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圈闭综合评价程序

油气圈闭综合评价程序
油气圈闭综合评价程序

油气资源评价基础知识

1.油气藏的形成原理 生油层:具有良好的油气源岩是沉积盆地形成油气聚集的首要条件。通常将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由生油岩组成的地层称为生油层。 储集层:能够储存和渗滤油气的岩层,它必须具有储存空间(孔隙性)和储存空间一定的连通性(渗透性)。储集层中可以阻止油气向前继续运移,并在其中贮存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称为圈闭或储油气圈闭。 盖层: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使其中的油气免于向上逸散的保护层。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将盖层分为不同类型。一般是根据盖层的岩性、分布范围、成因、均质性和组合方式等进行分类。 2 油气藏类型 2.1 构造油气藏:造油气藏是指构造运动使储油层发生褶皱、断裂等形变,从而形成了圈闭条件的油气藏。由于这种圈闭较易于用地质测量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确定,因此,这种油气藏发现的较早,研究也较充分,是目前已发现的油、气藏中的主要类型。常见的构造油气藏有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等。 2.2 地层油气藏:地层圈闭是指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即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在地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为地层油气藏。 地层圈闭与构造圈闭的区别:构造圈闭是由于地层变形或变位而形成;地层圈闭则主要是由于储集层上、下不整合接触的结果,储集层遭风化剥蚀后,又被不渗透地层所超覆,形成不整合接触。 2.3 岩性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岩性变化而形成的圈闭,其中聚集了油气、就成为岩性油气藏。储集层岩性的纵向变化可以在沉积作用过程中形成,也可以是成岩作用过程中形成。但是大多数岩性圈闭是沉积环境的直接产物。由于沉积环境不同,导致沉积物岩性发生变化,形成岩性上倾灭及透镜体圈闭。 2.4 水动力油气藏:由水动力或与非渗透性岩石联合圈闭,使静水条件下不能形成圈闭的地方形成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其中聚集了商业规模的油气后,称为水动力油气藏。这类油气藏易形成于地层产状发生轻度变化的构造鼻和挠曲带、单斜储集层岩性不均一和厚度变化带以及地层不整合附近。在这些部位,当渗流地下水的动水压力和油气运移的浮力方向相反、大小大致相等时,可阻挡和聚集油气,形成水动力油气藏。 2.5 复合油气藏:油气圈闭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当多种作用起大体相同的作用时,就成为复合圈闭,即如果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是由构造、地层、岩性和水动力等因素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同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可称为复合圈闭。在其中形成的油气藏称为复合油气藏。从勘探实践来看,大量出现的主要是构造-地层、构造-岩性等复合油气藏。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形成地层或岩性-水动力油气藏。 3油气资源评价 油气资源量:在特定时期内所估算的地层中已发现(包括已采出)和待发现的油气聚集的总量。 油气储量:已发现的储层中原始存在、可能采出的油气总量,通常表示资源量中的已发

第四章 圈闭和油气藏

第四章圈闭和油气藏 一、.圈闭的概念 圈闭:地下适合于油气聚集的场所它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储集层和封闭条件。 从地质特征看,圈闭是周围被致密层所限定的储集体。 从成藏动力学角度看,圈闭是周围被高势区所围限的低势空间。 二、圈闭要素:储集层、盖层、遮挡条件 遮挡条件:断层遮挡(封闭)、盖层本身的弯曲作为遮挡 岩性变化遮挡(封闭)、地层不整合遮挡 圈闭高度和圈闭面积是衡量圈闭大小的两个重要参数 圈闭面积是油气充满圈闭后的最大含油气面积。 背斜圈闭的构造幅度与闭合高度 构造幅度:以区域倾斜面为基准。 闭合度:过溢出点的水平面为基准 背斜构造,在区域地层不倾斜时,背斜构造幅度与闭合高度相当; 随着区域地层倾斜程度加大,背斜的闭合高度越来越小,甚至不存在闭合高度. 断层圈闭的溢出点与闭合度和闭合面积 断层圈闭的闭合面积由封闭断层线与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围限的面积。 溢出点取决于遮挡层和盖层的封闭质量 三、油气藏的概念和工业标准 (一)油气藏的概念 油气藏:是相当数量的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在一个油气藏内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气、水界面,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元。 1.油气藏的概念:圈闭中聚集了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 若圈闭中只聚集了油则称为油藏;若其中只聚集了气则称为气藏;若聚集了油和气则称为油气藏。 圈闭是油气藏形成的基础;但并不是所有 圈闭都有油气聚集 2、油气藏的特点: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单一圈闭”:单一的储集层(体)、统一 的压力系统、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3.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 (1)油气藏: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存 在油-气界面、油-水界面 (2)油藏:油在上,水在下;存在油-水界 面 (3)气藏:气在上,水在下;存在气-水面 (4)关于油水界面(气水界面) 实际中不是一个截然分界面,而是过渡带,过渡 带的厚度取决于岩性;一般是水平的,但受水 动力影响也会倾斜。 (5)同一背斜中有三个储集层,分别组成三 个圈闭、三个不同的压力系统,具有不同的油 气水边界,就应该认为是三个油气藏。

