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讲课讲稿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内容】:诺贝尔奖⾦获得者、俄国⽣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 1870-1932)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
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物的⼀种反应特征。
他的实验⽅法是,把⾷物显⽰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物反复给⼀个中性刺激,即⼀个并不⾃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条件反射的情境涉及四个事项,两个属于刺激,两个属于机体的反应。
⼀个是中性刺激,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并不引起预期的、需要学习的反应。
这是条件刺激(CS),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就是铃响。
第⼆个刺激是⽆条件刺激(UCS)。
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就能引起预期的反应: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出现了⾁,即UCS,就引起唾液分泌。
对于⽆条件刺激的唾液分泌反应叫作⽆条件反应(UCR)。
这是在形成任何程度的条件反射之前就会发⽣的反应。
由于条件反射的结果⽽开始发⽣的反应叫作条件反应(CR),即没有⾁,只有铃响的唾液分泌反应。
当两个刺激紧接着(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近),反复地出现,就形成条件反射。
通常,⽆条件刺激紧跟着条件刺激出现。
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相随出现数次后,条件刺激就逐渐引起唾液分泌。
这时,动物就有了条件反应。
⼀度中性的条件刺激(铃响)现在单独出现即可引起唾液分泌。
中性刺激与⽆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
条件刺激并不限于听觉刺激。
⼀切来⾃体内外的有效刺激(包括复合刺激、刺激物之间的关系及时间因素等)只要跟⽆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结合(即强化),都可以成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
⼀种条件反射巩固后,再⽤另⼀个新刺激与条件反射相结合,还可以形成第⼆级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课件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22
Thanks!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23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19
实验开始之前,小艾伯特接受了一系列基础情感测试:让他首次短暂地接 触以下物品:白鼠、兔子、狗、猴子、有头发和无头发的面具、棉絮、焚烧的报 纸等。结果发现,在此起点,小艾伯特对这些物品均不感到恐惧。
大约两个月后,当小艾伯特刚超过11个 月大,华生和他的同事开始进行实验。开 始时,把艾伯特放在房间中间桌上的床垫 上。实验室白鼠放在靠近艾伯特处,允许 他玩弄挥它。这时,儿童对白鼠并不恐惧。 当白鼠在他周围游荡,他开始伸手触摸它。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1
Contents
1
生平及著作
2
经典实验
3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2
郑板桥揖驴
郑板桥早年曾在扬州官学求学。学校里有一势 利学官,每见官宦子弟,必溜须拍马,阿谀奉 承;见贫寒士子,则另换一幅面孔,必令其对 他作揖行礼,甚是傲慢。学子们都对其敢怒不 敢言。郑板桥决心教训一下这个狗官,为贫寒 学子们出口恶气。
案例3:张芳对成人的赞扬和支持很高兴,也很满意。她的老师是温和的、支持性的,所以 当她谈到或想到学校就会感到很开心。
案例4:李华参加过小学的两次表演,但每次在舞台上都站错了队,这使她感到紧张和尴尬, 现在让她参加表演会让她感到很紧张。
案例5:李先生读高中时遇到很多困难,表现非常糟糕,最终他感到在学校很不舒服就退学 了。如今,他要来学校参加家长会,但只要一看到学校的建筑,他就感到很不舒服。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5
一、巴甫洛夫的生平和著作
• 1849年9月26日,巴甫洛夫(Pavlov)出生在俄国中部小城梁赞 。 21岁即1870年他和弟弟一起考入圣彼得堡大学,先入法律系,后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ppt课件

Page 5
LOGO
★1878年,他应俄国著名临床医师波特金教授的邀请,到他的医院主持 生理实验工作,实验室听起来好听,其实就是一间破屋子,它既像看门 人的住房,又像一件澡堂,巴甫洛夫却在这里工作了十余年。
★1886年,他自德国归来后重回大学是实验室,继续进行狗的“心脏分 离手术”。
★1887年,他逐渐将研究的方向转向人体的消化系统。 从1888年开始,巴甫洛夫对消化生理进行研究。 从1903年起,巴甫洛夫连续30多年致力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
Page 6
LOGO
经典条件反射: 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 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 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LOGO
由NordriDesign提供
