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地质环境概况-地形地貌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县级行政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边境地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8°石油词典97′至42°31′,东经102°49′至105°43′之间,总面积为3.4万平方公里。
阿拉善左旗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生态环境保护区。
阿拉善左旗地势南高北低,属于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常年风力较大。
境内以沙漠、戈壁、草原等多样的自然景观而闻名,同时也是草原文化、牧民生活和草原风情的代表地区之一。
阿拉善左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风光,包括大漠风情、高山草原、湖泊、沙丘、森林等。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是阿拉善大漠,它被誉为“南大漠、北塞外”,是中国三大沙漠之一。
这里的大漠风光绵延无垠,沙丘起伏连绵不绝,被誉为“中国的撒哈拉”。
除了大漠,阿拉善左旗还有壮观的苏尼特右旗扎木河国家级大草原、和布克赛尔蒙古族自治县的库布齐沙漠等著名景点,它们以广袤的绿色草原和沙漠风光而闻名于世。
此外,阿拉善左旗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包括多种珍稀濒危物种,如野生动物黑麂、鹿、鹤等。
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完整,是座自然生态博物馆。
阿拉善左旗还有丰富的人文资源,这里有着悠久的蒙古族文化,蒙古族是阿拉善左旗的主要民族,他们保留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每年的蒙古族传统节日,如那达慕大会、白月亮节等都是当地重要的庆典和文化盛会。
阿拉善左旗的旅游业在近年来得到了蓬勃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这里的国际交流和人口流动也逐渐增加。
阿拉善左旗的旅游景点和特色文化已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重要资源,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尽管阿拉善左旗在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模式、生态环境保护等。
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产业,需要加强政府的管理和规划,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保护好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古硐井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古硐井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额济纳旗古硐井金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是中国西北地区著名的金矿床之一。
该金矿床地质特征独特,找矿标志明显,其开发潜力巨大,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额济纳旗古硐井金矿的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勘探工作提供参考。
一、地质特征1.地质构造额济纳旗古硐井金矿地处阿拉善盆地西部,为典型的内陆盆地-断裂-岩浆活动矿床。
区内构造地貌特征鲜明,主要构造有罗布泊断裂带和额济纳花海—罗布泊地区的南北向走向大断裂带。
这些断裂构造在区内发育有较为复杂的构造活动,为金矿的形成及成矿条件的改善提供了有利条件。
2.地质岩性该矿床主要富集在地层接触带,矿石呈脉状产出。
矿脉产于中生代花岗质岩浆岩和构造岩组成的岩浆热液脉。
金矿床以石英脉和石英角闪岩矿化为主,伴生有斑岩矿、辉钼矿、碳酸盐化物矿和硫化物矿。
矿体多以细颗粒与粒状为主,呈网状、块状和簇状分布。
3.地质构造变形矿区地层结构复杂,存在明显的褶皱和断裂构造,地层产状弯曲,断裂变形严重。
由于区内地质构造变形较为明显,金矿床产出在断裂带、褶皱和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了特殊的地质环境,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4.成矿作用古硐井金矿为典型的花岗质岩浆热液型金矿床,主要成矿作用是岩浆热液和断裂构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区内大规模的花岗岩中释放的金属元素和深沉积层中复合流体的混合作用,通过断裂构造和岩浆热液的作用,形成了金矿床。
