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堪舆法对我国建筑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摘要:在当代新兴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建筑事业更新换代比较迅速。
我们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祖辈传承的中华文化,在建筑事业的发展当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仅影响建筑的外观,而且还对建筑事业的文明发展有一定的正向促进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多姿多彩,涉及较广,受它影响之下的建筑事业更是值得我们去深思与探究的。
中华文化有很多个组成部分,分别以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我们的建筑文化发展。
同时,它们又相互融合,形成一条巨龙,对整体的宏观思想进行掌控。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建筑设计;影响前言:在历史的发展潮流当中,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各自的文化特征不断影响着后辈,同时也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儒家和道家分别有自己文化的特点,同时,两者又相互补长取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两种古老而有内涵的文化,对于设计思想的改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除此之外,近几年来,“风水位置”也得到许多人的推崇。
当然,我们剥去封建迷信的外衣之后,经过国内外专家的共同分析与探讨,也让民众有了新的认识与评价。
我们认真去发现,它的身上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究的地方,对于当代社会建筑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价值所在。
一、能够影响建筑设计的几大文化(一)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一大影响建筑设计的文化思想之一。
儒家思想主要讲述,君臣之礼,父子之道,长幼有序,尊卑分明等几大纲常理论。
那这几大纲常理论在建筑的布局当中都深有体现。
因为在历史上,建筑是以群体组织为主。
在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上,能够直接体现出来家庭主人的权势与地位。
就像故宫就是展现着儒家思想,故宫也是中国最大的四合院。
严格按照儒家传统思想的等级制度,主次分明的进行布局与设计,分为前面办公的前朝和后面嫔妃住的后宫。
前朝主要是皇帝和大臣议论国家政务的地方,后宫主要是皇帝皇后以及皇帝妃嫔生活的地方。
之间相互联系又不能相互逾矩。
展现的是古代尊卑有别的思想。
反观当代,北方的四合院的设计,也遵循着儒家的思想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对建筑的影响

传统文化思想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启 示和引导
• 在世界建筑风格趋同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护盒 传承我国传统建筑特色是当代设计师亟需面对和 解决的问题。表面性和符号化的具象模仿和沿袭 已不再适用于今时今日,更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 的是传统建筑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哲学体系!
到此结束, 感谢您的关注!
• 单体建筑的等级划分制度:(官式和民式)
针对 开间、 色彩、 斗拱、 彩画、 基座、 屋顶 样式 的不 同来 区分 等级。
不同等级的彩画样式不同。
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 市政建筑:大尺度,对称布局。 • 大型公共建筑:作为城市名片代表城市形象。
道教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
• 选址——风水学。 选择环境:背山面水最好 改造环境:使不利转为利 • 造园——曲径通幽,天人合一,效法自然。
•道学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它具有包容性、 开放性等特点,在其文化体系中,神仙理论(生死观)可以说是道教 的核心内容。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了儒家社会哲学的道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 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发展出迥然不 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但同时也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 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 定位。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的一方面是人对知识能力的解 放, 另一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和 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认为儒家 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此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 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 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 是能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因此道家的 思想理念利于人们修养生息的需求,故而让汉初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 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安定了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 场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广大的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
