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坚持新闻报道客观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合集下载

新闻报道中客观性的主观倾向

新闻报道中客观性的主观倾向

新闻报道中客观性的主观倾向内容摘要:新闻是信息的报道,信息是第一性的,报道是第二性的。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是新闻媒体的生命。

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的一条基本规律。

客观性报道原则已成为全世界新闻工作者一项基本的职业信条。

但是做到完全客观是不可能的,从根本上说来,人们要报道什么事情,就有人来参与。

作为新闻报道的记者,具有主观能动性。

但是可以在一定的底线内把握新闻报道尺度,使之在客观倾向和主观倾向中,得到相对的平衡。

关键词:新闻报道。

客观倾向。

主观倾向。

底线。

主观能动性。

正文:新闻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要弄清楚新闻报道的客观倾向和主观倾向,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新闻报道?新闻报道是客观事物新近变动的信息的转播。

这句话可以分两段来看,一是客观事物的新近变动,一是信息的传播。

可以看出第一点,是具有确定性的。

而信息的传播却具有不确定性。

新闻是信息的报道,信息是第一性的,报道是第二性的。

信息作为第一性的,是客观存在的,而报道是传播信息的形式。

报道是具有主观性的,因为其中必定有新闻传播的参与者——记者。

只要传播过程中有人的参与,就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避免不了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掺杂进记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等,就必然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记者在取舍材料的时候就表达了他的主观意志。

即是说,他们用某些材料而不用另一些材料,结果就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报道,而是带有某种倾向性的了。

但是即使有主观性在里面,真实是不可或缺的,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是新闻媒体的生命,是新闻事业取信于民的力量所在,是新闻事业战斗力的源泉。

20世纪初,美国报业编辑协会就把真实作为一项必须遵守的法则写进《新闻工作准则》一书中,规定诚实,真实,准确,忠诚于读者是一切新闻工作名副其实的基础,把真实看成是忠诚于读者,看成一切新闻工作的基础。

而《人民日报》也专门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捍卫真实性,反对假报道》,在文中指出了问题的重要性和维护真实性的意义,提出要提高认识,改进工作作风,尊重事实,坚持真理,切实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办事。

新闻报道的事实陈述和客观性原则

新闻报道的事实陈述和客观性原则

新闻报道的事实陈述和客观性原则导言:新闻报道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在新闻报道中,事实陈述和客观性原则是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准则。

事实陈述要真实准确,客观性原则要求报道不带有主观偏见。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一、了解背景在报道事实时,了解背景是至关重要的。

