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军队战法
上帝最后的“折鞭”: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僧格林沁与_蒙古骑兵

的征战伴随着杀戮和暴力,这无疑给西方造成极大的恐慌,部分基督教徒们认为这是上帝降下的“末日审判”,于是将其称为“上帝之鞭”。
首先给西方制造“上帝之鞭”恐慌的是匈人首领阿提拉。
匈人拉丁语为“Hvnnvs”,古罗马地理学家克罗狄斯·托勒密所著《地理》一书认为,匈人是居住在里海北岸的游牧民族,公元4世纪中后期,开始蒙古军攻陷巴格达僧格林沁照片蒙古再次名震西方:第二次大沽口之战蒙古西征几百年后的清朝末年,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凭借卓越战功,再次登上历史的舞台。
僧格林沁为蒙古科尔沁人,生年不详(一般认为生于1811年),《蒙古世系》称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之弟合撒儿26世孙。
其父毕启虽为四等台吉,实已家道中落,僧格林沁的破土而出则得益于其族父索特纳木多布济。
索特纳木多布济娶嘉庆皇帝之女,然而公主无后,道光皇帝便为其在族众中选嗣,见僧格林沁仪表不凡,便选其为嗣,道光五年(1825费利斯·比特于1860年拍摄的永通桥(八里桥)“倘该夷敢于北犯,临时酌量,总须与之野战,断不可株守营垒,转致受敌”,认为之前败因在于固守堡垒,没有以骑兵与英法联军展开大规模野战。
可见,此时他仍旧寄希望于蒙古骑兵,认为在空旷之地凭借骑兵便可取胜,这种误判为八里桥之战蒙古骑兵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大沽、天津相继失陷后,僧格林沁退至八里桥一带,希望以蒙古铁骑在此与英法联军野战。
1860年9月21日,联军对清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清军骑兵则按照原定部署朝联军阵地冲锋,联军则以枪炮亡惨重,败退之时又冲散了其后的步兵。
联军乘势发起攻击,清军大败,僧格林沁亦慌忙撤退,八里桥失陷。
消息传到北京后,咸丰帝立刻逃离北京,“先幸热河”。
若第三次大沽口之战僧格林沁还心有不甘的话,那么八里桥之战则正是其求之不得的野战,但结果却是蒙古骑兵的一败涂地。
僧格林沁在奏报中称,“奴才所带马步官兵,卓索图盟归化城、吉林、黑龙江马队溃散极多……京旗各营官兵,屡次挫失,心胆已寒”,并指出“枪箭刀矛焉能抵敌炮火”。
蒙古西征的兵力构成原理

蒙古西征的兵力构成原理
蒙古西征的兵力构成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骑兵的优势:蒙古军队以骑兵为主力,骑兵具有机动性强、速度快的优势。
蒙古人熟练驾驭马匹,擅长骑射战术,能够快速穿越大片的草原和战场,进行骚扰和追击。
这使得蒙古军队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战局,并具备围敌之能力。
2. 步兵的支援:虽然骑兵是蒙古军队的主力,但步兵在战斗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援作用。
蒙古军队常常在战斗前部署步兵,构建稳定的阵型,吸引和控制对方的注意力,为骑兵展开冲击创造机会。
步兵还可以在骑兵冲锋后进行追击,巩固战果。
3. 弩手和弓箭手的配合:蒙古军队中还有大量的弩手和弓箭手,他们负责射击敌人,为骑兵提供火力支援。