二、找矿标志1.构造找矿标志断裂和褶皱构造是金矿床形成的最主要构造因素。
在矿区周边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具有多期构造活动的特点。
在地质调查和勘探中,需要重点关注构造的发育程度、构造带特征、构造作用类型等,以确定金矿床的形成条件及产状特征。
2.地质岩性找矿标志岩性是决定金矿床成矿作用和矿体类型的重要标志。
在地质勘探中,需要通过岩性的分析和鉴定,找出区内石英脉和石英角闪岩矿化较为发育的地段,以确定矿床产出的位置和规模。
阿拉善盟矿产资源概况

阿拉善盟矿产资源概况阿拉善盟国土资源局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高原阿拉善台地,地势东高西低。
地貌形态以戈壁、沙漠、低山、丘陵为主。
从地质学角度看,阿拉善盟地处中亚蒙古地槽与华北地台的结合部位,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发展史,形成了独特的阿拉善弧形构造带,区内地层发育、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
位于阿拉善盟的北山成矿带被国土资源部列为“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全国重点金属找矿地区之一,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列为重点找矿靶区,也是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重点投放地区之一。
阿拉善盟矿产资源具有矿种齐全、分布集中、配套程度高,部分矿产资源储量大、质量优,非金属矿产丰富且有特色,共、伴生矿产多、潜力大等特点。
截止目前,已发现矿产84种,小型以上矿床266处(大型19处,中型30处,小型217处)。
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47种,进入全区资源储量表的由28种,其中6个矿种保有储量居全区前十位。
已查明的优势矿产主要有:煤、湖盐、芒硝、铁、金、钼、铜、石墨、石膏、萤石、饰面花岗岩、膨润土、水泥灰岩、制碱灰岩、冶镁白云岩、硅石等,这些矿产为全盟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
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现状阿拉善盟矿产资源种类繁多,资源潜力巨大,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构筑了全盟工业经济的基本框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盐化工、煤化工、铁矿和有色金属、贵金属等开采及选冶为主的工业体系,依托湖盐、煤炭、芒硝、铁、金等矿产资源优势,现已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金属钠、高纯钠、靛蓝生产基地以及国家重要的湖盐生产基地、无烟煤生产基地。
矿业经济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一)勘查现状截止目前,完成了覆盖全盟的1∶20万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调查、1∶50万航磁测量和1∶100万布格重力调查以及部分矿产地的勘查工作;完成了1∶20万区域重力测量3.06万km2,完成了1∶20万区域化探扫面18.89km2,1∶5万化探普查1561 km2,1∶5万区域地质调查面积0.98km2,1∶5矿产调查1.86万km2(正在实施的1∶5矿产调查4万km2)。
阿拉善左旗自然地理

阿拉善左旗自然地理阿拉善左旗自然地理阿拉善左旗地处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内陆区东缘。
现代地貌类型在第三纪全部形成。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在800~1 500米之间,全旗最高点是东南部贺兰山区的马蹄坡,海拔3 556米,最低点在北部银根苏木境内,海拔742米。
境内山脉高耸、沙漠绵亘、丘陵起伏、戈壁无坡、交错分布,构成一幅复杂多样的地貌景观。
按其特征大体可分为贺兰山山区、阴山余脉—乌兰布和沙漠区、腾格里沙漠区和中央戈壁区。
第一节贺兰山区贺兰山区位于旗境东部和东南部,以贺兰山山脉为主体,包括山前冲积扇、洪积扇及其前沿倾斜平原和低山丘陵。
分布在宗别立、木仁高勒、巴彦浩特、布古图、巴润别立、厢根达来和嘉尔嘎勒赛汉等苏木(镇)境内,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平均海拔高度 2 000米。
贺兰山地理座标北纬38°07′~39°30′,东经105°20′~106°40′之间。
贺兰山东靠银川平原西侧,地形险要,呈南北走向。