记者应该深入研究事件的前因后果,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

只有全面了解背景,才能在报道中提供准确的事实陈述,避免误导读者。

二、验证信息来源新闻报道的可靠性取决于信息来源的可信度。

记者应该通过多个可靠的来源获取信息,并对其进行核实。

只有在多个独立而可信的来源之间得出一致的结论后,才能将其作为事实陈述发布。

三、采访当事人和专家采访当事人和专家是获取事实的重要途径。

记者应该邀请相关的当事人和专家,听取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观点。

通过采访,记者可以获取直接的信息,从而提供准确的事实陈述。

四、平衡报道立场客观性原则要求报道平衡,不偏不倚。

记者应该客观公正地报道不同立场的观点,不为任何一方说话。

只有这样,读者才能根据多样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形成全面的认识。

五、避免主观评论新闻报道应该尽量避免主观评论。

记者应该专注于事实陈述,而不是个人观点。

如果需要表达个人意见,应该在专栏或评论中进行,而不是在新闻报道中。

六、及时更正错误如果发现报道中的错误,记者应该及时更正。

这是维护客观性原则的重要一环。

记者应该勇于承认错误,并向读者公开道歉。

只有这样,读者才能对新闻媒体的可信度有所提高。

结论:新闻报道的事实陈述和客观性原则是保证新闻报道可靠性和公信力的基本准则。

记者应该通过了解背景、验证信息来源、采访当事人和专家等方式,提供真实准确的事实陈述。

同时,记者应该避免主观评论,平衡报道立场,并在发现错误时及时更正。

只有遵守这些准则,新闻报道才能真正发挥其信息传播的重要作用。

浅论新闻真实性与新闻的倾向性

浅论新闻真实性与新闻的倾向性
性的。他们提出“ 只报道事实, 不报道意见”提倡“ , 客观主 义" 可是在他们反对新闻报道有倾向性的同时, o 又十分强 调新闻价值说。然而, 按照新闻价值理论, 并不是任何事实 都能够写成新闻报道的, 只有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才 能写成新闻。 新闻报道因此必须加以选择。 既然要选择, 那 么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就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 一件新闻 事实其价值的实现不仅要靠新闻传播者, 也要取决于新闻 传播者的一些主观因素, 如政治理论水平、 新闻敏感性、 写 作能力、 知识修养等等, 这些都能影响新闻价值实现的程 度。 所以, 说新闻报道没有倾向性而纯客观, 其本身就是不 客观的。故而连资产阶级新闻学者自己也否定这种说法: “ 要做到客观性是很艰难的, 也是自相矛盾的, 因为从根本 上来说, 人们想要报道什么事情, 这本身就是思想的产物, 必然会有报道者的智力的介人, 因而也就必然包含个人的 系数在内。报道者不可避免地会把自己摆到他所描写的情 境之中, 不仅是表现在他自身的参与上, 尤其是表现在他是 现实事物的连续性的剪裁上和他所采用的形式上。 "[s7 在我国, 我们是公开承认我们的新闻报道是有倾向性 的。我们选择新闻的标准主要有两个:新闻价值和新闻政 策。新闻价值决定新闻事实值不值得报道;新闻政策则决 定新闻允许不允许报道。这实际上也可以说是新闻选择的 “ 大倾向”一 。当新闻事实既具有有新闻价值又符合新闻政策 时, 这条新闻事实将会被采写报道。但是以什么样的角度 去报道, 又以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 对这一新闻事实怎么评 价, 不同的新闻传播者往往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可 以认为这是新闻选择的“ 小倾向” 。不管新闻传播者自己是 否意识到了, 新闻事实的采访和写作过程当中, 传播者自身 立场、 观点、 知识水平、 认知能力都会不同程度的表现着, 不 表现是不可能的。 总之,在新闻报道的流程 中, “ 最基本的行为就是选 择,3, ; [7 新闻从产生到传播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 因此, 可以说, 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 倾向性是无处不在、 无时不 在的了。

媒体如何平衡新闻报导的客观性与社会责任

媒体如何平衡新闻报导的客观性与社会责任

媒体如何平衡新闻报导的客观性与社会责任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舆论的引导者,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其中,如何平衡新闻报导的客观性与社会责任,是媒体行业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新闻报导的客观性是媒体的基石。

它意味着新闻工作者应当以中立、公正、不偏不倚的态度去收集、整理和呈现信息。

这要求媒体在报道新闻时,不受个人情感、利益集团或者政治倾向的影响,如实反映事件的真相。

只有保持客观,媒体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成为可靠的信息来源。

然而,仅仅追求客观性是不够的,媒体还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意味着媒体要考虑新闻报道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不仅要传递真实的信息,还要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媒体在报道某些敏感话题时,如犯罪、灾难等,需要谨慎处理,避免引起社会恐慌。

例如,在报道犯罪案件时,不能过度渲染犯罪细节,以免引发其他人的模仿或者造成公众的过度不安。

同时,在灾难报道中,也要注重传递救援和互助的正能量,而不是仅仅聚焦于破坏和损失。

另一方面,媒体应当关注社会的公共利益,积极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通过深入调查和报道,揭示社会中的不公、腐败等现象,促使相关部门采取行动,推动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比如,对于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媒体的持续关注和报道能够引起社会的重视,推动相关政策的出台和改进。

那么,媒体如何在实践中平衡客观性与社会责任呢?首先,媒体从业者需要具备高度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操守。

