩东天性聪颖敏感,热爱自然,儿时苏北水乡的美丽景色培育了他的美感和艺术天性。
他在中学学习美术时,正值苏联的美术教学体系在中国基础美术教学中盛行之际,“写实性、再现性几乎成了绘画的唯一标准” ,在无明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情况下,许多美术老师教学多偏重素描技巧的训练,但韩东天性中固有的对事物的直觉力和想象力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后来随着韩东阅历的丰富和思想的成熟,他在素描速写中培养的观察感受能力逐渐发展成一种“内视力”,即胡塞尔现象学所谓的通过知觉和想象“直观出”本质的能力。
直观、洞悟遂成为韩东稳定的审美观物方式,客观、真实(面向真理)自然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诗艺也因而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
最后,专业的绘画素养使韩东诗歌呈现出写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杂糅的美学风格。
受素描的影响,韩东喜欢从自然和生活的可视材料中取材;而绘画时培养的形象记忆能力,也使他善于从不灭的记忆影像或场景中取材,如《一幅画》《记忆》等。
韩东对事物形态、色相、质感、方位等有着精准的观察能力和敏锐的感受能力,也使他写诗时非常偏爱“单纯的词”“原色词”和“方位词”。
“单纯的词”如村庄、河流、树木等,只指向事物本身,而取消了深度意指,这显然与写实主义绘画的“再现”原则有关。
“原色词”如“红色”的花朵、“绿色”的湖面、“棕色”的石头、“蓝色”的烟雾、孤立的“银色”、鲜艳的“灰色”等,大大增强了韩东诗歌的画面审美效果。
韩东在一些诗作中还运用绘画互补色原理造成对比效果以寄寓象征意义,如《华盛顿记》中的“白”与“黑”,在整体语境中象征着美国以科技为主导的现代文明的苍白乏力,及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导致的黑暗性后果;还有一些诗歌则通过寓情于色来强化情感倾向或彰显主题,如《从白色的石头间穿过》中的“白色”蕴含着冰冷的情感以及“空无”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