探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一)

探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一)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他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类型,建筑与文化关系密切,建筑在不同时期反映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儒家礼教、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民俗文化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
建筑与文化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古代建筑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体系。
一、儒家礼教等级制与中国古建筑儒家建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到传统建筑的布局、造型和色彩等方面。
中国古典建筑多以中轴线布局,主建筑为中,次要建筑在两侧,左右对称,以众多的单体建筑有序的组成一组建筑群体。
这些单体是以中心建筑为核心,布局有严格的方向性,等级分明,层次清晰。
其组成的方式是严格按照儒家“尊卑有序、上下有分,内外有别”的思想。
纵向以北为上,东西为下,横向结构以左为上,以右为下,居住方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也都带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对内外檐装修、屋顶瓦兽、梁枋彩绘、庭院摆设、室内陈设都有严格的限定。
如中国传统屋顶就分九级,其中以重檐庑殿顶级别最高,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再次是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十字脊顶、盝顶、盔顶。
硬山顶等级最低,根据清朝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
中国古代建筑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总的来说以黄色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
宫殿用金、黄、赤色调,而民居却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
二、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建筑老子提出“天人合一”观点,认为人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主张顺应自然。
这一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的聚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布置,直至取材及营造技术各方面。
中国古代房屋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选址的基本原则和格局。
古代风水学中,认为山体是大地的骨架,也是人们生活资源的天然库府,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
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中西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在建筑领域,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建筑的设计、结构、风格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比较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东西方建筑的不同之处,并且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中西传统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因地域、历史、宗教信仰等因素而有所差异。
从建筑角度来看,中西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哲学观念不同。
中西方的哲学观念有所不同,中国古代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主导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取法自然等观念,这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而西方哲学强调理性、个人主义、人类对自然的控制等观念,在西方的建筑中也有所体现。
2.宗教信仰不同。
中西方的宗教信仰对建筑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佛教、道教、儒家等宗教在建筑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寺庙、道观、孔庙等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西方,基督教在历史上对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教堂、修道院等建筑。
3.审美取向不同。
中西方的审美观念也有所不同,在建筑设计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古代建筑追求“天人合一”,重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注重色调、结构的美感;而西方建筑追求科学、理性、对称、秩序,追求几何形态的优美线条和光影效果。
1.建筑设计2.建筑结构中西方的建筑结构也有所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注重榫卯结构和斗拱结构的运用;而西方建筑多采用石、砖、混凝土等材料,注重梁柱结构和拱形结构的运用。
3.建筑风格中西方建筑的风格也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建筑以传统的斗拱、寓意之阁、条枋、雕梁以及青砖、歇山顶、红墙、青瓦等元素为主要特征;而西方建筑以希腊柱式、罗马拱门、哥特式教堂等为主要特征。
启示与展望通过对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1. 历史文化传承。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反映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发展。
