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

合集下载

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讲义

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讲义

第三十章第四节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教学内容:了解第三代诗歌的内涵及主要艺术特点;了解韩东诗歌特点并通过阅读其《有关大雁塔》、《山民》来理解其与朦胧诗不同的特点。

教学重点:第三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教学第一阶段——基础理论教学部分(12分钟)掌握后新诗潮以及第三代诗歌概念内涵;掌握第三代诗歌艺术特点。

课前思考:朦胧诗的艺术特征是什么八十年代,中国新诗曾繁荣一时,流派纷呈。

“朦胧诗”一波未平,“第三代诗歌”一波又起。

1984年以后,一场以“PASS北岛”为口号的第三代诗歌运动席卷全国,各地诗歌流派林立,其中以“非非”、“他们”、“莽汉”等流派最为突出。

1986年10月,安徽《诗歌报》与《深圳青年报》分别刊发了“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流派大展’”,即后来所说的“86诗歌大展”,将第三代诗歌运动推向高潮。

一、第三代诗歌(一)第三代诗歌概念内涵所谓“第三代”,按照诗人们的解释,第一代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郭沫若、李金发、戴望舒、艾青、臧克家等老一代诗人,革命的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是他们的主流,我们称之为政治诗;第二代主要指以朦胧诗为主体的现代诗人,如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人.朦胧诗在思想核心上主要表达的是对人的自我价值的个性自由精神的肯定,朦胧诗崇尚英雄主义、悲剧美学,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其诗歌主题往往表现为觉醒与叛逆、失落与寻找、苦难与历史等;朦朦胧诗艺术形式上常常采用意象化、象征化等表现手法。

我们称之为政治文化抒情诗;而第三代诗人则是从朦胧诗人中分离出来的后朦胧诗人,他们反对朦胧诗,他们高呼“打倒北岛”,试图颠覆朦胧诗。

第三代诗人不要朦胧诗的悲壮与崇高,他们只要做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凡人”,做“凡人”想做的一切事,说“凡人”该说的一切话。

代表人物是韩东、于坚、徐敬亚、李亚伟、杨克等。

对这第三代诗歌潮流的称呼多种多样,如“后新诗潮”、“先锋派”、“新生代”、“后朦胧诗”等,其中大部分也是参照朦胧诗群而进行的命名。

从《大雁塔》与《有关大雁塔》看朦胧诗和新生代诗两者的区别

从《大雁塔》与《有关大雁塔》看朦胧诗和新生代诗两者的区别

从《大雁塔》与《有关大雁塔》看朦胧诗和新生代诗两者的区别从内容上来看,韩东的《有关大雁塔》是令人深思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诗人消解了历史和权威,消解了英雄和崇拜,消解了富贵和精英,诗人关注的是当下的日常生活,是平常人的平常生活,是这个没有英雄了的年代的凡人的世俗化生活。

我们可以从诗歌知识里学习到,渊源的文化历史及厚重的诗歌传统不仅是中国第三代诗歌的养料与源泉,也成为那一代诗人突破窠臼而有所作为的巨大精神负担。

对历史与传统的消解,成为第三代诗歌的一大重任。

韩东也是属于第三代诗人,还是后现代诗人,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就是利用记忆去挣脱历史与传统束缚的经典作品代表.《诗刊》选这首诗歌时评道:“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对极具典型象征意味的大雁塔进行了全面的颠覆和消解。

表层背后的深度模式拆除了,人为赋予或积淀而成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味也消解了。

只剩下一种消除和相对远离语言后天文化性的原生态语言。

"而我们可以知道,大雁塔一直是山西文明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它本身就是历史与传统的浓缩象征,是历史生命文化的象征。

大雁塔的这一文化地位,决定了它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歌咏对象的必然性。

大家都知道,文化古迹一般都是被歌咏的,赞美的,就是将对个人遭际或时政世事的诠释评价,通过记忆附加到被歌咏对象已有的文化积淀之中,来达到自己上升感情的目的。

然而,韩东没有赞美,没有走相同的道路。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为了爬上去… / 然后下来/ 走进这条大街/ 转眼不见了… /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什么/ 我们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