创始人及主要经历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主要观点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主要启示 对于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理解
Page 2
LOGO
1 2 3 4
LOGO
字 创始人:伊凡·彼德罗维·巴甫洛夫
1849年9月26日- 1936年2月27日。 苏联生理学家、心 理学家、医师、高 级神经活动学说的 创始人,高级神经 活动生理学的奠基 人。
条件反射理论的 建构者,也是传 统心理学领域之 外而对心理学发 展影响最大的人 物之一,曾荣获 诺贝尔生理学奖。
Page 3
LOGO
★ 1849年9月26日,巴甫洛夫(Pavlov)出生在俄国中部小城梁赞, 他的父亲是位乡村牧师,母亲是一位牧师的女儿 ★ 巴甫洛夫是父母5个子女中的长子,自幼养成负责的个性。从小学习 勤奋,兴趣广泛。 ★1860年进入梁赞教会中学,1864年毕业后进入梁赞教会神学院,准备 将来做传教士。 ★19世纪60年代,从皮萨列夫的文章《动植物世界的进步》中,他知道 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受到当时苏俄著名生理学家谢切诺夫1863年出版 《脑的反射》一书影响,对自然科学发生兴趣,逐渐放弃神学,这些革 命先驱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巴甫洛夫。 ★尽管巴甫洛夫出身于宗教家庭,但他本人既不想像父亲一样一辈子当 一个牧师,也不相信上帝的存在。 ★21岁即1870年他和弟弟一起考入圣彼得堡大学,先入法律系,后转到 物理数学系自然科学专业。谢切诺夫当时正是这里的生理学教授,而年 轻的门捷列夫则是化学教授。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1.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狗进食的摇铃实验)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在这个实验中,需要区分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本能,比如:见风流泪、婴儿吸吮、尝梅生津、条件反射:人和动物后天学习的。
那在条件反射当中,我们还需掌握两个系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人和动物都有的,物理性条件刺激(声、光、电、味),比如:狗听到名字就会跑过来、风声鹤唳、望梅生津等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人所独有的,与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包括口头语言(谈虎色变;谈到考试就焦虑);书面语言(画饼充饥;看到红灯停等交通标志);肢体语言(交警的手势)等,第二信号系统只有人才有。
综上可知,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是呈现具体的刺激,而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是以语言为中介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还有肢体语言等。
例如,人看到红灯停,并不是看到具体的刺激,而是把“红灯”赋予了一种抽象的语言符号,属于第二信号系统。
2.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条件反射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反复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亦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比如,铃声与食物相结合,狗学会只有铃声也会分泌唾液。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例如,只摇铃不给它食物,慢慢地狗就不会分泌唾液。
(2)刺激泛化与分化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讲课讲稿

精品文档学前教育科教案首页班级:“3+2”大专班计划课时数:2 个课时课题: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并掌握经典条件反射原理2、能力:应用条件反射原理解释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情感: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习惯教学重点:掌握经典条件反射建立的三个阶段、重点区分四个概念教学难点:如何应用经典条件反射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学习现象教学准备:经典条件反射原理的实验图片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举例法参考资料:《当代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科教案续页导入(实验)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手拿一支粉笔。
向学生说明,每当我说“写”时,他就要在黑板上划一条线。
(其余我什么也没说)实验开始我站在实验对象身后,每次我说“写”的时候,同时用手拍一下实验对象的肩膀,共做20 次。
到第21 次,我只用手拍一下学生的肩膀,但不说“写” 。
(提问)当我用手拍同学的肩膀,但并没有说“写”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这位同学划线了没有?在第21 次时,我并没有说“写”,只拍了一下这位同学的肩膀,他也学会了划线,我们称实验者的这种学习方式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