圈闭及油气藏分析

1、下图为某储集层顶面构造图,上覆有良好盖层,在图中标出圈闭溢出点的位置,勾绘出最大闭合范围,求出闭合高度,确定圈闭类型。 某储集层顶面构造图 A B D C E F 溢出点a 溢出点b 溢出点c 溢出点f 溢出点d 溢出点e

2、下图为某油田H层油层顶面构造图,H油层为一巨厚砂岩层,在图中找出各圈闭的溢出点,圈出最大闭合范围,分别求出各圈闭的闭合高度;1号至7号油井底水距油层顶面高度分别为100米,40米,50米,450米,200米,300米,50米,确定油藏数目及油藏类型,圈出各油藏含油边界,求出各油藏最大含油高度;分析NE、NW两组断裂开启与封闭的性质并简述其理由。

1 A B D C E 溢出点d 溢出点a 溢出点b 溢出点e 溢出点c 溢出点f 1号油气藏含油边界 2号油气藏含油边界

1、根据以上两表格分析,图中共有2个油气藏(1号与2号)。 分析如下:由表格3可得,1、2号油井的油水界面海拔高度相等,均为-850m,拥有统一的油水界面,故1、2号油井所在的圈闭A形成的油气藏为同一油气藏,属于断块油气藏,最大含油高度为300m;油井3、4、5、6、7的油水界面海拔高度相等,均为-950m,拥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它们构成的4个圈闭B、C、D、E、均属于同一油气藏,属于断块油气藏,最大含油高度为100m; 2、分析NE、与NW两组断裂开启与封闭的性质 根据以上分析,断层圈闭B、C、D、E、均属于同一油气藏,故NE此组断裂处于开启状态,油气能在它们之间运移。断层圈闭A的NW此组断裂处于封闭状态,因为断层圈闭A具有独立的油水界面,单独成藏,故与相邻的油气藏不具有连通性。

例谈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与构造圈闭评价

例谈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与构造圈闭评价 地震勘探工作是由很多的阶段组成,而其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对地震勘探资料的解释。而能不能正确解释地震勘探资料,直接关系着油气等资源的勘探工作,以及油气勘探开发的整体进度、总耗费和经济效益等。因此,在石油和天然气等勘探中,正确解释三维地震资料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探讨了三维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地震属性等。 标签:地震资料资料解释构造圈闭 对于地震勘探工作来说,做好地震的现场勘探工作固然重要,但最后一节阶段工作,也就是解释三维地震资料也非常重要,主要是因为这个环节和油气的勘探和开发相连接。因此,勘探方必须重视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和构造圈闭评价工作。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通过实例探讨了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与构造圈闭的评价。 1勘探实例概况 本文通过对我国内部某地区的实地勘探,得到了第一手的地震勘探资料,然后对这些勘探资料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从而得出了这一地区的地震属性,并评价了其构造圈闭。最后,笔者对这一地区的油气分布进行了合理的判断。 解释三维地震资料所取得的成果,有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给这一地区的油气勘探工作提供了真实的科学参考依据,第二个方面是可以为其它地区的油气勘探工作提供参考,并进一步完善地质勘探的各项技术。 2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地震勘探资料解释主要解释的是盆地的构造、沉积以及地层体系,这是其主要的解释对象。解释三维地震资料的主要目的也和当前的有所不同,其主要目的是判断盆地的基本形态、历史以及性质、构造特征、断裂层等,此外还有地层的展布、沉积的相态分布和沉积的环境等等。 但是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以及地质勘探工作的新需要,这种简单解释地震勘探资料的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复杂地质状况的需要。因此,随着时间的逐渐流逝,后期的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工作有了比较大的改变,变成了精细的构造解释和储层预测;解释地震勘探资料的目的也随之发生变化,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确定各种隐蔽的低幅度的圈闭、油气的检测以及砂体横向展布、早期油气储藏的描述等等。 这样精细地解释地震勘探资料,使得地震勘探工作的水平大幅度提高。 20世纪90年来至今,变速成图技术、图分析技术以及相干体技术、谱分析

