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生态规划综合评价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牧区政府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5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14年 科研热词 适应力 草场产权 牧民 牧区基础设施供给 牧区 民族地区 政府主导 层次分析法 定居点 多元供给体系 城乡一体化 反贫困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青海 辍学 藏族牧区 藏族 草原生态 粮食增产 社会保障制度 畜牧业 生态补偿 甘肃 牧区 水资源约束 模式 替代生计 措施建议 小学生 定居化 可持续发展 发展战略 农户意愿 农户参与意愿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牧区 二项logistic模型 logistic模型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科研热词 阿拉善盟生态移民 综合效益评价 生态移民 生态文明建设 牧区生态移民 沙漠化牧区 层次分析法 基层政府 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 公共服务能力 公信力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科研热词 措施 青藏高原牧区 西部民族牧区 西部少数民族牧区 草原流转 畜牧业产业化 生态购买 生态补偿 生态经济建设 生态交易 环境保护 特殊性 牧区政府 牧区城镇化 牧区 民族地区 新疆 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政策取向 政府 投资 帕累托最优 市场经济 宏观调控 外部性 城镇化 原因 制约 农牧区 公共产品 互动发展模式
阿拉善盟地下水水质现状调查

阿拉善盟地下水水质现状调查作者:王晓雪曾海侽曾国栋来源:《环境与发展》2017年第04期摘要:地下水作为阿拉善盟主要用水来源,在维护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
为改善地下水水质基础数据欠缺这个现象,开展此次调查。
为阿拉善盟地下水系统的环境管理和水质防护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调查结果显示:阿拉善盟较差地下水多分布于农业集中区、工业相对集中区。
水质较差主要是由于相关含量本底较高,但人为因素也在逐渐影响地下水质量,加强对地下水的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地下水;阿拉善盟;氟化物;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中图分类号:X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7)04-0166-03DOI:10.16647/15-1369/X.2017.04.079Abstract:In Alax League, groundwater as the main source of water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social and economic health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improve groundwater quality data lack this basic phenomenon, conduct the survey. The results of this Survey may provide decision-making background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quality protection of underground water. Survey results showed that: In Alax League, poor groundwater concentration area distributed in agriculture, industry i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area. Mainly due to poor water quality associated with higher levels of the background value, but the human factor is also gradually affect groundwater quality,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the groundwater has become essential.Keywords:Groundwater ; Alxa ; Fluoride ; Chloride ; Total dissolved solids阿拉善盟地处亚洲大陆腹地,四季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内蒙古草原土壤主要养分空间分布

工作研究2020.13 畜牧业环境37摘 要: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2013~2016年内蒙古11个盟(市)、52个旗(县)草原土壤主要养分含量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
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原土壤全氮含量中等、全磷含量缺乏、全钾含量丰富、有机质含量缺乏。
各盟(市)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由东北向西南总体呈波动式下降趋势。
综合评价内蒙古草原土壤养分含量呼伦贝尔市的额尔古纳市最高,阿拉善盟的孪井滩最低,其余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关键词:内蒙古草原;土壤;养分;空间分布1 前言土壤是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植物赖以生存的空间,也是农牧业生产的基础。
土壤养分是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导因素,植物个体和植物种间对土壤有限资源的竞争是影响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群落动态的关键因素,土壤养分状况往往制约着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和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表征土壤中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最终产量。
2 资料与方法2.1 研究区概况内蒙古草原地域辽阔,土壤种类较多,在分布上东部与西部之间差异明显,土壤带基本呈东北向西南向排列,东为黑土壤地带,向西依次为暗棕壤地带、黑钙土地带、栗钙土地带、棕壤土地带、黑垆土地带、灰钙土地带、风沙土地带和灰棕漠土地带。
2.2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化验中心2013~2016年测定的土壤养分,化验土样每年10月上旬在内蒙古草原的52个旗(县)市采取。
2.3 分析方法2.3.1 土壤养分含量的分级标准。
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进行分级(表1)。
表1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g/kg)级别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有机质含量1很丰富>2>1>40>252丰富 1.5~20.85~130~4020~253中等1~1.50.6~0.820~3015~204缺乏0.75~10.4~0.610~2010~155很缺乏0.5~0.750.2~0.46~105~106极缺乏<0.5<0.2<6<52.3.2 主成分分析法。
阿尔山市好森沟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

应首先进行资源的质量和环境的改善
二级
三级
三级以下
保护,制定保全、保存和发展的具体措施
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造、改善和提高
根据评价 方 法 也 采 用 问 卷 调 查 分 别 对 森 林 公
园区域环境质量和旅游开发利用条件价值进行逐个
分项打分,
问卷分别各发送 4
共8
0 份,
0 份.其中有
效7
通过计算最终得出结果如表 4 所示.开发
.