他们应该秉持真实、准确、全面的原则进行报道,严格核实信息来源,确保所报道的内容经得起推敲。

同时,要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能够判断新闻事件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其次,媒体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机制和审核制度。

在新闻发布前,进行多轮审核,确保报道既客观又符合社会责任的要求。

对于可能引发争议的报道,要进行充分的讨论和评估。

再者,媒体要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和沟通。

倾听公众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关切,根据反馈不断改进报道方式和内容。

新闻报道的客观与主观性

新闻报道的客观与主观性

新闻报道的客观与主观性新闻报道作为一种传播信息、传递事实的媒介形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人们对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主观性之间的关系常常存在争议。

本文将就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展开讨论。

一、客观性的定义和特点客观性是指新闻报道对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要求。

客观性要求新闻报道不受个人情感、意见和立场的影响,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展现事实,对事实进行准确、全面的描述。

客观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真实性:客观性要求新闻报道对事实进行真实、准确的描述,不做虚假报道或夸大事实。

2. 中立性:客观性要求新闻报道不受主观意识形态和个人情感的干扰,对事实进行中立、公正的陈述。

3. 全面性:客观性要求新闻报道对事件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报道,不片面、断章取义。

二、主观性的定义和影响主观性是指新闻报道中存在个人观点、情感和立场的倾向。

尽管新闻报道追求客观性,但由于记者的人为因素和专业知识水平的不同,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主观色彩。

主观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选题和取材:记者在报道中选择和处理新闻事件时,会受到自身兴趣、价值观念和职业判断的影响,导致主观性的存在。

2. 语言表达:记者在报道过程中的用词、叙述方式等也会存在个人喜好和特点,从而影响报道的主观性。

3. 编辑剪辑:编辑和剪辑人员在整理新闻稿件时,也会基于自身认知和审美标准,对新闻报道进行部分删减和调整,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主观性。

三、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平衡在新闻报道中,客观性和主观性之间存在一种平衡关系。

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但主观性的存在也不可避免。

关键是要在追求客观性的前提下,合理运用主观性,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对读者的有效传递。

一些方法可以用于平衡客观性和主观性,如:1. 多方消息来源: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尽量寻求不同观点和声音的消息来源,确保报道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2. 问答式报道:记者采取问答形式进行报道,将自身观点主观色彩降到最低,让事实和信息更直接地传递给读者。

新闻报道中的偏见和客观性

新闻报道中的偏见和客观性

新闻报道中的偏见和客观性新闻报道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时事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由于新闻报道的主观因素以及报道者个人观点的干扰,很多时候新闻报道充满了偏见。

本文将探讨新闻报道中的偏见问题,并强调客观性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一、新闻报道中的偏见新闻报道中的偏见指的是新闻媒体在采访、编辑和报道过程中,由于个人立场、政治倾向或商业利益等原因,对事件、人物或观点的主观倾向性。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偏见形式:1. 政治偏见:由于记者或媒体机构的政治立场,新闻报道可能会对某一特定政党、政治人物或政治观点持有偏向性的态度。

这种偏见会导致报道的不公平和不客观。

2. 文化偏见:新闻报道可能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对某些文化或民族持有偏见态度。

这种偏见容易导致对文化差异的误解和歧视。

3. 经济偏见:商业利益可能导致媒体对某些企业、产业或产品采取偏袒态度。

这种偏见会影响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4. 个人立场偏见:记者的个人立场、态度和价值观也可能对报道产生影响,使得报道失去客观性。

例如,记者可能对某些事件或人物持有偏见,或者根据个人情感倾向进行报道。

二、客观性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客观性是新闻报道中的核心原则之一,它要求记者在采访、编辑和报道过程中保持中立立场,真实、客观地呈现事实。

以下是客观性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1. 提供客观信息:客观性要求记者尽可能地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