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

第一节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 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既是油气藏形成的基本理论的必要部分,也是勘探和开发的需要。各国石油地质学家提出了很多关于油气藏分类的方案。有苏联石油地质学家Н.О.布罗德以储层形态为依据的分类;苏联石油地质学家М.Ф.米尔钦科提出的以圈闭成因为主、以油气藏形态为辅的分类;美国石油地质学家A.I.莱复生根据圈闭成因提出的分类等等。但从油气勘探实际需要出发,成因分类,能够充分反映各种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科学地预测一个新地区可能出现的油气藏类型,对不同类型的油气藏采用不同的勘探方法和不同的勘探部署方案。 任一圈闭的基本要素是储集层和封闭条件,封闭条件对圈闭形成和类型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中以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的非渗透性封闭最为重要,在形成圈闭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是决定圈闭性质和类型的主要因素。圈闭的分类就是以起主导作用的封闭因素为基础,结合储集层的特点而制定的。可将圈闭分为:构造、地层、水动力和复合圈闭四大类。各大类可根据储集层上倾方向的具体封闭因素,结合储层特征,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亚类。 第二节圈闭的度量 一、圈闭的度量 圈闭的大小,主要是由圈闭的有效容积确定的。它表示能容纳油气的最大体积,是评价圈闭的重要参数之一。一个圈闭的有效容积,取决于闭合面积、闭合高、储集层的有效厚度和有效孔隙度等参数。 溢出点:是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点位。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 闭合点:从另一角度来描述溢出点的特征,意即闭合的最低点,低于该点位置,圈闭就不存在了(不闭合),或超出圈闭的范围。

闭合度:是指圈闭顶点到溢出点的等势面垂直的最大高度。 闭合面积:在静水条件下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定的封闭区的面积,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通过溢出点的水平面与储集层顶面及其他封闭面(如断层面、不整合面、尖灭带等)所交切构成的封闭区(面积)。在动水条件下,是通过溢出点的油气等势面与储集层顶面非渗透性盖层联合封闭的闭合油气低势区。 有效孔隙度:根据实验室、测井资料的统计分析求得。 储集层有效厚度:按照有效储集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分级的标准,扣除储集层中非渗透性夹层而剩余的厚度。 第三节油气藏的度量 一、油气藏内油、气、水的分布 在垂向上,由于流体比重的差异,重力分异结果使油、气、水的分布呈现: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的分布特征,它们之间的分界面为油-气界面和油-水界面。静水条件下,这些分界面近于水平,而动水条件下,这些分界面发生倾斜,倾斜程度取决于水动力的强弱。由于储集层中的多孔介质系统有许许多多毛细管及微毛细管孔道存在,毛细管压力的作用使天然储油中的流体按比重分异是不完整和不明显的,油-气、油-水界面并不是一个截然的界面,而是一个过渡带,过渡带的宽窄取决于储集层毛细管压力曲线的斜率,斜率越大,过渡带越宽。储层物性的不均,也会造成油气不规则的分布特征。

隐蔽油气藏分类与勘探方法认识

隐蔽油气藏分类与勘探方法认识 摘要:随着隐蔽油气藏勘探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其认识与深入理解日趋重要。近年来对于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复杂多样,勘探方法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参考大量文献,总结出了部分可行的分类方法以及其部分勘探方法,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字:隐蔽油气藏,分类,勘探方法,层序地层学,三维地震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勘探程度的逐渐提高,油田可采储量与采出资源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于是寻找隐蔽圈闭和隐蔽油气藏就成为大多数油区的主要勘探方向。(季敏等,2009) 自20 世纪80 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对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和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勘探成果和理论认识,尤其是对渤海湾盆地的研究和勘探最为深入和系统。但在隐蔽油气藏(隐蔽圈闭)的涵义和分类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甚至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混乱。目前我国对其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分类归属。笔者依据对国内外文献的调研和我国隐蔽油气藏勘探与研究历程的回顾,现对其进行部分总结并阐述自己的认识。(牛嘉玉等,2005) 1我国对隐蔽油气藏的研究 几乎与国际同步,我国地质界对非构造油气藏也在进行不断探索。我国学者对隐蔽油气藏的理解和定义形成了2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隐蔽油气藏”在涵义上等同于“非构造圈闭油气藏”,即直接沿袭和引用了A. I. Levorsen的初始定义;另一种观点是以朱夏先生为代表,认为隐蔽油气藏除非构造油气藏外,还应包含某些类型的构造油气藏,将“隐蔽油气藏”定义为在现有勘探方法与技术水平条件下较难识别和描述的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圈闭识别、描述和评价的

