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旅游资源评价
湖北最适合冬季旅游的城市

湖北最适合冬季旅游的城市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拥有许多适合冬季旅游的城市。
以下是其中几个最值得一游的城市:
1. 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的省会,武汉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拥有丰富多样的冬季旅游资源。
游客可以在黄鹤楼欣赏到美丽的冬日景色,并且可以到东湖和武汉极地海洋世界欣赏冰雪世界的奇观。
此外,武汉还有许多著名的温泉度假村,提供温暖舒适的环境。
2. 宜昌市:宜昌位于长江中游,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资源。
在冬季,游客可以乘坐三峡邮轮,欣赏长江两岸的冬日美景。
此外,宜昌还有著名的三峡大坝景区,游客可以参观大坝工程并了解长江保护和洪水控制的重要性。
3. 襄阳市:襄阳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在冬季,游客可以参观襄阳古城墙和襄阳博物馆,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
此外,襄阳还有许多温泉度假村,提供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4. 黄冈市:黄冈地处湖北省东部,是一个富有乡村风情的城市。
冬季时,游客可以前往黄洋界乡村旅游区,欣赏到原始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湖北民俗文化。
此外,黄冈还有许多美丽的农田和农业观光园区,游客可以体验到农村生活的魅力。
以上是湖北省几个适合冬季旅游的城市,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色景点,值得游客们的探索和体验。
武汉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意义

武汉市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武汉市的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学术界和旅游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就该主题展开深入探讨,旨在探讨武汉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意义。
一、武汉市旅游资源的研究价值1. 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武汉市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景观的城市,如黄鹤楼、武汉长江大桥、东湖等地标性景点吸引着大量游客。
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历史文化学者和旅游专家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2. 自然景观优美武汉市地处长江流域,拥有独特的水资源和自然景观。
如东湖、沙湖等自然风光与城市景观相映成趣,形成独特的旅游资源。
研究武汉市自然景观的发展和保护对于生态学家和旅游规划者具有重要价值。
3. 旅游产业发展迅速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武汉市的旅游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旅游业不仅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更为社会就业和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
研究武汉市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模式对于经济学家和产业研究者有重要意义。
二、武汉市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现状1. 学术研究成果丰富近年来,学术界对武汉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展开了深入研究。
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自然景观的保护与开发、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规范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 政府部门积极推动武汉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规划文件,加大了对旅游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政府部门与学术机构、旅游企业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了武汉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三、武汉市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意义1. 丰富的学术研究价值武汉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从历史文化资源到自然景观,都具有深厚的学术研究价值。
对武汉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更有助于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2. 丰富的实践应用价值随着武汉市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也进入了实践阶段。
