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雁塔》与《有关大雁塔》看朦胧诗和新生代诗两者的区别

合集下载

新生代

新生代

第四节:新生代诗人及其作品新生代诗是对朦胧诗的反派,被称为第三代诗现实主义诗——朦胧诗——新生代诗(第三代诗)(1986、10〈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联合举办的现代诗群体大展一、出现的背景:1)、对建构东方现代史诗的热情及超越——强调新传统主义、非非主义欧阳江河、廖亦武——新现代派消极历史文化的崇高意义2)、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诗歌是新生代诗产生的湿床1982——1985。

校园诗分为两类:1、具有明显口语化的诗:刻意表现现实生活,抒情有些苍白,有些空洞,略显平庸2、具叛逆思想的,对生活的思考的诗,具哲学性。

3)生活、抒情诗的粗鄙化、生活化、市民化。

(当时的潮流),造就了平民主义世界观。

二、新生代诗两个代表性群落:1、“他们”:反文化他们诗社是由韩东在南京发起的:于坚、丁当;有民间刊物《他们》主张:1)、主体降解,客体还原,主张反璞归真,回到民间和原始的东西,回到生命的真实和诗歌的本身。

2)、德倾向:刻意表现粗俗,不登大雅之堂的场景3)、对语言装饰的消除1、非非主义:强调前文化状态,强调自由,人的精神直接呈示的状态1986、5 在成都成立,创办了非非杂志,开始了他们的诗歌理论实践周伦佑、蓝写、李亚伟理论前提:文化复植策略:还原:创作还原、意识还原逃避:逃避知识、逃避思想、逃避意义超越:超越逻辑、逃避理性、逃避语法三、第三代诗歌的美学特征:1、逃离文化(反文化、非文化)例:杨炼《大雁塔》与韩东的《有关大雁塔》的比较《大雁塔》是民族命运的象征,是民族落难历史的见证2、美学精神上的反崇高,追求平民化3、回到语言本身所指的语言策略:强调诗歌的口语化,反对语意的深度感符号美学中的两个概念:能指所指:语言的意义、内涵四、代表诗人及其作品:1、1)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县人代表作:《麦地》(1985、6):宗教式虔诚的情怀,一种博大的情怀表现了诗人对物质与精神完美和谐统一的理想境界的渴望。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三代诗人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三代诗人

• 我想乘上一艘慢船到巴黎去 去凯旋门去巴黎圣母院去埃菲尔铁塔 去星形广场偷一辆真正的雪铁龙 然后直奔滑铁卢大桥 活动安排在一天完成 我要在巴黎的各个名胜 刻上方块字刻上某君某日到此一游
• 我想乘上一艘慢船到巴黎去 去看看公社社员墙看看贝尔-拉雪兹公墓 去看看每个伟人每个无名艺术家的基地 看看一七八九年死难烈士纪念塔 我要穿得干干净净,在死者墓前默哀 亲手献上一束中国红月季 我要选一个良辰吉日 亲自去慰问死者的大妻二妻及小妻若干
山民
•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等到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 死在山中
•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 1954—— • 早期诗作多以云南高原的人文地域环境 为背景,表现高原人生存状态和诗人的 高原情结。 • 诗学观点:拒绝隐喻
尚义街六号
• • • • • • • • • • 尚义街六号 法国式的黄房子 老吴的裤子晾在二楼 喊一声 胯下就钻出戴眼镜的脑袋 隔壁的大厕所 天天清早排着长队 我们往往在黄昏光临 打开烟盒 打开灯……
• 我想乘上一艘慢船到巴黎去 沿途我将同每个国家的少女相爱 不管是哪国少女都必须美丽 她们将为我生下品种多样的儿子 这些小混蛋长大后也会到处流窜 成为好人坏人成为杰出的人类 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会注意他们 他们的眼睛会是黑漆漆的颜色 从滚滚的人流从任何场合 我也会加倍提防这些杂种他们是谁 他们是我的儿子我的好儿子