弓箭和弩是蒙古军队的主要远程武器,能够在战场上有效地压制和削弱敌军。
他们通常与骑兵一起行动,形成配合默契的战术。
4. 局部合围战术:蒙古军队擅长利用机动性进行局部合围战术。
他们会快速包围敌军的一部分,以迫使敌人分散防守和应付多个方向的攻击。
这种合围战术能够有效地削弱敌军的抵抗力量,迅速击溃敌军。
5. 军事组织和指挥结构:蒙古军队在组织和指挥上非常严密。
成千上万的骑兵被分为不同的部队和旗队,由经验丰富的将领指挥。
这样的组织结构能够确保军
队行动迅速、有序,并且能够根据战场情况做出灵活的调整。
综上所述,蒙古西征的兵力构成原理主要包括骑兵的优势、步兵的支援、弩手和弓箭手的配合、局部合围战术以及军事组织和指挥结构。
这些原理相互配合,使蒙古军队在战场上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
成吉思汗的四个军事成就

成吉思汗的四个军事成就
1.创新军事战术:成吉思汗领导的军队采用了多种创新的战术,如连续冲锋、散兵游勇和阴谋伏击,打破了传统的战法和角色,增强了军队的突袭和机动性,保证了军队在战场上的胜利。
2.谋略卓越:成吉思汗在军事谋略上表现出了卓越的才智,他善于利用人民战争的理论指导军事行动,提高了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在实战中,他也具备较高的战略认识和调度水平,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让敌人处于不利地位。
3. 构建强大军队:成吉思汗在军队建设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了军队的组织和纪律,增加了士兵的武器和装备,改善了生活和待遇,提高了战斗力和忠诚度。
4. 打破地理局限:成吉思汗采取的地理战略和对外侵略的政策,让蒙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陆上帝国之一,不断扩大领土和势力范围,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总之,成吉思汗的军事成就凝结了他出色的领导才华、运筹帷幄的谋略智慧和过人的军事才能,为蒙古的辉煌历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元朝的统一

蒙古
成吉思汗召开军事会议
远征
蒙古建国后先后灭西夏、金,降伏畏兀儿、 吐蕃,攻占大理。
蒙古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 必烈(元世祖)继 承汗位。1271年改 国号为元,次年迁 都大都(北京)。
元
1276年元军 攻占临安
文天祥抗元
文天祥
文天祥祠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民族英雄
元朝是怎样对辽阔的疆域实行有效统治的?
元朝的统治
经济措施 政治制度 民族政策
民 族 融 合 民 族 分 化
忽 必 烈 改 制
中书省
行 中 书 省
︵ 在 地 方 ︶
(在中央)
宣 政 院
︵ 管 理 西 藏 ︶
澎 湖 巡 检 司 ︵
在 台 湾 ︶
忽必烈1215年—1294年,成吉思汗之孙,蒙
成吉思汗: “靖儿,我所建大国,历代莫可与比。自国土中心达于 诸方极边之地,东西南北皆有一年行程。你说古今英雄,有 谁及得上我?”