我们应该在建筑设计中注重文化传承,继承和发扬中西传统文化,让建筑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周易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建筑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历来被尊为六经之首。
其易道博大精神,源源流长,对于中华民族的各个领域,其中包括建筑文化在内,都有深远的影响。
易学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往往是以中国古代特有的堪舆学即风水理论为中介。
对于风水的评价,至今都是毁誉交加,莫衷一是。
1. 周易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选址与布局的影响1.1对于选址的影响在中国,涉及选址,往往离不开“风水”,而易学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往往是以中国古代特有的堪舆学即风水理论为中介的。
中国古人凭直觉认知和知识经验积累,总结并逐步完善了一套以人与自然协调为准则的认知观念和择地理论,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传统聚落选址和居住环境营建中。
因此,最常见的聚落选址是由风水师进行“堪天舆地”:以风水理论为指导,通过综合观察地理环境的空间形势、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等,按照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等方法来确定最有利的聚落位置。
按风水理论选择聚落地理位置,实际上是对气候、地形、地质构造、水文状况等影响人们生存健康的自然要素进行综合权衡的结果。
正是基于这一追求,风水理论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通过理论思维,吸收融汇了古代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学、民俗学等方面的智慧,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更以其世俗化而深深植根于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
因此,在对传统建筑的选址、规划布局和经营建设上,一直起着权威的指导作用,上至京都、皇宫、陵寝,下至山村、民舍、坟茔,无不在风水观念的笼罩之下。
可以说,风水是中国传统的地理位置选择理论。
风水理论及其实践之所以能流传千载,关键在于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中国古人历来认为,天地气交,化生万物,人本是天地之子,因此,人的存在一刻也不能离开孕育他的自然环境,一切都要以自然的和谐为最高准则。
而自然环境本身,又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有的地方对人十分有利,有的地方则会带来伤害。
因此,作为立身之本的住宅建设,是不应当任意选址的,而要通过实地考察(即相地),找到最吉祥的地点——风水穴,或曰风水宝地。
周易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建筑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历来被尊为六经之首。
其易道博大精神,源源流长,对于中华民族的各个领域,其中包括建筑文化在内,都有深远的影响。
易学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往往是以中国古代特有的堪舆学即风水理论为中介。
对于风水的评价,至今都是毁誉交加,莫衷一是。
1. 周易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选址与布局的影响1.1对于选址的影响在中国,涉及选址,往往离不开“风水”,而易学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往往是以中国古代特有的堪舆学即风水理论为中介的。
中国古人凭直觉认知和知识经验积累,总结并逐步完善了一套以人与自然协调为准则的认知观念和择地理论,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传统聚落选址和居住环境营建中。
因此,最常见的聚落选址是由风水师进行“堪天舆地”:以风水理论为指导,通过综合观察地理环境的空间形势、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等,按照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等方法来确定最有利的聚落位置。
按风水理论选择聚落地理位置,实际上是对气候、地形、地质构造、水文状况等影响人们生存健康的自然要素进行综合权衡的结果。
正是基于这一追求,风水理论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通过理论思维,吸收融汇了古代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学、民俗学等方面的智慧,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更以其世俗化而深深植根于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
因此,在对传统建筑的选址、规划布局和经营建设上,一直起着权威的指导作用,上至京都、皇宫、陵寝,下至山村、民舍、坟茔,无不在风水观念的笼罩之下。
可以说,风水是中国传统的地理位置选择理论。
风水理论及其实践之所以能流传千载,关键在于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中国古人历来认为,天地气交,化生万物,人本是天地之子,因此,人的存在一刻也不能离开孕育他的自然环境,一切都要以自然的和谐为最高准则。
而自然环境本身,又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有的地方对人十分有利,有的地方则会带来伤害。
因此,作为立身之本的住宅建设,是不应当任意选址的,而要通过实地考察(即相地),找到最吉祥的地点——风水穴,或曰风水宝地。
浅谈建筑设计过程中的风水学渗透

建筑与风水的关系或可以称作建筑风水学。建筑风水学最初起源于皇家的宫廷建筑,故有“龙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说,建筑风水学是中国审美关的一种体现,它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建筑设计。建筑风水学发展到后来渗入到建筑的每个方面,广义地说,建筑风水学是人们将对自然的感悟融入到建筑中,并体现在建筑的朝向、选址、结构等方面。
一、风水学的起源
