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抗震原理复习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试述建筑抗震设防标准。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重点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特殊设防类: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适度设防类: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抗震规范2010有具体规定外,对乙、丙、丁类的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2.试述建筑抗震三水准设计准则。

1)刚度设计准则:建筑在其使用期间,对遭遇频率较高、强度较低的地震即多遇地震时,建筑不损坏,不需要修理,结构应处于弹性状态。可以假定结构服从线性弹性理论,用弹性反应谱进行地震作用计算,按承载力要求进行截面设计,并控制结构的弹性变形符合规范要求

2)强度设计准则:建筑结构在基本烈度地震作用下,允许结构达到或超过屈服极限,结构产生弹塑性变形,依靠结构的塑性耗能能力,使结构得以保持稳定保存下来,经过修复还可以使用。此时结构抗震设计应按变形要求进行。允许非结构构件受到破坏,但必须保证主要结构不受明显损坏,以避免进行困难、昂贵的修复工作。要求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3)延性设计准则:要求结构能经受较大的非弹性变形。在预先估计到的罕见地震作用下,结构进入弹塑性大变形状态,部分产生破坏,但应防止结构倒塌,避免危及生命安全。这一阶段应考虑防倒塌的设计。

3.试述建筑抗震二阶段设计。

二阶段抗震设计是对三水准抗震设计思路的具体实施。通过二阶段中第一阶段对构件截面承载力验算和第二阶段对弹塑性变形验算,实现抗震规范2010基本的抗震设防目标。

第一阶段设计:应满足第一、二水准的抗震要求。为此,应按多遇地震第一水准的地震动参数计算地震作用,进行结构分析和地震内力计算,考虑各种分项系数和内力调整系数。根据荷载组合值系数进行荷载与地震作用产生内力的组合,进行截面配筋计算和结构弹性位移控制。并相应采取构造措施保证结构的延性,使之具有与第二水准相应的变形能力。这一阶段设计对所有抗震设计的建筑结构都必须进行。

第二阶段设计:对地震时抗震能力较低、容易倒塌的建筑结构以及抗震要求较高的建筑结构,要进行易损部位的弹塑性变形验算,并采取措施提高薄弱层的承载力或增加变形能力,使薄弱层的塑性水平变位不超过允许的变位。

4.试述不规则定义。

不规则:指的是超过表3.4.3-1和表3.4.3-2中一项及以上的不规则指标;

5.对于不规则和特别不规则结构,试述进行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的要求及对薄弱部

位应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1 平面不规则而竖向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扭转不规则时,应计入扭转影响,且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分别不宜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平均值的 1.5 倍,当最大层间位移远小于规范限值时,可适当放宽;

2) 凹凸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高烈度或不规则程度较大时,宜计入楼板局部变形的影响;

3) 平面不对称且凹凸不规则或局部不连续,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块计算扭转位移比,对扭转较大的部位应采用局部的内力增大系数。

2 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刚度小的楼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于1.15的增大系数,其薄弱层应按本规范有关规定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根据烈度高

低和水平转换构件的类型、受力情况、几何尺寸等,乘以1.25~2.0的增大系数;

2) 侧向刚度不规则时,相邻层的侧向刚度比应依据其结构类型符合本规范相关章节的规定;

3) 楼层承载力突变时,薄弱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65%。

3平面不规则且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类型的数量和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不低于本条1、2款要求的各项抗震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经专门研究,采取更有效的加强措施或对薄弱部位采用相应的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

6.试述我国抗震规范(GB50011-2010)判断特别不规则建筑的参考界限。

1 扭转偏大:裙房以上有较多楼层考虑偶然偏心的扭转位移比大于1.4

2 抗扭刚度弱:扭转周期比大于0.9, 混合结构扭转周期比大于0.85

3 层刚度偏小:本层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层的50%

4 高位转换:框支墙体的转换构件位置:7度超过5层,8度超过3层

5 厚板转换:7~9度设防的厚板转换结构

6 塔楼偏置:单塔或多塔合质心与大底盘的质心偏心距大于底盘相应边长20%

7 复杂连接:各部分层数、刚度、布置不同的错层或连体两端塔楼显著不规则的结构

8 多重复杂:同时具有转换层、加强层、错层、连体和多塔类型中的2种以上

7.试推导水平地震作用基本计算公式,并解释所有变量的物理意义。

8.试述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构地震作用(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的建筑结构,计算其

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的规定;建筑结构的扭转耦联地震效应应符合的要求)。

9.试述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定义、分布及薄弱层判断;哪些情况应该进行弹塑性分析?并

给出结构弹塑性简化分析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