朦胧诗与新时期诗歌的发展

朦胧诗与新时期诗歌的发展

构结次层
第一节:回溯祖国数百年来的贫困、落后的历史。 第二节: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第三节:描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 第四节:强调“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
意象分析
破旧的老水车 熏黑的矿灯 干瘪的稻穗 失修的路基 淤滩上的驳船
祖国贫穷、落后 悲痛、沉重、深刻
簇新的理想 古莲的胚芽 挂着眼泪的笑窝 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绯红的黎明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 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 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 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 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 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 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
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 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 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性爱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 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 难能可贵。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 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 。
“三个崛起论”--为朦胧诗呐喊助威
《在新的崛起面前》谢冕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孙绍振 《崛起的诗群——评我国诗歌的现代倾向》徐敬亚
(一)生平(1952——),原名龚佩瑜,福建漳州人。 “朦胧诗”的重要代表人物。
1964年就读于厦门市一中,1969年到闽西农村插队。 1972年返回厦门后,先后做过泥水工、挡纱工、浆洗 工、焊锡工、统计员等工作。 1980年调至福建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对外汉语现代文学第六节 从朦胧诗到新生代

对外汉语现代文学第六节 从朦胧诗到新生代

韩东(1961 ) 韩东(1961—) 1984 (1961 年主持创办了重要的诗歌 刊物《他们》。 》。他的诗歌 刊物《他们》。他的诗歌 充满反崇高、反史诗、 充满反崇高、反史诗、注 重个人生活中的片断和细 提出“ 节,提出“诗到语言为 90年代 年代, 止”,90年代,转向小说 写作。主要作品: 写作。主要作品:《大雁 塔》 你见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A. 诗人抒情主体的回归和抒情主体的个性强化。 诗人抒情主体的回归和抒情主体的个性强化。
从“我们”到“我”,从“战士”到“个人”,回到诗人 自身的情感,表现生活在诗人内心情感引起的震动,突显诗人的 个性。“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世界之外的丰功伟绩”(孙绍振)。 都带着怀疑的精神与探索精神,诗中都流露出时代带给诗 人们的哀怨、痛苦和迷惘。
1.新生代诗人的出现 1.新生代诗人的出现 亮相:1986年 现代主义诗歌大展” 亮相:1986年 “现代主义诗歌大展” 派别: 他们诗派” 海上诗群” 派别:“他们诗派”、“海上诗群”、“莽汉 主义” 非非主义” 主义”、“非非主义”等 代表人物:韩东、于坚、李亚伟、 代表人物:韩东、于坚、李亚伟、王小龙等 总体特征:1.反英雄 2.反崇高 3.平民化 总体特征:1.反英雄 2.反崇高 3.平民化 :1. 语言特征:1. :1.反意象 2.反修辞 3.口语化 语言特征:1.反意象 2.反修辞 3.口语化