在他人目睹大雁塔而唤醒历史记忆的地方,诗人韩东的记忆链条断裂了。

面对大雁塔的失忆,使诗人得以从这一历史建筑的既有文化价值体系中逃逸出来。

所以说,在内容上和少许形式上看,《有关大雁塔》不仅是对有关大雁塔的历史及文化记忆的拒绝,更是对前代诗人写作方式的拒绝。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三代诗人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三代诗人

• 我想乘上一艘慢船到巴黎去 去凯旋门去巴黎圣母院去埃菲尔铁塔 去星形广场偷一辆真正的雪铁龙 然后直奔滑铁卢大桥 活动安排在一天完成 我要在巴黎的各个名胜 刻上方块字刻上某君某日到此一游
• 我想乘上一艘慢船到巴黎去 去看看公社社员墙看看贝尔-拉雪兹公墓 去看看每个伟人每个无名艺术家的基地 看看一七八九年死难烈士纪念塔 我要穿得干干净净,在死者墓前默哀 亲手献上一束中国红月季 我要选一个良辰吉日 亲自去慰问死者的大妻二妻及小妻若干
山民
•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等到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 死在山中
•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 1954—— • 早期诗作多以云南高原的人文地域环境 为背景,表现高原人生存状态和诗人的 高原情结。 • 诗学观点:拒绝隐喻
尚义街六号
• • • • • • • • • • 尚义街六号 法国式的黄房子 老吴的裤子晾在二楼 喊一声 胯下就钻出戴眼镜的脑袋 隔壁的大厕所 天天清早排着长队 我们往往在黄昏光临 打开烟盒 打开灯……
• 我想乘上一艘慢船到巴黎去 沿途我将同每个国家的少女相爱 不管是哪国少女都必须美丽 她们将为我生下品种多样的儿子 这些小混蛋长大后也会到处流窜 成为好人坏人成为杰出的人类 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会注意他们 他们的眼睛会是黑漆漆的颜色 从滚滚的人流从任何场合 我也会加倍提防这些杂种他们是谁 他们是我的儿子我的好儿子

对真实的还原——谈韩东《有关大雁塔》

对真实的还原——谈韩东《有关大雁塔》

读·闻·观121《有关大雁塔》是中国第三代诗群核心诗人韩东的代表作。

韩东一反朦胧诗崇高宏大的语言风格,使用平实的、生活化的语言,对诗歌中被赋予太多意义的意象进行还原,以使大雁塔作为真实的存在而再现。

20世纪80年代早期,中国诗坛还是朦胧诗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朦胧诗带着浓郁的浪漫主义对之前的文学进行批判与反思。

朦胧诗将属人的情感、理想注入意象,在诗歌中人们看到了遥远却仿佛触手可及的理想。

然而,朦胧诗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也使诗歌渐渐远离它的发源地——生活,诗歌成了少数人迷狂的所在。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韩东的诸多诗歌应时而生,针对朦胧诗进行解构与批判。

《有关大雁塔》便是这些诗歌中极为重要的一首。

一、对意象的还原大雁塔是西安古城著名的景点之一,自唐朝建塔以来,便有传奇故事相伴。

而历代骚人墨客也为大雁塔写下了许多传唱至今的诗词。

当代诗人杨炼便写过一首长诗《大雁塔》。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一位久经沧桑的历史见证者的姿态,面对广阔无边的大地,面对浩瀚的历史长河,也面对自己的灵魂。

大雁塔在诗歌中得到升华,成为身经百战、历经沧桑的战斗者,成为作者崇高的影子。

然而韩东恰好看到在这首诗中,大雁塔作为西安古老的建筑,它所代表的不再是伴随着无数西安人一起成长、一起生活的大雁塔了,而是作为杨炼本人理想抱负、情感意志的象征。

“大雁塔”的本真性被消解了,就如同海德格尔笔下的“农鞋”一样,农鞋不再是一位每日穿它劳作、沾满泥土的农夫的农鞋,而是作者现象学“还原”后生搬硬套式的存在主义解读。

理念式重构之后,大雁塔便不再为大雁塔了。

在杨炼的大雁塔中,饱含的理想、抱负、情思,竟未有为真实的大雁塔留下一丝存在的空间。

韩东写就《有关大雁塔》一诗,正是对杨炼《大雁塔》的回复。

《有关大雁塔》里,大雁塔不再是朦胧诗中高大的见证者,作者通过消解权威与个人英雄形象来消解大雁塔被赋予的种种意义,将大雁塔还原成日常生活里的那个建筑。

所以,诗歌一开始,便开始询问“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中国当今诗歌流派及代表作品