表 2)
中国森
1
2
2 森林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根据«
,
林公园风景资源等级评定标准»
对好森沟国家森林
公园从风景资源质 量 评 价、区 域 生 态 状 况 评 价 和 旅
游开发利用条件评价等 3 个方面再次进行了等级评
定.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分值公式:
N =M +H +L
N—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分值;
4
3
1
3
3
22.
9
4
26.
4
2
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
评价分值
公园面积
公园规划面积大于 500hm2
1
距周边景区 100km 以内
2
旅游适游期
3
区位条件
4 外部交通 铁路
3
公路
2
宜游时间大约 220d/a
50km 内通铁路,不在铁路干线上
05
———
0
交通主要依靠县道
水路
2
航空
10
5
10
内部交通
6 基础设施条件
旅客容量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
2
2 生态旅游开发的空间布局
内蒙古阿拉善盟天然草地昆虫资源

年蒸发量在 3 0 0 0 -4 7 0 0毫米之间 , 为降雨的 1 4 — 1 1 7 . 5 倍 。土壤属阿拉善一额济纳灰棕荒漠土带 , 主要有 灰漠 土 , 灰 棕土 。沿 贺兰 山一带 为淡 灰钙 土 等 。土壤总的特点是淋溶作用微弱 , 土质松散 、 瘠 薄 。表 土有机 质含 量 l %一 1 . 5 %, 含 有较 多 的可溶
2 .阿拉善盟草原工作站, 内蒙古 阿拉善左旗
7 5 0 3 0 6 ;
7 5 0 3 0 6 )
[ 摘要 ] 阿拉善盟处 于内蒙古最西部的荒漠地 区, 长期 以来除干 旱性 灾害外 , 还 常受到 虫害 的侵 袭 , 虫害是造 成
草原 沙化 、 退化 的重要 因素之一 。为了弄清 阿拉善盟草原 昆虫种类及其在 阿盟生 态系统的地位和意义 , 本文主要 通过整理探讨 阿拉善盟 昆虫的种类组成 , 作 为阿拉善盟 生态系统研 究的一 个组成部分 , 以供 开发、 利 用、 保 护资源 和其他方 面的参考 。 [ 关键词 】 昆虫普查 ; 资源评价 ; 讨论与建议
为: 山地草甸类 、 荒漠草原类 、 草原化荒漠类 、 荒漠 类、 低平地草甸类。草地基本特征为 : 具有明显的 区域性和地带性差异 ; 荒漠化程度高 ; 植被稀疏 , 群 落结构简单 ; 植被覆盖度低 , 一般在 5 —1 5 %; 生产 力低 , 且相 差悬 殊 , 亩产 干 草 5 —3 0 k g ; 植 被 组 成 以 旱生 、 超旱生 及盐 生 、 沙生灌 木 、 小 灌木 和小 半灌 木 为主 , 草本植物较少 ; 植物 区系共有 7 2 科、 3 2 2属、 6 1 2 种; 组成成分 以菊科 、 蒺藜科 、 柽柳科 、 蔷薇科 和藜科 为 多 , 在 草地 植 被 中起 主 导作 用 , 形 成 特 有 的荒漠植被景观 。
内蒙古各盟市综合经济实力分析

化政策指引,使得其综合经济实力雄踞自治区之首。《2007
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的报告中显示:呼和浩特市与鄂
尔多斯市、包头市三城市增长竞争力在全国并列第一名,三
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已得到了全国的公认。而其他相对处于
劣势盟市总体上显现了同样的特征即经济总量小,结构不
尽合理;工业化水平低,产业关联度和集中度差,经济增长
函数:
F=0.8*F1+0.1*F2,计算其得分并按降序排列可得表 6:
表 6 各盟市按综合评价函数值降序排序表
包头市 鄂尔多斯市 呼和浩特市 乌海市 巴彦淖尔市 赤峰市
1.45
1.27
1.06
- 0.04 - 0.16
- 0.21
表 6 各盟市按综合评价函数值降序排序表(续)
通辽市 呼伦贝尔市 锡林郭勒盟 乌兰察布市 阿拉善盟 兴安盟
表 1 内蒙古各盟市主要经济指标
各盟市
地区 GDP 财政收入 (亿元)x1 (万元)x2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呼伦贝尔市 兴安盟 通辽市 赤峰市
锡林郭勒盟 乌兰察布市 鄂尔多斯市 巴彦淖尔市
乌海市 阿拉善盟
1101.13 1277.2 505.04 143.24 586.14 590.14 289.46 344.0 1148.71 341.62 190.06 111.39
4307960.0 4168580.0 1517929.0 653813.0 1331529.0 1922003.0 688351.0 922925.0 2181383.0 727027.0 405384.0 214201.0
3013887.0 5269399.0 1215632.0 242478.0 2353066.0 2103211.0 1352430.0 1216905.0 5103187.0 1284548.0 1120036.0 658058.0