风即自然界中流动的空气,水即大地中奔流不息的血液,风水意涵窥视气运流向的意思。古语云:“风水轮流转”这里的风水即是运气、运道的意识。中国的风水学源远流长,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风水学最早起源于何时,众说纷纭。在《诗经》里有这样一句:“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说明中国文化的发源之初便开始有了风水学。风水学和《易经》关系密切,都涉及到天地阴阳、五行八卦之说,都有窥视天地运行之理的意思。《史记》中将风水家成为堪舆者,《汉书.艺文志》中也提到了堪舆,堪舆在古代意指窥视天道,勘破气运。《葬经》中对风水有这样的阐述:“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则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学又叫做相地之术,通俗来说就是选择地方的一门学问。风水学发展到后来,逐渐和方术连接在一起,最终发展成为一种信仰。
浅谈建筑设计过程中的风水学渗透
摘要:风水学在中国已经有了几千的历史,古时又称风水为堪舆,有勘破天道,改变气韵的意味。风水学对我国的建筑文化的影响很深,建筑的选址、设计、朝向都受到风水学的影响。可以说风水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它将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通过建筑表达出来。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风水;风水学
前言:
在中国,风水学一直都有一层神秘的面纱,只有独具慧根的风水家能略窥其冰山一角。《史记》中将风水家称为堪舆者,有窥视天道的意识。中国传统的建筑深受风水学的影响,不论是选址、设计还是朝向,都有风水学的影子。可以说风水学是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从风水学的起源入手,分析了风水学和建筑设计的关系,探讨了风水学对建筑设计的意义,进而肯定了风水学在我国建筑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谈古典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思想的融合

谈古典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思想的融合摘要:古典建筑的审美精神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原初意识以及儒、道、释的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极大统摄作用。
关键词:古建筑;传统文化;审美精神中图分类号:k8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1在世界建筑文化中,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以其发展中独特的形式格局,超拔的内容体系而流放异彩为世人瞩目。
从本质上说,这种有别于其它国度民族建筑文化的格局及体系之所以能够形成,除受制于地域、民族、气候、制度及历史等因素外,传统文化思想——这个几乎贯穿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之发展始终的哲学审美观念,则更是施加了决定性的作用。
史实表明,遵法自然,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实际上成了古代中国人营构建筑及造设园林的一种自学意识和一种理想境界。
传统文化正是古代中国人对建筑文化进行美学观照的一种审美精神。
为了实现天地人祖合一的审美理想,古代中国人做出了无尽的努力和尝试。
儒家天人合一的观点,最重人伦教化,强调礼、仁、乐及礼乐中和,倡导依顺天地阴阳秩序以便实现天人合一。
孔子就说:“非礼勿动”[1]。
在这种政治伦理色彩很浓的天人合一审美氛围中,中国建筑文化客观上成了这种合一思想的操行者。
正是所谓的天人合一。
再比如中国典型民宅全院建筑就是追求儒家天人合一审美理想的一个显例,仅从合院建筑中的“堂”上就能看到这一点。
堂多位于合院建筑中轴线的重要位置上,常前的庭是一块空地,上对苍天,组成天地象征。
堂是一个家庭面对天地、祖宗及传统的地主,是举行盛事之所。
在陵寝建制方面,这种观念也得以实话。
马尔罗指出:“中国,她是这样的没有宗教气质,又是这样深深地依附于她的大地、江河、山脉、先祖,先通过另一种形式的祖先崇拜,又将自己与再生联结在一起”[2]。
始皇陵、唐帝王陵及明十三陵等尤为鲜明地体现了儒家这种天人合一审美精神。
道家天人合一的特点在于人合于天,在于以出世脱俗、返朴归真达至“无不为”之一审美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 挡 雨避 兽 功能 可 以在心 理 上给 人 类提 供 安全 感 ( )安全 感 图7 方位 对 原 始人 类 说 同 样 重要 。人 类 的 本 能 总是 倾 向于 选取 地 貌 易
于识 别 的 处所 作 为栖 身 之地 。在 家 ” 附近 如 果 有 易 于识 别 的 的 地貌 .就 不 致迷 路 ( ) 。确 实 后 期风 水 文化 应 用 与平 原滩 涂 图7 地 带 ,每 有 风 水 塔 ,”风 水 阁 “ 类空 间意 义 上 的结 构 性 元 一 素 。这些 风水 塔 和 的原 始形 象是 也 是 山 。
步村 中 ,可 以观 赏 到 “ 绕前 屋 、 溪 竹 山莺啼 的绝妙 景观 。
兽 的 山洞 岩 洞 为 家 。 悠 久 的 山 居 经历 .给 人 类 烙 上 了无 法 淡 忘
的记 忆 。人 是 从 山里 走 出来 的 。 山的 意 象 ( 1) ,最 终 潜 入 到 图 人 的 意识 深 处 ,成 为他 们 总 有 一 天 自己动 手 建 筑 住 所 时 的主 要 参 考。 所 以无论 是 建 筑 的屋 顶形 制 ( 图2) ( 图3)都利 用 了 山的 形象 。 还 是 建筑 群 的错 落 布置
建筑 和 聚 落 的 总 体 布 局 上 顺 应 自然
单 体 建 筑 对 待 场 地 的 态 度 体 现 了 顺 应 自 然 的 思 想 。 《阿 房宫赋》 : 骊 山 北 构 而 西 折 .直 走 咸 阳 。 二 川 溶 溶 .流 入 宫
现 浑 然 天成 的美 感 ,而精 致 灵 秀 的 建筑 在 其 中 若 隐若 现 .仿佛 生
体 。 ”可 知 .园林 选 址 是 因 地制 宜 .依 地 势 高低 曲直 布置 园 内景
致 .依 山 带水 ,以 山Fra bibliotek 为基本 结 构 .山 因水 活 ,水 随 山转 。
中 国 古 典 园林 建 筑 与 西 方 用 整 齐 的 几何 体 植 物 来 衬 托 主 题
建 筑 的庄 严 威 压 不 同 .以轻 巧 秀丽 的楼 堂 、馆 、斋 、亭 、榭 廊 、轩 .以及 自然 生长 、 曲折 疏 朗 的植 物 来 摹 造 出真 实 的 自然 景 观 。 园 中 景物 依 照 自然形 态 加 以组合 ,形 成 高 低错 落 的层 次 .展
道 家 堪 舆 法 对 我 国 建筑 的 影 响
口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 院 熊涛
堪 舆 又 名风 水 .其 中顺 应 自然 .即 在 尊 重 自然 及 其 规 律 的前 提 下 通 过 因地 制 宜 .巧 于 因借 等 方 式 和 谐地 利 用 自然 及 其规 律 .