中国当今诗歌流派及代表作品
韩东提出的“诗到语言为止”的着名命题,是对“朦胧诗群”所扮演的“历史真理代言人”的有力否定。他的诗歌作品如 《山民》、《有关大雁塔》和《你见过大海》等代表了“第三代”诗歌创作成就的最高水平。
“他们诗群”中其他比较重要的诗人还有丁当、小海、陆忆敏、刘立杆、朱文等。 代表诗人:于坚 韩东 丁当 小海 刘立杆 朱文 吕德安 陆忆敏 杨克 普珉 于小韦 吴晨骏 代表作品: 韩冬《有关大雁塔》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为了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 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 或者更多 那些不得意的人们 那些发福的人们 统统爬上去
在那个相对严肃的年代,公开“嚎叫”是不被允许的,撒娇派的诗人于是想到了“傻叫”,继而选择了其谐音“撒娇”, 也就是“温柔的反抗”。而隐藏在这温柔背后,默默他们真正想做的不过是“撕破那些伪君子的面目”,“诗歌可以真正的平 民主义”。
第一届第二届撒娇诗会分别于1985和1986年在上海师大举行。 1989年《华夏诗报》刊评论《撒娇的与并不撒娇的》,引起全国范围的讨论。 2004年,默默等人在上海创办“撒娇诗院”,《撒娇》复刊。同年2月第三届撒娇诗会在撒娇诗院举行。 代表诗人:京不特 默默 孟浪 代表作品: 京不特《重新让我写出诗歌》 有一天你明白了诗句无法被用于阐释 其实就是一个偶然的念头在一个偶然 的时刻被实现 比如在一个陌生的节日里离开一个乏 味的舞会 没有在上海的月光之下 也没有朋友在此刻向我举起酒杯说你 好 在这样一个冬天的深夜我翻看世界的 历史 那些已经被我读了又读的事件 那些被想象出来的场面栩栩如生 在这样一个冬天的深夜我设想时光的 漫长
也没有袖子和领 长得又高又尖 就像我们这样 没有袖子和领的 下装 鞋子 回到原来的地方 机器转盘里 有镶好的花边 是用来做帽子的 什么东西基本上 丧失了这种特性? 动物的皮毛外 有一点点辨认不清 就算尾巴是袖子 也没有领 可以阻挡风沙

读韩东《你见过大海》

读韩东《你见过大海》

读韩东《你见过⼤海》•读韩东诗⽂集《你见过⼤海》在上个世纪⼋⼗年代,新时期的中国⽂学迎来了⼀次新的发展。

⽂⾰以后,全民对于知识的渴望异常强烈,⽂学便成为显学。

其中,以当代诗歌的发展成就最为突出。

那个时候,北岛、顾城和舒婷名噪于⼤江南北。

整个中国的知识分⼦,尤其是⼤学⽣们,他们在校园⾥掀起了⼀股⼜⼀股的写诗热潮。

各种诗歌流派和⽂学社团如⾬后春笋般涌现。

在这个背景下,以韩东为主要代表⼈物的“第三代”诗⼈便逐渐地⽻翼丰满起来。

“第三代”诗⼈的诗歌风格不同于前辈———北岛,舒婷他们的朦胧诗。

他们有着“⼝语化”写作倾向。

之后便益渐突出。

这也最后成为典型的“第三代”诗⼈的主要特征。

这本诗⽂合集《你见过⼤海》,就是收录了“第三代”诗⼈代表⼈物韩东从1982年———2014年以来的主要作品。

这⾥⾯有⼆百六⼗余⾸诗歌,还包括四篇韩东的随笔(主要是他从⾃⼰的博客上摘选)。

这也算是他本⼈的⼀部⾃选集吧。

囿于学识,接下来,我就挂⼀漏万地谈⼀谈,对这本书中诗歌和⾔论部分的体味或者评价。

先说诗歌部分:⾸先是在语⾔⽅⾯。

上个世纪,韩东曾经提出了著名的论断:“诗到语⾔为⽌”(后⼜修正为“中国诗歌到汉语为⽌”)。

这都强调了诗歌写作之中,语⾔的重要性。

当然,作者在这⾥是更加突出了⼝语的重要性。

⽆可厚⾮的是,⼀个诗⼈要写诗,最重要的就是关注⾃⼰的语⾔,忠实于⾃⼰的语⾔。

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个优秀、杰出的诗⼈。

综合我们的阅读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古往今来的⼤多数诗篇,往往是庄重有余⽽诙谐不⾜。