郭靖沉吟片刻说: “大汗武功之盛,古来无人能及。只是大汗一人威风赫 赫,天下却不知积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儿寡妇之泪。”
目的
实质
第一等
蒙金战争战争背景

蒙金战争 - 战争背景蒙古与金国,结怨仇甚久。
女真贵族建立的金立国后,于公元1125年(天会三年)灭辽,公元1127年灭北宋,公元1153年(贞元元年)迁都中都(今北京),逐步统治中国北方,迫使蒙古各国臣服。
金形势图长期推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使蒙古人对金统治者怨入骨髓。
成吉思汗的先祖巴骇曾被金国以反叛罪钉在“木驴”上处死。
世宗时,金不仅要蒙古纳贡,还每3年遣兵向北剿杀,谓之“减丁”,激起蒙古人的怨忿。
金国为防蒙古报复袭扰,自达里带石堡子(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区北),经鱼儿泊(今达来诺尔),到夹山(今呼和浩特西北),筑成一条长达3000余里的界壕(亦称金长城)。
公元1206年(金泰合六年),蒙古乞颜部首领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各部,建立蒙古国,用军民合一的千户制组织百姓,扩充怯薛军(护卫军),组成一支强大的、善于野战和远程奔袭的蒙古军。
建立蒙古汗国后,成吉思汗即想伐金,一则报祖宗之仇,更主要是逐鹿中原,掠夺财富和扩张势力,以图天下。
只因金是大国,势力雄厚,未敢轻举妄动。
公元1208年(金泰和八年),金卫绍王完颜永济即位。
卫绍王本是庸碌之辈,在未即位时,曾奉命到静州接受蒙古的贡物,当时成吉思汗便知其人。
当卫绍王即位后,传诏蒙古拜受,成吉思汗得知是卫绍王为帝,便说:“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作,此等庸懦者亦为之!何以拜为?”说完,即乘马北去。
卫绍王闻知大怒,乃伺机杀成吉思汗,企图等成吉思汗入贡时擒杀。
成吉思汗得知后,遂与金绝交。
蒙金战争在即。
为伐金,成吉思汗做了5年的战争准备。
从战略上,3次(1205、1207、1209)出兵西夏,迫其臣服,先剪除金国的一翼,也除掉了攻金的牵制力量;扫除境外残敌,以保障后方的安全;招纳为金守卫界壕的汪古惕部,使阴山以北地区成为攻金的基地;策反金军内部,招纳金戍边官兵为内应;利用商人、使节等刺探金趄的情报,并麻痹金军等。
金卫绍王虽早已得知成吉思汗与金绝交,力图反金,却自以为泱泱大国,未把新兴的蒙古放在眼里,而将其主要兵力置于金宋边界。
蒙古铁骑的装备与武器

蒙古铁骑的装备与武器蒙古帝国的兴起和扩张,可以说与蒙古铁骑的装备与武器息息相关。
这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凭借着出色的战术和先进的装备,横扫欧亚大陆,成为世界历史上最优秀的骑兵部队之一。
本文将介绍蒙古铁骑的装备与武器,探究其在战场上的优势和战争中的重要性。
一、盔甲与战袍在蒙古铁骑的装备中,盔甲和战袍是至关重要的保护装备。
蒙古铁骑的盔甲采用了独特的铁质披风,能够保护骑手的身体免受敌方武器的伤害。
这种披风由金属环环相扣而成,即著名的“鳞甲”。
除此之外,他们还配备了重型头盔,以保护头部免受攻击。
这些盔甲和战袍的结构紧密,能够有效地提供保护,并且具有较高的灵活性,让铁骑能够保持高度机动性的同时得到相应的保护。
二、弓箭除了盔甲和战袍,蒙古铁骑的武器中最具特色的要数弓箭。
蒙古人拥有精湛的弓箭技巧,他们是世界上最擅长骑射的民族之一。