这有助于读者了解真相,做出理性判断。

2. 增加公信力:客观性是媒体赢得公众信任的关键。

只有真实、客观的报道才能获得广大读者的认可和支持。

3. 保护受众利益:新闻报道直接影响公众利益。

客观的报道可以避免误导和误解,保护受众利益。

4. 培养公民素质:客观的新闻报道提供了公民参与社会事务和舆论表达的基础。

通过客观的信息,公民可以更好地参与社会讨论和决策。

三、应对新闻报道中的偏见问题为了消除新闻报道中的偏见,以下是几种有效的方法:1. 多样化的报道团队:构建多元化的报道团队,尊重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不偏袒任何一方,确保报道的客观性。

新闻编辑中的把关标准真实性公正性客观性

新闻编辑中的把关标准真实性公正性客观性

新闻编辑中的把关标准真实性公正性客观性新闻编辑中的把关标准:真实性、公正性、客观性新闻编辑是一项重要的职责,他们不仅需要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更需要在编辑过程中恪守真实性、公正性和客观性的标准。

这些标准是保证新闻行业的可信度和公信力的基石。

本文将探讨新闻编辑中的把关标准,以及如何确保真实性、公正性和客观性在新闻报道中得到体现。

一、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新闻编辑需要从多个渠道和来源收集信息,并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处理新闻材料时,编辑应该进行多次核实,尤其是关键信息、数据和事实,以确保其可信度。

此外,编辑还需要对新闻报道中的引述和陈述进行审核,确保其真实性。

如果有疑问或争议,编辑应该主动与相关当事人进行联系,寻求进一步的证实或解释,以避免发布虚假信息。

二、公正性公正性是新闻报道的核心原则之一。

编辑在处理新闻时应该坚持公正、中立的立场,避免个人立场或偏见的介入。

他们应该客观地报道事实,不隐瞒、不歪曲,而不论个人的喜好或厌恶。

编辑应该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和国际新闻伦理规范,坚守新闻职业的职责与道德准则,保持公正客观的原则。

三、客观性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必备元素,也是新闻编辑应该遵守的准则。

在编辑新闻报道时,他们需要摒弃主观感受和偏见的影响,客观地处理、呈现事实。

编辑应该采用公认的事实和证据,同时避免附加个人观点,尊重读者的判断和理解。

客观性也意味着编辑在新闻报道中不应该夸大、不应该缩小事实的重要性,而是准确清晰地呈现给读者。

四、保护个人隐私和尊重人权在新闻报道中,编辑需要关注个人隐私和人权的保护。

他们应该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新闻行业的伦理准则,不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和人权。

尤其是在报道涉及个人生活、身份、犯罪等敏感信息时,编辑应该慎重处理,避免对相关当事人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总结:新闻编辑在把关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公正性、客观性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职责。

他们需要始终坚守职业道德和伦理准则,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同时尊重个人隐私和人权。

新闻传播的客观性与倾向性

新闻传播的客观性与倾向性

新闻传播的客观性与倾向性
张方
【期刊名称】《记者摇篮》
【年(卷),期】2003(000)008
【摘要】中国新闻报道的八字方针:“客观、真实、公正、全面”,是刘少奇同志在1956年对新华社的新闻记者提出的工作准则,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新闻工作中的具体实践。

新闻传播中的客观性原则是界定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而新闻报道中的倾向性则是传播学中最有争议的新闻观念之一。

一、客观性是新闻真实的基础1991年1月19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新闻工作者道德准则》,其中的“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有如下表述:“客观公正。

【总页数】2页(P33,31)
【作者】张方
【作者单位】辽宁电视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0
【相关文献】
1.新闻报道客观性与倾向性的再探讨 [J], 孙愈中;
2.对新闻客观性和倾向性的几点思考——结合普利策奖新闻奖获奖名篇案例分析[J], 陈欢
3.试论县级电视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的平衡 [J], 肖园园;
4.多维度报道避免新闻倾向性和客观性的失衡 [J], 林芸
5.论“文学批评三性”——文学批评客观性、倾向性、多维性探讨 [J], 丁国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