这可能也与中国⼈维持数千年的严肃、保守的⽂化⼼态有关。

⽽韩东《你见过⼤海》中的有些诗歌就很好地处理了这两对关系。

我们不妨来看⼀⾸诗歌:这是诗⼈的⼀⾸代表作,当时诗⼈正任教于陕西财经学院,校舍就在⼤雁塔的下⾯。

因缘际会,他便写了⼀⾸《有关⼤雁塔》:有关⼤雁塔/我们⼜能知道些什么?/有很多⼈从远⽅赶来/为了爬上去/做⼀次英雄/也有的还来做第⼆次/或者更多/那些不得意的⼈们/那些发福的⼈们/统统爬上去/做⼀次英雄/然后下来/⾛进这条⼤街/转眼不见了/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有关⼤雁塔/我们⼜能知道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

中国后现代主义诗歌

中国后现代主义诗歌
• 1985年组织“他们文学社”,曾主编 《他们》1-5期,被认为是“第三代诗歌” 的最主要的代表,形成了对第三代诗群产 生重要影响的他们诗群。
有关大雁塔(韩东)
有关大雁塔 •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 为了爬上去 • 做一次英雄 • 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 • 或者更多
那些不得意的人们 那些发福的人们 统统爬上去 做一做英雄 然后下来 走进这条大街 转眼不见了 也有有种的往下跳 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 那就真的成了英雄 当代英雄
Hale Waihona Puke • 5、沉思者 • 我被自己所铸造的牢笼禁锢着 • 几千年的历史,沉重地压在肩上 • 沉重得像一块铅,我的灵魂 • 在有毒的寂寞中枯萎灰色的庭院呵 • 寥落、空旷
• 我将托起孩子们 • 高高地、高高地、在太阳上欢笑……
• 韩东: 男,汉族,1961年5月生于南京。8 岁随父母下放苏北农村,1982年毕业于山 东大学哲学系。历任西安陕西财经学院教 师,南京审计学院教师,1992年辞职成为 自由写作者。。
中国后现代主义诗歌
• 后现代主义:二战之后产生的文艺思潮、 创作方法。反权威、叙述化、零散化、拼 贴化是这一文化的主要特征。
• 后现代主义诗歌:运用并体现这一创作原 则的诗歌创作。(还有后现代主义小说、 电影等)
• 中国后现代主义诗歌:第三代诗人的创作
• 第三代诗人:强烈的后现代思潮
• 韩东《有关大雁塔》伊沙《饿死诗人》

拒绝宏大叙事,热衷于生活细节的描
述或者微观叙事。

拒绝永恒、抽象的概念,只对当下、
日常、瞬间的心理生理状态进行描述。

拒绝历史和文化的约束,只把自己当
作一个自然人。
大雁塔
• 大雁塔:西安市著名 的旅游景点。唐代永 徽三年(公元652年), 玄奘为藏经典而修建, 塔身七层,通高64.5 米。当时叫慈恩塔。 现在古都西安的象征。

“第三代诗歌”与“朦胧诗”的区别

“第三代诗歌”与“朦胧诗”的区别

(一)“第三代诗歌”与“朦胧诗”的区别朦胧诗正值文革后期,诗人常常表现出一种晦涩的、不同于寻常的复杂情感,因此成为朦胧诗。

他们关注国家的命运,民族未来,但是经历了文革的诗人不可能也不会一下子在所有人面前把所有的思想曝光,于是他们任然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进行创作,这种创作方式让人琢磨不透,且深刻动人,完全让人很放松、朦胧诗论崇高,具有神圣使命。

他们满怀着救世主的态度,高度赞扬扬个人的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在艺术上追求诗歌的内在美的旋律。