难易程度取决于勘探技术及方法的发展水平、盆地的勘探阶段以及盆地的类型。也就是说,在盆地不同的勘探阶段,随着针对性勘探技术方法的发展与完善,对各类圈闭目标的识别与描述愈来愈明朗化。所以,其隐蔽油气藏涵盖的圈闭成因类型也在不断变化。 从我国学者对隐蔽油气藏的两种理解和已取得的认识来看,无论是等同于非构造圈闭,还是对A. I. Levorsen的初始定义加以扩展(包含某些难识别的构造圈闭),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隐蔽油气藏作为一种油气勘探圈闭目标特性的分类,在勘探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时刻提醒油气勘探工作者们应积极开发和探索各类隐蔽圈闭目标的识别技术与方法,并明确了科技工程攻关的目标。在理论层面上,对隐蔽油气藏的石油地质理论研究都应归属于各种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的研究,即针对它所涵盖的各种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来进行石油地质理论的研讨。任何试图脱离盆地类型以及盆地勘探阶段对隐蔽油气藏进行的统一分类均是无意义的。其根本原因在于:隐蔽油气藏所涵盖的类型因盆地类型以及盆地勘探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主体由各种非构造油气藏构成。在油气藏分类方面,对非构造油气藏的分类争议较大,方案较多,一直未能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从而,对非构造油气藏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圈闭成因分类将更利于指导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牛嘉玉等,2005) 2隐蔽油气藏的分类 关于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进行过探讨。这些分类方法主要是以传统的隐蔽油气藏的定义为基础,把地层圈闭油气藏作为隐蔽油气藏的主体,其不同之点在于对地层圈闭的概念和定义有争论。近年来,有将岩性油藏从地层油藏中分出来的趋势。(庞雄奇,2007) 在20 世纪50 年代,前苏联的多位学者对非构造油气藏也开展了大量的探讨与实践。其油藏圈闭成因分类与美国有所不同,更加突出岩性因素(砂岩上倾尖灭、砂岩透镜体等),专门划分出岩性圈闭大类;而美国分类中的地层圈闭则包含了砂岩上倾尖灭和透镜体等类型。我国老一代石油地质学家也早已有若干圈闭成因分类方案和论述,他们结合陆相沉积盆地物源近、岩性岩相变化快等特点,均突出了“岩性”控制因素,将岩性圈闭定为与地层和构造同级的一大类。地层

油田水动力系统与油气藏的保存和破坏

油田水动力系统与油气藏的保存和破坏 大部分的沉积岩都有孔隙,而且这些空隙都是被水填充,油气的生成、运移和储存都是在有水的环境下进行,因而水动力系统对于油气成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水动力会破坏油气藏,造成油气破坏,也可由水动力和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即可形成水动力油气藏。 标签:水动力系统;油气成藏;油气破坏 引言 油田水是指在油气田范围内与油气伴生并直接与油层联通的地下水。油气藏就是在油田水环境下生成、运移和聚集成藏的,是地下水在地质历史过程中不断运动的结果,油田下水可以作为烃类运移成藏的动力和载体,两者相辅相成,与此同时,油田水也可最為油气藏破坏的因素之一,因此油田水与油气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文章将论述油田水动力条件对于油气藏的保存和破环的影响。 1 油田水动力系统 在含油气盆地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成因的水动力系统,即沉积承压水动力系统和渗入水动力系统,前者的压力主要由上覆沉积盖层的负荷形成,压力值在地静压力和静水压力之间承压水的运动具有缓慢性、持久性、方向性和内泄性四个特点;后者是由于盆地周边地区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后形成,其压力接近静水压力,它以外循环渗入或水交替为特征。 在水文地质历史阶段中,储集层内的水有可能被沉积承压水或地表渗入水完全交替。这种完全交替的次数越多,说明水交替的规模和强度越大。[3] 地表渗入水对油气藏的保存有利也有弊,当储层渗透率较好且渗入水有一定水利坡度时,其冲刷能力较强,可破坏储层中的油气藏;反之,在渗透率差的储层中,地层水流速慢,其冲刷能力不能克服油分子与岩石之间的吸附能力,使油气沿着储层运动,油气藏得以保存。 2 油田水动力系统与油气藏的保存 2.1 相对稳定的水动力环境利于油气的保存 油气在相对封闭的水文地质条件成藏后,由于受到外来水的影响较小,使得储层中底层水矿化度高,这对油气藏有着很好的保存作用。 2.2 水动力油气藏 在强水动力条件将油气从圈闭冲走或削弱顶部盖层的封闭能力,初始的含油