其东北端起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乌达区,与阴山山脉对峙,南至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沙坡头,与秦岭相望,绵延250公里,东西宽30公里,平均海拔高度2 700米,相对高度700米,主峰达郎浩饶(汉名马蹄坡),屹立于山脉中段,海拔3 556米,贺兰山在旗境内长达86公里,山体最宽处12.5公里,在木仁高勒苏木境内;最窄处仅5公里,在巴润别立镇境内三关处;面积为763.4平方公里,占全旗总面积的0.96 %。
中生界以来,在东西向挤压力作用下,产生了一系列南北走向的褶皱和冲断,贺兰山亦属此类。
它阻挡了腾格里沙漠的东移,冬春季削弱了来自西北的寒流,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平原、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平原的天然屏障,是中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中国夏季风影响范围的西界、中国内外流区域及年降水量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重要分水岭、荒漠与非荒漠区的自然分界线。
贺兰山属旱山区,年降水量仅300毫米,受内外引力作用久经风化剥蚀,山体多由风化石和黑青石构成。
阿拉善盟生态环境现状及建设措施

阿拉善地区位于中国西北荒漠区东部,自然条件极为严酷,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程度高,存在气候干旱、沙尘暴频繁、地下水位下降、水质变差、水资源短缺、植被严重衰退、草地面积缩小、绿洲萎缩、沙漠化土地扩大、生态难民增多等问题。
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阿拉善盟的生态环境问题,并给予了充分的资金与技术支持,用于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治理与恢复。
生态环境关系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及时掌握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对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及促进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自然环境概况1.1地理位置阿拉善盟处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北纬37°24′~42°47′,东经97°10′~106°52′),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盟。
境内东西长800km 、南北宽400km ,总面积约27万km 2,平均海拔为1000~1400m 。
阿拉善盟东北与巴彦淖尔盟、乌海市相接壤,东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隔贺兰山相望,西南毗邻甘肃省,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国境线长达734.71km 。
1.2地貌条件阿拉善盟地域十分辽阔,地势呈现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走势,由南向北逐渐平缓。
全境由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三大沙漠贯穿,形成了总面积约为8万km 2的阿拉善沙漠。
北部为蒙古高原,东、南、西三面由贺兰山、合黎山、首乌山及马鬓山封闭环绕形成了阿拉善内陆高原盆地。
自南向北由狼山余脉、罕乌拉山和雅布赖山斜插,将高原分割为沙漠、戈壁、山地、湖盆、平滩等不同地貌类型。
1.3气候条件阿拉善高原地处亚洲内陆腹地,远离海洋。
海洋湿润气流被周围的群山阻隔,无法进入,进而形成了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区。
该气候区的特点为降雨稀少、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风沙肆虐、异常干旱。
全盟年平均气温为6.0~8.5℃;年平均降雨量为40~200mm ,由于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降雨多集中于7—9月,且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平均蒸发量为2866.9mm ,由东南向西北递增;日照时数高达3300~4700h/a ,年太阳总辐射量为615.32~690.67kJ/cm 3;境内风大沙多,风向多为西北且集中在冬、春季,风期长达5~6个月,平均风速为2.9~5.0m/s ,沙尘暴日数为9~12d 。
红碱淖讲解词

红碱淖讲解词红碱淖是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盐湖,也是中国最大的含钾盐湖之一。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红碱淖的由来、地理特征、生态环境和开发利用情况。