武汉市洪山区旅游资源评价

武汉市洪山区旅游资源评价一、洪山区旅游资源概况洪山区位于长江之畔,东湖之滨,是武汉市以城带郊的中心城区。
全区自西向东呈半圆形,东抵鄂州市,南与江夏区接壤,西与武昌、青山两区相邻,北与黄陂区、新洲区隔江相望,是武汉的东大门。
全区版图面积57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2.6万,常住人口超过100万,辖8个街道6个乡镇。
洪山区人文特色浓郁,科教智力密集,交通发达便捷,山水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广阔,是创业、居住的理想之地。
1.1——地理环境与物产资源:洪山区属亚热带季同湿润区,光能充足,雨量充沛,为生物资源提供良好条件。
境内磨山、桂子山、喻家山、九峰山、马鞍山等四季常青。
树荫成行,花卉繁多。
成片的校风光、田园风光和道路景观在武汉市内形成鲜明特色。
区内树种72种以上。
用材林有松、栋、枫香、柏、苦惊、刺槐、柳等八种乡土树及泡桐、池杉、水杉、杉林、落羽松、湿地松、川柏等七种引进树:经济林有油桐、板栗、批把、桃、李、梨、枣、桑等八种乡土树及油菜、核桃、苹果、柑桔、山植、猕猴桃、草毒、茶叶等八种引进树。
此外,还有丰富的园林绿化树种、花卉、竹类和草皮。
在偏远的垄岗深处,有野生块根植物和野生果及药材,有可食用的野菜:地米菜、野克菜、野韭菜、首稽、马齿克等。
在湖边沼泽地,有黎蒿、野蒿芭、芦苇。
在湖面上有浮萍、水葫芦、水浮莲等水生植物,湖内有野藕、野菱角、鸡头包等。
1.2——气候特征:洪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光能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水热同季、四季分明、干湿明显,无霜期长,适宜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和渔牧业的养殖。
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50~2050小时,太阳幅射总量为106~110卡/平方厘米,无霜期平均为240~205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150~1190毫米,并与光热同季,主要集中在农作物需水的4-8月。
光、热、水资源丰富,并且具有组合优势,为农业、渔业、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
但是,区内光、热、水分布不均匀,变化较大,冬、夏季日照相差约一倍,一年中气温变化大,最热的七月份平均气温29°C左右,最冷的元月份平均气温4°C,存在着夏季高温,冬季冷冻等弊端。
武汉市旅游调研报告范文

武汉市旅游调研报告范文武汉市旅游调研报告一、引言武汉市作为中国内陆城市,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使得其具有很大的旅游发展潜力。
本次旅游调研主要以武汉市的旅游发展现状、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旅游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考察和分析,旨在为武汉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武汉市旅游资源概况武汉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黄鹤楼、东湖、武汉大学等历史文化景点,以及长江、汉江两大江流经的美丽风景。
此外,武汉市还有著名的湖泊如鄂湖、团湖等,以及世界知名的武汉楚文化遗址、红楼、长江大桥等。
这些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对于武汉市开展旅游业务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武汉市旅游发展现状基于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我们发现武汉市的旅游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旅游人数持续增长:近年来,武汉市的旅游人数持续增长,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来此观光和旅游。
特别是周末和节假日,武汉市的旅游景区人数更是达到高峰。
2.旅游消费水平提高: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旅游观念的普及,武汉市的旅游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游客对于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简单的观光到更具有体验性的旅游活动成为主流。
3.旅游业结构不平衡:武汉市的旅游业结构目前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现象。
市区内的文化历史景点较多,游客主要集中在这些景点,而郊区的自然景点游客相对较少。
需要进一步推动郊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升其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旅游服务质量相关问题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武汉市旅游服务质量存在的一些问题:1.旅游信息不够完善:游客在找寻旅游信息时,经常会遇到信息不准确、不全面的问题。
建议加强旅游信息网站、APP等平台的建设,提供准确、全面的旅游信息和导览服务。
2.旅游交通不便利:部分旅游景区的交通不便利,缺乏有效的公共交通工具,给游客的出行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在交通规划和设施建设上,应该更加注重旅游需求,提升旅游交通的便捷性。
3.旅游服务流程不合理:在旅游景区内,部分服务流程存在欠缺和不合理的问题,如游客接待、游览顺序等。
武汉旅游资源

数量 15处