水动力圈闭和油气藏

第六节水动力圈闭和油气藏 一、水动力圈闭和油气藏的定义 水动力圈闭:在水动力作用下,储集层中被高油、气势面,非渗透性遮挡单独或联合封闭而形成的油或气的低势区称为水动力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则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油、气、水都是流体,在地层中的流动要遵循流体力学规律,流体势的作用使流体在各自的力场作用下流向各自的低势区,如果油或气的低势区构成封闭就形成水动力圈闭。油气在其中能够聚集,油水界面顺水流方向发生倾斜。水动力的作用可在多种情况下形成油气聚集,产生各种类型的水动力圈闭。 二、流体势 流体在地层中的流动要遵循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即流体整个系统在处于稳定状态以前,总是自发地由机械能高的地方流向机械能低的地方。Hubbert(1940)将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之和定义为流体的势(Φ),机械能包括压能、动能和位能,也就是说,流体在其达到势能最低值以前,总是在各自力场的支配下,由各自的高势区向低势区流动。 流体势(Φ)可表示为: 根据地层的条件上式可简化为: Φ = g·Z + P/ρ 若不考虑毛细管压力的作用, 油、气、水的势可根据定义表示为: Φw = g·Z + P/ρw Φo = g·Z + P/ρo Φg = g·Z + P/ρg

三、水动力圈闭的形成 静水柱压力P = ρw·H·g,代入流体势公式,则: Φw = g·Z + P/ρw = g·Z +ρw·H·g /ρw = g(Z + H)= g·hw hw为测试面到基准面的距离,也叫水头。 将油势、水势公式分别除以g,可得油头和气头: 再将静水柱压力公式和水头公式代入上式,可得: 上式表明ho、hg仅与hw 和Z有关。在静水条件下,hw为定值,油气势只与高程Z成反比,油气等势线与构造等高线平行,构造高部位为低势区。在动水条件下,hw顺水流方向降低,为一变量。油气势取决于水动力hw和高程Z。由hw和Z确定的ho、hg等值线构成的闭合区为水动力圈闭的位置。 四、水动力圈闭油水界面的倾斜度 在动水条件下,hw顺水流方向降低,ho、hg 等值线与构造等高线不平行,油或气水界面发生倾斜,其倾斜度与水头梯度、流体密度差有着密切关系,倾斜度可用下式表示:式中θo/w、θg/w分别代表油水、气水界面的倾斜角,dh/dl为水头梯度。ρw/ρw-ρo、 ρw/ρw-ρg称为放大系数,由于ρo大于ρg,因此油水界面的倾斜度要比气水界面的倾斜度大,

第三部分:圈闭评价与探井地质设计

第三部分:圈闭评价与探井地质设计 一、圈闭发育史分析 (一)目的 掌握生油层理藏史曲线的绘制方法和生油岩热成熟度的计算方法,确定石油液态窗和主要生油期、生烃高峰。掌握圈闭发育史分析的回剥分析法,制作圈闭发育史剖面和平面图(宝塔图),了解圈闭有效性评价的基本步骤。 (二)己知资料 某生油凹陷下第三系(古近系)从下往上分别发育A、B、C、D、E、F六套地层,其中A层为在凹陷内(盆地中心)的主要生油层。生油岩的岩性为灰黑色泥岩,在凹陷中心的厚度约为300m。经化验分析,其有机碳含量为1.18%,干酪根类型为II1型,氯仿沥青“A”的含量为1000~15O0ppm.根据凹陷中心的区域探井,确定了生油层(A层)随时间的埋深(表3-1)。根据区域古生物化石资料的分析,确定了该区地层绝对年龄(见表3-2)。 在该生油凹陷的北边通过地震普查与祥查,地震测网密度已达1×1km,经地震解释发现了两个面积较大的局部构造(一号构造和二号构造),经预探,在北部的二号构造上已获得工业油流,故对其南部更靠近生油凹陷的一号构造评价很高。 根据二号构造的钻探结果,经过与二号构造过井地震剖面的层位标定,通过地震资料解释,得到了9个点的古近系地层厚度解释数据(表3-3)。经过各解释点的地震测线见表3-4。 (三)习题要求 综合分析上述资料,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绘制生油层A的埋藏史曲线,求出不同时期的TTI值,确定生油窗及生油高峰时(地表年平均气温10℃,平均地温梯度4℃/100m,开始生油TTI=3.0,结束生油TTI=180.0,间。 生油高峰TTI=9.0) 2.采用回剥技术,绘制一号构造的古构造平面发育史图(宝塔图); 3.结合生油岩生烃史和圈闭发育史,评价一号构造的时间有效性; 4.提交图件(平面、剖面图)一套,文字报告一份。利用米格纸作图,或者计算机绘图,要求图件完整、准确、美观,论述论据充足,观点明确,合乎地质语言。 表3-1 凹陷中心参数井解释的生油层(A层)埋藏深度数据表 距今年龄(ma)A层底面深度(m)A层顶面深度(m) 65.0 0 0 56.5 345 0 42.1 1160 830 35.4 1860 1570 32.0 2020 1740 29.3 2600 2320 23.3 2550 2270 21.5 3200 2950 10.4 3650 3410 5.2 3900 3670

