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职业倦怠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1.工作压力过大:中小学教师需要面对复杂的教学任务和繁重的学生管理工作,加之教育不断推进,教师工作任务日益增加,导致工作压力过大,长期紧张的工作状态容易导致职业倦怠。
2.教学资源不足: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很多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面临教材、教具、实验设备等资源不足的问题,无法满足教学需求,进一步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3.学生问题行为频繁:在学生追求个性、自由的当代社会中,中小学生问题行为频繁,包括旷课、逃学、违规、欺凌等,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管理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容易导致教师疲惫和倦怠。
4.待遇低下:相对于其他职业,中小学教师的待遇相对较低,收入不高,福利待遇不完善,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引发职业倦怠。
5.与家长冲突:中小学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由于家长的教育观念、期望值等方面的差异,常常引发与家长的冲突,这种冲突会使教师情绪受到影响,进而导致职业倦怠。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对策1.加强工作支持机制: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工作支持力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供合理的工作支持和帮助,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支持。
2.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提供充足的教材、教具、实验设备等教育资源,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3.建立学生行为规范:学校和教师应共同制定学生行为规范,明确学生的行为底线和纪律要求,加强学生的品行教育,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
4.提升教师待遇和福利:政府和学校应加大对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和福利改善力度,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优化福利待遇,提高教师的职业满意度。
5.加强家校合作:学校应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加强家校合作,明确双方的角色和责任,共同制定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避免因家长意见不合而引发冲突。
6.培养教师专业素养: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和养成教师自我学习的习惯,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
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与职业幸福感

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与职业幸福感在现代社会中,幼儿教师是一群值得尊敬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人群,他们负责教育和照顾幼儿,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和培养。
然而,幼儿教师的工作也存在一些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是职业倦怠和职业幸福感。
本文将探讨这两个方面对幼儿教师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一、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指由于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过重,导致工作疲劳和对工作的失去兴趣和热情。
幼儿教师在长时间的工作中容易遭受职业倦怠的困扰,原因如下:1.1 工作压力大作为教育工作者,幼儿教师经常需要面对各种教学任务和管理工作,如教学计划的编写、学生家长的交流、课堂管理等。
这些任务导致幼儿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
1.2 资源和支持不足幼儿教师需要教育资源和支持来帮助他们开展工作,包括教材、教育设施、培训机会等。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资源和支持并不总是足够的,这对他们的工作造成了困扰。
1.3 职业发展前景有限相比其他职业,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前景相对有限。
这导致一些幼儿教师感到没有动力去进一步提升自己和投入更多的精力。
二、职业幸福感职业幸福感是指从事某个职业时,个体对工作的满意度和积极情感的体验。
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对他们的工作效果和个人生活都具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几个能够增加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2.1 与孩子建立良好连接幼儿教师能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理解他们的需求并满足他们的要求,能够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2.2 获取支持和认可获得领导和同事的支持和认可能够增加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这个支持可以是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或在日常教学中得到同事的协助。
2.3 职业发展和提升给予幼儿教师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培训机会,让他们可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这将使他们感到满足和幸福。
三、应对措施为了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并减少职业倦怠,以下是一些应对措施:3.1 提升资源和支持学校和教育机构应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支持给予幼儿教师,保障他们的工作能顺利开展。
教师职业倦怠的改善策略

教师职业倦怠的改善策略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时间工作压力下,出现的一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疲劳状态。
这种状态会导致教师的职业热情和积极性降低,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师的身心健康。
以下是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1.优化工作环境优化工作环境是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措施之一。
这包括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条件、优化教学流程等。
通过提高教学条件和教学效率,教师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减少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感。
2.增强培训和支持增强培训和支持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和心理素质,增强教师的职业能力和自信心。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交流活动等,提供专业发展机会和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融入学校和社会,增强归属感和自信心。
教师可以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加入教师组织等方式,扩大社交圈子,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缓解职业倦怠感。