景点 木兰山、龟山、龙泉山、蛇山、素山寺、 磨山、珞珈山、云雾山、九真山、九峰国 家森林公园、白云洞、木兰天池、东湖、 木兰湖、汤泉宫、木兰草原 武汉起义军政府旧址、首义园、留云亭、 武汉大革命烈士就义处、武汉国民政府旧 址、拜将台、六一惨案遗址、八路军武汉 办事处旧址、八七会议会址、京汉铁路总 工会旧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一三惨 案遗址、黄鹤楼、湖泗瓷窑址群、汉阳城、 武昌城、晴川阁 华泰汤逊湖旅游度假区、清凉寨武汉民族 文化村、武汉介子山庄、锦里土家风情谷 旅游区、胜天农庄、张公山寨度假山庄 陈潭秋故居、防洪纪念碑、钟子期墓、詹 天佑故居、毛泽东故居、刘少奇故居、古 琴台、双凤亭、二七烈士纪念碑、长江书 店旧址、辛亥革命烈士公墓、苏联空军志 愿队烈士墓、施洋烈士陵园、庚子烈士墓、 北伐军官公墓、龙泉山楚王陵王妃墓、明 楚王墓、九女墩、长江大桥 长春观、莲溪寺、归元寺、宝通禅寺、古 德寺 武汉大学、洪山公园、汉口江滩公园、中 山公园、武汉市植物园、武汉市长山农业 生态园、武汉动物园 东湖海洋世界 极地 海洋世界、武汉市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 逸夫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武汉三尤 酒瓶博物馆、中外酒瓶博物馆、世界宝玉 石博览馆、民众乐园、地球村欢乐世界、 武汉欢乐谷、汉秀、电影乐园
万人次 万人次
150.89 114.17
香港同胞
澳门同胞 台湾同胞 旅游外汇收入 国内游客人数 国内旅游收入
万人次
万人次 万人次 万美元 万人次 亿元
18.14
0.27 18.31 85208.89 14067.7 1342.17
澳门同胞
万人次
0.22
台湾同胞
万人次
14.99 91431.0 3 17022.1 1 1633.4 1690.02
武汉市乡村旅游SWOT分析_王洪蕾

第23卷第4期2011年8月云南地理环境研究YUNNAN GEOGRAPHIC ENVIRONMENT RESEARCH Vol.23,No.4Aug.,2011收稿日期:2010-05-16;修订日期:2011-06-15.作者简介:王洪蕾(1986-),女,安徽省宿州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开发.武汉市乡村旅游SWOT 分析王洪蕾,胡道华,赵阳(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62)摘要:作为中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武汉,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中部崛起”政策支持下,市政府意识到应当把旅游业作为武汉的支柱产业来抓。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新亮点,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通过运用SWOT 分析法对武汉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分析,根据这些分析,提出丰富旅游产品、打造特色品牌,优化交通格局、构建城乡网络,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注重人才培养,健全管理机制等发展建议。
关键词:武汉;乡村旅游;SWOT 分析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852(2011)04-0048-050引言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通过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来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旅游形式[1]。
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规模,并走上规范化发展轨道。
中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也得到较大发展。
武汉市乡村旅游2000年开始起步,2003年后进入快速发展期。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武汉周边以休闲农舍、休闲山庄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已渐成规模。
1武汉市乡村旅游的SWOT 分析1.1优势(strength )分析1.1.1区位优势武汉地处长江之中,南北之中,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它距离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中国大城市都在1000km 左右,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
森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定量评价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森林 旅 游业 以其 独 特 的产 业 内 涵 和经 营 方式 , 己 成 为林业 可持 续发 展 的理 论 框架 , 是 现代 旅 游 业 中 更 不可 缺少 并充 满 活力 的重要 组成 部 分 , 有 广 阔 的发 具 展和森林 环 境资 源有机 结合 在一 起形 成 的一 种整 体 资源 , 于 森林 资 源体 系 的一个 重 要 组 属 成 部分 。森林 旅 游 资 源 是 吸 引游 客 的 一个 重 要 因 素 , 它 以满 足人 们 的审美 要 求 和 健 康要 求 为宗 旨, 用 森 利 林 优美 的风 景资 源 、 有 的气候 环境 , 游人 的体 能代 特 使 谢在 愉悦 、 目 、 爽 多趣 的最佳 心 态下 自然 调节到 良性循 环状 态 , 能 带来 良好 的 社会 效 益 和 经 济 效益 。 为 了 并 合 理 开发 和持 续利 用 森林 旅 游 资 源 , 分 发 挥其 综 合 充 效 益 , 必 要对 现有 森 林 旅 游 资源 制 定 科 学合 理 的开 有 发 规划 和切 实可行 的经 营管 理 决 策 , 中森 林 旅 游 资 其 源 评价 是现 阶段 急待 进行 的基 础性 研究 。