油气勘探与资源评价-参考答案

《油气勘探与资源评价》考试试卷(第一套)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 1、含油气沉积盆地:在形成演化历史中存在有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过程的沉积盆地。 2、油气系统的保存时期:指烃类在油气系统中能保存下来,受改造或遭到破坏的时间段。 3、含油气系统:是一个自然的烃类系统,包括成熟的烃源岩和其中的油气,以及形成的油气藏的所有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 4、控制储量:经过预探后,通过一口或多口井的钻探发现了油气田或油气显示,并且查明了油气藏的岩性,物性,压力,流体性质后计算出来的储量。 5、圈闭评价:圈闭评价的目的在于优选出有利的圈闭进行勘探,拟定出探井井位,直接发现油气藏。 6、区带评价:目的是为圈闭预探提供目标,一般在区域勘探后期至圈闭预探前期进行,在盆地评价选择的有利区块中选出最有利的圈闭带进行勘探。 7、勘探程序:油气勘探是分阶段的,各个阶段之间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称为勘探程序。 8、资源评价:估计和测算某个特定区域地下所含油气潜力的一个过程。 9、布井系统:指一个二级圈闭带上预探井位,井数,井的类型和各井之间的关系。 10、推测资源量:根据区域地质资料,与邻区同类型盆地进行类比,结合盆地或凹陷初步物探普查资料,或参数井的储集层物性和生油岩有机化学资料进行估算的资源量;或是根据盆地模拟估算可能存在的油气资源量,并在不同的参数条件下利用概率法给出一个范围值,在扣除已发现的储量和潜在资源量后即可得出推测资源量。 二、填空题(每题4分) 1. 区域勘探,圈闭预探,评价勘探,滚动开发 2.十字剖面布井系统,平行剖面布井系统,放射状系统,环状系统,网状系统。 3.盆地控制油气田理论,有效生油区控制油气田理论,含油气系统理论,圈闭带控制油气田理论。 4.评价勘探项目建立,地震静查,钻评价井,油藏描述。 5.油气区评价,盆地评价,区带评价,圈闭评价,油气藏评价。

油气藏分类

油气藏的分类 摘要: 目前,在世界上发现的油气藏的种类众多,形成方式也各有不同,地质学家很早就认识到将这些油气藏分类的必要性。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们提出的油气藏的分类很多。其中大部分支持的是根据圈闭的形态和成因进行分类,这样的分类在油气勘探中已经取得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常规油气藏的数量慢慢减少以及非常规油气藏在油气藏勘探中的地位的上升,使我们逐渐重视起这些非圈闭类的油气藏,而以往的分类方法在这方面体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需要寻找一个更为有效的方法对油气藏进行分类,这样的分类不应该完全推翻根据圈闭分类的方法,而是应该继承圈闭分类的优点并对它的不足加以补充。本文就是在圈闭分类的基础上对油气藏在宏观上分成聚集类油气藏和非聚集类油气藏,并对两种分类分别进行了简单地划分,以此来更好地进行学术上的探讨。 关键词:油气藏分类常规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圈闭非圈闭 一、传统油气藏分类简要概述 传统对油气藏的分类一般遵循两条基本的原则: 1、分类的科学性,即分类应能充分反映圈闭的成因,反映各种不同类型油气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分类的实用性,即分类应能有效地指导油气藏的勘探及开发工作,并且比较简单实用。 根据上述两条分类原则将油气藏按照圈闭分为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以及符合油气藏,并根据具体特点细分为若干类型(表1)。 二、传统油气藏分类缺陷 可以说,传统油气藏的分类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油气藏的勘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在寻找圈闭类油气藏勘探中更是如鱼得水,曾经在石油勘探中形成这样的思维“找石油就找背斜”。可见,以圈闭对油气藏分类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但近些年来,随着非常规油气藏的发展,如致密砂岩气、页岩气、页岩油、煤层气油气藏在储量和开采量的提高,让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些所谓的非常规油气藏,而这些油气藏之所以被称为非常规油气藏,如果从发现和利用的时间角度讲,先被利用的就是常规的,后被发现的就是非常规的,但如果当初先被发

