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梭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梭罗《瓦尔登湖》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论文的正文是由四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论述的是梭罗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总结为四点.第一是工业化.美国独立战争之后,时常受到来自欧州的经济封锁.因此,为了实现政治与经济完全独立,美国政府开始大力发展工业.工业首先在新英格兰地区开始,这样,新英格兰迎来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繁荣,并且给文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物质的满足带来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们有时间也有心情读文学作品,但在当时大多数作品来自于欧洲,独立后的美国渴望有自己的文学.以上种种因素促进了新英格兰地区文学的繁荣,所以18世纪上半叶,美国的主要作家如爱默生、梭罗、霍桑、惠特曼、布莱恩特等人都来自新英格兰地区.第二点着重写的是美国的浪漫主义.有人说,美国的浪漫主义来自欧洲.确实如此,美国早期作家都或多或少地接受了欧洲思潮的影响,如爱默生阅读了德国皙学家康德的作品,一生都在不断地与英国思想家卡莱尔有书信往来;库泊在英国史学家斯考特的影响下,写出了描写边疆传奇的《皮袜子故事集》;华兹华斯的自然观打动了爱默生、梭罗、布莱恩特,而以布莱恩特为代表的美国炉边诗人在为美国创造民族文学的过程中,功不可灭.然而,美国的浪漫主义又有自己的特点:欧文的故事来源于德国,但比原作多了种社会瞬息万变的意味,"瑞普"也为美国树立了从失败中奋起的榜样;库泊小说中的自然背景是美国所独有;麦尔维尔的《大白鲸》展示了宇宙之博大和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苍白无力.总之,美国独有的自然风光与理想主义的美国人在美洲这片未开垦土地上的特别经历,创造了美国文学的新、奇和异.第三点是宗教.美国最初的移民多为清教徒,崇尚的是凯尔文教,认为人是绝对罪恶的,上帝是绝对权威.这种思想的统治地位持续了一个多世纪,后来随着科学发展,人们开始走出神学的雾区,于是单一神教得到更多关注.与凯尔文教相反,它强调人的重要性,人可以通过理智来认识世界,认识造物主.梭罗的超验主义对以上两种思想做了取舍,认为人需要热情,在情感的驱动下,加之理智,才能成功地认识世界,与上帝直接交流.由于他与单一神教的异议,使得梭罗失去了初恋,因为女方的家庭信仰单一神教,而以后的生活中,梭罗一直单身,人们认为是由于他极端的人个主义,忽略了家庭的意义,也许与初恋受挫亦有些关系.第四点是美国的超验主义.1836年,爱默生的《自然》发表,标志着超验主义运动的开始.通常爱默生的超验主义理论是由三部分组成,分别在《自然》,(1836)《美国学者》(1837)和《神学院讲话》(1838)中得以体现.《自然》包括了爱默生基本的哲学观,认为超灵是世界的本源,人是上帝的一部分,自然是精神的象征.《美国学者》中体现了自助和个人主义的思想,认为人应该依靠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行动,创造出精神与物质财富.《神学院讲话》与《美国学者》的思想相似,只不过偏重于宗教,强调依靠自己第一手的思想经验,通过直觉来获得真理.他反对把那酥当做圣人膜拜,把上帝当作死人供奉,反对形式主义,认为人与上帝之间应建立直接联系.梭罗接受了爱默生的思想,在前者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后者的影子.第二章介绍了棱罗的三部作品的内容及写作技巧.第一部是《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讲述了与其兄在河上一周之游,实际是对自然历史的追溯,但其中穿插了大量的议论,使文章结构有些松散杂乱,有些段落则写得细腻且思想新颖,为后来的作品打下基础.第二部是在同一年所写的《论公民的不服从》,就是这部作品在以后政治运动中,长期地影响着人民去和平地解决争端,避免血腥事件的发生.文章因棱罗拒交人头税被捕引起,是对当时支持蓄奴并为扩张奴隶制而发动的墨西哥战争的美国政府进行消极抵抗.棱罗认为给这样的政府纳税是错误的.文章表达了作者三种观点:一是政府应由普通人民组成,起到协调作用,它不可以做有损于人民利益的事.二是消极反抗,即政府出现错误行径,人们只要不支持,这样不受欢迎的政府就会自行灭亡.第三是一个理想的政府应是以德服人,应充分相信个人能力,不要去干涉百姓的活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梭罗鲜明的个人主义,甚至略带有些无政府主义的色彩.第三部作品,也是梭罗代表作《瓦尔登湖》.作品由18个章节组成,有的章节是以说理为主,这点从题目上便可见一斑;有的是以描述为主,写的春夏秋冬的湖光山色和各种各样的动植物与大自然合谐相处.徐迟老人是第一位翻译《瓦尔登湖》的人,他在译本前言中说,此书必须得在心情安定时,方可感受其中的韵味.这部作品被看作是超验主义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一个纯粹的超验主义者的生活写实,或被看作是博物学的书籍,从中读者可以获得不同方面的知识.如果你是一位哲学家,你可以找到梭罗所倡导的哲学观;如果你是一位博位学家,从中可以找到宝贵的学术资料(当时哈佛大学著名的生物学家阿加西就常从梭罗那里得到些生物学方面的资料);如果你是一位文学家,棱罗精湛地写作技巧会给你一些启发.在《瓦尔登湖》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法,如象征,用典、双关、反诘等.作品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篇散文诗,梭罗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说理状物,这也是《瓦尔登湖》的又一魅力所在.第三章介绍梭罗作品中的主题及其历