WEICh n a g—j g IJa g—fn i ,L i n n e g,Z HANG h Zi
( hn i rt f C i Unv syo  ̄ a ei
i cs Wu a 3 04 e e, h n4 0 7 ) n
Ab ta t Qu n i t e e au t n o r ttu i rsu cspo ie r eibefu d t n fr te d v lp n fte frs src : a t ai v lai n f e ors eo re rvd d amo erl l n ai o h e eo me to h oet t v o os m a o o
武汉市旅游景点可达性与空间分布评估

武汉市旅游景点可达性与空间分布评估夏文【摘要】本研究依托ArcGIS10.2平台,基于可达性思想,以武汉市为例,利用网络分析法,分析武汉市旅游景区交通的可达性,并进行空间分布评估.结果表明:武汉市旅游景点在各行政区范围内空间分布不均且存在较大差异.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指导武汉市景点布局和旅游交通空间优化的依据.【期刊名称】《江苏商论》【年(卷),期】2018(000)007【总页数】3页(P72-73,77)【关键词】旅游景区;ArcGIS;可达性【作者】夏文【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武汉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汉平原东部,共有13个辖区。
研究区面积8564.21km2。
武汉市旅游景点数量丰富,类型多样。
本研究选取武汉旅游景点共计43个进行可达性研究。
景点可达性是衡量一个区域旅游产业是否成熟的标准之一。
本研究中景点的可达性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交通便利程度及旅游资源的分布。
鉴于此,本研究在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武汉市43个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借用ArcGIS 10.2软件,利用网络分析法,分析武汉景点可达性,期望在一定程度上为合理规划旅游景点的等级、数量和分布提供指导,同时为改善武汉市内局部旅游交通提供依据。
一、文献回顾可达性(Accessibility)也叫通达性,指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容易程度①。
它用于描述人类是如何通过最小活动量来获得最大的接触机会。
1959年Hansen首次提出了可达性的概念②。
国内对可达性最早展开研究的是学者宋小东③。
可达性的概念被广泛运用于人文地理学④,城市规划⑤,城市交通⑥,选址分析和区位评价等方面,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内容。
可达性在旅游景点中有了初步的应用。
马悦基于交通可达性研究模型和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基础,对武汉城市圈3A 级以上旅游景点交通可达性进行了研究⑦。
靳诚运用旅游景点可达性方法来定量的研究城市旅游空间结构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旅游资源评价一、武汉市旅游资源现状武汉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的东部,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市内100多处湖泊星罗棋布。
数十座山峰蜿蜒其间,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和“江城”的美名。
这里也是千年荆楚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浓郁的楚文化特色,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现将其旅游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进行介绍。
1.1 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两江交汇、八川聚集、湖泊密布、山岳纵横、平原广布构成了武汉市旅游资源的秀丽风貌。
(1)与水有关的独特资源。
长江与江汉在此交汇,将武汉一分为三,使武汉成为依山傍水、三镇鼎立的江城。
长江武汉段,市区内长江段长60km,另外还在市辖郊区境内流经85km,总长达145km;汉江武汉段在市辖区内流经62km,在市区内流经50km,总长达110km;汉江河道弯曲狭窄,在汉口附近宽度为200m左右,有250余km的江河水道贯穿武汉,这不仅在中国仅无绝有,而且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
但目前,江河水道仅作为交通水道,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旅游开发。
武汉湖泊密布,水面宽阔。
有东湖、月湖、莲花湖、木兰湖,后湖、东西湖、郎官湖、墨水湖、南湖、紫阳湖、沙湖、水果湖、北湖、严东湖、青菱湖、汤逊湖、鲁湖等。
目前除东湖、月湖、莲花湖、木兰湖等有一定的开发利用外,后湖、东西湖、郎官湖、墨水湖、南湖、紫阳湖、沙湖、水果湖、北湖、严东湖、青菱湖、汤逊湖、鲁湖等旅游开发利用程度低,有的还未开发。
(2)与山有关的独特资源。
武汉山丘旅游资源丰富,可谓山丘纵列、岗岭起伏。
市区内两列山系,其地层走向和山势作东西展布,一列从汉阳汤家山、赫山、龟山至武昌紫金山、凤凰山、小龟山、猴山、凤斗山、团山、太渔山、吹笛山、黄家山;另一列从汉阳米粮山、仙戈山、锅顶山、扁担山、凤栖山到武昌蛇山、洪山、珞珈山、南望山、喻家山、磨山、马鞍山、石门峰、宝盖山。
另外,市区周边外围还有马龙山、大军山、小军山、神山、铁锦山、公子山、龟尾山、龙泉山、木兰山等。