第三章第六节 水动力圈闭和油气藏

第六节 水动力圈闭和油气藏 一、水动力圈闭和油气藏的定义 水动力圈闭:在水动力作用下,储集层中被高油、气势面,非渗透性遮挡单独或联合封闭而形成的油或气的低势区称为水动力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则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油、气、水都是流体,在地层中的流动要遵循流体力学规律,流体势的作用使流体在各自的力场作用下流向各自的低势区,如果油或气的低势区构成封闭就形成水动力圈闭。油气在其中能够聚集,油水界面顺水流方向发生倾斜。水动力的作用可在多种情况下形成油气聚集,产生各种类型的水动力圈闭。 二、流体势 流体在地层中的流动要遵循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即流体整个系统在处于稳定状态以前,总是自发地由机械能高的地方流向机械能低的地方。Hubbert(1940)将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之和定义为流体的势(Φ),机械能包括压能、动能和位能,也就是说,流体在其达到势能最低值以前,总是在各自力场的支配下,由各自的高势区向低势区流动。 流体势(Φ)可表示为: 根据地层的条件上式可简化为: Φ = g·Z + P/ρ 若不考虑毛细管压力的作用, 油、气、水的势可根据定义表示为: Φw = g·Z + P/ρw Φo = g·Z + P/ρo Φg = g·Z + P/ρg

三、水动力圈闭的形成 静水柱压力P = ρw·H·g,代入流体势公式,则: Φw = g·Z + P/ρw = g·Z +ρw·H·g /ρw = g(Z + H)= g·hw hw为测试面到基准面的距离,也叫水头。 将油势、水势公式分别除以g,可得油头和气头: 再将静水柱压力公式和水头公式代入上式,可得: 上式表明ho、hg仅与hw 和Z有关。在静水条件下,hw为定值,油

油气藏形成条件

第二节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油气藏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油气和圈闭。而油气在由分散到集中形成油气藏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要形成储量丰富的油气藏,而且保存下来,主要取决于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和保存六个条件。归纳起来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油气源条件 盆地中油气源是油气藏形成的首要条件,油气源的丰富程度从根本上控制着油气资源的规模,决定着油气藏的数量和大小;油气源的性质决定着烃类资源的种类、油藏与气藏的比例;油气源形成的中心区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因此,油气源条件是油气藏形成的前提。 1、烃源岩的数量 成烃坳陷: 是指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广阔的有利于有机质大量繁殖和保存的封闭或半封闭的沉积区;成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体积大,并能提供充足的油气源,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聚集。 成烃坳陷在不同类型的盆地中有不同的分布形式,这与盆地的演化模式有关。平面上, 可以位于盆地中央地带(松辽盆地),也可以偏于盆地一侧(酒西盆地),或者有多个成烃坳陷(渤海湾盆地)。纵向上,由于盆地演化的不同,烃源岩的分布在单一旋回盆地中只能有一套,在多旋回盆地中常发育多套烃源岩,但主力烃源岩常常只有一个。成烃坳陷的位置也可以是继承性的,也可以是非继承性的,在不同的阶段位置产生迁移或完全改变。只有研究盆地的演化史,进行旋回分析和沉积相分析,才能把握成烃坳陷的发育和迁移规律,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 烃源岩的数量:取决于烃源岩的面积(分布范围)和厚度。

成 妊 坳 陥 『 抽 气 分 布 关 系 图 r I j k I 1 h 1 k 九松辽中決成晟塌陥b沆气分布,B>MLng尔吗纳斯湖成好坳陷仃竟区:(?酒西誌地序西诚绘閱陥Q去/门山汕代聚集帯:优黄轉坳陥白1“]陷与天港汕气带:1-住油叩心:乙生?Ik凹階;①itk气睾象带::" 5+ illiHb 二猛地边怡 &油气运移力向T乩附陆磐线 2、烃源岩的质量 并非所有的沉积盆地都有成烃拗陷,当盆地内拗陷区一直处于补偿或过补偿状态时,难以形成有利的成烃环境,或油气潜量极低,属于非成烃拗陷。因此,一个拗陷是否具备成烃条件,还要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排烃效率来进行评价。通过定量计算成烃潜量、产烃率来确定盆地的总资源量,从而评价油气源的充足程度。只有具丰富油气资源的盆地,才能形成大型油气藏。 二、生、储、盖组合和传输条件 油气生成后,只有及时的排出,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才能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否 则,只能成为油浸泥岩。而储集层是容纳油气的介质,只有孔渗性良好,厚度较大的储集层,才能容纳大量的油气,形成巨大的油气藏,这是显然的。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也是形成大型油气藏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生储盖组合:是指烃源层、储集层、盖层三者的组合型式。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是指三者在时、空上配置恰当,有良好的输导层,使烃源层生成 的油气能及时地运移到储集层聚集;盖层的质量和厚度能确保油气不致于散失。 1、生储盖组合类型