4.调整工作负荷过重的工作负荷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工作时间、调整工作量、优化工作流程等方式,减轻工作负荷,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减少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感。
5.培养积极心态培养积极心态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
教师可以通过学习积极心理学、参加心理辅导、培养自我调节能力等方式,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增强自信心和乐观精神,缓解职业倦怠感。
6.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帮助教师保持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缓解职业倦怠感。
教师可以通过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健康的饮食习惯、适度的运动等方式,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增强身心健康和精神状态。
7.寻求社会支持寻求社会支持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
教师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同事等交流、寻求帮助和支持等方式,扩大社交圈子,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缓解职业倦怠感。
8.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明确职业目标和方向,增强职业成就感和自信心。
教师职业倦怠的名词解释

教师职业倦怠的名词解释教师啊,在很多人眼里那可是神圣得不得了的职业。
就像神坛上的智者,每天被一群小天使环绕着,可实际上呢,这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心酸史”,这就是所谓的教师职业倦怠。
你看,刚当老师的时候,那一个个就像充满电的小马达,浑身都是劲儿。
面对学生就像超级英雄面对小怪兽,觉得自己能拯救每一个在知识海洋里“溺水”的娃。
可时间一长,这股子劲儿就像气球慢慢撒气了。
每天备课就像大厨准备一场超级豪华的大餐,得考虑营养均衡、色香味俱全。
可是学生们有时候就像挑食的小怪兽,你精心准备的“知识大餐”他们还不买账,这心啊,就像被泼了一盆冷水,凉飕飕的。
批改作业的时候,那厚厚的一摞本子,感觉就像永远翻不完的小山。
眼睛盯着那些字,就像在数芝麻一样,密密麻麻的。
要是再碰到几个字迹像天书一样的学生,那简直就是在破解外星密码,脑壳疼得像要炸开了。
课堂纪律也是个老大难。
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就像一群精力旺盛的小猴子,上蹿下跳的。
老师呢,就像个疲惫的驯兽师,喊得嗓子都哑了,他们还在那我行我素。
有时候真想自己像哈利·波特一样,挥一挥魔法棒,让他们瞬间变得乖乖听话。
还有家长会啊,那简直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家长,有的像温和的小绵羊,有的就像充满攻击性的大老虎。
老师得小心翼翼地在他们中间周旋,就像走在钢丝上的杂技演员。
教学成绩的压力也像一座大山压在身上。
就好像老师是一群登山者,成绩就是那山顶的旗帜。
为了到达那山顶,拼命地拉着学生往上爬,可有时候不管怎么努力,那山好像还是那么高,遥不可及。
教师的热情就像燃烧的蜡烛,刚开始火苗旺旺的,可随着职业倦怠的到来,这火苗就变得摇摇晃晃的,感觉随时都可能熄灭。
感觉自己从知识的传播者变成了一个疲惫的“知识搬运工”,机械地把知识从课本搬到学生的脑袋里,也不管他们到底接不接受。
这职业倦怠就像一个小恶魔,悄悄地潜入老师的身体里,偷走他们的活力、热情和耐心。
可是老师们还是在咬牙坚持着,就像战场上受伤了还不肯倒下的战士。
中职教师职业倦怠分析及对策

中职教师职业倦怠分析及对策一、中职教师职业倦怠分析中职教师是承担教育任务的重要群体,他们需要面对很多的工作压力和挑战,长期以往可能会导致职业倦怠的出现。
中职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情感耗竭、个人成就感下降和对工作的厌倦感。
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压力大:中职教师需要承担相对较重的工作压力,包括教学任务、学生管理、班级管理、家长沟通等多方面的工作。
长期的工作压力可能会导致教师情感耗竭和身心疲惫。
2.工作环境差:中职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教育资源匮乏,教学设备不完善,教学环境欠佳,教师工作条件较差也是导致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3.职业发展受阻:中职教师的职业发展通常比较受限制,很难有机会晋升或提升薪资待遇,长期处于同一岗位可能会造成教师对工作的厌倦感。
4.教学内容单一:中职教师的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缺乏新鲜感和挑战性,长期以往可能会导致个人成就感下降,影响教师对工作的投入和热情。
5.缺乏支持与认可:中职教师在工作中可能会缺乏上级领导的支持与认可,也缺乏同事间的合作和支持,长期以往可能会导致教师工作困难和职业倦怠的出现。
二、中职教师职业倦怠对策针对中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策和改进:1.提高教师绩效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绩效评价机制,注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育贡献,给予教师应有的认可和奖励,激励教师投入工作。
2.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加大对中职学校的投入力度,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备,提升教师的工作环境,为教师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
3.加强教师培训和发展:为中职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发展机会,支持教师参与专业学习和交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满足感。
4.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建立合作共赢的教师团队,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升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共同应对工作中的挑战。
5.加强心理健康指导和辅导:为中职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指导和辅导服务,帮助教师释放压力、调整情绪,保持身心健康。
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及应对策略有哪些

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及应对策略有哪些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少教师可能会遭遇职业倦怠。
这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也会对教育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那么,教师职业倦怠有哪些症状?又该如何应对呢?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1、情绪方面教师可能会经常感到焦虑、烦躁、压抑和易怒。
在面对学生的问题和教学任务时,缺乏耐心和热情,容易对学生发脾气。
对工作的满意度降低,常常感到沮丧和失落,失去了最初从事教育工作时的激情和动力。
2、身体方面长期的职业压力可能导致教师出现身体上的不适,如头痛、失眠、疲劳、免疫力下降等。
这些身体症状可能会进一步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3、工作态度方面表现出消极的工作态度,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不再认真备课、批改作业,对教学改革和创新缺乏兴趣。
对学生的关心和指导减少,不再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
4、人际关系方面在与同事、学生和家长的交往中,可能会变得冷漠、孤僻,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合作。
与同事之间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也变得困难和不顺畅。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1、工作压力过大教学任务繁重,需要同时应对备课、授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参加教研活动等多项工作。