史渊源.第一个主题就是作者一生的座右铭:简单化.意思是使人生活的周围环境简单化,希望人们能摒弃奢华,过简朴的生活,抽出时间走近自然,与上帝交流,去获得自己身心的提高.这种思想可以追溯至清教思想,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创作思想中也可找到相似之处.清教徒因为认为人有原罪,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清心寡欲,方能减轻罪过.比较起来,华兹华斯的思想更加接近.他因生活与事业上受挫,原因主要是当时暴发的法国大革命,因此对社会和政治大失所望,便决定投身自然,认为人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获得幸福.事实证明,梭罗也确实阅读了他的诗,并受到启发.第二个主题是作者对自然的热爱.这是浪漫主义的一个显著特点.而自然对于棱罗来说,更有其特殊的作用.首先,自然给梭罗提供了生存的条件,和向人们证明超验主义重要论点的机会:在自然中,通过直觉,感受圣灵的存在.其次,在自然中他找到了自我,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并完善了自我和艺术.最后,自然给了他远离充满欲望的工业化社会的机会,重新回到新英格兰消逝已久的简单、朴实的自然生活.非暴力革命是梭罗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论公民的不服从》与《瓦尔登湖》这两部作品中.这种思想其实早在古希腊哲学中就可见端倪,非暴力革命最早可以追溯至希腊哲学家戴奥珍尼斯,人们称他为犬儒主义者.他的所为是为向人们传达一种生活哲理:不要为物质享受所奴役,过简单的生活才是真正的自由.实际上,那是对当时统治西腊的亚力山大三世侵略行径的反抗.梭罗熟谙古典哲学,他一生翻译了一些古希腊罗马哲学家的著作.这一点从梭罗的《瓦尔登湖》可以得到证明,其中运用大量来自希腊罗马神话的典故,使作品具有古典的气质.个人主义成为当今人们的热门话题,人们各持己见,但这里仅分析一下棱罗的个人主义.要说明这一点必须比较一下当时美国的三种个人主义:富兰克林实用的个人主义认为,人应该通过个人奋斗,白手起家,获得足够的物质财富,方法是勤奋节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库泊代表的是浪漫的个人主义,他的主人公皮袜子,无家无业,一个人在大自然里飘泊,吃多少就打多少猎,从不滥杀.这样,库泊塑造了一个独立,自助、孤单、安静的个人,生活在诺大的,未被触及的原始森林.这便是他的浪漫的个人主义.梭罗和爱默生的个人主义是超验的,即本身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无须社会或任何组织束缚,有足够的能力做正确的事.所以鲁宾斯坦说:梭罗的个人主义对于富兰克林来说有些极左,而库泊的有些极右.梭罗在瓦尔登居住是为了探索新生活方式,使人类重现生机.至少他自己实现了自我改善和提高.因此,再生成为作品中心主题,它也决定了作品结构,从夏写到秋,然后从寒风呼啸的冬季写到万物复苏的春天.人是万物中的一部分,在自然的新旧更替中,也将获得新生.论文最后一章讲述的是以上这些主题的现实意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环境保护、世界和平与个人修养.当代西方的环境主义者将梭罗看作他们的发起人,致力于全球环保事业,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拥护环境主义者,并积极成为当中一员.确实,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因素,在过去的二百年间,人类似乎忽略了这一因素,破坏了生态平衡,现在有的人已经在自食其果.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战争仍时刻威胁着人类与地球安宁.战争是残酷的,而高科技的战争更是残酷."细菌"和"原子弹"把人变成了野兽,无情地杀害自己的同类.非暴力革命给人们以启示,用和平的方法解决世界问题,在这一点上,梭罗好象一个预言家,为21世纪的人们指出一条出路.实际上,他的理论在20世纪就已经得到验证:印度的甘地、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和美国50年代和60年代的反战运动都是证明.社会要进步,依靠个人修养的提高,包括知识修养与道德修养,但有人说个人修养提高又依靠社会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这样人们便陷入怪圈中.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够做到的,就是提高自我修养,相信自己,依靠自己,这样社会才会轻松地向前进步.150年前的梭罗的个人主义给了我们自信心,因为他说人有能力改造自己.棱罗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说了,他也相信他所说,并且他那样做了.
梭罗是美国倡导超验主义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瓦尔登湖》(或被称作《林中生活》),记录了他在位于马萨诸塞州康克德附近的森林中的两年独自生活。