油气勘查与评价

一、名词解释 1.油气资源:在自然条件下生成并赋存于天然地层中,最终可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被人们开采利用的石油和天然气的总体 2.油气勘查:对油气资源普查和勘探的总称 3.油气资源评价:指在特定的时期和技术条件下对油气资源描述和测算 4.油气勘查程序:油气勘查中阶段与阶段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勘查工作实施的先后顺序 5.油气勘查阶段:针对不同勘查对象分析步骤,分时期、分勘查方法进行,并按任务与评价结果划分出的相对独立的阶段勘查过程 6.油气资源评价目标:即盆地、区带、圈闭、油气藏,评价结果可信度随评价目标的缩小与勘查对象工作量投入的增加而逐步提高 7.油气资源量:地壳中天然生成并聚集的石油和天然气的数量 8.总资源量:在某一特定时间,估算的地层中已发现和尚未发现的油气聚集的总量,为地质储量和远景资源量的总和 9.远景资源量: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统计成类比估算的尚未发现的资源量 10.潜在资源量:根据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对具有含油气远景的各圈闭逐个逐项类比所得出的远景资源量 11.推测资源量:从总资源量中扣除已发现的储量和潜在资源量厚的剩余量,为目前尚未发现的勘探目标内所蕴藏的资源量 12.储量: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的统称 13.探明地质储量:在油气藏评价阶段,经评价钻探证实油气藏(田)可供开采并能获得经济效益后,估算求得的、确定性很大的地质储量 14.控制地质储量:在圈闭预探阶段探井获得公鸭油(气)流,并经过初步钻探认为可供开采后,估算求得的、确定性较大的地质储量 15.预测地质储量: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了油气流或综合解释有油气层存在时,对有进一步勘探价值的、可能存在的油(气)藏(田)估算求得的、确定性较低的地质储量16.可采资源量:在给定的经济——技术和政府法规条件下,预期能从储集体中最终可采出的油气数量 二、填空 油气勘查技术分为五大类和十四亚类: (1)地面地质调查技术:地质调查技术、油气显示调查技术 (2)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技术、重磁电法勘探技术、遥感技术 (3)地球化学勘探技术 (4)井筒勘探技术:钻井技术、测井技术、录井技术、井下测试技术 (5)实验室分析技术:沉积、地层和构造分析技术、烃源岩分析技术、储层分析技术、盖层分析技术、流体分析技术 2030年前油气勘查领域重点研发的六类技术: (1)可控源电磁技术CSEM(2)高密度地震数据采集和快速处理具有高信噪比的高密度地震数据采集技术(3)对超高密度地震数据采集和处理地震数据采集密度和处理效率持续改进(4)盐下地震成像技术(5)地震波动理论研究(6)“地震搜索引擎”自动化 地面地质调查包括:地质调查技术、油气显示调查技术 地震勘探的三个重要环节:野外资料采集、室内资料处理、综合解释研究 探井分类:1.盆地区域概查阶段的科学探索井、基准井和参数井2.圈闭预测勘探阶段的预探井3.油气藏评价勘探阶段的评价井

油气藏的分类

三、油气藏类型 1、按照相态分类 见表3-2-。 表3-2- 中国油气藏相态类型划分表 2、按照圈闭要素分类 (1)背斜油气藏 见图3-2-。 图3-2- 背斜油气藏类型图 (2)断层油气藏 见图3-2-。 图3-2- 断层油气藏类型图 (3)地层油气藏 见图3-2-。 图3-2- 地层油气藏类型图 (4)岩性油气藏 见图3-2-。 图3-2- 岩性油气藏类型图 (5)混合油气藏及水动力油气藏 见图3-2-。 图3-2- 混合油气藏及水动力油气藏类型图 (6)潜山油藏类型 见图3-2-。 图3-2- 潜山油藏分类 (7)盐丘圈闭油气藏 见图3-2-。 图3-2- 盐丘圈闭理想示意剖面图 (8)深盆气藏 见图3-2-。 图3-2- 美国阿帕拉契亚地区百英尺砂岩深盆气藏剖面图3、按天然气组分因素分类 (1)含酸性气体气藏的划分 1)含硫化氢(H2S)的气藏划分 见表3-2-。

表3-2- 含硫化氢气藏分类 2)含二氧化碳(CO2)的气藏划分 见表3-2-。 表3-2- 含二氧化碳气藏分类 (2) 含氮气(N2)的气藏划分 见表3-2-。 表3-2- 含氮气藏分类 (3) 含氦气(He)的气藏划分 在当前工业技术条件及国民经济实际需要条件下,将天然气组分中含氮量达到0.1%及以上者,称为含氮气藏。 4、按气藏原始地层压力分类 (1)按照地层压力系数(PK)划分 见表3-2-。 (2) 四、油气藏组合模式 1、长垣油气藏聚集带 见图3-2-。 图3-2- 长垣油气藏聚集带实例图 2、古河道砂岩体油气藏聚集带 见图3-2-。 图3-2- 古河道砂岩体油气藏聚集带实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