目前龟山、蛇山、磨山、龙泉山、木兰山旅游开发有一定规模,其它山丘旅游资源基本上没有得到开发利用。
1.2 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武汉历史久远,文化沉淀深厚,人文名胜古迹众多。
从已经发掘的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时的大量器物。
到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商代盘龙城,再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成为中国四大名镇;建国后成为湖北省省会,国家计划单列大城市,华中经济中心,长江中游和南北交通的枢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商家会聚之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富有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
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积累,又闪耀着现代都市文化的神韵。
楚国文化、首义文化、宗教文化、知音文化、三国文化、黄鹤文化、商贸文化、都市文化、建筑文化,康娱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科技文化等多元文化交相辉映。
悠久的历史文化给武汉留下了众多宝贵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
二、旅游重点景区景点介绍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
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国家旅游胜地四十佳。
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
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的伟姿。
这里地处江汉平原东缘,鄂东南丘陵余脉起伏于平野湖沼之间,龟蛇两山相夹,江上舟辑如织黄鹤楼天造地设于斯。
东湖风景区,是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风光秀美的"东湖风景区"位于武汉武昌东湖边,碧水青山,满目秀色。
烟波浩淼,碧水粼粼,水鸟出没翻飞,游船鱼舟如织,群山环绕、苍松叠翠。
东湖又是武汉市著名的水上运动场所,也有人称它为大城中的"海洋"。
东湖湖面辽阔,水面达三十三平方公里,比杭州西湖大五倍多,加上沿湖陆地风景区,面积达八十余平方公里。
东湖湖岸曲折,港汊交错,素有九十九湾之说,1950年开始在这里兴建风景区,至今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六个游览区,即听涛区、磨山区、珞洪区,以及还未完全建成的白马区、落雁区和吹笛区。
武汉红楼位于蛇山南麓阅马场北端。
武昌起义后,为鄂军都督府(湖北军政府)办公地。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主体建筑为红砖砌墙、红瓦覆顶的红色两层楼房,故又称“红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是1981年,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时,在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即清末湖北谘议局的旧址,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在此建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湖北军政府)建立了纪念馆,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是在红楼内开辟的以纪念辛亥革命为主题的专题性纪念馆,由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题写馆名,纪念馆占地28亩,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馆内收藏有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历史文物1000多件,历史照片10000余张,分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展览、黄兴先生生平事迹展览等基本陈列;纪念馆楼前建有碧樟广场,广场中矗立有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铜像。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是在湖北军政府的旧址上建立的,现在经过复原和修葺,湖北军政府遗址也一并向游人开放,名为“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以主楼为主,再现了湖北军政府成立初期的原貌,现对游人开放的陈列有军政府大门、军政府礼堂、黎元洪卧室和会客室、秘书处、黄兴召开军事会议的会议室、孙中山会见湖北军政人员的会客室等。
归元寺由北院、中院和南院三个各具特色的庭院组成,拥有藏经阁、大雄宝殿、罗汉堂三组主要建筑,占地面积17500多平方米。
北院的主要建筑是藏经楼,是一座两侧五开间的楼阁式建筑,高约25米,顶为大脊,鱼角搬爪,飞栱飞檐,古朴玲珑;当面为四柱通天,双凤朝阳,五龙戏珠。
整个建筑精巧壮观,金碧辉煌。
这里藏有许多佛教文物,除藏经外,还有佛像、法物、石雕、书画碑帖及外文典籍,是国内收藏佛像较多的一个佛寺。
1935年太虚法师出访缅甸时,仰光的佛教徒赠他一尊1吨多重的玉石雕成的释迦牟尼佛像,就供奉在这里。
这种佛像在我国只有三尊,其他二尊分别列供于北京和上海。
藏经阁里收藏的佛经有:清代《龙藏》一部,宋代影印本《碛砂藏》一部,清末民初上海印《频伽藏》一部。
另外还有两件珍品:一是清光绪元年(1875),湖南衡山69岁老人李舜千书写的“佛”字。