朦胧诗及其叙述

朦胧诗及其叙述

朦胧诗及其叙述学习目标朦胧诗的朦胧所引起的论争情况以及发展结果朦胧诗以及论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舒婷北岛顾城的创作风格特点以及他们的异同朦胧诗的发展和变异情况什么是朦胧诗所谓朦胧诗是指以一代青年为主体的当代早期先锋诗歌运动一回顾五六十年代诗歌的特点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与共和国文学范式决定了这时期诗歌的基本范式是颂歌与战歌时代对于诗人以及诗人对于自身都是这样要求必须具有正确的强烈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感情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物质和精神的伟大变革向人民进行共产主义的教育诗也就是时代真实而嘹亮的音调也就是人民意志的代表二朦胧诗的出现在颂歌战歌的匡制下诗歌创作的主流到了文革十年已走上了假大空的绝路而一些地下的诗歌创作中心在形成他们写与颂歌不同的朦胧诗其中最著名的是白洋淀诗群由一批北京赴白洋淀下乡插队的知青构成主要成员有芒克多多根子等同时在福建四川等也有这样的创作群体后来成为朦胧诗主将的北岛舒婷等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创作的1979年权威性刊物《诗刊》先后刊出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新爱的祖国》等诗标志着朦胧诗开始得到社会的承认到1980年全国许多刊物争相刊登这些青年诗人的作品形成一股强大的潮流冲击着中国文坛三朦胧诗论争的情况及论争的意义由于这些朦胧诗从内容到形式与人们已经习惯了的的颂歌战歌截然不同自然引起人们的困惑不解以至抵触特别是经过文革洗礼的的一些文人朦胧诗引起的这场论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特别的意义 1全面复苏和回归五四新文学的精神 2由论争演变为一场自觉的诗歌运动并在这一运动中完成了现代主义诗歌的中国化 3在论争中不断涌现新的创作观念和先锋精神这些新的创作观念和先锋精神不但影响着整个诗歌的发展走向而且成了整个文学创作的探索者四朦胧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注重自我表现诗中的自我不再是集体的代名词也不是螺丝钉而是一个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尊严的人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北岛在艺术上开始注意到汉语的诗意特质讲究精炼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五代表作家的诗作风格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朦胧诗代表着真正的过渡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代精神是文学回到文学自身的开始因此它是当代文学史不可缺少的一笔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主要是北岛舒婷顾城北岛诗作《回答》《宣告》《雨夜》《古寺》舒婷诗作的特点在朦胧诗人中舒婷是最早得到大家认同的的诗人舒婷的诗表现出一种甜密的忧郁一种感伤的希望形成一种深情柔和的诗风舒婷以款款的吟唱抒写了人的情感世界充满了温情与包容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舒婷的诗采用了隐喻意象暗示象征通感以及打破时空等等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具有着明显的现代主义特点舒婷的诗有较强的宗教色彩舒婷的诗作《致大海》《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落叶》《双桅船》顾城简介 1956年出身于北京13岁随父亲到山东左黄河道的农场1974年回到北京做过多种杂工1980年以后专职从事创作1993年10月9日在新西兰希基岛自杀他的诗集有《黑眼睛》等顾城被舒婷称为童话诗人他诗歌的魅力是来自那种童话般的迹近纯洁的幻想对顾城的了解我们可以在舒婷的《童话诗人》中找到答案顾城的诗作《生命幻想曲》《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北岛与舒婷的比较舒婷是情感型的主要致力挖掘自己女性的心灵而北岛是思辨型的主要致力于探讨人类的精神舒婷的诗表现出现代主义的特点但所表现的现代主义特点是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的引桥而且表现表现出更加内向的趋势更加关注生命本体的意义而北岛是当代诗歌现代主义的先锋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先驱者的觉醒意识富有哲理的思想深度和充满艺术魅力的人格力量形成凝重奇峭的风格舒婷是一个感情至上主义者重视自己的直觉和感悟总是相信世界是美好的而北岛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自觉地把个人和民族的苦难作为一个双重的精神十字架北在自己身上北岛与顾城的比较两人都具有十分鲜明的现代主义倾向但两人的文化素养的形成和表现特点又有很大的差别所受的文化教养不同北岛在思想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曾接触过西方现代主义文化而顾城较少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对现实的态度不同北岛虽然拒绝与现实社会合作但始终表现出自己对人类精神困境的终极关怀而顾城在对现实失望后以逃避的态度去寻找自己眼中的童话世界去创造一个与世俗世界相对立的美好幻境五朦胧诗的发展与变异 2朦胧诗变异之二新生代后朦胧诗人以海子王家新骆一禾西川等为代表第三代诗人以韩东于坚杨黎李亚伟等为代表 3后朦胧诗人的创作特点与朦胧诗人一样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但他们与朦胧诗人相比较他们更强调体现古老的文化传统和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更注重从哲学层面探讨人生的价值和诗歌的终极意义其作品比朦胧诗更丰厚深邃也比朦胧诗更艰深晦涩代表人物是海子关于海子 1964年生于安微省怀宁县在农村长大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秋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4海子的创作特点海子是一个诗歌的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人生的悲观主义者在他的身上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在社会急剧变革和中西方文化激烈冲撞中无处依傍的精神焦虑海子的创作在风格上与舒婷有相似之处就是善于采用抒情手法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有浓郁的浪漫主义倾向在精神气质上则接近北岛受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在作品中透出一种智慧与高贵孤独与愤激海子的作品 5第三代诗人的创作特点否定朦胧诗变异和反动朦胧诗与后朦胧诗反英雄反崇高反理性反文化反抒情反优美等通过语言意识和生命意识的变异来体现诗歌审美意识的变异如《有关大雁塔》《尚义街六号》有关大雁塔韩东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也有的还来第二次或者更多那些不得意的人们那些发福的人们统统爬上去做一次英雄然后下来走进下面的大街转眼不见了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那是十多年前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aname=baidusnap0></a>奔跑</B> 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欢叫后来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北岛简介原名赵开振1949年生于北京1968年中学毕业后进北京一个建筑公司当工人后曾在两家杂志社当编辑然后辞职做自由撰稿人80年代末出国定居主要诗集《北岛诗选》《太阳城札记》《在天涯》《零度以上的风景》这些诗作大多在海外出版北岛的诗作特点北岛1970年开始诗歌创作在他的生活中的两次死亡事件对他的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是好友遇罗克的被四人帮的专政机构枪决二是他妹妹为救一个溺水儿童遇难这不仅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冷峻的观察也使他对于死亡生命的意义有了省思北岛表现出沉思者的姿态诗风凝重眼光犀利他的诗中充满着许多警句式的诗行极富概括力与洞察力舒婷出生于福建泉州在厦门鼓浪屿长大一九六九年中学毕业后到闽西山区插队落户一九七二年回城待业做过各种各样的临时工时代的灰暗与个人的不幸刺痛她的心灵她在那时充满了被遗弃的寂寞朦胧诗江河杨炼的史诗新生代后朦胧诗第三代诗人江河的史诗代表作《太阳和他的反光》杨炼的组诗《诺日朗》《半坡》《敦煌》《西藏》 1朦胧诗的变异之一史诗在主情的诗歌创作中强烈的个人情感被社会集体的本质取代诗歌独特的含蓄暗示暧昧等美学因素被怱略被消极贺敬之放声歌唱郭小川自己的志愿这些年轻人的写作既不是为了发表更不是为了名利完全是出自内心的一种真城与激情所以他们的诗显现出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完全不同的思想空间《相信未来》郭路生食指节选当蜘咮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写下相信未来一代人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1979年7月1979年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诗人公刘在《星星》复刊号上发表《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文章对顾城作品中表现的个人情感表示担忧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1980年著名作家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文章把这些诗贬意为朦胧诗朦胧诗的称呼也就是由此文而来的1981年老诗人臧克家在《河北师院学报》第1期发表《关于朦胧诗》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再读韩东的《有关大雁塔》