蒙古铁骑所使用的弓箭设计精良,采用了复合弓的结构,箭矢威力更大。
同时,他们还懂得迅速的换弦,增加了射击的效能。
这样的弓箭在战场上具有很大的威胁,能够射穿敌军的盔甲,造成重大损失。
三、战刀和战斧在近战中,蒙古铁骑主要使用战刀和战斧。
他们的刀剑制作精良,刃口锋利,能够轻易地切割敌人的盔甲和肉体。
与此同时,战斧则是用来砍劈重装甲和步兵,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蒙古骑士们可以熟练地运用这些武器,将敌人斩杀于马下。
四、奇袭战术除了装备和武器的优势外,蒙古铁骑在战争中使用的奇袭战术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们擅长迅速机动,躲避主力军队的正面攻击,利用机动性进行出其不意的袭击。
蒙古铁骑通常会分为若干小分队,迅速穿插敌军的阵型,利用弓箭的远程打击和刀剑的近战,给予敌人以重创。
这种灵活机动的战术对于防御方来说是难以应对的,因为他们无法准确判断蒙古铁骑的攻击方向和从何处发起进攻。
总之,蒙古铁骑的装备与武器在其帝国的建立、扩张和维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威力强大的弓箭、锐利的刀剑以及灵活的奇袭战术使其成为欧亚大陆上最为恐怖的军事力量之一。
野狐岭之战

野狐岭之战是发生于1211年(金大安三年,蒙古成吉思汗六年)八月,在野狐岭(今河北省万全县)发生的决定蒙古与金朝双方命运的决定性战役。
在这场大型会战及之后1213年(金贞祐元年、蒙古成吉思汗八年)的怀来战役中,金国连连挫败,导致金国内部发生弑君政变,加速了金国的灭亡。
在这次战役中,成吉思汗指挥十万大军集中打击45万金国大军的中路十万军队,蒙军大胜,金国几乎丧失了所有精锐,从此再也没有能力抵抗蒙古铁骑。
著名战役有獾儿嘴大战、浍河堡之战。
这场战役不仅决定了蒙金交战双方政权的命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此后中国历史的走势与格局。
名称野狐岭之战地点野狐岭、河北省西部长城(万全县西北境)时间1211年八月参战方大蒙古国、金朝结果蒙古胜利、金军主力被歼灭参战方兵力蒙古:轻、重骑兵、马战车共90,000人参战方兵力金朝:中央军40万,共近50万伤亡情况蒙古:少于20,000人金朝:200,000人以上伤亡,余溃败逃散主要指挥官蒙古:成吉思汗、木华黎、窝阔台;金朝:完颜永济、完颜承裕意义扭转蒙金双方强弱形势主要战役獾儿嘴大战、浍河堡之战目录▪蒙金世仇▪金朝准备▪蒙军攻势▪战场介绍2 战役过程▪自掘坟墓▪聚而众策略▪中路突破▪浍河堡决战▪继续推进3 战役结果4 历史影响5 相关评价战前背景蒙金世仇女真族原来是在辽朝统治下的弱小民族,但女真人向来以能征善战著称于世,“人一满万,天下无敌”,这是世人对女真人的评价。
后来完颜阿骨打率领数千人起义,领导了对辽朝的反抗斗争,只用了几年时间就灭辽朝,建立了金朝。
随后又南下攻宋,俘虏了徽、钦二帝,中国北方出现了一个富庶强大的金朝政权。
直到成吉思汗南下时,金朝人口已经发展到近5000万,比当时的蒙古多40余倍;军队也在百万以上,比蒙古多出10倍。
因此当时有人曾说:“金国如海,蒙古如一掬细沙。
”[2]蒙古与金朝,结怨仇甚久。
金朝长期推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使蒙古人对金统治者怨入骨髓。
崖山血战:中国史上最惨烈、最壮观、最有血性、最催人泪下的鏖战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乃是不世出的枭雄。