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设计意图)这个小实验的目的不仅引起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亲自看、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对条件反射的形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基本部分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一、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生理学家,他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
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每次给狗喂食的同时摇铃。
当狗见到食物时,自然会分泌唾液。
但巴甫洛夫发现,狗在听到铃声时即使不给食物,也会分泌唾液。
这种现象称之为经典条件反射。
其过程如下:(一)食物可以使狗流唾液,流唾液是自然的、无法控制的反应。
食物是一种无条件刺激。
(二)铃声不会使狗流唾液。
铃声是一种条件刺激。
(三)巴甫洛夫把食物和铃声配合起来,使狗学会把这两者联系起来。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可真是个有趣的事情,听着就像一场科学秀。
说到巴甫洛夫,大家第一时间可能想到的是他那条闻名遐迩的狗。
这只狗可不是普通的狗,它被训练得简直像个小演员,每次听到铃声就乖乖流口水。
想想看,真是有点搞笑啊,一条狗就因为一个铃声就能变成了“水龙头”。
这可不是在说笑,这就是经典条件反射的魅力所在。
巴甫洛夫通过观察狗的反应,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在每次喂食前都响铃,慢慢地,狗就开始把铃声和食物联系起来。
铃声一响,肚子里的馋虫立刻就醒过来了,流口水了。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像我们人类的习惯呢?比如每当你听到厨房的炒菜声,肚子就开始“咕咕”叫,心里已经幻想起一桌美味佳肴。
这就是条件反射在生活中的体现。
咱们都知道,条件反射可不仅仅局限在狗身上。
想想小时候,每次放学回家,听到妈妈的呼唤声,心里就忍不住乐开花。
这个时候,我们心里想的可不是数学作业,而是妈妈那一碗热乎乎的汤。
这种反应就像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潜意识的反应。
巴甫洛夫其实就是把这种现象科学化了,弄得更有条理。
条件反射的魅力还在于它的普遍性。
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大家都逃不开这个“规律”。
比如,很多人一闻到某种香味,就会想起小时候的某个特别的瞬间。
可能是奶奶做的点心,可能是夏天的水果摊,这些美好的回忆就是一种条件反射。
每当这个香味一来,心里就像开了花一样,暖暖的。
这种感觉真的是奇妙,仿佛时间都倒流了,让人不由自主地想笑。
再说说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
比如,喝咖啡的时候,听到那咖啡机的嘶嘶声,心情瞬间就变得愉快。
就像喝了快乐水一样。
巴甫洛夫的理论恰恰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每次喝咖啡,伴随的声音和气味就悄悄在我们的脑海里埋下了印记,久而久之,这些刺激信号就形成了条件反射。
你看,巴甫洛夫的研究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条件反射有时也可能带来一些搞笑的后果。
比如,有的人一听到开门声,立刻以为是快递小哥来了,心里想着“哇,终于等到我的包裹了”。
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理论ppt课件

10
用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解释如下 问题
一、分析考试中学生产生焦虑感的条件作用 阶段一:无条件刺激:老师或家长的批评;无条件 反应:学生感到害怕。 阶段二:中性刺激:考试。面对考试这一中性刺激, 学生并不会产生焦虑感。 阶段三: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结合,即学生在考 试后如果考不好就往往会受到老师或家长的批评, 受到批评会使学生感到害怕、羞涩等。 阶段四:中性刺激转化成条件刺激,学生一遇到考 试就会感到害怕,由这种对考试的畏惧就导致学生 在考试中焦虑的心理状态。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知识要点
1: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2:经典条件的主要规律 3:经典条件的实质 4:经典条件的评价 5:经典条件在现实中的解释
1
(一)经典实验:狗分泌唾液实验。
2
3
巴刺 激物(铃声、红灯),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 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 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 反射。后人称这种反射为经典性条件反射。 两种刺激物必须经过多次的结合,中性刺激 物成为条件刺激物的信号后,这种反射才会 形成。
13
害怕如果自己回答的不好或是回答不上来 会让自己很难堪,会受到老师和同学另类 的眼光,从而在课堂提问时就会感到紧张。 这也是学生不自信的表现。 第四阶段:中性刺激转化成条件刺激,无 条件反应变成条件反应。当老师进行课堂 提问时,即使问题很容易,自己能够回答, 学生也会习惯性地感到紧张。
14
15
消退律: 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 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要完全消除一个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应比获得这 个反应要困难得多。
心理学经典条件作用原理:刺激与反应的学习过程

心理学经典条件作用原理:刺激与反应的学习过程经典条件作用是心理学中的一种学习过程,最初由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在狗身上进行实验而被发现。