而且,学生的成绩和表现往往与教师的评价和晋升挂钩,这使得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2、社会期望过高社会对教师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认为教师应该是无所不能的教育者,能够解决学生的一切问题。
这种过高的期望使得教师感到不堪重负。
3、学生问题复杂多样如今的学生个性鲜明,问题复杂多样,如学习困难、行为问题、心理问题等。
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这些问题,容易感到疲惫和无助。
4、工作环境不佳学校的管理体制、评价机制不合理,缺乏对教师的支持和关爱。
同事之间的竞争激烈,工作氛围紧张,这些都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5、个人因素教师自身的性格特点、应对压力的能力、职业规划等也会影响职业倦怠的产生。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消除职业倦怠感的措施

近年来,教师职业倦怠感在教育领域逐渐凸显,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效果。
针对这一现象,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消除职业倦怠感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消除职业倦怠感的措施。
一、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教师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主要从业人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培训机构应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提供更多实用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更加熟练地掌握教学内容,还可以增加教师的职业自信心,减少职业倦怠感的出现。
二、注重教师心理健康培训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工作环境复杂,因此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教师职业倦怠感的重要原因。
为了消除这一隐患,教育系统应加大对教师心理健康培训的投入。
通过心理交流、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三、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良好的工作氛围是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感的重要保障。
教育管理部门应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强团队凝聚力。
也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提高学生的自觉自律,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从而消除职业倦怠感。
四、赋予教师更多的发展机会教师职业倦怠感的产生部分原因是教师感到工作没有进步,缺乏发展机会。
教育系统应赋予教师更多的发展机会,包括参加学术研讨、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参与课题研究等。
这样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教师的专业认同感,从而减少职业倦怠感的产生。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消除职业倦怠感是当下教育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注重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赋予教师更多的发展机会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希望教育管理部门能够重视这一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教师的职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针对教师职业倦怠感,教育部门应该在培训方面加大投入。
可以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心理学培训,增强教师的心理调适能力,提高他们对学生心理的理解和把握,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扰。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有哪些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有哪些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
然而,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少教师会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这不仅影响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也对学生的成长和教育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
那么,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究竟有哪些呢?一、工作压力过大教学任务繁重是教师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
教师不仅要备课、授课、批改作业,还要辅导学生、参加教研活动、应对各种考试和评估等。
每天长时间的工作,使得教师身心俱疲。
学生管理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如今的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活跃,管理难度增大。
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解决学生的问题,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规范,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此外,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以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
这种持续的学习和更新知识的压力,容易让教师感到疲惫和焦虑。
二、职业发展受限在一些学校,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有限。
晋升机会少,职称评定难度大,使得教师感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缺乏专业培训和发展的机会也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
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但如果学校不能提供足够的培训和学习资源,教师就会感到自己在专业上停滞不前,从而失去工作的热情和动力。
三、工作环境不佳学校的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不合理,可能会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
过于强调量化的评价指标,如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等,使得教师不得不为了追求这些指标而拼命工作,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事之间的关系不和谐也会影响教师的工作心情。
教师之间可能会因为教学资源的分配、教学方法的差异等产生矛盾和冲突,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影响团队的合作和工作氛围。
此外,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学资源不足,也会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不便,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
四、社会期望过高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过高,认为教师应该是无所不能的教育者,能够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的职业倦怠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林杰副教授
2011.03.10.
⏹ 2004年《中国教育报》:教师是接近“心理枯竭”的高危人群。
四面出击,八面受敌。
“采得百花酿成蜜,为谁辛苦为谁忙”?