一、红碱淖的由来红碱淖是在地壳运动和地貌演变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
在地质上,它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境内,地处大漠深处,是一个内陆盆地。
由于长期的干旱和高温条件,湖泊周围的水分蒸发速度快,导致了盐碱地的形成。
而红碱淖之所以得名,是因为湖水呈现出红色和碱性的特点。
二、地理特征红碱淖是一个面积广阔的盐湖,总面积达到了近2000平方公里。
湖泊的周围是一片广袤的沙漠,景色十分壮观。
红碱淖湖水呈现出红色,这是因为湖底富含铁质,通过湖水的氧化作用形成了红色。
同时,湖水的PH值高,呈碱性,因此得名红碱淖。
湖泊周围的盐碱地比较广泛,土壤质量较差,植被稀疏。
三、生态环境红碱淖地处内蒙古干旱地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
湖泊周围的植被主要是耐旱的灌木和草本植物,植被覆盖率较低。
由于土壤质量差,导致植物生长受限,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
然而,由于红碱淖盐碱地的特殊环境,一些特殊的植物和动物适应了这里的生存条件。
例如,一些适应高温和盐碱地的植物如碱蓬、碱蒿等,以及一些适应干旱环境的动物如蛇类、蜥蜴等。
四、开发利用情况红碱淖盐湖的盐碱地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包括钾盐、硼砂、镁盐等。
这些矿产资源对于农业、化工、建材等行业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同时,红碱淖盐湖还具有旅游开发的潜力。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色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当地政府也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各种旅游设施和服务,希望能够将红碱淖打造成一个知名的旅游胜地。
总结:红碱淖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盐湖,地处干旱地区,湖水呈红色,具有碱性。
湖泊周围的植被稀疏,土壤质量较差,但适应了特殊环境的植物和动物仍能生存。
红碱淖盐湖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开发潜力,对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希望红碱淖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利用,同时加强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和旅游体验。
内蒙古阿拉善盟二道岭矿区天荣煤矿地质及煤质特征浅析

内蒙古阿拉善盟二道岭矿区天荣煤矿地质及煤质特征浅析摘要:天荣煤矿位于内蒙古阿左旗宗别立镇,本文通过对该煤田地质特征及煤质进行分析,认为含煤地层为侏罗系延安组,可采煤层3层,其中,均为稳定煤层。
煤类为低硫、低灰、高发热量优质无烟煤;总体构造为向斜,其东南翼为煤矿主体,地层北西倾单斜,浅陡深缓,倾角8-58º,断层少;其北西翼总体南东倾,倾角6-38º,有次级褶曲,断层较发育,总体构造属中等类型。
煤矿含水层富水性弱,属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类型;煤矿为高瓦斯矿井,邻近煤矿有煤层自燃现象。
关键词:天荣,地质,煤质特征1区域地质核实区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鄂尔多斯地层分区贺兰山-桌子山地层小区,新生代地层属阿拉善地层区潮水地层分区。
区域内主要出露地层为中太古界集宁群,寒武系张夏组、炒米店组,奥陶系马家沟组、拉什仲组,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石盒子组,三叠系二马营组、延长组,侏罗系延安组、直罗组、安定组,第四系更新统。
区域构造处于中朝准地台鄂尔多斯西缘拗陷带贺兰山台拗。
自长城纪至侏罗纪是一个沉降较深的地带,尤以晚石炭世-晚三叠世为甚,上石炭纪-侏罗纪时期的沉积厚度4000-5000m。
早期燕山运动虽未产生地层间的不整合,但使侏罗纪的沉降减少,中期燕山运动使前白垩系产生了北北东向复式褶皱及断裂,工作区内的矿区构造形式即由此控制。
在区域上岩浆岩总体不发育的情况下,二道岭矿区是受深部隐伏岩体影响的一个特例。
燕山期形成的基性火山岩在东近邻的汝箕沟矿区有出露,属地幔成因的基性岩。
二道岭矿区及相邻的汝箕沟矿区延安组煤层的煤化程度显著高于邻区呼鲁斯太、石炭井的山西、太原组煤层,煤种为无烟煤。
此种异常表明该含煤地层经受了隐伏岩浆体的热变质作用。
2矿区地质2.1地层核实区内赋存地层为三叠系延长组,侏罗系延安组、安定组,其中出露地层为安定组下段,现由老至新简述如下:(1)三叠系延长组:井田范围内出露该地层上部第四、第五岩组。