再读韩东的《有关大雁塔》

再读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作者:田戌春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18期田戌春内容摘要:《有关大雁塔》是新生代作家韩东的成名作之一,对于它的评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拟从内容方面对它进行新的赏析。

关键词:《有关大雁塔》内容赏析《有关大雁塔》是韩东的成名作之一,对这首诗歌的解读早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下面我想从诗歌的内容方面对它作一个新的诠释。

首先,诗人的一句问话,嘲笑了人类的自以为是。

我们常常认为自己能对客观存在的大自然,一切外在于自身的事物都能有很好的了解和把握。

在这种了解与把握中,我们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规律,从而我们将把握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操纵这个世界,让世界的一切都围绕着人类而运转———这就是人类主体的自大狂!韩东在这里对日常习焉不察的东西进行了发人深省的提问:“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在这句诗中,表明了诗人对上述自信主体的一种反诘:对于外在于我们的“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呢?我们对于它的一切理解都是人类自己强加的,我们只不过在“大雁塔”这个客体上理解了我们自己。

而真正的“ 大雁塔”———这个静静地矗立的庞然大物,“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我们与“大雁塔”始终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我们彼此永远不能进入对方。

“大雁塔”只是用它的无言与沉默来表示它的拒绝与排斥和一种不可解读的轻蔑!不只是“大雁塔”如此,所有的事物之间、主体之间、主客之间,“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诗人在这里对人类能力的极限与边界表现了一种清醒的自觉认识与反省。