⏹ 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大型调查:82%的教师感觉压力大,10个教师3个倦怠工作。
(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9000名教师)
⏹ 2006-2007北师大民主促进会对北师大(大中小幼)抽样调查结果:78%的教师反映压力过大,50%的教师缺乏工作成就感。
⏹学校频发的教师安全事故(案件):心理疾病已成为教师的职业病,教师的心理健康缺少关注。
一、职业倦怠(Job Burnout)的概念:
⏹ 1961年,美国作家Greene写了一本小说:《一个倦怠的案例》(A Burnout Case) (通俗心理学) ⏹ 1974 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在《职业心理学》上首次将职业倦怠引入心理学领
域,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多为第三产业)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生理、心智、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
⏹ 1978年,美国教育联合会(NEA)将职业倦怠作为教育年会的中心议题。
(教师为JB多发人群) ⏹ 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在美国费城召开,职业倦怠随后成为一个流行不衰的专
业名词。
⏹ 2004年,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北京),有好几个学术论坛都与职业倦怠有关。
二、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
⏹临床心理学观点:弗莱登伯格为代表,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
堪的状态
⏹社会心理学观点:马勒诗为代表三个维度
⏹组织观点:个体处于过多刺激的情境;个体面对有限的刺激情境缺少挑战
⏹社会历史观点:社会面貌在个体心理特征上的一种反应社会服务行业期待高自主性低
三、职业倦怠的基本特征(马勒诗):
⏹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涉及个体对压力的评估,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端疲
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涉及个体对他人的评估,表现为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非
人格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 (去人格化、去人性化、玩世不恭)
⏹缺乏个人成就感(lack of personal accomplishment):涉及个体对自我的评估,表现为个体对自己
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
马勒诗(Prof. Christina Maslach):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1971年获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及健康心理学。
她是职业倦怠研究的开创者之一。
四、职业倦怠的具体症状:
4、MBI包含22个项目,包括3个分量表:情绪衰竭(9项)、人格解体(5项)和低成就感(8项)。
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的分量表采用正向计分法,分量表的平均数越大,则工作倦怠程度越强;低成就感的分量表采用反向计分法,平均数越小,则工作倦怠程度越低。
三个分量表的得分相互独立。
5、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编制
六、教师职业倦怠的必然性: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个体因长期未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应付工作中的挫折,处理
各种矛盾冲突而导致的身心疲惫的状态。
⏹教师工作具有特殊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教师工作是一种助人行业,需要面临和处理
复杂的人际关系。
调查表明这是一种经受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
⏹ 2001年英国的一项民意测验表明,人们把教学看作是艰难、低收入和公众尊重程度低的职业。
⏹美国学者法伯认为,教师一直属于一种孤独的职业。
⏹教师的工作负担沉重,承受的社会压力日益加重,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越来越突出,越来越
普遍。
教师已经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之一。
七、教师职业倦怠的普遍性:
⏹ 2004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第一次发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
的倦怠指数调查中,教师的倦怠程度高居第三位。
(仅次于公务员与物流/运输人员,P.8)
⏹ 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一项专门就首都幼教职业倦怠状态进行的调查显示,有明显倦怠倾向的
教师比例高达近60%。
应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是幼教界的当务之急。
(冯晓霞、梁慧娟)⏹ 2004年,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辽宁省14个地市
168所中学2292名教师的检测表明,51.2%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王加绵等)
⏹ 2006年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抽样调查”结果:
1、分别有44%、46%、27%的高校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情绪衰竭、低成就感和去个性化;
2、女教师在情绪衰竭方面要显著高于男教师;
3、低学历教师的低成就感水平要高于高学历教师;
4、36-40岁年龄段的高校教师情绪衰竭要高于其它年龄组教师。
(李兆良等)
八、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
1、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已经普遍存在,并达到了中等以上的倦怠程度。
2、教师的职业倦怠在教师生涯的最初几年就开始显现,而且随着教龄的增加而不断加重。
特别是在第10年起急剧严重化,到第16-21年达到高峰。
(近年有提前的趋势)
3、男女教师职业倦怠特点不同:女教师在职业生涯的最初几年并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但几年后,职业倦怠随着教龄的增加不断加重;男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在其教学的最初几年就已经存在,不过会随着他们教学时间的增加而不断降低。
4、工作量不同的教师,情绪衰竭问题也会随着增加而加重。
(情绪衰竭是对压力的反应)
5、教师的工资收入直接影响到了教师情绪的变化,情绪衰竭程度最重的教师工作收入在1001-1200元之间。
(民办、集体幼儿园)
6、职业倦怠对中小学教师辞职意向有显著影响:情绪衰竭,人格解体越严重,则教师的辞职意向越高;而成就感越低的教师,则越不想辞职。
九、教师职业倦怠的类型:
⏹筋疲力尽型:教师对压力的反应不是更加努力,而是不再努力。
他们试图通过减少付出来取得
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平衡。
⏹狂热型:教师面对困境和预期的失败,试图做任何可能的努力。
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付出更
多的努力,并且相信付出最大的努力就会成功。
⏹低挑战型:教师既不是对工作量不满,也不是对工作中的困难不满,而是对每天和每年面对单
调、缺乏激情的工作感到厌倦。
⏹综合型:更多的教师可能是出于这几种类型之间,出现阶段性反复。
十、职业倦怠的强度:
⏹一级倦怠:表现为烦躁、担忧与挫折。
此水平倦怠是短期的、可恢复的。
⏹二级倦怠:表现为耗竭、玩世不恭、无效能、脾气起伏不定。
此级倦怠比较固定、持久、不易
克服。
⏹三级倦怠:表现为生理、心理问题,自尊降低,从工作与人际交往中退却。
此程度是弥散的、
非特异的、剧烈的、难以处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