阿拉善大基地新能源指标公示

阿拉善大基地新能源指标公示一、背景介绍阿拉善大基地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是一个以新能源产业为主的综合性产业园区。
该基地占地面积约为300平方公里,计划投资总额达到500亿元人民币。
目前已经建设了多个新能源项目,包括风电、光伏、储能等。
为了加强对新能源的监管和管理,提高公众对阿拉善大基地新能源项目的了解和信任,特制定本指标公示,详细介绍阿拉善大基地各项新能源指标。
二、风电指标1. 风电总装机容量:目前阿拉善大基地已建成风电场共计10座,总装机容量达到2,000兆瓦。
2. 年发电量:预计每年可发电50亿千瓦时。
3. 发电效率:平均发电效率达到40%以上。
4. 供电范围:现有风电场可满足周边城市及农村居民的用电需求。
三、光伏指标1. 光伏总装机容量:目前阿拉善大基地已建成光伏场共计5座,总装机容量达到1,000兆瓦。
2. 年发电量:预计每年可发电30亿千瓦时。
3. 发电效率:平均发电效率达到20%以上。
4. 供电范围:现有光伏场可满足周边城市及农村居民的用电需求。
四、储能指标1. 储能总装机容量:目前阿拉善大基地已建成储能设施共计3座,总装机容量达到500兆瓦。
2. 储能效率:平均储能效率达到85%以上。
3. 储能时间:每座储能设施可连续供电12小时以上。
4. 供电范围:现有储能设施可满足周边城市及农村居民的用电需求。
五、环保指标1. CO2减排量:预计每年可减少CO2排放20万吨以上。
2. SOx减排量:预计每年可减少SOx排放10万吨以上。
3. NOx减排量:预计每年可减少NOx排放5万吨以上。
六、安全指标1. 生产安全事故率:目前阿拉善大基地新能源项目生产安全事故率为零。
2. 环境安全事故率:目前阿拉善大基地新能源项目环境安全事故率为零。
3. 供电可靠性:现有新能源项目供电可靠性高,保证周边城市及农村居民的用电需求。
七、社会效益指标1. 就业人数:目前阿拉善大基地新能源项目已经吸纳当地居民就业近5,000人。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矿山开采技术条件及地质环境分析

43M ine engineering矿山工程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矿山开采技术条件及地质环境分析钱洪夫(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化工地质调查总院,北京 100013)摘 要: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规模较大,形态比较稳定。
通过对该区矿山开采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及地质环境分析,显示该区矿产资源开采技术条件良好,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为简单类型,环境地质条件中等,适宜进行露天开采,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关键词:阿拉善左旗;露天开采;生态环境中图分类号:TD8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1)11-0043-3收稿日期:2021-06作者简介:钱洪夫,男,生于1967年,江苏武进人,大专,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矿产勘查技术。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随着福建、山东等地一些小矿山逐步关停,国内矿产资源开采由东南沿海向西部转移步伐明显加快。
该区矿产资源可开采潜力巨大、开发条件优越,得到了越来越多工业生产企业的青睐。
阿拉善左旗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限制开发区域(自治区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在资源富集地区,可进行控制性的集中发展能源、化工、冶金等特色优势产业。
本文通过分析矿山开采技术条件及地质环境影响,为该区矿山开发利用及矿山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1 区域地质特征1.1 区域构造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华北陆块西北缘、阿拉善地块东南部雅布赖-巴音诺日公构造带内(王廷印等,1998)。
区域上断裂构造不甚发育,主要为一组走向上呈北西向展布的压扭性断裂(图1),长度一般为4km ~20km,密集展布于区内中西部查干通根-伊和布图-新乌苏一带。
其次为一组走向上呈北东向展布的压扭性断裂,展布于蟒德勒敖包东部。
断裂切割华力西期晚期花岗岩体。