他不仅是独迈千古的战略大师,也是横绝一世的战术大师。
在他的带领下,庞大的蒙古帝国迅速崛起,横扫欧亚大陆。
多年以后,西方的历史学家经过文献的研究和在蒙古实地考察, 总结蒙古军队的原因,他们惊奇地发现,蒙古骑兵多以弯刀进行冲杀,利用马匹的冲击力,加上弯刀的力学原理与马匹的冲击力的组合发挥到,很容易能够将敌人的身体甚至盔甲和兵器削掉,这,就是成吉思汗在基本战法上创新和改良的成果!另外,成吉思汗也在惯用的阵列战术以及两翼包抄战术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演化,终使蒙古骑兵成为了无敌于天下的“上帝之鞭”。
而随着蒙古帝国的不断壮大和扩张,偏安江南一百五十余年的南宋小朝廷也成为了蒙古人眼中的一头猎物。
不过,让蒙古人万万想不到的是,貌似懦弱的南宋人,竟然是他们遇到的最大对手。
最初,成吉思汗是瞧不起不会骑射只会享受安逸的南宋人的,他只把剽悍尚武的女真人看作头号大敌。
哪料,居庸关一役,金兵溃不成军。
成吉思汗由此顺利占领金朝中都,逼迫金人纳贡称臣。
西征途中,成吉思汗难求一败,只是在征服西夏时的灵州大战中遭遇到了西夏主力像样的抵抗。
相信成吉思汗直到死前,也不会料到,南宋竟会是最难啃的骨头。
蒙古人正式攻打南宋是在1235年。
此年,窝阔台发动了打到多瑙河的第二次西征,同时,以南宋背约为名,分兵两路,大举犯宋。
战事一开始,蒙古军虽有斩获,但在宋军顽强抵抗下,进展缓慢。
第二年,终于攻占了南宋阳平关和襄阳这两处战略要地。
然而,南宋名孟珙出阵,连破蒙古24寨,大败蒙古军队,取得江陵大捷,粉碎了蒙古军南渡的企图,打破了蒙古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此后几年,孟珙率领宋军与蒙古军展开了不屈不挠的的拉锯战,双方互有输赢,难分高下。
而到了1239 年,宋将杜杲在庐州(今合肥)大败蒙古东路军主力,蒙古东路军伤亡惨重,被迫撤出宋境,孟珙趁势反攻,连败蒙古军队,收复襄樊诸郡和信阳,解除了蒙古大军在东路对南宋的威胁。
随后,孟珙又率部向西,迎战西路蒙古军,取得大垭寨大捷,收复夔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军队战法-匈牙利波兰战役 蒙古军队战法-匈牙利波兰战役 1241年5月9日,波兰联军统帅昔烈西亚公爵亨利率领三万大军离开列格尼察城向西前进,准备和蒙古军队决战。当亨利领军穿过市中心时,圣玛丽教堂顶上突然掉下一块石头,险些击中亨利。波兰联军将士们都因此忧心忡忡,认为这是一个凶兆。 亨利领军走到瓦尔斯塔特平原时,发现两万蒙古军队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亨利立刻指挥波兰联军列阵,将三万军队排出四条战线。摩拉维亚公爵博列斯拉夫率领他的骑兵组成第一道阵线;波兰国王的弟弟苏里拉斯夫公爵率领克拉科夫骑兵组成的第二道阵线;条顿骑士团大首领奥拖特恩率领数千条顿骑士,和欧波兰公爵梅西科的部队一道组成第三道阵线;而亨利率领昔烈西亚骑兵和一些法国圣殿骑士在最后压阵。波兰联军的阵型体现了当时欧洲军队的标准战术,那就是以铁甲骑兵为核心,分几个波次正面冲击敌阵。 对面的蒙古军队也在紧张地调兵遣将。由于蒙古军队的指挥完全依靠旗帜,部队调动时毫无声息,让这边的欧洲人一头雾水。蒙古军队的阵型非常凌乱松散,看起来似乎很缺乏组织和纪律,这多少让亨利心放宽了一些。双方部属完毕以后,波兰联军的第一攻击在博列斯拉夫公爵的带领下率先冲向蒙古阵营,波兰骑士们全身披挂重甲,骑着高头大马,长矛平举,在一片号角声中以扇形猛扑上来,霎时间就冲到蒙古军队跟前。 