但是,“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很多人从很远的地方千里迢迢来登这个大雁塔。

他们心目中的大雁塔已经不是大雁塔的本身,而是一种象征,一种无意识的文化符号,一个每个人心目中潜在欲望的代替物。

他们并不了解大雁塔,他们了解的大雁塔是书本上的传奇,是图片上的风景。

他们来到这里,是“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

登上大雁塔可以使他们有一种英雄的幻觉,并且让这种英雄的欲望得到满足!人类需要一个个替代物的出现来宣泄他们潜在的欲望要求,大雁塔成了他们的自慰道具。

第七章 80年代 诗歌

第七章 80年代 诗歌

(威海) • 2、北岛与顾城的比较
• 两人都具有十分鲜明的现代主义倾向,但两人的文化素养 的形成和表现特点又有很大的差别。 • 所受的文化教养不同:北岛在思想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 曾接触过西方现代主义文化;而顾城较少受到西方现代主 义的影响。 • 对现实的态度不同:北岛虽然拒绝与现实社会合作,但始 终表现出自己对人类精神困境的“终极关怀”;而顾城在 对现实失望后,以逃避的态度去寻找自己眼中的童话世界, 去创造一个与世俗世界相对立的他所向往的美好幻境,结 果是失败了。
(威海)
第一节
朦胧诗
(三)漂泊的童话诗人——顾城 “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城堡里”的诗人。 顾城,1956年九月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顾工下 放山东一部队农场,1974年回北京。做过搬运工、 锯木工、借调编辑等。“文革”期间开始诗歌写 作,1973年开始学画。 1987年5月应邀赴德国参加 明斯特“国际诗歌节”,1980年初 单位解体随后开始周游西欧和北欧 诸国,后定居新西兰,1993年10月 在新西兰激流岛上自尽。
(威海)
第二节 后朦胧诗与第三代诗人
三、“第三代”诗人 以韩东、于坚、杨黎、李亚伟等为代表 ,他们否 定朦胧诗,80年代中期后,第三代诗人声称: “PASS 北岛”,也对“后朦胧”诗进行变异和 反动:反英雄、反崇高、反理性、反文化、反抒 情、反优美等。(解构)通过语言意识和生命意 识的变异来体现诗歌审美意识的变异。 表面上可看到美国“垮掉的一代”的影响。但实 际上“反文化”的精神实质是反对封建理性, “反崇高”是想要恢复人的主体意识,“反优美” 是要打破规规矩矩的古典审美趣味,追求一种新 的冲突的美。
(威海)
北岛的诗歌深沉、冷静、凝重。反映了从迷 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充满对现实的怀疑、 指控。 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 “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 性,表现着冷静的理性批判精神,带着一代人特 有冷静的沉思。

论《大雁塔》和《有关大雁塔》的主体和客体

论《大雁塔》和《有关大雁塔》的主体和客体

了 通 用的 思 潮 分 析 和 哲 学 分 析 方 法 , 主 体 和 客 体 都 放 在 时 间 的 尺 度 上 衡 量 各 自的 内 涵 。 析 了不 同代 把 分
的 两 类 主 体 所 体 现 出 的 时 间 和 历 史 内 涵 的 差 异 , 厦 这 种 差 异 在 他 们 诗 歌 中 的表 现 。 此 外 , 历 时和 共 以 从
在 这 里 , 历 时 ” 包 含 了 至 少 两 个 层 面 的 含 义 , “ 在 ” 是 一 个 时 间 下 限 , 主体 的 时 间 上 限我 们 “ 现 只 而

个 是 观 物 之 人 是 “ 时 ” , 个 人 身 上 都 承 载 着 无 从 把 握 , 以 要 探 讨 主 体 的 时 间 差 异 必 须 要 找 到 历 的 每 所 从 定 的历 史 地 位 ,不 断 改 变 着 前 人 和 别 人 的 观 点 ; 他 们 各 自 的 时 间 上 限 , 而 界 定 他 们 的 主 体 所 可 能
( ) 体 的 历 时 差 异 一 主 存在 于一 定 时空 关 系 中 的主体 就 决 定 了主体
写 下 了 < 雁 塔 >,9 3年 韩 东 写 下 了 < 关 大 雁 大 18 有
塔 》 事 实 上 关 于 大 雁 塔 有 过 很 多 文 学 作 品 , 不 管 的 含 义 范 围 , 此 要 考 察 主 体 情 感 的成 分 首 先 就 必 。 而 因 有 多少 , 们 都是 排 列在 “ 时 ” 时 间关 系 中 , 他 历 的 在 须 从 对 主 体 时 空 分 别 的 界 定 开 始 。 这 种 排 列 中 , 然 会 产 生 差 异 , 异 的 不 是 作 为 砖 必 差

其 二 , 象 的 形 态 及 其 所 包 含 的象 征 意 义 是 “ 时 ” 包 含 的 内容 。 在 我 看 来 , 体 的 时 间 上 限 并 不 能 以 物 历 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大雁塔》与《有关大雁塔》看朦胧诗和新生代诗两者的
区别
从内容上来看,韩东的《有关大雁塔》是令人深思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诗人消解了历史和权威,消解了英雄和崇拜,消解了富贵和精英,诗人关注的是当下的日常生活,是平常人的平常生活,是这个没有英雄了的年代的凡人的世俗化生活。