图1 巴音诺日公地区地质构造图1.中生代-新生代地层;2.中晚元古代盖层;3.太古代-早元古代陆壳基底;4.华力西期花岗岩;5.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5.华力西期正长岩;6.华力西期辉长岩;7.加里东期正长岩;8.闪长玢岩脉;9.断裂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拉善盟,天然生态环境极度恶劣,干旱多风沙是其气候的主要特点,年均降水不到100 mm,其 中额济纳旗年均降水不到50mm,植被盖度极低,大部分是戈壁和沙漠,人口少,交通不便,是内蒙古综合发展潜力最差的区域.
一、阿拉善盟生态环境现状 (一)极端干旱和缺水导致绿洲沙漠化 阿拉善大部分地区极端干旱,缺乏地表径流。该区年均降水量只有40-200毫米,而蒸散量高达655-1459毫米。水资源不足、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与不合理利用导致绿洲面积萎缩、地下水位下降,整个绿洲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当前,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锁边地区的固定、半固定沙地已有部分活化,突破原有界限而呈连接态势。 (二)严重风蚀沙化造成植物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严重的风蚀沙化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使该地区草场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覆盖度降低。 贺兰山西坡森林带、北部梭梭林带、额济纳胡杨林带等阿拉善地区三大生态屏障近几十年出现了严重退化。上世纪50年代长达800公里、面积达11330平方公里的梭梭林目前仅剩3860余平方公里,减少65. 93%;额济纳旗胡杨林面积由5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294平方公里,减少41. 2%;草场退化面积达334万公顷以上,占全盟可利用草场面积的33. 4%;植被覆盖度降低了30% -80%,大面积的草场已无草可食; 180余种野生动物(包括国家一、二、三类珍稀动物),或迁徙他乡,或濒临绝迹。 (三)沙尘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 阿拉善地区与我国南疆、河西走廊、北方农牧交错带共同构成四大沙尘源地,而该地区面积最大,影响最为严重。在风力的作用下,乌兰布和沙漠以每年8-10米的速度前移,巴丹吉林沙漠也以每年20米的速度扩展。沙尘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在总体上增强的态势明显。近年来,还出现了沙尘天气开始时间提前、影响范围扩大、经济损失加重的趋势。 二、阿拉善盟生态综合治理成效及存在问题 (一)生态综合治理成效 1·坚持“转移发展”战略,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阿拉善盟在生态综合治理中提出并实施了以“适度收缩、相对集中”为核心的“转移发展战略”,即将生产力要素向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农业向绿洲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将居住在生态重点保护区和生态环境恶化且已失去生存条件的农牧民,搬迁转移到资源相对富集和生存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通过移民搬迁,全盟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退出的草场得到休养生息,植被覆盖度和牧草产量明显提高,草群中优良牧草比例有所增加。 草原特有的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明显增强。据测定,植被覆盖度已由过去的1-8%提高到目前的20-30%。贺兰山荒山荒坡及丘陵植被覆盖度由过去的不足12%提高到31. 4%,野生动物数量增加,植被生长繁茂。同时,移民搬迁后,传统的草原畜牧业受到了较大压缩,集约化高效生态农牧业得到长足发展,极大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聚集效应,促进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2·重点工程相互促进,治理区域成效显著 阿拉善盟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三北”防护林建设四期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退牧还草、天然草原保护、牧草种子基地建设等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与生态移民、扶贫工程相互配合,互相促进,使得部分重点治理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通过围栏、禁牧、休牧、飞播、种草、治沙等工程措施,总计完成造林12. 