是 我 国风 水文 化 的一 贯 主张 。
长 在 自然 之 中 。 中 国传 统 园 林 不 是 主 宰 和 控 制 自 然 .而 是 听任 万 物 自然 而
墙 。 ……各 抱 地 势 ,勾心 斗 角 。 ”当 时 的 建筑 群 依 山势起 伏 布 置 建筑 。形 成 曲折 迂 回 高低 错 落 。水 穿 宫墙 的庞 大 宫 殿 群 落 。又
如在 绝 壁 上建 造 的恒 山悬 空 寺 ,倚 山做 基 ( ),就 岩造 屋 .构 图8
成惊 险奇 特 的 建筑 特 色 。 聚 落 的 选 址 、 总体 方 位 、建 筑 布 置 、 水 系 引导 等 都体 现 了顺
应 自然 的 思 想 。宏 村 古 取 宏 广 发达 之 意 , 为 弘 村 ,宏 村 是 古 称
墙 ( 图5) 、山柱 、歇 山 、硬 山 、悬 山 等 。 山的形 象被 后人 用作 可 提 供 安 全 感 和 方位 感 的 东西 。把 房 子 做 成 山 的形 态 ,由 于 山 的遮
或 傍 山林 .欲通 河 沼 。 探奇 近 郭 ,远 往 来之 通 衢 ;选 胜 落 村 ,藉 参 差 之深 树 。 村庄 眺 野 ,城 市便 家 … … ll E园妙 于 翻造 ,自然 古 木 繁 花 。 …… 高 方欲 就 亭 台 ,低 凹可 开 池 沼 ; I 贵 从 水面 .立 基 ' - 筑 先 就 源 头 ,疏 源 之 去 由 察 水 之 来 历 。 … … 相 地 合 宜 ,构 园 得
中 国传 统 建 筑 模 仿 山 的 意 象 呼 应 自然
原始 社 会 ,人 们没 能力 建 设 居 室 ,都 以能 遮 风 挡 雨 能避 野
黟 桃 花 源 里 一 座奇 特 的 牛 形 古村 落 ( 图9) 。 它背 倚 黄 山余 脉 羊
栈 岭 、雷 岗山等 地 势 较 高 ,她 遥 对 碧 波 荡漾 的 奇 墅 湖 ,依 山 而 建 放 眼 望 去 .层 次 迭 宕 .掩 映 在 浓 荫 丛 中 .别 有 一 番情 趣 。 漫
我 国 传 统 园 林 顺 应 自然
明代 造 园 理论 巨著 《 冶》 书 中关 于 园林 选 址 ( 地 )的理 园 相
论 :
园基 不 拘 方 向 .地 势 自有 高低 涉 门成 趣 得 景 随形 .
后来 对 建筑 屋 顶 的命 名与 “ ”字也 形 影 不离 ( )。如 山 山 图4
然 地 发 展 从 体 验 感 受 上体 现 了超脱 世俗 ,与 万 物齐 化 的 精神 境
界 .比如苏州留园、 拙政园 . 无锡寄畅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