代表作北岛的《我不相信》,顾城的《黑眼睛》,杨炼的《大雁塔》等。

这种隐喻和象征在后来的“复制者”的作品逐渐过于平淡以致产生了乏味和淡薄感,于是显得不再为人所接受了。

这便产生了不同于朦胧诗派的第三代诗。

第三代诗完全不再隐喻和象征,他们从朦胧诗的晦涩中解脱出来,提倡“拒绝隐喻”的口号,余坚认为诗是对隐喻的拒绝,对隐喻拒绝,破坏得越彻底,诗就越显出诗自身。

拒绝隐喻就是要达到诗歌的“澄明”, 于坚把诗歌的语言资源放在了民间,选择了口语,以日常生活为诗。

[5]“第三代诗人”就是在寻找一种不确定不明晰的方向,他们受到了前朦胧诗人的影响但是又更多地借鉴了欧美的后现代主义。

他们以平民的身份来关注自己周围的生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

如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于坚的《尚义六街》,李亚伟的《中文系》等。

从杨炼和韩东眼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雁塔的不同之处,同时也看出朦胧诗和第三代诗的区别。

韩东的大雁塔是历史作为一种反方向存在,由于人们已经走出了那段历史将永去不返,消失于黑暗宇宙的深处,于是我们就去领略一种与我们没有实际关系的的东西,直接捕捉和触摸个人和个人当下的生活。

诗人向人们诉说大雁塔生命的所有的记忆,而人们只不过是一群过客,人们来观大雁塔赋予它以光荣和崇高,它站在一动不动着;给它灾难和慰藉,它依然存在着;给它忧郁和希望,梦想还有羞愧大雁塔仍然在那里从没改变过。