9万亩,飞播造林65. 52万亩,封育40. 52万亩(包括退耕还林工程以封代造5. 5万亩),工程区全部实现禁牧,保护治理面积达到118. 94万亩。重点治理区林草覆盖率达到35%以上。2009年,全盟草原保护建设总规模累计达到6553. 05万亩,生态建设面积首次大于沙化土地扩张面积,防沙治沙步入新阶段。 3·生态建设格局适宜性较强,生态治理后续产业实力提升在生态建设实践中,阿拉善盟摸索、总结、确立了适合自身实际的“以灌为主,灌乔草相结合;以封为主,封飞造相结合”的治沙技术措施,逐步形成了围栏封育-飞播造林-人工造林“三位一体”的林业生态建设格局,并积极发展生态治理后续产业,生态综合治理效果明显。 目前,阿拉善盟人工梭梭林苁蓉接种面积近6万亩,人工接种锁阳面积1. 5万亩。天然及人工苁蓉年产135吨,锁阳年产1561. 8吨。人工接种技术基本普及,初步形成肉苁蓉、锁阳、甘草种植三大沙草产业,产业化发展粗具雏形。全盟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的林业产业企业达到5家。森林沙漠旅游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以贺兰山、额济纳胡杨林为主的森林旅游,以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为代表的沙漠探险旅游等观光旅游产业,旅游人数逐年增加,年接待人数超过五十万人次,年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 4·资源保护力度持续稳定,生态建设成果不断巩固。生态资源保护力度持续稳定,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面积达1960万亩,实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451万亩,成灾率控制在6. 5‰,种苗产地检疫率达100%,测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两大林区60年无森林草原火灾的成绩。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完成贺兰山三期,胡杨林自然保护区一二期工程,国家和自治区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3991万亩。森林公安查处各类森林案件844起,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10. 5万元。同时,各方面防沙治沙,植树造林,绿化国土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各种社会成分踊跃投资、投力进行造林绿化、植树造林防沙治沙活动,先后建起了军民共建林、青年林、金融林、民营个体林、妇联林、中日友好林等义务林地,极大地巩固了阿拉善盟生态建设成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转移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一个动员全社会的综合体系,既有社会问题,也有涉及到各旗县区、百姓的发展富裕等经济问题。从民生和区域经济发展角度,迁入区的经济发展和百姓安置是最关键的环节。 阿拉善盟农业主要集中在黄灌区、井灌区及额济纳沿河绿洲,该区域曾是移民重点安置区和移民后产业发展区,但阿拉善全区域的生态环境都比较恶劣,尤其是受水资源限制和调整,井灌区需逐步压缩面积,限制耗水量。从事种植业的人员也基本饱和,不宜再安置人口。二、三产业安置上,一方面,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只愿接收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的工人,不愿接收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低、缺乏生产经验的牧民,而且也解决不了搬迁户的住房、社保等问题;另一方面,牧民过惯了自由的放牧生活,承受强度劳动和严格管束的能力较差,缺少符合企业要求的生产技能,心理压力大,常出现往返现象。实施过程中,“牧民要生存、要发展,政府和社会要生态”,这其中的政策矛盾至今没有得到很好协调。 自治区西部是我国极端缺水的地区之一,目前水资源利用最多的行业仍然是第一产业,阿拉善农区种植业占用水总量的90%以上。贺兰山西麓及其他井灌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超采,已经出现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水质恶化等问题。黑河九年调水,正义峡下泄水量仍欠账7. 79亿立方米。巴彦浩特集中居住了约占全盟40%的人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用水矛盾日益突出,急需远距离调水解决城市供水。