该书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最优美的散文之一。

十九世纪,人们普遍把梭罗看成是一个古怪的人,一个爱默生的模仿者。

《瓦尔登湖》,作为梭罗的代表作,在他短暂的有生之年也仅仅售出不到2000本。

当时这本书被看作是一个泛神论的利己主义者、一个狂妄自大的说教者、一个唯恐社会安定有序的另类人的作品。

因此,它的命运可想而知:《瓦尔登湖》的价值几乎被美国的文学评论界完全忽视了。

然而,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评论家对梭罗及其作品的批评,有了急进性的改变。

二十世纪的文学评论界将梭罗定格为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而《瓦尔登湖》也被
重新定义为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

这种改变本身就值得我们去探究。

对于这部作品,国内外评论家的真知灼见往往基于《瓦尔登湖》的不同片段,从梭罗对自然的爱、对乡村生活的迷恋以及对现代工业化的鄙视等方面进行评论。

本文拟从《瓦尔登湖》的内容表现、写作特色和极具特点的结构安排入手,通过深入剖析美国超验主义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揭示《瓦尔登湖》的主题思想----梭罗的超验主义人性观。

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导论部分介绍了梭罗其人、《瓦尔登湖》以及国内外评论家的评论,并在此基础上导出本论文的论点。

《瓦尔登湖》并不是一本简单介绍自然的书。

在梭罗的描述中,人与自然似乎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关系:人不仅倘佯于山水之间,不仅是自然的观察者,他与自然似乎已经溶为一体。

对于梭罗来说,自然远不止于为人之伴侣,他更为人树立行为榜样,抚慰人的情感,启迪人的心灵。

正文分为三章,在第一章里,论文作者首先描述了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生活。

梭罗在林中的生活并不普通,它赋有一个使命,那就是利用自己在大自然中的看似独居的生活来寻找美、真实以及可以和天下人据以争辩的生活方式。

这就是他在瓦尔登湖具有试验性质的生活的意义。

接下来作者分别从《瓦尔登湖》的内容、结构和写作技巧方面入手对《瓦尔登湖》进行分析。

在该章的第三部分,作者对书中体现出来的人性观,借助于分类的手段,分别从“简单、对自然的爱、重生、返古和个人主义”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在《瓦尔登湖》中,围绕着这五方面,梭罗阐明了他对在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工业主义、物质主义的扩张及人性的堕落和异化的观点。

第二章从三个方面对梭罗超验主义人性观所形成的基础进行了分析。

第一个方面从思想理论角度进行剖析。

作为一个超验主义者,梭罗实践着爱默生所倡导的自我思考、自我依靠的超验主义理论。

他在瓦尔登湖的具有试验性质的生活就是他检验超验主义理论的最好的例子。

作为试验的成果,《瓦尔登湖》也充分表达了他的超验主义思想。

很自然,梭罗的同代人都倾向于把这本书看成是一本叙述自然的书。

有些人甚至向读者建议将《经济篇》、《更高的法则篇》以及《结束篇》这些富于哲理的篇章略掉。

然而,正是这些篇章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完整地阐明了梭罗的超验主义思想和人性观。

《瓦尔登湖》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自然的书,更是一本充满了超验主义思想和人性观的著作。

梭罗在全书的开篇这样写道:“我不预备写一首沮丧的颂歌,可是我要像黎明时站在栖木上的金鸡一样,放声啼叫,即使我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唤醒我的邻人罢了。

”①这正是他创作《瓦尔登湖》的目的。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极力反对的就是当时人们大行其道的工业主义和物质主义。

那时的新英格兰工业化异常繁盛。

了解了这些,我们便得以探知导致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极力推崇人性完善的第二个基础--社会基础。

在梭罗看来,机器这一工业化的产物,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复杂。

人性已经改变,人类正沦为自己的工具。

针对这些,梭罗把他的着眼点放在了工业化和物质化对人性的摧残上。

对于工业化和物质化,梭罗从没妥协过,从没停止过抗争。

而对于那些沉迷于此,将财富作为生活的目标的人们,他给予的除了鄙视还有同情。

在瓦尔登湖畔的小屋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梭罗向全世界展示了大自然的深厚的内涵,并警告世人工业化和物质主义正日益变成对个人自由的一种威胁。

第三个基础则来自梭罗的文学创作本身。

在梭罗看来,人性的堕落与异化所反映的哲理更为深刻,更能给人以启迪。

第三章论述了梭罗人性观的现实意义。

现实世界是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

之所以称之为“无限广阔”有以下两点原因:一方面,在繁荣的工业化和先进的高科技的帮助下,我们打破各种限制,使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另一方面,工业化和高科技也带来了副作用。

人类无视自然规律,利用手中所掌握的技术占有自然、掠夺自然,沉迷于对财富的追求而忽视了对人性的关注。

《瓦尔登湖》中表现的人性观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它告诫现代人,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的滋养。

它为我们这个丰富多彩却暗藏危机的世界指明了方向。

结论是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是对全文的概括和总结。

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正遭受着精神上的危机。

他们一方面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富余生活,而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品味着孤寂的情感生活。

梭罗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生活。

在这种生活中,物质部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精神的富有与崇高。

他的《瓦尔登湖》,不仅是描写自然景色的细致而优美的散文传世名作,也以其相信人应当且能够在自然中净化心灵并实现道德升华的精神内涵成为世界文学史中的重要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