骑士时代 很多军事史学家认为,在兵法水准方面欧洲中世纪同古典时代相比有很大的退退步。公园451年罗马和匈奴的沙隆战役,可以同时被看作是古典时代的最后一战和中世纪的第一战。在这场战役中身披重甲的西哥特铁骑为罗马赢得了胜利,而罗马军团的重装步兵则完全沦为配角。沙隆战役以后一千年欧洲中世纪战争定下了基调,古典时代彪炳战史的步兵战术,如希腊密集阵、罗马军团方阵、马其顿步兵斜线战术,等等,都未能在中世纪的欧洲战场上再领风骚。 古典步兵战术有几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是欧洲中世纪骑兵取代步兵成为战场的主导力量。欧洲中世纪军队的核心是封建领主们豢养的骑士。骑士出身贵族阶层,是职业的军人,从小接受近身格斗的训练。骑士浑身被锁子甲包裹,在胸腹、双肩、后被和大腿等部位还有整块精钢打造的铠甲,头带一顶封闭式的头盔,有金属面具保护脸部,坐骑也是全身披挂鳞片甲。骑士的整幅盔甲重达八十磅,因而骑士的战马都是特别挑选的优良品种,能够承受一个全副武装的骑士三百余磅的重量。骑士的武器包括一面盾牌、一支长矛和一柄宽刃重剑。骑士冲锋时左手挽盾,右手持矛,矛身夹在腋下,依靠强大的冲击力突破敌阵,然后拔出重剑砍杀近旁的敌人。 欧洲中世纪的步兵都是从各封建领地的平民中临时招募的,缺乏训练,士气也不高,非常容易溃散,使得古典时代的步兵战术没有用武之地。步兵分为轻、重两种,轻步兵基本上是弓箭手,而重装步兵装备盾牌和长矛。重装步兵的作用通常是防守,进攻时跟随骑兵掩杀以扩大战果。弓箭手的作用是良莠不济,完全取决于各个封建领地平民的习惯。英国的长弓部队闻名于世,就是因为英国平民有使用长弓的文化传统,而欧洲其他国家就没有这么幸运。欧洲骑士文化注重贵族之间的格斗,类似三国演绎里的武将单挑,非常排斥使用弓箭。1139年欧洲第二届主教大会甚至禁止在基督教徒之间的战争中使用弓箭,因而弓箭手在欧洲中世纪战争中都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欧洲中世纪和古典时代相比人口锐减,经济倒退,星罗棋布的大小封建领主组成欧洲最基本的政治版图。这个时期罗马教廷一统天下,调解封建领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干预和规范战争的行为。欧洲中世纪鲜见古典时代那样大规模的战争,封建领主之间的战争大多规模很小,点到为止,两军摆开阵式后由各自的骑士上前单挑决斗,然后就基本能决定胜负。骑士们在战斗中追求的是荣誉和名声,而不是结果。大多数的战斗步兵只是去做看客,根本用不着动手。这种畸形战争造成的恶果就是注重匹夫之勇而不讲战术,步兵素质差士气低,几乎不堪使用,军队的整体战斗力和古典时代无法相比,几次十字军东征就已经体现了欧洲战力的最高水平。总而言之,欧洲中世纪的军队除了骑士们盔甲够厚,长矛够长以外,在组织和战术方面退化到了罗马帝国时代的蛮族水平。 欧洲中世纪值得一提的是宗教军事组织骑士团。骑士团是十字军东征期间形成的组成,其性质相当于武装修道士,而主要任务是护教。欧洲中世纪比较著名的骑士团有圣殿骑士和条顿骑士。骑士团直接隶属教皇,有征税的权力。骑士团住在类似修道院的城堡里,生活简单清苦,不近女色,平时的任务就是军事训练。由于骑士团训练有素,军纪森严,是欧洲中世纪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圣殿骑士团在十四世纪初遭到法国国王菲利普打压而日渐式微;条顿骑士团则逐渐强大,最终修成正果。