包头、乌海等地的生态建设区大量使用滴灌,“每木必灌”也需要大量的非计划用水维持,一旦国家严格水资源管理,水将成为西部社会、经济、生态的严重制约。在生态建设上,阿拉善盟每年沙化土地扩张357平方公里,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每年以10-20米的速度扩展前移,已呈联手会师态势,每年有近1亿立方米的流沙倾入黄河,生态建设面临严重考验。防沙治沙任务十分艰巨,治理难度很大。经过长期治理工作,下一步待治理区域的立地条件远较以往艰苦,治理后由于地方干旱少雨,使得后续管护费用高。而生态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国家重点工程,国家补助投资标准和地区造林费 用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从而形成巨大的投资缺口。与此同时,森林、草原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高发、草原鼠害面积增加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林草资源管护难度加大。上述问题,无论是移民搬迁、还是生态综合治理,仅仅依靠各盟市自身的力量,确实难以完成。 三、西部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搭建“转移发展战略”的平台,实施跨盟市安置 要加快农牧民搬迁转移步伐,需要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城镇经济来夯实“转移发展战略”的基础;同时,针对自治区西部实际,结合生态环境治理,适度开发西部沙漠、岩画、航天、生态、地质、历史、黄河以及民俗等旅游资源,从而拓展实施“转移发展战略”的空间,提升城镇化水平,搭建实施“转移发展战略”的平台。在转移安置区域上,需要从自治区的高度,破除盟市之间的行政界线,实施跨盟市安置,尤其是考虑整村迁移,既保持村屯居民之间的社会联系,又能够消减对原驻地生态压力,提高实施“转移发展战略”的成效。 (二)扩大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建立生态建设补偿机制 自治区西部现有生态恶劣地区,因自然条件恶劣,草原生态面临崩溃,已不能继续进行传统放牧因而必须采取“一退永退”的办法,但退出后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力来继续进行生态建设和对建设的成果进行维护,因此,对阿拉善等地生态极端脆弱地区采取科学合理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是从根本上解决自治区西部生态脆弱区的根本之策。建议借鉴“天保工程”的做法,推动自治区西部生态脆弱区建设“生态特区”,在生态特区内,将生态建设作为区域的主要生产活动,将留在当地的劳动力转换身份,使之成为生态工人,通过生态建设和保护活动获得收入。同时,将国家生态效益补偿扩大到草原、荒漠区的生态维护。 (三)建立水资源约束制度,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组织专门力量,设置专项工程,尽快摸清西部生态脆弱区地下水资源动态状况,对地下水资源存储量、补给量、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水资源与产业开发的相互关系进行一次全面调查评价,在科学调查分析和综合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规划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将水资源利用评估作为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区产业发展、城市规划、项目实施环境评估并列,并纳入水资源利用管理体系之中。鼓励实施生态综合治理节水措施,提高节水植被在绿化、生态建设中的利用水平,逐步消除生态建设对水资源的过度依赖。 (四)建立生态环境预警制度,完善生态监测系统 在现有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加大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强化生态环境监测队伍建设,利用“3S”等高新技术,建立生态环境信息管理系统,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提高生态监测能力和水平,准确、快速地反映荒漠化生态环境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定期公布生态监测评价结果,科学指导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各类生态建设规划,评价各地生态环境治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