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

在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育活动的内容,常常被理解为围绕教学内容而展开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成了名副其实的“教书匠”。事实上,教师的教育活动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过程,教师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技术操作工匠。教育本身以及教育所处情境的复杂多样性,迫使教师必须对自己所处的情境要真正的理解,并在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等问题上做出明智而审慎的分析与决断。这意味着教师除了理解教学内容和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外,还必须有研究自己教育活动的需求、兴趣、信念和技能,有对自己的教育活动以及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质疑和检验的意向,并通过这些使自己进一步成长。

在一所学校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不是漂亮的校园、雄伟的教学大楼和先进的教学设备,而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思想品质、业务水平等。也就是说,一所学校的发展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成长:教师自身的成长状态,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性力量。教师的成长意味着什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还是教师见识的丰富?毋庸置疑,这些都是教师成长内涵的重要构成。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根本谈不上学校的发展;而学校的发展又反过来促使教师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是:“名师打造名校,名校成就名师”。那么,如何促使教师成长呢?笔者认为,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专家指路、专业引领的培训方式

传统的培训,形式上主要是讲座辅导,内容基本是从理论到理论。而要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之中,除校内同事间的互助指导与横向支援外,缺少了纵向引领(特别是农村小学)。在当前教育大变革的时期,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的引导,教育教学只会在同一水平上重复。由此,笔者认为建立专家指路、专业引领的培训方式,是最受欢迎且更有利于教师成长的培训方式。

请专家指路,让专家和教师一起备课而实施的专业引领,具体说就是:将培训地点设在课堂,一边教学,一边研讨。培训者(专家)先亲自上课,然后结合实践讲理论,将新课程的理念通过课堂直观地表现出来;或请教师先上课,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培训者(专家)再走上讲台组织教学,进行即席指导,引导教师讨论,整个课堂变成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场所。此时,教师不是被动的受训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专家和教师的合作研究,使讲座学习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即不再单纯讲理论,而是分析案例,在案例中让教师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论。这种全新的培训方式,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学校文化,让教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在职培训融为一体,从而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2.开展行动研究,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制度

学校成功的一个内在机制,就在于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新课改实施两年多来,随着课改年段的增加,教师培训量大面广,而且后续培训更为关

键,任务更加突出,仅靠专家的指导是不够的,而送教师外出学习,又受到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的限制。因此,我们不能把眼光总盯在外出学习上,而应当积极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的“以校为本”的“行动研究”,因为它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广价值和美好前景。教师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岗前培训,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才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制度,能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发挥学校教师集体的智慧,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从而实现培训资源共享。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具备研究的职能,并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

有助于教师成长的“行动研究”,就是我们曾经提倡的“做中学”。过去人们认为,“行动”与“研究”是由不同的人所从事的不同性质的活动,前者指实际工作者的实践活动,后者指受到专门训练的研究者的专业探究活动。不难发现:研究者如果仅凭个人兴趣搞科研,那么其研究工作的成果就不足以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而实际工作者光有一腔热情又得不到研究者的帮助,也无法做出有条理有成效的行动。“行动研究”就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而应运而生的。“行动研究”是在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和进行研究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技术,它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开展教师的行动研究,由教师紧密结合学校日常生活,并通过了解学生、分析课堂、教育教学研究、对学习经历反思等形式的合作研究,可以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合一,进而形成自己的专业工作方式。所以,我们说教师工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研究的过程,学习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理智工作的过程。教师在工作中实现充满主体创造精神,不再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行动研究”使得学校真实的教育环境成为教师成长的丰厚土壤,这是促进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是以校为本的教科研的重要形式。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制度,还要注重倡导民间自发形成的学术性沙龙组织。教师的学术性沙龙组织,提供了不断学习、不断进修、补充能量、提升内涵的场所,它营造交流的平台和浓厚学术氛围,体现教科研形式上的创新。例如可以将《探讨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教研活动方式改为以“沙龙”的方式进行:教师们针对新课改下教学方式的改变,以平等交流的方式提出了许多值得商榷的问题,在新观念与旧传统的碰撞中产生了新思维新理念,这对教师们而言就意味着进步。又如可以将课题《用建构主义的观点说明什么是一堂好课》也以“沙龙”的方式进行:经过自由、平等、热烈的讨论,教师们对“一堂好课”的标准最终形成共识:A、从偏重关注知识技能的一维目标转向三维目标的达成,这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整体;B、从偏重解决问题转向发现问题;C、从偏重对教科书的内容解读转向开发利用资源(社会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的开发);D、从关注单一的教学手段转向多媒体等先进的多种手段的推动服务。教师的学术性沙龙组织,是推进教学改革的一项有效措施,它促进教师对教改的认识,并从实践的层面上把教改向前推进。

3.将学校创建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

教育专家认为,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创造能力,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中的学习气氛,凭借着学习和个体价值的实现,组织

绩效可以大幅度提高。将学校创建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这是学校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要营造“学习型学校”的氛围,校长则要带头成为一个爱学习者,做课程改革的领头羊、践行者和学术权威;在对教师管理方面,从注重“制度+控制”向注重“学习+激励”转变,将教师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努力开发,并通过培训和科研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价值以及提高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如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所有学校而言都是一次机遇,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使学校取得飞跃性的发展,关键之一就是要在创建有效的“学习型学校”中培养大批“学而不厌”的教师,使他们能够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不断增强创新意识,进而促使整个教师群体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教风和学风。

校长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就要重视教师的成长,以教师发展为本。为此,校长就要为教师的培训提供更多的机会,不断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要让教师通过学习先进的教改经验和教育理论知识,了解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鼓励他们在教学改革中大胆地尝试,以寻求最佳的教学效果;校长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还要经常就教学方面的事宜进行交流和切磋,分享教学中积累起来的成功经验,去感悟职业的乐趣,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际从教水平,从而提高育人质量和效益,促进整个学校的发展。如果只有一部分教师有机会参加培训,那么他们应该把从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没有接受培训的教师共同分享。当然,校长有必要为鼓励教师的成长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为教师主动的、创造性的劳动提供充足的自由度和空间。

4.教师要重视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教师永远需要面对更新着的世界,永远需要有发展的空间。所谓“学知者求存,好知者求成,乐知者求道”、“一流的教师是教心的,二流的教师是教人的,三流的教师是教书的”……都是对教师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勉励和鞭策。教师重视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而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教师对世界保持着新奇感,对自我保持着自信,对发展保持着开放。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破除原有的思维与行为定式,重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需要有破旧的勇气,需要有重建的热情,需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相信学校有更美好的前景,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因此,教师在已有的发展水平与现状的基础上,要勇于投身课程改革,不断追求新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空间,不断拓展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在自身成长中促进学校的发展。

教师要自觉地立足于学校,将学校发展视为自己一个最基本的追求。也就是说,教师要时时意识到自己是这个学校的教师,自己的使命是促进这个学校的发展,这个学校是自己成长的土地。这正是我们提倡的一种立足自我、立足学校发展的思维方向。因为正是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才是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内在基础与动力。同时,教师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以及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不断进行重组,这样才能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变革形势。这是教师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毫无疑问,在“名师打造名校,名校成就名师”的实践中,一定会实现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双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