1525年,条顿骑士团大首领、勃兰登堡选帝阿尔伯特在马丁路德的支持下建立了普鲁士公国。 蒙古雄狮 欧洲历史上有几次同草原游牧民交手的惨痛经历。罗马共和国鼎盛时期,执政官克拉克苏率领四万大军征伐波斯,结果在卡来战役中全军覆没,他的对手就是使用轻骑兵战术的波斯帕提亚帝国。罗马帝国末期同样使用轻骑兵战术的匈奴帝国几乎征服了整个欧洲。中世纪一千多年里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扼守黑海沿岸和小亚细亚,独自应对中亚游牧民族的侵袭,成为欧洲东南面的一道屏幕。由于大树底下好乘凉,欧洲各国普遍缺乏对游牧民族的感性认识,这个弱点使欧洲人在同蒙古西征大军的战斗中付出惨重的代价。 蒙古军队将草原游牧民族的轻旗骑兵战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蒙古民族坚韧强悍的素质,弓马娴熟的技能,加上成吉思汗无与伦比的组织才能,造就了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支雄狮。 蒙古军队全部由骑兵组成。军队安十进制组建,即十人队、百人队、千人队、和万人队。千人队以下将领由下属军官士兵选举产生,万人队将领由大汗指派,因而蒙古将领都是身经百战的悍将,这和欧洲军队将领由世袭贵族充任形成鲜明对比。一个万人队中,轻骑兵大概占六成,重骑兵占四成。轻重骑兵装备几乎一样,都是一面皮质盾牌,两张组合反曲弓和数囊羽箭,一支长矛和一柄战斧或马刀,头带铁制头盔和皮质护颈;所不同的是,轻骑兵几乎不披家,而重骑兵则身披轻便的鳞片甲。 蒙古士兵习惯穿丝绸内衣,其目的绝不是为了舒适。数层丝绸制成的内衣质地相当坚韧,远距离射来的弓箭穿透蒙古兵的皮制战袍以后,往往无法继续穿透内衣。近距离发射的弓箭透制丝绸内衣时,箭簇会被丝绸包裹着进入人体,这样有效地防止了箭簇可能携带的毒素扩散,而丝绸可包裹的箭簇可以轻易地取出来,上面的倒钩也无法发挥作用。丝绸内衣使蒙古士兵在战场上的伤亡率大大低于其他军队。 蒙古军队的野战充分体现轻骑兵战术的特点。蒙古军队布阵时通常将部队分为五个分队,前二后三排列,前排部队是重骑兵,后排是轻骑兵。进攻时后排的轻骑兵越过前排首先出击,冲锋时以千人对为单位逐次冲到敌阵近旁发射弓箭,然后折返,这样循环往返,连续不断地将敌军笼罩在蒙古人的箭雨之下。等到敌军承受不住弓箭的攒射,阵线散乱时,轻骑兵向两侧撤退,让出空间给重骑兵完成使命一击,同时向敌人两翼迂回包抄。蒙古军队另一个惯用战术是佯装退却。当遇到强敌时,蒙古军队会故意乱糟糟地撤退,显得丧失斗志,引诱敌军紧迫不舍,然后趁敌人队形散乱时,突然回头痛击。实施这个战术需要部队具有非常强的纪律性和战术素养,欧洲军队根本就做不到,因为他们一旦后退,步兵就会立刻溃散,一发不可收拾。蒙古军队的指挥通常使用旗帜,偶尔用鼓点和响箭,部队调动迅捷无声,让对阵的欧洲军队摸不着头脑。 蒙古军队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战术,就是在寡不敌众、战况危急之时会全部下马,以皮制盾牌布阵,蒙古士兵们在盾牌后面用重弓及其精准地射杀敌人,这时蒙古士兵往往会战斗到最后一人。因为蒙古军队在波斯和舒利亚吃了几次败仗,蒙古人的这个战术才被阿拉伯人载入史册。 蒙古人以弓马娴熟闻名天下。蒙古马虽然体型矮小,但耐力惊人。蒙古骑兵通常每人配备三四匹马,可以一天行军一百公里,因而蒙古军队常常演出长途奔袭的好戏。蒙古骑兵配备的两张弓,一张是轻型弓,用于策马飞驰时快速发射,剑身短,射程近;另外一张是强弓,弓重箭长,用于射击远程目标,蒙古骑兵通常下马以站立或蹲踞姿势发射。