“佛”字是在长宽不超过6寸的纸上,由《金刚经》和《心经》原文共5424个字组成。
每个字只有芝麻大,肉眼分辨不清。
用30倍放大镜看,笔力挺秀,是书法珍品。
另一件是武昌僧人妙荣和尚刺血调和金粉抄成的《华严经》和《法华经》,字体娟秀,堪称精品。
湖北省博物馆----馆舍位于东湖之畔。
湖北省博物馆现总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馆藏文物20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余件(套),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
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主要承担着全省文物的收藏、保管、保护、陈列展览及藏品的研究工作。
汉口江滩公园上起武汉客运港,下至丹水池后湖船厂,以大面积绿化和滨江公共休闲活动空间为主,展示城市景观。
公园分三期进行规划建设,全部工程于2006年初完工,如今,整个汉口江滩已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休闲广场。
江滩公园保持了亲水、生态、休闲的特色。
江滩公园内有长椅供游人休息观景,清晨是喜欢锻炼的人们的好去处,伫立江边,“不尽长江滚滚来”。
晚上,灯光璀璨,江风习习,让人流连忘返。
三、面临的问题综观武汉市旅游发展现状,其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方面存在着如下的三大问题:(1)从实质上看,武汉旅游形象问题并未真正解决,必须加大力度塑造培育。
武汉连贯东西,承转南北,旅游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由旅游集散地向旅游目的地的功能转换还未完成。
(2)武汉是具有3500年悠久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深厚,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旅游资源还没有达到深度开发的程度,旅游资源的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
(3)从旅游产品看,现有旅游景点“老、少、小、低”现象严重。
多数景点比较老,类似黄鹤楼、归元寺等比较成熟的精品比较少,而且容量普遍偏小,外在知名度低,难以抗衡周边省市竞争力强的旅游产品。
专项旅游特色不明显,旅游网络还没有形成,区域旅游不发达,游客承载量低。
四、发展对策武汉旅游的发展必须以武汉特有的丰厚的旅游资源为载体,以优越的旅游区位为支撑,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开发与资源整合。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 进一步开发有价值的自然资源(1)水资源方面:可开发长江、汉江两岸,建旅游景点、创形象工程、展示江城景观;设置不同特色游船,开展两江游览;可兼容日游夜游,观光、娱乐、品食等旅游项目,形成武汉两江旅游带;武汉湖泊旅游开发,应从湖泊水系整体着眼,根据不同湖泊的水面水质状况、区位条件、人文环境氛围,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工与整合,实施专项旅游开发,形成各具特色的武汉湖泊旅游。
可分别开发为以湖滨度假休闲为主的旅游;以湖光赏景、渔业观光、垂钓为主的修心养性旅游;湖滨体育竞技旅游;以水上快艇冲浪、水上飞机、水上跳伞、花样滑水、水上拔河比赛、手划船比赛、帆船赛、龙舟赛、彩船大游行、水上秋千、游泳比赛、水上热气球等水上娱乐、水上参与性、表演性强的湖泊旅游。
可利用节庆活动,或邀请有国内外优秀水上运动员参加的水上比赛、竞技活动,通过颁发证书、奖金等形式吸引境内外游客。
(2)山资源方面:武汉山丘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清新,森林中含有丰富的负氧离子对呼吸道疾病有独特的疗效;森林内春季遍布的鲜花对人的心理、生理大有裨益;山地有夏季凉爽、春秋季节长的气候条件;有的山丘还是药材基地。
利用山丘旅游资源可发展观光旅游,开发山丘疗养度假旅游,建立绿色会议中心,发展会议旅游。
根据山丘生态的多样性,针对学生客源市场开发生态科普修学旅游。
针对学生消费水平不高,建立学生度假公寓,提供完善的低价位的配套服务,发展自助式旅游。
根据山地旅游资源特点,开发远足、登山、攀崖、野营、野炊、骑马、生存训练等项目,并与高校系统、中教系统联营、通过政府或学校合作,建立大中学生夏令营基地。
利用山区山地采种、育苗、营林、加工木材生产工艺,木制家具、工艺品等木制品的生产工艺;根雕盆景工艺;山野菜、野果、食用菌加工等森林绿色食品加工工艺等,开发产业旅游。
山水相依,林中藏寺,往往是山丘旅游资源的组合特征。
在开发山丘观光旅游、会议旅游、度假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的同时,可结合节日庆典、宗教法事活动,组织大型庙会,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提高旅游行为层次。
2 深度挖掘人文资源的内涵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应宏观构思,整体策划。
在空间格局上应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景区。
构建旅游文化产品群,创旅游文化品牌,提升文化旅游功能。
通过提高文化旅游知名度,增加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塑造武汉旅游形象。
(1)开发首义文化旅游产品:首义文化旅游资源本体丰富,主要分布在武昌。
这里有起义门、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黄兴拜将台旧址纪念碑、三烈士亭、总理孙中山纪念碑、孙中山铜像、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日知会旧址、武昌首义发难处工程营旧址、楚望台军械库遗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