我们可以从诗歌知识里学习到,渊源的文化历史及厚重的诗歌传统不仅是中国第三代诗歌的养料与源泉,也成为那一代诗人突破窠臼而有所作为的巨大精神负担。

对历史与传统的消解,成为第三代诗歌的一大重任。

韩东也是属于第三代诗人,还是后现代诗人,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就是利用记忆去挣脱历史与传统束缚的经典作品代表。

《诗刊》选这首诗歌**道:“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对极具典型象徵意味的大雁塔进行了全面的颠覆和消解。

表层背后的深度模式拆除了,人为赋予或积澱而成的文化内涵与象徵意味也消解了。

只剩下一种消除和相对远离语言后天文化性的原生态语言。

”而我们可以知道,大雁塔一直是山西文明古城西安的标誌性建筑,它本身就是历史与传统的浓缩象徵,是历史生命文化的象徵。

大雁塔的这一文化地位,决定了它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歌咏物件的必然性。

大家都知道,文化古蹟一般都是被歌咏的,讚美的,就是将对个人遭际或时政世事的诠释评价,通过记忆附加到被歌咏物件已有的文化积澱之中,来达到自己上升感情的目的。

然而,韩东没有讚美,没有走相同的道路。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幺 /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 为了爬上去… / 然后下来 / 走进这条大街 / 转眼不见了… / 有关大雁塔 / 我们又能知道什幺 / 我们爬上去 / 看看四周的风景 / 然后再下来”。

在他人目睹大雁塔而唤醒历史记忆的地方,诗人韩东的记忆链条断裂了。

面对大雁塔的失忆,使诗人得以从这一历史建筑的既有文化价值体系中逃逸出来。

所以说,在内容上和少许形式上看,《有关大雁塔》不仅是对有关大雁塔的历史及文化记忆的拒绝,更是对前代诗人写作方式的拒绝。

从形式上看,韩东打破杨炼的《大雁塔》的篇幅长形式,从主体和客体两个
角度分析,杨炼的《大雁塔》写的较为感性,和传统的抒情诗有着共同的美感,但同时也能蕴含许多关于祖国文化、历史及人性情感的理性哲思,而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则比较口语,属于口语诗歌的代表,没有比喻,拟人等辞格,只是一种叙述,也是一种反诗化的诗歌。

还有,如果说作者的诗真是发自内心的写作,是一种本性的流露,而不仅仅是追求形式上或所谓新生代诗的反叛和超越的创作姿态,那幺诸如“发福”、“有种”的字眼在诗中的出现给人感觉作者在生活中是个典型的有着痞子气的现实主义者。

杨炼的《大雁塔》属于朦胧诗,朦胧诗的思想核心是对人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还有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祕的探索;但作为新生代诗,它却是以追求思想内涵上的反文化趋向,美学精神上的反崇高,反叛和超越的创作姿态及游戏调侃的情感态度作为创作的指导。

与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不同,杨炼的《大雁塔》是以大雁塔的自我经历作为写作主线,以极为人性化的情感体验折射中国的传统历史和文化渊源。

然而,《有关大雁塔》显示了第三代诗歌的文化批判性,韩东让我们看到,反记忆,也就是忘却,可以成为诗性的批判**。

另外,《有关大雁塔》,它有叙事的成分,但不构成全体。

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叙述的冷漠平板、略带嘲讽,这是叙述者故意选择的,以传达出他对崇高、严肃进行消解时的快意。

在诗中,叙述本身就是目的,这种接近口语的现代诗歌更易令人感受罢了。

总之,这篇《有关大雁塔》是韩东针对杨炼的《大雁塔》这篇诗反其意而作,有意以朴实的生活式白话与杨炼大气磅礴的史诗化风格形成对比,在对《大雁塔》的解构中体现后现代文学对传统现代文学的挑战。

第三代诗人韩东所写有关西安大雁塔的诗,是和朦胧诗人杨炼《大雁塔》截然不同的。

韩东的短诗《有关大雁塔》,满腔的激情还原为生命的散淡,对阳光下的大雁塔、作为中华文明见证者的大雁塔,不再有崇敬之心,有的只是失去激动的冷视与茫然,反诗化的特点突出,是一篇不错的后现代诗歌代表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