蒙古强弓远远优于欧洲弓箭。这里不妨用欧洲弓箭的最高水平英国长弓的拉力通常在80磅左右,射程约250码;而蒙古重弓的拉力可达166磅,射程达350码。蒙古优秀射手甚至可以达到更远的射程。根据蒙古文献记载,成吉思汗攻灭花刺子模以后大摆庆功宴,宴席上一个叫额桑杰的蒙古贵族,射中了600码以外的目标。 蒙古士兵的全部家当都在他的马背上,并不依赖后勤支援,从而保证了蒙古军队高度的机动性。蒙古士兵都是武士,能够熟练使用多种武器,充分体现了游牧民族独立作战能力强的优点。 蒙古军队的战役指挥非常灵活,蒙古将领经常自作主张,独立寻机歼敌。1224年蒙古名将哲别和速不台领军两万前往南俄草原执行侦查任务,就主动捕捉战机,在哈尔卡河全歼基辅大公米基斯拉夫的八万大军。 俄罗斯传来的坏消息并没有引起欧洲各国足够的重视。毕竟俄罗斯在十三世纪仍然属于蛮荒之地,经常和草原民族发生冲突。1241年,蒙古王子拔都率领七万大军西征,目标直指欧洲腹地匈牙利。这样在匈奴入侵欧洲八百年以后,东、西方两个世界将再次碰撞。 拔都西征 蒙古人占据南俄草原以后,这里的原住民钦察突厥人被赶出家园,不得不向西迁徙。钦察汗忽滩率领二十万突厥人来到匈牙利边境,请求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提供庇护,条件是集体皈依基督教,四万钦察军队听从贝拉调遣。钦察人提出的条件相当诱人,贝拉很爽快的答应下来。这一举动给蒙古人入侵匈牙利提供了借口。拔都立刻致信贝拉,要求他不得接纳钦察人,否则兵戎相见,被贝拉断然拒绝。贝拉明白战争迫在眉睫,派遣使者持刀剑前往中欧各国,恳请王公贵族们前来支援。匈牙利周边国家,包括波兰、波西米亚、奥地利等国,以及圣殿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都纷纷响应号召。匈牙利将成为东、西方一次大对决的战场。 1241年2月,拔都率七万大军离开南俄草原,向匈牙利杀来。虽然拔都以王子身份统帅大军,实际上指挥权握在蒙古名将速不台手里。速不台是成吉思汗麾下的头号悍将,此时已经年过六十。他成名与蒙古征花刺子模之战,一生指挥六十余场战役,没有一次失手。速不台的战役策划非常严禁缜密,蒙古征伐匈牙利是体现其风格的一个典型战例。速不台事先派遣许多间谍到东欧各国打探消息,得知欧洲各国王室贵族通过联姻结成一张密切的关系网,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于是速不台将蒙古大军分为三路,由察合台之子拜答尔和窝阔台之孙海都领兵两万组成右翼,快速北上,掠过东普鲁士,秉风直指波兰,目的是组织贝拉的姻亲波兰国王博列斯拉夫四世出兵救援;他和拔都亲率四万大军为中路,朝匈牙利缓慢前进;而窝阔台之子合丹领军一万在左翼答应。 蒙古入侵匈牙利的时机相当不错。此时的匈牙利正处于无政府的状态,各地封建领主武装割据,王权旁落已经有二十年。贝拉仅仅即位六年,正殚精竭虑巩固权力。此时贝拉能够调动的军队有两部分,首先是效忠国王的禁军,由国王出资供养,大约包括四万欧洲风格的重骑兵,和一些归附的突厥部队;其次是各个封建领主的部队,根据协议封建领主们在大敌当前之时有义务率兵勤王,但是这些部队通常得不到保证,质量也参差不齐。本来新近归附的钦察汗忽滩有四万突厥劲旅可供贝拉调遣,但不幸的是开展前钦察人和匈牙利人在首都布达城发生冲突,结果钦察汗忽滩被杀。钦察人愤然离开布达城南去,一路上烧杀劫掠,和北上驰援的匈牙利部队大打出手,搞得贝拉焦头烂额。贝拉此时唯一的指望,就是他的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