这一原理解释了刺激与反应之间如何建立关联,从而形成条件反射。
以下是经典条件作用的基本原理:1. 无条件刺激(UCS)和无条件反应(UCR):无条件刺激(UCS):是一种自然引起反应的刺激,不需要先前学习。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食物是一个典型的无条件刺激。
无条件反应(UCR):是对无条件刺激的自动、本能反应。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狗对于食物的流口水就是一种无条件反应。
2. 有条件刺激(CS)和有条件反应(CR):有条件刺激(CS):最初是一个中立的刺激,但通过与无条件刺激的重复关联,会引起学习者的反应。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响铃声最初是一个中立刺激。
有条件反应(CR):是在有条件刺激存在的情况下产生的反应。
通过重复性地将有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配对,学习者逐渐对有条件刺激表现出与无条件反应相似的反应。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狗开始在听到响铃声时流口水,即响铃声成为了条件性刺激,而流口水成为了条件性反应。
3. 过程和应用:过程:经典条件作用的学习过程包括了多次无条件刺激与有条件刺激的配对,逐渐形成有条件刺激与有条件反应之间的联系。
应用: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在心理治疗、广告学、行为疗法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恐惧条件作用中,将一个原本中立的刺激与恐惧性刺激配对,使其成为引起恐惧反应的条件性刺激。
4. 消退和泛化:消退:如果有条件刺激不再与无条件刺激配对,有条件反应会逐渐减弱和消失,这个过程称为消退。
泛化:学习者可能对与有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产生类似的有条件反应,这被称为泛化。
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提供了一种解释学习和行为形成的机制,对于理解动物和人类学习、情感、恐惧等方面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学前教育科教案首页
班级:“3+2”大专班计划课时数:2 个课时
课题: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并掌握经典条件反射原理2、能力:应用条件反射原理解释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情感: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习惯教学重点:掌握经典条件反射建立的三个阶段、重点区分四个概念教学难点:如何应用经典条件反射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学习现象教学准备:经典条件反射原理的实验图片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举例法参考资料:《当代教育心理学》
学前教育科教案续页
导入(实验)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手拿一支粉笔。
向学生说明,每当我说“写”时,他就要在黑板上划一条线。
(其余我什么也没说)实验开始我站在实验对象身后,每次我说“写”的时候,同时用手拍一下实验对象的肩膀,共做
20 次。
到第21 次,我只用手拍一下学生的肩膀,但不说“写” 。
(提问)当我用手拍同学的肩膀,但并没有说“写”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这位同学划线了没有?在第21 次时,我并没有说“写”,只拍了一下这位同学的肩膀,他也学会了划线,我们称实验者的这种学习方式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
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设计意图)这个小实验的目的不仅引起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亲自看、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对条件反射的形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基本部分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一、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生理学家,他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
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每次给狗喂食的同时摇铃。
当狗见到食物时,自然会分泌唾液。
但巴甫洛夫发现,狗在听到铃声时即使不给食物,也会分泌唾液。
这种现象称之为经典条件反射。
其过程如下:(一)食物可以使狗流唾液,流唾液是自然的、无法控制的反应。
食物是一种无条件刺激。
(二)铃声不会使狗流唾液。
铃声是一种条件刺激。
(三)巴甫洛夫把食物和铃声配合起来,使狗学会把这两者联系起来。
(四)最后,即使没有食物,铃声也可以引起狗流唾液。
(引导学生写出)无条件刺激反应=见到食物流唾液
条件刺激反应=听到声音流唾液
(设计意图)四个过程用投影仪给学生呈现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图文并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二、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
精品文档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行为一联想主义认为学习就是一系列刺激一反应的联结。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在这个实验当中,有什么样的刺激,发生了哪些反应?