了解中国最大的沙漠阿拉善沙漠

了解中国最大的沙漠阿拉善沙漠沙漠,是人们传统意义上对干旱、贫瘠、植被稀少的地区的称呼。
而中国最大的沙漠之一,便是阿拉善沙漠。
阿拉善沙漠位于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与甘肃省交界处,北起中蒙边界,南至黄河,东至阴山,西抵腰石山,总面积约为亩700万。
一、地理特征阿拉善沙漠地势高低不平,起伏较大,但整体上呈倾斜与倾斜的横向地貌特征。
大部分地势较高,西南逐渐降低。
同时,沙丘和连绵不断的沙地也是阿拉善沙漠的典型地貌特征。
阿拉善沙漠昼夜温差大,在白天,气温可高达40摄氏度以上,而晚间则可能降至摄氏零度以下。
此外,由于缺水和少雨,阿拉善沙漠的降雨量也较为稀少。
然而,尽管这里的气候条件恶劣,但阿拉善沙漠却拥有着独特的生态系统。
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阿拉善沙漠虽然地处边远偏僻之地,但仍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在植物方面,云杉、胡杨、碱蓬和蒿藜等幸存的植被种类属于此地区的特有物种。
而在动物方面,狐狸、野兔、沙狐狸、鹿、羊等常见动物则是阿拉善沙漠的代表性物种。
最为引人瞩目的是,阿拉善沙漠还有广泛的独特生态现象。
例如,某些植物采取了极端节约用水的策略,如蓬莱的荒漠柳化柳,它只需很少的水分就能生长。
此外,在沙丘上,常常能够见到风蚀杆、沙秆和干河床等特殊的地质景观。
三、人文历史遗迹阿拉善沙漠作为中国最大的沙漠之一,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阿拉善沙漠地区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中蒙交流的重要通道。
在阿拉善沙漠中,有着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
例如,莫高窟就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这些石窟内壁镶嵌着精美的壁画和雕塑,是研究中国佛教艺术史的重要依据。
此外,阿拉善沙漠中还有着众多的古代遗址,如扎金花遗址、柏林哈拉太阳神山遗址等。
这些古代遗址为我们揭示了这片沙漠地区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四、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增强,对阿拉善沙漠的生态保护也愈发重视。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致力于保护沙漠生态环境,如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拉善盟地质环境概况-地形地貌阿拉善高原是一个久经剥蚀夷平的古老的高平原,其上广布有基岩裸露经风化剥蚀形成的戈壁,戈壁面积9.22 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34.12%;沙漠面积8.4 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31.09%;山地与丘陵面积4.87 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18.02% 。
著名的巴丹吉林、乌兰布和、腾格里和亚玛雷克四大沙漠横贯高平原全境。
沙漠内部的沙链间或沙漠边缘,湖盆、丘陵、残山、平地与沙丘交错分布。
沙漠以流动沙丘为主,自西向东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乌兰布和沙漠为植被覆盖度较大的新月形沙丘,相对高度10〜30米,沙漠内部土质较好,地面平坦,流动沙丘占39%,半固定沙丘占31% ,固定沙丘占30%;巴丹吉林沙漠固定、半固定沙丘占7%,流动沙丘93%,多为高大复合型沙山,高200〜300米。
沙丘相对高度300〜400 米,其腹地最高沙丘为500 米以上;腾格里沙漠具有线状延绵的新月形沙丘垄,面积不大,沙丘相对高度100〜200米,丘间洼地多为绿色盆地,流动沙丘占71%,湖盆滩地占7%,山地、丘陵及平地占20%;亚玛雷克沙漠位于阿拉善盟高原东北部,地势东高西低。
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10〜30公里,面积5600平方公里,其中流动沙丘约占80%,固定、半固定沙丘占20%。
沙丘形态以新月形链状、垄状为主,其次为波状沙地。
戈壁集中分布于马鬃山东北部以及我国与蒙古人民共和国国界线以南地带。
其中,西部
与北部属于碎屑石质戈壁,地面光秃,岩山裸露,或只覆盖厚度不足 1 米的岩屑。
岩石表面
往往盖有油黑发亮的所谓“荒漠岩漆”;南部山前地带以及额济纳河西岸属于砂砾石戈壁,砾石层厚度较大,水源极端贫乏,地面几乎没有植被。
额济纳河下游、巴丹吉林沙漠北部的古日乃湖、拐子湖、吉兰泰盐池等湖盆低地,是由泥沙物质组成的冲积-湖积或湖积平原,其地势低平,地表未被流沙或砾石覆盖,面积较大,盐沼广泛分布。
额济纳河下游沿岸有面积较大的绿洲,是农牧林业比较发达的区域。
河流水系