这一件件一桩桩都是从通过诗人的口中呈现出来大雁塔历史存在的画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终于走散/剩下一片空地板/像一张旧唱片 再 也不响……
(于坚的《尚义街六号》节选)
基础理论教学
小结:第三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在精神价值上:反崇高、反英雄、反文化; 在艺术表现上:反意象、反优雅、反修辞的口
语化写作。
课后延伸阅读
李新宇《中国当代诗歌潮流》,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 陈仲义:《诗的哗变——第三代诗面面观》,鹭江出版 社 1994 . 孙基林《崛起与喧嚣——从朦胧诗到第三代》,国际文化出版 公司, 2004 .
第三代诗歌的别称: “后新诗潮”、“新生代”、“后朦胧诗”
基础理论教学
第三十章第四节 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
(二)第三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反崇高、反文化、反意象
反崇高、反英雄的平民意识 反文化的冷抒情 反意象、反修辞的现代口语和语感的应用
比较: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崇尚英雄主义、悲剧美学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 意象化、象征化
课后延伸阅读:“海的向往”的主题
《山民》“借一个山民的口吻,叙述了一个寓言 故事,‘人’不安分于‘山’,总向往着 ‘海’”。
“山”——改革开放前中国现实的缩影; “山民”——对大海的向往,中国人民走出封闭
落后的期望; “海”——先进的现代西方文化、未来理想中国
的形象
课后延伸阅读
第三十章第四节 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
第三十章第四节 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
三、总结
第三代诗歌的成绩 丰富了新诗的艺术表现技法,使诗歌成为更加切
近人生、更加切近人的感性生命的一种艺术形式。
第三代诗歌的局限
“反文化”必然导致意义和深度的消解; “反崇高”导致诗歌美感的失落; “反意象”必然导致诗歌品质的全面下退乃至衰竭。
课后延伸阅读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为了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 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 或者更多 那些不得意的人们 那些发福的人们 统统爬上去 做一做英雄 然后下来
走进这条大街 转眼不见了 也有有种的往下跳 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 那就真的成了英雄 当代英雄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什么 我们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人类总在重复的一个古老问
题)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素质拓展教学
第三十章第四节 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
思考:这里的“群山”仅仅指自然界的大山 吗?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王烨.“后朦胧”以来诗歌“口语化”探索的危机,江汉大 学学报,2004(6)
赵培霞.“第三代诗”论析,山东社会科学,2002(2) 龙泉明.我看“后新诗潮”,文学评论,2001(3)
课后延伸阅读
第三十章第四节 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
参考书目
阎月君编《后朦胧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
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
代表诗人尚英雄主义、悲剧美学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
意象化、象征化
政治文化抒情诗(苦难、历史、觉醒等主题)
基础理论教学
第三代诗歌
第三代:上世纪八十年代朦胧诗运动之后崛起的、 从朦胧诗人中分离出来、以不满和颠覆朦胧诗为 基本特征价值取向的诗歌的总称。
代表诗人:韩东、于坚、李亚伟等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象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素质拓展教学
第三十章第四节 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
小结
诗中的“山民”,是一个囿于环境、封闭保守、 苟且偷安、不思进取的象征体。
群山则是指是积淀了千百年之久的、落后保守 的封建农耕文化意识。
《山民》所表现的则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个群 体乃至一个民族冲破闭塞走向开放的强烈渴望, 以及在这个过程的种种艰难与困惑。
教学第一阶段——基础理论教学部分
掌握第三代诗歌的概念内涵; 掌握第三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基础理论教学
第三十章第四节 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
一、第三代诗歌概念内涵
第一代诗歌 代表诗人:郭沫若、艾青、藏克家 主要特点:革命的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诗歌
政治诗(爱国、抗战等主题)
第二代诗歌
以朦胧诗为主体
素质拓展教学
第三十章第四节 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
思考:这里的山民是 “愚公” 吗?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儿子也会有老婆 儿子也会有儿子 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
素质拓展教学
第三十章第四节 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
提问:山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与 他的父辈有什么不同?
作品应用教学
大雁塔
朦胧诗人杨炼《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慈 恩寺内,是古城西安的标志 性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历 史文化的象征。
大雁塔是民族命运的象征, 是民族苦难历史的见证。
作品应用教学
第三十章第四节 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
提问:请结合第三代诗歌的特点来谈谈 《有关大雁塔》的艺术特点。
反崇高
教学第二阶段——作品应用教学部分
通过具体诗人诗歌了解第三代诗歌艺术特点; 通过阅读韩东《有关大雁塔》了解第三代诗歌
反崇高、反文化、反意象的艺术特点。
作品应用教学
二、韩东诗歌创作
(一)韩东诗歌主要特点
富有哲理思辨色彩 语言平淡直白
作品应用教学
第三十章第四节 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
(二)诗歌《有关大雁塔》阅读
第三十章第四节 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
教学第三阶段——素质拓展教学部分
阅读韩东诗歌《山民》,分析隐藏在诗歌里的 哲理思考;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分 析能力以及语言逻辑能力。
素质拓展教学
第三十章第四节 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
(三)诗歌《山民》阅读
小时侯,他问父亲 (采用口语与对话) “山的那边是什么” (新诗戏剧化)
英雄之塔——自杀的高楼 (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
成了英雄/当代英雄)
作品应用教学
反文化
历史文化承载的象征物 ——观光景点 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我们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
作品应用教学
反意象
口语化的书写方式 没有密集的意象,没有一个完整的主体意象
陈光炜编:《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人民文 学出版社,2OOO.
吴秀明. 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浙江大 学出版社,2004
基础理论教学
第三十章第四节 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
首先,反崇高、反英雄的平民意识
犹太人卡尔·马克思 叨着雪茄 用鹅毛笔写字 字迹非常潦草 他太忙 满脸的大胡子 刮也不刮…… 他写诗 燕妮读了他的诗 感动得哭了……
(尚仲敏《卡尔·马克思》节选)
基础理论教学
第三十章第四节 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
其次,反文化的冷抒情
一两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天净沙·秋思》 ) 三钱李商隐的苦蝉(《蝉》)
半勺李煜的一江春水煎煮(《虞美人》)
所有的春天喝下 都染上中国忧郁症
(张锋《本草纲目》节选)
基础理论教学
第三十章第四节 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
第三,反意象、反修辞的现代口语和 语感的应用
尚义街六号/法国式的黄房子/老吴的裤子晾在二 楼/喊一声 胯下就钻出戴眼镜的脑袋/隔壁的大 厕所/天天清早排着长队……
参考文献
王志强.理想·疲倦·命运——韩东《山民》诗主题探 析,现代语文,2004(7)
徐润润.山民的遗憾——韩东的《山民》鉴赏,名作欣 赏,2003(11)
李雪松.《山民》主旨再探,语文教学之友,2003(8) 洪流.《山民》的寓言化解读,名作欣赏,2003(7) 吕秀彬.《山民》意象解读,学语文,2001(6)
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
主讲教师
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三十章第四节 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
教学内容: 第三代诗歌的概念内涵及艺术特点; 阅读韩东诗歌,通过阅读《有关大雁塔》、《山
民》来理解第三代诗歌与朦胧诗不同的特点。 教学重点: 第三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课前思考:朦胧诗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