(一)刺激无条件刺激:在这个实验中,狗看见食物就会分泌唾液,这是
2 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
-条件刺激:本来单独的铃声是不可能引起狗分泌唾液。
对狗来说,
铃声属于一个中性刺激,当这个中性刺激(铃声)与无
条件刺激(肉)联结就变成了条件刺激。
(二)反应•无条件反应: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
彳条件反应: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
(三)列表
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三个阶段
(设计意图)回想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填充此表。
(四)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列举生活实例,使学生对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有更清晰、深刻的认识。
(例一)其实在人的生理过程中也有非常类似的情况。
哺乳期的妈妈,当婴儿吮吸的时候,乳汁开始分泌。
后来,当孩子一哭的时候,母亲会认为孩子饿了,就抱起孩子喂奶,如果持续几天以后,这位母亲一听到孩子的哭声,乳汁就开始分泌。
(提问)在这个例子中,什么是无条件刺激?(孩子的吮吸)什么是条件刺激?(哭声)什么是无条件反应?什么是条件反应?
(例二)大家都见过警车。
警车开过的时候有闪烁的红蓝灯,还有刺耳的警报声。
我们一般人走在大街上看到警车经过有没有反应?应该没有反应。
警车的光和声音对我们来说属于中性刺激。
可当一个人因为某次开车超速,而被警车拦截受到罚款,这次经历使他感到害怕或尴尬。
如果这个人经常因为超速而受到罚款,那么他以后一看到警车,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
让学生试填以下此图:
精品文档
三、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的意义
幼儿同我们成人一样,在生活环境里会接触到无数的信号刺激,如物体的形状、颜色、气味、声音等,甚至抽象的刺激物,如言语等,都可以引起幼儿的联
想,并产生某种相应的反应。
平时人们常说的望梅止渴、谈虎色变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绪性反应,如恐惧、焦虑等有可能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而产生的。
华生曾经用条件反射的原理做了一个恐惧形成的实验。
(略)
了解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规律,可以主动建立积极的联想,同时也可以避免建立消极的联想,或者祛除已经建立的消极联想。
在实际教育中,许多学生的态度就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而学到的。
例如, 许多学生尤其是男生可能不喜欢外语,因为他们将这些外语与要求在课堂上大声翻译句子这样不愉快的经历联系了起来。
在课堂上被提问难题引起了焦虑,学生形成了对外语恐惧的条件反射,可能泛化到他们对其他课程或学习机构的恐惧,在其他学校经验中发生类似的学习过程。
了解经典条件反射学习有助于消除自己的坏习惯。
(提问)有没有一种习惯你从未意识到,但你确实养成了这种习惯?你认为这种习惯是怎样养成的?
(例如)肥胖的人有时并不认为自己吃的太多。
当让他们注意自己行为的时候,惊奇地发现自己只要看电视,就要找东西吃。
看电视和刚才我用手拍肩膀的实验一样,你已对此有了习惯的反应,是自己训练自己学习带来的结果。
如果你想改正自己的习惯,就去注意自己的习惯性的行为。
结束部分
实验设计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实验。
我们知道,如果一股气流吹我们眼睛的时候,我们的眼睛会自动闭上。
气流是无条件刺激,闭眼是无条件反应。
设计一个实验,使一个人在没有气流的时候或不该闭眼的时候闭上眼睛。
教学后记这节课重点是理解和掌握经典条件反射建立的三个阶段,区分无条件刺激、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条件反应四个概念。
在帮助学生理解两种刺激、两种反应的过程中,应结合实际,多举事例,举一反三,深入浅出。
关于经典条件反射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意义应让同学在课下进行讨论。
〈板书设计〉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一、经典条件反射二、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
过程(1)(2)(3)(4)(一)刺激-无条件刺激
无条件刺激反应= -条件刺激
见到食物流唾液(二)反应-无条件反应
条件刺激反应= -条件反应
听到声音流唾液(三)列表
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