阿盟河流水系主要以内陆河水系为主,东部有黄河过境,西部有黑河流入,洪水冲沟长度在1 0公里以上的共27条,四大沙漠由于接受降雨后渗流通畅,形成许多湖泊和时令湖盆。
(1)黄河
黄河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进入阿盟,沿阿盟东南边境在磴口县二十里柳子出境,全程85公里,流域面积31 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315 亿立方米。
(2)黑河
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终止于居延海。
流经青海省、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干流全长821 公里,流域面积14.29 万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27.75 亿立方米。
正义峡以下为下游,经甘肃省鼎新镇最后注入阿盟额济纳旗东西居延海,河道长333 公里,流域面积为8.04 万平方公里,为戈壁荒漠。
(3)山沟泉溪
阿盟的山沟泉溪主要发源于贺兰山、雅布赖山、龙首山等山区,共70 多处,流域面积2676 平方公里,由降雨补给而形成。
泉溪清水流量287 升/ 秒,年清水总量905 万立方米,年平均洪水总量4800 万立方米。
(4)湖泊
阿盟的湖泊较多,以四大沙漠中的湖盆为主。
沙漠湖盆是接受降水补给而形成,比较稳定。
四大沙漠中湖盆共有415 处,总面积达6700 平方公里,其中:季节性湖泊4546 平方公里,永久性湖泊231 平方公里。
阿拉善地区水资源贫乏,地表径流极缺。
阿拉善地区水资源总量为18.07 X 108立方米/
年,可利用水资源只有8.83 X 108立方米/年,为水资源总量的49%现状总用水量中,有80%是地表水,而地表水中,仅额济纳旗就占了87%。
水资源分布不均,再加上不合理的开
发利用,不仅影响了生态与环境,而且还制约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气象阿拉善高原地处亚洲大陆腹地,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区。
气候极端干旱,日照充足,积温高,多大风;太阳辐射强烈,可达155〜167千卡/cm2 •年,为我国仅次于西藏的强辐射区,大部分地区年均温达6.8 —8.8 ° C (图2),> 10° C的积温一般为3200—3600° C, 日照时数3400—3500小时/年。
降雨稀少而蒸发强烈,东部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00—150毫米,中部为70—100毫米,西部仅50毫米(图3)左右,而大部分地区年蒸发量可
2阿拉善地区多年平均温度CO 空问分布
图3阿拉善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62空间分布
土壤
由于地形地貌的差异, 生物气候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 水热条件的再分配产生变异, 因 此土壤的地带性分布也随之不同。
全境随纬度增高和经度降低, 件逐步增高,所以土壤也从棕钙土逐步过渡为灰漠土和灰棕漠土。
北山的低丘陵区多发育为灰漠土。
四大沙漠虽为高原组成部分, 性母质的沉积,普遍发育为风沙土。
额济纳河河冲积平原地区由于季节性洪水的作用, 在河 漫滩及低阶地广泛发育着林灌草甸土和潮土, 同时普遍有盐碱化现象。
在星罗棋布的沙丘间 湖盆洼地和高平原的蝶形洼地中,因水盐动态的运动和分配,盐土及龟裂土有广泛的发育。
而低山和剥蚀残丘,水分条件逐步递减,热量条 在高原南部靠近河西走廊 但由于风力的搬运和古代砂
达2000—4000毫米。
降水主要集中在 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
60— 75% 且越向 西越集中。
风沙多是本区气候的突出特点,瞬间风速 >17米/秒或刮7、8级的大风日数,北
部多达50—100天,南部较少,也能达到15— 30天,其中4、5月份的大风日数可占全年的 30%r 右。
由于风蚀、水蚀的强烈作用,多发育为石质土和粗骨土。
1.1.5 植被
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生物组成也发生地带性的变化。
该区主要植被类型为旱生和超旱生的灌木与小半灌木,一般植被生长稀疏,群落结构简单,生产力低,干物质积累少。
植被盖度多数为1—35%,而且尚有大面积的流沙和裸露的戈壁。
在阿拉善高原中北部和西部几乎无短命和类短命的植物,小灌木或半灌木均呈单个丛状分布。
一般起建群作用的主要为藜科、菊科、蒺藜科的种属,其次有蔷薇科、柽柳科、禾本科等种属。
主要类型及代表植物有:贺兰山森林植物有:青海云杉、山杨、白桦、油松、杜松及蒿草草甸。
荒漠戈壁植物有:木本猪毛菜、短叶假木贼、膜果麻黄、霸王、锁锁、泡泡刺、绵刺、琵琶柴及沙冬青等。
额济纳河河两岸草甸植被有:胡杨、柽柳及沙枣和苦豆子等。
盐湖周围多生长耐盐、泌盐植物,主要有:盐爪爪、芦苇、芨芨草等。
沙漠周围主要分布着沙生植物:沙竹、沙生针茅、多根葱及白刺、沙拐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